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2024-06-07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精选12篇)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第1篇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译文] 无情人不会像多情人那样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绪千丝万缕。

[出自] 晏殊 《木兰花》

《玉楼春》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1.长亭:秦汉时每隔十里建一亭,故称十里长亭,供行人休憩饯别之处。

2.容易:轻易、随便。

3.一寸:指心、心绪。

4.穷:穷尽、终了。

译文1:

离别的道路上已见杨柳青青、芳草萋萋。青春年华最容易抛人而去。好梦惊醒时,楼头正响起五更的钟声,三月的雨使花底落红点点,惹人离愁难禁。

无情人不会像多情人那样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绪千丝万缕。天涯地角虽然遥远,也终有到头的时候,只有这相思呵,竟无穷无尽、无时无处不在。

译文2:

绿杨挺拔,芳草凄凄,相送在大道边上的长亭。少年郎不知别离之苦,把和恋人的分别看得那么轻。楼头的五更钟声惊醒了闺中的相思之梦,三月淅沥的春雨更勾引起那花下的离愁。

无情不像多情有那么多痛苦,一寸相思可以化成千丝万缕情思悠悠。天涯地角再远也有个穷尽,只有人间的相思永无尽头。

译文3:

在长满绿杨、遍生芳草的长亭路边,情郎竟轻易地离我远去。从此以后我独卧楼中,长夜难眠,忍受煎熬数着那五更的钟声,徘徊花下,看三月的春雨浇洒着花枝,更增添无限的离愁别绪。

无情的郎君倒不如我这多情女子更加痛苦,一寸芳心,化成了情丝千万缕。天有涯,地有角,总会寻到边际,惟有这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永远也没有尽头。

赏析: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作者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叔原曰:”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传正笔而悟。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实际上,本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残梦”和“落花”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蓼园词选》赞曰:“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本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天涯地角虽远总有边际,只有相思的痛苦无边无际。古人以为天有涯、地有角,故云“有穷时”。“穷”与下句的“尽”是同一意思。以天下之大,尚有穷尽的时候,而人的相思,却无边无际。这种比较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好似李白《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样,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但燕山毕竟有大雪,这就是真实;而此词中的少女又毕竟怀有深刻的相思,所以同样是真实的。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第2篇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赏析

这是一首写闺中思妇离愁别恨的词。上片侧重从思妇情思追踪行人角度抒情;下片变换视角,侧重从思妇自身处境的角度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全篇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

扩展阅读:欧阳修的诗文

欧阳修倡导的诗*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欧阳修主持文坛以前,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文风已经受到严厉的批评。欧阳修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还反对“太学体”。

欧阳修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新的观点。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此外,他还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柳开等人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

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雄文博学,笔力有馀”也颇为赞赏。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扩展阅读:欧阳修的其他成就

经学方面,欧阳修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史学方面,欧阳修史学成就较高,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农学方面,欧阳修曾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和总结,撰写了《洛阳牡丹记》一书,包括《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篇。书中列举牡丹品种24种,是历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木兰诗》赏析 第3篇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 黄州黄冈县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 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 据地方志所载, 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 都曾立庙奉祀木兰, 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全诗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精心选材, 中心突出, 繁简得当, 语言刚健质朴, 风格粗犷豪放, 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 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诗》的出现, 木兰形象的出现, 有巨大的历史社会意义。像木兰这样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是史无前例的。在《木兰诗》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不是没有用肯定的、赞美的态度创造出来的正面的女性形象, 但创造出这样出色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 并当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过男人的英雄人物来歌颂, 就我们接触到的资料, 还不曾有过。因此, 木兰形象的出现,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中是第一次显示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的观念。这在客观上是对男性中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抗议。这抗议, 虽还比较微弱, 但它是最先出现的, 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 十分可贵的。

人民创造了木兰的形象, 也是把她当作劳动人民的代表的。那时的劳动人民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木兰的形象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社会, 对时代的愿望和要求, 也表示了他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抗议。木兰形象的创造带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 这样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从木兰形象中显示出来的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抗议, 是深深地生根于现实的。木兰, 她要求劳动, 她回到家里, 即刻恢复了原来的面目, 这表明她对原来的劳动生活的热爱;完全可以想到, 她又将不倦地“当户织”了。木兰, 她要求过和平生活, 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在战争结束后, 她什么都不要, 只求有“千里足”很快地送她“还故乡”;她爱家乡, 她爱家乡的亲人, 她爱家乡的和平生活。木兰, 她从军是为了代替年老的父亲, 为了争取和平劳动的生活。在诗的开头, 从她对战争所带给人民、带给她一家的灾害的忧虑中, 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抗议。可以说, 人民的作者创造了木兰, 正寄托了在当时可能有的合理的生活理想。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第4篇

