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的集合教学设计

2024-09-08

点的集合教学设计(精选9篇)

点的集合教学设计 第1篇

2018六年级美术上册《点的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2、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

3、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教学重点:

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画纸 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请你猜猜我是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那么你看到了什么?(各种颜色的点)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是人物画)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 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 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3《牧羊女》 米勒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

出示图片,清学生再次辨析点。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点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比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看看色点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欣赏图片,了解点的排列方法与效果。

2、欣赏作品,感受点的魅力。1)《殉教者》希腊 马赛克镶嵌壁画 小块的马赛克由点及面,追求绘画的效果。2)《蜡染》 苗族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3)《黑屋顶》吴冠中 中国当代艺术大师 把房屋屋顶、窗户概括成不同形状的点,组成一幅形式感很强的画面。《山水》 黄宾虹 中国当代国画大师 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变化万千,还概括的表现了各种物象。4)《构成》 维克托•瓦萨里 法国 由圆圈圆点组成具有惊人视错觉的瞬间效果。5)《星月夜》 梵•高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的感觉,增强流动效果。《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 法国 米罗 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

3、学生创作练习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取各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不同的工具可以表现不同的点。欣赏课本P4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题材不限。

作业要求:用点的画法进行临摹或创作。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三、展示与评价

1、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张贴到展示板上。

2、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

3、各小组优秀作品大比拼。优秀作品的作者说说自己的创意与绘制过程中的感受。

4、评出最佳作品

四、下节课准备

点的集合教学设计 第2篇

实验学校 王雪峰

点是本课讲解的重点,通过对点这一元素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创作打好了基础。在自然形态中,人既可感知点,也可视之,点是物象的浓缩。康定斯基说:“点是最简洁最坚强的主张,因此点是绘画最初的要素。”点可以是圆的,可以是不规则的,可以是任何形状的。从古至今的艺术家都喜欢用点来创作:古希腊人喜欢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他们的建筑;点彩派画家能够用色点来表现耀眼的阳光;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点的美感。

一、学情分析

这是六年级上的第二课,学生对于新鲜的学习内容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巧与修养。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作品,往往创意丰富。

二、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1、知道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认识点、尝试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鉴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在绘画中点的运用。教学难点:学生创作时如何用点表现完整的画面,有层次的画面,利用点组合规律、疏密变化、色彩丰富的画面。

解决方案:运用大量的生活经验图例及艺术作品冲击视觉, 揭示点的概念.明白点无处不在,可以把大小、形状、色彩、肌理不同的点组合在一起,创作丰富多彩的作品。

四、教学环境

学生座位分为五组,每组六人,设立组长席位,组长帮助我管理每一组的事务,达成学生自主管理。环境的设计营造一种学习氛围,看似无意的布置,实际上在为孩子作画提供适宜的主、客观环境,引导他们从无意观察——有意观察——多角度观察过渡。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今天我请带来了两幅作品对比分析ppt1、2、3,找不同,说说自己的感受,介绍给同学们,点彩派创始人和发扬着。点彩派的原因是—点的密集运用。

今天尝试点的运用,并加入点彩派到此我揭示了课题《点的集合》。(二)解读图形,讲述点的概念。

认识生活中的点:在这里我找了些学生熟悉的图片,ppt4、5、6、7、8明白点无处不在。描述中让学生明白点是在相对空间中较小的物体。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得出:猎豹的身上有斑纹点、彩色的鹅卵石拼成火车是点、马赛克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点、花园里点点的小花开放着,树叶也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点缀也是点、解放军同志身上的帽子、徽章、枪、衣服、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点。楼房、汽车是点、甚至于在中国地图上我们所在的上海它也是点。

经过刚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辨再加上现在这些图片的出示,学生可以得出:点的形状可以是各种样子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三)画面上点的形状:

Ppt4-7认识圆形点,总结圆点的排列规律,出示自己的一幅作品。认识方形点,认识方形点其排列规律,颜色过渡,观看自由图形的点,这个环节中我再出示范画给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点的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品。学生体验一种点的排列组合及其规律。方形点用不同色彩小块组合而成的画面。不同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疏密圆点组成的画面。自由点组成的人物画。

