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效益评估方法

2024-08-20

erp效益评估方法(精选6篇)

erp效益评估方法 第1篇

针对瓦斯事故的安全投资效益评估方法研究

煤矿生产中瓦斯事故的发生及其危害程度的不确定性使得定量评价损失很困难.本文提出一种评估煤矿瓦斯事故严重程度和相关安全投资效益的方法.通过分析影响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利用专家调查法推断出瓦斯事故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而估计出瓦斯事故的.风险度并定量评价相关的安全投资效益.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出各种安全投资方案并进行安全投资效益比较,据此选择安全投资效益最好的安全投资方案进行安全投资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实例分析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作 者:刘伟 陶树人 LIU Wei TAO Shu-ren  作者单位:刘伟,LIU Wei(华北科技学院管理系,北京,10160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陶树人,TAO Shu-ren(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安全与环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6(6) 分类号:X9 关键词:安全管理工程   瓦斯事故评估   安全投资效益   专家调查法   风险度   安全投资方案  

erp效益评估方法 第2篇

ERP的效益在哪里,价值是什么?相信这是任何一家正在使用ERP系统或是准备要上ERP系统的企业都想弄清楚和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上ERP系统就是一项投资,那么对于投资人来说就要知道我的这笔投资究竟给我带来的什么?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评定ERP项目所带给我们的效益和价值呢?这正是本文想要跟大家一起探讨的主题。笔者认为:相信在众多的企业选择ERP这个现代信息化企业管理工具之前,都会经过研讨、立项、选型、签约、实施上线、验收这几个阶段。其实在这一系列的过程当中我们都可以用来检验ERP项目所带给我们效益和价值。

首先来讲一讲立项选型阶段。也许看到这里的时候,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奇怪,当我还在研讨、立项、选型阶段,都还没开始应用ERP系统,我怎么来检验ERP的效益和价值呢?当然了,如果当你都不了解ERP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对它知之甚少的时候,就让你讲一讲或总结ERP的种种好处,那都是虚无缥缈的,是没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没有经过论证的美好想象。就算有那也都是道听途说的。既然如此,那我为什么还要说在ERP正式实施上线之前就可以检验ERP的效益和价值呢?

试想一下,在历时几个月甚至一年、几年的初期阶段,肯定累积和收集了一些企业各职能部门管理的瓶颈问题或者说是难点,同时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讨论。如果说这些问题能够通过应用ERP这个系统平台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或者得到一个解决方案。那么可不可以理解为这就是ERP的效益和价值呢?相信实际的参与者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同时,在选型过程当中,通过观看不同系统提供商的产品演示,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调研讨论,这当中必然会修正我们原来关于ERP系统的一些错误观念,加深对ERP系统的认知和理解。还有可能会让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对ERP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那么,笔者认为这个过程既提升了参与人员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同时更加明确了上ERP系统的一个前期目标。因此,笔者认为ERP上线前期所确立的目标也就是ERP所带给我们的效益和价值。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ERP在实施上线过程中给我们所带来的效益与价值。既然我们上线伊始就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的结果是什么?那么实施上线就是具体实现和检验ERP效益和价值的过程。ERP是一种解决方案,它是集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于一体的一套集成化的管理软件包。通过ERP系统将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到计算机软件系统之中,所以ERP的实施是一个企业建立新的管理思想模式的过程,而且ERP系统应用的效益也主要来源于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首先,ERP实施上线过程会有一个流程整合的过程,对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业务流程的优化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提升;同时还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人资流、信息流这四大资源统一在ERP系统这个平台上呈现出来,做到资源整合后的可视化透明管理并产生效益,这应该是ERP最基本的初衷,因为ERP的名词解释就是企业资源计划。随着实施过程的不断深化和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人员不断加入到这个进程当中。这些人员通过不断的系统培训和应用深入,不断评估、检核并修正前期设定的目标和ERP的实施效果,提升或改变我们的管理思想,并清楚如何使系统和业务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通过ERP系统平台持续不断的优化我们的管理。

其次,实施上线过程中也有一些硬性指标,可供我们检验系统的效益。例如:降低仓库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缩短采购周期、降低成本、减少停工待料、控制成本、按期交货等等一些显而易见的实际效益,也就是从管理和经济角度所关注的ERP的投资回报。

最后我们再来讲一讲项目完成验收之后ERP系统效益和价值的持续体现。为什么说是持续体现以及如何实现持续体现呢?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ERP固有的效益模式不断为企业创造效益和价值,同时ERP系统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管理软件系统,还是一个具有决策支持功能的系统平台。系统及时、准确地提供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节省投资,避免不必要的开支或损失。

大家都知道实施上线只是一个引导和知识转移的过程,后面还有更多的应用和拓展是需要企业管理者和关键用户去发掘再呈现出来。也就是说ERP实施上线只是ERP项目一个阶段的结束,后期需通过深入应用和持续不断的改进从而扩大和带给我们持久效益,这也就是ERP项目持续改进和永续服务的意义所在。深入应用需对已经在系统或者没有在系统中运行的流程进行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运行差异,找到系统功能可以增强的点,再综合系统功能设计新方案,最后调整运行方式并应用实施。并反复不断的进行分析、修正。同时还要有一套制度来保障ERP规范、稳定、良好、有效的持续运转。

erp效益评估方法 第3篇

从全球范围来看,提升数据质量加强数据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任务。“大部分CIO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整合组织内的数据。而事实上在今天,数据整合已经成为了令CFO甚至CEO头疼的问题之一……[1]”。本文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研究了ERP系统所面临的数据质量问题,基于所处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提出评估ERP数据质量的方法体系以及企业级数据治理方案,建立起包含组织、标准、流程、质量、安全、技术多个层面的方案框架,以期达到评估与改进相结合,技术与管控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全面提升企业ERP系统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数据质量及其对ERP系统的影响

