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2024-07-09

《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精选8篇)

《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第1篇

《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透视课程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课程,学好本门课对于之后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如何上好这门课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就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透视学当中寻找到了一些与几何知识相关联的结合点,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和丰富的知识将这门课程更顺利地传授给学生.

作 者:冯杰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山西,太原 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 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G64 关键词:透视   几何   勾股定理   三角形相似  

 

《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第2篇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Curriculum

霞 四川师范学院 E-mail: zx@163.net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理论课程,学生们没有一点教学经验,使其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笔者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注意了对课程整体的设计:实例引导、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评价;从教学形式、方法、信息的呈现、程序上给予改革;改革后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了教学体验,对教学设计理论有较深的理解;学生在每次实践活动后都有自己的实践作品,使学习评价更为具体,学生也因此锻炼了能力,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经验

理论

分析

实践

评价 引言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科学,它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领域。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教学设计理论进行研究,在借鉴国外教育技术专家有关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先后出版了《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等专著。

乌美娜在《教学设计》一书中对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何克抗教授对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加涅在其著名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对教学系统设计(即教学设计)所下的定义则是:“教学系统设计是对教学系统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笔者综合各位专家对教学设计的定义,考虑到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具有确定的可操作程序,认为“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理论及方法,对学习者进行分析、确定相关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目标、建立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案、试行并评价方案,对方案进行修正„„最终达到优化学习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理论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在未来的实践中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教学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设计的概念;学习的结果;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评价。由于学生们没有一点教学经验,因此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我们只有对“教学设计”课程进行整体的设计,建立相关教学策略方案,才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从而真正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现汇报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设计课程的设计

2.1 对学习者进行分析

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先天素质和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素质,这就造成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现状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就是要弄清楚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先天素质、已习得哪些后天的能力及学习需要是什么,因此在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时就包括对其一般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学习风格进行分析、对其已习得的能力的分析和学习需要进行分析四个方面。

要使分析结果客观真实,相应的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关键,笔者在实践工作中设计并采用了“一般个性心理特征调查问卷”、“学习风格分析调查问卷”、“习得的能力调查问卷”等来进行分析(篇幅限,在此暂不附出);根据设计的调查问卷首先对学生进行分析,为制定教学策略方案寻找相应的依据。

2.2 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

学习内容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有:学习者本身的学习需要、大纲的要求、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三个方面。从课程自身的规律来看,其理论基础涉及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与学的理论等,笔者在考虑这方面的内容时,将这些相关理论的要点及现代教育观的主要观点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又特别将加涅《教学设计原理》中的学习结果分类作为重点之重点来安排;从大纲的要求来看,需要学习者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具有进行教学设计的初步能力,因此对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评价等部分的内容也作为重点之一进行安排;对于学生的需要,必须先用具体的教学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及原理的需要,因此教学问题的提出也是教学内容之一;另外由于学生需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以此来训练相应的技能,故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教学的又一重点内容。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安排突出了基础理论及观点的学习、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基本原理及操作原则的学习和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三大部分。

针对这些内容,选择的教学用书是《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教学参考书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主编)和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2.3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加涅的观点,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应力求做到精确化,避免传统描述中存在的模糊性;笔者在进行相应目标描述时,采用了学习结果的分类方法,对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的成分进行分析时,都分别从学习者可以习得的智慧技能、言语信息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等五个大的方面去进行分析;在具体描述时遵循ABCD模式,即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方面进行描述,这样就基本上做到了对教学目标描述的精确化,为后面的教学评价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2.4 制定教学策略方案

在进行了上面一系列分析以后,就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规划设计。笔者在进行这一部分工作时,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信息呈现方式和程序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也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些个别化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设问法等多种方法;在信息的传递方式上,采用了传统与现代媒体来呈现信息的方式;课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相关理论——实践——评价。

2.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方面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另一方面也可发现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从而在下一届的教学中予以改进;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是教师为使学习者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学得更好而需不断进行的工作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性评价比总结性评价更重要,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方面的工作,具体针对“教学设计概述”、“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实践活动”等几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形成性评价,诊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给予解决。2 3 教学设计实践活动

3.1 集体教学的实践

每位学生都要求到中小学见习,观摩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一位中学或小学教师结对,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帮助中小学教师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发现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可能的情况下亲自试行方案,然后修改方案,最后写出实践报告对实践活动做出总结。

3.2 个别化教学的实践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中学生或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触、观察、分析其存在的学习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问题,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对其进行学习设计并督促其按计划学习,在此过程中注意进行形成性评价,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在学期末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实施方案的效果,写出实践报告。课程的学习评价

