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2024-09-19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精选6篇)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第1篇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14-1BF 黄东东

通过一个学期的设计模式的学习,我想在这里谈一谈我在学习设计模式中的一些想法,不一定正确,首先我对设计模式的理解是分阶段的:

一、这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时候刚听到了老师讲设计模式的概念的感觉,听不懂我就跑图书馆借了一本名字叫《设计模式初学者入门》之类的书。书里就把各种设计模式挨个讲了遍,引用一下每个设计模式的定义,给个类图,配点代码„„我硬着头皮读完之后,就一个感觉,为什么一个很简单、很直接就能实现的功能,为什么要添那么多的类,绕那么多的弯?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所以前几次课难免会比较懒散不以为意,这时候老师开始讲工厂模式和建造模式,工厂模式是我们最常用的实例化对象模式了,是用工厂方法代替new操作的一模式,我们经常要根据类Class生成实例对象,如A a=new A()工厂模式也是用来创建实例对象的,所以以后new时就要多个心眼,是否可以考虑使用工厂模式,虽然这样做,可能多做一些 工作,但会给你系统带来更大的可扩展性和尽量少的修改量。建造模就是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我第一次感觉这种方法很实用,老师也称之为“套路“,感觉上很有用,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我开始看其他的书,这时候我读到了程杰的《大话设计模式》,其中用活字印刷的例子,讲解了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敢动,我仿佛一下子就开窍了。明白了设计模式,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变化”。一般的设计模式,目标比较“复杂”,并不是我所想的那么单刀直入,我们想的往往过于简单了,最后什么都做不出来,我们需要这样的套路,我们需要设计模式,我开始认真学。

三、但仅仅知道了设计模式的目标,还是没有解决我的疑惑。我记得当时我心里反反复复的一个问题,“有变化,改代码就行了呀。怎么改都是改,为什么就一定要像设计模式说的那样改呢?”那时候我基本上是单兵作战,代码是自己一个人从头写到脚,哪里有问题我就可以改哪里,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后来一想以后的工作会有变动,会开始团队开发、会维护别人的代码等等。我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有些代码,是你只能用不能改的!典型的就是人家只给你一个已经编译的dll,你怎么改?所以,我上课开始发现老师讲的大概是什么了,我觉得十分的重要,那时候,我最先明白的就是桥接模式,在软件系统中,某些类型由于自身的逻辑,它具有两个或多个维度的变化,这就要使用Bridge模式应对这种“多维度的变化”,也就是桥接模式,它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来使得该类型能够轻松的沿着多个方向进行变化,而又不引入额外的复杂度,所谓抽象和实现沿着各自维度的变化,即“子类化”它们,得到各个子类之后,便可以任意它们。以达到你的目的,Bridge模式有时候类似于多继承方案,但是多继承方案往往违背了类的单一职责原则(即一个类只有一个变化的原因),复用性比较差。Bridge模式是比多继承方案更好的解决方法。,另一个就是Bridge模式的应用一般在“两个非常强的变化维度”,有时候即使有两个变化的维度,但是某个方向的变化维度并不剧烈——换言之两个变化不会导致纵横交错的结果,并不一定要使用Bridge模式。

四、如果说上面这个阶段是被动学习设计模式,照葫芦画瓢,接下来就是我开始主动的思考和使用设计模式了,在一些编码过程中,我都会主动的思考,能不能套用某种设计模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时间太少了,又要上课又要各种考试各种会议各种复习考试,所以一一直挤时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设计模式的核心思想。我认为我目前仍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虽然可以随口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设计模式特点,但理解仍然不深,很多时候觉得这也可那也可,拿不定主意。我觉得这是我代码写得太少的原因,需要在更多的实践中体会提高。

看完这些,我对学习设计模式是持支持肯定态度的。那么,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设计模式的方法吧。

一、实践。记得金旭亮老师曾经说过,“没有写过10万行代码,不要谈设计模式”,可能有点夸张,但道理是棒棒的。如果没有不得不深入到那些足够复杂足够混乱的代码,身心饱受摧残,不可能对设计模式的认识有质的提高。因为设计模式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是应付那些复杂的业务逻辑、快速的需求变化,它的价值在这些地方,才能够清晰的体现出来。“坐而论道”是一种我们都期望的“懒人模式”,但估计很难有效——至少对于我这种资质平庸的人来说吧。