关键词:诗词;翻译;形式;表意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0-02

诗词是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唐诗宋词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灿烂明珠。自宋以后,诗词发展日益没落,唯有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如鹤立鸡群,无人能出其右。纳兰性德尤其擅长悼亡词,不过他的边塞词也不乏豪迈之风,个中掺杂着自身的愁闷,情绪复杂。所以在将这首小令翻译成英文的时候,表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与表意上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英汉转换就是一件难事,要想将诗词翻译成英文则更是难上加难。许多人在这个工作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宣扬我们的璀璨文化。本文选择了杨宪益、戴乃迭与翁显良先生对纳兰这首如梦令的两个翻译版本,试图从诗词翻译的形合与意合方面着手,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试探性分析,看他们如何做到形神具备。

一、纳兰其人与边塞词

近年来,“满洲第一大词人”纳兰性德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词风的清新隽永赢得了广泛的青睐,吸引了大众研究的目光。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推崇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关于纳兰与他所写词的研究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纳兰热”。除此之外,小说、电视剧中也不乏出现了这位满清贵公子的身影,足以显见纳兰容若略显神秘的一生对大众无以抗拒的吸引力。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其外祖父为英亲王阿济格,战功卓著,名贵一时。父亲明珠胆识过人,是清朝康熙前期著名的权相,权倾一时。容若自己也深得康熙帝眷爱,但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前途如何光明也未为可知。难能可贵的是,容若出生贵胄,但却从无骄矜倨傲,不尚奢华。

纳兰的词作中,论其成就,当属他的爱情词,悼亡之作又为其中翘楚,这与他的坎坷情路经历不无关系。

纳兰的边塞词则更多展现了黄河草莽、秋水冬山,以情衬物,以景托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创造一种幽旷、郁结的深远词风。纵观其词,苍凉盖过慷慨,抒怨多于豪迈,自有一番别有情致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身为康熙的随身侍卫,他常常伴君出行塞外,既无满人一统江山之骄矜,又无征夫戍卒含泪泣血的哀叹,有的只是伤情叹景的泣叹,依稀可见这位翩翩公子的细腻情感。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娓娓道来,言之亲切,正因其亲身经历,绝非闭门造车,为词生情。为情作词,依情摹景,正是纳兰性德作品具有深切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二、对《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解读

如梦令为词牌名,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其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此名。李清照、苏轼等人都作过这个词牌的诗词,其中以婉约派的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最为脍炙人口。

纳兰容若一介贵公子,边塞词却并非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而正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初春,容若扈从康熙帝出山海关巡游。皇帝出巡,声势浩大,开篇“万丈”一词气势磅礴,出言豪迈。然而马大勇(2011)认为,词末“‘还睡’三句,竟如小儿女语。虽为实写思乡之情,毕竟头重脚轻,全篇不称。”其实词中景象也可以想象,周遭的环境越是繁华热闹,则更能凸显容若内心的万般愁闷与无聊。星影飘摇,容若内心孤寂,却不能得返爱人身边,即使梦境中欲归竟被狼河汹涌波涛所阻隔。忧闷之余,只能趁酒余欲睡,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众人皆睡我独醒,思愁凭添,词人落寞萧然的心境,跃然于纸上。

三、译文赏析

1.原文与两种英译本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

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

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Nalan Xingde

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

The stars whirl and whirl, as if to crash to earth.

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

Sleep on! Sleep on!

To wake would be too doleful and too drear.

(杨宪益、戴乃迭 译)

Better Sleep

Nalan Xingde

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

Ah! the stars are flickering, perilously reeling.

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

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 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

(翁显良 译)

2.译文赏析

杨宪益、戴乃迭(以下简称杨译)采用音译的方式,将词牌名如梦令翻译为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采取音译的方式,虽然意义没有得到很好地传递,但其形式比较符合一个词牌名;翁显良所译(以下简称翁译)Better Sleep用词少、简洁,比较符合原文的用词量与节奏,但是却未能翻译出“令”字的含义,会让读者产生误解,认为Better Sleep是这首词的题目。

关于词中地名狼河的翻译,杨译本为Bailang River,这是经过对地名的考证,也是采用音译的方法。翁译本则为Wolf River。类比长江黄河的译法,Yangtze River和Yellow River,二者只不过译法不同,但是译本都是可取的。

开篇“万帐穹庐人醉”,气势恢宏,边塞词的豪迈气概一览无余。“万帐”是虚指,两个英译本都没有用具体的数字直译,而分别用“vast”和“wilderness”表意。杨译“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用被动语态来译第一句话,虽然意义也能传达出来,但词的气势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稍显不足。翁译“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用silence作主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旷野夜深的图画,第二个分句的倒装语序加强了语气,在表达纳兰的豪气上显得比杨译本略高一筹。