在学完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后,及时注意进行形成性评价,发现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解决。总结性评价,从三个方面进行:上课及平时作业的评价20%;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30%;期末考试的评价50%,三个方面成绩的总和即为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根据对最后的学习成绩的分析,去发现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下一届的教学中予以修正。结论

总之,笔者在教学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注意运用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教育思想(大教育观)、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依据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技术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形成成果;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讲授、组织小组讨论、指导见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指导教学方案、学习方案及课件的设计、指导研究论文的撰写和课件的制作,从而使学生真正的有所收获和学习的成果。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到相关的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思考、分析、研究相关教学问题,学会了对相关教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方法——设计教学策略方案。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他们的实践作品(设计方案、制作的课件、教学实践过程的录像等)也收集在一起,刻制成了光盘,形成了成果。当然由于是集体教学,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一套方案总是不能兼顾所有的学生,故还存在个别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情况,这将在今后的教学方案中设法解决。

参考文献

“透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第3篇

关键词:透视,教学改革,实践

一、课程现状分析:

多年来, 高校透视学课程一直沿袭使用工科类建筑制图和透视的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基础, 画法几何, 透视图三部分。授课学时为36个学时。美术学院各专业教材使用统一的透视学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在课堂理论基础讲授为主配以黑板板书或使用幻灯片放映的教学形式教学。

本课程教学内容抽象,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几何解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因此, 对数学基础薄弱的艺术类学生来说, 面对难度很大的空间几何问题, 会感到枯燥乏味, 学习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古板、教条、机械、单一无法适应艺术类教学互动、实用、灵活的教学特点和要求。

美术类专业分类很多, 大体分为为绘画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环艺专业、动画专业等。统一使用相同的课程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有很大难度。再者由于美术专业各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重点的不同, 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模糊了美术类各专业特点学习的针对性、必要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本课程作为空间造型和表达的基础课程之一, 须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建立对空间形体构成形态的客观认识, 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空间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方法。但实际上, 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 方法与实例结合还很不够, 致使学生的“学”与“用”脱节。无法满足学以致用把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运用到实际的专业技巧实践中去。因此, 课程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各专业特点与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实施实践教学、应用教学, 建立相关的习题库和实际的专业技巧运用课程安排。

本课程和“构图学”“解剖学”并为美术学院专业学生必修的三大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三者之间知识点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存在整体统一的关系。单纯地把本课程孤立的划分为两者之外对整体的美术专业基础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造成了偏差和代沟;同时三者之间又缺少了相互联系和综合运用的空间。

二、本课程改革的意义:

本课程将促进形成美术学院各专业不同需求的画法几何与透视课程教学体系。新的课程根据各专业特点强调内容突出特点, 注重不同专业加强各自的教学深度。在有限的课时中加大各自专业的信息量, 不同专业角度强调空间思维想象力和形体表达能力在课程中的地位。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做到优势互补, 提高了教学效率, 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交互性、趣味性。教学实践紧扣理论教学、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指导为实际运用的目的。

实践作业和习题库的设计都以提高学生形体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强调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实际绘画技能和创新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实现课程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保证。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奠定了基础, 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指引了方向。

三、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 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重新制定

本校的美术类专业分为绘画类:国画、油画、版画、陶艺专业。设计类: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动画设计等。教育类:美术教育等。各专业统一使用的2006年版本的《透视学》教材。由于各专业各自的特点, 教材的教学知识点零散、空泛, 重点、难点、深度皆无法满足众多专业的各自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 对本课程教学大纲重新撰写迫在眉睫。根据绘画类与设计两大类的实际教学需要、专业特点、授课年级的不同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本校课时的安排通常为36课时, 根据不同专业对本课程的具体学习深度、重点进行具体合理的课时安排。结合《构图学》《解剖学》共同编制授课计划做到三者联系统一, 合理安排整体的授课计划, 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做好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铺垫。

2. 课程内容的调整:

调整和精简教学内容。本课程是空间形体投影和形体透视表达的焦点。基于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须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使之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根据专业特点, 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调整, 从而找到一套适合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如:绘画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光线投影, 空间表达, 形体造型透视变化的研究。具体的教学重点安排在平行透视、散点透视、阴影透视、反影透视等具体画法的应用上。训练学生在实际情况下解决创作中透视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大四的毕业创作准备必要的绘画技能和理论基础。

3. 教学资源的充实:

