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024-08-04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精选8篇)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第1篇

刘 瑞

摘 要:对将“尝试教学法”引入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对“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实践对应用“尝试教学法”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尝试教学法;专业课程;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刘瑞(1970-),女,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员,上海浦东数控与机械专业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60-04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规模达到2千多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学习困难学生和问题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达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大向质量提高转变总体目标,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须不断前行。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它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行为和普通教育有很多区别。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单位和最终环节,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的创造价值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引用和探索了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职业学校自2009年起以商贸类专业为试点,将邱学华老师提出的“尝试教学法”引入到专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推广到旅游服务、现代制造等专业,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方法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尝试教学法的内涵

(一)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由邱学华老师首先提出并付诸应用,尔后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先练后讲”,即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二)尝试教学主要环节

尝试教学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准备练习。这是尝试教学的预备阶段。为了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尝试题,必须要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先进行准备练习,通过以旧引新,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①出示尝试题,即提出问题,包括同步尝试题、变化尝试题、发展尝试题。大多数情况下,均采用第一种同步尝试题。

②自学课本。自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及时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③尝试练习。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视察,了解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

④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评讲讨论。

⑤教师讲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这种讲解针对性强,学生易接受,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2,延伸阶段——第二次尝试练习。第一次尝试练习时,学生可能是仿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弄清道理。经过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这时学生已有所领悟,安排第二次尝试练习就是再给学生一次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得到强化。这一步也是一次集中反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理解新知识达到何种程度的信息。

(三)尝试教学法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行动,能够积极思维,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生能够积极去尝试,大胆去探索。

2,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尝试,学生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这两方面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3,课本的示范。课本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课本中既明确规定学习内容和目标,又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学课本去初步解决问题。

4,旧知识的迁移。教师指导学生从认识的心理规律分析,用七分熟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知识。这是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迁移规律。旧知识的迁移保证尝试成功具有客观可能性。

5,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尝试不是个体孤立的尝试,在互相讨论中学生之间可以共同操作,相互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也是保证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实践背景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星光计划”技能大赛的举办、学业和技能“双证制”的实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使学校和教师将目光聚焦到了课堂。另一方面,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滑坡和个体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使教师的课堂教学陷入了困境。一部分同学目标的缺失造成的厌学情绪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听不懂”和“不想听”充斥的课堂和“达标率”提出的要求使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改变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专业教师以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为主题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商贸类专业为试点,以群星职业学校为基地在单证类课程进行“尝试教学法”的探索。

(二)实践过程

1,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尝试”的思想。在学习了“尝试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国商专业教研组根据本专业特点,以尝试为核心,针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任务构建了方法模型(见图1)。

根据模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学习过程分别进行了设计,对问题的设计划分了不同的层次,对学生在自学和尝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设,并对应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方案,使“尝试教学理论”的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尝试”的感受:

①在学生尝试前,教师反复研究确定尝试问题,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设计指导语或提出自学思考提纲。

②在学生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条件,如发挥旧知识迁移作用,准备题的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等。教师并且要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尝试情况,特别对差生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尝试任务。

③在学生尝试后,教师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启发学生尝试道理,判断尝试的正误,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情况,针对学生探索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教师在尝试教学的反思中要对自己提出以下问题:课上有没有精彩内容吸引学生?课上有没有丰富的补充实例?课上有没有操作,包括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独立完成操作?课上有没有提供成败、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和经验?课上有没有重点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课上有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程内容有没有尽量与学生兴趣联系?课程有没有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有没有体现精讲多练、小步快进?等等。

通过不断的自问,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尝试教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3,在教学评价中体现教学的效果。教学是否有效果,主要是看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是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即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在“尝试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判断教学问题的有效性:通过学生的尝试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和尝试练习的结果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在指导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从而选择适合学生的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践能力有可测的效果。使教学的效果在过程性评价中得以体现。

三、“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具备的条件

“尝试教学法”是在尝试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的方法。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又要体现基于职业需求的以完成实际或模拟的工作任务而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这就对教材、教学设备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尝试教学法”是以尝试的问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完成咨询、指导与解疑,因此,教师必须储备更完整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使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得到必要的整合。