词中第二句话--“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纳兰容若描写了自己酒醉入梦,梦里归家,却遇狼河阻隔,梦碎狼河边,醒来之后倍觉孤寂,凄冷。杨译“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仍旧用被动语态,再现纳兰容若的原词情境。翁译“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一共用了三个句子。前两句完整地描绘了归家路途被狼河阻断的无奈,第三句“It howls”河声咆哮,波涛汹涌,破折号后的“my dream is shattered!”引出之前的一切原是梦境,可惜途中遇狼河,梦已碎,心不能静,再也无法入眠的凄寂说与谁人知。

词末的“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表现了梦醒后,开篇的气势已经荡然无存,剩下如同喃喃自语,更显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无奈与寂寥。杨译“还睡,还睡”为“sleep on! Sleep on!”两个单词对应两个汉字词量对等、节奏明快,但是却与原词透露出来的无奈的气息不太相符合,给读者一种过于欢快的感觉。翁译“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与杨译本刚好相反,颇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味,形式上与原词的“还睡,还睡,”相差甚远,但是用一种淡淡的语气表达了无奈醒来,百无聊赖,不如睡去的心情。最后一句“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与之前的sleep互成因果,逻辑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符合英语这种语言更重形合的特点。

四、结语

总的来说,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如梦令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将原词完整呈现,在词语组合的形式上面,有着与汉语诗词、小令相似的结构,更加契合纳兰原词。相比而言,翁显良先生的译本则更加有画面感,与纳兰容若作词的心境更加吻合,汉语重在表意,尤其是词语非常简练的诗词更是如此,只字片言之间,包含情意无限,因此对意境表达更胜一筹。因此,在做诗词的对外翻译时,尽可能地通过形式来表达意义,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意义的传达比固守诗词的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大勇编著. 纳兰性德. 北京:中华书局,2010.3:215-216.

[2]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3]刘姝虹. 从德莱顿的“诗歌翻译三分法”看英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文学界·语言研究. 2011.

[4]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杜颖. 从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看诗歌翻译——《水调歌头》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晏殊《木兰花》翻译赏析 第5篇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原文: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译文] 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掐指算来,如今已经不足一半。

[出自] 晏殊 《木兰花》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释]

①玉真:晏殊家歌妓名。

②重头:一首词前后阕字句平仄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如《木兰花》便是。琮:玉声,比喻玉真嗓音脆美如玉声。

③入破:乐曲中繁声,与“重头”一样为官弦家术语。

④香阶:飘满落花的石阶。

⑤点检:检查,细数。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翻译:

池塘水泛着新绿,风儿满是暖意,记得与佳人初次相遇,她的歌声如泉水叮咚,舞曲动感强烈,穿着红衣旋转,看得我眼花潦乱。

在锦帘玉钩栏杆下,在散发着花香的石阶畔,我醉态蒙蒙珑珑,不知至夕阳天色已晚。回想当初同赏花的伴,屈指来算,如今在世还不足一半。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译文二

池塘中绿波荡漾微风送暖,记得就在那时我与玉真初次相见。她甜美的歌声清脆悦耳,穿着红裙的细腰纷乱地旋转。

我躺在玉钩栏下的香阶旁,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阳西下天已晚。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算起来如今健在的人已无一半。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评点

本篇为追怀旧日生活之作,全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词人人生如梦、好景不长的凄然感慨。

上片回忆,词人以感伤的心情描写了当年与友人聚会观看歌女歌舞的情景,渲染欢歌醉舞的热烈气氛。“池塘水绿风微暖”点出此时为春天,在微风送暖的春日,词人漫步园中,看着眼前池塘中绿波荡漾的情景,恍惚回到了过去,想起了与玉真初次相见的情景,并由此引出词人对一个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升平场景的回忆。“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玉真跳舞的迷人状态。此二句为本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也是晏殊词中的名句。“重头”是指一首词上下二片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回环和覆叠是“重头”的典型特点,故此处的“歌韵”分外“琤琮”,更为动人心弦。入破是唐宋大曲的乐曲阶段名称。当乐曲演奏至“入破”阶段时,乐曲节奏急促,故言“舞腰红乱旋”。此二句中“响琤琮”写听觉感受,“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虽未直接点评歌舞情态,但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抒写世事无常、不胜今昔的深沉感慨,悲凉沉郁。“玉钩阑下香阶畔”承接上片,点明了当时歌舞宴乐的地方。“醉后不知斜日晚”仍写当年的酒宴情事,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阳西下天色已晚。“斜日晚”隐含人生晚景的意思,为下两句抒情做好了铺垫。“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道出词人深深的感慨: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算起来如今健在的人已无一半。