1.1 数据质量定义。

“数据”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与此对应,“数据质量”的现代定义中,Wang[2]提出的“Fit for use”即数据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这一概念较被人们认可,其“多维性”特点也广为人们接受,同时历史文献中多数对数据质量和信息质量均未加以区分,因为数据使用者不会找出数据和信息的差异。

近20年来,数据质量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成果众多,如:Pipino[3]等给出了数据质量的16个维度定义;Wang[2]提出了数据工程中数据质量的需求分析和模型,认为存在很多候选的数据质量衡量指标,用户应根据应用的需求选择其中一部分。对这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不作评论,仅基于所处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及前人研究成果,尝试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央企实际情况的ERP数据质量的评估方法体系,并与后续的企业级数据治理方案相互呼应。

1.2 ERP系统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

数据质量问题涉及到不完整、重复、不正确、不一致和错误业务数据的记录,这些记录将导致采购和销售订单处理不当、财务账实不符、统计报表不可靠等不良后果。数据质量引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针对已实施ERP的央企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托企业信息化建设,我们对相关影响因素和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企业数据管理和应用;另一部分为在ERP生产系统中针对各模块数据实际应用状况,通过报表取数与实际业务对比进行的统计调研。经过调研结果的分析整理,得出ERP系统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各业务部门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低,对数据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二十一世纪头十年,ERP才开始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被中国央企大规模采用,大部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企业从决策层到应用层的人员对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与提高ERP应用成功率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关系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数据质量管理方面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建设滞后。

(2)数据基础标准缺失。随着ERP项目建设的展开,许多企业才发现与之相对应的相关分类和数据企业标准严重缺失,仓促实施中被动接受或套用顾问公司推荐的所谓全球模板或行业标准体系,难以完全适用企业实际业务的特点和现状;被动套用之后,相关的标准维护组织和团队建设往往难以及时跟上,进一步影响到标准的滚动更新和改进完善,造成问题的日益积累。

(3)数据质量管控流程和管理规范分散、权责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系统或人员对数据进行审核验证。大多数企业都是以部门为单位进行管理,很多企业各类基础数据的管理分散到各业务部门中,数据业务质量审核主要由各业务职能部门分头负责,由于对数据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参差不齐,企业各职能部门或各单位中的基础数据管理往往职责分散,权责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系统或人员对数据进行审核验证,相同的基础数据在不同部门及不同应用系统中存在大量差异,导致数据不规范、不一致、无法共享和集成等问题。

(4)数据安全和风险控制力度不足。数据的管理不仅仅是标准管理和数据质量管理,更主要的是数据的安全管理。目前大部分国企对数据安全的认识依然是集中在基础数据安全策略、用户授权访问方面,在基础数据的安全审计、安全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认识不够全面,没有完善的基础数据安全管理内控体系以及识别基础数据安全级别的标准。

(5)由于ERP系统本身的操作、软件设计和参数设置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各模块业务流程和数据复杂程度不一致,线上数据与线下数据“FIT”的难度不一致。难度大的模块如MM、PM等往往数据质量水平较难控制,而难度小的模块数据基础对相应业务与分析需求的支撑能力较强,各模块相互影响,产生短板效应,影响系统整体的数据质量水平。

造成数据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维度的,但是,究其根本,人为差错都是导致数据质量问题的主要根源。高质量的数据是保证ERP成功实施和应用的必要条件,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ERP数据质量评估模型

2.1 ERP数据环境及数据类型。

一个完整的ERP系统,贯穿销售预测、主生产计划的制定、能力需求计划、原料采购、生产排程到产品出库、销售管理等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流程通过各种数据支撑运行,根据这些数据的不同功用和特性,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静态数据(或称固定信息)。一般指生产活动开始之前要准备的数据,如物料清单、工作中心的能力和成本参数、工艺路线、仓库和货位代码、会计科目的设定等。静态也是相对的,即使是静态数据,也要定期维护,保持其准确性。系统运行时,访问静态数据一般不作处理。

(2)动态数据(或称流动信息)。一般是指生产活动中发生的数据,不断发生,经常变动。如客户合同、库存记录、完工报告等,建立后需要随时维护。动态数据按照时间点来分,又可以分为初始数据和日常数据。初始数据即上线切换点的数据,它代表了系统在上线这样的时间点上企业数据的当前状态,通常包括系统上线切换时点的总账余额、车间在制品余额、库存余额、未结三大订单(CO、PO、MO)。

(3)中间数据(或称中间信息)。中间数据是根据用户对管理工作的需要,由计算机系统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综合上述静态和动态两类数据,经过运算形成的各种报表。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供管理人员掌握经营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和决策。如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都是根据静态和动态数据加工处理后生成的中间信息。管理软件功能的强弱,往往体现在它能提供多少有用的中间信息。如果人们对ERP原理理解得比较透彻,报表又设置得合理,就能有效地发挥这些中间数据的作用。

