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得之乐于助人

2024-07-02

幼儿教育心得之乐于助人(精选9篇)

幼儿教育心得之乐于助人 第1篇

乐于助人

主题课上完了,水果也吃过了,孩子们开始玩去叫活动了。他们各自玩着喜欢的活动:有的在随音乐舞蹈,有的在做拍手游戏,有的在讲故事还有的在做木头人的游戏„..大家玩的多开心呀!上了半天班的我,感到特别的疲劳,喉咙嗓子痒,腰酸背痛腿无力。我便搬来一把椅子,坐在椅子上,眯着眼睛看着他们玩。

“咚!咚!咚!”后背突然响起小拳头的声音,谁这么大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咚!咚!咚!”,我的左右肩膀同时又有小拳头落下。我刚想发怒,只见左右两边同时探出一张笑眯眯的小脸,对我说:“老师,你辛苦了,我为你捶捶背!”“老师,我为你揉揉肩”。原来是可爱的张苏圣岚和王旭恒,我高兴地说道:“谢谢你们!”“老师,还有我呢!”我仔细一瞧,我惊呆了,给我捶背的竟然是我们班的调皮王子也是大帅哥王子瑞。

瑞瑞是一个身体结实的男孩子,今年6岁,他行为习惯很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趴在课桌上,就是钻到桌底下;喜欢看铠甲勇士,经常看到很晚,第二天早上不能按时入园;进餐,有时也不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不是用拳头打这个,就是用脚踢那个,时时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的确让老师们感到很“头痛”。其实这孩子很聪明,本性也不坏,经过家访,我们了解到,由于家里爷爷奶奶给了太多的关爱,呵护,从小缺乏严格的要求,才导致他现在这种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面对这样的孩子,是歧视,置之不理,还是积极教育,努力转化呢?通过学习反思,使我深深意识到,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爱的时候,尤其是作为幼儿老师就更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为他们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慢慢纠正一些不良习惯,究竟怎样为他们营造这种健康、和谐的爱的环境呢 ?

在前几天,我讲了一个故事《小刺猬》。故事里讲到要做一个乐于帮助别人,当你有了困难,别人帮助了你,你还要懂得感谢别人。还引导孩子们学说一些感谢别人的话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没想到,事隔几天,就收到了教育效果。瑞瑞还帮助小朋友们做手工,看到这一幕我开心地说:“谢谢你!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只要你听话,你一定会变得更帮的!”瑞瑞听了我话,笑得很腼腆。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场景,怎么不让我感动呢!瑞瑞你要保持哦!

幼儿教育心得之乐于助人 第2篇

博兴二中韩永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朱永新教授如是说。对我的发展来讲,书在我的生命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在我的生命历程中迄今还没有留下太多遗憾的话,那是因为在成长中我深深体悟到:“读书之乐,乐于读书”的妙处。

众所周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可以攀得更高。书,是知识的宝库,开阔了我的视野;书,是人类的阶梯,帮助我不断提高;书,是快乐的源泉,带给我幸福和满足。作为教师,在读书中,我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业务水平;丰富了精神世界,充实了日常生活;读书提升了人格魅力,坚定了职业信念;搭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活跃了课堂氛围。可以说,读书,让我感悟到了生命的快乐,生命的快乐让我更爱读书。

读书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了业务水平。

参加工作前,我也读过部分教育理念的书,原本以为,这些理念会游刃有余的运用于教育教学中;然而,工作后的现实告诉我,不是的,我需要重新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怎么办?只有读书。我积极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程红兵的《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韩军的《韩军与新语文教育》等等,积极浏览有关反映教育方面的网页(尤其是教育名家的博客)。

同时,我努力阅读有关业务方面的书,如赵明老师的《我这让教写作》、赵谦翔老师的《赵谦翔与绿色阅读》、程翔老师的《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等等,通过阅读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念的更新,业务的提高也让自己有了些许的收获: 2007年,在县第二批教坛新星评选中获“博兴县第二批教坛新星”称号;2008年,在县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2009年,在滨州市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比赛中获二等奖; 2010年,在教学能手选中获“博兴县第七批教学能手”称号;2011年,在县名师、骨干评选中获“教坛新秀”称号,在滨州市备课会上执教公开课,在扬州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结题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读书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了日常生活。

巴金说:“人不是靠吃米活着。”我想心灵的宁静,淡泊,才是精神世界的富有者。正如《论语》中提到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 北大附中 1

特级教师程翔曾说:“我对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话很赞同。他说:‘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我的心目中,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都没什么,但要有思想和精神,要在文化学术上有建树。”可见,一个人倘若精神质量高了,即便物质质量差些也会感到心情快乐,工作舒心。

为此,我喜欢这样的时刻:晚上忙完后,躺在床上,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如泰戈尔、徐志摩、余光中、海子、食指、顾城等人的诗,席慕蓉、刘墉、林清玄、三毛、汪曾祺、梁衡等人的散文,巴金、傅雷、周国平、王小波等人的随笔,曹雪芹、老舍、钱钟书、沈从文、陈忠实、莫言、苏童、张炜、阿来、霍达、小仲马、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小说。在夜里享受阅读与思索的乐趣,书中摊开的是人生,窗外流逝的是岁月,灯下独坐的不是过客,是寻求生命充盈的饥渴者。读书让我的心灵启程,在一本又一本的书里,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从一个生命,走向另一生命。在读万卷书中,让自己的思想行万里路,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