2,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尝试问题的设计应符合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地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点:问题的难度必须适中,在中职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经过适当努力能够完成;同时要使各种技能得以有效重复,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这就需要教师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将教材的内容转变成适合学生尝试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处理各种生成性问题,把握尝试时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设备的配套性。在尝试过程中既然要给学生提供模拟的工作环境,就必然要求学校配备“够用的工作设备”,创造准工作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在工作(教学)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有效提高其职业能力。

4,教师指导过程的开放性。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传授者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担任了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所以,教师应引导教学过程从可控课堂向自由课堂、构建学习演变,并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开放教育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问题

1,教材存在的问题。目前中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学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要求,教材编写的方式也千差万别,大多采用传统的知识体系的编写方式。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教材中难以体现,尤其是难以得出在准职业岗位中,学生虽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尝试学习,却对其适合于何种职业群,在工作中何时何地可以运用和实现的准确答案。同时,职业的需求要求学生在完成尝试问题时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与技能。而当前各学科教材并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和设计,无法互补和延展,使学生依然局限于学科的概念,难以在问题解决中树立工作岗位观念。2,教师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多数一线教师并没有相关课程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就无从真正了解该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的习得、工作方法的养成、工作态度的锻造、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因此,不得不纸上谈兵,对学生尝试练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②教师教学水平限制使“尝试教学法”的引用缺乏有效性。“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的引用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在浦东各职校的主要专业进行推广和应用。但鉴于职校教师学科和教育背景的复杂性,有些教师对“尝试教学法”的理解存在偏差,应用也缺乏灵活性,忽略了传统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法,导致教学方法的排斥和僵化现象,对教师的评价导向也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

③对“尝试教学法”的理解制约了教学的效果。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心理定势的影响,对“尝试教学法”的把握不足,甚至只单纯将问题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进行讲授并让学生模仿,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严重滞后,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制约了教学效果。

3,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制约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虽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进入中职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智能倾向主要为形象思维,适合接受“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其长期偏差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及知识基础却不能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不能主动探究,缺乏团队意识。

(三)“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1,鼓励学校以专业为单位,开发校本教材。职业教育的专业千差万别,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可组织根据教师根据专业特点相对统一的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涉及学科教材中的问题及任务分解、实现步骤等环节统一设计,以利于教学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开展。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有企业一线人员的参与,以确保本教材职业地位的体现。学校依托教研组,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企业调研和教学研讨,有效地共享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尽可能地还原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体现知识和技能在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教学中的工作导向性。

2,明确尝试教学的本质,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只要是能符合学生实际的提高教学效能的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在进行“尝试教学法”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其单一的使用,应根据项目的内容、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如对必需的理论知识采用传授法,基本技能就必须要示范,并综合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或案例教学法等。

3,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的开展让教师把握尝试教学的精髓。通过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利用专家讲解和点评,使教师理解尝试教学的精髓,指导采用尝试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效能的提高,从而灵活掌握各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把握。同时,督促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尝试教学实施的优劣与不足,如知识的“够用和延展”是否合度、评价体系是否完善等,以利于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4,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尝试练习的结果予以客观的、积极的评价,在熟知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设计尝试问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做好指导工作,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分析,以此对尝试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由简渐难,由小渐大,由单一渐综合,多鼓励,树立合作意识,激发探究兴趣,且忌传统的“喂学生”和“单标准的评价机制”,逐步养成学生对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中职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笔者与浦东新区各职校的专业教师听课评课、相互研讨,共同探究。尽管实施尝试教学还刚刚起步,也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但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改变了专业课教学的现状,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第2篇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网络化、多媒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为主要方向的信息技术手段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之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将计算机、网络、投影、电子白板、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中职数学学科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能够建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多重关系,能够突出解决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数学基础薄弱、主动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中职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帮助中职学生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学习和专业学习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索、创新中感悟并学习数学,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学教学的优化统一,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常,创造性思维是因好奇心与想象力产生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全新的教育环境,进一步刺激中职学生的自觉性,开发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教师应当改善守旧的授课模式,多采取开发脑力智慧,组织学生动手能力,或建立小组来对知识点展开探讨,这类创新的教学模式,是中职教学课的基础。在教学环节中,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根据教学知识点达到情景重现,进一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改善无趣死板的数学课堂,增添趣味性。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首先采用两张苏通大桥斜拉索的图片,作为课程内容的展示,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漂亮宏伟的苏通大桥景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斜拉锁中的倾斜水平,虽然学生均发现了其中的差异性,但难以应用精确的词汇阐述其中的区别。学生形成了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引导并讲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知识点,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就可以用两种数学语言将斜拉锁中的区别准确描述了。该类问题的情景设计,一方面可以带动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数学的工具,可以将数学难易程度降低,推动数学更好地融入生活、贴近现实,达到情境重现的最大化,推动数学教学的灵活性,进而实现从书本、课堂以及考试中走出来,回归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中。采取技术的交流作用,建立十分贴切的数学学习情境,采取录像、影碟与计算机软件模式来表达数学问题,通过视觉效果展示枯燥的数学概念,代替了传统的文本形式,增强了数学的生动性、可视性与空间立体感,同时和其他学科结合效果更好,推动了数学知识在短时间内与相应知识的联合,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数学印象,使其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数学的本质,实现领悟数学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发现数学的良好品质与力量。