(四)用各种样子的点来做成集合吧。

欣赏作品,感受点的艺术魅力,看看其点在生活中的应用,Ppt9、10、11、12。作品创作需要注意的情况:

1、构图(铅笔勾出图形)

2、设计点的形状

设计点的大小

变化规律

3、选色

建议3-5种颜色上色

完成(五)图乐共赏,学生创作。这里提出作业要求: ★我能点出简单的图形。

★★我的作品点出了疏密(大小、方向)。

★★★ 我最棒!我的造型优美、色彩统一画面、整体感觉和谐。(六)评价互动,展示作品。

在学生绘画创作中,我巡视指导,对于闪观点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这也给创作有困难的学生再一次加强体验感悟。对于率先出色完成绘画创作的同学采用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手段,再通过奖励机制请这位同学巡视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师生互评,最后同组学生互评。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或相机拍摄优秀作业。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拓展点的探究 第3篇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学习写作方法。当然不是每一篇阅读课文都是读写结合的好例文, 为了提高读写结合的可操作性, 笔者确定了以下几个拓展点:

一、对句子、段落进行仿写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或者精彩的段落,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以便学生借鉴、迁移。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啊, 中国》时, 里边有很多句子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这些句子都是采用了定语后置的表达方式, 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能突出景物的特点, 这是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写作方法, 学完课文后, 我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两句, 从收集上来的小练笔来看, 学生都能写出相同的句式来表达对家乡的赞颂和热爱, 如有的写到:“六峰山的雄伟磅礴, 东山的挺拔俊秀。”“灵山荔枝的鲜甜多汁, 龙眼的清甜可口。”

如果学生对于仿写句子已经熟练掌握后, 可以在此基础上, 提高难度, 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如《我们爱你啊, 中国》一课的第二到第六小节的起句“我们爱你———”和上文提到的句式, 在学生熟练句式后, 可以让学生课后仿写一到两个小节。又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 同样是写保大堤,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一群人保大堤的场面, 第四自然段写的是黄晓文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 这种写法就叫做点面结合的方法, 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表现出人民子弟兵无所畏惧,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习完这个方法, 我马上出示课堂小练笔:“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抓住平日的学习、劳动、比赛、游戏等场景, 写一小片段。”为了降低课堂小练笔的难度, 我在每一个场景的开头都写了场面描写的句子, 也因为有了学习课文的基础, 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练笔, 长期进行这样的小练笔,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能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

二、挖掘教材, 补写空白

在很多课文中, 作者总会有意无意地留下空白, 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 这正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练笔的空白点。如在《九色鹿》一文中, 一心想要报答九色鹿的调达, 听到恩人小小的要求, 他马上郑重起誓了, 想象一下, 调达发誓时说了些什么?我巧妙地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写写文中没有说出的内容, 使学生通过想象充实文本, 既有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如教学《第八次》时, 我引导学生想象布鲁斯王子是怎样动员那些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来参加第八次抵抗的。有的学生痛心疾首地说:“我们的祖国正在遭受着外国的侵略, 我们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救救他们吧!”有的说:“蜘蛛给了我很大启发, 只要坚持到底, 胜利就一定会属于我们的!”还有的学生振臂高呼:“士兵们!同胞们!拿起你们的武器, 把侵略者赶出去吧!冲啊!”他们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写的, 所以说对于文章留白处的挖掘, 就是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的教学资源。

三、展开想象, 续写故事

小学阅读课文的续写多是学完课文后, 根据原文的具体情况, 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学习完《爱之链》后, 我让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话, 由于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不仅仅赞颂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三人, 还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 所以这个续写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创造环节, 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与动作来升华“爱”的主题:真情互助, 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

四、古诗词的改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改写的形式一般是把古诗词改成记叙文, 为了让学生能够通俗易懂地去理解比较难的古诗词, 我每上一篇新的古诗词, 都会让学生想象所描绘的景象或情景, 并且写下来。比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时, 课后作业就有一题是说说这首诗的意境, 我就让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 学生通过先前的古诗学习,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 抓住诗人和童子的几次对话, 特别是通过同桌之间互相合作, 模拟当时的情景, 然后让学生各自发挥想象, 在合作的基础上使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一篇短小的记叙文就出来了, 这样的改写课文, 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提示语来问话, 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且还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古诗的意境。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份, 所以经常的改写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技巧, 发展想象力。

