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闲谈文人与钱

2024-07-25

美文欣赏:闲谈文人与钱(精选2篇)

美文欣赏:闲谈文人与钱 第1篇

你说:单位组织了愉快九寨沟七天之旅。接到你的信息,我也很为你感到高兴,能在繁忙工作后游玩山水放松身心,预祝此次旅途愉快。

在欢喜之余,搜索了九寨沟近期天气情况,显示为小雨、阵雨。记得冰心散文中说:“雨后的青山,如泪洗过的良心。”初中课文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中也说:“饱经忧患的心灵愈益温厚;泪洗过的眼愈益清明;雨洗过的山愈加秀丽。”估计,雨帘子,也阻挡不了向自然前进的步履,阻挡不了渴望拥抱自然的心灵。

撑一把伞,与友人信手漫步于丛林更深处。我在猜想:途中是否会像孟庭苇歌曲《抉择》中“偶尔飘来一阵雨,点点洒落了满地。”那样淅沥的下着小雨;是否会出现舒婷《致橡树》里所说的风雷-雾霭-虹霓的自然景象;是否在雨后出现王维描述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的仙境。在秀丽的山水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语有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间,其乐无穷也。

百度浏览了九寨沟的景区,验证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触目所及处的秀丽风光,怎一个“美”字了得!

在众多美景中我更神往的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的“芦苇海”,又被九寨沟人民称之为“玉带河”。那是水鸟的栖息地,芦苇丛边或白露,或沙鸥,或野鸭,或鸳鸯,或蜻蜓戏水,或夜幕下萤火虫穿梭缭绕,更或许在上演着不为人知的“飞鸟和鱼相爱”的凄美故事。清风的琴弦撩拨,芦苇压枝摇曳,袅袅娜娜,频频向人致意。

最早知道有芦苇这一植物,是在儿时用黑白屏电视看得《丑小鸭的故事》,当丑小鸭遭排挤,被嘲笑的时候,就会游进灯芯草和芦苇丛中黯然神伤,插播伤感的小提琴曲作为背景音乐,晚风习习吹动灯芯草和芦苇丛,“悲景衬悲情,更衬其悲”。余秋雨先生在《历史的脸谱》中说:“其实,童话不仅仅属于儿童,我们看一个成年人是否可爱,就看在他的心里还装着多少童话。”

书本上的芦苇描述也给予了我许多美的享受空间。《诗经蒹葭》蒹葭:芦苇。想像着主人公一袭素色长衫负手在河畔吟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心头该是怎样的徜徉若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初中散文孙犁的《白洋淀》以战争为题材背景,却被作者淡化描写在白洋淀的水色中,文中每字句都沾染上清新朴实的气息。茂密的芦花荡苇眉子,水上的野鸭,乳白的菱角,田田的莲叶,不时小舟穿梭往来。由文字组建的白洋淀呈现一派梦里水乡的景象,体味王勃“鱼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的鱼米之乡。

谷平君,回到所住之处,开启开关任由温水哗啦啦从头冲刷至脚,换上柔软面料的居家服,推开窗台,如有小阳台或落地窗就更妙了,偶尔清风徐徐吹动窗帘,小酌上“三杯两盏淡酒”——青稞酒,感受九寨沟浓郁的酒文化,耳边再响起容中尔甲的小曲《敬你一碗青稞酒》,“酒不醉人人自醉”,翻看一天下来拍摄的照片,静静坐着摇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或抛开烦恼,或搁浅工作,或放下琐事,正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描述“在这样的月下,我什么都可以想,也是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记得地理老师曾说构成旅游行为的基本四要素:时间、金钱、良好的身体状况以及想旅游的欲望或动机。确实,四者缺一不可,我因为还在学校上课学习不能与你们同游九寨沟,行山水,谈闲天,实为惆怅。善自珍重,不尽。

