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2024-07-2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精选11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第1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地壳运动的内容及地壳物质循环内容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一)褶皱山:

1、岩层受力:强大的挤压作用

2、岩层形态:塑性变形、波状弯曲

3、褶皱类型:背斜、向斜(1)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依据:

(2)背斜可成山亦可成谷,向斜可成谷亦可成山:(画图分析原因)

(3)实际应用:打隧道、找天然气、找地下水

4、褶皱山的规模:几十米到几千千米 [活动]:

5、岩石圈板块构造:(1)板块的名称与位置:(2)板块的组成:

(3)板块边界的类型与形态: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一)褶皱山:

●教学反思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褶皱山的内容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二)断块山:

1、岩层受力:强大压力或张力并超过岩层承受力

2、位移方向:

(1)水平(为主):错断原有地貌(2)垂直(为主):地垒、地堑

3、断块山的规模:几十米到几千米

[活动]:

(三)火山:

1、形成过程:岩浆受巨大压力,喷出地表

2、岩浆运动的两种形态:(1)沿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2)沿中央喷出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3、火山结构:

(1)火山口:火山口湖(封闭好)(2)火山锥:上坡陡、下坡缓

4、火山的规模:大的高四千米到五千米,小的不到一百米

5、火山对人类的影响:(1)消极:带来灾难

(2)积极:形成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土壤等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的方式:为了降低成本和难度,山区应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

2、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一般山区的交通线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影响交通线路的走向:为了安全和降低施工难度,山区的交通线多迂回前进呈“之”字型

4、山区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原则:

(1)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活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二)断块山:

(三)火山: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第2篇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海水的温度与盐度

1.海水的温度: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深层海水温度由水面向水深1000米处递减,而1000米以下保持在低温状态 2.海水的盐度:

(1)分布规律:“马鞍型”曲线(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2)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低;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高

②地表径流的注入:地表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 ③洋流:暖流有增盐作用;寒流有减盐作用

(3)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是红海,盐度最低的海域是波罗的海(分析原因)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定义:表层海水常年稳定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3.洋流的性质分类:寒流、暖流(会分辨)[读图思考]P57 4.世界主要海区的洋流分布:(1)太平洋海区:三圈环流形式(2)大西洋海区:三圈环流形式

(3)印度洋海区: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夏季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逆时针方向流动)[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案例1]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

2.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形成世界的四大渔场(1)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2)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3)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4)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3.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1)积极影响:顺风顺水(顺洋流)航行,可节省时间和燃料(2)消极影响: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海雾;洋流携带的冰山 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1)积极影响:降低污染浓度,加快海水自净(2)消极影响:扩大污染范围 [阅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2课时)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3.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第3篇

1.通过唐山工业集聚事例的分析, 让学生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 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2.通过学生阅读自学和对比分析, 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情感价值观

1.让学生根据工业地域形成的有关知识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教学难点

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唐山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 随着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兴起, 清光绪三年 (1877年) 唐山设开平矿务局,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办矿挖煤。1938年唐山正式建市, 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创造了很多中国工业的第一, 同学们说说看唐山创造了哪些中国工业的第一?

学生举例。

教师以幻灯片展示总结:中国的第一座近代煤矿———唐山矿、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 (山) 胥 (各庄) 铁路、中国第一座铁路工厂———胥各庄修车厂 (唐山机车车辆厂前身)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第一家采用机械化生产水泥的工厂———启新洋灰厂 (启新水泥厂) 、中国第一袋水泥———启新洋灰厂生产的“马”牌水泥、中国第一件建筑卫生陶瓷诞生在唐山陶瓷厂……

[新课教学]

一、工业集聚和分散

知识点1.工业联系

活动一:请同学们打开唐山地图, 以同桌为单位, 找到唐山主要的工业部门并做标记。

第一梯度提问:同学们都找到了那些工业部门?唐山工业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唐山以煤炭、钢铁、电力工业部门为主, 它们分布比较集中, 集中在唐山的东北部。

第二梯队提问:为什么它们集中分布在唐山的东北方向?

学生:钢铁生产需要煤炭、电力, 电力也需要煤炭。它们彼此靠近可以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教师引导:用我们课本上的话说, 就是这些部门间存在生产上的联系, 靠近分布可以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从而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获得规模效益。同学们还能例举一些由于存在生产上的联系而集聚在一起的工业部门吗?