当然,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拓展点还有很多。如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后, 我指导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来写一个人, 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不要眉毛鼻子一把抓;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后,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点的写法》教学品评 第4篇

一、 故事激趣,引出“点(、)”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讲一个故事,请注意听,听后要告诉老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的重要性?(讲述《画龙点睛》的故事)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讲了什么的重要性?

生:这个故事讲了“眼睛”的重要性。

师:这位同学听得真仔细,体会得很对。那你们知道,我们汉字中哪个笔画被称为汉字的“眼睛”呢?——对的,是点(、)。

【评析】低年级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以故事导入,让学生明白了“眼睛”对于龙的重要性,借此引出汉字的“眼睛”是笔画“点(、)”。

二、 观察汉字,分辨“点(、)”

师:(投影出示带有田字格的汉字:六、情、变、尽、实、热)同学们,认识这些汉字中的“点(、)”吗?这些“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呢?要想写好汉字,首先要会观察汉字,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火眼金睛”。

生:“六”的第一点是“右点”,第二点是“撇点,”。第三总是“长点”。

生:“情”的第一点是“竖点”,第二点是“右点”,并且“右点”比“竖点”略高。

生:“变”的第一点是“右点”,另两点是“撇点”和“捺点”。

生:“尽”字的两点“上为右点,下为长点”。

生:“实”有5个点,“宀”中的第一点是“右点”,第二点是“左点”,“头”的前两点是“右点”,最后一点是“长点”。

生:“热”字也有5个点,上面第一个点是“右点”,下面四个点中第一个点是“左点”,后三个是右点。

师:你们发现上面汉字中并列的“点”有什么不同吗?

生:“尽”的两点“上下对齐”,第二点是“长点”;“头”的前两点虽然是“上下关系”,但是第二点的位置要略偏左,这让我想起了“斗”和“氵”;“热”的四点底,前后两点比中间的两点要长些。

【评析】低年级学生观察汉字是直观的,出示的田字格汉字中“点”的位置是多变的。这样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

三、 书写汉字,点好“点(、)”

师:(出示田字格汉字:头、贝、虫、不)你们能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笔画吗?那就是——

生:长点。

师: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的,“长点”就是把“右点”变长些。最后一笔是“长点”的汉字,写好“长点”特别重要:“长点”长,汉字就稳当;“长点”短,汉字就摇晃。请在田字格内书写这四个字。(学生书写)

【评析】低年级大部分学生写最后一笔是“长点”的汉字,由于观察不仔细,写得不到位,字写得头重脚轻。这里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以后写这类字时,就注意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了。

师:(在黑板上写两个“优”,不同的是最后一笔“点”——一高一低)同学们,同样的“优”,只是“点”的位置不同,看上去感觉就不一样。说说哪一个“优”字美观?

生:既然是“优”,就要比人家高出“一点”,所以“点”要稍高。

师:你说得太好了。又如汉字“主”字的“点”就要高些,当然,也不全是这样,如“京”“字”中的第一点就不能写高。写这些字时,要遵循“高点不低就,低点不抬头”的原则。

生:老师,到底什么样的“点”要高些,什么样的“点”要低些?

师:所以说,在书写时,一定要认真地读帖。老师找了些“高点”和“低点”的汉字,请同学们来观察。(出示“高点”字:让、辽、龙;“低点”字:安、宁)

生:老师,我发现“讠”“辶”类的“点”是“高点”;“宀”类的“点”是“低点”,是吗?

