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网管中心网络分析

2024-05-18

联通网管中心网络分析(精选5篇)

联通网管中心网络分析 第1篇

运行维护规程

网管及运维支撑系统分册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六月

目 录

第一章 通则..........................................3 第二章 运行维护组织体系及职责界面....................4 第一节 维护组织机构及职责..........................4 第二节 维护界面划分................................6 第三章 基本维护要求..................................6 第四章 维护作业计划..................................9 第五章 故障管理.....................................10 第六章 质量管理.....................................12 附录1 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流程................14 附录2 省级分公司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流程...........16 附录3 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作业计划................17

第一章 通则

第1条.中国联通网管及运维支撑系统(以下简称网管及支撑系统)是为中国联通通信网络的运行维护及管理提供支撑的系统,可以实现为集中维护、集中管理、集中监控提供系统平台,满足各业务层面不同的网管应用需求。网管及支撑系统包括根据有关技术体制和技术规范以及网络维护工作需要开发建设的综合性网络管理系统。

第2条.中国联通网络网管及运维支撑系统包括:厂家 OMC 系统、网管系统、网管私有DCN网络系统等。网管系统是由总部统一部署建设或由省内根据需要自行建设的支撑系统,包括综合网管、电子运维管理系统、专业网管、信令监测、安全管理、拨测系统、直放站和室内分布网管系统、业务平台网管系统、业务平台集中监控系统、性能测试系统、综合话务分析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等。

第3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的范围主要指通信网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软硬件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维护,包括:网管及支撑系统主机硬件设备、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应用软件及相关的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拨号设备等)、存储备份设备(磁盘阵列、磁带库、光盘等)、安全设备(入侵检测设备、补丁服务器、防病毒服务器及软件、网管配套使用的 VPN 接入设备等)、时间服务器、DDF/ODF 架及相关连接光电缆等。

第4条.为规范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提高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服务质量,确保网管及支撑系统各类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网管系统数据质量和网元同步接入,提高维护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特制定本管理规程,作为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依据。

第二章 运行维护组织体系及职责界面

第一节 维护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5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网络公司网管中心按总部网管中心、省级网管中心和地市网管中心三级设置。

第6条.总部网管中心网管及支撑系统工作职责:

1.负责组织制定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规程,监督各省落实维护规程,对各省的维护工作给予指导。

2.负责制定网管及支撑系统质量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检查和分析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运行质量,组织考核评比。

3.负责网管及支撑系统重大故障和重大安全事件的管理。

4.负责为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设备维护、优化和故障处理提供技术支持。5.负责7×24小时监控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运行状况,负责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日常维护、故障处理、资源调度、软件装载等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6.负责定期分析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运行状况,做好系统预警工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改造、优化措施。

7.负责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安全工作,组织制定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应急保障方案并定期演练。

8.对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设备、软件版本进行管理。

9.负责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开发建设及测试工作,并指导省分公司完成省级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10.11.训。

第7条.省分公司网管中心网管及支撑系统职责:

1.贯彻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规程,根据本省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维护管理实施细则。负责编写制订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负责牵头组织全国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人员的技术、业务交流与培2.负责落实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运行质量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建立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质量分析制度和质量监督体系。

3.负责7×24小时监控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运行状况,负责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日常维护、故障处理、资源调度、软件装载等工作,以及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在省内站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等工作。重大故障和严重故障需向总部网管中心报告,并组织解决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运行维护中的问题。

4.负责制定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网络结构、路由原则和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网络实施方案。

5.负责定期分析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运行状况,做好系统预警工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改造、优化措施。

6.负责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安全工作,组织制定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应急保障方案并定期演练。

7.负责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至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互联的网络及设备的维护工作,确保部省接口的省分公司侧正常运行。

8.对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设备、软件版本进行归口管理。9.负责省级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开发建设及测试工作。10.训。

第8条.地市网管中心网管及支撑系统职责:

1.贯彻落实总部及省分公司制定的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管理规程和实施细则。

2.负责承担属地设备的现场维护职责。

3.负责属地内网管及支撑系统至上级网管及支撑系统互连的网络及设备的维护工作,确保网元至上级网管及支撑系统接口的属地侧正常运行,确保网元数据的正常采集。

4.配合省分公司进行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作业、故障处理、软件装载、工程割接等工作中需现场完成部分,按照省分公司要求进行网管及支撑系统的测试工作。

5.配合省分公司进行网管及支撑系统应急通信保障预案演练与实施。负责牵头组织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人员的技术、业务交流与培6.协助省分公司分析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系统运行状况,配合实施相应的改造、优化措施。

7.各地市分公司网管中心承担以上职责;地市网管中心和其他中心实际分工职责不同的,可以根据省内地市实际职责划分维护界面。

第二节 维护界面划分

第9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与所管辖网元的维护分工界面是以所管辖网元的网管采集端口为界,网元数据采集端口往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侧归属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该端口另一侧归属网元所属专业维护。

第10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与基础网络专业的维护分工界面是以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与基础网络接入设备之间的连线为界,连线往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侧归属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连线另一侧归属基础网络专业维护。