学生举例。

第三梯队提问:根据我们学过的工业布局, 你认为这样分布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5分钟, 把结论写出来, 选派一名发言人。

参考答案:不合理, 唐山位于东亚季风区, 煤炭、电力、钢铁这些大气污染的工业分布在市区内, 容易造成大气污染, 应该外迁。

活动二: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阅读材料, 找出开发区内分布有哪些企业, 思考这些企业分布在一起的原因。

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定位于建设沿海国际次级大都市目标的唐山, 正在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主体战略, 构筑大都市, 建设新唐山。

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 (唐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属于唐山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依托利用市区的多种资源, 如医院、宾馆、学校、电力、水利、交通等。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 营造了良好的供水、供电、供热、供煤气、通信、通路、排污、排雨水、平整工地等“八通一平”投资硬环境。优化服务环境,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 已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自身优势。截止到2004年底, 开发区企业总数已达到600余家,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70余家, 涉及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焊接产业、汽车零部件、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

目前, 以日本松下电焊机为代表, 以小池酸素、神户制钢、金生机能焊接切割设备及焊材为框架的中国焊接与切割产业基地已基本形成, 以爱信汽车零部件、北内唐齿、亚特重工、关东机密为框架的汽车零部件基地也初具雏型。

引导学生认识到众多企业集聚至开发区是为了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

总结:除了生产上的联系和共用基础设施, 工业间还有信息的联系, 如计算机联网。这种联系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将越来越重要。例如, 通过互联网的信息, 我们可知哪个地区的哪个工厂或市场需要哪种型号的产品, 从而可及时生产这种产品, 以满足其需要。得知某种产品供过于求, 我们也可及时调整产品, 使企业少受损失。现在, 我国正在转向市场经济的轨道, 这种信息的联系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下面我们一起完成表格:

知识点2.工业分散

承转:在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而集聚的同时, 另一些相互协作的工厂之间则出现了分散的现象。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 完成表格。

二、工业地域的分类

承转:随着工业的集聚, 生产规模扩大, 人口不断增加, 为了方便众多工人生活, 工业集聚区开始配置服务业和其他工业, 例如医院和学校, 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开滦医院, 开滦一中, 唐钢医院, 煤炭医学院等。

教师点拨:在发展过程中, 之前的唐山工业地域便扩展为工业城市。清光绪三年 (1877年) 唐山设开平矿务局,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办矿挖煤。随后发展了钢铁、电力等部门。1938年唐山立市。唐山被誉为“钢都电邑”。

在我国类似的城市还有:大庆、克拉玛依———石油城;汽车城———石堰。

知识点1.工业地域的分类

唐山有许多特产食品, 如棋子烧饼、麻糖、刘美烧鸡等, 如果当初我们唐山大力发展这类食品企业, 会不会成为烧饼城、麻糖城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 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两种情况, 并举例说明。对课文提出的“钢城”“汽车城”和“糕点城”“糖果城”的存在与否作出科学的解析, 并分析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 写出结论。

知识点2.核心工厂区位变化

材料1:

2007-2-10电:在国务院、北京市、河北省的大力支持下, 首钢搬迁调整工作顺利推进, 目前给予首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方案已基本明确, 京唐钢铁厂可望在2月开工建设。

材料2:

每冶炼1吨钢所需要原料的变化 (单位:吨)

结合材料分析, 思考钢铁企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略)

教师点拔:发育较高的工业地域, 由于它是围绕某个大型工业企业而发展起来的, 而在不同的时期, 影响这个大型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也在发生变化, 最终使得工业地域也随之变化。例如, 钢铁工业区早期指向煤炭区位 (英国的伯明翰、德国鲁尔区) ;20世纪初因冶炼钢铁使用的焦煤量大幅度下降而指向铁矿区位 (我国的鞍山、马鞍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技术的进步, 巨型运矿船的出现, 世界上很多钢铁工业区规划建设在港口, 既便于运输原料, 又接近消费市场 (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我国的宝钢等) 。

[课堂小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第4篇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当前阶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作为高中教育阶段中地理学科的物质基础,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通过合理有效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实际应用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为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进行分析。

一、全局性教学地位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位于教材中的第一章节“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属于一个衔接环节。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等。本节教学重要教学难点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寻求教师的帮助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学习行为。此节教学内容作为高中生进入到高中学习生活后的第二课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进而树立自我的地理思维。而在此节学习活动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内容,对于地理教材中的太阳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地理教师的新知识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此,此内容不仅是地理教材中“行星地球”这一章节中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起到衔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二、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分析