教材的选用和课程教案等教学准备。近几年本课程的教材层出不穷, 针对艺术类的透视学教材也正不断完善其艺术教学特点和要求。如何选用适合不同专业的教材尤为重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特点, 选择适宜的教材。教案和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要教师根据本专业的教学深度和教学特点, 有意识的突出重点, 放松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次要内容。充分发挥在有限的学时内满足本专业的知识需求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点是对透视图的实例示范为难点。授课的效果差、效率低, 学生学习过程中从理性认识较难提升到感性认识,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一课时只能完成固定较少的实例作图, 单一的教学讲授模式, 课堂互动性差。学生无法自主参与解决问题的行动上来。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利用动画步骤演示快速生动得把原先枯燥静止的点、线、面、体准确、清晰、鲜活地表达出来, 增加了趣味性和直观性。课堂教学氛围也会大有改善, 教学和学生之间互动性增强, 引导学生自主动脑积极解决实际作图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质量。

5. 教学实践的改革: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 提高本专业的实践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空间想象, 完成三维形体和实地空间场景的表现练习。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布置适宜的作业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实际需要以及掌握相应的透视表现技法。使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第4篇

关键词 信号与系统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12-02

一、前言

《信号与系统》是信息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日益广泛的应用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递、处理、识别与综合是信息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信号是信息的载体,系统是信息的处理手段。因此,以研究信号与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为目的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自控技术各专业必修的主干基础课之一,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信息的基本处理过程,能运用基本分析方法理解系统对信号所起的作用,为以后的设计系统打下理论基础。与大部分工科课程相同,《信号与系统》课程作为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起源于欧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总结二战以来在通信、雷达和控制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理论,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讲授卷积、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反馈分析等专业知识,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日益密切,《信号与系统》不仅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也成为自动控制、汽车、车辆、网络等相关专业的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也与时俱进,教学主体根据不断发展的技术形势,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二、教学改革研究路线

虽然《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核心,在国内已达成共识,但按照何种顺序讲解、附加在何种背景下讲解、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不同的教材仍有不同的侧重甚至完全相异的教学观点,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感到概念好懂,但如何用概念、理论来解决问题就比较难掌握。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采取理论——实践——调研——再理论——再实践的方案。

具体过程如下:

(一)理论

梳理核心内容的逻辑关系:关于连续变换和离散变换的讲课顺序。

挑选核心内容的侧重点:拉氏变换讲解的侧重点。

实验的内容、时机的考虑:学好信号与系统,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中,MATLAB软件又是最重要的工具,针对此软件是单独开实验课还是安排在课后习题中。

(二)实践

在2015至2016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相关课程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在不同专业的应用案例中融入本专业的特色,本学期已经考虑基于MALBA软件进行实验教学。

(三)调研

在2016年暑期,在上海本地相关院校和南京、北京、西安、武汉等有关院校,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内容等,以及开设专业、授课教师等情况的实地考察和学习。

(四)再理论

总结调研内容、取长补短,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和相关院校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之前的理论研究进行修正。中期成果为在撰写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投稿至少一篇教研教改论文。

(五)再实践

总结在2015至2016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班级进行的教学实践,在2016至2017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班级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撰写教学教改论文。

通过对多个学校、多种教材的考察、多篇教学文章的学习,本课题组已经对如下问题进行了思考和预研究:连续变换和离散变换的讲课顺序;拉氏变换讲解侧重点;MATLAB软件的使用:学好信号与系统,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中,MATLAB软件又是最重要的工具,针对此软件本学期主要以单独开实验课为主,安排在课后习题中为辅。经典例题的应用:以经典例题为主,辅以课堂讲解,并更新一部分符合现代背景的例题,在兴趣中讲解,并在讲解中产生兴趣。实验形式选取:实验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演示性实验偏重原理讲解,研究性实验偏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有机结合。

《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广泛、交叉渗透了许多学科的课程。其中《信号与系统》是以信号与系统特性以及信号处理等工程问题为背景,经数学抽象及理论概括而形成的一门课程,任何事物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系统,用系统模型的建立和系统分析的理论,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因此,本课程所采用的分析概念是许多工程学科的组成部分,尤其重要。

了解相关大学,包括985、211院校的有关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实验内容等;交流对于不同学科专业有关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了解对于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校,该课程教学中的侧重点。学习和交流有关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式。了解相关大学有关课程教学教师的情况以及团队建设的措施;了解其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外文教材与中文教材的选用:外文教材具有帮助阅读和写作的优势,中文教材具有帮助理解的优势。大班教学与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中,以大班教学为主,以小组讨论形式为辅。

相关院校调研,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内容等,以及开设专业、授课教师等情况的实地考察和学习。调研软件实验与硬件实验,目前有多所学校在MATLAB基础上增加FPGA实验更进一步验证真实环境下的理论知识,也有多所学校仍坚持软件验证为主。

