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达 生范文

2024-09-17

列子《达 生范文(精选3篇)

列子《达 生 第1篇

庄子达生原文及译文

庄子达生原文及译文

【原文】

达生之情者(1),不务生之所无以为()2;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3)。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5),其去不能止(5)。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6)。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7),正平则与彼更生(8),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则生奚足遗(9)?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10)。夫形全精复(11),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12),散则成始(13)。形精不亏,是谓能移(14);精而又精,反以相天(15)。

【译文】

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养育身形必定先得备足各种物品,可是物资充裕有余而身体却不能很好保养的情况是有的;保全生命必定先得使生命不脱离形体,可是形体没有死去而生命却已死亡的情况也是有的。生命的到来不能推却,生命的离去不能留止。可悲啊!世俗的人认为养育身形便足以保存生命;然而养育身形果真不足以保存生命,那么,世间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呢!虽然不值得去做却不得不去做,内中的操劳或勤苦也就不可避免。

想要免除操劳形体的情况,不如忘却世事。忘却世事就没有劳苦和拘累,没有劳苦和拘累就算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就能跟随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跟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也就接近于大道了。世俗之事为什么须得舍弃而生命途中的痕迹为什么须得遗忘?舍弃了世俗之事身形就不会劳累,遗忘了生命的涯际精神就不会亏损。身形得以保全而精神得以复本还原,就跟自然融合为一体。天和地,乃是万物(生长、繁育)的父体和母体,(阴阳二气)一旦结合便形成物体,物体一旦离散又成为新的物体产生的开始。形体保全精神不亏损,这就叫做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精神汇集达到高度凝聚的程度,返回过来又将跟自然相辅相成。

【原文】

子列子问关尹曰(1):“至人潜行不窒(2),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3)。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4),非知巧果敢之列(5)。居(6),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7)?夫奚足以至乎先(8)?是色而已(9)。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10),夫得是而穷之者(11),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12),而藏乎无端之纪(13),游乎万物之所终始(14),一其性(15),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16)。夫若是者,其天守全(17),其神无郤(18),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19)。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20),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21),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22),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23),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24)。不厌其天,不忽于人(25),民几乎以其真!”

【译文】

列子问关尹说:“道德修养臻于完善的至人潜行水中却不会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却不会感到灼热,行走于万物之上也不会感到恐惧。请问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关尹回答说:“这是因为持守住纯和之气,并不是智巧、果敢所能做到的。坐下,我告诉给你。大凡具有面貌、形象、声音、颜色的东西,都是物体,那么物与物之间又为什么差异很大,区别甚多?又是什么东西最有能耐足以居于他物之先的地位?这都只不过是有形状和颜色罢了。大凡一个有形之物却不显露形色而留足于无所变化之中,懂得这个道理而且深明内中的奥秘,他物又怎么能控制或阻遏住他呢!那样的人处在本能所为的限度内,藏身于无端无绪的混沌中,游乐于万物或灭或生的变化环境里,本性专一不二,元气保全涵养,德行相融相合,从而使自身与自然相通。像这样,他的禀性持守保全,他的精神没有亏损,外物又从什么地方能够侵入呢!

“醉酒的人坠落车下,虽然满身是伤却没有死去。骨骼关节跟旁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因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即使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伤害却全没有惧怕之感。那个人从醉酒中获得保全完整的心态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何况从自然之道中忘却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态呢?圣人藏身于自然,所以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他。复仇的人并不会去折断曾经伤害过他的宝剑,即使常存忌恨之心的人也不会怨恨那偶然飘来、无心地伤害到他的瓦片,这样一来天下也就太平安宁。没有攻城野战的祸乱,没有残杀戮割的刑罚,全因为遵循了这个道理。

“不要开启人为的思想与智巧,而要开发自然的真性。开发了自然的真性则随遇而安,获得生存;开启人为的思想与智巧,就会处处使生命受到残害。不要厌恶自然的禀赋,也不忽视人为的才智,人们也就几近纯真无伪了!”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1),犹掇之也(2)。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3);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4);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5)。吾不反不侧(6),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原文】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1),津人操舟若神(2)。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3)。若乃夫没人(4),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5)’。吾问焉而不吾告(6),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7)。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8),恶往而不暇(9)!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惮(10),以黄金注者湣(11)。其巧一也,而有所矜(12),则重外也(13)。凡外重者内拙。”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在觞深过渡,摆渡人驾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驾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驾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那他不曾见到船也会熟练地驾驶船。’我进而问他怎样学习驾船而他却不再回答我。请问他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这是因为他们习以成性适应于水而处之自然。至于那善于潜水的人不曾见到过船就能熟练地驾驶船,是因为他们眼里的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看待船翻犹如车子倒退一样。船的覆没和车的倒退以及各种景象展现在他们眼前却都不能扰乱他们的内心,他们到哪里不从容自得!用瓦器作为赌的人心地坦然而格外技高,用金属带钩作为赌的人而心存疑惧,用黄金作为赌的人则头脑发昏内心迷乱。各种赌的赌博技巧本是一样的,而有所顾惜,那就是以身外之物为重了。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笨拙。”

