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

2024-07-18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精选9篇)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 第1篇

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

培养积极心理,乐享快乐人生

指导老师: 李献斌老师

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培养积极的心理,乐享快乐的人生

摘要:

转眼间,我已经从高中到大学,而今年是我跨入大学的第二年,高中那种为梦想奋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中间有失败有沮丧,但是也有取得成功的快乐,跨入大学,一次在学长的介绍下,了解到李献斌老师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做为一个刚跨入大学的大学生,对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了解的还不是太多,从网上看到积极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简介:寻找幸福和快乐,培养积极的心理,当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李老师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学习,我更善于寻找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健康,大学生,心态 正文:

随着人们大踏步得迈进21世纪,积极心理越来越成为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心理学的发展也愈发的得到重视。拥有健康的身体已不再只是生理学家的关注所在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也投身于此。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从心理课上,我懂得了积极的心理是人生的第一财富。积极的心理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积极的心理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拥有一个积极地心理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关于积极心理的重要性我将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心理问题有哪些,用积极心理学消除心理问题,以及积极的心理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四个方面来阐述,关于论文对象选定为大学生。

首先,关于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个人感觉主要来至于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青春期因素,个人素质因素这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

第二,家庭环境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长。父母关系紧张,在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缺少民主环境,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还有的学生离开父母生活无法自理而痛苦不堪,心理失衡走向极端;还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产生压抑,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

第三:青春期因素。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的发展正在完善过程中,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处于家庭和社会二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到了大学后,没有师长的严格管束,压力骤然减轻,心理上却感到极度的不适,于是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另外,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成熟,心理上却不够成熟,两者之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第四:个人素质因素。在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产生心理障碍,有的人却没有。性格缺陷表现为:内向、心胸狭窄、抑郁性高、神经质、多愁善感又难于表露,自卑感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比较困难,活动范围狭小。所以,个体心理素质的问题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其次,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业问题,职业发展和择业问题,以及心理疾病问题五个方面。

第一,情感问题。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一旦遇到问题,往往难以承受。另外,在大学里,有的失恋后长时间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整个人萎靡不振,甚至引发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二,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我们渴望别人能了解我们,希望能同他人成为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惧、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导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

第三,学业问题。一些学生们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但是一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甚至发现自己的学科都不如其他同学,一贯优越感的丧失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而与此同时,又有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因而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学业受挫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沮丧等情绪,若不能适时解决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四,职业发展和择业问题。现在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一些学生的专业、兴趣、就业目的、性格特点间的冲突,让他们产生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第五,心理疾病因素问题。1.焦虑症,该症状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等生理症状。并且,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的威胁或危险所引起,他们的紧张不安和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考试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焦虑表现。2.强迫症,强迫症主要表现为自发的重复行为或想法,但又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控制,同时伴随有痛苦的情绪体验,强迫症通常在青少年期发病。3.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对某特殊物体、活动或情景产生持续的和不合理的恐惧,患者常不得不回避其害怕的对象或情景,在学校中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比较大的是社交恐惧,当事人对与人或与某些人交往感到恐惧,但又希望能与之交往或不得不与之交往,所以为此烦恼不已。

然后,用积极心理消除心理问题:正面教育,积极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组织课外活动,以及表情训练法四个方面分析。

第一,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克服个性心态的负面效应。要想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武断和感情上的偏激、固执,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正确对待周围环境以及生活挫折,从而避免沉湎于区区琐事或为无谓的烦恼所困扰。

第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教育是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出现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同时也具有预防的功能。心理咨询活动针对咨询对象在学生、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心理危机与心理负荷,通过语言、文学等媒介,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启发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和冲突。心理咨询教育对还未曾发生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也可起到预防作用。

