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的历史故事

2024-07-29

关于旅游的历史故事(精选8篇)

关于旅游的历史故事 第1篇

1

刚到保定雄县时,老公就告诉我:“这儿离白洋淀很近,哪天有空我带你去玩哈”。

没想到这一承诺今天得以成行。这次为了去白洋淀,老公提前做功课,查过地图后,才对我说:“我们住在县城最北边,白洋淀就在县城的西南角,全程不过几十里地。”为了保证行驶顺利,他头天晚上就给电动车充足了电,加足了气。

早上我们带了一大瓶茶水,骑着电动车就出发了。前一天下了一天的雨,雨后阳光灿烂,空气清新。我是个路盲,走哪儿都没方向感,拐个弯就不知道东南西北,方位完全错乱,颠倒。而他恰恰相反,无论哪个城市,哪个陌生地方,都不会迷失方向。所以跟着他,我从来不用费脑子,跟着他走准没错。为了生活我们辗转各地,每到一处,虽然舍不得花钱旅游,但他都会找机会,带着我去各景点转转看看。

在山海关,为了省门票,他半夜带我爬长城。可是,我们千辛万苦地爬上长城,除了城里城外零星的灯火,我们什么也看不到。但他却惬意地对我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已经做到了!”我背靠着他,风从瞭望口呼呼地刮进来,那晚没有月亮,苍穹深远,星光寥落,我抚摸着古老的城墙,迎面袭来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还有老公略带辛酸的爱。

去年,公司在天津接了一单活儿,他把我带到工地。白天干活晚上带我去看风景桥。五月的风温暖和煦,“母亲河”像一条绸带绕过城市中心,蜿蜒入海,而那些或古老或年轻的桥梁,像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河流之上。灯光倒影在河水里,五彩斑斓,不时有小艇穿梭而过,两岸人声鼎沸,吹拉弹唱,一片喜乐祥和。老公拉着我的手,一会问:“漂亮吧?”一会儿问:“口渴吗?”可我沉浸在美妙的风景里,徜徉在时光的河流中,一切变得虚无缥缈,这世界好像专门为我们而存在,他拽着我自由奔跑。直到半夜我们才回工地,老公在地上铺上厚厚的纸箱,我们就这样席地而眠。陌生的城市,杂乱的工地,我们是那样卑微渺小,却拥有着尘世的清欢,我头枕着他的胳膊酣然入梦,梦里我们回到故乡,我们的孩子也在身边,我们在一所漂亮的大房子里欢笑。

2

为了省电,他不停地蹬着电动车,我就坐在后面,一路摇晃。

我们走过繁华的大街,穿过整个县城,不大会儿,我们来到郊区,一条宽阔的大路呈现在眼前,看路旁指示牌正是通往码头。路上行人很少,路的两旁有商铺,都写着出售白洋淀特产,还有就是饭店,温泉,宾馆,不过都冷冷清清。一辆辆私家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我们的电动车吱呀前行,清风朴面,很是惬意。路过一片果园,有桃树,桃子刚长出来,毛茸茸泛着一股青涩。杏正好成熟,金黄的小果子挂满枝头。我就这么留连其中,两筐杏,一树青桃……老公依旧蹬着车,我依旧在后面摇晃。我把自己交给老公任凭他拉到哪里,而精神融进大自然的怀抱,悉数沿途每一片风景。老公边蹬车边给我讲一些关于白洋淀的故事。尽管他没读几年书,可他的文史知识很丰富,经常让我这个文科生自愧不如。

见我不说话,他回过头看着我,像是抚慰地问我:“累了?”我一仰头,没来不及回话,猛然看见他额头涔涔的汗珠,略显稀疏的头发已有白发斑斑,雍肥的腰身随着蹬车上下晃动。这个和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男人,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帅气。看着他,我赶紧摇头,心中泛起一股辛涩,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浮现眼前。

我上班的日子,每次都是他给我的自行车加气,检查刹车灵不灵,出门时总是一句:“慢点骑。”到了下班点我没回,他都会打电话询问:“在哪里?还要多久到家?要不要我来接?”他给人家装修房子,遇上好客的东家,给他订餐,他都把好吃的带回家给我吃。冬天,我下班回家,他会拎着我的棉鞋催我换上。夏天的晚上,我去跳广场舞,他都陪我去,他一边看我跳舞一边乘凉,直到我浑身酣畅,他笑盈盈地拉着我的手回家……p#副标题#e#

我记忆里,他没做过惊天动地的事,只有一些生活的琐碎。这几年我也没上班了,跟着他上工地。我向来文弱,体力活不会干,怎么也培养不出劳动的“好手”。他从不说我,还不时地叫我歇歇,干不好的,他自己默默重新干。他说他只要我陪着他,就心满意足了。无论走哪儿,他都把我带在身边。他说我一个人爱犯懒,连饭都不爱做,尽糊弄自己。记得儿子几岁时,我在村信用社上班,还协助他开了家百货商店。生意不好,他试着去深圳打工,看着他背着包出门,我不敢送别,回房关上门就哭。此后,每到吃饭举起筷子,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家里的煤气完了,我哭;灯泡坏了,我也哭;晚上下雨打雷,我怕,还是哭;接他打回来的电话,更是泣不成声。我就是一个没出息的女人,从小好哭,直到现在还动不动就流泪。就这样,他出去不到两个月,就被我哭回了,从此我们就再没离开过。

3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们终于到了码头。这里不是正点景区,只是白洋淀的一小角。蜿蜒的湖叉碧水悠悠,靠岸停满了快艇。还有大船都是去景区的交通工具。我坐在码头边的凉椅上,看着老公来来回回地咨询,回头告诉我:小艇220,限乘4人;中艇260,限乘10人;大船600,限乘40人。入淀每人40,到每个景区另收费。他一边跟我汇报,一边征询我的意见:我们两人,也搭不上伴,算算不划算,再说这时别说荷花,荷叶才刚刚露出水面,去了也是遗憾。我当然知道他的心事,舍不得花钱,花也要花在刀刃上。我故意装出不乐意,赖在凉椅上不走,他连忙过来哄我:“等荷花开时一定再带你来哦!”看着他可怜巴巴的样子我禁不住笑了,也许我就是他宠溺的孩子。我想不管以后有没有机会再来,我一样会记得这次旅行:老公骑电动车带我去白洋淀。我收获的是一次爱心旅程。