不仅如此,借助信息技术能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分解后,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来了解,比如采取视听建立的场景完成数学理念的讲解,让难以理解的概念直观表达,降低理解难度;同时,采取动画来体现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进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数学的.思维与方法。简而言之,常量往变量发展(如代数过程中的函数),静态往动态的思考(如圆锥曲线定义),平面图形往空间图形思考(如立体几何),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联合(如数形式)等,均能采用多媒体技术去处理,让学生从“听”的教学,过渡发展成教师引导的“做”学习,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由被动开始转为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教学难度

教学至关重要的部分是让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原理,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其形成的原因。但对中职生来说,因教学环節不同的主客观原因的制约,仅仅能单纯地靠记忆掌握部分数学知识,其中的“所以然”,极少有学生会深入探究。多媒体课件则可将数学中涵盖的事物、过程等采取逼真的场景重现在课堂中,让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路更清晰、具体、形象,将其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清楚地在学生的感知领域中表达出来,带领学生了解整个知识的具体过程,在参与到整个知识思维后,实现对思维、能力、智力开发的目标,进而促使抽象的数学理念更加详细、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难度,加深了学生的直观印象,改善了传统教学方案中无法克服的难点。

参考文献:

[1] 黄嵚.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6(1):243.

[2] 谢达. 中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 发现(教育版) ,2017(1).

★ 教学论文 中职

★ 职业教学论文

★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中职数学教学论文

★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 职业中学教师教学论文

★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

★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 中职学校舞蹈教学论文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第3篇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简介。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它要求“任务”具有目标性, 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 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 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 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二、“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在中职机械CAD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符合机械CAD课程的特点。

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担当培养学生机械工程素质的重要任务,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读机械图和绘机械图的能力, 内容十分抽象, 课程偏难。基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薄弱, 空间想象能力不强, 学习缺乏主动性, 教学工作开展非常困难的现状, 为了更有效地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机械CAD课程的教学特点, 能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开展教学工作, 使抽象内容具体化, 繁难内容浅显化, 学生易于接受。

2.能更有效地实现机械CAD课程的教学目标。

中职机械CAD课程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 即学以致用。教师解决问题的实质是学生应用软件用户界面上大量的工具、按钮完成机械零件造型、制造编程等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一个具体的目标、基于几项任务, 通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 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 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产生新的任务。因此,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机械CAD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在学习圆、圆弧、修剪等绘图命令时, 设计了以下任务———吊钩的绘制 (如下图) 。完成该任务要通过六个环节: (1) 创设情境 、导入任务 ; (2) 领悟任务 、分工合作 ; (3) 自主探究、解决任务; (4) 协作交流、提升任务; (5) 作品展示、取长补短; (6) 总结评价、建构迁移。其中 (1) 、 (6) 环节主要由教师完成, (2) ~ (5) 环节均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完成, 教师在此过程中起指导、答疑、帮助作用, 每个环节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任务。该环节由教师完成, 展示圆、圆弧的画法及连接的修剪问题的绘制方法, 给学生建立一个感性、整体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 导入开放性任务, 并提出任务的具体要求。