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案例等应用于实际教学。对核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考虑到学生前序课程复变函数理解可能不够透彻,将三个变换并行讲解模式改为串行讲解模式,即先让学生切实掌握傅里叶变换,然后以傅里叶变换为基础,让学生理解其它变换。也同样由于前序课程复变函数课程学生可能理解不够透彻,加重零极点内容教学,因为这个方面的分析对后续课程有很大帮助,如数字信号处理等。

对练习内容进行调整和加强。考虑到学生目前对公式推导更多在于形式上的理解而不是概念上的理解,所以在作业中布置MATLAB编程和画图的题目,学生通过MATLAB画图,可以直观的理解公式所表达的物理含义。例题的使用考虑到《信号与系》这门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铺垫作用,以不同专业后续课程中的实际应用为基础,讲解对应的例题。

三、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等。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本门课程的特殊性,采用的实验法是指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所采用的软件为MATLAB,利用该软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对所学的理论进行仿真验证,对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大有裨益。

建立多专业授课教师合作工作室。为了深入探讨各个专业的特色,并根据特色突出相应的理论重点,实现本门课程和专业的无缝对接,本项目拟定建立多专业授课教师合作工作室。该工作室的建立面向学生及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在工作室环境下,以项目为依托,便于学生与教师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践可用于验证理论”,从而避免以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充分有效利用高校资源。在该平台上,可结合各专业的技术需求情况,制定授课计划,实际项目,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使学生与教师零距离接触,便于专业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又可以培养实践能力。

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基于学校对考查课的要求,可采取试卷考核、大作业、小论文、调研报告、上机操作、现场技能操作、答辩、实验测试等方式与日常表现结合的考核方式。

关于评价体系,课程的评价体系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三者结合的方式,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评定。所评定的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研究、改革与实践,可以提升《信号与系统》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对《信号与系统》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有利于《信号与系统》课程在应用技术性院校多专业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郑君里.教与写的记忆:信号与系统评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建华,马晓红,邱天爽.“信号与系统”课程体系剖析[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04).

[3]张小虹.信号与系统(第三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4]郑君里.信号与系统(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陈后金等.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2).

[基金项目:上海电机学院2016年校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项目名称:宽领域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的研究改革与实践);上海电机学院2016年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

《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第5篇

摘要:“电机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课。文章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以及课程系统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从课程特点、专业特点、教学实践、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课程辐射、科研拉动等方面入手,总结了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实践经验,上述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获得了学生好评。

关键词:电机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电机学”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变压器,交流电机绕组理论,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以及直流电机,共五篇。课程的特点是 理论性强、概念多,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获得电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相关专 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学习特点

在基于我校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着眼于地方电网,从控制与运行的角度进行讲授。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以及电子与计算机 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偏重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主要学习电力系统的运行分析、系统规划、自动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 识。知识结构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工程与科技开发相结合的特点。

“电机学”课程在我校本科专业电气工程的培养计划中,是必修课程,目前按64学时课堂讲授,另有32学时的关联课程“电机学实验”,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属在前期修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电路原理等的基础上,为后续专业课作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特点

本课程基于在电力系统中运行的各种电机进行分析与研究,因此电机的“功率”特征十分明显;着重于稳态分析,与先期课程衔接紧密,如普通物理、电路原理 等;因普遍涉及铁磁材料,故非线性(饱和)问题是必须面对的;一方面,课程在遵循经典电工与电磁理论的基础上,推导严密,教学严谨,逻辑性强,另一方面,许多结论是在合理的忽略次要因素后得出的,因此工程意义上的允许偏差与数学意义上的精确,在学生课程学习中面临冲突;实验中,学生开始接触更加真实的电机 控制、运行与测量,结合实际紧密,是锻炼综合动手能力的很好机会。特别是在电力系统中运行的各种电机,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这些在增加了学生课程学习难度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帮助学生了解电机、电器以及电力系统知识的窗户。【期刊发表】较好的课程教学成果,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 论知识的能力、系统的分析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工程中 的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是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实践

多年来的本科“电机学”课程教学实践,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思路与做法,主要体现出如下几点:

(1)课程内容讲授中,体现了加强基础,重点突出,注重启发,强调实践,综合评价。加强基础就是力求使学生掌握本课程要求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及发展前 沿、技术焦点等问题;重点突出是指课程中的最重要的一些概念与结论,必须讲好、讲透,比如“T”型等效电路、磁势平衡、电枢反应等;注重启发包括课堂讲授 中的启发互动做法,以及实验、讨论中的语言与角色把握;强调实践是指注重实验教学与课程讲授之间互动以及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综合评价是全面评价学生课程 学习的整体表现,多年来,一直坚持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2)课程内容组织上,注意结合本专业需求,在“基础与精髓不漏”的前提下,对一些涉及设计、制造及在少学时情况下较难理解的内容,如交、直流电机绕 组、时-空向量分析等,进行删减,适当精简或简化电机电磁理论的阐述及推导,注重结论的理解与应用。在每一篇的最后,讲授一些典型应用,比如变压器之后,介绍互感器;异步电机之后,介绍单相异步电动机以及变频驱动;同步电机之后,介绍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直流电机之后,介绍无刷直流电动机等。这样,既巩固 了学生对本篇主要结论的印象,又避免了“通篇学完电机学,只知四种电机”的尴尬局面。

