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消防促平安建和谐

2024-07-26

学消防促平安建和谐(精选3篇)

学消防促平安建和谐 第1篇

建小康促和谐

群众文化产业化是一个热门儿的话题,在社会上曾经引起过广泛的争论,甚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人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论争激烈,五花八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发展产业文化的高标准,为群众文化产业化这个话题又增加了新由头,为人们的大脑又注入了兴奋剂。如果现在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再谈论群众文化产业化这个话题,恐怕思路更清晰,依据更充足,信心更坚定了。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明确地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可以讲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与加快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及广大人民的愿望。文化产业是把文化事业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小康社会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重要关系?带有公益性群众文化与商业味儿十足的文化产业能否相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展群众文化产业有哪些困难以及它的发展趋势如何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文化产业与小康社会的重要关系

我党的十六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设计的目标涵盖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覆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标准是很高的。到那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当今世界,文化、经济、政治三足鼎立,相互交融,尤其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它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可以说,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的文化事业也一定很兴旺。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事业十分枯萎,那么那们的经济也一定不会很发达。所以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已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事业要靠强大的文化产业作支撑,靠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保障才能够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形成而发展壮大,才能够与社会相符,与时代合拍。所以,不论从宏观上看,还是微观上讲,小康社会与文化产业都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群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相互连带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事业就是文化产业,就是群众文化。但是,在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群众文化工作单位却仍然躺在“国办文化”的暖床上重温着旧梦,依然沿袭着多少年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群文模式”慢慢地运行着。然而,这场旧梦并不甜美,这种运行机制也并不科学,在当今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的映衬下,群众文化工作单位不合理的人事安排,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不科学的管理模式,加之陈旧落后的工作环境和办公设施,显得非常不适应,非常不协调。这种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状况,不仅重重地挫伤了群文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大大地限制了群众文化向着更高、更新、更远的目标蓬勃发展,同时也深深地制约了文化事业单位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改造。而老年化、概念化、赶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也严重的充斥着群众文化这个大舞台,在人们普遍的印象当中好象群众文化活动就是中老年人和街道居委会的事情。当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老百姓娱乐方式的改变和增多,群众文化工作越来越难搞,这是客观原因众所周知的,但其主观原因还在于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自身缺乏凝聚力,不能够把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吸引到这项工作中来。试想,面对形形色色娱乐方式的年轻人,他们怎么能够对单调乏味,公式化、政治性极强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无动于衷呢?面对破旧不堪丝毫没有文化味道的文化馆和文化宫大门,那些极想提高自己文化品味的人们怎么能够不望而却步呢?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低廉报酬甚至没有报酬的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一些群众文艺演出活动,那些经常要自己掏腰包的业余群文骨干又怎么能够不犹豫不决呢?所以,现如今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大多数人都足一些离退休在家,特想锻炼身体和充实业余文化生活且不太在乎金钱的大爷大娘们了,群众文化活动似乎也只剩下中老年舞蹈和中老年书画了。

造成这种惨淡又无奈的现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缺钱!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资金,就很难搞出像样的活动,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是目前群众文化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资金短缺,活动照搞难为的群文工作单位只好紧衣缩食,这样下去身体怎么能够强壮昵?现在是市场经济,群众文化活动靠政府拨款很难,就是得到拨款也是微乎其微,大部分活动资金,还要靠组织单位自筹,这就给做为组织单位的文化馆和文化宫出了个大难题,因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化馆和文化宫的日子并不好过,资金短缺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单位甚至连一件像样的基本办公用品都没有,日子过的相当寒酸,有些文化馆和文化宫的硬件设施还不及一个小小的街道居委会,据了解,现在有的文化馆和文化宫已经出现了“揭不开锅”的现象。人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须要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轨之时,作为上层建筑的群众文化事业电必将迟早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这就促使这群众文化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领域特别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一种体现。