十二年六月七日夜,于百色学院。

闲谈茶与文人 第2篇

茶与文人轶事

中国的文人雅士向来对茶有着丝丝不断的浓情,历经数个朝代,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士大夫没有为后人留下轶闻雅事?下面就对此事举几例。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庐山香炉下的茅屋里住了10多年,每日里种茶、采茶,闲时吟诗作赋,悠然自乐。如《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就是白居易写种茶的诗,诗中写道:“平身无所好,且此心依然。如获终老地,忍手不知还。架岩结茅宇,断壑开茶园。”宋朝文豪陆游是位著名的茶客,他出生茶乡,喜尝品茶,写下茶诗300多首,堪称历代诗人咏茶之冠。他嗜茶成癖,以致带病冒寒,深夜亲自汲泉煮茗:“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山童亦熟睡,汲水自煎茗。”明人冯正卿,益都人,时为湖州司理。清入关后,隐居不士。因嗜茶,著有《茶笺》。清代曹雪芹是位谙熟名茶的作家,名著《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品茗文化。近代孙中山先生对茶评价很高。他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茶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学家们所考证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现代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大的嗜好便是品茶。据他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介绍:他每天睡觉醒来不急于起床,总是先用湿毛巾擦擦手和脸,然后就开始喝茶,边喝边翻阅报纸,等等。如同这样的文人雅士每个朝代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茶引文人思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从此句就可得知文人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茶与文人有如此缘分是因为文人要思考问题,要写文章,品茶首先不是为了解渴,而是有助于思维,茶使文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如元代著名的贤相耶律楚材是一位饱学之士。他在《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中写道:“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老雷芽。”长期不饮茶,就感到心窍阻塞,文思久困,格外渴求佳茗。而饮茶后可以“两腋清风生坐榻,幽欢远胜泛流霞。”再如,唐代曹邺《故人寄茶》:“碧澄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宋代余靖《和伯恭自造新茶》;“一枪试焙春尤早,三盏搜肠句更嘉。多谢彩笺贻雅贶,想资诗笔思无涯。”上述情况完全是茶助文人的诗兴笔思,为文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有助于诗人墨客渐入佳境。总之,茶可使文人脱俗,升华到一个文学的境界、美的境界。

茶与文人修身

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霞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与文人脱逸超然的情趣相符合,与他们淡泊、清灵的心态相一致,故文人雅士多钟情于茶。尤其当他们在社会中受到挫折与磨难,产生隐退情绪后,茶更是他们获得精神解脱的好伴侣。古代文人雅士虽然选择“隐”的方式不同,有的离别尘世,投身山林,选择“小隐”;有的选择白居易、苏轼倡导的既世俗化又超脱化的“中隐”。但是,他们事茶的精神取向却惊人的相似。如历代文人雅士都格外热衷于竹中煎茶品茶,实质上他们是将茶与竹作为人格的象征。如唐代姚合的《品茗诗》有“竹里延清友(茶之别称),迎风坐夕阳”之句,宋代王令《谢张和伯惠宝云茶》有“果肯同尝竹林下”之句,元代长宪有“茶烟隔竹消”之句,明代陆容有“石上清香竹里茶”之句,清代郑板桥有“竹间烟起唤茶来”之句。可见,茶与竹在文人雅士的面前,仿佛幻化成了他们的人格精神,并使文人雅士对此有强烈的依恋性。在这个世界中,文人们完全可以以一种洒脱豁达、无拘无束的自由心态,投身其中,它是文人们排谴心中世俗的郁闷、人伦阻碍的有效良方,更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所在与象征。

茶与文人养生

早在汉代,中国文人就将茶当作长生不老的仙药。西汉的壶居士《食忌》中说:“苦茶,久食羽化。”南北朝陶景弘《杂录》中说:“苦茶换身轻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随着饮茶的普及,以茶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唐代以后,文人士大夫们以茶养生主要是通过两个方式来实现的:以茶为食的饮食调养和以茶为媒介的精神修养,可谓养身与养心的并重。文人之所以大力提倡茶饮茶膳,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发现茶有不少的药理作用,如安神、坚齿、醒酒、清热、减肥、祛风、明目、治头痛、疗疮等。唐宋以来,随着北宛、武夷等名茶声誉掘起,文人士大夫及闲野骚人墨客往往借茶事而择野泉松竹之风景清雅之池,从茗饮生活中体味“天人合一”的境界,修养心性以达养生。

茶与文人会友

文人相聚,饮茶清谈,这是最司空见惯、人尽皆知的风习。唐代,茶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待客、敬客、留客的高雅之物。唐代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云:“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描写了文人相聚时以茶助清谈的生活。唐代杜牧《寒夜》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水初红。”表现了文人待客时点起茶炉,在红色的火焰旁大家围坐在一起,在寒夜中饱啜醇香的热茶,这种儒雅的风习至今仍令人神往。还有在宋代苏轼《记梦二首》中描写了中国古代文人聚会喝茶,不像皇帝大臣,专门等人伺候,他们许多人自己动手,用自己天性中特有的对美的精微追求和把生活艺术化的情趣,使整个煮茶过程充满生机和美感。此外,茶宴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人社交聚合的活动,又称茶会、茗社、汤社。据说茶宴本自佛院,后流传到民间,文人雅士们纷纷仿效。据后人称赞,古代文人的茶宴在精神品位上是十分高雅的,因为他们对茶的认识十分精神化,陆羽把茶称为“南方嘉木”。16世纪的大画家文徵明给后人留下了一幅《惠山茶会图》,可以让人具体地体味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浪漫境况,它代表了文人茶宴在意境上的追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文欣赏:闲谈文人与钱】相关文章:

美文摘抄欣赏09-11

对白美文欣赏05-28

复读美文欣赏09-14

美文欣赏范文06-12

经典美文欣赏08-19

学会欣赏的美文06-30

思亲美文摘抄欣赏08-20

经典美文摘抄欣赏07-17

悲伤情感美文欣赏05-14

美文欣赏100字05-20

上一篇:博斯腾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安排下一篇:dreamweaver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