第11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与传输网专业的维护分工界面是以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到传输网 DDF/ODF 架的端子为界,该端子往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侧归属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该端子另一侧设备归属传输专业维护。

第12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与电源专业的维护分工界面是以网管及支撑系统连接至电源列头柜的第一个接线端子为界,该接线端子往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侧归属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该接线端子往电源侧的设备及线缆归属电源专业维护。

第13条.支撑系统专业与企业办公系统专业的维护分工界面是以支撑系统连接至企业办公系统之间的防火墙为界, 防火墙往支撑系统设备侧归属支撑系统专业维护, 防火墙另一侧归属企业办公系统专业维护。

第三章 基本维护要求

第14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工作主要包括系统本身及相关设备的日常维护、安全管理、数据备份、故障处理等。

第15条.网管及支撑系统应由专人维护,并配备必要的维护工具,技术支持渠道畅通、高效,保证各种设备故障及时得到技术支持,保证网管及支撑系统设备稳定、安全正常运行。第16条.网管及支撑系统数据采集,要求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符合考核标准。

第17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应确保发生新设备入网、网络扩容、网络调整等情况后及时更新网管数据。

第18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用户帐号和密码管理符合 IT 内控的相关要求。

1.加强网管及支撑系统安全管理,专人负责系统安全管理工作,明确维护人员权限。对于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业务系统,密码须定期更换。

2.厂家 OMC 网管、业务平台网管所涉及的重要业务数据的增、删、改操作,应确保系统详细记录操作人员用户帐号信息,并可在要求时限内保存具体操作日志,以备追溯查询。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应保存相关操作的纸质记录。

第19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部门需制定并实施系统和数据库安全访问规定,包括登录访问、网络权限、目录安全、属性安全、网络服务器安全、端口和节点安全及防火墙安全控制策略,并认真分析系统运行日志,及时发现系统隐患。

第20条.不得在网管及支撑系统上安装与维护工作不相关的软件。不经允许,不得在网管及支撑系统上外接设备,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存储卡等,以免破坏网管数据。做好病毒防范工作,定期进行系统补丁升级及病毒库更新工作,确保网管系统安全。

第21条.不得以任何方式(如双网卡、修改IP地址切换信息点及拨号等方式)使用网管及支撑系统终端访问公共网络或外部非受控网络。

第22条.严格控制系统维护远程接入操作。必须提供远程接入权限时,应首先经维护部门主管领导书面确认,开启适当权限的临时帐号,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关闭帐号。任何情况下系统超级用户帐号不得授予厂家技术人员使用,设备割接入网后收回全部临时帐号。

第23条.实施网管及支撑系统定期备份。如果网管及支撑系统需要升级变动,必须在变动之前进行系统全备份操作,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应用数据。系统全备份工作尽量保证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备份介质必须保存在安全的环境中,避免遭受破坏,失去备份作用。

第24条.定期评估网管及支撑系统运行情况,合理调整系统配置和网络资源,必要时提出更新改造计划,经批准后实施。

第25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软件版本和补丁管理:

1.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等,软件版本及补丁的管理工作包括软件的功能变更、新版本确定、升级计划、补丁更新和激活,以及建立相应文档资料等。

2.由设备厂商提供的新软件版本和补丁,经批准后,组织进行现网或实验室测试并出具测试报告,测试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使用。

3.对网管及支撑系统建立软件版本和补丁档案,完整记录软件版本信息、补丁信息和历史信息。

第26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升级、割接以及网络调整前应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出详细的技术方案(包括组织方案、应急预案等),提前将相关方案报批,收到方案批复后,应严格按照批复方案中规定的时间和程序操作,确保网络安全。

第27条.网管及支撑系统相关的维护部门须积极配合网络调整和工程割接,同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和统计分析,密切监视网络运行状况,必要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待解决问题。

第28条.建立健全必要的系统技术资料和维护资料的档案(包含技术资料、操作说明、图纸资料、竣工文档等),建立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的相关知识库。

第29条.对于各级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支持渠道并确保渠道畅通,以保证出现故障时能第一时间得到支持。

第30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各级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部门应配备必要的维护工具,包括:操作维护终端、仪器仪表、安全软件、工具软件、备份介质等。

第31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各级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部门应配备必要的备品备件,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数据通信设备。

第四章 维护作业计划

第32条.维护作业计划规定了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必需的维护作业项目,各级运行维护部门可在本作业计划基础上根据具体维护情况增加维护作业项目,以确保能够对所维护管理的设备进行定期预防性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存在的问题。

第33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管理部门负责制订本专业维护作业计划实施细则(包括维护作业计划大纲、记录表格、考核办法等)

第34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的主要维护作业项目参见附件。

第五章 故障管理

第35条.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职责。

1.总部网管中心负责管理全网网管及支撑系统重大故障,协调各省进行疑难故障处理,通报重大故障和全网性设备硬件或软件版本缺陷问题,处理属于总部网管中心管辖范围内的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