第三,组织丰富的课余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康的课余生活可以愉悦身心、获得朋友、增进友谊,减少因压力导致的紧张感。因此,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各种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这样,不仅使大学生锻炼了能力、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四,表情训练法。通常而言,人们都认为是情绪引起人的反应。也就是说,人们忧愁的时候才会哭,恐惧的时候才会发抖。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并不完全是这样。恰恰相反,人们会因为哭而发愁,会因为发抖而感到恐惧。这就是说,人的情绪是可以由行为引发的。根据这种观点。人可以通过控制行为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日本人的面部表情的锻炼充分运用了这个观点。最常见的一项研究证明,当你在生气的时候,可以找一面镜子,对着镜子努力做出笑容来,持续几分钟之后,你的心情会变得好起来。

最后,积极的心理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1)积极心理能让大学生走出绝望和消沉,建立自信。培养并拥有积极心态,大学生将以一种积极、健康和高效的方式与别人交流,并以正确的行动去实现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有了这种内在品质,将拥有自尊和美好的感觉,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排斥一切消极的东西。(2)积极的心理会让我们更善于与他人交流,会发现为什么有积极心理的人赢得他人的友谊与合作,扫清障碍,把困难变成机会。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积极和热情,为我们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积极的心理能自动地影响我们。我们都受习惯的支配。通过选择,我们可以不受消极思想的控制。你可以有意识地作出决定要用积极的想法和冲动取代消极的想法和冲动。让我们的大脑更敏捷,让我们的想象力更活跃,还能激发你的热情,坚定你的毅力。(4)积极心理能吸引有益的东西,就像磁铁吸引铁屑一般。它能将人、成功和财富吸引到我们身边,让乐观的表现无法抗拒。积极心态能让我们不受多疑和无助的困扰。当我们遇到逆境时,就不会绝望,不会被击垮。实际上,积极心理能让我们更容易看清形势,在逆境中汲取教训,从而扭转不利,取得成功。(5)积极心理会指导我们建设性地思考和行动。我们可以利用积极心态将我们的想法和欲望变成现实。当我们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我们就可以抓住别人视为问题的机会。可以说通过拥有积极的心态我们可以圆满的完成自己的大学。

总结

上完了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我懂得了许多关于积极心理学这方面的知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引导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这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理论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虽然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

参考文献:

《大学生积极心理》:陶国富, 王祥兴,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积极情绪的力量》:【美】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 第2篇

很荣幸能够参与这次选修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通过这几次的课堂引导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听老师做个性特征的乐观心理相关测试这堂课,我感慨很多,收获很多,体会也很多。此次课堂与其他节课不一样,在短短的时间里,老师采用别具一格的方式,先让我们做测试题,然后一题一题地解析,引导我们自我挖掘我们的个性特征,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幸福课。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洗礼,学会了认识自我,懂得怎样去分析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让自己学会怎样做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做一个乐观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本次测试结果我个人PmG得分为7分,PmB得分为4分,PvG得分为4分,PvB得分为3分,HoB得分为7分,HoG得分为11分。从测试结果看我的乐观心理是较为永久性的,而非短暂的;我的悲观心理指数较低,总而言之,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老师讲解题目时给我们讲了两个修女的故事,同样的环境,心态不同,对实物的想法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极度的乐观在风险把握上会比较不足,有时反而输的很惨;当然,消极的情绪负面影响不好,甚至会影响心理指标,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拥有一个乐观向上的积极的健康心态,对我们的健康,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意义至关重大。

那么怎样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帮助自己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个人品质?首先,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很重要。我们都知道,面对一样的问题,因为拥有不同的心态,所得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真实地面对一切事物,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不陷入完美主义情节,遇事冷静,懂得控制情绪。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中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过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让悲伤包裹自己!每天给自己的生活都做一个计划并按照计划去实施,只要不无聊,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确定你真正需要些什么。注意,你所制定的计划不能太过,也不能太欠缺,必须把握一个适当的度。每天写下5件让自己感恩的事情,每天做些让他人感到舒服的事情,学会去宽恕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多看看些励志的书籍,用别人的实例勉励自己,训练自己在每一个困境中,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一切。乐观是一种心态,老师说过的ABC理论中,A事情都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和看法,也就是B来影响我们的心理C,所以,遇到事情时,往好的方面想,开始时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只要我们凡事看淡一点,想想如果出现了最糟糕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如果我们连最糟糕的情况都应付得了,又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发现,事情往往不会出现那种最糟糕的情况的,所以,在接下来的时候,遇到事情时,就会很自然的往好的方面去想。