因此,ERP系统“数据”的范围,不仅包含ERP系统赖以运行的动、静态基础数据还应该包括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计划、报表、数据模型、流程等中间数据。本论文对数据质量的研究便涵盖了这些数据范围。

除此之外,基础数据还可分为显性数据和隐性数据,或者主要数据和辅助数据。物料主文件、BOM、供应商/客户信息、会计科目等属于显性数据,而系统配置的各种参数则是隐性数据,这些数据在业务中虽不可见,但却能影响到系统运算的结果。对主要数据和辅助数据的划分方式而言,显性数据如物料主文件、BOM、供应商/客户信息、会计科目又被称为主数据,而会计期间、货币和汇率、银行主文件、工厂日历、付款方式、计量单位、结算方式、凭证类型等数据称之为辅助数据。

对数据的分类有利于数据的管理,根据数据的不同分类,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了解不同数据类别见的关系和依赖性,可有助于指导数据质量方面的工作。ERP系统就是根据这些基础数据,按照内部逻辑经过运算形成各种报告报表,供管理者掌握生产经营状况,从而进行分析和决策的。在ERP系统中基础数据的质量是关键性的,基础数据作为可重复利用的资源,如果质量低劣,将在一次又一次地使用时产生负面结果。

2.2 ERP数据质量评价指标。

数据质量评估,是以对数据的准确定义为基础,对数据质量管理的执行提供依据,评议出数据质量关键性指标,实现对数据质量的量化诊断和评价。本文根据Danette Mc Gilvray的十二维度划分[4]等参考文献,结合ERP系统数据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以及国企实际数据评估、考核的需要,建立起自有ERP数据质量的评估方法体系,并与后续的企业级数据治理方案相互呼应:

(1)数据规范。数据规范维度的评估是评估是否有收集数据、录入数据等的强制性标准或统一规范。例如国家会计准则、物资、设备、服务等专业分类标准或者规范等。数据规范和标准化体系为比较数据质量评估结果提供标准,并为数据录入等提供操作指导,也是数据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数据规范测量数据标准、数据模型、业务规划、原数据和参考数据的存在性、完整性、质量和文档资料。

(2)数据完整性。ERP数据完整性指数据集合中既不缺少应有的数据,也没有多余的数据。ERP数据是否有缺失,数据覆盖的宽度和广度是否足够。ERP数据完整性包括数据缺失程度和数据覆盖程度2个因子。

数据缺失程度:指数据传输转移过程中是否出现遗失,遗失的程度如何。例如企业通常在HR模块员工主数据中设定较多必输信息,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缺失情况比较严重。

数据覆盖程度:指线上已有数据占应捕获数据总体的比例,反映数据的全面性、可用性的测量标准。例如,已上线企业客户主数据记录应包含其所有目标客户的信息,但事实上通常仅反映该公司部分客户的信息;再如MM模块线上采购应包含所有已发生的采购业务,但事实上大量业务直接通过财务模块过账,不使用MM模块线上流程或者使用文本采购的模式使用部分MM线上流程,造成业务统计数据线上与线下的难以匹配。

(3)数据准确性。数据准确性是数据质量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属性,包含3个因子。分别是:数据错误率、数据可靠度和数据标准符合度。数据错误率:不满足给定数据集合法值的域的比率。数据错误是指数据记录字段的值与实际的值不相符。数据的可靠度:ERP基础数据来源的可靠程度。数据标准的符合度:ERP基础数据对于应用不同行业标准和业务规则的符合程度。

(4)数据唯一性。数据唯一性是对存在于ERP系统内或子系统间的特定字段、记录或数据集重复的测量标准。例如,物料主数据和供应商主数据重码问题,由于处理数量大,编码规则不明确或者人为判定的影响,导致编码不同但描述相同,或者不同编码描述仅存在个别字符差异但实际为同一物料或者供应商,这些情况在各企业ERP系统中广泛存在,有些甚至相当严重。

(5)数据及时性和可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是数据在预期时段内对特定应用的及时程度和可用程度的测量标准。数据值随时间而不断变化,并且真实目标发生变化的时间与数据库中表示它的数据更新以及使其对应用可用的时间总有一个落差。可能存在人工传递时间延迟(从事实被人所知到首次被输入到ERP系统之间的时间延迟)和ERP系统数据传递时间延迟(从事实被ERP系统捕获后到使用者能够对其适用所花费的时间延迟)。例如:超过完工日期仍未关闭的PM工单,在实施PM模块的单位中广泛存在且占PM工单总数的比例较高;销售部门对客户信息的改动必需反映在客户的主数据库中,并在知到变更的24小时之内使其对交易应用可用。

(6)数据易用性。易用性是指数据能够被访问和使用的程度以及易于被更新、维护和管理的程度的测量标准。在数据使用过程中,数据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决定了完成目标的效率。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使用,并不等于能够毫不费力地使用它们。例如,ERP系统的运行是以基础数据(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工艺路线、工作中心、提前期和库存记录)为基础实施计划、物料、生产、库存、成本等的管理,因此ERP系统数据还应包括各种计划、报表。当主管人员需要某个对ERP系统运行意义不大的文件或报表时,也许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很长时间才能形成一个看似简单的报表。在很多情况下,如果管理人员知道获取这些数据需要多长时间,那么他们将决定付出的成本是否值得。