2.省分公司网管中心负责处理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和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本省内节点的故障,必要时可申请总部网管中心和其它省分公司进行配合,对于重大故障、严重故障和共性的设备软硬件版本缺陷问题,须上报总部网管中心。

3.地市维护中心负责处理总部及省内网管及支撑系统本地市节点的故障,必要时可申请省分公司和其它地市分公司进行配合,对于重大故障、严重故障和共性的设备软硬件版本缺陷问题,须上报省分公司网管中心。

第36条.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分类:

1.设备故障:网管及支撑系统的主备用设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或对业务正常运行造成了隐患但尚未影响相关功能的正常使用。

2.业务故障:由于网管及支撑系统硬件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应用软件错误、系统接口故障、人为差错等原因,造成网管及支撑系统相关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3.在业务故障和设备故障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定义为业务故障。

第37条.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分级:

1.重大故障,以下情况发生任意一种即为重大故障:

1)网管系统完全瘫痪,导致系统所有功能均不可用,或所管辖系统的网管信息完全不可用的时长超过24小时;

2)网管系统部省接口故障,导致系统不能进行接口信息传递,超过24小时;

3)总部网管与省级网管之间的网络中断超过24小时;

4)网管网主备用核心交换机、主备用核心路由器全部中止通信超过24小时。

2.严重故障,以下情况发生任意一种即为严重故障: 1)网管系统完全瘫痪,导致系统所有功能均不可用,或所管辖系统的网管信息完全不可用的时长超过12小时;

2)网管系统部省接口故障,导致系统不能进行接口信息传递,超过12小时;

3)总部网管与省级网管之间的网络中断超过12小时;

4)网管网主备用核心交换机、主备用核心路由器全部中止通信超过12小时。

3.一般故障,除重大故障和严重故障外的其他故障为一般故障。

第38条.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原则。

1.凡系统发生故障或事故时,系统维护人员必须立即组织抢修,协调厂家技术支撑人员及时响应。对于事故和重大故障应立即上报。

2.3.运行维护人员应熟悉故障处理流程,熟练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故障处理应遵循端到端的原则以及先抢通,后修复、先核心,后边缘、先本端,后对端、先网内,后网外的原则。

4.运维部门对已处理的故障,必须查清故障原因,确定故障性质和责任,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同类故障再次发生。

第39条.建立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上报制度,重大故障及严重故障确认后应立即上报。

第40条.建立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通报制度,总部和省分公司发现重大故障及严重故障后,应向网管及支撑系统相关使用部门通报故障情况。

第六章 质量管理

第41条.为完善对网管及支撑系统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应建立健全各级检查体系。维护基本指标的制定要与公司整体运营管理指标相结合。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的基本指标分为管理类指标、维护类指标。

第42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管理类指标:

1.网管及支撑系统接口数据完整性,即各级网管及支撑系统之间接口传送数据不得发生遗漏缺失,确保逐级上传数据的一致性。

2.网管及支撑系统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即要求网管及支撑系统从网元获取的各类数据与网络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客观准确,及时可用。

3.网管及支撑系统可用性,即在要求时限内确保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历时低于一定门限要求,保证网管及支撑系统可用时限。

4.网元接入网管及支撑系统的及时率,即新增网元、网络调整、升级等情况下,确保网元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接入网管及支撑系统,向上级网管系统提供网络数据。

第43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类指标:

1.主机类指标:主要包括CPU占用率、磁盘空间使用情况、内存占用率、文件系统等影响主机正常运行与否的指标。

2.数据库类指标:主要包括共享内存、表空间利用率、日志等影响到数据库正常运行与否的指标。

3.重要进程的运行情况:主要包括系统软件的重要进程和应用软件的重要进程正常运行与否的指标。

4.网络类指标:网络带宽利用率、网络流量、网络时延、网络故障中断及历时。

第44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各级管理部门需针对各类网管及支撑系统(包括综合网管、厂家 OMC 系统等)的配置数据、性能数据制订考核管理办法细则,明确数据考核范围、考核方法和分值计算,并确保考核管理细则得以贯彻实施。

第45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各级管理部门需制订网管及支撑系统数据保障管理办法,针对网络割接、网元升级等大规模网络调整情况,与网络维护专业以及工程建设部门共同制订相关工作流程。

第46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各级管理部门需结合对应网络维护专业有关维护要求、建设部门相关工程管理办法,明确各类管理办法的流程要求和具体时限要求,以符合通信网络总体维护要求。

附录1 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流程

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1附附附附附附附2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3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1附附附附附附2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省级分公司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流程

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1附附附附附附附2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3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1附附附附附附2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3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

附录3 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作业计划

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维护作业计划

联通网管中心网络分析 第2篇

过去一年中, 运营商网管支撑体系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回顾、总结的地方, 同时也对2012年的运营支撑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 笔者将从网管业务、网管技术、网管管理三个层面分别就移动网管支撑体系进行回顾, 同时对2012年的网管发展进行展望。