读书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富了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社会赋予了他神圣的定位,教师的一言一行接受着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同行的检阅,换句话说,作为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教师良好修养的表现,教师有了良好的修养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而教师人格魅力,内在的良好修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与教师经常性地读书有密切联系,是教师读书与为人长期积淀的结果。我在读《羊脂球》、《四世同堂》、《尘埃落定》、《穆斯林的葬礼》、《人生》、《活着》等作品时,和书中的人物心神对话,感悟人物的喜怒哀乐;在读《瓦尔登湖》、《撒哈拉的故事》等作品时,和高尚睿智的作者窃窃私语;在这中间有沉思,有唱叹;有细流,有奔腾。在持之以恒地读书中,自己的灵魂得到一次次的洗礼,人格魅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同时逐步向“腹有诗书气自华”方向努力,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

读书搭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活跃了课堂氛围。

读书使自己有了一定的文学积累,在积累中自己也在课堂中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其中,而巧妙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为我和学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活跃了课堂氛围。在课堂中我特别喜欢引用诗文给学生以启迪。如每接手一届新的学生,在开学第一课时,总喜欢送给学生这样一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通过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学生和我步入课堂就懂得分享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树立人生的乐观态度,让学生喜欢上诗歌,喜欢上阅读。

有人说,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需要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而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成长创新的最好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并且在读书中思考,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作为新课改和新教材的实施者,更需要使自己的知识成为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溪、永不断流的活水。只有读的书多了,教学才不会干涩,你才能在课堂中,驾着知识的小船,把着正确的人生航向,游刃有余的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通过读书,我对教育的钟爱,把苦变成了甜;对阅读的兴趣,把忧变成了乐;对事业的执着,把梦变成了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阅读我希望把教育这一事业变成一首激情燃烧的诗。为此,我愿做一只花蝴蝶,在书的百花园中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快乐地读书。

回首向来经行处,书给了我太多:自信、儒雅、大气、理智、激情、执着、善良、机智、宽容„„

幼儿教育心得之乐于助人 第3篇

最近阅读了《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中的一篇文章《从平凡到卓越的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文章中有一个观点“课外阅读量太低是中国教育的失误”,应引起学校教育的反思,从学校教育做起,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乐于读书、善于思考习惯之责。

我国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低,阅览室使用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小学校,虽然图书室、阅览室的装备,作为学校建设的基础设施,有所加强,有的学校班级还建有读书角,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借阅图书量来看很不理想。在抽查学校图书借阅情况时,经常发现整箱的书“沉睡”,借阅登记情况造假的现象。学生的课外深度阅读越来越少,碎片化消遣式的阅读越来越多。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学生的课余时间除去纸笔作业外,基本被碎片化阅读和玩游戏所占据,这种现象已成为学校和家长头痛的事情。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低,与当前学校学业考核、招生考试及社会对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等因素息息相关。招生考试、学业考核方法单一、内容窄化,是学生课外阅读量低的直接原因。招生考试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直接影响中小学的学业考核,招生考试内容以考核知识的识记、基本技能为主的模式还未改变。招生考试内容的窄化,导致教学内容随之被窄化,考试重点在知识点,教学直奔考点。学生阅读课外书对考试成绩没有直接的提升作用,是一些学校、家长限制学生读课外书的根本原因。由于升学考试和学业考核的压力,学生承担着过重的课业负担,没有时间读课外书。学校、家长被绑在升学考试的战车上,更多地盯着考上好学校这个既现实又短视的目标。功利化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致使一些学生害怕考试、厌恶读书。

学生乐于读书的习惯没有养成,导致国人人均阅读量低。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犹太人64本。中国成为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国人阅读量低的问题,笔者认为与学校教育相关性较大。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对于人读书、学习习惯,乃至思维习惯的养成,有打底色、夯基础作用,而这两个方面的习惯,关系着人的后天成长,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乃至创新性成就的贡献关系更为紧密。

学校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乐于读书的习惯之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关系人的一生成长、发展。接受基础教育,在教育机构里读书学习只是一种方式,一种短期的生活状态;读书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活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当代,知识更新出现了爆炸式发展,读书学习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人的发展影响之大。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既要对阶段性目标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负责。重视学生乐于读书习惯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应尽职责。

优化招生考试、学业考核内容、方法,鼓励学生多读书。推动考试、考核价值取向由考核知识为主向考核能力为主转变,侧重考核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多些开放性的试题,少些死记硬背的试题。考试方法可以适当增加开卷考试。开卷考试体现的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最接近,它既考核了应试者的知识积累,又考核了使用现代学习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招生考试、学业考核还应加大平时学习成绩的使用力度,将学习习惯等因素纳入考核内容,使有良好读书习惯的学生得到鼓励。

乐于识字之方法 第4篇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识字教学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量是促进其读写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呆板、不求变通的识字教学常常容易使低年级学生感到学习枯燥、单调,造成识字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如何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呢?

一、创设情景识字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创设一定情景,就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如教学第二册识字5时,我先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都爱猜谜语,小朋友也爱读谜语,小朋友还喜欢编谜语。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猜一猜谜语,既开动脑筋,还能在猜谜语的同时认识很多汉字。大家有兴趣吗?有信心吗?”老师一边说谜语,一边演示(事先剪好三个纸人,或画简笔画)。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接着我出示小黑板(谜语儿歌),指导学生朗读。紧接着我请三个小朋友上台表演,分说前两句之后,三人齐说“团结起来力量大,人多谁也不离群”,并做手拉手往上举的动作,全班一起重复一遍。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团结”“力量”“谁”三个词,并给“团”编个字谜: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给“量”编个字谜:①元旦到,家里真热闹。②日下一横长,里字下边藏。整节课我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表演中学、在欢声笑语中学,从而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二、结合生活识字

《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就告诉我们识字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开展教学。识字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放手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挥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识字技能,提高识字效果。