这一刻我少了以前蛮横,变得温顺,沉默。跟着他,听他絮叨。生活上我们从来舍不得浪费一分钱,比如打车,上饭店,住宾馆……我经常买回原材料,学着做各种各样的美食,吃起来既经济又卫生,他也习惯吃我做的饭菜,偶尔外面吃一回总是说没吃好。就像现在已经中午12点了,他象征性地问我:“饿不?”我知道他根本不爱外面吃,赶紧回话:“回家做饭吃吧,我还不饿”。

靠路边买了两根老冰棍,吃完就返程了。初夏的风徐徐吹来,头顶太阳火辣辣地照着,他捡了有树荫的地方骑行。坐在车上,我的思绪已飞到很远很远,重新看眼前的这个男人,我突然感觉那么温暖。这个曾经让我生出许多埋怨的男人,没给我买过一件金银饰品,没送过我一束鲜花,没对我说过一句我爱你。就是他,孩子他爸,无怨无悔地打拼,为了孩子为了家,从来舍不得休息一天,舍不得为自己花费一分一厘,面对他,我还有何奢求?想着他在客户面前,在领导面前,极尽谦卑,唯唯喏喏陪尽笑脸,心真的痛了。也许我还会在他面前说谁谁谁命好,他男人又给她买啥啥啥了,可是心里已经很知足了,已经不埋怨了。

人生也许有许多遗憾,许多的不尽人意。也总听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们也贫贱着,各种困境都相依过来了。我是个感情细腻纤敏有余的人,爱好文字。而他简单粗犷,什么艺术、文学……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这些。但他包容我,不揣摩不猜测不曲解我,给我自由的爱好空间。他除了爱看地图,唯一的雅趣就是钓鱼。每次都带着我,他钓鱼,我坐在树荫下看风景,各得其乐。休息时他看新闻,看动物世界,甚至同孩子们一起看动画片,看得哈哈大笑。他不像我总是忧虑,他总是告诉我: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孩子肯定有出息的,等日子再好点你就回老家陪女儿,有空玩玩小麻将……他总会给我编着梦想,听着他的安慰,我就平静下来,然后放下忧虑,希望着,憧憬着。

见我一直沉默,他以为我不高兴了,回头对我说:“开心点啊,等荷花开时再带你去看看啊。”我娇嗔地回他:“你个吝啬鬼说话可要算数啊!”说完拽住他跳下车子,奔向路旁的小树林,林子里绿树成荫,蝴蝶翩跹,我掐了一把野花向他挥舞,他靠一棵白杨树下笑吟吟看着我。我们就这样浪费着慢时光,最节俭的旅行,最朴素情怀,最纯真的快乐。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因为有你风雨相依,苦乐相伴才变得温馨,生命才赋予了无限美好。写完这篇随记,天色也暗下来了。下午我休息,他还是去了工地,这会儿该回家了,我得赶紧做饭去。只是整个人还沉浸在一个画面:他蹬着破旧的电动车,两腿一上一下,我坐在后面,整个摇摇晃晃……我们再出发,一起去浪漫……

关于旅游的历史故事 第2篇

我刚到飞机场,就乘车去八达岭长城。我们到了那里,就乘缆车到长城的山顶。下了览车,我觉得这里的缆车和别的地方的览车不一样,别的地方的缆车没像这里的览车,一上一下的,很吓人。接着,我们沿着楼梯爬上长城的起点,我看见几个洞口,朝下一看,突然觉得自己在一百楼看下面的东西。妈妈告诉我:“这个洞口就是原来抗日打日本的时候,借助长城来打日本的。”然后,我和爸爸妈妈开始爬长城了,我刚跨上一步,就觉得自己整个人要从这上面摔下来了,只听妈妈又说:”儿子,你看长城凹曲型的,有点像古代打仗的时候守卫战在这上面一样。”最后,我和爸爸妈妈终于爬上了长城。这时,我觉得长城像巨人,像巨蛇,像巨龙,像山丘,像一座很大的飞机场,像一栋很高的大厦……

我喜欢爬万里长城!

关于旅游的历史故事 第3篇

关键词:社区增权,历史街区,双东,旅游

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 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 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 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对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常以“名城”为招牌, 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都在开发中被“建设性消失”。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传统历史街区旅游已形成的模式面临调整和整合, 因此, 本文引入社区旅游增权理论, 以扬州市“双东”历史街区为例, 分析增权的途径, 以期实现历史街区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社区增权和社区旅游增权理论

增权理论 (Empowerment Theory) , 又被译为充权、赋权、激发权能理论。一般认为, 增权通过个体、组织和社区三个层面共同实现。社区层面上的增权强调社会行动和社会改变的目标, 其过程包括接近、使用政府和其他社区资源 (如媒体) 的合作行为。旅游增权理论是增权理论、社区增权在旅游发展研究领域交叉应用的结果, 目的是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双东”历史街区商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双东”历史街区概况

“双东”历史街区是东关街、东圈门历史街区的简称, 是国家级历史名城扬州四大历史保护区之一。作为一个以居住功能为主, 富含文化和商业底蕴的综合区街区, 它浓缩而又真实的承载着数百年来的泗泾地区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建筑艺术、城市面貌、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信息。2013年2月份, “双东”历史街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 “双东”历史街区的商业架构和经营特点

1、政府为主导、企业市场化运营、居民参与的商业架构。

2006年扬州市因在老城保护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方面所做的贡献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在此基础上, 市政府以“双东”街区为重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治理。