建立起数据评价指标体系后,各企业即可根据指标体系,确立其质量特性及相应的权重值,分阶段分模块评价ERP系统数据质量水平,为进一步改进提供方向。

三、企业级数据治理方案

ERP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不是一个一次性的项目,也不仅是“校准数据”,它应该贯穿于ERP系统中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国内企业ERP迅速推广实施阶段的热度过去之后,提升数据质量加强数据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任务。通过数据评价体系发现企业ERP数据质量和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我们认为可以站在数据治理工作全局的角度,建立起包含组织、标准、流程、质量、安全、技术多个层面的方案框架,确定长、短期数据治理工作的绩效改进目标,细致规划并推动落实和解决,以期达到评估与改进相结合,技术与管控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全面提升企业ERP系统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水平的目的。详细方案设计如下:

3.1 数据治理总体目标与蓝图规划。

首先,确立数据治理的总体目标和蓝图规划如下:1)组织:建立数据治理组织体系,提升数据战略认知;2)标准:统一数据标准体系、设立专职专家团队;3)流程:固化数据管控流程、建立数据治理长效机制;4)质量:强化数据监控和质量、实现持续优化和跟踪;5)安全:数据安全管理,有效控制数据风险;6)技术:建立集中的数据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业务流程平台。

3.2 数据治理目标与措施。

(1)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集团范围的、集中的数据治理组织体系,持续的提升对数据战略认知程度和重要性。组织体系规划主要包括各类主数据的管理组织架构、运营模式、管控标准流程、角色与职责规划。建立明确的数据治理机构和组织体系,落实各级部门的职责和可持续的数据治理组织与人员,

数据治理体系采用三层的组织架构:1)高管级的数据治理指导委员会。公司高层应该进入基础数据治理指导委员会,同时也有助于制订相应的策略;2)中层数据治理办公室和专项数据专家团队;3)具体管理数据的业务人员及技术支持人员。

(2)数据标准化建设。

①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数据标准的制定是全面提升数据的质量、实现数据规范化的前提,需要制定集团或企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开发共用的、标准的数据定义,并定义企业级的数据模型。根据需要,部分数据标准的制定和维护需要专家团队的支持。数据标准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确立数据分类体系: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搭建分类之间的关系,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划分优先级;2)分析评估,制定目标:评估数据的现状,分析数据与业务价值的链接,保证数据标准满足实际业务的要求。按照数据重要性分别制定数据标准的目标;3)定义数据标准:按照既定的目标,根据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整合离散的数据,定义制定数据的标准。

标准制定后需要持续的改进和维护,因为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为企业管理要求、业务需求的变化,也会因为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②数据清理。数据清理是数据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也是数据标准应用的关键环节。如何进行现有数据的清理和标准化工作是数据治理的工作难点和重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数据清理计划和操作步骤,对现有的各类主数据进行逐步清理,建立物料数据、供应商数据、客户数据、产品数据、设备数据、员工数据、财务数据、项目数据等类型数据的标准和规范化模板,建立集中、统一、科学、规范的统一编码和标准属性库;在不同的业务部门或业务线间建立统一的度量标准,能够有效降低业务部门的操作成本,提高IT系统效率。

(3)数据质量和安全。

数据的质量控制和数据安全控制是数据治理成果的可靠保证,数据质量和安全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数据的高效监控,通过数据质量的实时跟踪和反馈机制实现对数据的持续优化;2)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有效控制数据风险,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基础数据管理安全审计流程,定期开展数据管理平台的安全等级保护及系统的安全测评;3)建立数据安全事件管理机制,数据出现异常问题时,制定完善的解决流程及风险应急方案;4)定期开展各类安全培训、制度的宣贯,提高大家对基础数据的风险管理认识程度。

(4)数据管控流程与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①数据管控体系建设。通过建立管控流程体系来固化数据管控流程、建立数据治理长效机制。数据管控体系是为了规范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中的各类管理任务和活动而建立的组织、流程与工具,并实现组织、流程与工具的常态化运转;数据管控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制定提升数据质量、促进数据标准一致、保障数据共享与使用安全。

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流程的梳理和定义是提升数据质量的重要保证因素,定义持续开展数据治理所需的统一的、集中的业务过程与规则。数据的流程控制包括数据业务控制、数据技术控制和数据逻辑控制。

流程规划包括业务流程管控、风险管控和安全管控等方面。通过流程规划,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确认质量控制流程,确立数据的长期运维模式,实现数据的持续性治理,稳定的保障数据治理机制的可靠运行。

②数据评价体系建设。建立数据监督和数据质量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实现量化数据考核,对数据的创建、变更、销毁的过程实现质量管控。

(5)信息化技术支持。

信息化支持是实现高效的数据治理的保证。通过信息系统实现高度的集成化,支持数据管控流程模型和动态调整,有效的实现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

信息系统建设应遵循企业数据标准,能够快速支撑企业数据管理流程运作和优化,支持对数据过程的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实现准确、高效、实时的数据决策支持。

通过数据集成管理实现高效的数据整合,通过统一的主数据平台把多个业务系统中核心的、最需要共享的数据,集中建立数据的模版、标准,实现对现有数据的清洗和标准化,并且能够以标准集成服务的方式把统一的、完整的、准确的、具有权威性的主数据分发给集团范围内需要使用这些数据的应用系统,包括各个业务系统、业务流程和决策支持系统等。

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化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唯一的数据源。通过集成策略和分发策略的统一制定,在分散的IT系统间最大限度的保证主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