如教“衔”字和“叼”字,可让学生在掌握字义的基础上,分别用这两个字口头说话。学生这样说:“春天,小鸟儿衔来树枝和泥土垒窝。”“爸爸嘴里叼着香烟。”这样他们便在运用中区分了两个字的细微差别。

三、紧扣“趣”字识字

(一)你有什么新发现

孩子对新鲜的事物都有感到好奇,如何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让他们一开始就能主动地识记汉字,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课题。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字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新发现,从而使他们自主地、愉快地识字。

(二)编顺口溜或猜字谜记住它

在教学中,我发现编顺口溜、猜字谜等形式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生字。如:编顺口溜。朋:两个月亮交朋友。种:禾苗种在水田中。松:公公站在松树旁。坐:两人背靠背,坐在土地上。

运用以上方法既让学生自己记住生字,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发挥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不再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里边还有各不相同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过程,而是充满情趣的游戏。这样孩子们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

(三)巧编儿歌,轻松记忆汉字

编识字儿歌是帮助学生形象识字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比如“目争睁,月要腰。爪要爬,日寸时。”两字合一字,好记好认识。比如“碧”字,由三个独体字组成,笔画数多,属于难记的字,但我们可以将它编成一首上口的儿歌:“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要看她们什么样,都穿碧绿新衣裳。”这样就让孩子轻松记住了它,可谓事半而功倍。

四、主动探究,讲究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议一议、贴一贴、读一读”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乐于参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富有童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画中理解词语;在议中感悟句意;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说中训练语言;在评价中激活思维。创设一种言、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在教学第二册识字8时,我运用下列方法:

1.画一画。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画一画“娥眉月”“月团圆”。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相继解释农历、娥眉、团圆。让孩子觉得这个规律既有趣,又亲切。

2.做一做。学生对北斗星了解的太少,因此,让学生观看北斗星活动的投影片,了解北斗,简单介绍北斗星的指向。通过“做一做”,借助太阳、北斗图,分辨方向。

3.议一议。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故意丢掉“低”字,以此引出争论:有没有“低”是不是一样?让学生通过再读句子及与同伴之间探索,理解“低”字的重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4.演一演。“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这句谚语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我采用演一演:“春天到了,大雁和燕子开始起飞。请问,你们去哪里”“深秋,你们又去哪儿呀?”让学生以自己创作的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深对句子的理解,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5.读一读。(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个句子浅显易懂,只要学生读一读就能理解。

总之,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轻松而高效地识字,这不正是当今新课标精神所在吗?

助人之乐叙事作文 第5篇

生活中有许多能让人获得快乐的事情,如读一本好书,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参加一次刺激的挑战……能让我感受到的是那次助人之乐。

那个赤日炎炎的下午,听说高新一中要在金鹰广场为不幸遭遇车祸的.李卓辰哥哥举行义卖捐款活动,我的心也如烈日般被点燃了。经过和组织方联系,我和伙伴们也被准许进行义卖。我翻箱倒柜着除了在家中珍藏的书本,心爱的玩具来到义卖中心。

义卖开始了,站在一群大哥哥姐姐中,可能是因为我们太矮小,没有人来光顾我们的摊位,拿到就这样硬等吗?我急了,冲出去在人群中拉拢顾客。“阿姨。我们在那边卖东西,去看看吧!”也许是因为我太急了而忘记了说原因,阿姨怔怔,敷衍到:“我很忙,没有时间!”我忙补充道:“阿姨,我们不是为了赚钱,我们义卖的钱都会捐给那位出车祸的李卓辰哥哥的!”阿姨听了,立刻改变了态度,跟着我来到了摊位前挑选了两本书,开门大吉,我和伙伴们举着第一桶金—10元钱击掌庆贺。在我们的努力下,陆陆续续又来了好多顾客,我和伙伴都快要忙不过来了。其中还有一个阿姨买了15元的东西却给了100元,还有一个小妹妹给了20元钱,却什么都没有要。这些都让我永生难忘。

天色渐暗,我们卖完了自己所有的东西,甚至连自己备用的矿泉水都卖光了。人群散去,我们清点战果:一元,两元……一百……一千……两千四百七十元。我们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我们将这承载着浓浓爱心的一沓钱郑重地放进了捐款箱。

热点问题之助人为乐篇 第6篇

助人为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根是需要大力弘扬。对于许多乐于助人的群众,他们的行为之值得赞扬的,然而许多群众因此受骗,说明诚信滑坡道德失范比较确实严重,我想这一行为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一 它使更多有意愿或从事助人为乐的人受到伤害,使之望而却步

二 宏观上看,对整个社会价值观造成冲击,使人们发问,该不该助人为乐

要想重建道德秩序,是助人为乐重新成为道德风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助人为乐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手机录像,请旁人作证等。我们需要坚定信念,继续帮助他人这使我想起一位公交司机救助老太太却被诬陷为肇事者,在媒体采访时她说,他以后人会坚持帮助别人。

第二 宣传部门要联合新闻媒体,宣传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可以通过公益广告,人物访谈,正面报道优秀事迹,批评抵制那些袖手旁观的实例,作为反面教材

第三 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已经结束,其中的助人为乐模范郭明义的实际使人感动,他给别人的捐款数额是他工资总额的近一半。我想通过这些到的榜样的弘扬,形成人人学,人人做的良好氛围

第四 加强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的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同时通过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学生的模范评选,我心中的助人为乐英雄征文,以及相关诗歌朗诵活动,把助人为乐这一精神贯穿到学生的思想中。

总之,通过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助人却又受伤的的现象会逐步减少,助人为乐蔚然成风

2、由郭美美晒富到民众对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的质疑,你怎么看?