2006年7月, 由扬州市人民政府出资成立名城建设有限公司, 负责“双东”历史街区一系列改造工程和商业化运作。

街区内的当地社区居民享有街区内经营的参与权。从实地调研结果看, 当地居民经营项目的类别主要是:小型店铺 (散落在街巷各处) 、流动摊点 (集中聚集在黄金地段) 和蹬黄包车之类的流动性服务业。

2、从商业模式角度分析“双东”历史街区的经营特点。

(1) 有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却未形成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街区内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街区除有形的产品和服务 (建筑、餐饮、园林等) , 还提供无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建筑的历史价值、饮食文化、地域民俗等) ;二是产品和服务囊括中高低端市场, 中低端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大都由社区居民直接提供。

产品和服务繁杂的背后是目标客户的模糊和消费市场的不明确, 尚未形成明显的“双东”特色。不似成都宽窄巷, 把目标消费定位在具有城市怀旧与梦想情结的“精英式”消费群体, 且以宽、窄、井分别体现成都的老、慢、新生活。

(2) 街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却无足够的能力满足客户深层次的价值主张。“双东”街区目前提供给游客体验消费的产品主要有三类:实体景观 (建筑、街巷、遗迹等) 、休闲产品和服务 (餐饮、购物等) 、主题事件产品 (开发中的“东东·关关”系列产品等) 。

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体验式”需求, 体验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 消费形式更趋多元化、个性化, 更加追求深层的、另类的、新鲜的、与众不同的感受或刺激。经调研发现, 历史街区的文化日渐旅游化, 而旅游却未使得文化在体验中传承、渗透。如何通过社区居民去呈现动态的文化元素, 值得我们深思。

(3) 不同利益主体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仍存在博弈, 利润空间有待开发。“双东”街区的开发和管理采用了多方合作的模式, 除政府、企业、居民外。一些非政府组织 (商业协会) 、社区也慢慢渗透进进来。最理想的状态是这些利益主体, 通过多方的协调和妥协, 最终达到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但就目前状况看, “双东”街区的人气尚未完全转化为财气, 格局均衡, 但没能形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共赢”。

三、“双东”历史街区的增权取向

1、现有商业模式下的去权现象

(1) 从政治角度看, 政府主导, 社区和居民鲜有参与决策。在旅游规划特别是目标市场的定位中, 社区居民虽然是重要的参与主体, 但是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鲜有参与规划和决策的途径。对于“双东”街区发展方向的规划, 政府和开发企业忽视了社区居民主人的地位、对街区的熟识程度和认知能力。作为弱势群体的社区居民一方面没有合适的途径和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 参与规划决策, 另一方面, 现有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也限制了其更高层次的参与能力。

(2) 从经济角度看, 旅游占社区事务比重小, 社区和居民获利不大。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街区经济的繁荣, 但从利益主体看, 社区居民人数最多, 占比最大。但旅游所获得的收益, 大部分还是流向了政府和开发企业。虽然旅游开发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但依然有限, 开发企业更多地外聘了街区以外的就业人群。社区居民对所拥有资源无使用权, 被侵占的空间补偿也不高, 利益分配不均, 且仍有大部分居民没有从旅游开发中获益。

(3) 从社会角度看, 旅游开发和街区保护相悖。街区是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地方, 从情感出发, 他们自觉自愿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但进驻的开发商大都以利益为导向, 不会过多地考虑当地的社会效益。随着旅游开发进程的推进, 政府对环境、文化保护的控制力逐步减弱, 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的特色在丧失, 这对街区居民的生存环境是一种“去权”。与此同时, 新的合作和竞争关系的形成, 必然带来利益的摩擦, 街区原有淳朴的民风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受到挑战。

(4) 从心理角度看, 旅游开发与居民的生存发展权相冲突。历史街区的居民大都是原住民, 旅游开发侵占了居民居住的空间, 或者从主观感受上, 居民已视己物的资源。一部分居民心理调适较快, 积极参与经营活动, 开商铺、办民居客栈, 但也仅限于经济活动的参与。相当一部分居民对街区旅游的发展表示漠然, 认为事不关己。更有居民认为旅游开发侵犯到了自己的生存发展, 有抵触和自卑情绪, 害怕在开发进程中, 被迫迁出。作为表征和延续街区文化的主体, 社区居民心理内在的无权感对“体验式”旅游的发展是不利的, 他们带给旅客最直观的感受, 这是任何静态产品无法替代的。

2、增权的必然性

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1997年颁发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 把居民视为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从经济角度看, 社区居民是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重要利益主体之一。从东关历史街区的功能看, 它是以居住功能为主, 居住密度高, 配套环境设施较差, 居民以中偏低收入、次弱势群体为主体。这一特征与多数历史街区的特点想吻合。因此,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若能提升社区参与度, 使居民广泛参与旅游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决策, 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公平分享旅游开发的利益,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且共同分担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 从文化的角度看, 社区居民承载着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感。历史街区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 从体验的视角来看, 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了真实的历史环境与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历史街区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感, 不仅体现在格局和建筑上, 更突显在居民所保留的生活习惯和沿袭的风土人情上。社区居民本身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 放权于民, 首先有助于旅游开发中文化的传播。其次, 旅行者可以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 增强文化的体验性, 如北京某社区曾组织骑行穿梭胡同寻找回家路等。再者, 社区居民能带给旅行者真实、亲近的感受, 旅行既是日常生活的“中断”, 又是日常生活的“延续”, 社区参与能有效地延伸旅行者的情感。