整首词充满哀思,尤其是最后两句,让人读来不尽心酸。在结构上,上片怀旧,下片写今,紧凑而又对比强烈。词人以前后互见的手法,将思念之情自然表达出来,婉曲而又意蕴深长。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在池塘旧地回忆往昔初见美人的情景,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为今日情事,中间四句为忆旧。绿水池塘,微风送暖,牵动词人对往昔的回忆。当时词人与玉真初次相见。她动听的歌喉,像吐出一串串的如玉美声;她袅娜的腰肢,旋舞成一朵乱飘的红云……舞后歌罢,他们又在白玉栏杆下的台阶上幽会,如胶似漆,不知天色已晚……掐指细数当时与之一道在这儿赏花行乐的人,至今已没剩下一半。表现出词人博爱的胸襟,透露出人生无常的伤感。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今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一起,又隐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今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第6篇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宋代: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译文: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三更时分,夜雨点洒在梧桐树叶上,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梦中场景再也找寻不到。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注释: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mì)处。夜凉枕簟(diàn)已知秋,更听寒蛩(qióng)促机杼(zhù)。

木兰花令: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韵。造口:又名皂口,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滨赣江。子由:作者弟弟苏辙之字。才叔:不详。三更: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言夜深。无觅处:无地有可探寻。簟:竹席。蛩:蟋蟀,又名促织。促:催促。机杼:织布机与梭子,这里代指织布。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历历:清楚明白。尊:通“樽”,酒杯。问君人:知心人问你。心与绪:心思、心事。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得存此生”的余悸潜于词中。

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词是从“梧桐叶上三更雨”写起的。他巧妙地点化运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词来抒发其贬怨离情的。词是这样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无独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场秋雨,惊破了东坡的梦魂。温说:“不道离情正苦”,作者说:“惊破梦魂无觅处”。除了“离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无处觅,“穷达”成幻影。

“夜凉枕覃已知秋,更听寒蛰促机抒。”名写秋凉,实写人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秋夜本来含有凉意,睡在竹床上更觉冰凉,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来了,人世间的寒秋到来了。然而,此时作者又产生了泰然心态,听到了一种特别亲切和谐的声音:“更听寒蛋促机杼。”东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处境苍凉。在此窘况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竟然如寒蛰那样催促着农妇早起织布。这是东坡爱民的可爱的品格。

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在上半夜人睡时,“梦中历历来时路”。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人江西。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宴会虽小,可雄风不减当年。

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第7篇

《拆桐花烂漫》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 。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木兰花慢》原文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⑴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⑵。人艳冶⑶、递⑷逢迎。向路傍往往⑸,遗簪堕珥⑹,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⑺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⑻日,画堂一枕春酲⑼。

《木兰花慢》注释

⑴幰(xiǎn):音显,车上帷幔。

⑵踏青:春季郊游。秦味芸《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云“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云“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⑶艳冶:艳丽,犹言妖冶。

⑷递:驿车,驿马。

⑸往往:处处。

⑹珥:音耳,古代珠玉耳饰。《仓颉篇》“珥,珠在珥也。耳珰垂珠者曰珥。”

⑺罍:音雷。古器名,容酒或盛水用。《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

⑻永:长,兼指时间或空间。

⑼酲:音呈,财也。

《木兰花慢》原文翻译

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过一般。艳丽的红杏林犹如燃烧的火焰,浅红色的缃桃花装扮着郊野,美景似画屏。清明踏青的人们倾城空巷而出,全都为游赏名胜而去。人们纵马驾车奔向远郊。暖风中吹来阵阵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千家万户竞相奏起新颖美妙的音乐。

远郊佳丽如云。踏青队伍里,少女们采花斗草,艳丽妖冶的歌女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对面路旁到处可见遗簪坠珥的欢饮不拘形迹之人,盛装美女更是纵横遍野。面对如此众多佳丽,欢爱之情油然而生。纵情畅饮,陶然大醉如玉山倾倒。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木兰花慢》赏析

这首《木兰花慢》以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兼写清明乍雨、群花烂漫,点出春日郊游的特定风物。起笔便异常简洁地点明了时令。紫桐即油桐树,三月初应信风而开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后叶,故繁茂满枝,最能标志郊野清明的到来。一个“拆”字,写尽桐花烂漫的风致。“先清明”,经过夜来或将晓的一阵疏雨,郊野显得特地晴明清新,点出“清明之明”。作者选择了“艳杏”和“缃桃”等富于艳丽色彩的景物,使用了“烧”和“绣”具有雕饰工巧的动词,以突出春意最浓时景色的鲜妍如画。这首词的重点不于对动人春色的工笔描绘,所以自“倾城”句始,词进入游春活动的描述。作者善于从宏观来把握整体的游春场面,又能捕捉到一些典型的具象。“倾城,尽寻胜去”是对春游盛况作总的勾勒。人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熟食品,男骑宝马,女坐香车,到郊外去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充分享受春天的观乐。“雕鞍”代指马,“绀幰”即天青色的车幔,代指车。结两句,以万家之管弦新声大大地渲染了节日的气氛,词情向欢乐的高潮发展。词的上片,诗人用浓墨重彩绘制出一幅生气盎然的清明踏青游乐图。