【原文】

田开之见周威公(1)。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2),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田开之曰:“开之操拔篲以侍门庭(3),亦何闻于夫子!”威公曰:“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威公曰:“何谓也?”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4),岩居而水饮(5),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6),无不走也(7),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8),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9)”。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10),柴立其中央(11)。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夫畏塗者(12),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13),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14),袵席之上(15),饮食之间(16);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译文】

田开之拜见周威公。周威公说:“我听说祝肾在学习养生,你跟祝肾交游,从他那儿听到过什么呢?”田开之说:“我只不过拿起扫帚来打扫门庭,又能从先生那里听到什么!”周威公说:“先生不必谦虚,我希望能听到这方面的道理。”田开之说:“听先生说:‘善于养生的人,就像是牧放羊群似的,瞅到落后的便用鞭子赶一赶。’”周威公问: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田开之说:“鲁国有个叫单豹的,在岩穴里居住在山泉边饮水,不跟任何人争利,活了七十岁还有婴儿一样的面容;不幸遇上了饿虎,饿虎扑杀并吃掉了他。另有一个叫张毅的,高门甲第、朱户垂帘的富贵人家,无不趋走参谒,活到四十岁便患内热病而死去。单豹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可是老虎却吞食了他的身体,张毅注重身体的调养可是疾病侵扰了他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人,都不是能够鞭策落后而取其适宜的人。”

孔子说:“不要进入荒山野岭把自己深藏起来,也不要投进世俗而使自己处处显露,要像槁木一样站立在两者中间。倘若以上三种情况都能具备,他的名声必定最高。使人可畏的道路,十个行人有一个人被杀害,于是父子兄弟相互提醒和戒备,必定要使随行的徒众多起来方才敢于外出,这不是很聪明吗!人所最可怕的,还是枕席上的姿意在饮食间的失度;却不知道为此提醒和戒备,这实在是过错。”

【原文】

祝宗人玄端以临牢(1),说彘曰(2):“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汝(3),十曰戒,三日齐(4),藉白茅(5),加汝肩尻乎彫俎之上(6),则汝为之乎?”为彘谋(7),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之中(8),自为谋,则苛生有轩冕之尊(9),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10)。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

【译文】

主持宗庙祭祀的官吏穿好礼服戴上礼帽来到猪圈边,对着栅栏里的猪说:“你为什么要讨厌死呢?我将喂养你三个月,用十天为你上戒,用三天为你作斋,铺垫上白茅,然后把你的肩胛和臀部放在雕有花纹的祭器上,你愿意这样吗?”为猪打算,说是仍不如吃糠咽糟而关在猪圈里,为自己打算,就希望活在世上有高贵荣华的地位,死后则能盛装在绘有文采的柩车上和棺椁中。为猪打算就会舍弃白茅、雕俎之类的.东西,为自己打算却想求取这些东西,所不同于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原文】

桓公田于泽(1),管仲御,见鬼焉。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2)?”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诶诒为病(3),数日不出。

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4):“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夫忿滀之气(5),散而不反(6),则为不足(7);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8),则为病。”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沈有履(9),灶有髻(10)。户内之烦壤(11),雷霆处之(12),东北方之下者,倍阿鲑蠪跃之(13);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14)。水有罔象(15),丘有峷(16),山有夔(17),野有彷徨(18),泽有委蛇(19)。”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20),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21)。”

桓公辴然而笑曰(22);“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译文】

齐桓公在草泽中打猎,管仲替他驾车,突然桓公见到了鬼。桓公拉住管仲的手说:“仲父,你见到了什么?”管仲回答:“我没有见到什么。”桓公打猎回来,疲惫困怠而生了病,好几天不出门。