师:对的,你不但善于观察,还善于归纳,这是写好汉字一定要具备的能力,相信你一定能把汉字写好。

【评析】汉字中的“高点”与“低点”是就汉字的“形体美”而言的,如“龙”“成”最后一笔“点”就要适当地高些。而学生在读帖时,很少注意到这点。此环节旨在培养低年级学生对汉字书写艺术的兴趣。

四、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汉字中的“点”,可别小看这么一个“点”,因为它是汉字的“眼睛”,写好“点”,如同给汉字点上了眼睛,我们的汉字也就变得美观了。

第2课《点的集合 》 第5篇

点的集合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点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其意义是比较广泛的。在自然形态中,人既可感知点,也可视之,点是物象的浓缩。康定斯基说:“点是最简洁最坚强的主张,因此点是绘画最初的要素。”

古希腊人喜欢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他们的建筑;点彩派画家能够用色点来表现耀眼的阳光;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点的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

二、学生状况分析

作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仍然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单从知识方面入手,势必会造成枯燥乏味。其次学生的好动心很强,在广泛的点的集合的作品中,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绘画作品形式进行创作,从而体会点的无穷韵味。

三、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点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及点的集合形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各种点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点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四、教学重点 点的集合的形式

五、教学难点

画面美的体现

六、教学资源

学生方面:水粉或水彩颜料

各种彩笔

彩色纸

剪刀

胶水

铅画纸

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

作画工具

作画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视图对比导入

说明:

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景色》及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拾穗者》,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点彩画画面以点排列的方式绘制,画面效果较为朦胧,与之完全不同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画面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

1.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两件作品的作者是谁?这两幅画分别叫什么? 2.这两件作品画面效果有什么截然不同的地方? 3.揭示课题

《大碗岛的塞纳河景色》(修拉)

《拾穗者》(米勒)

(二)知识全面剖析

说明:

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结合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等方式进行。点的二方排列或集合形成线,点的四方排列或集合形成面。点的大小、疏密可形成不同浓淡的同种色或相同颜色不同深浅的明暗。不同颜色点的集合可形成新的色彩,此处教师要做及时的课堂演示,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色点的空间混合效果。1.点的横向排列形成什么? 2.点向四周排列又形成什么?

3.点疏密不同的排列会形成怎样不同的效果? 4.点大小不同的排列会形成怎样不同的效果?

5.红色和蓝色混合会形成什么颜色?如果不进行调色,而采用点的方式如何产生紫色?

(三)点画作品分析: 说明:

课本中选择了不同种类的点绘画作品,在此,可将各种作品展示于学生面前,通过老师的引导逐一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得出不同作品的绘画方式,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点的作用及表现形式。1.同学直观感受点彩画、纸点拼贴画、纸团蘸色点画、彩笔点画等作品

2.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绘画方式。3.小组代表发言阐释观点。

点彩画作品(修拉)

纸点拼贴画

(学生作品)

纸团蘸色点画

(学生作品)

彩笔点画

(学生作品)

(四)学生实际操作 说明:这一环节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表现自我、相互交流、体验乐趣的过程。学生能否根据课上所学知识与技能,将画面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来,是这一环节的根本。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学生的画面及时保留较好的效果。

学生操作的过程是对知识技能加深与掌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画方式进行作画。因为本课从技法上讲相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也可选择或参考课本中的作品进行临摹。作业要求:

1、选择点画方法之一进行创作或临摹。

2、画面整洁

3、为画面命名

(五)课堂教学评价

说明:

评价时要根据学生所选择的点画方式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性评价,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扩展性思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外延伸拓展

《点的魅力》教学设计 第6篇

课型: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教材分析:

本课是上一课的延续,一个黑点在纸中的不同位置,会给人不同的感觉,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奥妙。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圆点的几种基本形状:圆面、圆圈;发现圆点在纸上不同的位置,给人不同的感觉,产生基本变化:通过对教材创造性的处理,突出一个“玩”字,力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现点的魅力,用点来创造美。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2.在摆放圆点中发现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点的几种变化,发现圆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觉。

难点:让学生有创意地玩“点”,用“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教学准备:

收集点状物品、平面构成“圆点的变化”、绘画、手工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模拟讲故事:《小圆点》。

“同学们,大家好!我的名字叫点点,我喜欢穿各种色彩的衣服,我的本领可大啦!能大能小,位置和大小的变化还能给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在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我的身影!大家都称我为魅力的小圆点呢”。

“同学们,听完了小圆点的自我介绍,它的自我评价还挺高,那今天,我们就让小圆点来展示一下它的魅力吧!”板书:《点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在欣赏点点魅力之前,必须知道,怎么样才能算点?