四、社区旅游增权途径和优化方式

(一) 增权途径

从对“去权”现象的分析, 不难看出“增权”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从政治角度看, 政府应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街区旅游的规划、开发和经营, 提供给居民相应的渠道参与其中, 如选拔社区居民代表或建立相应的社区居民组织参与决策, 及时报送信息等。从经济和社会角度, 应设计相应的制度, 使社区居民、政府、开发商、旅行者形成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或拥有相同的价值观:既保证经济利益的增长, 又能形成合力, 自觉维护街区的环境;既保证旅游收益的总体增长, 又能保障居民从旅游开发中获益。从心理角度看, 则可通过培训等方式, 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 荣誉感和权利意识。

(二) 优化方式

(1) 从“他增权”到“自增权”。“他增权”是指居民的权利由政府赋予。“自增权”是指社区居民主动去争取和把握自身的权利。社区居民的权力不是自动形成的, 也不是单纯由当地政府赋予的, 而是各利益主体在持续的反复的博弈过程中实现的。增权初期, 居民的主体意识相对比较薄弱, 需要政府搭平台, 助推居民维权意识的形成。从“他增权”到“自增权”的过程是调动社区居民主观能动性, 从他助走向自助的过程, 居民应充分意识到自己是街区旅游开发的核心力量。

(2) 从“一次增权”到“序时增权”。增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某个特定时点, 为增权设立的制度法规, 形成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模式, 以及为实现“自增权”的培训等活动需要根据序时进度进行相应调整。旅游开发的过程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根据不同阶段旅游开发的特点, 增权的目标、方式也应随之滚动调整, 不能僵化地推进。

(3) 从“整体增权”到“按需增权”。增权要考虑绝大部分社区居民的诉求和利益, 所以目前的社区旅游增权大都是普适性的增权。但在旅游开发进程中, 还应充分考虑到社区居民因为受教育程度、兴趣、文化差异、感知不同, 对自己权利的认识和诉求不同。因此, 增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群体的差异, 按需增权。

对社区旅游增权的研究, 在国内刚刚兴起。“双东”历史街区只能代表一部分街区的形态和特点, 期待更多研究者、规划者共同探讨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1]龙胜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成见[N].中国文化报, 2012.2.24

[2]左冰, 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 2008.4, V.23, p58-63

[3]Rappaport J.Studies in empowerment: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In Studies in empowerment:steps toward understanding and action[D].Edited by J.Rappaport C, Swift and Ress.New York:Haworth Press, 1984

[4]朱隆斌.人为本形次之——扬州老城保护的中德合作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筑, 2007 (7) , p84-86.

[5]刘成, 朱创业, 王绍东, 社区参与理论的古镇旅游商业模式设计──以广元市青溪古城为例[J].企业导报, 2011.3, p123-124

[6]唐克, 陈凤, 成都宽窄巷子旅游开发商业模式及其运行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10, p147-152

[7]江杉.体验经济时代的深度旅游品设计——以扬州旅游品设计为例[J].旅游经济, 2011.10

[8]于海燕.体验经济视角下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9.12, V.13, p 5-8

生态旅游的历史责任 第4篇

机遇千载难逢

早在2003年,党中央就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发展新的理念、战略和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贯彻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七一讲话”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再次重申这个重要论断。生态旅游的要义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发展生态旅游是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和发展道路。

中共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要求,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决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资源观、发展观、消费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将人与生态和谐相处贯穿于旅游全过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作为理念、形式还是产品,都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2011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动生态旅游”,直接推动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正式实施。这是继2008年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标志着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对促进生态旅游的又好又快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历史机遇。

“十二五”规划强调要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保增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当前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要充分发挥旅游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旅游业特别是生态旅游发展是调结构、促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吸取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先污染再治理”、“先建设再规范”、“先损害再补偿”的教训,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对积极推进传统旅游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动力,“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正是利用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创造的文化,打造承载景观和文化环境系统。因此旅游业责无旁贷应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重任。这表明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到来,也为全面推动生态旅游带来历史机遇。

目标逐一落实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系列的“尚方宝剑”已将方向指明,将道路开辟,将目标确定。能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这里提几点意见和建议:

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和“十二五”规划关于“全面推动生态旅游”的精神。逐步将生态旅游列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范围,成立机构、扩大人员队伍,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资金,探索将生态旅游发展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的途径。

完善生态旅游功能区划体系,划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探索和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模式。依据功能区划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碳汇景区与碳排放地之间的碳交易机制,形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强生态旅游的科技支撑和资金扶持,将与生态旅游相关的科研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序列中,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创新。加大对生态旅游的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科研院所、高校等相关科研力量与生态旅游景区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用互动合作。

完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旅游法》,确定生态旅游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修订《草原法》、《森林法》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增加生态旅游内容。建立第三方认证制度,实施挂牌管理,建立奖惩机制,促进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管理以及开发建设等方面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进行。鼓励传统景区进行生态恢复,向生态旅游景区转型升级。强化人大、政协执法监督,加强监管和检查力度。

将生态旅游纳入文化事业范畴。加强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生态旅游要更多地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将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用活做强。生态旅游既要维系地方民族文化的活态,更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涵,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关于旅游创业故事 第5篇

从呼伦贝尔的首府海拉尔出发,我们前往草原腹地“九曲十八弯”的莫日格勒河。十八弯是真正有十八弯,在我看来,似乎还多些。站在观景台上,蜿蜿蜒蜒的河水,就像是一条被劲风舞动着的绸带,悠然飘落在碧绿如玉的草原上。丝丝缕缕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的,好似一条洁白的缎子延伸至远方。许多旅人都围在一旁拍照,尽情享受旅途的欢乐。不远处,羊群们正悠闲地散着步,啃食着青草,令人情不自禁放松下来。在此逗留了一会儿,我们朝着草原深处走去。

草原的天气是多变的,刚才还阳光明媚,这会儿却下起了小雨。撑起伞,漫步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深吸一口气,拼命积攒着这份绿意。那雨滴也好似调皮的仙女儿,一会儿急,一会儿慢,空中洋洋洒洒的小雨让草原有了一种别样的韵味,仿佛让美丽的大草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翠绿的小草柔软细密,一阵风吹过,在草地表面形成一圈圈海浪般的纹路,弯弯的弧形,层层漾开。小蘑菇们也迫不及待地展示着自己的身姿……我徜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无法自拔,我沉浸在这辽阔无边的草原画卷上,感觉无比的惬意……