齐国有个士人叫皇子告敖的对齐桓公说:“你是自己伤害了自己,鬼怎么能伤害你呢?身体内部郁结着气,精魂就会离散而不返归于身,对于来自外界的骚扰也就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郁结着的气上通而不能下达,就会使人易怒;下达而不能上通,就会使人健忘;不上通又不下达,郁结内心而不离散,那就会生病。”桓公说:“这样,那么还有鬼吗?”告敖回答:“有。水中污泥里有叫履的鬼,灶里有叫髻的鬼。门户内的各种烦攘,名叫雷霆的鬼在处置;东北的墙下,名叫倍阿鲑蠪的鬼在跳跃;西北方的墙下,名叫攻入阳的鬼住在那里。水里有水鬼罔象,丘陵里有山鬼峷,大山里有山鬼夔,郊野里有野鬼彷徨,草泽里还有一种名叫委蛇的鬼。”桓公接着问:“请问,委蛇的形状怎么样?”告敖回答:“委蛇,身躯大如车轮,长如车辕,穿着紫衣戴着红帽。他作为鬼神,最讨厌听到雷车的声音,一听见就两手捧着头站着。见到了他的人恐怕也就成了霸主了。”

桓公听了后开怀大笑,说:“这就是我所见到的鬼。”于是整理好衣帽跟皇子

告敖坐着谈话,不到一天时间病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原文】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1)。十日而问:“鸡已乎(2)?”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3)。”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4)。”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5)。”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6),反走矣(7)。”

【译文】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原文】

孔子观于吕梁(1),县水三十仞(2),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3)。见一丈夫游之(4),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5)。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6)。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7)’”曰:“亡(8),吾无道。吾始乎故(9),长乎性(10),成乎命(11)。与齐俱入(12),与汩偕出(13),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14)。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译文】

孔子在吕梁观赏,瀑布高悬二三十丈,冲刷而起的激流和水花远达四十里,鼋、鼍、鱼、鳖都不敢在这一带游水。只见一个壮年男子游在水中,还以为是有痛苦而想寻死的,派弟子顺着水流去拯救他。忽见那壮年男子游出数百步远而后露出水面,还披着头发边唱边游在堤岸下。孔子紧跟在他身后而问他,说:“我还以为你是鬼,仔细观察你却是个人。请问,游水也有什么特别的门道吗?”那人回答:“没有,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我起初是故常,长大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我跟水里的漩涡一块儿下到水底,又跟向上的涌流一道游出水面,顺着水势而不作任何违拗。这就是我游水的方法。”孔子说:“什么叫做‘起初是故常,长大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呢?”那人又回答:“我出生于山地就安于山地的生活,这就叫做故常;长大了又生活在水边就安于水边的生活,这就叫做习性;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样生活着,这就叫做自然。”

【原文】

梓庆削木为鐻(1),鐻成,见者惊犹鬼神(2)。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3)。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4)。当是时也,无公朝(5),其巧专而外骨消(6)。然后入山林,观天性(7),形躯至矣(8),然后成见鐻(9),然后加手焉(10);不然则已(11),则以天合天(12),器之所以疑神者(13),其是与(14)!”

【译文】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原文】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1),进退中绳(2),左右旋中规(3)。庄子以为文弗过也(4),使之鉤百而反(5)。颜阖遇之(6),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7)。少焉(8),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译文】

东野稷因为善于驾车而得见鲁庄公,他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庄公认为就是编织花纹图案也未必赶得上,于是要他转上一百圈后再回来。颜阖遇上了这件事,入内会见庄公,说:“东野稷的马一定会失败的。”庄公默不作声。不多久,东野稷果然失败而回。庄公问:“你为什么事先就知道定会失败呢?”颜阖回答说:“东野稷的马力气已经用尽,可是还要它转圈奔走,所以说必定会失败的。”

【原文】

工倕旋而盖规矩(1),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2),故其灵台一而不桎(3)。忘足,屦之适也(4);忘要(5),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6)。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7),忘适之适也。

【译文】

工倕随手画来就胜过用圆规与矩尺画出的,手指跟随事物一道变化而不须用心留意,所以他心灵深处专一凝聚而不曾受过拘束。忘掉了脚,便是鞋子的舒适;忘掉了腰,便是带子的舒适;知道忘掉是非,便是内心的安适;不改变内心的持守,不顺从外物的影响,便是遇事的安适。本性常适而从未有过不适,也就是忘掉了安适的安适。

【原文】

有孙休者(1),踵门而诧子扁庆子曰(2);“休居乡不见谓不脩(3),临难不见谓不勇;然而田原不遇岁(4),事君不遇世(5),宾于乡里(6),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7)?休恶遇此命也?”