3.3 数据治理关键影响因素和风险。影响数据治理成效的关键因素和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知风险。部分人员和管理者对数据资产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数据治理工作应纳入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中并予以重视。数据治理是信息化建设必经之路,其不仅是数据的治理,也是明确数据责任、优化数据管理流程、实现跨部门协同的管理工作。数据治理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涉及部门多、管理难度大等特点。

风险防范对策:应对认知风险需要明确各级数据责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数据管理流程,最终实现跨部门协同数据管理。数据治理是提升数据管理与应用水平的关键举措,是进一步梳理业务及其数据、强化跨部门协同、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的过程。

数据治理工作需要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并实现业务与信息部门、总部和所属单位、管理与技术的协同推进,数据是各业务部门负责的,业务部门对归口管理数据要保证数据质量(及时性、准确性),信息部门在技术上对质量检查、推进提供支撑,因此,业务部门是数据质量提升关键,如何调动业务部门积极性,参与数据质量提升工作是一个挑战、存在不确定的风险因素。

(2)组织和运营机制风险。数据治理工作涉及多个相关的业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缺少常态化的运行组织和保证机制,是数据治理工作推进的主要风险,数据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自上而下强力推行。

风险防范对策:建立持续的数据治理工作的组织和运营体系,是减少组织风险、保证工作质量的有效保障,需要得到海油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数据治理工作需要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推进过程中,要强化集团化运作,确保公司各项部署,能够全面落实到各级单位的实际工作中,以强有力的执行力保障数据工作的顺利推进。

(3)数据标准制定和实施风险。数据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是数据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数据标准的制定和维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据标准的应用和实施工作,难度大、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应对数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风险主要有以下措施:1)对部分数据例如物料数据需要建立专业的团队,来完成标准的制定、实施、维护,并且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专家团队最好是长期的、稳定的、专职,并且负责维护数据标准使之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2)数据清理工作是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依据数据标准对原有数据进行清理,需要结合数据质量管理和服务要求制定数据清理策略。

(4)资源投入风险。数据治理工作设计的单位多、覆盖面广、数据复杂性高,需要与所有相关的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和数据清理,需要大量的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数据治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资源投入的连续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风险防范对策: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资源投入规划,以“整理规划、分布实施、注重实效”为主要的控制原则;建立清晰的、持续的资金投入规划和人员保障规划,确保数据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行。

参考文献

[1]David Marco.DM Review[M],2006,11,

[2]Wang,Allen,Harris.An Information Product Approach for TotalInformation Awareness[J].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Engineering,2003(3):1-17.

[3]Leo L.Pipino,Y.W.Lee,R.Y.Wang.Data Quality Assessmen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2,45(4):211-218.

[4]Danette McGilvray.Executing[J].Data Quality Project,2010.

[5]D.Strong,R.Y.Wang,Y.W.Lee.AIMQ:A Methodologyfor Information Quality Assessment[J].Information andManagement,2002(2):133-146.

[6]唐志明.不要让数据毁了ERP[J].电子商务世界,2004,3:34-35.

[7]杨青云,赵培英,杨冬青,等.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9):3-4.

[8]郝金星.基于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信息质量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4.

[9]喻金龙.基于ERP的数据管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

erp效益评估方法 第4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通用评估方法;综合效益;成本效益法;示范工程

1、引言

近年来,在发展清洁能源,实现高度智能化的电网调度,促进电网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等意识的驱动下,智能电网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基于智能电网具有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等方面的特性,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智能电网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历史性工程,在全世界范围内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涉及发电、输电、变电、微网运行等众多环节,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影响深远。基于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意义,需要对智能电网的发展进行规划。因此,科学评估智能电网的综合效益,具有指导作用。

2、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与效益

2.1目标

智能电网的目标是提高电网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降低用户的电费支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最终目标是实现电网运行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

2.2效益

1)有效提高能源输送能力和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能源资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和安全性。2)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使清洁能源成为更加经济、高效、可靠的能源,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3)推动智能电网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促进装备制造和信息通信等行业的技术创新升级,带动就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实现多种能源形式的互补,优化能源结构,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稳定,显著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5)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友好互动,灵活调整运行方式,革新电力服务的传统模式,激励用户主动参与电网调节。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3、综合效益评估方法

智能电网项目的综合效益取决于很多因素,具体包括通信平台的实现、信息通信技术的解决方案和操作实践、应用性及其提供的服务等。因此,为了更准确地量化智能电网建设的综合效益,评估的第一步是通过调查以及合适的分类检查特定的智能电网项目部署的目标以及期望效益。类似的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终端用户、电网公司及社会群体对智能电网的效益进行划分,针对终端用户,可以实现动态功率消耗,减少停电损失、减少停电频率及持续时间、智能双向互动;对电网公司,可以提升电网的可靠性、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降低系统运行和维护成本、支持分布式能源的接入、提高电力输送效率;对社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效可靠的电力供应、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升级,提高安全性能,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关联智能电网的优化目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一个二维(x,y)的效益分析映射,根据评估的需求,可以确定各个维度分解的深度。映射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以建模估算并拓展研究。x、y轴同时出现的条目,比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应作为重点评估对象。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每一个效益需求,映射到优化目标,对两者进行关联后,具体分析研究实现该目标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以及预测这部分资金的投入对终端用户、电网公司以及社会带来的总体效益,进而通过成本效益法对效益进行转换,进而以货币的方式表现出来。成本效益法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全部预计成本和全部预期收益的现值来进行评价,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作为决策者进行选择和决策的依据。其特点在于方案的产出可以用统一的货币单位来衡量,还可以用于比较目标不同的方案。其中常用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有净现值法。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NPV)就是计划期内项目方案各年效益的现值综合与成本的现值总和之差,净现值法是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排除货币时间因素的影响,对备选方案的总效益现值与总成本现值进行比较,并根据其差值对方案做出评价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Bt为第t年发生的效益;Ct为第t年发生的成本;r为贴现率,它是社会对资金时间价值的估量,与银行利率的概念类似,世界银行采用的折现率为10%,中国目前电力规划采用的折现率一般为8%;n为项目方案持续的年限。从公式来看,净现值是正数,项目方案的效益大于成本;净现值是负数,表示项目方案的效益小于成本。只有当净现值大于零时,这个项目方案才考虑采纳实施。