词的下片着重表现江南女子郊游的欢乐。柳永这位风流才子将注意力集中于艳冶妖娆、珠翠满头的市井身上。这富于浪漫情调的春天郊野,她们的欢快与放浪,作者看来,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趣味和色彩,而事实上也如此。“盈盈”以女性的轻盈体态指代妇女,这里兼指众多的妇女。她们占芳寻胜,玩着传统的斗草游戏。踏青中最活跃的还是那些歌妓舞女们。她们艳冶出众,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欢乐和春的赐与。作者以“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衬出当日游人之众,排场之盛,同时也暗示这些游乐人群的主体是豪贵之家。这是全词欢乐情景的高潮。而作者对春之美好和生之欢乐的体验也抒发到了极致。继而词笔变化,作者继以肯定的语气,设想欢乐的人们,佳丽之地饮尽樽里的美酒,陶然大醉,有如玉山之倾倒。“罍”为古代酒器,即大酒樽。词的结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醒。”一句意思是,这些欢乐的人定是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不能把这一句简单用“醉生梦死”去界定,实际上,柳永这里呕歌的是古代女子这难得的`自由机会和场合中所迸发的生命的快乐。

赏析《木兰秋狝》图 第8篇

“木兰秋狝”图宽135厘米,长380厘米,绘有人物830人,马469匹,舆12乘。图由三部分组成,左半部是皇帝在行猎期间处理政务的地方,它内圆外方,正中间设有御幄,是皇帝在行猎期间处理政务的地方,其外为网城。结绳为之,外围有守护皇帝的警卫营帐,戒备森严。外城为军机处、理藩院以及兵、刑、礼、工、吏、户六部等。因清代祖制,皇帝在狩猎时要照常处理政务,所以,木兰秋狝便成了临时的政治中心。

图的右半部分所表现的是行猎的场面。那黄色的方形帐房,是专为皇帝设立的观围时的看城。皇帝行猎有严格的讲究和规矩,大体可分为布围、待围、观围、罢围四个步骤。天未亮时,满蒙管围大臣率领满洲八旗,蒙古骑兵,虎枪营兵齐出营地。绕出围场之后,根据围场大小,范围在二三十里或五十里不等,视度山川,然后以看城为中心,四面合围。逐渐缩小包围圈,将围中野兽向看城所在地集中,达到“人并肩,马并耳”的成都,布围即成。布围就绪,指挥官发出号令,全军脱帽、举鞭、束马,高呼“玛喇哈(意为围毕)”。皇帝一要看围猎队形是否整齐,相当于检阅队伍。二要看围内野兽多少,如果围的过多,就命令合围士兵开一个口子,放出部分野兽待以后繁殖。然后指挥官执旗疾驰看城,礼毕,高呼“围毕,请皇上猎”。狩猎活动开始,皇帝首先要操演弓马,追逐野兽。后面骑马的扈从王公大臣和神机营、虎枪营将士紧紧跟随,牵狗、驾鹰、递箭,不离皇帝左右。偌大的圈子,只有皇帝一人射猎,以表示天子独尊。皇帝自山顶轡直穿场中,天威所临,箭无虚发,射中的猎物都要载入史册,以表明皇帝的功德。皇帝猎后,还要回到看城围观,除了察看皇子王孙的骑射是否娴熟以外,还以狩猎的方法考核官吏,作为进升的依据。因此,全军将士视猎场为战场,八旗将士通过狩猎,提高了战斗素质。狩猎活动结束,便罢围。围中射获鹿的,官兵把鹿尾巴割下,用车运到幔城,以此所计猎获之数等候皇帝赏赐。蒙古王公贵族和二品以上官员获得野兽在皇帝面前跪献。皇室子孙射获的都要记入档册,以备皇帝奖赏。席间有乐队,杂耍助兴,还有蒙古民族的传统表演“塞宴四事”(即:诈马、什榜、相扑、教眺),场面热闹非凡。

图的下半部分是源源不断运送物资的场面,以及清代民间习俗的画面。图上的人物,生动活泼,除了乘车的达官巨贾之外,大部分是表现市井小民的生活情趣:其中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也有剃头匠,还有赶着牛羊和骆驼的脚夫等,人流涌向围场。参加秋狝的官员和将士成千上万,需要大量的生活物资,自身无法解决。所以在每年木兰秋狝期间,允许众多商贩们随着秋狝大军行走。军队在哪里扎营,商贩便立即搭起席棚布帐,开设“临时市场”,出售各种商品。官兵们购买所需物品,商贩赢利丰厚,可谓两全其美。对木兰秋狝中的“临时市场”,皇帝的诗词对此做了形象的记录。乾隆皇帝在《木兰杂咏》诗中,就专门写了这种“临时市场”:“入幕今犹昨,搴帘树与山。牛车来晚市,铃索谨宵关。布帐开山市,牛羊趁晚墟。入宵景更好,星野朗安居。”乾隆皇帝还写了小注:“例许蒙古互市,率驱牛马来。”“前锋营掌卡路之事,以铃声索为界,不得私越。”从小注中可知,商贩多来自临近木兰围场的蒙古部落,前锋营负责对“临时市场”范围进行管理。而几句小诗,勾勒出市场布满布帐,经营到深夜的情景。这种非正式的军需集散地,又是自由贸易市场,从客观上促进了塞外地区的经济发展。木兰秋狝的路线实际上也是一条内地与蒙古地区的贸易走廊,所以说木兰秋狝对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图的左下角一方类似“盘肠”形的印章,上刻有“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学写”。通过印章可以肯定,兴隆阿是满族人,不是宫廷画家,是京旗的八旗军驻防热河的一个画家。一般来说,清代宫廷画家作品的题款,都有“臣”字,而《木兰秋狝》图却没有。兴隆阿印章上“学写”二字说明他的名气不大。