扁子曰:“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8),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9),长而不宰(10)。今汝饰知以惊愚(11),脩身以明污(12),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13),汝得全而形躯(14),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15)。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孙子出,扁子入,坐有间(16),仰天而叹。弟子问曰:“先生何为叹乎?”扁子曰:“向者休来(17),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至于惑也。”弟子曰:“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王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

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鸟止于鲁郊(18),鲁君说之(19),为具太牢以飨之(20),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21),则平陆而已矣(22)。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23),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载鼷以车马(24),乐鴳以钟鼓也(25)。彼又恶能无惊乎哉!”

【译文】

有个名叫孙休的人,走到门前就惊叹不已地询问他的老师扁庆子,说:“我安居乡里不曾受人说过道德修养差,面临危难也没有人说过不勇敢;然而我的田地里却从未遇上过好年成,为国家出力也未遇上圣明的国君,被乡里所摈弃,受地方官放逐,而我对于上天有什么罪过呢?我怎么会遇上如此的命运?”

扁子说:“你不曾听说过那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的身体力行吗?忘却自己的肝胆,也遗弃了自己的耳目,无心地纵放于世俗尘垢之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不求建树的环境中,这就叫做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所建树而不自得。如今你把自己打扮得很有才干用以惊吓众人,用修养自己的办法来突出他人的污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在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你得以保全形体和身躯,具备了九窍,没有中道上夭折于聋、瞎、跛、瘸而处于寻常人的行列,也真是万幸了,又有什么闲暇抱怨上天呢!你还是走吧!”

孙休走出屋子,扁子回到房里。不多一会儿,扁子仰天长叹,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长叹呢?”扁子说:“刚才孙休进来,我把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的德行告诉给他,我真担心他会吃惊以至迷惑更深。”弟子说:“不对哩。孙休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吗?先生所说的话是错误的吗?错误的本来就不可能迷惑正确的。孙休所说的话是不对的吗?先生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吗?他本来就因迷惑而来请教,又有什么过错呀!”

扁子说:“不是这样的。从前有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鲁国国君很喜欢它,用‘太牢’来宴请它,奏‘九韶’乐来让它快乐,海鸟竟忧愁悲伤,眼花缭乱,不敢吃喝。这叫做按自己的生活习性来养鸟。假若是按鸟的习性来养鸟,就应当让它栖息于幽深的树林,浮游于大江大湖,让它吃泥鳅和小鱼,这本是极为普通的道理而已。如今的孙休,乃是管窥之见、孤陋寡闻的人,我告诉给他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的德行,就好像用马车来托载小老鼠,用钟鼓的乐声来取悦小鴳雀一样。他又怎么会不感到吃惊啊!”

浅谈《列子》的生存智慧 第2篇

关键词:列子,生存

《列子》八篇, 在西汉末年尚存完篇。西汉刘向《别录》曾加以录著, 现已亡佚。现存《列子》是东晋张湛收集残篇合辑而成, 并为其作注。

一、列子其人其书

对于现存《列子》的真伪, 历来有着不同的观点。近代梁启超、冯友兰等人认为这本书不是先秦时期的《列子》, 是魏晋人重编的。梁启超在其《古书真伪及其时代》中说:“有一种书完全是假的, 其毛病更大。学术渊源都给弄乱了, 譬如《列子》乃东晋时张湛———即《列子注》作者———采集道家之言凑合而成。”他甚至断言作伪者就是给它做注的晋人张湛[1];也有学者认为此书就是先秦列子所著。陈鼓应、严灵峰等人坚持《列子》不伪的观点, 严灵峰撰长文辩驳《列子》伪书说, 他在《<列子新书>辨惑》中写道:“闲曾遍读其书, 觉文字之纯古淳朴, 且能保存黄帝、鬻熊、关尹、杨朱各家之遗说;绝非汉晋诸书所可及。”[2]

因为怀疑《列子》其书是伪书, 连带着对列子其人也产生了怀疑, 唐代高似孙不光认为《列子》是伪书, 更认为他的著者列御寇是《庄子》里的寓言故事人物[3]。其实不然, 列子不只出现在《庄子》一本书中, 先秦典籍《尸子》、《战国策》等书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尸子·广泽》中说:“墨子贵兼, 孔子贵公, 皇子贵衷, 田子贵均, 列子贵虚, 料子贵别, 囿其学之相非也, 数世矣。”[4]《吕氏春秋·不二》中也说“子列子贵虚”[5], 可见在先秦时期, 列子是成一家学说的思想家, 并非虚构的人物。至于《列子》这本书, 全书体系严密, 思想统一, 反映了列子思想, 绝非伪造。本文支持严灵峰观点, 认为《列子》这本书是列子门人与私淑弟子所记, 现存《列子》是刘向《列子新书》之残缺, 张湛为其做注。

