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答论述题整理

2024-07-06

领导科学答论述题整理(精选5篇)

领导科学答论述题整理 第1篇

十一、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旨在改变信息接受者的行为。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十二、拉斯韦尔5W模式对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

第一次比较科学、详细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把模式中提出的五个环节规定为传播研究的五个领域。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十三、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实验环境的控制,以创造一个“人工模拟环境”;二是对研究变量的控制以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三是对被测对象的控制。

十四、概述“双重行动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模式在把关研究中的历史地位。

由巴斯提出,认为信息流通过程中把关环节虽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而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一是新闻采集,其二是新闻加工。该模式对以往把关研究中的麦克内利模式作了修正,宣告了“镜子理论”的终结。四

十五、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的?

大众传播的反馈之所以几乎总是延迟的,是由受众和传播者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受众难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把自己的反应传递给传播者,所以他们向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是时候的行为;传播着对受众意见的处理往往是迟缓的,根据受众意见对传播行为的调整也是迟缓的。

十六、为什么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是“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品”?

大众传播媒介给人们带来的讯息、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人们花费很多时间接受这些信息,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了社会,而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这种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使人们从积极的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的认识事件,从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十七、概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理论的价值与局限做一评价。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传播学者,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发表了《媒介即讯息》等著作,提出了新的媒介理论,其主要观点有“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有“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以及“地球村”等。麦克卢汉的理论启示人们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探索期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提出了另一种研究媒介的方法,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的特点和作用的兴趣。但麦克卢汉的理论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无视内容的意义,这就走向了极端。另外,他的一些基本概念也未作严格的科学界定,常有故作惊人之笔,以致影响了科学性一致性。四

十二、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先导;二是研究过程有可靠的控制机制;三是有严格的分析手段;四是得出的结论有良好的复制功能。

十三、以往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进行的“内容分析”得出了哪些一般性解释?

1、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过筛选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

2、大众传播所传播的内容,大量的是娱乐性的,分散了受众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

3、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大众传媒不但在内容上力求平易,在形式上也力求简单。

十四、为什么克拉帕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观点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克拉帕认为,大众传播本身并不是其效果产生的唯一和充分条件,相反,大众传播效果产生于各种中间环节的相互作用中;大众传播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克拉帕的这些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所以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十五、什么是“上限效果”假说? 艾蒂玛等提出的一种观点,他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是无止境,相反,在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甚至停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的到来较早。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较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赶上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四

十六、批判学派是怎样看待大众文化及其与大众媒介关系的?请概述其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种批判的看法。

批判学派认为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大众文化”既不是大众创造的,也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尽管在形式上,所谓“大众文化”不断花样翻新,但本质上无不带有大工业“批量”生产的特点。而且在接收过程中,大众必须强迫自己在一次次雷同的程式中活动,其结果是使人在被动的接受中痴呆化。鉴于此,批判学派主张废弃“大众文化”的提法,代之以“文化工业”的术语,并认为,如果他能称为文化,那也只能说是“媚俗”文化。关于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的关系,批判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泛滥与大众媒介有密切的关系。大众媒介一方面出于商业动机而对大众文化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大众媒介本身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的现象,即在文化上担当着异化潮流的吹鼓手。四

十七、“培养分析”研究为什么特别强调电视在社会成员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因为在从事培养分析的研究者看来,电视除了具有媒体共有的一些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五种独特的优势: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人们接触电视的时间最长;2人们观看电视不需要具备接触印刷媒体所必须的识字能力;3电视是一种视听兼备的媒体,对人们具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4人们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他们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予以区别;5电视能广泛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电视的上述这些优势,使得他发挥着历史上其他媒体从未有过的威力,在社会成员形成共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十一、简述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一是主观条件,即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

涌现;二是客观条件,即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传播职业化,传播的作用于影响凸现;前一个条件是科学背景,后一个条件是媒介背景,二者结合催生了传播学。

十二、在传播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有哪些长处和局限? 长处:

1、内容分析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的表现信源的特征;

2、内容分析的研究内容来源方便,所需研究费用较低。局限: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做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的结论。

十三、简述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

1、个人权利高于一切;

2、认识有理性的,可以凭借理性辨别真理和谬误;

3、真理只有通过各种意见的自由而公正的竞争才能产生和发展。

十四、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中心论点。1媒介即信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3、媒介有冷热之分;中心论点是媒介即信息。

十五、为什么说魔弹论是错误的?

魔弹论是一种唯意识论,他对传播过程做了简单的描述,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十六、传播媒介的议程是怎样设置出来的?

首先取决于媒介内部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过程。有三个因素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的取舍:一是媒介填充版面或时间的要求,二是媒介的宗旨、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三是社会文化规范;其次取决于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他们通常采用两种手段进行信息操作: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现代媒介之间的激烈竞争大大加剧它们对这些信息源的依赖。

领导科学答论述题整理 第2篇

一、简答题

1、自治区“六五”普法规划确立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题参考:

(一)突出学习宣传宪法。

(二)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四)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五)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

(六)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

(七)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

(八)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2、我区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原则是什么?