背景:网络上出现一些晒富的照片,照片中年轻女孩晒的都是一些奢侈品,和其年龄极不相符合,引起网友的关注,随着事件发展,大家关注的不再是这个叫郭美美的人,而是关注她的网名红十字会,因为她自称和红十字会有关。

表态:我觉得这样一个事件表明大家对红十字会这样一个慈善机构的关注。慈善机构是承载民众爱心的机构,一旦失去公信力,其后果不堪设想。

原因:我觉得网友之所以质疑红十字会有一下几个原因:

1、像红十字会这样的慈善机构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慈善机构本身缺乏自制力,运作不透明,大家不了解慈善机构的具体运作,每一笔善款来源、去向不明;还有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慈善机构几乎可以说是为所欲为。

2、国家层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慈善机构应该怎么运作没有具体的规定,导致慈善机构不作为、乱作为;监管不到位,对慈善机构的审计监督不够,使得慈善机构有恃无恐,敢于违法违规运作;监督不到位,没有发挥各方面对慈善机构的监督,一旦监督到位就不会发生此类现象。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可以给出以下对策。

1、慈善机构本身要洁身自好,作为社会爱心汇集地,本身就应该树立正面的道德形象,做到以身作则,做到对民众善心负责,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和民众的支持。

2、是政务公开,做到每一笔善款的来源、去向都公布于众,透明操作,增强自身的透明度,赢得民众的支持,这是慈善机构生存之本。对于国家来说,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慈善机构在做慈善时有法可依,并在违规是受到法律的制裁,从源头上规范慈善机构的运作;

2、加强对慈善机构的监管,如加大对慈善机构的审计力度和审计强度,使慈善机构不敢胡作非为,还要加大对慈善机构违规的惩罚力度,加大违法成本,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3、发挥民众的力量,增加监督的渠道,如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发现一起报道一起,起到震慑作用,还可以发挥网络、群众等社会的力量。

总结:慈善机构是第三层次分配的主体,我们经济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发展不平衡也很严重,通过慈善机构的作用,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来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事业发展好了,就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3、郭美美事件折射出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你认为这种不信任的根源在哪里?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怎样解决这种信任危机?

“郭美美”事件掀起一阵阵舆论狂澜,真真假假目前令人难以判断,但背后凸显的是一部分民众对于红十字会等机构的高度不信任。舆论对郭美美种种炫富行为的反应,恰恰验证了公众对于红十字会,这个作为承载着公众善心的公益机构一直都存在疑虑。出现这种不信任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慈善组织运作不够透明。慈善组织要获得发展,慈善机构的公信力至为关键,其中又以资金管理的严格、规范、透明至关重要。而在我国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一些慈善捐款最终的使用不透明,甚至一些捐款被挪作它用,一些慈善捐款到底募到多少钱,谁捐的,最后使用在了什么地方,可能成了一笔糊涂账,甚至出现天价帐篷、万元餐费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我国慈善事业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公信力,也影响了公众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热情。

第二,对慈善组织的监管不到位。只有超强监管,才有超强信任,一个良性的慈善制度和机制,能够实现慈善资金管理的严格、规范、透明,保证慈善业得以健康良性发展。而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外部监管上,媒体对慈善业正面宣传成绩的多,而暴露实质问题的少,结果使得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真实的运营情况知之甚少,对一些深层的问题更是缺乏了解,从而失去了“话语权”。内部监管上,慈善业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对慈善组织的运行缺乏内部管理。

第三,慈善法律缺位阻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关于慈善信息公开的程度、标准、程序等各方面问题,还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捐赠者与接受捐赠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这种信任危机,我认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慈善组织应当及时告知公众慈善资金的运作情况,加快推动信息公开透明。对于慈善组织来说,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布三个层面的情况:接受捐款的情况、资金的流向和资金使用的效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是慈善的重要条件,也是慈善事业公信力的根本前提。只有公开透明,捐赠者才能看到自己的爱心效应,更深切地体会到“捐”有所值;才能确保善款用在该用的地方,并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第二,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在外部监管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慈善组织监管机构,实施对慈善组织的统一监管和协调,对慈善机构的财务与经营情况定期进行公布,对善款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监督,并提供专线电话,随时接受公众的质询。在内部监管上,应当建立慈善行业自律机制,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阳光运作、规范管理,做到决策科学化、运作规范化,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第三,完善法律制度,国家应当加快慈善专项立法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特定性的专门规范慈善组织活动的法规条款,对慈善组织的性质、职能、管理、运行基本准则做出规范,从源头上保证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拨付、使用等各环节工作有章可循,使得我国慈善事业有法可依、监管有据。

公生明,廉生威。慈善事业要取得发展,必须从透明做起,从规范做起,完全地、全方位地接受监管。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慈善业的信任危机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4、几年前的彭宇案似乎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却并没有消失。如今,扶起被撞老人却被扯上官司的事件屡见不鲜,一桩桩案件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考量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对此你怎么看?