1/4

课件播放生活中的“点”的现象。

高楼中的小窗户、衣服上的花纹、装饰物的花边等。

1.大家看见今天的课题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小圆点的魅力在哪里?怎么体现出来呢?我们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啦!老师在黑板上贴好一张白纸,粘上一个小黑圆点,并做从上往下移动,出现三种画面效果,让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起来体验小圆点位置变化后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并把自己的感觉提出来。

老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加与示范,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圆点,师生一起进行总结出三种感觉:

(1)下落感(悬空的感觉。

(2)稳定感(上下左右的作用力一样,四平八稳)。(3)安定感(没有地方可以掉了)。

老师拿出2个小圆黑点,要求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摆放出吸引感和排斥感。(请出2位同学上来进行摆放)并得出以下两点感觉:(4)相互吸引感。(5)相互排斥感。

老师总结:小圆点只要把位置改变了一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注意,主体物的位置就像小圆点一样,位置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和心理感觉!(出示课件,结合美术作品进行讲解)

2.同学们都知道,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由什么组成呢?点、线、面,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点是如何变成线的呢?(张贴两张点的范图)(1)直线、曲线的感觉。

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朝一个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直线,朝其它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曲线。所以点排列在一起会有线的感觉(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2)移动的感觉。

圆点从大到小,是一种透视现象,渐变后会产生移动的感觉(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2/4

出示课件---火车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3.在生活中,小圆点无处不在:

出示课件,展示生活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图片,联系生活,从身边寻找灵感,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如衣服、鞋、围棋、人民会堂灯、药丸、被子等等!)老师加于讲解,并渗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相关知识。

4.小圆点不仅仅出现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而且美术作品中,也有他们可爱的身影呢!你们看!出示课件,展示画面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明白小圆点的作用和独特的画面艺术效果。

同学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老师从构图、色彩等审美角度讲解,让学生认识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及其美术作品,使学生在美术欣赏和审美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

5.利用小圆点还可以摆放、拼出很多漂亮的图形呢!大大小小的圆点组合在一块,就成了一张美丽的作品了!

出示课件,展示小圆点的美术作品、书本范作。

让学生结合美术作品,知道什么是抽象和具象作品。并从作品中发现小圆点有大小之分、聚散之分,有无规则之分等。

出示老师的示范作品(2张)

继续讲解抽象和具象美术作品的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的方法。三.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点点展示自己的魅力这么久了,现在该轮到我们一展自己的魅力了!但是小圆点还有几句话要给我们交代,它要和我们说什么呢?展示课件图片和播放声音:

老师再复述一遍,并根据不同水平定下三个评价标准(1个红点、2个红点、3个红点)。

1.每位同学用彩色小圆点进行装饰或用小圆点拼出其形状。2.要美观。3.更需要创意。

(播放轻音乐,愉悦课堂气氛)

方法不限,可以大小彩点结合使用,也可以直接点出作品,或点出作品轮廓

3/4

后再填充彩点,还可以和线条互相结合在一起使用,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灵活机动。

四.作业欣赏、评价。

评价小圆点的美术作品,师生共评、自评,好在哪?不好又在哪?互相提点建议!再次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五.总结、拓展。

本节课主要是运用彩绘圆点的方法完成美术作品,点点的魅力还远远不仅仅在于此呢!还可以利用其它方法、材料,如布、色卡、圆的小物件等等,都可以展示小圆点的魅力所在,在下一课时中我们会继续学习,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再次显示小圆点的魅力。

小圆点无所不在,美也无所不在,只要我们善于用发现、审美的眼睛去观察、去创造,美就在我们身边!