三、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实际困难

大家都知道,多年以来群众文化始终围绕着搞动态和静态文化、艺术活动及培训,作文化、艺术专科示范和专项研究等这样一个范围来开展工作的,带有很强的公益性。要想使群众文化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其自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有一定的难度。试想,做为党和政府依照宪法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向人们进行宣

传教育、丰富群众文化而专门设立的文化馆和文化宫,这样一个做为意识形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怎么能够靠搞活动、培训、做示范、研究来赚钱糊口,又能够赚多少大钱呢?即使有一点点的合法收入,现在也只能算是“以文补文”的小打小闹,基本称不上什么产业。如果这些文化事业单位一味的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赢利赚钱为目的,那么群众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势必就会变质,群众文化工作目的恐怕就会脱离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求的轨道。当然,群众文化产业化是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不能够完全依靠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来包办,文化事业单位应该是社会效益两方面工作都要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行。但对于多年来一直靠政府双手扶持走路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来讲,如今要想脱离政府的一只手学会自己走路,确实面临一定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作为一直是靠政府拨款生存的,不管是全额还是差额,都不可能有雄厚的资金投入到群众文化产业开发和建设中。况且,群众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探索性很强,风险性很大,投进去的钱很可能就会“打水漂”,一手抓文化,一手抓经济对于文化馆和文化宫来说谈何容易。另外,作为终身国家干部身份的文化馆和文化宫工作人员,尤其是一些专业干部,不但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更缺乏市场经济和文化经营的常识。文化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过大,激励机制不强,干预管理大多的现象如今在文化馆和文化宫普遍存在,面对这样一件新生事物,端惯了国家“铁饭碗”的文化馆和文化宫人,往往是听而不信,望而不见,干而不能。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提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党的十六大召开给予全国群文工作者极大的鼓舞,似乎经文化馆和文化宫人吃了颗”定心丸”,同时也为群文工作者,迎着种种实际困难,要想迈出群众文化产业化勇敢的第一步,还需要具备很大的胆识,经过艰苦的努力,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

四、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群众文化走向产业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尽管它是一件新生事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看好。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许多群文工作者都在跃跃欲试,一些业外人士也看好了这一投资热点。其实,所谓群众文化这个概念如今已经远远超出了“活动、培训、示范、研究”这样一个范畴,现在它的含义更深更广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凡是能够繁荣社会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积极健康文明的,物质与精神融合的财富,都应该、称之为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事业就是群众文化产业,它本身就是一块“金招牌”,不论影响面儿,还是信誉度都略胜一筹,况且不管是群艺馆,还是文化馆或文化宫,目前在我国各市区都是唯一的,所以说有了这“金招牌”就不怕引不来“金凤凰”,就看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怎样的利用和呵护这块沉甸甸、金灿灿的“招牌”了。十六大强调,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群众文化产业要为人民大人提供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国家在投入上给予保障,政治上给予扶持,是发展群众文化产业的有力前提,它能够为群众文化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这坚实的基础,我们才能够迈开群众文化产业化艰难的第一步。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是令人乐观的,也是有远大前景的,只要我们把握好国家政策方

向,抢抓住市场竞争机遇,调整好产业内部结构,树立起现代经营理念,不仅能够在文化娱乐等许多事业方面有所作为,而且还能够向着群众文化产业集团化方向迈进,实现跨地区的多面体经营,运用高新技术推动群众文化产业的升级,促进群众文化产业与众多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又向着新的里程碑迈出了一步。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需要有高层次的群众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积极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们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群众文化产业化势在必行!