任务具体要求:

(1) 绘制中心 线及参考 辅助线。 (2) 绘制Φ120mm和R144mm的圆弧。 (3) 绘制吊钩 尖R120mm的圆弧 :利用其与Φ120mm相切, 圆心在水平中心线以下偏移45mm绘制。 (4) 绘制吊钩尖R69mm圆弧:利用其在水平中心线上与R144mm相切定圆心。 (5) 利用圆绘制中“相切、相切、半径”绘制R12mm圆弧。 (6) 绘制吊钩上半部分:水平中心线向上偏移330mm, 竖直中心线左右偏移45mm, 绘制Φ120mm和Φ60mm的圆及利用相切、相切、半径绘制R60mm和R120mm的圆弧。 (7) 修剪多余线段和圆弧。

第二环节:领悟任务、分工合作。该环节由学习小组讨论完成, 根据老师的布置, 学生分组, 明确学习任务及具体步骤与要求。同时, 明确每个人在每个环节里的具体任务, 确定小组开放性主题。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解决任务。该环节主要由个人完成, 主要任务是学习新的知识点, 完成封闭任务, 采用以个人自主学习为主, 小组为辅, 教师引导帮助的方法。

第四环节:协作交流、提升任务。该环节先个人, 后小组, 小组每个人先完成个人的子任务, 加以汇集, 交流互补, 以丰富完善子任务, 最后调整综合完成的小组作品。

第五环节:作品展示、取长补短。该环节由小组集体完成, 制作小组作品的PPT, 讲解、展示每组作品, 评价作品, 同时完善各自作品。

第六环节:总结评价、建构迁移。对于吊钩, 学生非常熟悉, 绘制时感兴趣, 很投入。在绘制该图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圆、圆弧、修剪、偏移命令的使用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

由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紧紧围绕“任务”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因此, 设计好驱动教学的任务, 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用不同方法完成任务, 使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 这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四、“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在机械CAD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成效。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独立获取知识, 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同学间合作或讨论, 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找回学习“自信”, 激励自我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创造意识的能力。

学源于思, 思起于疑。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设计一系列完成“任务”的环节:主题的选择、计划的制订、活动的探究, 在整个环节中引入竞争机制, 展开同学间、小组间竞赛, 在小组间交流中发现问题, 在小组汇总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从而完成个人作品, 提高作品质量。在整个活动环节中,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极大地培养了创造意识。

3.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任务完成是任务组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个成员都承担一份任务, 他们既有分工, 又需要依靠相互间的协作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在任务进行中也会产生摩擦, 这是不可避免的, 出现此情况时组长和组员需协调, 达成共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会形成新知识、新技术, 不但要求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沟通、研究, 而且要求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老师、社会人之间交流, 才能充分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并掌握。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锻炼社交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过程。

五、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机械CAD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1.“任务”的设计需联系生活实际, 体现教学内容的 可操作性。

计算机绘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远比教师讲、示范有效得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教师可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课题及学习要求, 设计“任务”时应注重可操作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 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

2.“任务”的设计需巧妙合理, 体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任务要根据本课程要掌握的操作技能, 使设计的任务尽量在两节课或更短周期内完成, 否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失去了合理存在的意义, 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 每个任务设计不应含有太多知识点, 同时, 应把前面任务的知识点综合到后面任务中, 使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不会因为新知识点的增多而对完成任务失去信心。

3.“任务”的设计需由浅入深, 体现教学方式的层递性。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 教师需要应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 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首先, 设计一个相对简单的工作任务, 完成相对复杂的工作任务。但是, 后面的课题与前面的课题有一部分技能点是相同的, 使技能掌握在不断循环、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得到强化。任务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发挥余地, 使学生觉得有一定的挑战性,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任务, 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学习兴趣浓厚。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蒋秋英.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J].电脑学习, 2010 (01) .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本土化的实践 挑战 中职机械专业