2011年完善流程体系

在网管业务层面, 一个最为重要的发展就是从“网管支撑能力水平评估”向“运维信息化水平评估”的方向转变。在过去, 一般是从网管软件自身的功能完善度、软件处理能力、软件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网管水平的评估, 其核心着眼点是“网管软件”。这样虽然可以对软件本身的能力水平进行完善的评估, 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形成对其核心支撑点的有效评估。因为对于网管支撑而言, 其核心就是对网络运维工作的支撑, 而脱离了这个核心支撑点进行软件系统本身的评估就会使得重点把握不清, 也就客观造成了网管支撑的发展与网络运维工作的实际需要存在脱节之处。

随着应急通信保障、指挥调度辅助支撑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 从2008年年初开始, 运营商对于这方面的需求、要求均在不断提升, 而网络运维相应的管理流程、业务需求等也是在不断完善中, 目前已经在2011年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 并在支撑系统中落地实现。

就网络质量分析而言, 运营商从偏向于设备的数据获取向监测、拨测、路测等手段获取数据倾斜, 因为这些数据能够更好地体现客户感知, 这也就促使监测类系统的快速发展。

综合信息展现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业务支撑领域, 随着NOC (Network Operation Center) 的建设力度加强, 其也在逐步成长为对外、对内的网络全局信息窗口。

强调“云”网管支撑系统

在网管技术层面, 2011年较为显著的是在网管支撑领域加大了以“云计算”为主要驱动力的IT基础设施的建设。主机层面的“虚拟化”应当已经成为各省公司网管支撑领域的一个普遍现状, 还有部分省公司已经在推进存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的落地建设。

但是, 在此过程中以Oracle推出的Exadata数据库一体机为典型代表的高度集成化的一体机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并被大力推广, 这实际上与业界普遍接受的企业“私有云”建设理念存在着较大矛盾冲突。因为其将服务器、存储设备、平台软件进行了绑定, 与通过虚拟化实现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平台资源分散再组合的理念相冲突。

此外, 基于浏览器的诸如Silverlight、Flex开发技术被大规模应用, 利用富客户端模式来加速对传统的C/S架构的淘汰。元数据管理技术被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尝试, 打破了“元数据”的“神秘”。总之, 无论是业务元数据、技术元数据还是管理元数据的基础概念被广泛了解, 同时也在很多项目、系统中通过各种技术进行了落地实现。

综合型运维人才匮乏

在网管管理层面, 伴随着面向网络运维业务横向划分的综合性网管支撑系统的试验与大力推广, 网管支撑暴露出了专业人力资源的匮乏和后续培养的难题。所谓的网络运维业务方向大体可以分为网络监控、统计分析、资源管理、流程管理四大方向, 而传统的网管支撑人员均是按照话音网支撑、数据网支撑等纵向型的发展, 综合性人才极度匮乏。然而, 横向型网管支撑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却又非常狭窄, 与网络运维主流纵向型发展相冲突, 成为一个亟需破解的难题。

2012年网管以数据交互为重

从2011年中国移动整体发展情况看, 网络运维工作对于IT手段的支撑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也向精细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其支撑手段的需求也会继续大规模提出, 这些都将促使网管支撑系统保持快速发展。由此, 在2012年网管支撑将会重点解决如下四方面问题。

一、数据中心的构建将被摆上议事日程。以往, 无论是所谓的纵向的专业网管系统还是横向的综合网管系统, 都是各自管理各自的数据, 并将需要的辅助数据从其他系统复制一份自行管理。但是, 随着网络运维IT化支撑视角的变化, 势必会提出更加综合性的功能要求, 而这些功能必然会需要综合性的数据支撑, 使得数据的交互难度与管理难度日益增大。由此, 肯定会迫使网管支撑体系考虑数据中心的构建。

二、网管支撑私有云进一步发展。目前的所谓云计算实际上依然是以基于x86平台的虚拟机为主, 而在2012年将会加大存储资源池与平台资源池的建设力度, 进一步打破传统的系统间严格分离的局面。同时, 也会借助云计算的驱动力, 推动网管高可用、备份、容灾的建设, 即IT基础架构的建设规模、建设速度会保持高速发展。而在其中, 对于新环境下“网络”的矛盾会日益凸出, 因为这部分通常会被有意无意的忽略, 而一旦其他资源池应用形成规模, 这一矛盾势必被激化。

三、以ESB为载体的数据交互共享模式会发生大的变革。传统的系统间数据交互共享实际上属于一种非常复杂的网状网结构, 而且更为突出的是其一般采用非标准化的系统间私有接口。随着系统的增多, 数据交互的复杂度和变化性增强, 并结合2011年集成共享试验的已有成果, 将会促进ESB的大规模应用, 打破系统间网状网的连接, 促使网管以数据共享模式变革为突破点, 加快系统服务能力的外包提供, 从而整体向SOA架构迈进。