建先进职工文化促公司和谐发展 第2篇

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 是工会组织肩负的重要责任。近年来,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始终牢固坚持“企业以员工为本、员工以企业为家”的理念, 积极发挥工会组织优势, 从加强先进职工文化建设入手, 想职工所想, 急职工所急, 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暖人心、稳人心, 着力构建职工精神家园, 促进统一企业文化落地, 充分发挥先进职工文化激励人、感染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 激发广大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凝心聚力促发展, 实现了公司与职工的和谐共赢发展。

打造文体品牌

打造文体品牌, 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国网山东电力突出群众性、行业特点、文化艺术特性, 每两年举办一次文化体育节, 打造文化体育品牌。自1996年至今, 公司职工文化体育节已至第十届。

文化体育节期间, 公司坚持重在基层、重在普及、重在参与, 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组织开展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 让每一名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公司举办的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赏心悦目, 职工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周、足球联赛、游泳比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健身益心, 广大职工人人参与, 人人受益, 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 促进了公司和谐发展。整合公司资源, 成立文化体育联合会, 下设十大文体协会, 各协会以活动为载体, 以人才培养为己任, 为发展和活跃公司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搭建交流平台

搭建交流平台, 激发职工创新创效建功建家的活力。国网山东电力创办并改版工会“职工之家”网页, 构建了集形象宣传、信息发布、才艺展示、职工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网络平台, 为传播职工文化信息、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拓展了学习交流空间。

以“职工之家”网页为载体, “喜气洋洋迎新春”职工文化展示、“拥抱春天, 书香国网”职工读书征文活动、“聚焦班组建设, 记录先模风采”主题摄影大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和“光与影”“翰墨林”“读书味”“格子趣”栏目的月赛、季赛、年赛得到广大职工的踊跃参与, 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佳作。将群众性创新作为公司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不断丰富创新活动内容, 引导广大职工做“不仅要有力量, 还要有智慧、有技术, 能发明、会创新”的当代工人, 公司系统形成了浓郁的创新氛围, 为职工创新提供了丰厚肥沃的土壤。

把创新工作室作为职工技术创新的第一平台, 落实《创新工作室管理细则》, 全面推行创新工作室“创新+实训”模式, 强化“创新创效、实训实践、传承传播、成长成才”四大功能, 为职工搭建学习交流、施展才华、提升技能的综合性平台。目前公司已建成创新工作室284个, 2个工作室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12个工作室被授予“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把创新激励的重点放到实践应用上, 建立创新成果评审、展示、生产和推广一体化平台, 由过去“谁创新、谁应用”转变为“我创新、大家用”, 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 公司系统涌现出一大批职工技术创新优秀人才, 取得了一大批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

加强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关怀, 帮扶慰问实现“三个全覆盖”。国网山东电力认真落实《困难职工帮扶管理办法》, 建立困难职工帮扶常态运行机制, 发挥彩虹爱心基金会作用, 重点开展了“送温暖”“迎峰度夏”“金秋助学”等品牌活动, 及时对特困职工、大病困难职工提供了救助。

贯彻落实省总工会“惠员工程”, 着眼于更好地满足职工需求, 加快推进“工会会员服务卡”发放工作, 深入开展困难职工、困难职工子女等情况调研, 健全完善困难职工档案。在广大工会干部的精心组织下, “迎峰度夏慰问”实现一线职工慰问全覆盖, “金秋助学”实现困难职工子女救助全覆盖, “送温暖”实现特困职工帮扶全覆盖, 确保了最急需的职工能够得到慰问救助, 切实把企业的关心关怀送到职工心中, 使“工会会员服务卡”真正成为了工会与会员的“连心卡”、普惠全体会员的“爱心卡”。