(3)注重语言表达和多媒体的合理应用。课堂上,介 绍概念需要表达准确,推导过程需要严谨,但好的课堂讲授效果,与表达方式有很大关系,这里不仅有语言表达和口齿的问题,更有良好的语言运用、知识积累和直 观形象展示的问题。如,介绍到变压器励磁电流性质时,会涉及到在铁芯磁路饱和时,正弦分布的基波励磁电流,会产生平顶形态的磁通波形,反之,欲获得正弦分 布的磁通波形,则需配合适当非正弦分布的励磁电流供给。【Q1138745058】这样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难理解,不易记忆,用一句成语,“鱼翅与熊掌不可兼得”去概括,收效 很好;在讲授交流电机三相合成旋转磁势时,自制的Flash动画,直观、形象地演示出了驻波、行波以及合成等曲线图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再比如,在 用电磁转矩物理公式,解释异步电动机起动电流大的现象时,需说明主磁通大幅减小,且转子回路功率因数很低,从而造成转子电流幅值很大的局面,用一句成语,“屋漏偏逢连阴雨”去描述,就很形象。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着重两个思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思维过程的启发式引导,形象直观的物理过程可视化展示。显然 在课件中,大量的文字堆砌,无助于脱稿讲授,大量公式的粘贴,替代不了连贯的现场推导与演绎。多年的教学过程证明,良好的授课表达方式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 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4)努力使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主要做法包括:以验证性实验,作为“规定动作”,用以强化对课堂中对应重要结论与概念的印证;以自选性实验,提 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与兴趣,其中的内容,既有教师引导形成的,也有学生自己思考提出的。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课程的单独设课,增加实践教学的设计性、综合 性、趣味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设计、接线、调试、排除故障等。当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思考、兴趣、想法等会接踵而来,不仅会有效地促 进课程内容学习理解,还会激发出一些学生因动手能力强,而产生的自信心,一些学生就是因此而产生出许多创新性的想法与做法,我们所教的学生中就有许多这样 的实例。

(5)着力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科 学作风的培养,是可以也应该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课堂上,讲课的逻辑性,推导的缜密性,批改作业的严谨性,是一种基本体现,实验中的科学作风更应注重。实际上,一次电机学实验,就是一次微型的、科学的、有工程意义的科学训练。学生们需课前认真设计实验内容,在实验中,正常、合理使用仪器设备操作,发现和 解决问题;实验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在这其中,学生得到的训练是较为全面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结论的不准确,这样 系统的科学训练,是课堂教学中不易找到的。

(6)坚持培养良好的学风。对学生要求严格,是“电机学”课程多年的传统。课上,我们坚持要求 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不抄袭作业,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并届届相传。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没有使我们失去学生的尊重,我们以严 以律己、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及对学生严与爱的统一之中,赢得了历年的好评。事实证明,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好学的、理智的、明辨是非的。我们认为,只要教 师的投入放在精通业务、全面了解本学科状况与动向、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上,把身段放在去了解学生,关心和帮助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方面,学生心里的那杆称,是公平的。

四、教材建设

多年一线本科教学的实践体会和经验,具体体现到了作为主体编写兼统稿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机学》中。该教材的特点,得到了国内许多高校同行的认同,因此由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7月第1次印刷的3000册,在发行一年多后,就已售罄,【教育学论文发表】于2010年1月第2次印刷后,再版发行。结合本校课程以及实验设备特点,在本校内印刷发行的《电机实验指导书》,自2000年以来,已修订过3版,共约发行1100册。

教材的系统建设,结合完整的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质量以及规范化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

五、教学改革

1999年,学校开展首批重点课程建设,课程团队参加了学校首批25门重点课程建设之一的“电机和电机与拖动”课程建设,并顺利通过了学校的验收。其中的三项主要内容,课程考核的综合评分公式,试题库的建设,网络版和课堂版教学软件,是较有特色的。多年来,各学期末学生给课程的教学评分,都位列在学院的前列。

电机学课程教学中,实验内容十分重要,因此多年来,虽然课程总学时一再缩减,但实验课时,一直坚持不减,并且从2010年起,在专业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完善了教学大纲,实现了32学时的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核。