4、总结

智能电网投资结构分类复杂、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建设面广、周期长,地域分布广泛、投资收益形式也较为丰富,同时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作为智能电网的主要投资者,智能电网的投资收益将严重影响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决策。本文通过建立一个二维(x,y)的效益分析映射更好地确定智能电网评估分析的重点对象,并以海南区域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作为案例研究,结合容斥原理和成本效益法,模拟分析完成其中消纳大规模间歇式能源的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研究这一子项目的评估。智能电网示范工程综合效益评估,需要将每一个筛选出来的重点研究对象作为特定的子项目进行具体分析评估,再经过汇总统计,才可得出该示范工程的综合效益。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其投资收益的形式也将呈现出多样性。根据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发展的特点,在智能电网示范工程综合效益评估方法和技术分析中应更加重视对各项投资效益的全面分析,进一步完善评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梁志飞,叶骏,南方电网实时节能发电调度策略及其潜在效益[J].南方电网技术,2014,8(2):100-104.

[2]张文亮,刘壮志,王明俊,等.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09,33(13):1-11.

作者简介

张福铮(1989),男,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电力技术标准与智能电网相关研究工作.

杨航(1984),男,河北衡水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电力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能电网相关研究工作.

陈华军(1980),男,湖北武穴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电力技术标准、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相关研究工作.

ERP进企业管理出效益 第5篇

--记烟台汽车制造厂ERP应用

烟台汽车制造厂 夏丽君 杨福金

烟台汽车制造厂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1997年、1998年两年经营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闯出了抓管理、增效益的新路子。1999年更是一举扭亏为赢,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 27%,增加利润729万元,并顺利通过了ISO 9001质量认证和复审,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

烟台汽车制造厂是国有大型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首批颁发汽车生产许可证的厂家之一,拥有职工3000余人,基本生产车间6个,辅助生产车间5个,具有年生产汽车、拖拉机各两万辆的生产能力。

1992~1994年,烟台汽车制造厂应用日本五十铃技术,开发的YTQ1041轻型运输汽车畅销全国23个省市,产品出口十几个国家,年实现利润3000 多万元。但企业辉煌了没几年,由于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加剧,1995年企业产品销售额开始下降,经济效益滑坡。为了扭转经营的困难局面,企业决定学习邯钢,实行倒逼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企业生产工艺复杂,产品品种繁多,成本控制收效甚微,寻其根本原因,就是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难以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为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烟台汽车制造厂决定依托大型软件公司,运用计算机强大的数字处理功能,联合开发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各方面需求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反复论证,从1996年11月起,该厂投资近80万元与浪潮集团山东通用软件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也可称之为ERP系统,从而形成了一个由Windos NT和Sybase 1.0/1.1 数据库为支撑,由一台服务器、46个工作站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在各个车间、仓库、生产处、供应处、销售处、财务处等各有关处室和部门设立了工作站。系统运行3年来,基本上实现了“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 的目标,实现了由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这一质的飞跃;攻克了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原始凭证自动编制会计凭证。

让财务管理更轻松

由于各子系统都可以直接输入原始单据(企业自制的原始凭证,如:销货发票,出、入库单等,完全由计算机直接打印),并由微机根据原始单据的类型和经济业务事项自动编制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各相关账户,从而实现了一张入库单、一张发票一次录入,车间、仓库、全厂各业务部门会计、统计的总账、明细账、业务台账由计算机一次完成的工作流程。只要原始单据无误,计算机所编制和登记的会计凭证、账簿记录就不会有错,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账务串户错账问题,使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准确率达到99%以上,解决了部门与财务、仓库与财务、仓库与车间、车间与财务账账不符、账证不符的问题,保证了会计数据的真实、完整,使会计基础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系统灵活的查询功能,可以根据会计人员的需要,任意排列组合,为预测和分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由于烟台汽车制造厂的产品比较复杂,在过去,要想了解一种产品的实际采购成本是多少,需要技术部门提供零件明细表,采购人员添列最新单价,会计人员计算汇总,没有1个月20天的时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现在,根据基础数据子系统中的产品BOM,计算机自动读取发票最新单价,瞬间就能计算出某车型的采购成本,为市场的销售价格决策提供了依据。

在采购和库存管理子系统中,材料一经入库即由仓库微机操作人员将材料的编码、型号、规格、名称,从产品设计BOM中读出,输入实收数量,经检验人员确认合格后,财务部门据以登记材料采购明细账和原材料明细账;仓库据以登记材料明细账; 供应商据以开具发票。