答题参考:法制宣传教育实行全面规划、统一领导,单位组织实施、公民广泛参与、司法行政部门监督检查的组织形式。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

3、暴力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稳定与发展,严重损害新疆各族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破坏性因素,其危害性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题参考:(1)暴力恐怖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2)暴力恐怖活动造成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3)暴力恐怖活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正常宗教事务管理;

(4)暴力恐怖活动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总之,暴力恐怖活动是对新疆各族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严重侵犯。

4、什么是暴力恐怖犯罪?其实质是什么?

答题参考:①暴力恐怖犯罪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严重暴力犯罪行为,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现今人类社会的一个毒瘤。②在新疆,暴力恐怖犯罪旨在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恐怖氛围,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妄想破坏祖国统一,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5、什么是宗教极端势力?近年来,新疆宗教极端势力散布了许多反动谬论,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题参考:①宗教极端势力是一股在宗教名义掩盖下的、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主张、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这股极端势力与“宗教”的关系,就在于它利用宗教从事罪恶活动。他们具有宗教的背景,教徒的身份,活跃在信仰同一宗教的民众中,在宗教信仰的掩护下,从事种种有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②教唆、鼓吹用教法取代国法,致使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受到了严峻挑战;通过散布“异教徒”论,制造民族仇杀,破坏民族团结;鼓动“圣战”猖狂进行暴力恐怖活动。

6、应如何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抵制宗教极端思想?

答题参考:一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保证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二要坚持和完善在宗教工作中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和举措,加强对宗教事务的日常管理,加大基层宗教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三要坚持和完善爱国宗教人士聘用、管理、培训、生活照顾等制度,团结、发挥好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要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破坏活动的犯罪,加大对非法宗教活动专项整治的力度,从根本上铲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蔓延的土壤。

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答题参考:①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②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8、当前公职人员履行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答题参考:

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二是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原因:1.封建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思想根源。2.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是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3.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体制因素

9、工作当中,公职人员的法治能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参考:一是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法律意义,并及时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和评价;二是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手段、遵循法律程序顺利实现工作目标;三是能够在遵守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法律解决复杂问题。

10、为什么说“讲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答题参考: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要有法治所保障的有序秩序。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赖法治所保障的人权基础。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所维护的社会公平正义。

11、“讲法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哪些宪法观念?

答题参考:(1)树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的观念;(2)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3)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4)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

12、公职人员如何提高自身依法履责、依法办事的能力?

答题参考: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13、为什么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全面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是新时期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答题参考:1.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2.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职责的需要。3.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领导推动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的需要。4.提高公职人员法律素质是加快法治建设步伐,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需要。

14、简要说明如何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答题参考:

(一)源头治理,关注民生;

(二)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三)加强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和源头治理;

(四)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15、简述如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

答题参考:一是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臵机制。二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构建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三是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16、面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做到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答题参考:一是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二是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三是从重事后处臵、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四是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17、张春贤同志指出:“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标志,新疆文化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疆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和薄弱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哪些?

答题参考:一是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二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巩固和加强宣传文化阵地非常紧迫;三是文化事业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18、张春贤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的奋斗目标,重点抓好哪七个方面的工作?

答题参考: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新疆精神;三要发挥新疆文化一体多元的优势;四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五要多出有新疆特色的文化精品;六要加快发展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七要从新疆实际出发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论述题(须结合实际展开论述,结合实际部分不少于答题内容的三分之一)

1、结合新疆实际,谈一谈如何预防和惩治暴力恐怖犯罪?

答题参考:第一,继续加大对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第二,严密防范,依法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第三,打牢反对“三股势力”的群众基础,提高反暴恐工作水平;第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第五,增进四个认同,维护国家统一;第六,继续加强国际反恐合作,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2、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作为公职人员如何提高自身依法履责、依法办事的能力?

答题参考:(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3、当前公职人员履行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是什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答题参考:

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二是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

原因:1.封建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思想根源。2.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是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3.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是影响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的体制因素。

措施: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履责能力。3.严格执法,自觉规范履责行为。4.模范遵守法律。5.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6.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7.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依法履责考核制度。

4、结合工作实际,谈公职人员如何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引导群众落实“一反两讲”的基本要求?

答题参考:

(一)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

(二)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反暴力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充分认识讲法治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增强各族群众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

(四)引导各族群众充分认识讲秩序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5、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讲法治”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答题参考:

一、讲法治是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讲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讲法治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讲法治要进一步强化宪法观念;

五、讲法治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六、讲法治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管理各项社会事务。

6、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请结合工

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理诉求?