六、课程辐射

课程主讲教师曾经的一个电机专业教学“一条龙”不间断培养的设想,在一些学生身上实现了。例如,一个电机课代表,对电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程学习后 期主动找到主讲教师,要求参加科研项目,【职称论文发表】当时一个与电机相关的科研项目是小型离网风力发电,于是,学生从拧螺丝钉固定机组开始,到学习变频电动机控制、异 步发电机的并接电容器自励,到完整的进行科研实验测试、撰写文章,不到一年的时间,全面进入科研角色;在大四免试推荐研究生阶段,仅在最后一刻,与一所国 内一流大学失之交臂,但随后,被另一所首批国家 “985工程”的大学很快录取了,理由就是科研能力好(当然学习成绩也不差);在之后自然选择主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中,由于题目的前期积累,也获得了学校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奖励。一门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能够延续到毕业论文阶段,作为课程教师,我们深感欣慰。

近几年来,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还主讲了与电机相关的研究生课程“电机专题”和“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很宽泛,多学科融合与应用的发展异常迅猛,没有一本十分适用于学校本学科研究生教学的参考书,如果罗列参考书,将是10本以上的数量。在多年电机学的教学经验以及本科电机学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一本学校研究生教材《电机与新能源发电技术》,已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七、科研拉动

对于高校工科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比如,结合与企业合 作设计生产双速自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项目,直接参与了双速绕组、铁芯、磁场与性能校验等电磁设计,以及样机试制、实验,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这些一手电 机设计与生产经验,不仅加深了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很大程度的丰富了教学内容,课堂以及实验教学实践中,自然心中有底,言之有物。又例如,在 我们所承担的有关农村新能源发电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繁多,但多年来电机学课程教学所积累的较为扎实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知识,使我们能够与团队成员一起,交出了较为圆满的课题任务答卷,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技术与装备。

八、结束语

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6篇

摘要“电机学”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以“电机学”教学的实际体会,从实验和考核角度,介绍“电机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实验教学方法实现“三个转变”、加强实验室建设、改编实验教材,探讨考核方式改革即“分组考试”的积极作用。关键词电机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电机学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电机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特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验能力,锻炼动手能力,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极为关键。

本文以“电机学”教学的实际体会,从实验和考核角度,介绍了电机学精品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探讨考核方式改革的积极作用。

一、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方法实现“三个转变”

实验教学方法上的“三个转变”,即转

变归一化实验管理为因人而异;转变实验指导为实验引导;转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

第一 转变归一化实验管理为因人而异 传统的《电机学》实验采用归一化管理,即统一的实验课时、统一的实验项目、统一的评分标准。实验课时全班均为12学时;实验项目共6个:并励直流电动机工作与调速特性、单相变压器短路与负载特性、三相变压器极性和联结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和调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同步发电机的并联运行;评分时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5%,实验成绩中实验操作占50%,实验报告占50%。实验教学执行过程也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全班统一进度和要求。这种归一化管理方式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学生学习《电机学》课程时,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对他们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实验培养,一部分进入理论培

养。进入实验培养并非不要上理论课,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因他们具备动手能力强、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等条件,教师课外可适当指导他们进行一些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电机及其控制实验项目,同时增加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最高可达30%。进入理论培养的学生则可参考归一化实验管理方法进行实验教学。第二 转变实验指导为实验引导传统的《电机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拟定内容,实验内容的选择、步骤的制定、设备的准备等概由老师进行,实验时学生只需要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实验教师是实验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实验技能。转变实验指导为实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自行选择实验内容、制定方案,经教师同意后进行实验,实验时让学生自己检查线路,出了问题自己分析、解决。譬如在教师布置要进行《同步发电机的并联运行》实验时,学生可通过预习,自选同步发电机投入电网是采用准确同步法还是自同步法,采用准确同步法后仍可自定是采用交叉接法还是直接接法,不同的并网方法实验线路、实验设备、操作、实验现象均不相同,实验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验方法、现象提问,实验后学生还需对各类实验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三 转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

传统教学中静态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单调,过于偏向技能性基础训练,主要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操作示范,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依葫芦画瓢”,通过反复训练学

生硬件接线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动态实验内容一方面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另一方面随时动态地更新实验内容,开设的实验项目注重专业之间的渗透,学科之间的交叉,紧跟专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学生可自选实验项目,自行进行实验线路设计、元器件购置、设备选定、实验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正规划在《电机学》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电机综合训练。该实践环节,可巩固和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电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增强综合使用电机的能力,让学生设计一个多种电机协同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的以电机、变压器并网反馈为核心的系统,并进行安装调试。整个训练包含设计与绘制系统原理图、选择电气器件、系统的安装配线及调试、编制设计说明及小结等。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熟练、灵活使用电机,提高综合使用电机的能力。