一、引言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或译作“颠倒课堂”) 近年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1 年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翻转课堂的起源应归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 ———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 在2007 年前后, 他们受到当地一个实际情况的困扰:有些学生由于生病,无法按时前来上课,也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学校离家太远而花费了过多时间在乘坐校车上。 这样导致有些学生缺课而跟不上教学进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时,他们是使用录屏软件去录制 PPT 演示文稿和教师实时讲解的音频,然后再把这种带有实时讲解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下载或播放),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进行补课。 由于这些在线教学视频也被其他无须补课的学生所接受,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两位教师就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腾出课堂上的时间来为完成作业或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这样,就使“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习惯、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变成“课前在家里听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或实验)”。这种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微课是一种创新的知识载体,它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这些片段可以包括教学内容、重点分析、例题解答等。同时,相应的教学视频应有配套的教学设计、课后练习、教师点评等内容。微课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观看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学生可以多次重复观看。因此,微课是实现翻转教学的理想载体,也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共享的有效方式。

中职学生一般缺乏自律性,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但他们又有较强的动手优势,好胜心强,且大多数学生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微课的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视频中所呈现的知识难点,他们可以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和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源来拓展知识,这样更利于知识的全面巩固。对于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疑点难点,他们可以带到课堂上,由教师进行分析解答;同时通过完成课堂任务,实现知识的巩固。

二、翻转课堂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应用

中职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普通劳动者的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技能学习,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重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当下在中职教育中应用最多的是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多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以任务完成为目标,进行技能训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节课时间有限,我们所提出的工作任务利用独立的一次课堂基本无法完成,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使这种“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而如果多次课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又让知识点的呈现不连续,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衔接还要消耗一定的时间,显然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操作型教学内容的课堂中,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翻转课堂在我国本土化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1.学生的不可控性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对学习的主动性都不是很高,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这种方式可以说有很大的难度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首先考虑内容的新颖,形式独特,并且视频的时间要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时间范围内。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坚持看完视频,完成课前的学习。

2、受教育者观念制约

翻转课堂的贯彻落实和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密切联系,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秉持以教为主的教育观念,将教师、教材和课堂作为教学的中心,填鸭式灌输知识给学生,以学为主和主导主体的教学理念还不被他们知晓及接受。教师被当成解答问题的万能机,一是教师自己把自己当成万能机,在学生面前不敢也不能说不字; 二是学生把教师当成万能机,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教师都必须回答正确。虽然现在这种观点已经有所淡化,但仍然不乏因回答不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感到没面子的教师,因老师不能解答其问题而看不起老师的学生。受这种观念的桎梏,使教师难以接受在课堂上大量开展对话交流、问题解答的教学思想。

3.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

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学生课余观看教学视频到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环境的构建都需要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持。自主学习需要丰富的资源作支撑,要求网络

不受地域限制,能最大限度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共享。在我国远远达不到每个学生都能配备计算机及网络,部分中职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家庭贫困无法购买电脑,开学又都是住校生,所在的宿舍也都没有电脑及网络,学校里的机房不足以供给全校的学生。学生无法观看视频教学资源,课外自主学习资源受限制,学习效果难以保障。再者,一线教师大部分不通晓教育技术,对视频制作软件,资源的搜索、加工、处理更是较少涉猎,录制教学视频,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存在困难。

4、班级规模的局限

班级授课制有三种形式: 常规班级、小班教学、超大容量的大班教学。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大部分班级处于常规班级和大班教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小班教学。中职学校班级规模多数都在50个人以上,人数过多,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性被忽视,因材施教只能是空想。翻转课堂所提倡学生课堂中完成练习,教师针对性地解答每个学生的疑惑,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方式受大班教学的限制,难以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对话是翻转课堂的主要形式。在规模大的班级内,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受到影响,成绩优异或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通常为互动的主角,性格内向或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被遗忘,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

严重的现象。再者,教室空间的狭小,学生座位的固定不利于多样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受人数、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频数减少,难以达到翻转课堂所追求的深度互动。

四、翻转课堂本土化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师综合素质要提升,教育理念要转变。实施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课前完成视频制作、归纳学习问题、课中组织安排、引导学生交流互动等,这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除具备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能力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制作微课视频、电子课件以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可视化教学的能力。同时还要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利用情境、协作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教育理念的革新,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 很多教师在“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中,已经锤炼出了一整套的看家本领,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范式和习惯。 实施翻转课堂,必然要打破自己和教育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态势,让自己处于一个新的、内心没有确切把握的动荡状态之中。 如果没有坚定的改革信念作为支撑,那么教师通常是不愿意“革”自己的命的。