答题参考:第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第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活力的基本条件。第三,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政府科学决策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增进公民政治参与、强化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重要环节。第四,群众的诉求,有合理的,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都要做好群众工作,最大限度求得群众的理解。

7、结合自治区或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

答题参考:

(一)源头治理,关注民生;

(二)做好群众工作,满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三)加强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和源头治理;

(四)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8、“引导各族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是依法治疆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谈一谈如何引导各族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领导干部公选如何答好面试题 第3篇

一、立足给定材料,要有全面分析问题的视野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笔试中的案例题目、策论题目、作文题目,还是面试中的结构化面试题目、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人机对话题目等,都离不开考生对给定材料进行问题分析。出这样的题目,着重看考生的判断力、鉴别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一个问题来说,考生分析越全面、越透彻,越能够看清其领导力;如果一个考生就问题分析问题,不能够从一个问题,分析出另一个问题,只能说明他思想狭隘、知识面狭窄,缺少实际工作能力。

譬如公选面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有人认为,加强社会管理就是加强社会控制,控制好了,社会就稳定了;也有人认为,加强社会管理重要的是加强社会服务,突出以人为本,服务才是根本。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型题,也是一道观点辨析类型题,还是一道时事类型题。旨在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反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社会管理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需要研究的一大新课题。这道题可以考察考生对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认识,发现他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有没有群众意识、有没有管理能力、有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就这一道题的回答,考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对上述两种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肯定这两种观点是正确的,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补充的关系,缺一不可的关系。就当前来说,重点是突出以人为本,加强社会服务,但是也不能忽视社会控制,丢掉社会控制。二是从社会管理这一职能来讲,必须要把社会控制、社会服务两个轮子同时抓住,一个也不能放松。因为对人民群众来说,需要加强社会服务,而面对突发事件,甚至敌对破坏势力,则必须加强社会控制。三是从我国发展阶段来说,过去在阶级斗争年代,突出加强社会控制。但是,在和平发展年代,必须突出加强社会服务。四是要从科学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机制、体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去做好服务,让群众满意。群众满意度是检验的标准。五是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平时抓服务、应急时抓控制。考生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前形势和自己竞争的职位特点举例加以说明,并就如何改进社会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当说,这就是一个完整和完美的回答。但是,不同的职位、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把握的重点是不同的,需要考生正确对待。

二、结合题目要求,要有相应理论体系支撑的高度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讲,每一道题目,都是实际与理论的结合,只不过是将理论具体化了。

譬如某高校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份《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于近日公布,根据调查结果,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较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满意。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幸福指数较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的城市,或者称为“伪幸福”。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时事政治类型题,也是一道综合分析类型题。旨在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当前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的了解情况。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看,需要考生能够对什么是“幸福”下个定义,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就很难回答这一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多留意这方面的文章。考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必须作出以下回答:一是说出中央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中“幸福指数”的定义,在人们心目中,幸福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幸福又是什么?二是能够回答题目所问的问题,这个结果说明,在城市生活的市民,向往的幸福生活不仅仅是经济收入,还包括城市宜居、环境优雅、文化丰富、精神愉快等。三是就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与深圳、北京、上海三地来说,人们最大的不满意在于深圳、北京、上海三地的空气质量明显很差、居民生活节奏明显过快、人们精神疲惫、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让许多人感到抑郁,有超过人的生理极限的感觉。四是能够回答出一个城市的发展应当如何定位,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但是,还要同时考虑到人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生活悠闲,安逸舒适等,这既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各级政府领导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当前就显得非常突出和必要。把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升到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人们关心的高度来认识,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这一道题的理论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三、结合基层实际,要有自己破解问题的独到见解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关键。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干部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后,能够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因此,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是最重要的。

前不久,安徽省滁州市进行市、县联合公选,出了这样一道面试题:某县正在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活动,组织上安排你带队到某村走访,群众向你们反映了许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问题,有的桥梁年久失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有的村民组电路严重老损,一到夏天就无法用电。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去处理?

这既是一道情境模拟类型的题目,也是一道组织与协调类型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群众观念,政策法律意识,组织与协调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看,是要考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央对领导干部“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理解,通过“访、摸、办”真正体验到农村工作的艰难、农民的艰辛、农业生产的艰苦,更加重视和关注“三农”问题。过去我们常说:“群众事无小事”,那么,涉及农民、农业、农村的每一件事,都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考生通过自己的回答,体现出对“三农”的关心与关注。回答好这个问题,可以说,对多数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要了解。因为一旦走上领导岗位,这样的事是常常发生的,要能够面对,更要敢于面对。

考生在回答这一道题时,必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熟悉上级政策和相关要求。究竟什么是政策能够解决的,什么是政策不能够解决的。二是带着感情下去,真正把农民当亲人。只有当亲人,才能体会到农民朋友的“难”。三是摸清农村、农业、农民的真实状况,给上级领导机关提出意见或建议,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四是主动协调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特别是供电、交通、水利、乡村建设等部门的支持。毕竟这几年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有许多项目资金等待投入。五是要主动帮助基层组织编制项目,同他们一道跑部门,争取项目支持。“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落脚点就是“办实事”,解决群众的需要是活动的目的,也是关键。

作者单位:领导科学杂志社

宪法简答论述题 第4篇

不同之处是:古代西方的宪法往往侧重于组织法方面的意义,古代中国的宪法都没有此意。如西方的宪法多指有关规定城邦组织与权限方面的法律或有关确认教会、封建主以及城市行会势力的特权,以及它们与国王等的相互关系的法律,而古代中国没有

2、宪法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如何?