走走停停,我们来到了几户蒙古人家的蒙古包前。白色的蒙古包被结结实实地钉在地上,任谁住进去都会安心吧。刚踏进门口,一股奶香扑鼻而来。寻着清甜的香味,我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桌子上摆着几桶鲜奶、奶茶以及几盘色香俱全的奶制品。我拿起一颗奶酪放入嘴里,丝丝奶香在舌尖绽开,酥软甜糯的质感沁人心脾。这独属蒙古的味道,我赶紧深藏于心。端起奶茶小口品尝,却发觉似乎没什么味道。皱着眉头放下,却瞥见盘中不起眼的白砂糖,舀起一勺倒入奶茶中,搅拌均匀,放入口中。那原本无味的奶茶却似被糖粒点醒一般,奶香与茶香猛然喷发,萦绕鼻尖,久久不散。闭上嘴,都能感觉到醇美的味道回旋。大草原,真的值得爱呀,一杯奶茶都可以如此销魂。

品尝完美食,好客的蒙古朋友邀请我们换上了美丽的蒙古服。换上桃红的裙子,戴上华美多姿的蒙古帽,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几只小羊羔“咩咩咩”地叫着靠近我,清澈的眼睛令人格外怜爱。我蹲下身子,摸了摸它们蓬松的羊毛,手感极佳呀。晚霞渐渐升起,金黄的光辉把天空晕染得层层叠叠。微黄的云勾勒出了幅幅画彩,使蓝天愈发生动起来。

驱车返航,沿着中俄边界走过,几幢欧式小楼若隐若现。几只悠闲的小羊依旧埋头吃着青草,丝毫不理会这世界的纷扰。望着眼前美景,我不禁按下一次又一次的快门,只为把这份宁静留在心底。

关于蝴蝶谷的故事作文:旅游见闻 第6篇

那里有美目蝶,它的身上有一颗颗小珍珠,而且上翅和下翅都有,好看极了!,这种花纹在蝴蝶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这里有四百多个品种,让我给大家介绍美丽的阴阳凤蝶吧,它的翅膀是不对称的。两翅的颜色也不同,它的翅膀的一半是蓝色的,另一半是红色的。

有一次,我抓了一只阴阳凤蝶,装进罐子里跑回家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机,一边捧着罐子欣赏一边听电视里播放的内容,突然我听到电视机里播放了一则消息蝴蝶大自然里的生物,我们不能伤害它,奇怪?蝴蝶是大自然里的生物,于是,我找到了一本《百科全书》找到了答案。

最终,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然后就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关于旅游的历史故事 第7篇

贾鸿雁

(东南大学 旅游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6)

[关键词]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扬州

[摘要]本文以扬州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的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文章认为,名城老城区应综合历史文化、资源、市场进行恰当的旅游定位,遵循整体开发、滚动开发和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打造有号召力的旅游品牌。

目前,我国已有百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们的老城区,尤为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当前,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首当其冲,普遍面临着“旧城改造”和不适当旅游开发的严峻形势。本文试图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为例,探讨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关于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一)从扬州的历史文化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曾经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文化底蕴广博深厚。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形成严格的行政等级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的大小同城市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1],而扬州却因海盐之利和与大运河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商业发达、富庶繁荣名世。早在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大力发展盐运通商,使吴国国用饶足,抗衡中央;唐代“广陵大镇,富甲天下”[2],谚称“扬一益二”;清代繁华更胜昔日,尤其在盐商的推动下,奢靡、浮华臻于极致。扬州盛世又恰与中国历史上西汉文景、唐贞观开元、清康乾三朝盛世相吻合,正如“顶峰上的顶峰”,成为古代商业城市的杰出代表。

繁荣的商业经济直接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茶馆文化、浴室文化声名远播;“广陵十八格”灯谜、“维扬棋派”、扬州风筝、瘦西湖沙飞船、扬州养鸟、扬州斗虫等游艺项目尚于民间;漆器、玉雕、剪纸、刺绣、绒花、盆景、雕版书籍、纸扎灯彩、面人等民间工艺品技艺精湛;酱菜、富春包子、谢馥春鸭蛋粉、玩具等特色产品久负盛名;岁时节庆、庙会、宗教活动绵延不断;书法、绘画、篆刻、曲艺、戏剧、音乐、园林等多种艺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这些工巧细致世俗的市井文化内容生动地体现了扬州昔日的奢华风貌,是老城区开展文化休闲旅游的宝贵资源。

(二)从扬州的旅游资源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无山,虽多水却无甚出奇之处,自然旅游资源较为贫乏,可称道的乃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标志的人文旅游资源,尤以古城和古城遗址、园林、运河及名人遗迹、风物民俗、文学艺术为特色。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明清老城区两大片,1

显然,后者无论是面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超过前者,计有:传统街巷400余条,其中以纪念历史人物命名的街巷59条;各级文物保护及控制单位91处,占市区总数的近75%,其它具备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484处,其中包括宗教建筑31处,私家园林或遗迹30多处;知名度较高且仍在经营的老字号31处;历史事件见证地和传说发生地19处[3]。可见,老城区是扬州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理应在扬州文化旅游中占据突出地位。

(三)从扬州的旅游市场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换,旅游产品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市场。从国内外旅游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全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教育的提高,人们的旅游热情会由单纯的游山玩水向休闲型、知识型方向转变,扬州目前以瘦西湖为主的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显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事实上,尽管位于长三角黄金地带,扬州旅游却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住客人。当前,扬州正在进行运河城市向沿江城市的转型,其旅游业亦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进行恰如其分的市场定位,与其它城市错位经营,在长三角占据独立的地位。江南名城,过去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4]的说法,今天的旅游发展,杭州以湖山胜,苏州古城以园林胜,那么扬州呢?我们认为,扬州老城区的文化优势应是旅游业做大做强的绝佳突破口,扬州应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口号:扬州古城以文化胜。