2、学校的硬件设施应配套足够。实施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电脑上完成课前预期。对目前很多寄宿制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夜自修时间是最佳的觀看教学视频时间,让学生完成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因此,学校教学时间要进行适当调整,各科任课教师要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同时,学校应为顺利实施翻转课堂在硬件和软件上提供保障。如配置高性能服务器,增加校园网的带宽;应用WIFI,让学生手机随时能进入校园网的教学平台学习视频和完成作业,还需准备专门的机房,为学生提供课前学习环境等;在校园网上提供成熟先进的教学平台,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发布及师生互动;等等。

3、翻转课堂授课地点的适当转移

中职课堂不需要都局限在教室中进行,可以部分课时安排到实训室或者室外进行课堂授课。这样既可以克服大班教室的局限,也可以让内向的同学在一个空旷的地方,与同学老师互动中容易放松自己,更容易参与到团队活动中。

结语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第5篇

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移动互动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型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推进和普及,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模式 “基于实时交互软件的移动学习”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成为顺应时代的新趋势。蓝墨云班课是蓝墨科技推出的一款免费移动教学助手App,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针对目前90后中职生学习容易倦怠、手机重度依赖的现状,笔者提出基于云班课的移动教学模式,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第6篇

摘要: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可以看中,其主要采用的教育方式是“讲授法”,主张通过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达给学生。由于此种教育方法是以教师为课堂主导者的,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听讲的位置,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就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对此,本文以尝试教学法为主要研究理论,就其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教学事件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初中数学课堂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18-01

引言

伴随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竞争也愈发的激烈起来。目前,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由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教育出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不再是企业争相招聘的对象,人才的创新性已经成为了其自身受欢迎与否的关键因素。作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其教学方式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其教学研究的根本目标。因此,将尝试教学法融入其中,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充足的课堂教学时间

尝试教学法是著名学者邱学华老师创造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该方法倡导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在该教育方式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其课堂知识的容量和难度较高,使得其与小学数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进行实际应用时,往往会由于时间较短的缘故,而无法全面的发挥出其巨大的教学作用。并且,由于初中数学每堂课教学的内容、概念都比较多,且解题所要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只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1]。

2.2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存在差别

经过了六年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使得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于数学学习的基础都是带有个体差异的。然而,尝试教学法设计的问题,大部分都是要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去完成的,这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很快的解决数学问题,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之后也能够解决,但是部分数学基础较弱,且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则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这就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愈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尝试教学法的应用方式

3.1合理设计尝试问题

在尝试教学法中,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问题的设置,对于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设置出合理的尝试教学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快速让尝试教学法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相融合。因此,教师在运用尝试教学法时,不仅要全面的了解该方法的核心教学理念,还需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基础,以及学生对生活中由于数学有关理论的生活常识的认知程度,从而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态度与自身特点,进而根据了解到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数学课堂尝试问题的设置。从而使其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2]。

3.2提高设计问题的趣味性

外国某著名学者曾经说过:“兴趣是激发一个人好奇心最好的方式”。因此,要想促进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顺利的实践应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知识”之前,可以在课堂上引入这样一个问题:某人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变成了三块,如图1所示,如果这个人想要去玻璃店购买一块一样的玻璃,他需要带哪一块玻璃去购买[3]。

此外,教师在进行趣味式问题的设置与讲解时,一定要尽可能的营造出一个愉快、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防止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而无法最大化的发散思维。

3.3提高设计问题的新颖性

由于尝试教学法属于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并且,大部分的初中生对于新兴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能够全面的吸引学生的实现,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设计符合尝试教学法性质的问题时,也要注意保持其新颖性。因此,教师在利用尝试教学法设计数学问题时,应该在坚持数学课本理论基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不断的改变课文中内容的构成形式,力求以一种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将课文中的知识内容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以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高铁和动车为素材,这样设置问题:高铁甲同动车乙相向行使,甲车每小时行使三百五十千米,其车身长度为二百二十米;乙车每小时行使二百三十千米,其车身长度为二百米,问“两辆车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分开花费的时间是多少?[4]”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连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细心观察的习惯。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招聘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符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尝试教学法便成为了教育界的宠儿,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第7篇