至于穿着打扮方面,属礼仪方面范畴。我们是大学生了,我们是学过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了,在穿着打扮方面要让自己显得阳光自信,一个人要有内涵,那他脑子里得有东西才行,所以也要让自己见识多广博一些才行,气质不是从穿着上体现出来的,是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上体现的,而言行举止是由人的思想意识决定的,所以我们在把握衣着得体自信的同时,要提升自己的气质,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这方面多看看名人传记或文化著作会有很大帮助。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遇到这些这样,那样的挫折。面对挫折,有的人总是抱怨运气不好,或是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表现为明显的逃避问题和自身责任,这样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无法获得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学过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我们要懂得,面对问题,面对困境,应客观评价现实所处的情境,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结构式问题解决法来梳理和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法,同时采取以情绪为导向的情绪体验与调适方法,保持乐观心态和积极态度是情绪管理的主要目标。善于自我调节,有张有弛。对于学生会或学生部门工作过于紧张或者学习任务负担过重,以及生活压力很大的同学,都有必要学会自我调节,减轻负担,有意识的计划地“减压”。要明白,故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著名的音乐学家贝多芬也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们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们才能明白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所以,不要害怕失败,做一个乐观积极的人。

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更快乐,更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就有了为之奋斗的欲望,为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人必须使自己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让单调乏味的工作充满生趣,使自己无忧无虑,身心健康,生活和平而安逸,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你就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 第3篇

如何改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积极心理学认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把激发学生内心和积极力量作为一个目标, 从而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最终形成稳定的积极人格[2]。因此,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阈下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补充。

1 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依据

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因此, 只有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 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模式, 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得平衡, 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 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健康。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也是有其心理依据的。

首先, 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年晚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 本身蕴藏着巨大的心理潜能, 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认同人类所具有的潜能, 并把它作为其逻辑起点, 把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作为其重要任务;其次, 大学生积极向上, 有着成功、求知、快乐、幸福等多种需要, 这些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内驱力, 是他们追求健康、成功、快乐、幸福的主要动机, 是积极性产生的源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承认并重视人的基本需要, 在满足大学生基本需要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激发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 使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第三, 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他们渴望准确地认识自我和客观地评价自我, 渴望独立自主并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积极心理教育承认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愿望和能力, 并把它作为心理教育的前提, 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等方式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积极心理教育有充分的心理依据。

2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内容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及学习内容,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可以主要强调以下四方面内容:积极人格培养、情绪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耐挫能力养成。

2.1 积极人格的培养

积极人格作为人格中的动力, 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 还能够促进人们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 维护人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我国一些学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本身的积极品质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温娟娟[3]的研究显示:高乐观和低悲观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低乐观和高悲观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这些类似的研究都有力地证明了作为人格动力的积极人格品质,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以帮助人们消除问题、问题人格或人格中所存在的消极方面, 那么即使他的所有问题都消除了, 他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也不会得到增长。只有以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作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育内容, 才能使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 促进他们适应能力的发展, 维护心理健康。

2.2 情绪教育

过去心理学所注重研究的是负向情绪及它所引发的心理疾病, 现在正向的、积极的情绪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埃普斯顿[4]的研究表明, 当体验到积极情绪时大学生的行为目标也往往是积极的、生动的。情绪教育就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 他们有着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 情绪体验快而强烈。他们的情绪一旦触发, 容易引起共鸣, 而情绪受挫, 则马上低落消沉、悲观失望。因而情绪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情绪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 学会保持平和的心境, 避免消极激情的出现。其次要注意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尤其是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体验。这是对自我价值充分认识和高度评价而形成的情绪体验, 是人格发展的内在源泉。第三, 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因为社会性情感反映着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条件和社会文化特点的态度和内心体验。