定义:宪法是限制国家权力和保障基本人权的国家根本法。

本质:(1)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权观念的普遍化,在人权观念普遍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人民主权原理,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统治国家、管理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和程序,即民主。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就是资产阶级争取民主的过程,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出现了资本主义民主事实,资产阶级宪法即是对资本主义民主事实的一种制度化和法律化。同样,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在进行革命并出现社会主义民主事实之后,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民主事实,产生了社会主义宪法。

宪法与民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宪法存在的基本前提是民主事实的存在,宪法运行的墓础也是民主事实的存在。各国宪法存在差异的基本原因在于民主事实的不同。当民主事实的性质发生变化时,宪法也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当民主事实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宪法的内容也发生变化。宪法是民主事实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确认了一国基本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但没有去确认全部的民主事实。人民除通过宪法所确认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行使国家权力外,还通过其他各种民主形式行使国家权力。(2)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宪法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反映了一国当时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由于宪法所规定的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性的问题,因而它是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全面、集中的表现,是统治阶级根本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首要的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宪法反映阶级力量对比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宪法总是由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从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制定,是对阶级斗争的总结。2)宪法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宪法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因而统治阶级在制定宪法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把统治关系法律化,即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同盟者,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使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合法化,并得到法律的保障。3)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统治关系发生根本转变时,宪法发生阶级性质的转换。在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总体框架相同而具体的对比关系存在量的差异时,宪法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由此也可以看出,宪法与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有直接联系。除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外,政治力量对比关系还包含与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有直接联系的同一阶级内的各个阶层、各个派别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及与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既有若干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宪法在具体内容的规定上,都必须考虑到这些政治力量对比关系,考虑到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

3、近代意义的宪法产生的原因(条件)有哪些?

英美法等国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和结果,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会导致一种新的法现象的产生,应引起深思。一般认为,宪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所具有的特别内涵互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一下几方面:

⑴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过程中必然自发产生平等观念。商品的自由竞争必然导致自由观念的产生。且只有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平等自由的观念才会被普及并为全社会接受。近代宪法正是以平等自由为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的,所以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⑵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近代以来的民主政治是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以平等自由为目标追求的,发达的成熟的民主政治。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最终取得胜利,资产阶级需要将有利于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权利以及自由,以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固定下来。所以宪法才有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之说。

⑶民主的 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首先,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对近代宪法的产生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资本主义文化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条件。近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尤其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近代文化是宪法产生的重要思想条件。

4、简述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美国和法国宪法产生的主要经过。

(一)英国:英国号称“宪政母国”。英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同时在形式上英国宪法也成为不成文宪法。所谓英国宪法,实际上是由不同历史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和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宪法惯例、判例的构成。如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

(二)美国: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世界宪法发展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776年的《独立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马克思称之为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三)法国: 法国1791年宪法是欧洲大陆最早制定成文宪法典的国家。1789年法国《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人权宣言》)颁布,它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宣布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原则,提出了“主权在民”、“权力分立”的主张,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民主宪政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791年法国第一部宪法以《人权宣言》为序言。

5、比较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的概念。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也称文书宪法或制定宪法。

不成文宪法则是不具有统一法典形式,而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其特点是稳定欠灵活。

柔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法律效力与普通法律完全相同的宪法,其特点与前者相反。

6、什么是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有哪些基本原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宪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指通过宪法规范所体现的宪法内容的基本标准、基本准则或者基本界限。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法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宪法形成的基本前提和根据,基本人权保障原则是制宪的基本目的,权力制约原则是达到制宪目的的基本手段。具体而言,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1)人民主权原则(主权在民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来源于人民。在历史上,人民主权原则是针对封建时代“君权神授”的观念提出来的,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人民主权原则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主要表现是:1)宪法明确确认人民主权原则。2)宪法规定了人民主权原则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式。3)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基本人权保障原则。人权的主体是“人”,是作为单个个人的权利,是作为自然意义上的人的权利。简而言之,每一个人都是人,因而都是与他人相平等的人,而为了保持人的生存、尊严和独立人格,每一个人都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人权不可能是抽象的、超阶级的和超地域的,只能是特定国家的特定公民的人权、特定阶级的人权;在一个特定国家的具体的人权,只能是人民群众通过斗争而来,而不可能是天赋的、自然获得的;宪法被马克思称为“人权保障书”,基本人权保障原则在世界各国宪法中都有明确的体现。基本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和核心部分。宪法关于国家机构部分的规定,也是以保障基本人权为基本出发点的。基本人权的内容随着各国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和内在要求出发,既规定了自由权,也规定了社会权。

(3)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还需要国家权力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基于人性和国家权力的特性,宪法中必须设计各种制度和力法以控制国家权力的范围和行使,避免其滥用,保障公民权利。宪法中所设计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2)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3)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的国家机构是按照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建立起来的,认为只有这样国家权力才不会被滥用,人权才有保障。我国宪法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1)人民对国家权力的监督。2)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3)国家机关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尤其是2004年全国人大对宪法的第四次修正中,增加了关于“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规定,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