平安和谐建校园 第3篇

首先,班主任要协调好与学校的关系。学校领导是一所学校的支柱,学校领导是发号令的指挥者,班主任只有服从领导、听从指挥,这所学校才能运行,课程的改革才能前进。班主任是新学期的工作者,又是学校工作的组织者。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好坏。如果班主任工作做得优秀,那么,学校就会走上正轨,领导就省心,放心。学校离不开班主任的配合,班主任对领导分配的任务,不管是什么都要积极主动的去做,要没有怨言,配合好领导的工作,支持他的工作,只有这样自己的学生才会学你一样去服从你,听你安排,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记得有这样一件事,学校有一个垃圾坑,平时都是清洁工人大扫,那天是六一儿童节,垃圾特别多,清洁工人下班了,学校领导叫我们班去打扫,我二话没说带着我班学生去打扫。开始有同学不高兴、有埋怨,我劝说今天是儿童节,这样的劳动是你们一生中都遇不到的,你们想想,今天校长安排我们班,那是多么光荣,说明校长信任、看好我们班,全校这么多班为什么叫我们不叫他们呢?经过耐心教育,同学们的干劲十足,终于完成任务。这件事证明了,领导的安排、信任,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任何难办的事都能办好。班主任积极主动去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让领导高兴,实际也给自己一个锻炼的平台、展示能力平台,也给自己一个表现机会。

在工作中,和各级领导的配合,也是给自己一个展示能力平台。和教导处配合,和科任教师的配合,和年级配合。只要有了这些平台,各级领导就会相信你,就会找你,自己也有表现的机会。把脏活、累活看成是锻炼身体劳动,把繁杂的工作看成是脑力劳动,自己的平台也就会更高、更亮,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更多。成绩好了,工作更出色,各级领导就会找你,把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做好。那么你的评级晋级也更快。

其次,班主任要协调好科任教师的关系。每学期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一个班级的好坏不是一个班主任就能搞好的,而是与各科任教师协调工作有关。因此,班主任要心胸宽广,要敢于承担重大责任,乐于接纳各科教师的意见,善于包容不同的意见。班主任要得到科任教师的支持,就要和科任教师大力配合,这样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级。和谐的班级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和谐,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团结协作,仅凭班主任的单打独斗远远不够,作为班主任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每位任课教师都是班级这部机器的一个重要部件。一旦缺少或是损坏其中任意一个,就不能正常运转,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因此,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心理学家认为:“合作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适应未来工作和社会的基础。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必须培养和训练的。因此,班主任在开学初就让学生从心里接受任课教师,要多讲任课教师的优点,树立他们威信,要在学生中形成他们积极的輿论,让学生信任任课教师就是班主任的责任。那么,科任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人格魅力上有所表现。要认识到不是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了,要和班主任保持高度一致,步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要协调好社会、家庭关系。学生是人,社会是一个大学校,班主任不能不研究社会教育,班级教育首先应针对社会实际。在教育工作中,协调好各层关系,在学校的成长道路上是有好处的。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把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了,就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班级,撑起学生健康的空间。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消极面,远离污染,避免危害,引导学生配合社会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积极面,面向阳光。不断组织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采访去研究。例:我班有一次,一个大学生到我校搞理财课题。学校领导就安排我班,我一口答应。我班有7个男生、3个女生参加,我没有想到学生很积极,还像模像样,一副大经理的架势。这次理财课题搞好,使学生明白在社会、大自然、在阳光中成长,我更加明白学生是一颗稚嫩的小苗,家庭教育就是小苗赖以生存生存的大地,社会就是小苗生存的自然条件,学校教育就是帮助小苗成长的园艺师。这样,小苗就能吸收营养,更好地茁壮成长。有经验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绝对不会放弃家长管理这一重要内容,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家长的朋友。总之,班主任应以家长真诚交往,共建很好的关系

班主任有义务为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牵线搭桥。班主任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家长的朋友,当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的时候,班主任要提供实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在思想上偏离正轨的时候,班主任与家长、学生要促膝长谈,做心理的咨询师,当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时、矛盾时,班主任要当调解员。老师与家长的和谐关系对构建和谐班级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班主任应组织任课教师,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班主任应制定主动与家长联系制度,采取适时家访,开家长会激励家长来访、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的沟通,让家长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同时也让家长了解教师,支持学校、班级的工作。教师与家长和谐了,对促进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和谐,最终促进班级的和谐有很大帮助。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第一母校,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对接,交流和配合必不可少。

上一篇:水景观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下一篇:小学3月12植树节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