二、明白设计模式的目的。每一个设计模式,一定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的;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是附带了条件的。比如,需求发生了变更,这是问题。如果没有其他约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改代码而已,加上一个if...else而已。但是,我们不能这样改!我们不能修改类里面的代码,我们只能采取一些其他手段,比如继承、比如封装原有类,来实现新需求。这时候,设计模式就粉墨登场了。

三、上面所说,为什么不能直接改类里面的方法函数,比如直接加if...else?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被动的”,比如我们是引用的一个编译了的dll,根本就改不了;或者是团队开发,别人不允许你改他们写好的类。另一方面是“主动的”,接前面“团队开发,别人不允许你改他们写好的类”,为什么他们不允许你改呢?是不是他们固执、偷懒,没有团队精神?你把官司打到大BOSS那里,可能会被一顿K。你需要仔细的体会,“类”的概念。类就是一种封装,封装就意味着拒绝修改你只需首先明白,设计模式,是一种“带着脚镣的舞蹈”;然后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需要这些脚镣。想通了就好了。最后,我还是强调“实践”,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第二条唯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实践了。这就是我学习设计模式的心得,希望对更多人有用(至少对我有用!)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第2篇

7月初的一个周末,准确的说应该是7月1号周六,在网上看到一本《大话设计模式》的书,而且看到很多很好的评论,于是乎,下载了电子书看看,一下子看了几章之后,对设计模式有了个了解,于是继续上网搜些其他资料,进一步了解设计模式。。最终结论:设计模式是个好东西,具体怎么好,一两句话是无法概括的,也是从那天起,我就决定学习设计模式,于是就看《大话设计模式》,至七月十多号,大概看了一百多页后,感觉有点难,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于是上网找其他的好方法,无意间发现了李建忠老师的《c#设计模式纵横谈》系列讲座,微软的web cast课程,主要讲解gof的23个设计模式,每个一讲,加上一头一尾,共25讲,试听了一节课后,感觉很有用,于是就抽时间去边听课边看书,并在我的博客里写下笔记,依赖加深印象,二来可以督促我的进度。。

三个月以来,总算把设计模式学完一遍了,原计划是两个月学完,由于。。计划两个月学完实际花了三个月,感触多多,收获多多——对c#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oo的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下一步在设计模式方面的计划:巩固并运用设计模式,巩固:把《大话设计模式》,《设计模式》,《设计模式——可复用的面向对象基础》,《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这些书再结合起来系统的看一看,当然还会去买一些我手头上没有的关于设计模式的书;运用:部门前几天也提倡用c#来改版vb程序,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好有机会把理论的东西在实际中应用,理

论加实际——唯一的学习方法。。

下面对各个模式再简单总结一下:

1、创建型模式:

singleton:解决的是实例化对象的个数的问题,比如抽象工厂中的工厂、对象池等,除了singleton之外,其他创建型模式解决的都是 new 所带来的耦合关系。

abstract factory:创建一系列相互依赖对象,并能在运行时改变系列。

factory method:创建单个对象,在abstract factory有使用到。

prototype:通过拷贝原型来创建新的对象。

factory method,abstract factory, builder都需要一个额外的工厂类来负责实例化“一边对象”,而prototype则是通过原型来克隆“易变对象”。

如果遇到“易变类”,起初的设计通常从factory method开始,当遇到更多的复杂变化时,再考虑重构为其他三种工厂模式。

2、结构性模式

adapter:注重转换接口,将不吻合的接口适配对象,用于旧代码复用、类库迁移等。

bridge:注重实现抽象和实现的分离,支持对象多维度的变化。

composite:注重同意接口,将“一对多”的关系转化为“一对一”的关系,屏蔽对象容器内部实现结构,实现对象和对象容器使用的一致性。

decorator:注重稳定接口,在此前提下为对象扩展功能,实现对象功能的扩展,避免子类膨胀。

facade:注重简化接口,屏蔽各子系统的复杂性,提供更高层接口供客户访问。

flyweight:注重保留接口,在内部使用共享技术对对象存储进行优化。

proxy:注重假借接口,通过增加间接代理,实现更多控制,屏蔽复杂性。、行为型模式

template method:封装算法结构,定义算法骨架,支持算法子步骤变化。

strategy:注重封装算法,支持算法的变化,通过封装一系列算法,从而可以随时独立于客户替换算法。

state:注重封装与状态相关的行为,支持状态的变化,通过封装对象状态,从而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memento:注重封装对象状态变化,支持状态保存、恢复。