(4)法治原则。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它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法治原则的确立在反对封建专制特权,确立和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在其宪法规定和政治实践中贯彻厂法治原则的精神。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后,社会主义宪法不仅宣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人民代表机关。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仅宪法和法律具有广泛深厚的民主基础,所有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且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坚强的后盾,从而使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有了真正实现的条件。

7、请说明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并试述我国宪政建设的条件。

宪法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民主宪政”、“立宪政体”,它是指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关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二者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是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表现,都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目的。

中国宪政建设的条件:

一、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必须有真实而科学的宪法。

三、必须有相应的宪法文化为基础。宪法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文化土壤里,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关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制度、学说和观念的总和。

四、必须安定而有秩序。

五、必须有稳定有效的宪法实施机制。

8、言论、出版、结社和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的概念。

宪法第35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自由是指可以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1、言论自由是指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第51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应出台新闻法。

2、出版自由是指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以出版物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应出台出版法

3、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一定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者参加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分类:营利目的的;非营利目的的。应出台政党法;社团法。

4、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9、选举权、被选举权、选区和选举制度的概念。

选举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享有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其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主要公职人员的权利。

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享有被选举为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其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主要公职人员的权利。选区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划分的、进行直接选举以产生人民代表的区域,同时也是人民代表联系选民的基本单位。

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举原则、组织与程序等。通常由宪法和选举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

10、如何理解我国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选举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参加选举的权利,普遍性原则是我国选举权的四大基本原则之一(普遍性,平等性,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秘密投票)

选举权的普遍性是就享有选举权的主体范围而言的,是指一国公民中能够享有选举权的广泛程度。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由此可见,在我国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有三:一是具有中国国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是年满18周岁;三是依法享有政治权利。除此以外,公民不因诸如民族、种族、性别、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教育程度等任何外在因素的差别,而使享有选举权的资格受到限制或剥夺。而且,根据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对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人,均准予其行使选举权。这样,在我国年满18周岁的人员中,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和停止行使选举权的人将会更加减少,从而充分表明普遍选举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真正得到了实现。

1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概念: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内容: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不包括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12、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相对于一般行政区而言,尽管特别行政区与一般行政区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单位,但特别行政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自治权包括:1)行政管理权。除国防、外交以及其他根据基本法应当由中央人民政府处理的行政事务外,特别行政区有权依照基本法的规定,自行处理有关经济、财政、金融、贸易、工商业、土地、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行政事务。2)立法权。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但备案并不影响法律的生效。3)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干涉;特别行政区的终审法院为最高审级,该终审法院的判决为最终判决。4)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中央人民政府可授权特别行政区依照基本法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

(2)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都规定,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3)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该区永久性居民依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组成。永久性居民是指在特别行政区享有居留权和有资格依照特别行政区法律取得载明其居留权和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居民。

(4)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特别行政区除原有法律同基本法相抵触或经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原有法律予以保留。

13、国家主席的职权

我国国家主席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国家主席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结合起来行使国家元首职权,对外代表国家,是集体的国家元首。宪法第八十条与八十一条规定我国国家主席可行使以下职权:⑴公布法律,发布命令⑵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⑶荣典权⑷外交权

第八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第八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14、总理负责制的概念和内容

总理负责制是指国务院总理对他主管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与负全部责任相联系的是他对自己主管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1)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总理代表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并与秘书长、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一起对总理负责。(2)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总理具有最后决策权。(3)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名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4)总理有权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名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任免人选。(5)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法规,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任免行政人员,须由总理签署,才具法律效力。

15、简述99年修宪的主要内容)1999年宪法修正案有两项内容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1)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改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将原来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6、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概念。

宪法解释是指宪法制定者或者根据宪法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依据宪法精神对宪法规范的内容、含义和界限所作的说明。宪法解释具有宪法效力。

宪法修改是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宪法规范中不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或社会实际需要的内容而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加以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宪法创制活动。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都是使原来的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且能够调整社会生活的方法;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的后果都是产生有效的法律约束力。不同点:宪法解释属于解释学,宪法修改则属于立法学;宪法解释是在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没有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宪法修改时再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发生冲突并表现为宪法规范落后于社会实际情况下进行的

17、试论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制

宪法保障制度是指,立宪国家为了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而建立的宪法解释、宪法监督、违宪审查等一系列制度以及开展的活动的总和。

现阶段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保障。是指中国共产党带头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宪法。这是宪法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

2、法律保障。是指宪法自身的保障。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国家根本法,二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三是有特别的修改程序。

3、组织保障。是指依靠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组织来保障宪法的实施。我国行使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4、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要遵守宪法,还要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各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宪法。

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

1、缺乏专门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关。

2、宪法监督的方式还比较单一。

3、违宪制裁措施的惩罚性不够强。

4、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宪法意识比较淡薄。

18、我国关于人身自由权的宪法规定

我国宪法对人身自由权的规定: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根据宪法的规定,在我国逮捕、拘禁、搜查、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必须由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任何组织、个人都不得行使这些权力。因此,我国公民的人身权利 不受侵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民享有不受他人支配和控制的人身自主权、行动自由权和保护自己身体免受非法侵犯权。第二,国家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非法拘禁、剥夺、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第三,如果公民触犯了法律,有违法犯罪行为,需要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必须由法定的机关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权批准、决定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机关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法定程序由逮捕拘留条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9.请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我国宪法的结构。