二、《列子》的生存智慧

《列子》一书对于人如何活着, 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主要谈三个方面:不求长生、懂得变化和宽慰自己。

1. 不求长生

《列子》一书主张人不要刻意追求长生。不求长生,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的生死由命数决定, 另一方面是长生其实是在受苦。

《列子》一书多次提到“命”, 他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命数, 人的贫富贵贱是由命决定, 人的寿命也由命决定。《力命篇》中有“自寿自夭, 自穷自达, 自贵自贱, 自富自贫”[6], 这句话点出生死、穷达、贵贱和贫富都是生来就注定的, 非他力所能改变。“然而生生死死, 非物非我, 皆命也, 智之所无奈何” (《力命》) , 生命并不是说注重保护就能长久保存的, 也不是说故意轻贱就会夭折的, 而是早早就有命数, 无论怎么祈求长生都没有用。纵观历史, 可以看出列子的睿智, 在中国古代, 有人借助服食药物求长生, 有人修炼心法求长生, 方法虽然不同结果却一样, 都不成功。如魏晋士人盛行服寒食散求长生, 许多人因服药身体发热, 隆冬时节需裸袒食冰, 或者趴在冰凉的石头上, 更有甚者用药不当导致中毒, 早早丧命。为虚无的长生目标受这样的苦, 还不如学习列子的观点, 顺其自然而活着, 不去关注寿命长短。现在虽然能通过食疗锻炼等方法延年益寿, 但想要达到长生, 无疑是痴人说梦。

人的寿命不会因主观努力而无限延长, 但就算求得长生, 也只不过是在受苦。《杨朱篇》中, 孟孙阳问杨朱若是有人珍视生命爱惜身体, 以此祈求不死, 可不可以办到, 杨朱说人没有不死的道理;孟孙阳又问以此祈求长久活着, 可不可以办到, 杨朱说人没有长久活着的道理, 然后, 杨朱反问孟孙阳:“五情好恶, 古犹今也;四体安危, 古犹今也;世事苦乐, 古犹今也;变易治乱, 古犹今也。既闻之矣, 既见之矣, 既更之矣, 百年犹厌其多, 况久生之苦也乎?”古今感受的情感、遭遇的苦乐、见到的易乱都是一样的, 活在世上百年都觉得厌烦, 何况是长生, 长生其实是在受苦。

列子后于老子, 其书虽然继承了老子顺应自然的生存观念, 但是却不像老子那般强调刻意保存生命, 而是多了一份旷达。《老子·五十章》中说:“盖闻善摄生者, 路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7]老子主张要避开猛兽和灾祸, 保全生命。相比于老子的谨慎, 列子在书中说“生非贵之所能存, 身非爱之所能厚”, 他认为刻意地保全也不能改变寿命, 把两者相比, 就看发现列子对待这一问题更为洒脱。

2. 懂得变化

《列子》一书指出要看到事情的变化,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无论是利用自然规律, 还是在社会中立足都要懂得变化。

《天瑞篇》中讲到宋国向氏贫穷, 向富有的齐国国氏请教生财之术, 国氏告诉他“吾善为盗”, 并解释此“盗”并不是盗窃, 而是利用天时地利, “吾盗天地之时利, 云雨之滂润, 山泽之产育, 以生吾禾, 殖吾稼, 筑吾垣, 建吾舍。陆盗禽兽, 水盗鱼鳖”, 国氏利用天气雨水等自然条件种植庄稼, 利用山里的树木修建房屋, 在合适的时机打猎捕。国氏看到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 明白在不同的地方收获不同的物产, 然后遵循自然规律致富。

生财需要看清变化, 在社会中实现自己价值也要懂得变化, 面对不同的情况, 要及时调整策略, 切勿生搬硬套。《说符篇》中讲述了一则故事, 鲁国施氏的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 一个喜欢军事, 爱好学问的儿子以学术谋求齐侯任用, 喜爱军事的儿子以兵法向楚王求取官职, 两个儿子都得到任用, 得到高官厚禄。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 从事的学业和施氏二子相同, 他们照搬施氏二子的策略, 一个儿子以学术求为秦王任用, 却被施以宫刑, 另一个儿子以兵法求为卫侯任用, 却被砍断双脚。孟氏父子责怪施氏, 施氏说并不是孟氏计谋有问题, 而是没有明白情况的不同。施氏二子能以学问和兵法求得任用是因为齐国正好需要以学术治理国家, 楚国正好需要兵法强大国家, 孟氏二子照搬他们的计策却失败了, 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面对的情况有所变化。秦国希望富国强兵, 拓展疆土, 学问对秦王来说无用;卫国处于国家包围之中, 内忧外患, 维持稳定才是正道, 如果依赖军事权谋, 很有可能会灭国。孟氏二子惨遭刑法就是不懂得变化的结果, 只有分析清楚面对的状况, 采用相应的策略才能达到目的。