(一)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地理知识内在隐含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内容,主要是以“为地球供应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主要知识框架。在教材引言中就运用图片来进行描述,从生活、具体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为其供应出的相关能量。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进行扩展其实际案例,来进一步论述其他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进而全面掌握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的相关学习内容。于此同时,地理教材中还涉及到了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以此作为实际学习材料让班级中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进而充分的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内相关知识。

(2)地理学习能力框架

当前阶段,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地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并结合教材中的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一学习知识,进行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查阅学习资料,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其的认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思维能力。人教版教材中运用两种实际案例进行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以及知识转换能力,学生同时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通过有效的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全面的掌握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相关知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二)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1)叙述性质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作为构建地理教材整体脉络的基础内容,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依据,同时也是对地理相关专业理论、地理知识潜在规律以及地理原理等知识的具体文字表述,具体表现为教学课文及图表型教学资料等。在进行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时,教材正文中描述了当前阶段中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以及太阳辐射的地理界定等,其叙述语言十分简洁易懂,并通过配合相关的图片教学资源,充分的进行阐述了其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这一内容时,需要进行合理的运用叙述性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其中潜在的学习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学生在此种教学环境中学习,不仅不会产生学习厌倦情绪,同时极大的树立了自我的学习信心,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

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作为当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新课改实施下的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此节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设置相关实践活动来进行全方位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教师合理的应用此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而高效的达成课堂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此教材内容的编制是严格遵循新课改教学要求,并充分结合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不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更加凸显出教学的重点侧重点,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白雪,宋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析[J].学周刊,2014.16:80-8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第5篇

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当然,自然科学和哲学总是相通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时,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图片和例子,以及精选的视频材料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而今天要讲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第二个层次: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起伏。按照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是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就没有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是举例加以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内外力和表现形式,内外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且要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并且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

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讨论法;

二是结合课本的探究与活动,加深对地壳运动特征的理解;

三是结合景观图片以及视频材料分析地貌的成因,注重学生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就选择了一个视频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通过这个三维模拟动画,让学生看出: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而是经历了漫长时间,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种促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生在动态的感知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运用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和直观,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补充地质作用的概念,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而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时,请学生阅读教材和案例,提出思考问题: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

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这主要是想培养学生看书看图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事实证明,效果确实不错。对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印度尼西亚地震引起海啸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显示印度尼西亚亚齐省海啸前后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卫星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接下来,让学生分析两个案例,分析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第一个,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学生可以总结出,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

另外一个案例,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让学生认识:这里的地壳运动应该属于垂直运动;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征。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使知识变的鲜活、有趣。

然后教师总结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同时多媒体显示喜马拉雅山褶皱山系的图片),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同时多媒体显示东非裂谷带与大西洋的卫星图片)。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这里以东非裂谷带的形成为例说明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相互关系。

最后采用多媒体打出比较表,把地壳运动的这两种形式进行一下比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在介绍外力作用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分析思路,先是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介绍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借助视频文件来进行说明,看一看温度是如何使岩石风化的。学生观察之后,很容易可以理解,刚才观看的这个过程,白天,当岩石外面受热膨胀时,好比一个瘦人穿了件大衣服,没有什么影响;夜晚,当岩石外面冷却收缩而内部膨胀时,就好比一个胖子穿了件小衣服,衣服必然要破裂,所以坚硬的岩石也就崩踏破碎成了小岩块。这样,就把原本非常抽象的内容很顺利的理解了。通过视频文件帮助突破难点。

在介绍侵蚀作用的时候,重点说明流水的作用。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流水侵蚀使地表变的崎岖。在这里,关键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这里他们就可以讲出,下雨的时候,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雨水会把地表的泥沙带走,下切冲出一条条小的沟壑;如果雨水越积越多,就会沿着小的沟壑流走,带走的泥沙也就更多,慢慢的沟谷不断发育,不断加宽加深,小沟变大沟,就形成了崎岖的地表形态。

接着,我就补充说明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多媒体显示瀑布、峡谷形成原理的图片说明)。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加上地表植被破坏,流水侵蚀严重,所以形成了这样的结果(同时多媒体显示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

长江三峡,两岸峭壁林立,可能大家会认为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其实也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流水不断下切侵蚀,使河床越来越低,就形成了三峡现在的地貌(多媒体显示长江三峡高山峡谷景观)。

像流水对于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这种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也都有侵蚀作用。

用多媒体给学生显示风蚀蘑菇、冰斗或角峰、海蚀陡崖等地貌景观片。

然后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会分析这些常见的地表形态分别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