收到供应商附有入库单的发票后,由材料会计将发票的日期、供应商信息、材料规格、数量、货价、税额价税合计、运费等信息录入微机,供应商的单位名称、税务号等信息与应付账款客户单相一致,对于没有签定供货合同和进货价格高于合同价格的发票,微机将自动提示:“该厂家无合同”或“该发票需要核价”,遇到这种情况,须办理相关手续或经分管领导签字后方可处理。发票录入后选出对应的入库单,微机自动做上注销标记并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材料采购、应付账款、材料成本差异和应交税金明细账。

库存材料的出库,通过库存管理系统进行处理,由领料部门录入领料单,仓库保管确认后,自动编制记账凭证,据以登记仓库材料明细账和车间、部门费用账。

系统可以自动将上年各种物料的采购单价取出,作为对比单价,统计计算期采购实际单价,分部门计算出采购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并且可以层层展开:第一层为各部门采购成本降低应得的奖金或采购成本提高应扣的工资;第二层为每一种物料计算期的采购总量、对比单价及实际单价;第三层为计算期每一张采购发票的时间、编号及所附会计凭证编号。准确无误的数据统计,为落实采购成本降低责任制提供了令人折服的考核资料。我们将采购成本考核指标同工资挂钩,极大地调动了采购人员降低采购成本的积极性,1998年采购成本降低400万元,1999年采购成本降低了 900万元以上。

系统可以根据材料的最长储备期和最高储备量以及实际入库时间计算出每种物料的超储备占用时间和超储备占用量,为压缩储备资金占用提供了详细资料。月底按供应商查询发票未到的入库单,催要发票以形成抵扣税。

销售子系统。销售会计负责销售发票的录入和打印,发票中的客户信息由往来户编码库提供,与应收账款的客户单相一致,产品的型号、名称、价格由产品编码库提供,与产成品、发出商品、销售明细账的产品编码相一致。按照客户的不同要求打印增值税发票或普通发票、财务收款后的发票作为记账的依据,将发票按照规范化整理计入中心数据库,自动登记财务的产品销售账、发出商品账、应收账款账、应交税金账、实现销售发票一次录入,会计凭证的制作、打印、各明细账、总账的登记由计算机一次完成。

销售子系统的运行使企业能够准确掌握库存产成品、市场发出商品的型号、数量、底盘号码、发动机号码和存放时间。长期以来,尽管企业标准规定,仓库保管员必须执行先进先出法,但是由于缺乏监督手段很难控制,造成了产品的陈旧、锈蚀,不得不降价销售。启用销售子系统后,我们能够方便地检查仓库对先进先出法的执行情况,对违反规定的责任者加大了惩罚力度,从而增强了保管员的责任心,减少了人

为的新车变旧车带来的经济损失。系统能够分地区、分片准确地统计销售部门、销售人员的工作业绩并根据销售额和销售量计算销售人员的工资及奖金。

克服困难,百折不挠

ERP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的方方面面严格按照统一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产品基础数据子系统是运行各子系统的基础,它包括产品设计BOM和工艺BOM。长期以来人们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工作过程的无序性是运行ERP 系统的大敌。要使50多种产品的设计、装配结构与供应部门的实际采购结构相一致;使设计工艺过程、工序及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与各车间的实际工艺过程、工序及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相一致,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为了达到一致,我们首先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首的,由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参加的领导小组和由有关处室一把手以及业务骨干组成的工作小组。从培训领导干部及业务人员入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实行微机管理的业务流程”、“生产用物资管理流程”,规范了各部门的行为,约束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了弄清基础数据存在的问题,我们一个节拍一个节拍地打印领料单,一个车型一个车型地核对,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清责任,加以整改。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运用先进的管理软件来推动企业管理的改善是行之有效的,在推动的过程中打破与现代管理水平不相适宜的传统习惯,建立新的、先进的、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是可行的。

管理软件不应缺少的内容

综观以海尔为代表的每一个成功企业,无不以其完善的售后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尤其在质量、价格相差不多的情况下,谁的售后服务好,谁就立于不败之地。现在的管理软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售后服务方面的需求应包括:用户档案、用户意见反馈、产品返修记录、相同行业、相同产品的性能、价格比较分析等。

ERP评估过程 第6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制造业提供了革命性的挑战和机遇。新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和管理变革建立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整合企业经营,全面强化企业管理,形成企业持久发展的“内功”。

环境和企业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制造业提供了革命性的挑战和机遇。新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和管理变革建立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整合企业经营,全面强化企业管理,形成企业持久发展的“内功”。越来越多的质优企业在管理系统上投资的举动,足以说明了这一趋势。

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ERP更加注重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更加重视企业与外界的关系(供应链概念),更加支持全球化经营等。这些新的发展正是当前中国制造业普遍呈现的管理要求。单一环节或层次的管理已不足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复杂管理课题,整合和系统化的管理已成为具备一定管理基础企业的普遍选择。

企业管理的范围从内部走向了外部,必须在市场的大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本土市场的国际化,使中国企业经营导向国际化,由此带来的国际化运作管理问题也需要借助管理系统解决。ERP是源于企业实践,并能结合不同时期的经济热点,对企业运作管理起到相当重要作用的理念和工具。ERP系统的实现,不仅涵盖了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宏观问题,同时涉及包括思想观念上的、习惯意识上的、项目管理上的、方案准备上的、流程管理上的、用户操作上的、数据整理上的、引进系统本身局限性上的、实施公司工作方法上的、实施公司顾问队伍上的以及企业高层领导和企业项目实施团队上的具体问题。