2.3 人际关系指导

人际交往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要培养他们认同他人、保持积极人际交往的态度。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原发性心理需求。追求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是人的最根本的原发性去了。乐观的情绪是身心和谐的象征,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现代科学也进一步证明, 乐观情绪可以使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机能处于最佳状态, 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 也有利于促进人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而负向情绪如愤怒、恐惧、焦虑的出现会使人体抑制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使得人体免疫力降低, 若负向情绪长期无法缓解, 还会引发各种神经官能症, 导致日常生活无序, 破坏正常社会功能。

2.4 耐挫能力养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伴随而来的高教体制的改革, 部分学生在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发生脱节而造成挫折。挫折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消极行为, 如退缩、敏感、攻击等, 长此下去, 他们的人格就会偏向发展。对于大学生遇到的挫折, 首先要正确地看待, 因为挫折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挫折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的有益作用。挫折是一种内驱力, 它能推动个体为实现目标而做出更大的努力, 花费更多的精力。其次挫折能增强大学生的容忍力。个体对挫折容忍力的大小, 与其过去生活中的挫折经验有关。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一帆风顺, 畅通无阻, 从未遇到失败与不幸, 或一遇挫折就逃避, 则其容忍力极小, 这类人极少会取得成就。个体经受挫折的锻炼多了, 对挫折的容忍力就会增强。第三, 挫折能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当一个人面对挫折和失败时, 往往会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改变策略, 最终实现目标, 所谓“吃一堑, 长一智”。

3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当个体有了更多的体验之后, 他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由于这种要求来自于个体的内部, 所以更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因此, 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教学手段, 以增进大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 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要实施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 就要注重营造积极的课堂, 即在课堂的教与学活动中, 能够营造课堂积极的氛围,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足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收获和成功,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主体的情感愉悦。

同时, 教师本身也要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 注意自己的精神面貌和言行,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只要所有的教师都能把积极心理教育作为一项自己的使命, 处处留心, 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发展自己的能力, 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 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反过来又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 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 使其常处于积极的状况, 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这样师生之间就能做到有效地沟通与互动, 形成良性循环。在这过程中, 课程主要在于为学生寻找或创造一个环境, 使学生的那些最好的品质能在这个环境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总之, 融入积极心理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 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辅导为内容, 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由具有一定心理学素养的教育工作者设计和组织的专门课程, 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理念出发, 探讨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依据, 并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参考文献

[1]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13.

[2]向静芳.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 2009.

[3]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0 (11) :15-16..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 第4篇

【摘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96-03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增多,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发重要,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问题。本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些许参考。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种萌芽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关于积极心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可以用这个领域的积极主张者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Martin E.P.Seligman的话来表述:“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个性特征及利用积极力量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幸福的方式方法。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主要是个体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比如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研究这些情绪的特征、产生的机制及积极情绪对个体的积极影响。二是客观(整体)层面,主要是研究个体的个性特征,比如个性特征的结构、个性特征的作用及个性特征单个成分对人的影响。三是环境层面,主要是研究对人们的幸福有积极作用的组织系统及这些组织系统对人们幸福产生积极作用的方式方法,比如学校、家庭、社区等组织系统及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如何对人产生积极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三个基本维度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遍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水平。这个目标的设定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基本目标具有较大的差距,其更多关注的是预防和干预,对于现状基础上的提高和大学生自身积极资源的利用基本没有涉及或者很少。

(二)课程内容

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一般情况看,课程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标准、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常见心理问题的处理、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几个方面及引起困惑的类型和处理方法等。可以看出,其核心理念是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在如何发掘当前大学生自身潜力方面做得还很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提升,更像是修补,只有重新走回原来位置,没有前进到新的起点。而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还远远不够。

(三)课程教学队伍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队伍大体分两种情况:第一是心理学专业教师队伍。这一般指的是有心理学专业作为学科支撑的高校,上这门课的教师基本都是心理学专业课的教师。第二是思政专业教师队伍。这一般指的是没有心理学专业作为学科支撑的高校,上这门课的教师主要包括思政专业的专业教师(有的学校没有文科专业,就没有这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老师等。这两种情况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上课的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千差万别,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理解千差万别。包括心理学专业教师,比如一些理论性基础性的专业教师来上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来诠释心理健康教育、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拿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诠释心理健康教育等。因为这支队伍的来源千差万别,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引导方向和侧重点千差万别。