江苏省射阳县射阳港学校 薛德林

【内容提要】

“尝试教学法”切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是新课改的方向。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尝试教学法”要讲求课堂结构的可调节性,尝试题的设计要讲求基础性、关联性、相似性、生活性。

【关 键 词】

尝试教学法 数学教学

实践与研究

一、研究缘起

邱学华先生提出的“尝试教学法”是一种让数学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的教学方式。尝试教学法提倡“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讲求“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通过学生的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尝试教学法”的要求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新课标要求我们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依靠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是难以培养出来的。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学习、研究“尝试教学法”,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成了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自觉行动。研究实践证明,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二、研究经过

本人在农村小学从事数学教学近20年。1995年,在一份数学教学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了邱学华先生“尝试教学法”的文章,当时眼睛一亮,觉得这是一种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十分有效的方法。以后,便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也陆续阅读了邱学华先生有关“尝试教学法”的专著。2004年之后,“校校通”工程带来了网络,我就进一步学习“尝试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实践研究。随着新课标的施行,我愈来愈觉得“尝试教学法”之路是能够切合新课标的要求,是能够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也同样有利于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通过一个个课例的实践,通过长期的思考,我对“尝试教学法”教学思路越来越明晰。

三、研究结论

1、尝试教学法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要强调:凡能由学生解的题目,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每节新授课,我都先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再设计好尝试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我先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看看谁能最快掌握具体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兴致盎然地纷纷投入学习中。自学课本例题后,再让学生完成黑板上的尝试题,结果,多数同学都做对了。这样有效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尝试教学法先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练习,长此以往,就能逐步形成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一改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束缚。在学生先尝试解决问题时,教师只起辅导、引导作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学生讲尝试题顺利解答出来之

后,我立即报以微笑,并表扬了他。那个学生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接着我再让他到黑板上给全班同学讲解一下。由于他讲解清楚,思路清晰,讲完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从中获得了多大的前进动力啊,学生能不找回他的自信吗?

3、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尝试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课堂上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4、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尝试教学法”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先尝试一番,在这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有的放矢,花时少,效果好。运用尝试法后,教师讲解时间减少,学生练习时间增多,学生作业基本上能够当堂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做作业时在课堂内巡回辅导,并重点辅导差生。差生在课堂里做作业,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安心思考,认真作业,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

5、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中差生的提高。学会看书,学会思考,这正是中差生最缺乏的东西。“尝试教学法”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自学课本,促使他们进行思考,从而解决中差生的根本问题。实践表明,“尝试教学法”用于中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的幅度格外大。

6、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一个人口头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尝试教学法中有一个环节是要学生讨论、交流,在这一环节,除了组织、引导好学生,讨论之后我还让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长此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四、运用“尝试教学法”的注意点

1、课堂结构要有可调节性。尝试教学法一般结构是: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新课教学过程又分为五个环节:在准备题引入的基础上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当调整教学环节的先后次序。

2、对于初步概念的引入课,一般不适合于应用尝试教学法。一般来说,前后有密切联系的教材,作为后继教材内容,应用尝试教学效果较好。例如,有了百以内加减法知识基础,再学万以内多位加减法;有了简单应用题的知识基础再学复合应用题;有了通分的知识,再学分数加减法。这些后继教材的教学适于应用尝试教学法。不过,前面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学好,才能取得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并不是所有数学知识点都适合尝试教学法。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内容不适合于应用。例如,量的概念、几何初步概念,这些教材内容,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如果直接尝试似有强人所难之嫌,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求面积、体积(容积)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仍可应用尝试教学法。

4、设计尝试题的要求。一是尝试题与例题要有关联性,二是尝试题与例题要有相似性,三是尝试题要体现基础性,四是尝试题要体现生活性。

5、应用尝试教学操作模式,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要注意学生对象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等。一般来说,从二年级开始逐步应用,在中、高年级应用效果较好。自学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可能不太顺利,教师要加强引导。如果坚持长期应用,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6、应用“尝试教学法”,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仅是在一堂课中的“进行新课”的一段中,一堂完整的数学课,必须用多种教学法。提倡一种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排斥另一种教学法,它们之间不应是对立的,而应该互相结合、互相配合、综合运用。

