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维稳是主调

2024-09-05

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维稳是主调(精选3篇)

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维稳是主调 第1篇

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维稳是主调

11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明年经济工作,会议中并没有明确提及物价与通胀预期的相关内容,而是继续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次会议淡化了物价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内容,是为了突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扩张性政策并没有退出计划,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将继续维持。10月下旬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提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是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将管理通胀预期与保增长、调结构相提并论。

虽然提出管理通胀预期,但是目前中国并不存在通货膨胀。10月份CPI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1,1-10月份价格下降了1.1%;PPI同比下降5.8%,环比上涨了0.1个百分点,同比降幅仍然较大。

对于明年的CPI,市场的普遍预期是维持在3%左右的低位,不会构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对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会形成太大压力,也给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施展空间。

然而,分析人士表示,在强调政策的连续和稳定的同时,也要切实关注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注意政策的灵活性。会议也明确指出,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称,实际上3季度已经有很多政策和举动,彰显了政策的“微调”。10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后资本市场对意见提及的六大过剩产能的再融资关闭 货币市场上,数据显示,央行第三季度共发行央行票据1.3万亿元,正回购8700亿元,同时,7月份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以优化操作期限结构。业内人士指出,在保持适度宽松基调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仍然是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主要手段。

中国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变 第2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 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所长汪同三表示, 此次会议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召开, 其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表述没有发生实质变化, 相当于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定下基调。

会议指出, 明年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 落实和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 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目前, 虽然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回暖, 但是不排除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预计明年外需形势会比今年有所改善, 但总体仍然偏弱。在这种环境下, 中国一定要保持宏观经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信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林松立说。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 中国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稳定投资消费信心, 宏观调控更大的灵活性也使政府更加易于应对经济运行中的隐忧。

目前, 中国的经济增速已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水平, 官员和经济学家也纷纷表示全年“保八”已无悬念。这应归功于中国一年来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其中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计划。

“‘保八’任务今年可以完成, 并不意味着经济已完全进入自主平稳增长的轨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指出, “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基调和取向是必须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 今年以来, 由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内需组合”,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外需急剧萎缩带来的损失。

庄健表示:“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可持续的增长, 重点在于复苏动力是否扎实。”4万亿刺激计划旨在作为杠杆撬动民间投资, 前一阶段政府在经济复苏中起到主导作用, 后期要看民间投资能否接过接力棒。

“只有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被真正激发起来并发挥作用, 经济复苏动力的转换才会更加顺利。如果民间投资撬不起来的话, 政府主导的政策作用会慢慢下降。”他说。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 明年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 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相关政策。

会议“五个更加注重”的提法也透露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新重点, 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维稳是主调 第3篇

聚焦一:积极财政政策重点更突出,群众将享受更多财政阳光

政策: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

解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2010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突出重点,就是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这也正是近年来公共财政的一贯目标和着力点。2009年,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形势下,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安排7161.4亿元,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7284.63亿元,增长29.4%。

在此基础上,明年还要继续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这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将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对此,贾康认为,财政政策的支持重点应加大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新能源、节能汽车、医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投资,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政策性导向的信贷支持和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努力培育带动新增长点。

聚焦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退出”,信贷的增速将有所控制

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解读:专家认为,这“四性”勾勒出了2010年货币政策的轮廓。“‘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这给市场吃了个‘定心丸。”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说,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仍可能反复,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当前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要让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真正焕发活力还需努力,因此,明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退出”。

“‘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则表明,明年货币政策将在保持基本取向的前提下,因势、实时、灵活地调整力度和节奏。”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货币政策面对的情况较为复杂:一方面,当前我国通胀压力不大,但通胀预期在升温;另一方面,货币信贷增长较快,流动性十分充足,正常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5—8个百分点,而目前M2增速达29%,高于GDP增速20多个百分点。“这两方面的因素可能会推动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上扬,甚至带来资产泡沫风险,以及由于资金使用成本较低,可能会带来低效益的投资。这些都需要引起货币政策的关注并作出及时应对。”丁志杰说。

丁志杰认为,“四性”的提法说明,货币当局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动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工具,而主要通过信贷政策的动态调整等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对此,汪同三表示,主要是要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同时优化信贷结构,以此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今年的情况非常特殊,货币信贷增速相当快,明年的增速可以也应当比今年有所控制和放缓。”汪同三说。

聚焦三:收入分配制度应进一步改革,要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政策: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解读:“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这是中央基于当前形势而做出的科学决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表示,近年来,扩大消费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增多。农民收入、城市低保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个税起征点都在提高,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也在加大,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中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契合这一趋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扩大居民消费,首先就要增加居民收入,这就要求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目前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这不利于扩大居民消费——如果老百姓没多少钱,谈何消费?在绝大部分百姓的收入来源都是劳动收入的情况下,下一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以工资改革为核心、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今后,国家要继续实施并完善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例如扩大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的试点范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次,要减轻居民负担,加快全民社保建设,增加社保投入,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创建城乡居民持续消费的条件。

聚焦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安排

政策: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认为,这是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体现了中央的战略构想是一脉相承的,为未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安排。

张晓山表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进一步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是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想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非常重要,而推动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则是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张晓山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农民工已外出打工多年,有了比较稳定的就业机会,在统计口径上已被列为城市人口,但由于政策的限制却无法真正实现身份转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身份的真正转换,推动城镇化的落实,同时也将为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规模经营等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维稳是主调】相关文章:

明年计划05-12

宏观经济政策效应07-07

宏观经济政策论文05-14

宏观政策目标06-03

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提纲09-27

宏观经济政策抉择论文04-28

明年工作要点范文06-04

财务明年工作目标07-05

煤矿明年工作思路07-23

宏观政策论文提纲08-26

上一篇:县建设局局长在全县建设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农远工程设备使用的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