联通网管中心网络分析 第3篇

基于尽量节省办公网地址资源的考虑, 与MSAP厂家沟通了解到其产品具有地址转换NAT和NAPT功能, 这样就可以实现将私有网和DCN网的进行隔离, 以减少了对DCN网络地址资源的使用, 方便MSAP设备之间网管的实现。滨州MSAP组网, 主要是DCC通道方式方式来接入DCN网管网DCC通道方式主要针对多台级联MSAP的网管, 通过其中1台MSAP设备作为网关网元接入到DCN网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需要耗费DCN的IP资源, 而且要对联通的DCN原有的IP网段的子网划分提出一定要求, 那么, 每次管理多台非网关网元的MSAP设备时, 就需要对DCN的IP资源进行改动或者申请新的IP地址段, 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2 NAPT的基本工作原理简介

由于NAT实现是私有地址和DCN网IP之间的转换, 那么, 私有网中同时与DCN网进行通信的主机数量就受到NAT的DCN网地址数量的限制。为了克服这种限制, NAT被进一步扩展到在进行IP地址转换的同时进行TCP/UDP端口的转换, 这就是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 (NetworkAddress Port Translation) 技术。这样, 就更节省了地址空间。NAPT与NAT的区别在于, NAPT不仅转换IP包中的IP地址, 还对IP包中TCP和UDP的端口号进行转换。这使得多台私有网主机利用1个DCN网就可以同时和公共网进行通信。

3 NAPT使用方法说明

举例说明:

虚框内的子网相当于私有网, 所有的SNMPDCCVCC地址均为内部地址或私有地址, 虚框外的网络为DCN网, DCN网的IP为外部地址或全局地址。私有网络中含有三台设备, NAPT方式仅需要一个全局地址即可, 但需要3个TCP或UDP的端口号来区分。生成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注意:

1) 全局地址的端口号可以任意设置, 但要注意不要与知名端口号冲突, DCN经过的所有路由不要过滤这些端口。

2) 私有地址的端口号需要根据网管方式而定, 例如表中为23, 是因为采用TELNET管理, 所以端口号为23。

4 NAPT方式下管理设备的方法

使用Secure CRT控制台TELNET管理方式管理设备

上图是使用Secure CRT控制台TELNET管理方式管理设备时的设置方法, 可以看到1个全局地址对应三台设备, 只是TCP的端口号不一致, 只要选择相应的端口, 点击CONNECT即可以登陆到相应设备, 就可以管理到设备了。

5 结语

网络的发展离不开网管系统的支撑, 为了避免网管系统对网络发展的制约, 高效利用现有的DCN地址, 滨州联通目前已利用NAPT技术对前期的组网进行了改造, 节约了大量DCN网地址资源, 今后新上的MSAP设备也会使用这种技术, 为MSAP网络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摘要:为了适应集团客户出租电路的组网方式多样化的需求, 实现集团客户设备的远程管理和监控, 提高运行维护效率, 近两年来滨州联通在集团客户接入网络中应用了大量的MSAP设备。为实现各县区设备管理的快速部署, 滨州联通规划利用已有的DCN网络进行MSAP网络的管理, 对每台MSAP设备分配一个DCN网地址进行管理, 但随着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多, DCN网络地址越来越紧张。中国联通的DCN网属于内部网络, 办公、营业、监控等内部应用都是基于这个网络。将NAPT技术充分的利用到设备的网管中, 可实现DCN网地址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DCN网,MSAP,NAPT技术,DCC通道

参考文献

[1]汪文勇.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2]武勇, 张思东.基于网络处理器的NAPT的研究与实现中国新通信.2010.

联通网管中心网络分析 第4篇

一、宽带接入主流技术分析

1.1 x DSL宽带接入技术分析

x DSL技术是以铜缆双绞线作为信号传输介质一种高速传输技术, 按照上下行传输速率异同可分为对称型与非对称型两种, 该技术包括DSL (普通) 、HDSL (对称) 、ADSL (数字) 、VDSL (高速) 、SDSL (单线) 等多种分支技术。本文主要是对ADSL和VDSL技术进行分析。

ADSL技术主要特点是利用信号调制解调器将通信带宽分为三个波段:0-40KHz、20-140KHz、140-1.1MHz, 同时利用先进的数字信号编码与处理技术在相同的通信介质中实现不同波段与业务之间的信号传输, 但是由于网通缆线的非线性响应, 造成即使最高频段与最低频段间的信号传输仍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 需要在通信传输与接收端安装信号分离器来排除干扰。ADSL网络接入技术在保证信号传输质量的同时, 具有较低的维修与维护成本。VDSL即高速或超高速数字用户线通信技术, 是ADSL的升级版, 数据传输速度是其几十倍甚至更高, 该技术主要用于网络视频方面的数字传输业务, 两者信息传输介质基本相似, 但是VDSL主要用于点对点的数据传输, 设备端口包括用户端的调制解调器、通信协议分离器以及网络接入端口以保证通信网络的连续性与通信质量。