3. 善于宽慰自己

人活在世上, 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同样的事情,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列子》一书主张善于宽慰自己, 才能活得快乐。《天瑞篇》中, 列子提及两个隐士, 他们生活清贫却很欢乐。孔子出游到泰山, 看见隐士荣启期在野地行走, 身穿鹿皮袄, 腰系一条绳, 一边弹琴一边唱歌, 就问他为何如此欢乐, 荣启期回答:“吾乐甚多。天生万物, 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 是一乐也。男女之别, 男尊女卑, 故以男为贵, 吾既得为男矣, 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 不免襁褓者, 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是三乐也。”生来为人, 生为男子, 活到九十, 除了最后一点, 前两点都很普通, 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也很多, 但是普通大众都不觉得这是值得快乐的事情, 荣启期却能从中却看出欣慰。与其他生物相比, 人为天地之贵, 他生而为人;与女子相比, 男为贵, 他生为男子, 还能有幸活到九十, 这就是值得高兴的, 正如孔子所说, 是“能自宽者也”。

还有另一位隐士也能宽慰自己。孔子在去卫国的路上看到林类捡拾别人遗下的麦穗, 就派子贡上去和他交谈, 子贡问林类年少时不努力, 长大后又不竞争时运, 老来没有妻子儿女, 眼看死期将至, 有什么欢乐的呢。林类说自己欢乐的原因, 人人都有, 但是别人反而以此为忧虑, “少不勤行, 长不竞时, 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 死期将至, 故能乐若此”, 年少时不努力, 老来只能靠捡别人遗下的麦穗度日, 这在别人看来是很苦的事情, 林类却觉得正因为自己年少时不争, 所以才能长寿;死亡是件让普通人忧愁的事情, 死亡意味着要丢下妻子儿女, 林类却因为自己没有妻儿, 所以觉得死亡也是一件欢乐的事情。

列子通过这两位隐士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能善于宽慰自己, 能看到事情的积极方面, 才能获得快乐。

《列子》关于生存还有其他方面的阐述, 如从心而动、享受乐趣等, 本文只是从很小的方面讨论, 想要把握全貌, 还需要更为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时代[M].台北:中华书局, 1936:13-29.

[2]严灵峰.《列子新书》辨惑[A].《目录学》[M].台北:大陆杂志社, 1960:303.

[3][宋]高似孙辑.子略[M].影印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5:23.

[4][战国]尸佼著.[清]汪继培辑.尸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76.

[5][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134.

[6][战国]列子.列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本文所引《列子》材料, 均来自于此书)

黄达生答《精武》编者问 第3篇

问:黄先生对洪拳的基本认识?

答:洪拳是岭南“五大名家”之首。动作简练,以力量为主体,攻防严谨,但是要有长时间锻炼的功力为表现,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技击手段,没有花架子,直接达到其攻防目的。

问:有人对洪熙官的存在有疑问,请问黄先生作何解释?

答:存二十多年前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期间,有人认为洪熙官是虚构的人物。由于当时的挖掘手段和人员有一定的局限性,才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根据民间洪拳传人所得的手抄本和世系相传历史,其人其事均有记载。我本人认为不管洪拳是否由洪熙官创传,他都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风云人物。由于他是反清复明的志上,是官府通缉的人物,故历史记录有所隐瞒,

问:洪拳功夫对黄先生意味着什么?

答:洪拳对锻炼人的体格和人格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洪拳历代都有杰出人物,有着非常光辉的历史,而且多数老拳师都很长寿,所以本人一生都以洪拳修炼身心,足我几十年人牛的精神支柱。

问:洪拳为何器重“马”?

答:马步练习是锻炼人的下盘稳定性和下肢力量的必要手段。只有马步坚同,才能有效抗击外力的冲击达到稳重的目的,所以岭南有句拳谚,“未学拳脚,先练扎马”。

问:洪拳功夫指的是格斗能力,还是练功时间的长短?

答:恪斗能力基于长时间练功所积聚的功力。所谓“一胆、二力、三功夫”,力排在功夫前面。而胆则是格斗时镇定自若的自信心,是格斗技巧和功力的综合表现。有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达至临危不惧的境界,所以洪拳功夫是指综合能力。

问:洪拳三宝指什么?