mediator:注重封装对象间的交互,通过封装一系列对象之间的复杂交互,使他们不需要显式相互引用,实现解耦。

chain of responsibility:注重封装对象责任,支持责任的变化,通过动态构建职责链,实现事务处理。

command:注重将请求封装为对象,支持请求的变化,通过将一组行为抽象为对象,实现行为请求者和行为实现者之间的解耦。

iterator:注重封装特定领域变化,支持集合的变化,屏蔽集合对象内部复杂结构,提供客户程序对它的透明遍历。

interpreter:注重封装特定领域变化,支持领域问题的频繁变化,将特定领域的问题表达为某种语法规则下的句子,然后构建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这样的句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observer:注重封装对象通知,支持通信对象的变化,实现对象状态改变,通知依赖它的对象并更新。

visitor:注重封装对象操作变化,支持在运行时为类结构添加新的操作,在类层次结构中,在不改变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类实例的新的操作。

正确对待模式:

设计模式建立在对系统变化点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变化,哪里就应用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应该以演化的方式来获得,系统的变化点往往是经过不断演化才能准确定位。

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设计模式是

一种软件设计的软力量,而非规范标准,不应夸大设计模式的作用。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从一开始学习设计模式至今已半年有余了,第一次接触设计模式是一次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大话设计模式》一书,看了前言了第一章后,就感觉到其诱惑力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是无比巨大的。大概是去年十月份的时候,部门决定成立读书会,系统学习设计模式。

通过学习设计模式,除了学习到“一些设计模式”,还让我进一步熟悉、巩固了面向对象思想,进一步熟悉了c#语言。。我曾多次设想,我们如果引入面向对象思想,并结合设计模式来重写或改善我们的系统,那么我们的系统将会像目前一样需要那么多人来维护吗?

《大话设计模式》一书其实是对gof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一书的“翻译”,让人更容易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软件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模式”,在某种特定环境

下,用最好的设计方法达到我们的目的,或许其方法有很多很多,但是寻找到最好的方法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设计模式是对前人的设计经验的一个总结,告诉我们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这样的设计师最好的,学习设计模式有助于我们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我对gof的23个设计模式虽然都有看过,但是只有理解,实现,应用及思考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其精妙之处,至今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模式:1.strategy——封装系列“算法”,让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算法”并不是单指数据结构中的算法,在实践中,它几乎可以封装任何类型的规则,这使得策略模式的运用极其广泛;2.template method——有人说是用的做多的模式,只要有抽象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个模式,它通过把不变行为移到父类中去,去除子类中的重复代码,从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代码复用平台;3.facade——提供了对基础架构的统一访问,减少复杂

性,在web编程者中的三层架构,就是此思想,每一层都封装好一部分功能,提供给上一层统一的方法调用,整个framework体系就是facade模式的封装,随着1.0升级到3.5,越来越多复杂的高级功能被封装,可以说facade无处不在;4.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咋一看,太抽象了,说个例子,在三层架构中,bll层对dal层的调用会直接用到dal层中的类,如果dal层是分别对sql server,oracle的访问,bll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例化哪一个dal层中的类,我们又希望在两种dal层切换时,bll层和ui层都不做改变,那么可在bll层和dal层中增加接口层和抽象工厂,让它来实例化dal层中的实例;5.singleton——确保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如单件窗体,点一下menu,弹出一个窗体,在关闭这个新窗体之前,再次点击该menu,不会再次出现同样的弹出窗