点的写法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学任务及对象

书法教学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中华民族文明的突出体现,写好汉字不仅具有展示、欣赏和收藏价值,而且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我通过多方面的学习编制了三年级下册硬笔书法的教程,硬笔书法比软笔书法更为实用,第五课《点的写法》共分为两课时,本课是《点的写法》中第一课时。

本人任教三年级的书法课,学生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就通过练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说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对于书法来说不是陌生的,因此教学中不光要注意学生从硬笔书法入门开始学习,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书写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点画的基本笔画(包含右点、左点、竖

点、长点)的运笔方法,写好例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在例字中归纳

书写要领,根据要领书写与例字类似的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双姿”,即坐姿

和执笔姿势。让学生在写好字的基础上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点画的基本运笔方法;

2.教学难点:在初步掌握点画的基本运笔方法基础上,进行

相关例字的练习。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1.通过欣赏现代硬笔书法作品和同龄同学的书法作品,激发学生对硬笔书法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回顾旧知,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通过书空法让学生在拿起笔在纸上写之前先有个心理认知过程。

4.通过自主书写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好每个笔画和例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通过玩儿“请翻牌”游戏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们对新知的记忆。

6.通过展示各小组的上节课部分书法作品来进行师生互评、共评,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展示(PPT播放现代硬笔书法作品)

师:想要写好字,首先要提高审美意识,也就是知道字写成什么样比较好看,为什么好看,所以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一定的基本功。那就一定能写好字!生:保持良好的坐姿,认真观看、欣赏书法作品。(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2.复习旧知

师:今天之前我们都学了哪些笔画? 生:一起回答(师板书写出四种已学笔画)

师:小组合作探究,每组负责一个笔画,一组横画、二组竖画、三组撇画、四组捺画。组长负责汇报探究结果。生:组长起立汇报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书法的练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的过程,复习旧知旨在使学生以一组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反复练习、强化储存,起到同化新知识的目标。)

3.新课导入(PPT播放头、言、少字)

师:通过观察这三个字,小组探究本节课要学哪个笔画!生:小组探究。

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点画。(师板书点的写法)4.新授展示

师:横、竖、撇、捺画都分几种笔画,点画和它们一样,我来告诉大家,点画共分4种笔画呢!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黑板上面有四个例字,每个例字分别可以对应一种点画,小组讨论。(生小组讨论)生:小组讨论,到前面连线。(师生共评)

(1)师:我们先来看右点的运笔方法。(师生书空法写右点,再一次师板书生书空)

师:出示例字,分析“主、”“义”、“六”、“文”的书写规律。生:在米字格上练习右点以及四个例字。(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以及执笔姿势)

(2)师:我们先来看左点的运笔方法。(师生书空法写左点,再一次师板书生书空)

师:出示例字,分析“小、”“怕”、“安”、“农”的书写规律。生:在米字格上练习左点以及四个例字。(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以及执笔姿势)

(3)师:我们先来看竖点的运笔方法。(师生书空法写竖点,再一次师板书生书空)

师:出示例字,分析“京、”“定”、“空”、“室”的书写规律。生:在米字格上练习竖点以及四个例字。(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以及执笔姿势)

(4)师:我们先来看长点的运笔方法。(师生书空法写长点,再一次师板书生书空)

师:出示例字,分析“以、”“头”、“不”、“食”的书写规律。生:在米字格上练习长点以及四个例字。(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以及执笔姿势)(设计意图:通过几种不同例字的书写练习,即时巩固写法,增加练笔次数,进一步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书写时提醒注意双姿,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总结回顾

师:让我们来玩儿个游戏吧!(PPT播放)

“请翻牌”游戏,每个小怪兽后面对应着一个笔画,每个小组请选出一个小怪兽,并且说出相应笔画的运笔方法,请各小组来完成你们的挑战吧!

生:小组合作,每组选一个,并且说出相应笔画的运笔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玩儿游戏的方法进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起到了在玩儿中巩固新知的目的。)

七、欣赏评价(展台展示学生上节课的写字作品)师:让我们来看一看上节课你们的作品。(每组选一到两幅作品,展示,其他同学和老师参与评价。)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品质,能够评价出好字的结构美和不好字的哪里写的不好,从而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八、板书设计

点的写法 右点

主 义 六 文

左点

小 怕 安 农 竖点

京 定 空 室 长点

以 头 不 食

横 竖 撇 捺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成点的把握 第8篇

一、在开放的情景中启发生成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进行的, 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构建总是以教学情景为基础和依托, 情景不同, 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不同, 良好的、开放的教学情景可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刺激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广开思路, 探索求异, 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生成。

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教学中, 我给学生设置了以下情景: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要经常做出许多决定。在下列情景下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为什么?