综上,扬州老城区的旅游开发应定位于以体现古城风貌、文化传承、民俗民风为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区。

二、关于老城区的旅游开发原则

(一)整体规划

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见木不见林”,只见一个个单独的文物古迹点而不见“城”。老城区通常以古城风貌为最大特色,不妨借鉴江南古镇的思路,整体规划设计,着眼于维护整个古城的生态、文态环境,而不是四分五裂的片甚至单独的文物点。扬州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首先,老城区规模适中,5平方公里的面积与平遥古城相当,整体开发完全可行。相反,对于一些大城市则可能由于面积过大、人口过多等原因,很难做到;而小城镇在规模、气势上又难以匹敌。其次,老城区风貌完整,保持着较为醇厚的原汁原味,只需修旧如旧而无需大造失真的人造景观。此外,扬州的旅游资源有景点小而散的特点,这些景点要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必须要有依托,如同颗颗明珠,需要串连成链,甚至有珠、有链还不够,还要有华美的盛器才能相得益彰,古朴典雅的老城就是最适合的盛器。

(二)滚动开发

我们强调“整体”指的是在观念上、规划上要有整体、全局的概念,并不等于一次性地全部开发到位。事实上,鉴于老城区面积较广,现居住人口众多(老城区现实际居住人口11.88万人),资源现状参差不齐,宜采取“点—片—面”滚动开发的战略。扬州老城区已有

一些较成熟的点,如个园、何园、汪氏小苑等,一方面要做好这些点的深度开发,同时要不断增加新的点。老城区的三大历史街区中,以资源集中的东关街历史文化区基础最好,理应先行一步;教场地区的规划已经完成,可着手招商开发;南河下地区盐商豪宅成片,规格高,区位好(毗邻运河),应加强保护,尽快规划,开发为展示盐商文化、民俗文化的场所,并和瘦西湖、运河景点相呼应,最终构筑完成老城区的旅游体系。滚动开发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让景点在不断扩充、完善的过程中,迎合市场,常变常新,从而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参与

老城区的旅游开发是一项艰巨繁复的工程,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关系,巨额的资金投入,绝非政府部门可以一手包办。应按照旅游产业的经济规律办事,政府规划,社会力量参与,进行市场化运作,允许投资者取得经营权。对于较敏感的文物保护问题,应借助法律的手段,通过法律和契约加以保证。

(四)开发与保护并举

老城区作为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物质载体,有形的历史遗存和无形的各类文化资源丰富,城市传统风貌犹存,这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依据,但现状不容乐观。目前老城区的古朴风貌已经受到主次干道两侧临街开发、传统建筑物周边环境破坏的侵蚀,文(控)保单位也有受到破坏的现象,传统民居破旧,环境不佳,因此,首先应对文保、文控单位、传统建筑及现代建筑分别进行保护、修缮、整饬、改造,凸显名城的古风古韵,不仅要保护好它们本身,而且要尽可能地保持它们在特定的空间中的展示方式,尽最大可能整体保存它们,使之能够更多地完整地传达历史文化信息。对濒于困境的传统文化艺术也要及时抢救。只有做好保护工作,才能使城市拥有持久的文化魅力,旅游开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关于老城区旅游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旅游品牌的必要性

提出打造老城区的旅游品牌,是基于以下考虑:

1、市场拓展的需要

诗仙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令无数人对扬州心驰神往,扬州的旅游知名度不可谓不高;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的旅游文化资源不可谓不丰,然而扬州旅游业却长期温而不火,“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似乎成了扬州旅游的全部,一日游绰绰有余。扬州旅游市场要拓展,呼唤内容更充实、更丰富,能留住客人的旅游产品,作为体现扬州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5]的主要区域,老城区应该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

2、市场竞争的需要

扬州所处的华东地区是我国老牌的黄金旅游地,资源密集,“名牌”林立,扬州似不占优势:瘦西湖不敌杭州西湖,扬州园林不敌苏州园林,小秦淮更不敌南京秦淮人家„„。扬

州确实缺乏自己的个性鲜明、有号召力的旅游品牌,而且似乎也没有哪一种单一的资源可以形成这样的品牌,那么,将老城区的资源整合于一个品牌之下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3、整合老城区旅游资源的需要。

老城区的旅游资源数量多,品种全,是优势;而单体规模小,分布散,则是劣势。旅游开发要扬长避短,必须要围绕品牌进行资源整合,凝聚主题,打造板块,连点成线,整体推出。

(二)“扬州人家”旅游品牌构想

依据上述扬州老城区“文化休闲”的旅游定位及整体开发的思路,提出“扬州人家”旅游品牌构想。

1、主题:“扬州人家”——品位扬州文化,体验盛世人生

2、内涵:

(1)绿杨城郭,园林深巷——“扬州人家”的人居环境

体验扬州“天人和谐”的园林环境。老城区恰为古运河、北护城河、二道河所环抱,又有小秦淮河从新、旧城穿过,可沿河道遍植垂柳,再现“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画境界;维护和修复城内散布的古园林,增建街头小游园,保持住宅的庭园特色,从而由宏观到微观,处处呈现出园林城的意趣;再加上数百条或纵横严谨、或自由随意的小巷,尽显典雅、古朴、和谐的人居环境。

(2)淮左名都,人文荟萃——“扬州人家”的文脉传承

感受扬州厚重精深的历史文化。扬州历史上是繁华都会、军事要地、文化名区,对故城遗址、官衙旧迹、名人遗踪、轶事传说等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修缮保护、陈列展览、立牌标识等方式,营造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使游人沉浸于“文化扬州”中,感受“扬州人家”的历史脉搏。