体。。篇幅有限,其他模式或多或少都有点感觉。

最后,引用《设计模式解析》书中的一句话:设计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而思想是指导行为的一切,理解和掌握了设计模式,并不是说记住了23种设计场景和解决策略,实际接受的是一种思想的熏陶和洗礼,等这种思想融入到了你的思想中后,你就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思想去进行你的设计和开发,这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没有接触过设计模式,那其实也是因为以前没有真正经历过面向对象的设计。这样的情况在我经历了本科毕业设计,并且遵循我们实验室的一位师兄的建议看了《设计模式精解》后有了根本的改变,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程序员和一个设计者的区别,我也开始意识到在同学眼中“编程很强”的我只是——至少现在只是一个程序员。

我做的本科毕设是基于java-swing设计一个类似绘图程序的系统,最终我

设计出来的程序,在别人看来很不错。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设计其实是糟糕了,最明显的就是低内聚、紧耦合,那些代码甚至连我都不愿意去维护。于是当我看到书中的一句话:“几乎百分之百的软件都不是由它最初的设计者去维护的??”,更让我感到这次设计的失败。

《设计模式精解》的出现可以说让我眼前一亮,这也是第一本让我想再读一次的书。究竟什么是模式?书中的解释是“模式是针对特定场景下的特定问题的可重复、可表达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模式还必须有三个要点:

1.可重复性。解决方案应该对应于外部的场景。

2.可传授性。一个解决方案应该可以移植到问题的不同情况中。

3.用来表示这个模式的名称。

模式不限于面向对象,不限于设计阶段,甚至不限于软件开发领域。设计模式只是模式的一个子集。

在前言中作者说在他对现有的设

计模式的指导原则及策略都非常清楚之后,这些原则帮助他决定开始过一种为人解惑的生活??虽然我第一次看到“为人解惑的生活”这个词语,但是我立刻感到这也是我所向往的一种生活。

书中介绍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视角:

1.概念视角。这个视角“展现了问题领域中的概念??一个概念模型可以在对实现软件有很少或毫无注意的情况下画出??”

2.规格视角。“只看软件的接口,而不看实现”

3.实现视角。就是现在的我唯一使用的视角——置身于代码之中。

看到这里我更加肯定了这本所讲的是我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但是我对这些东西应该非常感兴趣,而我也深深地感慨:我为什么现在才看到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回顾了它从前的一个设计,通过不断修改得出的优秀设计,逐步展现出设计模式的强大威力。书中

有句话很经典——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像钉子。意思是说如果你只知道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你只会想用这个方法解决所有问题。我觉得这很像现在的我,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我几乎只会“类继承”,结果是我的毕设——过高的继承体系导致紧耦合、低内聚。

当我学到书中介绍的第一个设计模式:facade模式,我立刻对这些设计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自己像一个“完美主义者”,在试图追求结构完美的程序代码,而设计模式给我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尽管我仅仅看到了它的一点点部分。设计模式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孩,而且你知道她不仅外表很漂亮,也很有内涵,那你想做的事情还有什么呢?当然是尽快接近并了解她??

刚学几天就有一些浅薄的心得了。

在学过的几种设计模式中,每一种设计模式都会有一种具体的应用场景,每一种场景描述的都是一种需求变化。

设计模式就是用来解决这些变化的。

只要客户有新的需求,你的程序就要发生改变,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这个改变是避免不了的。关键是你如何是解决这种变化!设计模式就是寻求一种通用的较好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变化而不是避免这种变化,并不是你应用了设计模式,你的系统就不会发生变化了。

面向对象的编程有三大机制,我个人认为,设计模式很好的利用了其中的“封装与多态”,比如工厂方法模式和生成器模式。“封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封装代码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封装”系统中变化的部分。设计模式回答了怎么样去“封装”这种变化。

在一个系统中,总会有一部分经常发生变化,相对的,也总有一个部分是改变频率较低的,我们可以在某种范围内将其理解为不改变的部分。设计模式要作的事情就是把“变化”的部分封装起来,实现将“变化”的部分与“不变化”的部隔离,这样,“变化”的部分在发生变化

时,不会影响到“不改变”的部分。如果你也学过设计模式,那你可能跟我有同感。设计模式解决变化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两步:一是转移变化,二是转化变化。