(1) 你又饥又渴, 饱受煎熬, 身无分文。在这种情景下, 你会偷食物吗?

(2) 你拾到一个内有2000元的钱包, 当你将它交还失主时, 他拿出200元酬谢你, 你接受吗?

(3) 在闲聊时, 许多人在说一个不在场的同学的坏话, 而且那些话是违背事实的。你与那个同学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交情, 你会站出来为那个同学说几句公道话吗?

(4) 在考场上, 监考老师因事离开了考场, 而你又有一道题不会答, 你会选择作弊吗?

以上情景, 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问题比较开放, 没有什么限制性, 毫无疑问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在回答自己的选择以及理由时, 就发现了一个道理:在每一个行为反应的背后都是有理由的。这些理由其实就是人的观念, 即价值观。价值观就像一把尺子一杆秤, 当你需要决定的时候帮你抉择, 这就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是一个学生体验的过程, 是主动参与和自主建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 而是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主动的求解, 生成个人意义或自己的理解, 同时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获得了生长, 自身的知识得以生成。

二、在分歧争议处引导生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体,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法和角度的差异, 造成对问题理解的差异, 出现分歧和争议就是很常有的现象。在学生出现分歧和争议时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倾听, 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想法, 敏锐洞察学生想法的由来,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质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 分享彼此的经验, 就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

在讲到《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 有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中学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我们可以信仰宗教吗?”问题一提出, 没等我回答, 就有学生发表意见, 相互争论起来了, 有的说可以, 有的说不可以, 有的说要看情况而定, 众说纷纭。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促进生成的好机会。于是我让学生按不同的意见分组讨论, 学生们旁征博引, 分别从《宪法》的角度、社会道德的角度、《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角度各抒己见, 据理力争, 相互反驳。有的学生在争论中找出各方的共同点进行了概括, 最后通过认真讨论达成了统一的认识:

(1)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中学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2) 我国《宪法》和《教育法》都规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就是说, 我们教育不能宣传宗教, 不提倡学生信教。

(3) 信教和不信教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因此我们不得歧视信教的同学。

(4) 为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中学生应该远离宗教, 相信科学。

在这个讨论过程中, 学生主动参与, 并调动整合了大量已知的信息和经验, 比教师了解的还要充分, 比较透彻地理解了书本知识, 通过发散思维联系到许多知识点, 有了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还学到了解决争论, 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的方法, 并树立了相信科学, 远离宗教的正确观念。不管答案是否完善, 教育的目的都已达到。

三、在“课本留白”处探究生成

课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学活动是围绕课本内容进行的。但课本对某一问题的论述不一定是系统的、完善的, 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种不系统的, 没有表达出来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我把它称之为课本留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满足于课本, 而对“空白”处产生兴趣, 对问题进行引申追问。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 打破教材的局限和束缚, 顺学而导,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就能让新的问题成为新的课堂生长点, 使学习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化, 让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在《违反税法的主要表现》中讲到骗税时, 有学生提问:“老师, 为什么要设置出口退税?哪些出口商品可以退税?”联想到目前我国转变出口发展方式,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背景, 以及第八课对外贸易的内容, 我觉得应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知识, 于是我给学生设置了几个问题:

(1) 根据出口退税的定义, 结合税收的作用, 思考出口退税对国家和企业有什么影响。

(2) 我国近期调整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3) 部分企业为什么要骗税?