实施ERP过程中暴露出的瓶颈和困难,实质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众多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结合企业实际,设计符合企业要求的ERP评估体系,针对企业ERP应用现状和实施过程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财务与分销系统的改进建议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系统信息化是AAA集团实施ERP关注的重点。分销系统则针对企业的供应和销售部门,负责企业的原材料、零配件的采购和产成品的销售工作。

目前AAA集团公司上下对ERP在财务和分销的应用效果普遍持肯定态度,对ERP在业务活动中起到的作用表示基本满意。但在以下环节应作改进:

认识理念的转变管理理念的转变一些业务人员对ERP的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手工模拟,如对凭证方面的处理、报表的格式问题等等;

一些员工仍抱有旧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模式,对新的工作模式保持观望甚至拒绝接受的态度,应当意识到ERP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旧有管理体制向先进的、国际化的管理制度转变过程。

为了帮助AAA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避免中国传统管理模式在ERP系统时是过程中及其以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赞成ERP实施只是现有传统管理模式上的简单自动化或管理提高;

许多ERP失败的示例表明,在对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仅仅进行简单的重复或修补的基础上进行低水平ERP系统的实施,在加速企业原有正面产出的同时也会加速企业的负面产出,企业的综合效益并没有得到提高

ERP系统的实施决不仅等于ERP软件的使用,只有在变革思想的指导下,把ERP系统的实施加入到企业持续变革的过程中才能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资得到真正的保障和汇报,获得巨大的成效。而ERP系统实施的过程正应该是变革思想的实现过程。

全过程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粗放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借助ERP系统,适时提出全过程的成本管理的概念,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含义是把各种成本信息、制造信息高度集成,为责任成本控制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它提供了把静态的成本动态地管起来的物质条件,突破了手工管理的瓶颈制约,使成本控制可以深入到生产的每一环节。

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是对某一产品或生产项目而言,产品的成本是伴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而发生发展的,随着产品生产过程的变化,产品成本会会不断增加。作为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每一阶段的成本需要进行分析、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生产的效率,确定相关的责任,以体现成本责任的约束作用。ERP系统非常重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这三种流在本质上强调的是其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如信息流如何正确反映物流的状况。成本控制则是在上述三者的集成和流动的运动过程中,通过操作者的行为来实现。

ERP体现了一种动态管理的思想,由于ERP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一生产环节的对成本的控制不仅局限于本过程,而且以累积成本的形式存在于其下游各环节,即对成本控制的责任存在传递和继承的现象。通过上下游操作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从而使得对成本的控制可以在生产的全过程保持连续作用。ERP系统对成本的控制按逐层分解的方式展开,将责任落实到各个操作层的每个业务人员,通过加强对责任人的责任管理,借助数字化、集成化的手段,实现由粗放管理到集约管理,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竞争重心的转变

产品生产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售后服务的信息化严重滞后,不足以支持AAA集团以质量和服务取胜的信念。AAA集团的产业扩张政策逐步实施,行业对服务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如何取得下一轮竞争的优势?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以更短的时间适应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如何在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重视服务的重要性,服务竞争已经超越产品竞争;是否拥有客户取决于顾客在消费由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满意程度来决定,客户满意程度越高,企业竞争力越强,市场占有率就越大,企业盈利自然就越丰厚。先进的服务手段已成为制胜的关键。

竞争核心的转变-从产品竞争到服务竞争。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支撑服务质量的提升。竞争范围的扩大-从单个企业竞争到供应链竞争。建立高效率的供应链系统,向客户传递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竞争资

源的转变-从传统人财物竞争到知识、信息竞争。建立知识管理和商业智能系统,充分发挥AAA集团的资源整合能力。

竞争手段的转变-从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竞争本质的转变-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措施把提高服务水平作为进行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手段。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数据库,以支持AAA集团2004服务年活动。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客户敏感的非价格因素。服务差异化结合高效率的供应链系统,缔造抑制价格战的核武器。

具体工作的建议

以财务为龙头,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中,加强企业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包括:销售定价策略的执行;采购的审批及成本控制;客户的信用控制及账龄分析;

销售、库存、采购、生产及设备维护数据的标准化和集成化,整体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决策能力;由于大量的各类凭证有业务部门直接生成,财务人员逐步从以核算为主转变为管理为主,主要精力致力于对财务数据的分析,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所有的集成凭证自动产生,减少应付、应收的对账时间及月结时间,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据生产和设备维护的需求,自动产生采购申请,提高工作效率;

准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信息,并及时控制;

会计凭证的可追溯查询为控制财务风险和减少费用;

超支提供条件透过与成本管理与物料库存管理的集成,使各项维护修理数据及时反映到财务系统中来,让管理者随时了解和控制好维修的各种费用;

通过工作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衔接和订单的成本归集,实现按生产装置,按品种进行成本核算,实现半成品和成品的分段核算,为成本核算的细化提供支持;

借助ERP系统,AAA集团财务管理应当向完成从事后财会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全球化财务管理支持的方向转变。

这些转变具体体现在:吸收并内嵌了国际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如支持凭证的集中式审核,加快了期末关封帐的速度,使得财务管理的效率得到提高;财务系统不仅在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也达到了无缝集成。

使得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从而加强了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

上一篇:大学德育个人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申请证明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