答:现存海内外通俗的提法是指: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和铁线拳三个套路。传统洪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上述三套拳只是历代帅祖革新改造后的心血结晶。

问:黄先生怎样使用“无影脚”?

答:所谢“无影脚”,不是电影和文艺小说中神化的功夫,它只是一种练功方法,洪拳通常不提倡高抬腿,要求使用者起踢快,收腿快,支撑腿稳固,因此运动轨迹较短,出击时快、准、狠,达到以腿消腿的目的。

问:黄先生如何解决洪拳弟子在练功中面临的困惑?

答:现代社会的年轻一代缺乏吃苫耐劳的精神,埘传统洪拳艰苦的练功手段无所适从。当然现代社会电不需要旧时代的角斗职业,因此,现住洪拳套路的演练方式只能达其观赏和健身价值,只有一小部分醉心武术,热爱传统的有为青年能够循序渐进地按传统的练功方法磨练身心。真正继承传统洪拳。

问:赵道新先生曾说,“南拳各派从外表上看是一种自己与自己肌肉较劲的拳术”,这话中肯吗?

答:赵先生曾说,自己对南派拳术不r解,何以出此贬低南拳的狂言。他所说的二世纪20年代国术游艺会中的那些南拳师是些什么人?不会是像跑来中国赚钱狂吹自己是世界人力上的白俄那样的人吧?试问没有强健的肌肉,何来力量?这是基本的生物学知识。

问:洪拳今日有些“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否与上世纪20年代,万籁声、傅振嵩、顾汝章、万籁鸣、李先五等著名的北派拳师联袂南下广东传拳有关?

答:我们南拳同人对此说法都是一笑置之。当年也有“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这些北方名师们米到广东设馆授徒,与我们武馆林立的广东武术界相安无事,他们带来的一些新鲜事物被我们所包容,像我与傅老先生的第三代后人相交数十年,友谊笃深。反观这些名师之后,有个别倒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广州市十八家拳会巾,还是以南派拳术居多。2007年纪念黄飞鸿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国际蔡李佛拳庆典等多项国际性武术庆典存广东举办,海内外武友踊跃参加,济济一堂,热闹非常。

问:黄先生是洪拳承上启下,亦新亦旧的一代,今天洪拳弟子还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岭南洪拳是行不通的死路一条吗?

答:岭南洪拳旧事,是小说家们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的一些谈资。但这些英雄事迹是有史可据的,三元里抗英、洪秀全起义、十九路军抗日等都有我们洪拳弟子洒下的热血,这些人的侠义精神是我们洪拳的灵魂,它激励我们这些后人发奋练功,为祖国争光。所以作为承先启后的一代人,我与美达雄、黄玉珍都已竭尽所能,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

问:“早期的洪拳架步较高,以短桥手为主,动作幅度较小,现代洪拳吸收了其他南拳的某些技法,形成步架变低,桩步稳固:长短桥兼用,臂硬力猛,发劲含蓄:以气催力,以声助势的特点,在技击中,洪拳以硬打紧逼,正面突破为主,兼有‘你不来,我不发’,‘重桥须漏打’等后发制人和避实击虚的打法”。黄先生认为上面这段话为洪拳下的定义准确吗?

答:基本上是这样,但存技击中,正面突破足以强击弱的打法,广东人的身材较北方人弱小,这种打法就不合适了,所以洪拳也强调以弱胜强走偏锋克敌。洪拳“烂头何”一脉传的就是左桥左马、右桥右马的风格。

早期练洪拳的人多是反清复明的志士,由于公开练习和场所的限制(尤其是在船上练习),局限了它的运动范围,因而形成了所谓“短桥窄马”的风格,后来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革新改造。洪拳不是天不变、地不变的教条主义,而是有创新、有发展、有生命力的拳种。并且,短侨窄马利十守,长侨大马便于攻,长短兼用,因人而异,它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问:一直以来在网上和民间流

传的黄飞鸿照片,据说并非是黄氏本人,黄先生能否谈谈个人看法?

答:在纪念黄飞鸿诞辰一百六十周年的活动中,有一个官方的答记者问,已澄清了这一传闻。莫桂兰师太的义子李灿窝先生向大家证实,传世的这张照片不是黄飞鸿宗师本人,而是与美宗师形似的其中一个儿子的照片。并指出两者耳朵和眉毛不相似。

问:吴少泉先生其人其技如何?