1.背景陈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互相帮助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见有人需要帮助,特别是身体不变的老年人,更需要我们每个有能力的人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然而,很多人在此刻却犹豫了,怕自己是第二个彭宇。

2.判断表态:人命关天,在任何时刻我们都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处理一切事务,面对身处难境的老年人更是如此。题中的情形,全社会及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着手处理解决。

3.分层论证:原因:1)现代社会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一定的扭曲,一味的向钱看,对帮助自己的好心人反而进行讹诈,阻挡了有爱心之人献爱心的脚步;2)相应的法律制度不是很完善,给司法机关在处理过程中带来的不小的难度,使司法人员在审判中无法可依,增加了审判的难度,而判决的结果又对舆论有极强的导向作用;3)现场取证难度较大,少数目击证人不予配合,也给事件的处理带来不小的难度。解决:1)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加强八荣八耻的学习,不断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使之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符;2)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司法人员在处理类似的案件时有法可依,给事件的相关的人员,给全社会一个合理公平的解释,为社会舆论指好方向;3)通过科技手段积极完善街头取证技术降低取证难度,同时,相关目击证人应积极配合事故调查,还原事件真相,使献爱心的人得到肯定,使事故责任人承担起应付的责任,使受伤的老人得到及时的救治。

4.总结:献爱心是一件好事,无论是旁观者还是事件的亲历者,我们应该把这种爱心不断传递下去,因为世界需要爱。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彭宇案越来越少,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公正。

5、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碾事件一经爆出,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当众人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的同时,不得不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拷问,不得不对这件事所反映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深深反思„„针对此事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原因分析

1.家长的监护失职是首要原因

每年,每天,全国各地都有不少因父母监护不力,儿童受伤甚至死亡的事件。因此增强家长的监护意识和监护能力刻不容缓。

2.道德观念的沉沦

现在有少数人瞄准别人的善心进行讹诈欺骗。一些道德败坏现象让我们的优良道德传统开始沉默。同时这些道德败坏现象也说明了我们国家相关法律的缺失。所以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救人被诬事件”唤起公众的道德信心,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另外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贫富差距加大,不少人为了维持生计步入歧途,出卖道德。纵观小悦悦被碾事件,18个路人不救助,这个现象不单纯是“旁观者效应”而已,更是这个社会结构引起的。一个人做事时往往会衡量一件事对他有没有坏处。

3.转型期社会价值问题直接原因

在这个事件中,路人毫无疑问也会承担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包括良心上、行为上的一些谴责。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很多价值观念都受到冲击。今天的社会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极大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为,从一个独特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4.功利教育让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

二、对策与措施

1.父母、学校等应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监管根本措施

2.法律作用

(1)非常措施之设立见死不救罪

(2)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

3.加强社会公民道德建设

“见死不救”情况的出现,充分说明了“人情冷漠”现象之普遍,这实际上是社会诚信的缺失,有赖全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建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教育要提到人性的高度,从教育上唤醒人性。

中华美德我传承之助人为乐 第7篇

大家好!助人为快乐之本,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助人是人格升华的标志。乐于助人这是一种朴实的中国传统美德,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别人给予的帮助,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将不会看到别人得不到帮助时焦急的脸庞。

可能许多同学会说:“帮助别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谁都可以做到。”但是你们在帮助别人之前有没有想过,你要帮助别人做这件事本身好不好,如果你所做的这件事情本身,可能会对自己或其它人有害的话,那就不能叫帮助别人了。譬如:有些同学把自己的作业本给其他不会做作业的同学抄,你说,这还算不算得上是“帮助”吗?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也要三思而后行。

那么,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呢?曾经有这样的故事:1992年拉萨市发生地震,孔繁森伯伯抚养了3名因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孤儿。并经常用自己的工资帮助生活贫苦的藏族群众。所以,经常不到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他又悄悄地跑去献血。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并把所献血得到的营养补偿费900多元全部用于3个孤儿生活补贴上。

雷锋叔叔经常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帮助有困难的战友,帮助许多陌生的人士,特别是帮助许多孩子和老年人,而且他每次帮助别人都不愿意留下名字,甚至于还把自己帮助别人所做的好事,记到别的同志身上,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他在日记中所说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孔繁森伯伯的这种行为和雷锋叔叔的这种精神,完全体现了助人是快乐之本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同学们应该认真学习并且落实到行动中去的“助人为乐”。

幼儿教育心得之乐于助人 第8篇

关键词:曾志忞,学校音乐教育,音乐之功用,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

一、“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的概况

曾志忞 (1879-1929) , 号泽民, 又名泽霖, 上海人氏, 是中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思想家。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其实他也是20世纪初最早赴日留学的热血青年。起初他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 但他很快就被日本明治维新后活跃的新音乐生活所吸引:“予初至日本, 观其音乐会及访其教师, 一若天仙之隔, 高不可仰, 盖崇拜之甚也。”到了1903年, 在学习法律的同时, 他又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西洋音乐。沈心工在东京组织的“音乐讲习会”, 曾志忞也是最积极的in normal life.For example, when teaching listening text, teachers can provide some fragments and shows for the learners.Then the learner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stoms in western countries.By comparing the baselines, the familiar information with their own customs, it oversimplifies the remembering western culture.Furthermore, learning a new culture is rather difficult.In china, the Chinese culture usually obstructs the English learners.Learners should develop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Meanwhile, the extraordinary effects of culture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should be remembered and played in CELC.Teachers should provide systematical materials about English culture by

proving, or modifying their ideas to handle the meaning is now accepted to be an active, reconstructive process;however, it used to be a process of passive, receptive decoding;Penny Ur (1984) said if the listener can make a guess as to the sort of thing that is going to be said next, he will be more likely to perceive it and understand it.He may even be enable to do without it altogether:if he knows, that is, how someone is going to finish his sentence, then the words become for him redundant, and he will be able to‘skim’or even ignore them and start anticipating the next significant piece of information.“It is the listeners who construct meaning dur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 by segmenting and chunking input into meaningful units, actively matching the outcome intake with their existing linguistic and world knowledge and filling in the gaps with logical参加者。