(四)课程教学形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理论”教学,主要指的是照本宣科,在教授过程中主要是按照课本领着大家进行阅读。二是“实践”教学,主要指的是脱离课本搞互动,在教授过程中主要是课堂互动为主,理论指导为辅。三是理论实践结合教学,主要是指将理论知识和互动内容结合来开展教学。这三种教学方式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少方向指导,缺少目标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而目前这门课程开展的形式还很不规范。

(五)课程教育成效

根据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看教育成效,有学者或者机构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发生了因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导致的自伤和伤人事件,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带来了严重危害。据教育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有20.33%至25.6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资料表明:中国大学生自杀率为2/10000,自杀是15~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从我们的研究结果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量有这样一个规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开设过心理健康健康讲座后及进行过专门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后,咨询量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从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但是上述教育活动的成效,更是教育的实效。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一)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课程目标整合与提升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积极资源并探索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的理念,我们认为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把握“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干预和支持相结合”以及“预防干预为辅、发展为主”的原则。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和探索自己,帮助大学生积极整合和利用自身有益资源最终实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之所以提出“预防干预为辅、发展为主”的原则,是因为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心理疾患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勇气、乐观、人际技能、信仰、希望、忠诚、坚忍等。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第一,人在同一时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或她只能同时将注意力作用于有限的事物上,也即如果我们在某一时刻把注意都用在关注不好的事物上,我们就会看不到好的事物,如果我们把注意力只放在发掘问题上,我们就没有精力看到我们的能量,最终我们会陷入阴霾的深渊。第二,个体在每个时期面临的发展问题都不止一个,也不止一个方面,而这些方面之间是有联系的,是有轻重主次先后之分的,即如果在某个时期解决了某一个某几个问题,其他问题会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或解决后迎刃而解。而这一个或者几个问题更多的指的是这个时期个体身上积极资源最多的方面。即与其把精力放在如何防止和处理上,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发展自己身上,放在如何利用自身积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课程内容完善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整合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要随之作出调整。调整的原则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预防与发展相结合”、“问题和潜力相结合”等。具体就是既要有各种心理学现象的理论介绍,也要有各种心理学现象的实操互动及分享内容,既要有对一般心理问题识别和处理方法的内容,更要有个体情绪和体验类型及作用、个体积极品质类型及作用和积极组织系统的类型和作用等内容,既要有对自我现状的各种认识方法,更要有如何认识并开发自身积极资源的方法。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课程教学队伍规范提升

有了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有了课程内容的完善,什么样的人员去进行教育内容的传授就该提上日程了。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队伍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出身不同思想同”、“方向不同目的同”和“进度不同状态同”。也即教学队伍可以“鱼龙混杂”,但是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统一思想,教学方法可以“五花八门”,但是最终的落脚点要统一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教学的进度可以“你追我赶”,但是大家上课的状态要保持一致: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决定产生的情绪类型,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于患病者的心身状况改善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良好的情绪状态容易导致积极的康复活动。即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会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而这些情绪体验会传染给学生,进而教授的效果会相应变化。

(四)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课程教学形式科学统一

Ericsson认为,创造力是一般认知过程中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是通过培养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另外,有关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持续性,而天才的产生与原生家庭、成长家庭有紧密联系,天才很多时候会出现在富裕的、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也即从课程的教学形式看,积极心理学主张灵活多样的科学教学形式,即设计与灵活相结合、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活动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应实现理论性和活动性相结合、情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主体性和设计性相结合。即教学开展的形式既要有理论知识教授,又要有心理现象的互动分享,既要有根据情境开展教学,又要有立足情境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既要有学生主体的课堂进度,又要有设计为依据的课堂进度的方向引导。

【参考文献】

[1]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下转第131页)

(上接第97页)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4]马建青,朱美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9)

[5]杨胜勇.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及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6]卢奔芳.浅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