1.2 x PON宽带接入技术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移动智能设备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网络带宽与通信频段资源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于高清视频与快速网络通信的要求, 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用户对网络通信传输速率越来越高的要求, 主要的解决措施是在通信技术允许的范围之内不断增加网络通信频段与带宽, 带宽的不断增加带来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就是宽带频谱较大时会在传输过程中不同频段的信号相互干扰, 干扰的存在会明显降低信号传输的距离同时还会造成信号传输过程保真性大大降低。为解决这一问题通信领域科技工作者提出用光纤代替铜缆的新型网络通信技术, 光纤强大的信号传输能力与超大的网络信息承载能力, 得到广大网络用户的青睐。

现阶段光纤通信网络接入技术可分为点到点网络、点到交换站网络以及x PON (无源光缆网络) 三种主流模式。点到点网络是指每个网络用户都通过一根光纤缆线与主服务器连接, 这种宽带接入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超大容量与超快速率的网络连接与传输服务, 同时还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但是对于光纤的利用率非常低且宽带接入成本巨大普通用户难以承受, 因此很难得到普及;点到交换站的网络接入即用光纤将主服务器与交换站连, 接然后通过交换器与普通网线实现每点用户的网络接入, 这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光纤, 但是交换站属于有源设备, 那么后期的维护与维修成本必将大大增加;基于点站式接入技术开发出一种x PON (无源光纤网络接入技术) , 从主服务器到用户的网络连接的整个环节中全部采用无源设备, 该技术兼具上述两种接入模式的优点, 具有很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1.3 WLAN宽带接入技术分析

WLAN宽带接入技术是智能终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信息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以无线网络传输通道为信息传输介质, 不仅能够实现覆盖区域内网络互连的功能, 还具有很高的移动性与兼容性, 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进行网络信息传输的要求。现阶段WLAN网络通信协议主要由IEEE802.1x系列和Hiper LAN/x系列所组成, 后者不但能够实现对该局域网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还能够对用户的连接设备进行相应的控制和配备, 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对于网络连接的个性化需求, 提供更为人性化的网络连接服务。

二、宽带接入网技术特点

用户设备端口的接入网络设备不仅能够实现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功能, 还可以通过接入互联网实现网络数据、自制视频、以及网络资源自我配置等多样化的信息传输与交换, 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飞速发展的今天, 接入网技术完全能够满足人们对于随时随地进行网络信息传输的需求。接入网只能实现用户本地连接以及通过无线网络设备分流、实现小面积的网络覆盖, 因此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同时其后期的维护与维修成本非常小。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宽带接入网技术既能实现模拟信号传输, 同时还能够提供数字信息传输服务;接入网通过更新传输介质能够进行电信号、光信号的传输;接入网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网络需求, 提供低速率、低容量的文本与短语音服务, 还能够提供高速、宽带的高清视频、数字画面数据的传输服务;接入网不仅包含数据传输功能, 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复用、交叉传输与连接。

三、安徽联通宽带接入网建设目标及原则

3.1安徽联通宽带接入网建设目标

住宅目标网规划总体目标包括覆盖目标、速率目标、接入能力三部分, 应按目标速率实现宽带覆盖, 按重点区域实现接入能力提升。以效益为中心逐步扩大宽带覆盖, 重点考虑乡镇以上宽带覆盖, 行政村覆盖仅考虑完成城镇化改造的行政村。, 以及覆盖投资效益好的未覆盖异网区域和新建区域, 对非住宅楼宇实现写字楼1公里范围内的光纤覆盖;以城市20M、农村8M为基本速率要求, 2016年完成DSLAM覆盖区域的改造, 新建及改造完成区域城市达到50M以上, 农村达到12M及以上;非住宅楼宇在光纤到楼的基础上, 按需提供接入速率。以重点区域为抓手, 提交需配置的新增OLT节点、接入主干/配线光缆网、乡镇区域的上联传输带宽需求。

非住宅目标网络接入规划分为覆盖目标、速率目标、网络结构优化目标。覆盖目标表现如下:对于商业写字楼在完成综合业务点布局的基础上, 实现光纤接入距离少于1公里, 满足有业务需求时快速接入的需求;已覆盖区域根据市场业务需求进行改造;对高校楼宇按需进行覆盖和接入, 重点考虑规模较大的高校进行覆盖;除此之外对于专业网络营销市场要实现总体、无死角覆盖。对于速率目标针对商业写字楼在实现光纤到楼的基础上, 按照客户需求提供接入速率, 应同时满足大客户专线和普通企业宽带接入的需求;对于网络专业市场按照用户需求确定接入速率, 对速率不满足业务需求的区域进行针对性改造;对于大学楼房在光纤到楼或光纤到宿舍的基础上, 按需进行升速改造。

网络结构优化目标:OLT目标局点应选取综合业务接入点及以上局点, 结合业务的发展情况, 形成稳定的OLT布局, 城市宽带接入距离小于3km, 农村可适当延长至5km, 住宅楼宇、非住宅楼宇、大客户的宽带接入设备均通过“配线光交-配线光缆-主干光交-主干光缆”方式就近上联至综合业务接入点, 重点区域接入能力提升。以传输专业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为基础, 根据5-8年宽带覆盖和大客户接入市场布局, 提炼固网重点业务接入区名单。针对固网重点业务区域, 提出主干/配线光交和主干/配线光缆的建设需求, 根据3-5年乡镇宽带覆盖区域拓展, 用户规模规划和用户带宽速率目标, 提出3-5年内传输网承载能力需求。