最后介绍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这里要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的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就是因为长江每年输送了大量泥沙过来,慢慢的堆积所形成。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是很清楚,并且课堂时间有限,而后面的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还将详细说明流水的堆积作用,所以我直接简略讲解:平原河流的入海口,往往形成了三角洲和冲击平原。而在山区河流的出山口,河流由山区流入平原,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而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了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当风在搬运途中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这是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另外,细小的粉沙尘土,被风携带到更远的地方才沉落,因而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常形成黄土堆积,如我国的黄土高原。

各种外力作用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介绍完之后,启发提问学生: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学生们讨论后,让他们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全的话,让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可以显示投影片: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其中侵蚀和堆积作用是是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作用形式。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用多媒体给学生显示各种地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对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要注意说明的是,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此段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应以综合的观念看待地表形态,让学生认识到,今天所见的地表形态,均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地表一直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之中。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内外力的比较表。让大家从对比的角度来更好的理解一下内外力作用,所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里,教师进行一个总结过渡:内外力作用共同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由此引入地壳物质循环的教学。

先让学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思考,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分别和哪些内、外力作用有关?

然后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并且找出形成原因。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岩浆岩主要是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地表被侵蚀的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是外力作用。变质岩是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这样,岩石圈的物质就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之中。

然后,指导学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既加深他们的理解,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表形态 风化 外力作用 侵蚀 搬运 堆积 堆积地貌 风蚀地貌 侵蚀地貌 垂直运动 熔岩流地貌或火山 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地壳物质循环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个总结: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新理念,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他们的实际接受水平来设计整个的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式多样化;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借助视频的虚拟实境、图片等可视材料,帮学生突破时空阻碍;多媒体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案例分析,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探究地理规律、并指导实践,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第6篇

一、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通过 “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二、学科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能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观念,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理性思维: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通过 “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并展示,培养小组合作,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内容,本节课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本节课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联系,对学习下节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功能——物质循环的理解有促进作用,所以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绘制图画理解能量流动过程 2 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能量流动过程 2 能量流动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合作讨论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卡纸 剪刀 粘扣、水彩笔、角色帽(课前放好,便于学生知道自己的角色)、自制教具模型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视频,引出草、羊、狼的食物链,让学生思考在这条食物链里能量从哪里来?怎么来的?能量到达它们体内以后流向哪里?传递给了谁?转化成了什么?引出本节核心概念能量流动,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扮演,引出能量流动,导入课题 【小组探究一】

1、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

教师活动:安排各组同学按照草,羊,狼的角色分配,根据各自的角色思考问题: 围绕各自角色的能量来源和去向,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在卡纸上写、画出与各自角色的能量来源和去向相关的图画(可配以简单的文字)。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绘制图画

设计意图:从具体角色出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

2、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 学生活动:将作品用磁扣粘在黑板上,选出最佳组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3、学生上台讲解

教师活动:组织各角色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作品,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让学生思考能量是否都属于自己,把属于自己的留下,不属于自己的还给对方,引导学生将下一营养级的粪便量粘贴在自己能量去路的相应位置。

学生活动:倾听、思考,送走粪便(这是难点,通过送粪便突破难点),上一营养级将粪便粘贴在自己能量去路的分解者位置

设计意图: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形象地理解粪便量不是同化的能量,引出粪便量、同化量、摄入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粪便量的理解,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4、学生更正

教师活动:引导羊或狼对刚才的描述进行更正,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学生活动:思考、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

5、课件展示

教师活动:总结能量有一来二去、一来三去,课件展示能量流经草、羊、狼的示意图,并总结能量流经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的示意图,课件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总结一来四去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课件,思考,总结。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加深理解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 【小组探究二】

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能量传递效率

教师活动:组织各组同学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传递效率,展示结果并总结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进而总结能量传递特点

学生活动: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传递效率,展示,思考、总结 设计意图:增强数据处理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巧用自制教具】

1、巧用自制教具复习本节课重点内容

教师活动: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上台摆开教具,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教具,让学生亲自参与,使抽象问题形象化,更形象直接突破重难点

2、用教具摆出能量金字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教具摆出能量金字塔 学生活动:用教具摆出能量金字塔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更形象直观 【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学生活动:举例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当堂练习】 【小结】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出示本节内容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第7篇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生物

2、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本课题为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代谢内容,教材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为中心话题,围绕“ATP”展开讨论与学习。