[7]Maggs J L, Schulenberg J. Reasons to drink and not to drink: Altering trajectories of drinking through an alcohol misuse prevention program.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1998, 2 (1)

[8]Sandra S. 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imism: Meaning, knowledge, and warm fuzz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

[9]Sternberg R J. What is the common thread of creativity? Its dialectical relation to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4)

[10]Pervin L A, John O P.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2nd e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999

【作者简介】王云飞(1986-),男,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向燕(1986-),女,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训中心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 第5篇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被各大高校开始高度重视,为了让大学生能够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积极心理学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从学生的各个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不放弃,面对失败不气馁的精神。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及研究领域

(一)积极心理学含义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塞里基曼,而积极心理的含义是由谢尔顿和劳拉·金提出的,他们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职特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是以人们积极的因素为研究重点,主张心理学用积极的、固有的、潜在的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为出发点,提倡利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积极的力量,最大可能挖掘出潜在的力量,由此获得更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积极的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积极心理的反动,倡导要利用积极的态度解决心理问题,积极的方式给予适当的解释,获得更积极的观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意识在主观上对生活积极兴趣的研究。对过去生活幸福,美好的体验;对现在生活愉快的感觉;对未来生活有更好的憧憬和期待。第二方面,个人的积极心理研究。乐观的心理,具有闯天下的勇气以及善良的心理等。第三方面,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的系统研究。为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个人的积极力量,如责任感。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一些高校有专门的心理教育组织,这些组织的设立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心理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代表健康,但是心理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显然,没有心理问题与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是不对等的。然而,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积极心态,研究人们的善良品质和道德发挥了它特殊的优点。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大潜力。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积极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扩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创新意识,即大学生要拥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发现更深刻道理的欲望,要善于思考,能够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创新思维,要有一定的自我观点,不一味地追求书上的,善于突破自我;创新知识,在某一些问题上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为自己的观点做支撑;创新能力,即有一定的创新学习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人格,在精神方面,有比别人更大的勇气,更好的自我调解方式,应对不同的困境,能够克服不退缩。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心理暗示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暗示就是指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改变和教育,使人们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思想能够与心理教育暗示相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够一味采取灌输的方法,要进行一定的情感交流。与被教育者在感情上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能够减少被教育者的抵触心理,对于促进被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暗示工作包括通过语言暗示、环境暗示、行为暗示等等,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再持续强调自己失败的经验,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次挑战。

(三)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建设

积极道德人格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追求一定的道德所表现出的善良的一面。在现代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人格建设中,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下的各种善行。要增强道德知识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道德人格的建设,促成大学生形成正直积极的人生观。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爱的情感,善良与正直,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 第6篇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幸福是什么?这个话题在互联网上被广大网友热议,国内最早系统论述“幸福”的理论源于《尚书·洪范九畴》中的“五福”“六极”说,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阿瑞斯提也对“什么是幸福”做了详细的阐述,可见幸福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近年来,西方的科学家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有关幸福的科学,即:积极心理学。 年 1 月 Seligman 和Csikzentmihalyi 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这门新的学科形成。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给出了积极心理学理论概念的“精髓”,即“: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倡导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困扰做出新的解读,同时主张以个体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个体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它的研究目标是,实现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实现从修复心理疾病到构建人类的积极品质的转变。它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三、国内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

为了解国内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观念,1月至206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 届、 届毕业生1200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092份,有效率91%。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下面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心态进行解读。从认知层面上分析,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化。[1]

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在“依赖”和“从众”心理;[2]

从情感层面上分析,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部分大学生在情感层面上存在焦虑、自卑与自负并存、攀比等现象;[3]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4]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不善于应对挫折、缺乏恒心、存在惰性等方面。

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传统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部分同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问题上,而忽视了更广大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身心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思维,由“消极”走向“积极”、由“解决少数问题”向“注重多数发展”转变。

第一,心理健康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开展情绪调节。随着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更应把握好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大学生情绪体验,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认知。首先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心理健康课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引发大学生开展积极认知和心理活动的“钥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一个令学生充分信任的引导者角色,充分保证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流露,敞开心扉,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和情绪体验。其次教学环节设计是心理健康课程的重点,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应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典型案列为同学们创设情境,通过启发式、感悟式、互动式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助人、自助的机会,为学生营造充分自主探索、与同伴协同探索的“学习空间”。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形式,摒弃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灌输、说教等显性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课程环境有机融合。