3.2安徽联通网络接入建设原则

安徽联通网络接入建设原则首先按照用户预测规模确定建设规模, 即:

1) 宽带接入网建设应坚持有效益的发展策略,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 工程末端尽量靠近用户以满足用户快速装机需要。

2) 以业务预测的目标用户数为基础, 以薄覆盖为基本做法, 以提高端口实占率为要求, 实现宽带接入的端口/光纤薄覆盖和区域广覆盖。

3) 薄覆盖是指按照目标用户数来确定PON口数量以及ODN网各部分 (主干光缆、配线光缆和分光器) 的规模, 光缆一次性建设, 从而降低建设投资, 提高资源利用率。

4) 端口建设规模的确定应以市场预测的目标用户数为依据, 同时考虑现有用户的转网需求和新增用户的发展需求, 根据目标实占率采用薄覆盖方式确定建设规模, 自建网络住宅及非住宅区域宽带端口配比原则上不高于20%, 目标端口实占率要求大于70%。改造区域端口配置数量原则上不大于在网宽带用户的1.4倍, 改造区域目标端口利用率大于80%。建设规模的确定应严格依据预测目标用户数, 不能随意改变端口规模。在用户数未达到目标用户数之前不应进行扩容建设, 并避免后期更换分光器造成用户频繁割接。

结语:随着现代人们对于宽带网络通信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宽带接入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必将取得快速发展, 为满足用户对于网络接入与通信服务的个性化需求, 多种宽带接入模式并存与协调发展成为网络通信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以及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与普及, 现代人们对于网络通信质量与信息传输速率提出更要的要求, 各大运营商不断优化网络通信系统功能以提供更为优质的网络通信服务来满足巨大的网络市场需求。笔者以安徽联通宽带接入网建设目标及原则角度入手, 通过对几种不同宽带接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 为该地宽带接入网络规划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联通宽带,接入网技术,规划方案,探究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达编著, 《网络工程师必读-接入网与交换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版.

[2]翟禹、唐宝民、彭木根等, 《宽带通信网与组网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版.

[3]韩玲、曾志民等编著, (x DSL宽带接入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冯建和、王岚编著, 《ADSL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年版.

[5]张杰等编著, 《光网络新业务与支撑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毛拥华, 倪冰.电信级IP宽带网用户接入认证技术发展及应用.[M].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 2006.

[7]国网通 (集团) 有限公司.中国网通ADSL用户端口识别应用技术要求V1.0.[M].中国网通 (集团) 有限公司.2005.9.

联通网管中心网络分析 第5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 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竞相角逐, 均大力投入4G LTE网络建设。由于各大运营商发展起点、市场运作和资金实力等原因局限, 致使在4G时期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面临不同网络混合组网挑战, 如CDMA、GSM、WCDMA、WLAN等2G、3G网络。2G、3G时代, 通信频段较低, 因此可以实现少量基站满足广覆盖的需求。而在4G时代需要进行高频建网, LTE站址就面临巨大缺失, 这就意味着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才能很好承载网络, 在2.6GHz频率的TD-LTE网络建设尤其困难。

TD-LTE和LTE FDD频段碎片化特别严重, 不同的频段网络覆盖不一样, 目前中国联通还是拥有珍贵的4G低频资源, 但是如何进行高效的低频和高频的频段利用, 这将是一个课题。因此中国联通在大范围覆盖的地区采用FDD模式, 而市区人口稠密、数据需求量大的热点区域将会加上TDD来充分利用好频谱资源, 扩大数据承载力。中国联通在站点资源上要优于中国电信, 但从广区域基站分布, 特别在城市微基站与郊区的宏基站的数量上与中移动的差距是较大的。同时联通在资金实力上是最薄弱的, 需要它初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4G网络是很困难的。

本文立足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开展网络与业务融合的角度, 对将要面临的4G承载网改造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将来的融合工作提供承载网改造参考方案和技术参考, 从而提高联合建网效率, 快速实现双方4G网络信号广覆盖。

1承载网技术方案

联通电信网络融合采用两种无线接入网方案:BBU分设和BBU合设。无论是BBU合设方案还是BBU分设方案, 所有BBU上行均要接入到承载网中。目前联通、电信共有两张承载网并存, 因此BBU上行接入也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1) 各自接入自有承载网;

(2) 共享对方承载网。

2 IPRAN组网

目前设备厂商提供的4G BBU、IPRAN设备均配置了GE光口、GE电口, 因此BBU上行可以通过GE光口连接至承载网中IPRAN设备, 也可以通过GE电口连接至IPRAN设备, 上行接入方式灵活。根据BBU配置, 上行传输接入方式主要分以下两种。