1、从宪法体系上看,属于成文宪法体系,渊源形式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及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2、从宪法典的体例上看,以“章”开篇,兼有节、条、款等的设置。现行宪法全文共4章,7节,138条,另附31条修正案。

3、从宪法典的格式上看,有名称、目录、序言、正文,以及制宪机关、制宪时间、公布机关、和公布时间等。

园林艺术简答论述题 第5篇

①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

动态观赏,游人视点与景物产生相对位移,如看风景立体电影,一景一景不 断向后移

去,成为一种动态连续构图。

静态观赏,其视点与景物位置不变,如看一幅立体风景画,整个画面是一幅静态构图。②视点位置

平视观赏,视线平望向前,使人有平静、深远、安宁的气氛,不易疲劳。

俯视观赏,视点愈高,景物就显得愈小;空间垂直深度感强;平视鸟瞰,有胸襟开阔,目光远大,心旷神怡之感。俯视角<45°、<30°、<10°时,则分别产生

深远、深渊、凌空感;当<0°时,则产生欲坠危机感。

仰视观赏,对景物高度的感染力特别强烈,易形成雄伟、庄严、紧张的气氛。对景物产

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威严感。

③观赏视距

景物高的3倍距离,是全景最佳视距;景物高的2倍距离,是景物主体最佳视距;景物

高的1倍距离,是景物细部最佳视距。最适视域中垂直视角为26°~30°和水平视角为45°。

a、明视(视域的垂直明视角度为26°-30°),使人舒适;

b、远视,画面纵深感强烈;

c、朦胧欣赏,有神秘之感。

4.园林水岸景物的安排技巧?

①主次分明,自成系统;

②水岸曲流,曲折有致;

③明暗虚实,湖岛相间;

④山因水活,水因山转。

5.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手法?

①故人根据建筑和山水环境特点,结合植物生态习性和风韵美配置植物;

②故人重视植物的观赏特性;

③古人在布置植物时,常把植物材料的生态特性和形态特征作性格化的比拟和联想;④古人在园林配置树木上提出“贵精不在多”,花木以孤植或三、五株丛植为主;⑤古人善用岩石结合假山砌筑花台;

⑥古人还重视装缘植物和植物与岩石的结合;

⑦古人很重视藤本植物的应用。

6.岭南造园的美学思想与造园理念?

一、岭南造园美学思想

(一)文之以礼乐:园林与“文”饰艺术;

(二)原天地之美:造园与环境的交融;

(三)审时度势:造园之务实思想;

(四)西学东渐:园林之西化手法。

二、岭南园林的造园理念

(一)强调园林的地域性;

(二)人文自然交融性;

(三)造园注重务实性;

(四)中西合璧创新性。

7.岭南庭园空间表现?

岭南庭园中常用建筑、墙垣、廊的一种或几种来围合而成。

岭南园林的造园布局,庭园造园喜用几何形体的空间组合和图案方式,但几何形体常采用不规则的形式,从而获取庭园空间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如方形、曲尺形、凹字形和回字形等四种基本平面。

景观营造上,突出主要庭园空间,通过这个庭园空间来带动其他的空间,主要庭园空间与其他的庭园空间相比,面积不仅最大,而且内容也最为丰富,如清晖园的水庭空间和东莞可园狮石假山庭园等。

在中心庭园中通过较为严整的布局以获取重点突出的效果。如余荫山房采用几何图案式中轴线、主题建筑对称的平面处理,形成水庭布局而成为全园的中心。

园内的主体建筑――特别是岭南喜爱的船厅,设在庭园的中心或主要位置,建筑物的设置既能满足全园的功能活动要求,还可以利用其建筑较大的体量来引人注目。如清晖园的小姐楼,梁园的船厅和东莞可园的邀山阁等。

空间形态(大小、形状、封闭、开敞、渗透)的对比达到空间变化的效果。如余荫山房从入口门楼的小院里跨过门洞穿过狭窄的绿荫过道这些串联在一起的小空间后,进入园中以水为主的水庭,尽管庭园并不太大,但入口部分曲折狭长空间的对比,使人们入园后豁然开朗。

8.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的不同点?

岭南园林开敞通透;江南园林轻盈典雅。岭南园林体现儒家入世的思想,提倡兼济天下、经世致用;而江南园林则是以道家出世思想为主旨,主张独善其身、归隐逸世。

①岭南园林的选址尽可能离开闹市,把园林宅邸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之中甚至将宅

院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建园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

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咫尺山林的构巧。

江南园林选址尤以城镇内的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虽占地不广,然千岩万壑,清流碧潭,皆宛然如画,犹如点点绿洲。