第二,积极心理学专家指出,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积极情绪的有效活动形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贴近大学生活、贴近就业实际,在实践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高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模拟招聘、专题讲座、团队讨论、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积极体验,提升技能,同时遵循“隐蔽教育的原则”,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使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验中心理得以升华。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活动反馈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态,及时向学生反馈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情况,有目的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体验。

第三,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开展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在团体氛围内个体通过人际交互,与团体成员开展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索、调整改善等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体在团队中良好的适应与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有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有关就业知识和社会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协助大学生在就业时树立正确的目标,对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充分认知,从而发挥个人的潜能,塑造积极心态。

第四,积极心理咨询注重对积极的培育和不断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传统的心理咨询中,治疗的目标在于症状的缓解和消除,而积极心理咨询重点在于发现个体身上的潜力和自助能力。积极心理咨询常利用一些故事与求助者沟通,这些故事一般不与来访者内心观念产生直接冲突,而是从另外的角度作出积极的解释,目的使来访者在积极想象中重新思考自身的行为和观念,并进一步建立新的积极观念和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着.积极心理学[M].群言出版社,.

[2][爱尔兰]Alan Carr着.积极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孙玲.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 第7篇

(一) 提升幸福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与主观幸福感缺失有很大关联。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曾经提出,“种种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优势而不是劣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帮助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积极的取向,帮助个体找寻持久的快乐与幸福感,从而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提供了新的视角,那就是应逐步将传统的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模式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 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调动出积极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向积极的方向迈进,一方面也能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人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可以产生无数的创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必然会发觉自己潜藏已久的潜能,并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三)养成坚韧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强大的韧力,时刻督促个体跟随信念,会支撑个体坚持不懈地奋斗,以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挫折。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课程体系

2011年, 全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开设了一门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么课程的目的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预防并减少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对大学生自己或他人的危害行为。本文拟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构建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

大学生群体多数智力正常,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 其终极目的是使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 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应对能力、感受快乐的能力, 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为实现这个目标, 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比较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是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因为要实现让学生幸福的目标, 需要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为叙述方便, 把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简称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下面主要就五个方面介绍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 课程目标。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致力于大学生和谐发展、开发潜能、积极的人类经验的形成, 最终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具体分解开来,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 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感觉决定个体是否感觉幸福, 而这当中, 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又是最核心的。因此, 课程目标又可以分成三个子目标: (1) 能客观、全面认识自己, 然后悦纳自己; (2) 能对周围环境做出恰当评价, 积极应对自己遇到的事情; (3) 接受人类规范, 并能在规范中获得自由。

2. 课程内容。

为实现上述课程目标,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悦纳自我。自我包括生理、个性及社会自我。通过各种知识、活动, 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 包括优点和缺点。 (2) 积极应对。积极应对包括对事情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理念。帮助学生全面看到问题, 不走极端;真实的生活是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 事情的发展和变化有多种可能, 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 (3) 感受快乐。快乐是幸福感最核心的要素。让学生养成不论何时何地、与何人、身处何种境地, 都能够快乐, 不无聊。这涉及到认知、情绪管理、自我管理等。

3.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心理辅导法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其中讲授法主要介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占学时的1/5左右;案例教学法, 主要根据学生提供的发生在他们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来探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问题解决、情绪管理、快乐寻求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主要用于学会共情、体验、感受;团体心理辅导主要让学生在群体中学习问题解决、心理素质提升、合作、分享、感恩等主题。

4. 评价方式。

任何课程都要进行考核和评价, 最终检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最后一个环境, 也是事关整个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 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为辅, 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这门课程不以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为指标, 而以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最终心理水平提升的状况为依据。具体来说, 教师只是起组织评价、收集评价资料的作用, 而评价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自我评价, 具体包括贯穿课程始终的自我分析、学生自我评价 (课前自评) 、学生自我评价 (课后自评) 、量表测评 (课前、课后) 、课程总结与感想 (不记名) 。