课后, 学生分组查找资料, 对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后, 基本上解决了我设置的问题, 明白了出口退税是在我国出口量很小时鼓励出口的一个手段。如今出口量扩大, 调整出口退税是宏观调控的举措, 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 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减少贸易摩擦;明白了调低出口退税率对企业的影响, 有些学生还给相关企业提出了应对出口退税率调低的对策。

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调动企业、税收、出口等相关知识, 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 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发现了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 并扩充了知识容量,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在出现错误时重构生成

教学过程是从不会到会, 从错到对, 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原有的知识掌握未必正确, 推理中对逻辑规则掌握可能存在的欠缺, 情感方面的偏差等复杂原因,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解释会产生错误, 而这种错误恰恰就是一种宝贵的生成资源。对学生而言, 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是从错误开始的, 没有错误就没有比较, 也就无所谓研究和发展, 更无所谓生成和发展。因此如果教师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 珍视和开发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探讨错误原因, 纠正错误, 就能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生成。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框题的教学中, 当讲到我们要坚持适度消费, 反对超前消费的观点时, 有学生提出:“适度消费的观点过时了, 现在流行超前消费。”“对, 现在流行‘花明天的钱, 圆今天的梦’”……我没有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 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

师:同学们能否根据课本内容, 找出超前消费的含义?

生:是指脱离家庭收入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消费行为。

师:对, 判断消费行为是否超前, 应该看是否超出了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花明天的钱, 圆今天的梦”是一种新的消费方式, 称为信贷消费, 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行信贷消费?

生:不是, 要有偿还能力才行。

师:对, 信贷消费要付“首付款”, 而且预期收入除了日常消费外, 有剩余部分收入偿还“分期付款”。可见信用消费是以个人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为基础的。不是超前消费, 而是适度消费。

学生点头同意。

师:同学们反思一下, 刚才你们得出“信用消费就是超前消费”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们把超前消费理解为提前消费了。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理解概念, 把握概念的真正内涵, 才能推论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出错时, 教师通过引导、点拨或师生间的相互启迪, 达到纠偏的效果, 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允许学生出错, 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正尊重和爱护, 正是在这种尊重和爱护中, 学生的创造潜能被不断激发出来, 在对错误的不断更正中, 完成对自己原有知识和能力的超越。

五、在章节小结处整合生成

在新授课中, 我们按照课本叙述的顺序讲授教学内容, 是知识的解构和分析过程, 把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分解为知识点, 在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 通过学生自主的意义建构,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当我们讲授完整个理论的内容时, 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和复习, 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 构建和还原为理论体系, 就能使学生把握知识联系, 通过重构整合生成新的知识, 形成学科思想, 掌握学科方法。

在哲学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习结束时, 我要求学生总结这一课书三个小节内容的关系, 结果发现学生基本不能把这几个部分的知识有机结合, 弄不清知识的前后联系,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 () 过程。要求在括号里至少填3个以上的不同内容。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小组讨论。

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讨论, 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1)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2)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过程。

(3)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认识的飞跃过程。

(4)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

(5)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获得真理和科学理论的过程。

(6)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认识的发展过程。

(7)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思考的过程, 是对基本观点的整合过程, 也是学习内容的自我建构过程, 既运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也使学生在知识整合与建构过程中获得了对学习内容的新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充满变化的, 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 善于发现和捕捉课堂上智慧的火花, 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 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 才能使课堂呈现精彩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9) .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3.

[3]罗科元.生成思维——时代精神的精华[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 (1-2) .

[4]林卓玲.政治课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 (3) .

阅读教学中标点的作用 第9篇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在这个语段里,三个“!”的准确运用,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到来,对塑造海燕的光辉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

这句中有两个“!”是海燕从远处、从天际,突然发现暴风雨时下意识的惊呼。暴风雨终于来了,终于盼来了,海燕又惊又喜,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这是热烈而亲切的呼喊。最后一个“!”是海燕作为报信者的大声呐喊。海燕最先看见暴风雨,于是迫不及待地大声地呐喊起来。它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声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人们,告诉全世界。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是海燕在召唤。一个“!”,把海燕对“暴风雨来得更猛烈”的强烈愿望,对胜利就要到来的热烈欢呼,表现得更为充分。

在整段文字中的三个“!”,分别从惊喜交加、宣告暴风雨来临、呼唤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三个方面表现出对暴风雨的渴望,从而更为动人地塑造了海燕——最早的报信者、胜利的预言家的光辉形象。这三个“!”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极大地增加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有些标点符号的作用,以便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更好地理解。

上一篇:企业工会交流材料下一篇:南湖综合治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