木兰秋狝不仅是习武绥远的好形式,而且加强与各少数民族往来较以前更为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说,木兰秋狝是清政府组织的一场颇有声势的军事活动,是滿蒙民族的联合军事演习,通过狩猎形式操练士卒、加强武备、提高八旗官兵的军事素质,同时借行猎习武,赐宴行赏,处理蒙古诸部事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了各民族对清朝政府的向心力。而且,木兰秋狝还照顾到了蒙古贵族习惯凉寒之地进入内地易受热出痘患病的忧虑,更得蒙古贵族拥戴。随着木兰秋狝活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木兰秋狝对围场及各少数民族的经济贸易往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因而,木兰秋狝不仅是清代一项重要的狩猎活动,更是清朝加强武备、绥服蒙古、安定边境、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政治策略。

李煜木兰花全词翻译赏析 第9篇

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

李煜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注释】

①此词调《木兰花》,《全唐诗》注曰:“一名《玉楼春》,一名《春晓曲》,一名《惜春容》。”《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有题作“宫词”。

②晓妆:一作“晚妆”。《全唐诗》中作“晓妆”。晓妆初了,晓妆刚结束。初了,刚刚结束。明肌雪:形容肌肤明洁细腻,洁白如雪。

③春殿:即御殿。以其豪华、盛大而称“春殿”。李白《越中览古》诗有“宫女如花满春殿”之句。嫔(pín)娥:这里泛指宫中女子。鱼贯列: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依次排列,这里指嫔娥依次排列成行的样子。

④笙箫吹断水云间:笙箫,《词综》、《历代诗余》、《古今词统》、《全唐诗》等本作“凤箫”。《花草粹编》作“笙歌”。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吹断,吹尽。水云间,吕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于“间”处空格。《全唐诗》、《花草粹编》、《古今词统》、《词综》等本中均作“水云闲”;《松隐文集》作“水云中”。水云间即水和云相接之处,谓极远。

⑤重按霓(ní)裳歌遍彻:重按,一再按奏。按,弹奏。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简称。唐代宫廷著名法曲,传为唐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忠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唐玄宗润色并配制歌词,后改用此名。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歌遍彻,唱完大遍中的最后一曲,说明其歌曲长、久,音调高亢急促。遍,大遍,又称大曲,即整套的舞曲。大曲有排遍、正遍、遍、延遍诸曲,其长者可有数遍之多。彻,《宋元戏曲史》中云:“彻者,入破之末一遍也”,六一词《玉楼春》有“重头歌韵响铮,入破舞腰红乱旋”之句,可见曲至入破以后则高亢而急促。

⑥临春:《词综》、《历代诗余》、《古今词统》、《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临风”。郑骞《词选》中云:“临春,南唐宫中阁名,然作‘临风’则与‘飘’字有呼应,似可并存。”香屑:香粉。飘香屑:相传后主宫中的主香宫女,拿着香粉的粉屑散布于各处。

⑦醉:心醉、陶醉。拍:拍打,这里兼有为乐曲击出拍节之意。阑干:即栏杆。情味:《花草粹编》、《词谱》、《全唐诗》、《词林纪事》等本中均作“情未”。切:恳切,真挚而迫切的心情。

⑧归:回。休放:《词综》、《词谱》、《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同此。萧本二主词、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词林纪事》、《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休照”。烛光:晨本二主词中同此;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词谱》、《全唐诗》等本中均作“烛花”。烛光红,指明亮的烛光。

⑨待踏:《词综》、《历代诗余》、《词谱》、《全唐诗》等本中同此。吕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待放”。踏马蹄:策马缓慢而行,有踏月之意。有本作“放马蹄”,意为让马随意而行。

【参考译文】

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出场前先是画妆。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李煜前期帝王生活中夜晚宫廷歌舞宴乐的盛况,是作者于南唐全盛时所作。