(3)亦雅亦俗,名城民风——“扬州人家”的生活情趣

领略扬州人雅俗兼容的日常生活。可通过博物馆等形式展示扬州民俗、盐商文化,恢复传统宗教、娱乐、游艺、节庆活动,让游人走进今日扬州人家等形式展现丰富多采而独具特色的盛世人生。

3、构成:根据主题要求和资源状况,打造四大板块:

(1)河滨活动区——老城区四周沿河地带及小秦淮两岸。顺应游客的近水心理,建

设宽幅绿带和步行林荫道,配置休憩及其它相关设施,作为开放的游憩空间。

(2)历史人文区——双东地区。修葺该地区密集的名人故居、传统商业建筑、宗教

建筑、园林等,并结合传统街巷,开辟多条文化旅游线路。

(3)市井民俗区——教场地区。恢复浴室、茶楼、书场、剧场、手工艺作坊等,集

中展示市井文化,提供休闲场所,出售相关旅游商品。

(4)盐商文化区——南河下地区。整修盐商旧宅、会馆,建设盐商博物馆、民俗博

物馆,再现昔日盐商生活和民俗。

参考文献

[1]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2] 旧唐书·卷一八二

[3] 《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

[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营销 第8篇

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营销规划及意义

(一) 旅游营销规划先行

1997年, 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私营团体的代表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通过的《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中着重指出“旅游发展规划要确保旅游目的地的遗产及其完整性。”尊重社会和文化规范, 特别是要尊重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这一点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并不意味着将其冻结, 而是要不断地进行“译解”, 在开发中进行“诠释”。旅游规划尤为重视维持并发扬历史遗存的使用功能, 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物质与文化多样性, 保持其活力, 促进发展和繁荣。在具体操作中应全面规划, 将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与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相结合, 逐步整治开发, 在设计施工上精工细作, 注意保留更多的历史信息, 注重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开发[1]。

(二) 旅游营销意义

要使历史文化名城发挥其现实的社会、经济意义, 实现其历史的、文化的内在价值, 旅游营销必不可少, 而旅游营销则必须规划先行, 规划则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旅游规划要注重资源评价和约束分析, 尤其是环境容量的研究, 合理控制游客数量、游客密度, 调节客流量以缓解;缓解对旅游地环境的压力, 避免超载而造成对文化环境的破坏。旅游之规划, 一定程度上就是让文化符号通过景点呈现在游客面前, 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到旅游地的文化魅力。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报告》指出, 在21世纪, 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 文化旅游正以每年10%~20%速度增长, 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层次发展[2]。旅游营销规划要善于借势文化营销:即借用电影和电视来宣传文化旅游景点的悠久历史和内涵。此外还得加强主题文化营销, 即通过挖掘旅游景点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优势, 对这一旅游景点进行的主题文化营销。如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就根据其所在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 每年定期举办一次。

二、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营销包装

(一) 历史文化名城的“打包”营销

历史文化名城的景点都有各自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通过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的“打包”营销方式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这种“打包”营销, 就是以顾客为中心, 一方面, 要求市场营销的多项活动密切配合, 如设计生产、分配渠道的选择、市场调研等都必须相互配合, 成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 整个营销活动必须与企业其他各个部门的活动协调一致。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 是综台服务性行业, 客观上要求旅游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紧密合作, “打包”营销颇有必要。对于旅游景点而言, 当然也是游客至上, 以游客价值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 全面突出景点的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 不但景观设计开发要符合游客的需要, 而且在游客游览和欣赏景观的同时, 要以适当的方式将景观隐含的文化价值揭示并传播到游客中去, 使游客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景点的价值。如从贵州赤水河到四川宜宾、泸州这个不到200公里的狭长地带, 积聚了茅台、五粮液、董酒、泸州老窖、习酒、郎酒等酒业大亨, 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酒文化长廊”。如果再配上这一带艳丽的丹霞地貌和碧绿的桫椤竹海, 一幅独一无二的酒文化旅游风光就浑然天成。但目前还没有一家旅游公司打“酒文化”旅游的旗号[3]。“打包”营销要求景点的开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等部门密切配合, 形成一个整体, 并在统一领导下运行。

(二) 利用历史文化积淀包装旅游线路

历史街区、历史路段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一般都保存有较多的历史遗存, 有较完整的环境风貌, 能够相对全面地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 展示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不同的历史街区和历史路段, 其旅游线路设计还可选择不同的游览方式。如北京的“胡同游”采用黄包车作为游览工具, 穿行于胡同巷陌之中, 别有一番风情;而黄山屯溪老街改造为步行街后, 让游客可以随心所欲地漫步在街头, 领略皖南民间风情[4]。另外, 旅游线路设计不但要重视物质层面的景观利用, 而且要重视非物质开发, 如平遥的晋商文化、皖南的徽商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 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引导游客, 让游客去寻找一种历史的真实, 体现历史的积淀。

三、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营销以“差异”竞争取胜

(一) 旅游营销中注重文化的“差异”营销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 感受文化差异, 探索文化, 体验文化是旅游营销取胜永恒的动力。旅游文化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立足点和灵魂, 亦是旅游产品竞争的底蕴所在。

1. 历史文化内涵。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它成为东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很多外国人来中国, 就是来看看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 周口店、孔夫子、兵马俑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它为中国旅游企业跨文化营销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对于国际游客来讲, 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具吸引力。

2. 文学审美内涵。

古代众多的文人骚客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优秀文学作品。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两千五百年的文明积淀透发出迷人魅力。古运河横贯扬城, 杜牧、秦观……多少风流人物留迹维扬。扬州是一幅历史长卷, 踏进绿杨城郭, 眼前是清风、细柳、明月、绿水, 有的是一种宁静的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历代无数诗词吟咏、题记、楹联等文学作品交相辉映, 人文与美景融为一体, 由此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文化氛围。旅游风景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及宣传包装应该着力于渲染强化这种文化氛围。引发其审美思维, 使其达到情景交融的最高审美境界。