5. 积极的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需要具有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能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开展课程教学、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最关键的是作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 人的因素比知识和方法更重要, 即自身是积极向上、心态阳光的, 特别要求教师开放、包容、自我悦纳、情绪管理能力强、充满激情、幽默风趣、充满亲和力、热爱学生、关心人的成长与进步, 热爱这门课程教学工作。

三、结语

以上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简要介绍, 具体的操作, 从内容、目标、方法、评价及主讲教师都会因学生的需求差异而不断调整, 没有一成不变的体系, 也没有统一的内容, 教学方法也是因学生特点而灵活使用, 评价方式更是只要达到目标, 不拘小节。

参考文献

[1]尚丽丽.在素质教育中应注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J].山西教育, 2003 (11) .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论文 第9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

导论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从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和意见,指导高校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2013年张小艳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心理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学生占79.1%,具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2.4%,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7.9%,有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0.6%,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20.9%[1]。所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朋友的心理品质总体上是好的。但学校和家庭教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能力培养的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当代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完全成熟,但心理上却未完全成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心理品质:

1、认知上的偏差

对大学生来说,智力和创造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期,却存在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灾难性思维等认知偏差。绝对化要求:容易出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等非理性思维。过分化概况:以一件事情的成败来评价自己或他人所有方面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灾难化思维:过分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认为如果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而陷入抱怨、自责等极端的不良体验中。

(2)、不良情绪体验频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在情绪上,一方面表现为情绪情感丰富,对生活富有激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情绪起伏波动性较大,而且体验到的负性情绪较多。有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自身情绪控制力较差,情绪受情景影响较大:如在“情绪起伏较大,常影响学习和休息”这一选项中,有31.7%的大学生做了肯定回答[2]。

(3)、意志上不够坚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比较突出。树立了远大理想,却容易半途而废;自制力薄弱:对于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对于不该做的事情却去做,典型表现就是某些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症”。学者对南京六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百分比中,轻度依赖的学生占29.3%,较重依赖的学生占10.3%,严重依赖的学生占4.1% [3]。

(4)、欠缺优良的性格品质

当代大学生存在以下不良的性格品质:偏执:敏感多疑,无足够根据地怀疑他人的无意、非恶意甚至友好的行为;强迫:个体明知一些行为和观念持续存在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并感觉到紧张和痛苦;攻击性:较长时间的对环境、人和事物的敌对心理,表现出对他人的不满和厌恶,甚至对他人产生攻击和破坏行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了解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品质,对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二、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多渠道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年级特点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测评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国内比较好的测量工具如《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积极情绪体验量表》等测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状态。

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测量发现大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各个年级段的学生需要的教育方案,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让我们能切实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切切实实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

2、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笔者认为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是很好的途径和渠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在课程中,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方向,努力从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理念;

(2)、改革教学目标,树立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层次的目标,关注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并进行相应的咨询和辅导、针对部分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而进行辅导和咨询、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笔者建议努力整合三个目标,突出开发大学生潜能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应对消极的情绪和体验。

(3)、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融合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在课堂中,通过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收集大学生中典型案例用于教学,形成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3、以积极心理学为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促发展。只有在实践中的良好的体验才最能深入人心。而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活动中的体验、所受的感悟、心灵的触动而形成的。

笔者认为,活动本身就是实际而有效的教育刺激,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并从体验中发掘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本着吸引学生“走出寝室、走出网络、走入团体、运动起来”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适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活动,比如: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手语大赛、心理电影赏析与点评、心理主题班会设计及展示大赛等等,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大胆展示,在活动中产生种种内心体验和感悟,通过活动学习如何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得到增强等能力。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开展活动的重头戏。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真诚、热情、自信、乐观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能激发个体潜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为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大事。

参考文献:

[1] 李焕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J].

[2] 张淑玲,王怀章,王艳玲,孙闻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3月.

上一篇:啊,昙花下一篇:腰鼓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设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