果。

第二 进行实验设备研制与开发

我们也重视电机实验仪器的研究和开发。现正组织学生进行电机智能控制平台的研发,以此为基础开出电机实验教学项目2项,即“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实验”、“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了较好的作用。完成这套综合实验设备将为把电机实验室建设为特色实验室打下基础。

3.改编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教材的基本要求外,一本好的实验教材应该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 能自成体系,能系统、全面地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当学生遇到有关实际问题时,能从实验教材上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 应与实验设备紧密结合。第三 能给出较多思考题,学生实验前能根据问题进行预习;实验中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实验后能在实验结果中找问题的答案。

我们以“DDSZ-1型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为主线,与湖南大学一起编写了《电机及拖动基础实验指导书》相应的实验指导,该教材系统介绍了电机学课程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教材自成体系,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内容方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度,以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实验室建设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工程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打下基础,在电机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第一 添置新实验设备

近年来我校电机实验室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大幅度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投资百余万购进多台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研制的“DDSZ-1型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该装置是一种功能齐全的新型综合性实验装置,具有配置齐全、功能齐全、结构紧凑、使用方便、体积小而适应面广、且有扩展能力等特点,能开设出20余个电机类的教学实验。

实验条件为电机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因设备台数增加,实验小组人数减少,一般以2人一组比较合适,合理的分组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进行实验,避免了以往实验时出现的有人操作,有人旁观的现象,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

二、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改革是实施考试改革的核心。按传统考试方式,绝大多数考试课程要求全体学生统一参加期终闭卷考试,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电机学》可采用“分组考试”的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改革----“分组考试”

“分组考试”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及每门课程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分组原则,把全体学生分成多组,不同组参加不同方式的考核,不同组平时成绩、期终考试所

占比例不同,每组平时成绩分别由不同内容的考核组成,期终考试考题一样,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方式。

“分组考试”可把学生平时到课率、作业、实验、课程相关的工厂短期实习、自行设计课程有关控制系统等全部记入总成绩。

进行分组考试,首先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及学生的特长制定分组考试原则。原则制定一方面要在兼顾学生个性的同时明确规定参加每组考试的考生资格(平时表现为主),平时表现差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期终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小的分组;另一方面要规定每组考生的具体考试方式。

2.《电机学》分组考试原则

笔者几年来一直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机学》教学工作,现将该课程的分组考试原则提出来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其具体分组及考核方式如下:

第一组:平时成绩50%;期终考试50%。平时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到课率(6%);作业(6%);实验(13%);电机厂实习(25%)。前三部分与其他两组一样,新增了第四部分--电机厂实习。按原教学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只到电厂或变电站实习,但部分学生学习电机学时,希望能有机会看一看电机的具体结构,了解电机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及其具体应用,通过教学内容实践化来提高学习兴趣。为此学校应与一些电机相关厂家建立实习合作关系。由于学校不统一安排实习时间,学生只有利用周末去厂里学习,这就要求实习厂与学校很近(在同一城市为佳,我校选衡阳市湘南电机厂较好)。学生实习次数只需两次(2天/次),实习完后交一份实习报告,该项占课程总成绩的25%。这组考生每班大概5-8人,他们必须满足三个条件:A.平时到课率100%;B.不缺交作业;C.前两年基础课总成绩在班上位于后25名(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及其他同学,这种考核方式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学初学生自愿报名,教师严把平时关,确定该组学生名单,若人数太多,可把条件C范围缩小,必要时进行口试,把比例控制在预计范围内。学生外出实习需

一定的实习经费,而教学计划中无此经费支

出,可通过教研室协商,从全班实习经费里给每人提取50元,不足部分学生自己负担。该考核方式是面向班上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而设计,通过A.B.C.三个约束条件督促他们平时从严要求自己,将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组:平时成绩55%;期终考试45%。平时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到课率(6%);作业(6%);实验(13%);自行设计一个计算机对交流机的实验控制系统(30%)。前三部分要求与其他两组一样,新增自行设计计算机控制实验部分。增加第四部分考核内容,可实现强电与弱电的结合、软件与硬件的结合,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组考生比例可达全班15-25%,他们须满足四个条件: A、B两项同前; C.前两年基础课总成绩在班上位于前25名;D.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以上等级考试(具备这四个条件的学生才有能力设计出理想的系统)。该组考生最初也是自愿报名,由教师最终确定学生名单。学生做好设计后,交设计论文一篇,并上机演示设计运行结果。这种考核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组:平时成绩25%;期终考试75%。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到课率(6%);作业(6%);实验(13%)。不参加前两组考核的学生均为该组考生。