3. 宗教文化内涵。

中国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无论是本土的道教, 还是外传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都包含了内容各异、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一些石窟石刻以及寺庙等旅游景点应该对自身宗教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 配备文字或优秀导游员对其内涵进行解释。让游客领会到宗教文化的独特, 争取到更多的回头客[5]。

(二) 时空关系的“差异”营销

旅游市场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的内容和要素众多, 其中, 时间、空间和关系三个核心要素影响着整个营销系统的结构和效率。

1. 时间方面的“差异”营销。

充足的时间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旅游者对出游时间的选择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旅游营销者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 在不同的时段采取不同的营销对策。旅游产品也要有时间上的考虑。首先, 旅游资源的时间属性明显, 尤其是自然资源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四季变化不同, 适游期长短不一。譬如四五月份是游览江南美景的最佳时期;冬季可以到哈尔滨等北部城市看冬天景观, 参与冰雕、滑雪等项目, 还可以到海南度假;夏季可以到大连、青岛海滨度假等等。其次, 旅游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的时限, 还必须考虑旅游产品最佳的市场接受时间。譬如通过人工技术延长花卉城市的旅游周期;旅游目的地日间活动和夜间活动的搭配设计等。营销决策更要考虑时间因素。时间在营销决策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传递的时间效率、营销计划周期的选择上。首先, 营销决策是建立在充分的营销调研和信息收集基础上的, 伴随着营销规划和分析、营销战略选择、营销组合制定、营销计划实施和反馈等时间序列过程, 信息贯穿始终。信息除了准确、可靠外, 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效用性强和适应时机。再次, 旅游营销计划的周期长短和营销时机的选择, 直接关系着营销成本的控制、营销的最终效果。譬如, 在经过了“绝版三峡游”和“告别三峡游”的市场促销后, 没有适时地提出“新三峡, 新体验, 新感受”的营销攻势, 从而导致了“告别三峡游”后几年市场的持续冷淡[6]。

2. 空间方面的“差异”营销。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有差异。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要素组合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就中国自然旅游资源而言, 形成了东部以调和型为主, 西部以矛盾型为主, “南秀北雄”的空间特征形态。如长江流域及“杏花春雨江南”的阴柔之美, 包括西南的灵秀之美, 华南的华丽之美;黄河流域及“骏马西风冀北”的阳刚之美, 包括中原的雄壮之美, 东北的粗犷之美。如人们都喜欢异地购买旅游纪念品。现在, 不少旅游纪念品在全国各地都能买到。旅游者之所以不愿在自己家门口购买, 而要不怕麻烦、不怕劳累地在产品生产地购买, 其原因就在于异地购物的吸引力。异地购物冲动的产生, 源于旅游者认为自己购买的不仅是一个商品, 而且是负载了当地文化及旅游所获得的愉悦和快感的宝物。一个或许到处都可以买到的工艺品, 在旅游者的眼中, 它成了凝聚景区文化和纪念愉快旅游的载体, 具有了十分特殊的意义[7]。中国旅游者旅游空间形态总体以线型为主、向点式纵深。传统“走马观花”式的线型条状、环状开始向尽事区域内部资源的纵向空间延伸转变。游客的空间行为形态不仅是单一的线型回路, 开始转向核心节点的纵向深化, 最终形成一种立体网状结构, 其中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差异”营销若做得好, 可大大增加其历史、文化的内在价值。

3. 关系方面的“差异”营销。

消费者、经营者、管理者相互之间构成旅游营销的关系, 各自从自身出发, 均有各自的需求和预期。消费者、旅游消费者, 即旅游者, 是催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原动力, 也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产品的设计和营销都围绕旅游者来展开, 食、住、行、游、购、娱等产品的提供都是以旅游者满意为目标, 并且旅游者也参与旅游产品的生产, 在旅游活动中处于关系网络的中心。经营者。旅游经营者包括所有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关系主体, 如旅游供应商、旅游代理商、旅游批发商、旅游分销商等, 包括交通、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餐饮、旅游商品、娱乐等。以旅游经营者为中心的关系网络主要包括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经营者与行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这里的旅游管理者主要指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 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是符合国情的, 政府管理者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既管理, 也服务。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业发展规范, 规范行业市场环境, 扶持旅游企业发展, 研究旅游业发展状态, 协调旅游经营者之间、旅游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调查、统计行业数据, 预测行业发展趋势, 提供安全保障系统。以及与国外相关组织交流、合作等。各级旅游局要处理好与文化部门、土地部门、交通部门、城建部门等旅游相关管理部门的关系, 避免多头管理、条块分割。

综合分析时间、空间、关系三大要素对旅游市场营销的作用机理出发, 充分考虑各个要素在时间、空间、关系三个维度上的“差异”定位, 从而制定有效的旅游经济活动规划, 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旅游“差异”营销通过对旅游需求和旅游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对应分析。对旅游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深刻量度, 从而在产品策略、定价策略、促销策略和分销渠道上进行准确定位[6]。针对“差异”, 各取所需, 采取不同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 提高旅游营销的组织效率和科学程度。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每一个历史文化名城都是独特的, 具有各自的特征。在实际营销中, 应坚定不移地贯彻保护为主的开发营销原则, 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原生旅游资源, 并在此基础上, 以名牌战略创造历史文化名城良好的旅游形象, 保持活力, 促进它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 王驻.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8, (3) :37-39.

[2]李晶.后工业化时代旅游营销模式初探[J].商场现代化:中旬刊, 2007, (8) :119.

[3]姚航.旅游营销要打“文化牌”[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65.

[4]甘萌雨, 张捷.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0, (2) :119.

[5]刘婧, 靳俊喜.旅游经典景区营销策略[J].企业研究, 2007, (2) :58.

[6]马勇, 王勇.旅游三维营销概念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价值评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 .

上一篇:以谎言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9下数学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