1903年, 在“江苏同乡会”于东京编印出版的《江苏》杂志上, 曾志忞发表了《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 并同时以五线谱和简谱对照的形式刊印了六首歌曲:《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 这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公开发表的学堂乐歌。第二年又发表了译自美国罗普亚的《教授音乐初步》。同年四月编著出版了《教育唱歌集》, 这是一本相当完备的乐歌教科书, 与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几乎同步刊行, 二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904年5月, 曾志忞在沈心工所创建的“音乐讲习会”的基础上, 发起组建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第一个新式音乐社团——“亚雅音乐会”, 其宗旨是“发达学校社会音乐, 鼓舞国民精神”。同年, 在为“卒业生送别”的音乐会上, 有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表演是“曾志忞夫妇之洋琴合奏”, 当时的《新民丛报》曾报道并盛赞他们的表演是“幽闲勇健, 如入欧洲音乐界, 使人耳目一清, 精神一振”。评论所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曾志忞夫妇的洋琴 (钢琴) 演奏技艺, 确实不同凡响。也是在这一年, 他从日文转译了英国人编著的《乐典教科书》, 这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本较为完备的乐理教科书, 书前有“饮冰室主人”即梁启超所做的“叙”。另外, 他编著或翻译的书籍还有《和声略意》《国民唱歌集》《风琴练习法》《简易进行曲》等等。由以上这些不完全的统计, 已不难看出多才多艺的曾志忞, 在日本的五年间为近代音乐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被梁启超誉为“我国此学先登第一人”。1

guess” (Long, 1989, p33) .It is clear the active use of predicting could improve the decoding efficiency rapidly.And before their prediction, teachers could provide some cultural information for students.English speech community is vivid with its background provided in Culture teaching, which makes that reality visible.In this way, students can accumulate some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culture, and their cultural awareness

The lecture on western culture is so vital that it should be delivered regularly in CELC to increas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petence.They can mak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Chine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English should stay contact with foreigners, especially those who come to deliver lectures on English culture.Students will benefit greatly from the lectures and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such as debates and discussion so that their enthusiasm of learning can be aroused and their intercultural

References

4.胡文仲 (Hu, W.Z.) . (2002) .《超越文化的屏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在从事学堂乐歌活动, 编写《学校唱歌集》之初, 曾志忞就开始了对音乐教育思想的思考。这主要是基于他对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的自觉认识。而他的音乐教育思想突出体现于《音乐教育论》 (1904) 这部我国最早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中。书中第三章即是《音乐之功用》, 分四部分加以论述, 即“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音乐于政治上之功用”、“音乐于军事上之功用”、“音乐于家族上之功用”。鉴于目前对于曾志忞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曾志忞本人的介绍或是从社会活动角度谈他的思想。笔者认为, 这样一位对学堂乐歌时期产生巨大影响的音乐活动家的音乐教育思想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笔者以曾志忞的“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为论点分析其音乐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后世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启迪。

曾志忞认为“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的具体内容2如下:

“幼稚园小学校, 非音乐几若有不成立之势。于此二者, 音乐之要用, 固无待予言。至于中学女学大学等, 则似非急务矣。虽然, 此教育者之大谬也。凡一学生, 每日讲堂授业六七时, 种种用脑, 种种困倦, 此固然也。而力学者, 犹复灯下独修, 几废眠食。但为求学计, 虽使活泼青年, 杀尽生气, 而不知惜。其游惰者, 则受不良之外感, 一及休暇假期, 非听戏则斗酒。在彼不过为人生休养事耳, 然一入迷途, 终身堕落矣。以上两者, 乃吾国学生之通病。苟任教育者, 一思量之, 岂不得其源而治耶?

凡事求中庸耳, 过犹不及。前者而过也, 以音乐涵养之;后者而不及也, 以音乐补助之。如体操然, 于各学校设一专科, 每一星期, 间日教授, 亦何至有妨碍耶?

嬉戏娱乐, 乃动物之性耳。吾国少年, 何以独多淫逸, 此岂非教育者不得不辞之责耶?所谓教育, 非使学生徒死读书也。言行举动, 立身之本, 嬉戏娱乐, 治身之末, 无一可不注意也。西人于大学高等教育, 其运动游嬉之事最备, 若击剑、若打球、若相扑、若斗艇, 皆备以为学生游戏之具。若以吾国人观之, 岂非一游戏学校乎。但此中自寓深意, 一以防力学者之过度, 一以防好游者之不及也。

音乐在吾国学校中, 可为游戏之一具, 俾过度者得以休养, 不及者得以防闲, 岂非两全其美乎。”

作为学堂乐歌时期著名音乐活动家, 在我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刚刚开始发轫之时, 曾志忞所提出的上述思想认识和主张是非常难得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等等原因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 进步性