三、教学效果

通过对《电机学》实验和考核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并逐步应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如下教学效果:

第一 实验环节效果明显改善。电机实验室条件明显改善,成套系统实验平台的使用为《电机学》课程开设各类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提供了可能,也一改过去粗笨电机、高噪声危害等实验环境,使电机综合训练开发和设计具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

第二 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仍需时间对它的可行性进行检验。现我已就该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86%的学生认为若能真实施考核方式改革,他们平时能通过多

种形式的实践及研究训练,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认为改革后,考试可促

进个性特长发挥,可提高其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玲玲等.深入教育改革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1)[2]方荣惠等.CAI在控制电机课程中的应用[M].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

[3]肖金凤等.关于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行电机学教学改革的探索.电气电子教

《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第7篇

<数学课程标>>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本期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熟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的内在力。因此,在上“比多少”这课时,我就以“交朋友” “帮朋友”的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这样的引入自然、形象,融科学性、生活性于一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还通过折一折、涂一途、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发现了“比多少”的规律,这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材料。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

本期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整理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由于这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自己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路可能没什么规律。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收集、归纳、整理为系统复习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几次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个困惑:我总能感觉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他只感觉热闹、好玩。在听取苏仙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研讨会时,市教科院的黄主任给我们的建议中就提到了小组合作。她说,小组合作不要留于形式,要给学生

1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讨论的时间。所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与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是分不开的,多样化的习题练习,不仅能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色彩,而且能更好地巩固扩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能力。布置练习题应注意生活化的作业。因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作业布置应当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其二就是要重视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强调综合性。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认真设计好课堂练习,充分发挥课堂练习的作用,注意训练到位,以训练为主线,抓好双基的落实,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态、语态还要更生动。

讲话时老是一样的腔调,很容易让学生疲倦,缺乏吸引力。其实我知道我自己也存在这个缺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但始终感觉放不开,特别是有其他老师听课的时候。在课堂上老师就是应该像演员一样尽情表演,用语言和形态来不断刺激和吸引学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和老师一起做,一起学。在教学中,我觉得还应努力提升学生的情感和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一个好老师应该是吸引学生的,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也就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

《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第8篇

设计素描要更注重内在的艺术思维、个性化素描。所以在课程改革上要强调创新:1) 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素质。设计素描应该打破了传统素描在设计教学上的构架关系,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加大设计素描的专业倾向性, 以不同的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 教学方法创新:突出运用现代多元的项目式教学方法进行直观的实践操作教学, 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设计素质。3) 教学观念创新:打破传统素描在设计教学中的格局, 技巧和经验传授的模式, 将设计专业的基础课重新定位在设计素描的创新、表现方法和设计语汇上, 强调创新表现能力。

《设计素描》课程组根据学校办学定位、课程定位、课程特点以及授课对象等特征, 对本门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和优化,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转变教学理念, 变“技能熟练型”为“能力创作型”

(一) 以工学结合、专业结合为切入点, 设计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如何推进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多年来, 《设计素描》课程组结合设计行业中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技能定位, 大力进行工学结合的尝试和改革。

1.课外实践、工学结合

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 让学生走出教室,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强调课堂教学、课后自学的同时, 积极鼓励和推动课外实践活动, 特别是工学结合的实践, 如设计大赛、各类设计专业的草图制作 (如动漫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 、产品结构设计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的掌握和理解, 了解如何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

2.工学结合、服务社会

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将本门课程延展到社会服务领域, 这样, 不但提高了师生的技术和业务能力, 而且对《设计素描》做工学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 渗透艺术审美, 全面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

《设计素描》课程要坚持实用技术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侧重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采用项目驱动和任务分解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根据各行业的专业特点要求选择贴近实际的设计项目, 同学们围绕着项目进行学习, 旨在促进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后续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三) 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 教学互动

本课程根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 部分教学在课外进行, 在教师讲解和演示后, 学生按照项目任务的要求, 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集“教、学、做”为一体,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 实践教学, 真题真做

将课程内容切分成相对独立的项目模块, 以任务加案例的形式组织教学, 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用有实用背景的任务做创作强化, 使得学生学习既有兴趣, 又有的放矢, 学后知道用在哪、怎么用, 使学生在学习中富有成就感。

总之, 新时代、新形势都给设计行业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 所以,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 从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与时俱进, 开发出更符合行业需要的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练春海.浅谈美术教学中误读的合理性[M].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3.

[2]尹定邦.设计教材丛书之序[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3]邹文.美术阔论[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3.

[4]李久熙.工业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的改革设想[M].河北农业大学, 2003.

上一篇:物价局年度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思路下一篇:销售员顶岗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