答:先师吴少泉先生曾得林世荣师祖亲自调教,后来与师兄刘湛(香港武打明星刘家良先生之父)从学于上海著名京剧武生萧月楼先生。他武艺精湛,但为人随和低凋,极富涵养。他的骨伤科医术也很高明,是著名的广州市越秀区正骨医院四位建院医生之一。

1944年,先师担任当时著名的大东亚游乐场的总巡场,一位日本军人来到游乐场,典名向他挑战。这名军人精通柔道,在日本国内颇有名气,先师也想为广州武术界争一口气,便爽快应战。比武过程中,日本军人使出浑身解数,无法撼动先师分毫,最后败在先师一着“饿虎擒羊”上,输得口服心服。在当时的广州武术界传为美谈。

问:黄飞鸿先生入广东百贤榜之意义何在?

答:武夫报国,以战死沙场为荣:黄师祖遂怀抱拳拳之心,随刘永福车门征战尔两,亦以纪念有刘军门亲书的功绩表为证,黄帅祖得入广东百贤傍。他是我们这些后人的骄傲,更是所有武人的表率,值得大家学习。

问:邱建国先生早逝,是否就说明南拳健身功效不及太极拳?

答:邱建国先生英年早逝,我非常惋惜。他是患鼻咽癌离世的,这是一种广东的多发件地方病,与练什么拳种健身无父。

问:按世俗的说法,洪拳属内家还是外家? 答:传统洪拳的练功方法,内外兼修。它是形干外,运于内的拳种,不应按世俗的说法硬性套分。

问:黄先生对当前洪拳发展现状的看法?

答:目前国内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加大了力度,提出了传统与竞技共同发展的新思路,这是洪拳再创辉煌的大好时机。再借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东风,洪拳同人将在培养下一代接班人上不遗余力。

问:洪拳目前在海外发展得如何?

答:白举办纪念黄飞鸿诞辰一百六十周年等活动之后,有很多在海外设馆授徒的洪拳传人带领大批外同拳友组团回国寻根,交流切磋武艺。我认为洪拳在海外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其他南拳的派别亦有这种景象),有一种以外催内的势头。

问:作为洪拳界的领军人物,黄先生认为洪拳未来应如何发展?弘扬洪拳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普及有哪些作用?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洪拳的技击特色?

答:现在洪拳在广东的发展势头-片红火。武术进院校,武术进社区,武术进各阶层已经不是空泛的口号。洪家拳会已在多所高校、多个社区和企业设立了训练基地。正在从娃娃抓起,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伞面发展。

洪家拳会组队参加了几个省市级的比赛,成绩斐然?为今后鼓励练习者多参赛,多露面提供了便利之机。

在散打运动形成的初期,我本人就强烈主张将传统武术的精华体现在这项新生的武术对抗性运动中。所以现在的散打运动有较快的习形意,晚练大成。对拳种的爱好,流动性取代了一贯性,作为洪拳的权威人物,黄先生可有得力措施控制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让贵派弟子终身服膺洪拳?

答:这只是一个地区性问题,并不代表所有武术流派。我们这一辈都是主练一个拳种的,祖帅传下来的东西很多,尽我一生也不敢说集其大成,哪有闲暇上练别家的。我要声明这不是固步自封,保守主义。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有的拳种,套路不多,又不去发展,所以就有了上述的情形。各个拳种的继承者都是责任重大的,要肩负起挖掘整理、改革推广的重担。拳种有生命力,自然就有凝聚力。

问:黄先生对青年人习武有什么建议?

答:青年人习武,首先要按自身的身体条件、性格和爱好适当选择拳种,教者不要强加于人。再就是持之以恒,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问:我国的传统武术与世界体育相接轨,黄先生有何看法?

答:传统武术与世界体育相接轨。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发展革新趋势:另一是保留传统,以传统为基础,去芜存菁。

问:黄先生认为洪拳弟子在你身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

答:我时常教导弟子们要胸怀广阔,气量宽宏,特别要保持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加强自身修养。

问:过去岭南武术界经常搞一些赈灾募捐的义演活动,黄先生认为这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这是中华民族“助弱扶贫”的传统美德。通过这些活动,让下一代练武者切身感受到自己要对社会有承担,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代接一代传下上。借助这些活动,亦可宣扬拳种拳会的声誉,一举多得,值得推广。

问:黄先生深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道理,那么,先生愿终生为武术贡献全部心力吗?

答:毫无疑问!我从三岁习武至今不辍。已将人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自己喜爱的武术事业。自知未必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我常以此自勉,做好承先启后的桥梁。

问:认识洪拳比认识自己更重要吗?

答:我认为两者密不可分,同样重要!

问:新春佳节即将来临,黄先生对海内外武友有何祝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列子《达 生】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师生互动列子05-11

列子天瑞文言文阅读答案06-17

上一篇:我只能永远的祝福你下一篇:绿色工地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