【赏析】

此词是李煜于南唐全盛时期所创作的一篇代表作。词的上片主要写春夜宴乐的`盛大场面。首句突出描绘“晚妆初了”的嫔娥们的盛妆和美艳,由此写出作者对这些明艳丽人的一片飞扬的意兴,同时从开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华豪丽。继之两句宴乐开始,歌舞登场,作者极写音乐的悠扬和器物的华美。比如,笙箫二字可以给人一种精美、奢丽的感觉,与词中所描写的奢靡之享乐生活、情调恰相吻合。而“吹”作“吹断”,“按”作“重按”,不但字字可见作者的放任与耽于奢逸,而且十分传神地赋予音乐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据马令《南唐书》载:“唐之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典,罹乱,瞽师旷职,其音遂绝。后主独得其谱,乐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谱粗得其声,而未尽善也。(大周)后辄变易讹谬,颇去哇淫,繁手新音,清越可听。”李煜与大周后都精通音律,二人情爱又笃深,更何况《霓裳羽衣》本为唐玄宗时的著名大曲,先失后得,再经过李煜和周后的发现和亲自整理,此时于宫中演奏起来,自然欢愉无比。所以不仅要“重按”,而且要“歌遍彻”,由此也可想见作者之耽享纵逸之情。

词的下片是描写曲终人散、踏月醉归的情景。“临春”一句明是写香,暗是写风,暗香随风飘散,词人兴致阑珊,由“谁更”二字而出,更显得活泼有致。“醉拍”二字直白而出,写醉态,写尽兴尽欢妥贴至极。到这里,作者有目见的欣赏,有耳听的享受,有闻香的回味,加上醉拍由口饮而生的意态,正是极色、声、香、味之娱于一处,心旷神驰,兴奋不已,因此才“情味切”,耽溺其中无以自拔。结尾二句,写酒阑歌罢却写得意味盎然,余兴未尽,所以向来为人所称誉。《弇州山人词评》中赞其为“致语也”。今人叶嘉莹曾详评此句:“后主真是一个最懂得生活之情趣的人。而且‘踏马蹄’三字写得极为传神,一则,‘踏’字无论在声音或意义上都可以使人联想到马蹄得得的声音;再则,不曰‘马蹄踏’而曰‘踏马蹄’,则可以予读者以双重之感受,是不仅用马蹄去踏,而且踏在马蹄之下的乃是如此清夜的一片月色,且恍闻有得得之声入耳矣。这种纯真任纵的抒写,带给了读者极其真切的感受。”读此二句,既可感作者的痴醉心情,也可视清静朗洁的月夜美景,更可见作者身上充盈着的文人骚客的雅致逸兴。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第10篇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翻译

园里池塘泛着碧波,微风送着轻暖;曾记得在这里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会。宴席上她唱着前后阕重叠的歌词,歌声如鸣玉一般。随后,她随着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动腰肢,红裙飞旋,使人应接不暇。

如今在这白玉帘钩和栅门下面,散发着落花余香的台阶旁边,我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觉日已西斜,天色渐晚。当时和我一起欣赏美人歌舞的人们,如今详查,大多数早已离世。

注释

玉真:仙人,借指美丽的女子。重(chóng)

头:词的上下片声韵节拍完全相同的称重头。琤琮(chēng cóng):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

入破:唐代大曲最精彩的部分。各种乐器合作,曲调由缓转急,舞者进场而舞,节奏逐渐加快,因繁弦急响喻为破碎,故名入破。

乱旋:谓舞蹈节奏加快。

玉钩:帘钩的美称。

香阶:飘有花香的台阶。

共我赏花人:和自己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人。

点检:查验。

鉴赏

这是一首怀旧之作。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 的欢乐场面与今日“点检无一半”的凄清境况对比,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词中所写景物:池塘、绿水、阑干、香阶,均兼关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时暮,遂使词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梦之感。全词以极优美的文辞来流露出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凄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古典的诗意世界,已经远离现实的生活。只希望那些梦里飘飞的花瓣,洋洋洒洒地永远飘落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后。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却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最后,还剩下些许淡淡的忧伤和回忆。

赏析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当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当时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一起,又隐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当时及往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词林纪事》中说:“东坡诗:‘樽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创作背景

据考,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晏殊赴永兴军(今陕西长安)任职,张先随其为通判。故晏殊所写这位歌舞妓,当为张先《醉垂鞭》所写的“初相见”的那位女子。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

晏殊〔宋代〕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园里池塘泛着碧波,微风送着轻暖;曾记上在这里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会。宴席上她唱着前后阕重叠的歌词,歌声如鸣玉一般。随后,她随着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动腰肢,红裙飞旋,使人应接不暇。如今在这白玉帘)和栅门下面,散发着落花余香的台阶旁边,我喝上酩酊大醉,不知不觉日已西斜,天色渐晚。当时和我一起欣赏美人歌舞的人们,如今详查,大多数早已离世。

注释:

玉真:仙人,借指美丽的女子。重(chóng)头:词的上下片声韵节拍完全相同的称重头。琤琮(chēng cóng):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入破:唐代大曲最精彩的部分。各种乐器合作,曲调由缓转急,舞者进场而舞,节奏逐渐加快,因繁弦急响喻为破碎,故名入破。乱旋:谓舞蹈节奏加快。玉):帘)的美称。香阶:飘有花香的台阶。共我赏花人:和自己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人。点检:查验。

鉴赏

这是一首怀旧之作。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暂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暂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 的欢乐场面与今日“点检无一半”的凄清境况暂比,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词中所写景物:池塘、绿水、阑干、香阶,均兼关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暂暮,遂使词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梦之感。全词以极优美的文辞来流露出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凄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当暂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古典的诗意世界,已经远离现实的生活。只希望那些梦里飘飞的花瓣,洋洋洒洒地永远飘落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后。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却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最后,还剩下些许淡淡的忧伤和回忆。

赏析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当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当时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一起,又隐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当时及往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词林纪事》中说:“东坡诗:‘樽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晏殊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第11篇

白衣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出自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意思是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何须:何必,何用。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第12篇

本文借用胡庚申教授近年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对译制片《花木兰》的配音翻译进行简要探讨,以具体的实例揭示译者在配音翻译时所需进行的多维度上的适应选择过程,指出今后译制片配音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胡庚申教授近年提出的一套新的翻译理论,该理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哲学依据,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其基本理念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者为中心;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2]同时,该理论将翻译方法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

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产生恰当译文的翻译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解释力”[3],可应用于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的翻译活动中,其中包括译制片的配音翻译。

二、《花木兰》配音翻译的适应选择

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以西方视域对中国题材进行了重新阐释与改写,从某种意义上讲,该片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文化,又融入了大量美国文化元素,因此在给该片进行配音翻译时,不仅涉及到将中国文化内容译回原文化语境,又涉及到将美国文化内容译入新的文化语境。

此外,译制片的配音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文本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了要照顾到语言、文化、交际等因素外,还要兼顾一些技术层面的要求,如口型、停顿、画面语序等因素的限制。因此,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在对译制片《花木兰》进行配音翻译时,译者不仅要进行胡庚申教授所总结的“三维转换”,也需考虑由译制片自身特点所致的其它方面的适应。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讨论前者,即译者如何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应选择。

2.1 语言维

翻译首先涉及的是双语转换, 配音翻译也不例外。在将英文台词译成中文时,译者必须在兼顾口型、停顿、画面语序等方面需要的同时选用地道得体的口语,准确传达角色的言内与言外之意。如电影《花木兰》中,京官赐福(Chi Fu)在下达皇上诏令时说:

(原影片)By order of the Emperor, one man from every family must serve in the Imperial Army.

(译制片)皇上下了诏书,每家出一名男丁,应召入伍,保家卫国。

该例中,译者将原语中的长句分解成若干短句,并选用汉语四字格(“保家卫国”),不仅成功传达了原语的威严语气,而且用词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目的语口语表达规范。

2.2 文化维

外国电影作为文化跨界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因素的处理在译制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因素的处理不当,轻则可能导致观众的接受障碍,重则引起观众对不同文化的普遍误解。迪士尼英文电影《花木兰》借用了中国题材,将其译制成中文,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种“回归”— 回归原题材的原语文化语境。在新的生存语境下,译者须尽力适应新的文化场,适应该场中观众对影片中人物及其它文化内容的前理解,因此,有时译者不得不进行改写,如下例:

(原影片)Matchmaker: Recite the final admonition

Mulan: Fulfill your duties calmly and… respectfully

Um, reflect before you snack…

(译制片) 媒婆:“三从四德”的“四德”你会背吗? 快点背

木兰: 妇德指的是卑顺,妇言是……少说话,妇容要端庄,还有……妇工……

2.3 交际维

影片中角色之间的交际意图主要是通过对白传递给观众的,因此配音翻译还须在交际维度上再现原片的内容。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如幽默的翻译:

(原影片)— Order, people, order!

—I’d like a pan fried noodle.

—Oh, oh, sweet and pungent shrimp.

(译制片)— 还吵,吵什么呀?

—我要炒个葱花蛋!

—噢,炒个宫爆虾仁!

该例中,英文台词利用“order”一词多义而实现谐义双关,创造了幽默的条件。配音翻译时,译者巧妙借用“吵”与“炒”同声异义,实现谐音双关,变通地再现了原影片中的幽默,从而在交际维度上成功地进行了适应选择。

三、结语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方法简化为“三维转换”,即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重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这一理论对译制片的配音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迪士尼英文电影《花木兰》的配音翻译即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在配音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要进行多维度适应选择,才能创造出佳作。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1-65.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79-180,133.

上一篇:中长期激励下一篇:新安全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