(1) BBU分设传输接入方案

BBU分设是指联通、电信各自安装一套BBU。根据BBU自带GE光口、GE电口特征, 2台BBU可以分别接入各自承载网, 也可以共享接入联通或电信单方的承载网。图1为2台BBU各自接入自有承载网后, 连回至各自核心网的链路示意图。

2台BBU接入联通或电信单方承载网时, 优先使用光口连接, 次选电口连接, 同时用10GE链路将联通ER与电信ER打通或在其中间加载一个ASDR网关, 实现上行接入各自核心网。设备连接如图2所示。

(2) BBU合设传输接入方案

BBU合设是指在原有1台BBU上加载1块新的信道板或替换原有信道板, 以供联通电信共同享用。目前合设BBU至少具有1个GE光口、1个GE电口, 因此在BBU光口数量充足情况下, 优先选用光口上联IPRAN设备, GE电口次选。根据IPRAN选用方式, BBU合设传输接入方案分为以下两种, 如图3、图4所示。

合设单台BBU共享联通或电信单方承载网时, BBU可以通过1GE光口+1GE电口上联至IPRAN设备。某些型号BBU如有充足数量的光口, 可以通过2*GE光口上联至IPRAN设备。为了便于联通、电信各用自有核心网, 联通ER与电信ER需要实现互联互通。

3传输资源配置方案

对于单台BBU共享单方承载网方案可知, 双方运行商共享的1套BBU接入电信或联通单方面的承载网, 并需在核心网机房将联通电信ER直接打通或者在其中间加载一套ASDR网关, 以此实现双方的传输共享。在共享双方运营商原有S1传输资源时, 关于对双方运营商资源分配方式主要有以下如图5所示几种:

(1) 静态分配:联通和电信各自使用独立分配的传输资源;

(2) 共享资源池:联通和电信可全部共享所有传输资源;

(3) Overbooking:如果电信资源空闲, 联通资源拥塞, 可利用电信的传输资源。

针对共享基站传输组网策略, 主要采用两种方案:IP/VLAN传输资源共享;传输资源独立部署。

1) IP/VLAN传输资源共享

IP/VLAN资源:联通/电信共享IP/VLAN资源, 双方运营商数据在汇聚路由器进行分路 (图6所示) 。而传输带宽配置, 基站可配置为联通/电信共享传输带宽, 或者联通/电信独占不同的传输带宽。

该方案优点:对新建站点, IP/VLAN数量需求小, 易于进行传输网络规划;对于现网已部署基站, 无需新增IP/VLAN资源即可满足两个运营商需求, 对传输网络无需增加新的L2 VPN满足要求。

该方案缺点:联通电信融合承载网改造, 会对2个运营商都有影响。

2) 传输资源独立部署

联通、电信分别使用不同的IP/VLAN资源 (图7所示) 。传输网络针对不同运营商分成2个不同的逻辑网络;传输网络为每个基站提供2套传输路径。

该方案优点:各个运营商可灵活配置各自的IP/VLAN资源, 而互不影响;不同运营商独占自己的传输带宽资源。

该方案缺点:对新建站点, IP/VLAN数量针对每个运营商提供一套数据, IP/VLAN数据要求多;对于现网已部署基站, 如果传输网络不满足, 还需要进行传输网络改造;由于不同运营商使用不同的传输资源, 使得X2接口配置复杂。

4 VPN建设需求

联通、电信承载网均划分VPN, 双方IP承载网以VPN方式互连, 互通点在4G核心网所在城市AR (基本是省会城市) , 以此实现在骨干承载网上 (CN2与B网) 互通。VPN建设方案如图8所示。

目前电信4G业务承载在CDMA网络的VPN里面, 而联通IP承载B网共有2套VPN (业务、网管) 。在联通ER和电信ER通过10GE链路打通情况下, 联通现有的2台VPN与电信1台VPN均要互通。根据融合共享需要, 避免对联通、电信现有网络干扰和影响, 电信侧需新建2台联通使用的VPN, 联通侧需新建1台电信用的VPN, 3对VPN通过3个子接口实现互联互通如图8所示。

5结束语

本文基于联通电信网络融合趋势, 对网络融合过程中承载网改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根据双方运营商现有4G网络现状, 结合4G传输设备特征, 提出了2种IPRAN组网方案, 同时也对传输资源进行了配置分析。两种方案各有优劣, 在未来的融合工作中可以根据具体场景自由选择。本文提出的承载网改造方案可以作为未来融合工作的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Kuangweijun.重重挑战中电信中联通4G融合组网之路[EB/OL].http://mobile.pconline.com.cn/431/4315877.html, 2015-01-27.

[2]房磊, 方韧, 李宝等.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联合建网场景细化与技术设计[J].移动通信, 2016, 40 (7) .

[3]王鹏.内地4G建网路径明晰:FDD/TDD融合网络渐成主流[EB/OL].http://tech.ifeng.com/telecom/detail_2013_06/28/26895700_0.shtml, 2013-6-28.

[4]房磊, 方韧, 李宝等.五大典型场景下联通电信如何展开联合建网[N].人民邮电报, 2015-12-17.

上一篇:1月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加快推进我省水价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