首先是“转移变化”。

简单的说就是把a部分的变化转移到b部分,请b去变化,让a不发生变化。在程序中就是将变化从调用者转移到被调用者。比如,你有一个类scene,这个类用于显现一种风格的游戏场景,调用程序实例化这个类并使用它。如果有一天,需求改变了,当前风格的游戏场景颜色太冷了,我需要改变当前场景的颜色。这个时候你要决定,要让谁去发生变化?是让客户调用程序去改变scene类的颜色属性呢,还是让你的类scene发生变化?设计模式回答的是,请scene发生变化,调用者不发生变化。

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因为这个时候,你的系统可能已经交付用户了,如果让调用者发生变化,那整个系统都要发生变化。

然后是“转化变化”。

确定了要改动scene,那要怎么样去改scene呢?直接改吗?当然不行,如果是这样改,那还不如让调用者去设置scene的某个属性呢,反正都要重新部署。那要怎么改?“扩展”,把这种“改变”转化为“扩展”。你不是要另外一种

scene吗?那我重新为你设计一个sence并生成.dll交付你,然后让现有的程序去调用这个scene。当然,这时可能需要调用者稍微的发生一下变化,比如开始调用者是直接调用scene来呈现场景的,现在将其改为根据配置文件来决定要呈现那种scene。但是如果之前你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那调用者是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的,因为调用者是根据配置来决定所呈现的场景,需求发生弯化,只需要改变配置文件,把调用者与新添的scene关联即可,这样一来,“改动”就变为“扩展”,其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开闭”原则。

以上文字完全是本人理解,随着不

断的学习,我想这么文章估计要被改好多次,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理解错了、写错了都不要紧,关键是你怎么样去面对这种错误!是拒绝承认错误还是正视错误?这也是设计模式回答的问题。

洋思模式心得体会

从学习杜郎口到学习洋思已经好几年了,每年每学期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听课活动,可谓轰轰烈烈,但学习了好几年时间,我心中仍然一塌糊涂,一知半解,难以灵活运用,尝试着运用时,也是提襟见肘,顾此失彼。所以成功的经验很少,只能有一点粗略的感受。

我觉得目标设计尽量的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如果太难或过于简单,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应控制在1----3条为宜,如果目标太多,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那就白设计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当看到很多的目标时,心中会产生恐惧和排斥情绪,不利于学习。

由于条件限制,当堂训练时只能采

用课后练习和配套练习,缺少灵活性,对于在电子白板上做练习题,我总觉得效果不太好,因为一道题目看过后,印象不深,只有亲手做过,才能记忆深刻。

其它环节,我正在努力尝试、探索。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近几年,我们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实施了有本校特色的四大模块,八大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我们几年来的努力专研,现在,我们都可以很流畅的把我校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了,当然,在这几年的专研中,我也有了自己的体会,现在,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模式

对于一个新的事物,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了解它,新的教学模式也是这样。这学期,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多次学习,深入了解新模式的内涵、原则及实施细则,并组织我们通过数多次的教学研讨课,让我们真正了解这种模式的操作方法。不管是讲座还是听课教研,我都积极参加,积极与同行进行研究,认识到了新模式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于是,我就积极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努力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高效课堂。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每节课上,我都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放手,还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通过谈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讨论解决。”有了这样的意识,课上,学生活动的机会多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有了,学生合作的机会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上,我只挑关键性的问题、共性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激励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尽情地

展示自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谁都想表现自己,谁都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学习效果有了提高。

三、把课前的准备做充分

每节课的教学,都需要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我们的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哪怕就是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我刚开始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预习,学生不知道该怎样下手,所以,手把手地教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我不怕耽误课堂时间,亲自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的每一步进行指导,比如,我告诉学生要通过自己拼读音标来学会读单词,要通过英汉互译来熟练掌握单词。我还要亲自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写预习笔记,如此反复,虽然学生的预习还是不能完全放手,但是,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自主地预习下一单元时,我还是感到很欣慰,毕竟小进步也比原地踏步强。

针对这几年的英语教学,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

一、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初中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单靠唱歌游

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初中学生还是应

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目前在中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

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中学生学英语的瓶颈。

三、中学英语教师应有发展意识一向以来,人们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

字多用”。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store”,“drive”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心得体会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措施

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 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作为现行比较常用的实际模式, 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类建筑中, 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日益增多, 因而作为一个结构设计者需要在遵循各种规范下大胆灵活的解决一些结构方案上的难点、重点。