学习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查找关于“ATP”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尝试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体验ATP与学生自身的联系,从而加强对身边科学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细胞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哪里?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可知葡萄糖、脂肪等有机物可以为细胞提供能量,但是这些物质能否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呢?ATP正是这样的一类物质,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都会产生ATP,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进行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PT、ADP转化过程,并加深对两物质间循环意义的理解,从而体验到生物学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科学的理解。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1)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ATP的形成途径

六、教学方法 本人采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目标,感受成功。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关问题及网站,如【百度文库】教学课件http://wenku.baidu.com/view/f3a01454ad02de80d4d840ea.html,这样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互联网搜索及自学学案便可完成对新授课主要内容的预习,同时完成对主要概念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PPT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以合作学习方式展示课前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的关于ATP的相关知识,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1)课前分发ATP药品实物(2)【百度搜索】《秋夕》欣赏http:// 【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atp%20adp%20%CF%E0%BB%A5%D7%AA%BB%AF&in=32214&cl=2&lm=-1&st=&pn=34&rn=1&di=41712817545&ln=1996&fr=&fm=&fmq=***81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4&-1&di41712817545&objURLhttp%3A%2F%2F360edu.com%2Ftongbu%2Fgaoyi%2F8913%2Fg1swj913.files%2Fimage003.gif&fromURLhttp%3A%2F%2F360edu.com%2Ftongbu%2Fgaoyi%2F8913%2Fg1swj913.htm&W384&H249&T9540&S18&TPgif

3、讨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件:

【百度知道】ATP ADP相互转化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8464588.html

ADP+Pi+能量ATP

即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注意:酶的种类不同,能量的来源和去向不同

4、讨论: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呢?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四)、ATP的形成途径

1、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

2、结论:动物和人等: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五)、ATP的利用

【百度知道】ATP的功能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1019728.html

1、创设问题情境: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举例说明。

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90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2、联系实际生活:提问:

(1)ATP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能不能只要吃ATP就可以了?

(2)多媒体展示资料:氰化钾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

氰化钾为什么顷刻使人毙命?作业:通过互联网搜索查找相关知识并归纳原因.(六)、总结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百度文库】教学课件http://wenku.baidu.com/view/f3a01454ad02de80d4d840ea.html 设计意图:辅助学生课下进行复习。

八、板书设计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ATP分子结构特点:结构简式:A-P~P~P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DP+Pi+能量ATP 特点: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3、ATP的生成途径

动物和人等——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ATP的利用

九、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从ATP药丸和萤火虫发光实验入手,引起同学们对ATP的关注,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课前本人编辑制作的自学学案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互联网搜索引擎及同学间的合作很好的自学了ATP的分子结构及其功能。ATP与ADP间的相互转化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能量的来源和去向,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ATP的作用,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并结合身边的生活,通过比喻“能量货币”,最后提出能量“通货”的说法,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ATP的生理功能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第8篇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9篇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5、土地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和两方面。、、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4、预计到,,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一旦这些资源枯竭,将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

当堂检测: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第10篇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原因之一。在当今社会人口迁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该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本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通过案例和活动探究,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析,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多列举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

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会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结合地理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区域认知

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教学重、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

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每年的春运是全国大规模的人口移动,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展示2017年的春运场景图片)

图1.10

2017年的春运场景

一、人口迁移

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教师分析人口迁移要素:

空间:改变居住地、跨越行政区界线

时间:达一年以上

(承转)判断人口迁移要遵循上面几个要素,在生活中哪些案例属于人口迁移呢?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点拨

(过渡)人口迁移会使得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教师讲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设问)怎样来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是迁入还是迁出呢?

教师讲述:

人口机械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为人口净迁入区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为人口净迁出区

(过渡)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时代,这样的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探究活动: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图1.11)

1.11

人口迁移产生的不同影响举例

提示:从迁入地和迁出地,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来探究

(承转)从探究活动,我们认识到人口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人们发生迁移呢?

教师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承转)要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师讲述和分析图1.12

图1.12

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示意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有哪些呢?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讲解图1.13)

图1.13

主要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过渡)通过人口的推拉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口迁移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师讲述;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让学生了解自然因素由哪些要素组成,并且理解自然因素是基础因素,)

(设问)上面我们讲了人口的推拉理论,自然因素哪些要数是拉力因素,哪些是推力因素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归纳

拉力因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

推力因素: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

(承转)接下来我们来看书本上一个案例,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和移民潮,看看自然因素中的一些要素变化如何对人口迁移产生重大的影响的,学生阅读教材P10的案例,教师点拨分析。

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柏林街头修建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着爱尔兰曾经的悲惨经历