总之,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是一个蕴藏深厚的富矿,有待我去不懈地探寻。我将在已有收获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将这一课题深入持久地研究下去,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新形势,从而造就优质数学课堂和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邱学华 《尝试教学法(修订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2、邱学华 《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3、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4、何克抗 《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第8篇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以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没有兴趣, 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如坐云梯”。有的甚至只会念字母, 不会念英文单词。但是他们也有优点, 通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个性中则对社会的时尚表现得比较敏感。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基本术语、计算机操作方法等。他们很想知道课本里的知识, 就是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记忆。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已经感到厌烦, 希望能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并证明自己的能力。这就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能力来组织教学, 将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技术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更有实践性。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法

1、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具体来说,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扮演好如下角色:

(1) 设计者 (designer)

研究性学习不是学生自发的, 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通常需要有“任务”来实现。

(2) 组织者 (organizer)

研究性学习过程, 教师要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和他们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成为学生能够进行交流的组织者。

(3) 指导者 (supervisor)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要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 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 如何写研究日记, 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等。

(4) 促进者 (facilitator)

教师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指导,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高积极性, 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等。

2、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课堂上, 学生所处的地位往往是被动的, 计算机专业英语与其它语言的习得一样, 如果离开了交际的情境和学生个体的直接参与, 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本人认为,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活动中采用小组研究活动是一个最佳方式。研究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 在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各展所长, 协作互补。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一次小组活动, 从而完成学生的角色转变。

(1) 教师组织:讲解活动意义、过程, 根据学生能力情况合理分组并指定小组长。

(2) 组内讨论并分工:由小组长主持。

(3) 自学并收集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分头进行。

(4) 组内整合。

(5) 组际交流。

(6) 教师点评: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程序及实例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一般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问题情境阶段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 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情境。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因此, 上课开始,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以Memory一课为例, 教师可以提问:

(1) Have you got a computer at home?What do you often do with your computer?

(2) How many memory are installed in your computer?

(3) How to purchase the correct memory for your computer?

因为学生本身就是计算机专业的, 大部分家里也有电脑, 所以他们觉得有话可说, 平时开口说英语的畏惧感消失了,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此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词汇, 以帮助解决表达中的困难。讨论过后, 由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了计算机方面的很多知识, 同时也碰到很多疑问, 包括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疑问,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并解决了。由此, 在学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过程获得的成就感成为他们以后学习的良好动力。

2、表达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 学生要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 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 可以开辩论会、研讨会、访谈、展板、墙报、多媒体展示等等。

以多媒体展示为例。中职学生虽然英语基础比较差, 但已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并且对娱乐的话题很感兴趣。针对这个特点, 我要求他们以music或movies为话题, 自己制作课件并展示。结果, 学生积极性很高, 他们首先学习、研究、讨论并确定本专题的资料内容和展示方法, 然后根据个人特长进行分工, 搜集资料或制作课件。他们先在书籍、光盘和互联网上进行文字和声像资料的查询、下载, 之后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定稿, 再用课件或网页制作工具制作成软件, 进行资料系统化展示和讲解训练。在展示讲解过程中, 虽然有一些生词, 但借助图片、动画、电影片段和英文说明, 还是清楚生动地表达了各自的主题。

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英文资料, 大大提高了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各小组都想展示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形成良好的竞争学风, 这些都是比英语知识本身更重要的。

四、结论

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 也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搜集、筛选、澄清) , 组织信息的能力 (概括、分类、系统化) , 传递信息的能力 (讨论、撰写、宣讲) , 为学生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了施展空间。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 学生们体验着探究的辛劳和乐趣, 实践着英语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 正如学生所体会到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所提高的决不仅仅是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更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延续以及与英文知识的大融合。

实践证明,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个体与学习群体的学习活动相互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相互转化, 相互促进, 共同完成以激活创新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将带给课堂一种全新的学习氛围, 带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学习精神和愉悦的学习心态, 并将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由于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对学习英语没有信心。本人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尝试实施研究性学习,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语言实践的热情, 为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提供了施展空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应俊峰.研究性教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植物君子兰的种植方法介绍下一篇:诚信旅游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