曾志忞指出在幼儿教育中, “非音乐几若有不成立之势”。可见, 音乐对于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在考虑到幼儿认识能力和理解力较低, 他对编写学堂乐歌提出了一些批评。他指出:“今吾国之所谓学校唱歌, 其文之高深, 十倍于读本;甚至有一字一句, 即用数十行讲义, 而幼稚仍不知者。以是教幼稚, 其何能达到唱歌之目的?”因此, 他主张作歌要“质直如话而神味隽永”, 要“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发为文章。与其文也宁俗, 与其曲也宁直, 与其填砌也宁自然, 与其高古也宁流利”;以达到“辞欲严而义欲正, 气欲旺而神欲流, 话短而心欲长, 品欲高而行欲洁”。3他的这些见解受到梁启超的高度赞赏, 比如他编写的《游春》《秋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仍然在各地学校中广泛流传。而今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细致, 也出现了很多倾心关注幼儿音乐教育的机构。这些与中国近代诸如曾志忞这样有远见卓识的音乐教育家的呼吁和身体力行是密不可分的。此外, 我国中小学生歌曲演唱的整体水平并不太高, 而社会音乐环境尤其是大众传媒对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甚至有可能超过学校音乐教育。4这一现象启示我们, 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必须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手, 形成合力, 充分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学校音乐素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必须对自身加以认真反思与检讨, 努力提高自身质量, 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和歌曲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审美规律, 以增强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曾志忞也论述了在中学女学以至大学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当时却被教育者所忽略。他指出时下“吾国学生之通病”乃是面临着“力学”与“游惰”两种不良倾向。力学者“为求学计”, “犹复灯下独修, 几废眠食”, 致使“活泼青年, 杀尽生气”;游惰者认为人生不过“修养事耳”, “非听戏则斗酒”, “一入迷途, 终身堕落”。这种状况与贱视音乐不无关系。怎么办?“凡事求中庸耳, 过犹不及。前者而过也, 以音乐涵养之;后者而不及也, 以音乐补助之。”同时, 他还建议“各学校设一专科, 每一星期, 间日教授”, 5从而形成学校音乐教育体系, 使音乐教育具体化。比如, 他提出要“编写音乐教科书”、“培养本国教师”、“雇用外国教师” (提高我国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等一系列建议。后来在他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活动中 (“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 就曾尽力去实践自己的这些主张。同时曾志忞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劳逸结合。认为嬉戏娱乐, 是动物的本性。在西方大学教育中, 运动被视为一种游戏。即可以防止“力学”者过度劳累, 又可以促使“游惰”者调整懒散的状态。因此, 他认为“音乐”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也可以作为一种“游戏”, “俾过度者得以修养, 不及者得以防闲”。从而使青年人不失去勃勃生机, 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而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在根据我国国情,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建立了具体可行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培养出了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这一点上说, 学堂乐歌时期曾志忞等先辈音乐教育家们对新音乐运动的发起和大力推动是功不可没的。

2. 局限性

当然, 限于时代发展的局限, 曾志忞对传统音乐贬斥性批评有些过度化和绝对化。自鸦片战争以来, 由于国势日衰, 人们开始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 进而展开了一系列贬斥性批判甚至销毁了许多仍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曾志忞认为“中国之物, 无物可改良也, 非大破坏不可, 非大破坏而先大创造亦不可”。6当然, 在国人沉睡, 无人发愤的情况下, 以这种振聋发聩的语言来唤醒民众以图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大业, 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过度贬斥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是社会上有些民众对自己民族的信心不足, 同时也为后来者的“过去式”批评留下了口实, 造成了不应有的麻烦, 也消耗了学者的生命。7

曾志忞认为我国的受教育者有两种倾向, 一是“力学者”, 另一是“游惰者”。力学者“为求学计”, “犹复灯下独修, 几废眠食”, 致使“活泼青年, 杀尽生气”;游惰者认为人生不过“修养事耳”, “非听戏则斗酒”, “一入迷途, 终身堕落”。面对这两种“吾国学生之通病”, 最好的办法是“以音乐涵养之”、“以音乐补助之”。在此, 曾志忞把音乐看作为滋润性情、除恶扬善的精神“万能良药”。现在看来, 的确是把音乐的这种功能无限拔高了。这种拔高行为为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 音乐艺术的“内外关系”极度恶化打下了伏笔。

曾志忞在本文中批评游惰者“非听戏则斗酒”, 当然这是在希望青年人改正懒散的习惯固然史是好的。可是换一个角度想一下, 难道“听戏”就是懒散吗?何况曾志忞也认为“俗乐淫陋”。8可以说此时的批评家们普遍地对传统音乐中的民间俗乐采取了一种诋毁、蔑视的态度。在他们看来, 民间音乐“其中所包含者, 均不出科名、男女、强盗三大类”。9这种对民间音乐的这种批评观念, 在此时的音乐家群体心中是非常牢固而又强大的。不难想象, 以这种观念来驱使的音乐活动, 其民间音乐成分的不足是肯定的, 产生的作品使李叔同等人深感忧虑也是必然的了。

三、“音乐于教育之功用”对后世的影响与启迪

1. 延续的思想

(1) 关于“中学女学大学”中音乐课的重要性问题

曾志忞提出的“凡欲发达一种事业, 必先求发达之利器”口号, 并认为这种“利器”就是四项:“培养本国音乐教师、雇用外国音乐教师、编辑音乐用教科书、仿造泰西风琴洋琴”。在这四项里, 教师、教材、教具这些教学的基本元素已经全部包括进来了。由于当时环境的限制, 这些音乐思想未能实现, 但对后来的音乐教育留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而后在“1923年6月颁发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是我国最早颁发实行的有关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教育法规文件, 这两部‘课程纲要’对小学、初中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修毕音乐课所应达到的最低限度标准作了规定, 为规范音乐教育, 使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0

此外, 《部颁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发标志着我国高中自1932年开始设立音乐课, 从此结束了在这之前我国高中不开设音乐课的历史。

而大学中除专业音乐院校外, 至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教学计划 (草案) 》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发的第一个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计划, 同时也是20世纪初以来我国政府颁发的第一个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计划。

(2) 关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 它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音乐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革而发展、变革;同时, 学校音乐教育又以它独特之处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现代化教育中更要重视音乐教育,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 对于中国的近代教育起到了启蒙思想的作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在20世纪至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曾志忞认为:“今日社会音乐, 大半淫靡。苟一旦学校音乐发达, 则此外不正之乐, 自然劣败”。即应该发展学校音乐教育, 以健康的音乐来改造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不良倾向。从这里我们会发现, 此时的曾志忞已经看到了音乐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的影响, 这使他成为我国第一个提出四育主张的音乐教育思想家。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所制定的“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确立了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健康的发展。1950年至1956年期间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学校规程及教学计划、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大纲等法规文件, 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关于学堂乐歌的编创