②岭南园林造园秉承务实的理念,追求生活的实在性和注重物质的回报效应。

江南园林特别注重园林的意境和韵味,造园的目的是表现一种寓言情于景的境界。③岭南园林的性格特点表现为开朗、明快、简捷、直述,表达方式直接明了。

江南园林体现的是含蓄收敛的秀美,体现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思想。

④岭南园林的造园布局平面多呈几何型组合、图案形布置,从而获得空间的丰富性和多

样性。

江南园林的造园平面布局以自由形态为主,以模仿自然形态为主旨,意图达到“虽由

人做、宛若天开”的效果。

⑤岭南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文化主要体现在讲实惠、务实际、倡实干、求实效,办事讲求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

江南园林成了隐逸文化的基本载体,以隐居园林的清朗风雅来抗衡朝仕的污浊纷繁。

9.园路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⑴两条自然式园路相交于一点,所形成的对角不易相等;

⑵两路相交所成的角度不宜小于60°,若角度太小,可以设立一个三角绿地,使交叉形

成的尖角得以缓和;

⑶若三条园路相交在一起时,三条路的中心线应交汇于一点上;

⑷由于主干道分出来的次干道,分叉的位置宜在主干道凸出的位置;

⑸在一眼所能见到的距离内在道路的一侧不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路交叉口,尽量避

免多条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则需在交接处形成一个广场;

⑹凡道路交叉所形成的大小角都宜采用弧线,亦即转角要圆滑;

⑺自然式道路在通向建筑正面时,应与建筑物渐趋垂直。在顺向建筑时,应与建筑趋于平

行;

⑻两条相反方向的曲线路相遇时,在交接处要有相当距离的直线,切忌呈“S”

形;

⑼在设计园路时,由园路中心线向二侧作6%的倾斜,以利路面排水,在积水处设窨井,将水及时排除;

⑽园路随地势高下起伏,形成大小不同的坡度以增美观;

⑾在平地上筑路,可根据地下水位情况,结合地形整理,降低路基或提高道路两侧的地势,使道路镶嵌在绿地中。

10.园林道路规划布局要点?

①交通功能从属于游览功能; ②主次分明; ③因地制宜;④疏密得当; ⑤曲折迂回; ⑥园林道路交叉口的处理; ⑦园路与建筑; ⑧山地园林道路; ⑨山地台阶。

11.岭南园林建筑装饰艺术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

①塑形装饰:表现在园林建筑造型和细部处理上,以增强造型艺术和空间效果的感染力。能够丰富建筑的天际轮廓线,使建筑的立体感更加强烈,建筑的形象更加和谐优美(脊上的装饰:如灰塑、陶塑。造型主题多为岭南民间的风物人情,有人物、动物、山水、花草。雕刻:木雕、砖雕、石雕。如梁架、格扇、屏门、隔断、门罩、挂落 等构件上。)

②图案装饰:多用在檐板、门窗、挂落、栏杆、铺地等处。(以木装修为最多。窗棂的六角、八角、网格、斜纹、龟背纹、步步锦、灯笼框等。)

③色彩装饰:屋脊、山墙喜用鲜亮夺目的灰塑、嵌瓷及脊外、山墙上为加强轮廓,常 施以线饰,如用黑色边条线饰,其间画白色卷草点缀。岭南园林中多用灰塑彩描的 方式,内容为山水、人物、花鸟、彩锦等。

④陈设装饰:包括家具、灯具、屏风、楹联、匾额、书法、挂画、工艺品、古玩、盆 景以及地毯、挂毯、门帘、帷幔等。

12.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异同点?

①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共同点是,它也能通过典型的形象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②所不同之点是: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

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和技巧,因而园林艺术就有它自身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①园林艺术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②园林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③园林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④园林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13.园林构图基本规律?

①比例与尺度;

②多样与统一; A、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合理布局; B、调整好主从关系;C、建立好次要景物之间良好的协调关系; D、调和与对比; E、渐变;F、韵律与节奏;G、均衡与稳定。

③比拟与联想。

13.花坛按植物材料分类?以及各分类的特点?

(1)盛花花坛: 特点:观赏价值高,但观赏期短,需要经常更换草花,延长花坛的观赏

期,经营费工,适宜于重点应用。

(2)模纹花坛:观赏期长,在斜坡或立面上,可以构成壁毯过浮雕,十分新颖动人,若

布置成立体,则构成立体花坛,亦可与雕塑或雕塑小品结合,效果很好。

(3)立体花坛:是向立面发展的模纹花坛,亦可称为毛毡花坛的立体造型,以竹木结构

或钢筋为骨架的各种泥制造型,其表面种植五彩草而成为一种立体装饰物,形同雕塑。

(4)草皮花坛:用草皮和花卉配合布置形成的花坛,一般来说是以草皮为主,花卉仅作

点缀,投资少,管理方便。

(5)木本植物花坛:利用木本植物布置的花坛具有一劳永逸的优点,木本植物以开花灌

木为主,而常绿针叶常被用为花坛的中心,周围用绿篱或栏杆围起来。

(6)混合花坛:由草皮、草花、木本植物和假山石等材料所构成的。

(7)独立花坛:大多作为局部构图中心,交点、道路交叉口或大型建筑前的广场上,面

积不宜过大。

(8)花坛群:由许多花坛组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花坛之间是用小路或草皮互相联系的,相对用苗量大,管理费工,造价高。

(9)带状花坛:外形为狭长形,长度比宽度大三倍以上,可以布置在道路两侧,广场周围或作大草坪的镶边。

14.世界园林发展趋势?