图1.14

爱尔兰大饥荒纪念雕像

(过渡)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重大的影响,而人文因素则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下面一起来看看人文因素中哪些要素会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吧。

教师讲述:(2)人文因素

在人文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人口迁移的目的:为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的发展。

学生举例,教师点评(例如:深圳的发展,墨西哥人迁往美国等)

(承转)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除此之外,其他的人文因素也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文P11,并分别举例说明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011—2017年,饱受内战摧残的叙利亚,有400多万人逃离家园,约占该国总人口的1/5

图1.15

战争导致叙利亚人口外迁

教师举例补充说明。

活动探究;分析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图1.16

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

图1.17

美国洛杉矶城市景观

1.结合背景资料,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2.任选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承转)通过活动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世界和中国国内表现也是如此。

教师板书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P13和图1.18

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方向,归纳国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教师点拨、小结

1.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口继续迁往美洲、大洋洲等地。

二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分析图1.19,注意与之前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示意图的对比)

图1.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教师指导学生月度分析P14案例,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超三成。)

近年来,由于战乱,西亚和北非的大量难民迁往欧洲。

(承转)在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学生阅读P14—P15国内人口迁移,思考国内人口迁移有哪些时空特点

教师讲述:

2.国内人口迁移

(1)规律(可以分两个阶段)

工业化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工业化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过渡)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又有哪些规律和特点呢?

(2)

我国人口迁移

历史上:多次发生大规模的国内人口迁移

教师举例讲解(安史之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949年—改革开放前,国家实施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教师举例: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劳动)

改革开放后: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沿海地区吸引大量内地人口迁入。(教师举例: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深圳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图1.20)

图1.20

2005—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分布

安排学生活动(P15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

板书设计: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情况、特点、迁移方向、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第11篇

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准备GPS,同时搜集相关GPS的各种信息,到课堂上交流。师

(创设情境,出示漫画)大家从漫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先请对GPS有了解的同学作简要介绍。)生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推进新课 师

在车载IT设备中最受驾车人关注的是GPS。那么全球定位系统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呢?

板书:

二、全球定位系统

(一)概念与工作过程 师

GPS技术是利用多卫星系统对地面某一固定点进行地理坐标位置精确测定的技术系统。GPS系统主要有三大组成部分,即空间星座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GPS的空间星座部分由24颗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的卫星组成;GPS的地面监控部分负责卫星的监控和卫星星历的计算。GPS的用户设备主要由接收机硬件和处理软件组成。用户通过用户设备接收GPS卫星信号,经信号处理而获得用户位置、速度等信息,最终实现利用GPS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目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24颗GPS卫星在离地面12000千米的高空上,以12小时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在任意时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那么,为什么需要4颗卫星来确定地面某点的位置呢?

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在GPS观测中,我们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接收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这时,接收机可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每组4颗,然后通过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作定位,从而提高精度。

(设置探究问题帮助对GPS的理解。这一问题比较难,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只作简单了解亦可)

汽车导航系统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哪些便利的服务?在汽车导航中,信息在卫星、汽车和服务中心之间如何传递?请同学们独立的思考,并画出自己头脑中信息传递的图像。

板书:

(二)典型应用 师

自GPS对民间开放以来,各种产品、应用层出不穷,GPS已经深入国民生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车载GPS可以为汽车的主人提供就餐的最近路线,还可以智能的考虑汽车主人的爱好,如果其喜爱意大利餐,则GPS就会为其首先显示去最近意大利餐馆的路线。

请同学阅读下面材料了解GPS的主要应用。GPS的主要应用

GPS技术给测绘界带来了一场革命。利用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在实时处理两个观测站的载波相位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与传统的手工测量手段相比,GPS技术有着巨大的优势: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全天候操作;观测点之间无须通视;测量结果统一在WGS84坐标下,信息自动接收、存储,减少繁琐的中间处理环节。当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资源勘查、地壳运动、地籍测量等领域。

出租车、租车服务、物流配送等行业利用GPS技术对车辆进行跟踪、调度管理,合理分布车辆,以最快的速度响应用户的乘车或运送请求,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运行成本。GPS在车辆导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在城市中建立数字化交通电台,实时发布城市交通信息,车载设备通过GPS进行精确定位,结合电子地图以及实时的交通状况,自动匹配最优路径,并实行车辆的自主导航。民航运输通过GPS接收设备,使驾驶员着陆时能准确对准跑道,同时还能使飞机紧凑排列,提高机场利用率,引导飞机安全进离机场。

上一篇:解除终止劳动协议下一篇:卫生院药房人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