曾志忞看到了学堂乐歌的编创过程中以“洋曲填国歌”而存在着词不协律的问题, 却并没有像有些文人起来反对乐歌, 而是热情地倡导乐歌。他认为是“过渡时代”的不得已办法, 不可为长久之计, 应创作中国人自己的新音乐, 这在当时来说, 是颇有见地的看法。11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实行, 音乐教科书中的歌曲绝大部分是由中国人作词作曲, 这对当时的学校音乐教育来说, 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改变了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直接引用外国歌曲和用外国曲调填词的状况, 同时也表明了我国自己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有能力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法规的要求来进行音乐教材建设。

综上, 在我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刚刚开始发轫之时, 曾志忞的上述思想认识、理论主张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而且一直在延续着。他的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首开先河之功, 不愧为“我国此学先等第一人”。他从那时就预望着中国音乐的未来:“吾国将来的音乐, 岂不欲与欧美齐驱?我国将来的音乐家, 岂不愿与欧美人竞技?然欲达目的, 则今日下手, 宜慎宜坚也”。12

2. 非延续的思想

多灾多难的近代民族史, 使曾志忞那一代无数仁人志士义无返顾地振奋精神, 挺身而出, 共赴国难。音乐作为其中最能感召人、鼓舞人的武器之一, 自然被众多的音乐人士与非音乐人士普遍看好, 由此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音乐教育被赋予了救亡图存、复兴民族的刻不容缓又神圣伟大的使命。在此情况下, 包括曾志忞在内的音乐教育家的一些音乐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延续。比如, 他大力提倡学校唱歌教学, 认为学校的唱歌教学可以有诸多功用, 特别是具有美育、德育的作用, 它可使学生“发音之正确, 涵养之习练, 思想之优美, 团体之一致。”不难看出他们使出了一切可能使出的力量, 运用了一切可能用以武装自己、唤起民众的方式, 去呐喊, 去战斗, 一切都服从于激励国民, 挽救危亡的大局。这种崇高的使命感与巨大的压力感, 使得音乐教育的吁求与救国救难的悲壮紧密地维系在一起。他们的歌声整齐而响亮, 激励着人们要有积极向上地态度面对生活。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将音乐艺术本体捆绑在这个目的上的话, 一系列的制约音乐艺术的弊病必然是接踵而来。而新文化运动之后学校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比学堂乐歌时期音乐课只是单一的唱歌课有了发展, 教学内容更为丰富。90年代以来音乐课中的歌曲、音乐基本知识、视唱练耳、欣赏等教学内容有了相对统一的内在联系, 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此外, 曾志忞把音乐看作为滋润性情、除恶扬善的精神“万能良药”, 把音乐的这种功能无限拔高。这种拔高行为为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 音乐艺术的“内外关系”极度恶化打下了伏笔。这种突出地强调新音乐的社会作用, 并将这种作用无限夸大的做法对当时社会音乐的改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许多的麻烦, 这些麻烦甚至成为后来制约音乐艺术发展的障碍。13

曾志忞作为“学堂乐歌”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初期, 在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具有首开先河之功。而他的音乐教育思想突出体现于《音乐教育论》 (1904) 这部经典文本中。其中的第三章《音乐之功用》分为四个部分加以论述, 即“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音乐于政治上之功用”、“音乐于军事上之功用”、“音乐于家族上之功用”。目前同类课题的研究相对匮乏, 本文以其中的“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为论点, 从“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的概况与理解、“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音乐于教育之功用”对后世的影响与启迪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总之, 对这个特殊的时期的这样一个特定的音乐教育家的音乐教育的分析, 让笔者开始清楚如何客观地评价这些既定的历史存在, 如何有选择地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

参考文献

[1]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修订版) [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

[3]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4]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5]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年12月版。

[6]姬群.曾志忞音乐教育思想的矛盾性及其历史文化内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6) , 第119-121

享受助人之乐 第9篇

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仁爱是人世间最纯洁的、最高尚的情感,不论贫富,不分年龄,只要你能给人真诚的帮助和友爱,你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这样做不仅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奉献精神和高贵品质,同时付出者也会从助人中享受到心灵的欢愉和快慰。

世界著名的精神医学家亚弗烈德·阿德勒,曾经发表过一篇令人惊奇的研究报告,他发现长寿者中,95%以上者都有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于是,他常对那些孤独者和忧郁病患者说:“只要你按照我这个处方去做,14天内你的孤独忧郁症一定可以痊愈。这个处方是——每天想一想,怎样才能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

有一个50岁的女人,丈夫去世不久,儿子又坠机身亡,她被悲痛和自怜的感情所包围,久而久之得了忧郁症,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好心的邻居带她去找亚弗烈德·阿德勒,阿德勒问清情况后,劝她去做些能使别人快乐的事。一个50岁的单身女人能做什么呢她过去喜欢种花,自从丈夫和儿子去世后,花园都荒芜了。她听了亚弗烈德·阿德勒的劝告后,开始修整花园,施肥灌水,撒下种籽,很快就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从此,她每隔几天,就将亲手栽培的鲜花送给附近医院里的病人。她给医院里的病人送去了温馨,换来了一声声“谢谢您”的感恩的回报,这美好的“谢谢您”,像一股暖流,轻柔地流入了她的心田,治愈了她的忧郁症。她还经常收到病愈者寄来的贺年片、感谢信,一声声关切的问候,一句句美好的祝福,使她重新获得了人生的喜悦。

爱的表现是毫无保留地奉献,而其结果却是得到无偿的回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多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全身心投入到构建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你就能去忧愁,排孤寂,广胸怀,高情操,尽享助人之乐;你就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让生命充实,使晚霞生辉!

上一篇:未来的多功能汽车300字作文下一篇:红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