⑴生态化绿化是基础,美化是园林的一种重要功能,而生态化是现代园林进行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二十一世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①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②规划设计有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③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⑵集约化以最少的资源达到最高的效率。现代城市用地日趋紧张,让有限的绿地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集约化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①把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个城市环境。从城市中的花园转

变为花园城市。

②园林中建筑物的密度减少,以植物为主的景观取代了以建筑为主的景观。

③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建立草坪,代替大面积的挖湖堆山,减少土方工程和增加环境容

量。

④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园林机械,在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⑤强调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进行植物配置。

⑥体现时代精神的雕塑,在园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

论述分析题:(四选一)

1.试分析园林“相地立意”在造园中的意义,请结合实例分析?

相地和立意相地是指园林地址的选择、勘察和评价,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立意就是明确绿地性质和功能要求,然后确定风格和规划形式,它与相地是前后相承,互相影响的。

《园冶》第一章就论述相地,书中指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可见其为造园中最重要的问题。相地是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的:

①卜邻选择园址时,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造园中之卜邻,是强调借景。

无锡寄畅园,以惠山寺为邻,借惠山为后援,如《园冶》所说“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此园为借邻家之景,特地在园南与惠山寺毗邻处建临梵阁,下洞上阁,与寺中之古华轩相嵌搭,登其上,寺中景物,一览无余。

②究源与察地究源指探究水之源头

无锡寄畅园,历来以泉而闻名,该园水面占全园三分之一,来自惠山脚下之二泉,经过两条渠道流入园内,一为八音涧之源头小池,终日淙淙不绝,泻入湖中;一为自东南角方池中的龙头吐水,经暗管流至湖中,湖水出口在南,与惠山寺之水交汇后流走,虽然其水在园内并不循环,但它与园外之水构成大的循环。

③察地为了解园址地形之高下和地被情况

扬州瘦西湖两岸地形皆属平坂小岗,起伏不大,但利用原有地形的高下,加以人工改造,在阜岗处,再设白塔以增其高,使其对全园有统领作用,可谓对地形运用得体。苏州虎丘之拥翠山庄,是一组院落依山势而建,人工石阶与自然山石巧妙嵌接,空间有起伏、疏密的变化,视景也有高低、仰俯的变化,并且时而观园内之景,时而观园外之景,步移景换,变化多端。虽然建筑密度较大,但山之旧有地形、树木、岩石等,使此园仍具有自然、古朴的气氛,此乃得天独厚,非人力之所为。2.从传统园林艺术角度出发,试分析造园者及其园主人对所造园林的影响及其作用?

3.从古典园林角度出发,试分析三种不同类型园林风格的各自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按性质分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

A、北方园林的特点:.①为历代朝代的皇帝所建,富丽堂皇,严谨庄重,空间布局上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②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③建筑用重檐,红柱黄瓦,雕梁画柱,显得纷繁华贵,壮观和瑰丽.建筑和装饰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得皇权的尊贵.④一池三山,多是真山真水的自然风貌,园林规模宏大.(代表元素:轴线对称.在建筑上用抬梁式、琉璃瓦、短出檐、厚墙身、红黄墙、三交

六窗花等。植物上用松、柏、槐等。堆石上用青石、房山石等。)

B、江南园林的特点:

①多为士大夫和达官贵族所建,规模比较小,布局却精巧.②景观和建筑的布局不拘泥于对称的定式,灵活多样

③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④建筑色彩素雅,以黑白为主色调.(代表元素:植物以常绿的阔叶树如樟,竹,桂等为主,还有落野树种种如柳,桃,海棠等.景观中多采用亭榭廊槛,以桥坊石运用较多.与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构成一致,融合为一体.)

C、岭南园林的特点:

①为岭南一带的商贾所建,多是与住宅结合为一体的宅院形式,规模小.②建筑材料以青灰色的砖瓦为主,显得阴凉清淡.③更加讲究点景,借景和意境的升华.④具有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色,同时有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使岭南园林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代表的元素:植物以木棉,棕榈为主,终年常青,高大挺拔,五彩缤纷.兰花在布景和字花中应用广泛.建筑 有碉楼、船厅、廊桥等地方建筑类型.装修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艺术.)

4.试分析描写腾王阁美景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园林意境?

诗中描述的是潘阳湖傍晚时分,晚霞初升,辽阔的大地已渐渐沉入暮色苍茫之中,一只骛远远地,从晚霞之中掠过,渐渐被霞光镀上一层金色,仿佛也变成了彩霞,彩霞变成了骛,相伴比翼齐飞。而秋水映着金色的光茫,倒映着天空,似乎与天融为一体,再也分不清天上人间。“落霞”,视角由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秋水长天”写静景,“霞鹜齐飞,”写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重于目随景而动,下句着重于心因景而静。整个画面和谐,美不胜收。色彩的协调、动静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图”如在眼前。

上一篇:国外银行发展趋势下一篇:市场调研的计划书大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