1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说明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主要设计依据, 抗震等级, 人防等级, 地基情况及承载力, 防潮抗渗做法, 活荷载值, 材料等级, 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选用详图, 通用详图或节点, 以及施工图中未画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3等等。

1.1 建筑结构类型及概况,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 , 场地类别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基本雪压和基本风压, 地面粗糙度, 人防工程抗力等级等。

1.2 设计±0.000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 持力层土层类型及承载力特征值, 地下水类型及标高、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 地基液化, 湿陷及其它不良地质作用, 地基土冻结深度。

1.3 设计活荷载值。

1.4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材料等级、强度等级、材料性能 (包括钢材强屈比等性能指标) 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等。

1.5 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结构的统一做法和构造要求, 现行规范规程及标准图选用, 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1.6 建筑物耐火等级、构件耐火等级。

1.7 施工注意事项, 如后浇带设置、封闭时间及所用材料性能、施工程序、专业配合及施工质量验收的特殊要求等。

2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措施

2.1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1) 抗震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及布置 (整体性) 决定了采用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算。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8度超过5层有条件时, 尽量加剪力墙, 可大大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接体系, 但也允许部分的框架梁搭在另一框架梁上。应加强垂直地震作用的设计, 从震害分析, 规范给出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 (2) 雨蓬不得从填充墙内出挑。大跨度雨蓬、阳台等处梁应考虑抗扭。考虑抗扭时, 扭矩为梁中心线处板的负弯距乘以跨度的一半。 (3) 框架梁、柱的混凝土等级宜相差一级。 (4)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梁或过梁等截面较大时, 应验算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5) 出屋面的楼电梯间不得采用砖混结构。 (6) 框架结构中的电梯井壁宜采用粘土砖砌筑, 但不能采用砖墙承重。应采用每层的梁承托每层的墙体重量。梯井四角加构造柱, 层高较高时宜在门洞上方加圈梁。因楼电梯间位置较偏, 梯井采用混凝土墙时刚度很大, 其它地方不加剪力墙, 对梯井和整体结构都十分不利。 (7) 建筑长度宜满足伸缩缝要求, 否则应采取措施。如:增大配筋率, 通长配筋, 改善保温, 铺设架空层, 加后浇带等。 (8) 柱子轴压比宜满足规范要求。 (9) 当采用井字梁时, 梁的自重大于板自重, 梁自重不可忽略不计。周边一般加大截面的边梁。 (10) 当建筑布局很不规则时, 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布局做出合理的结构布置, 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11) 当地下水位很高时, 暖沟应做防水。一般可做U型混凝土暖沟, 暖气管通过防水套管进入室内暖沟。有地下室时, 混凝土应抗渗, 等级S6或S8, 混凝土等级应大干等于C25, 混凝土内应掺人膨胀剂。混凝土外墙应注明水平施工缝做法, 一般加金属止水片, 较薄的混凝士墙做止水片较难。

2.2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措施

在用PKPM软件计算梁柱时, 应尽量采用TAT或SATWE三维软件。第一, 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受力状态, 如地震力或风力是按抗侧移刚度分配, 而不是按框架的楼面从属面积, 还如从框架柱出挑的梁和从次梁出挑的梁, 因次梁的支座 (框架梁) 发生下沉变形, 内力重分布, 从框架柱出挑的挑梁配筋将较大。第二, 快速方便, 三维软件整体计算, 不必生成单榀框架, 再人工归并, 可整楼归并。第三, TAT或SATWE还可以进行井式梁的计算, 由于PKPM软件计算梁时仅按矩形计算, 而井式梁的断面较小, 有可能超筋, 此时可取出弯距再按T型梁补充计算, 不必直接加大梁高。在绘制施工图时, 较大直径的钢筋连接宜用机械连接取代焊接, 造价相差不大, 但机械连接可靠并易干检查。机械连接接头位置可任意, 但一次截断的钢筋不大于50%, 接头位置应错开70d。

3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成承重体系的房屋建筑结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文件与图纸是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全面理解设计文件, 并规范进程加以实施, 是结构方案的主要工作。全面理解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 看懂图纸的每项内容, 达到按图纸施工的要求, 对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会审加以解决, 对其遗误加以纠正, 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 必须认真地组织与实施, 该项工作由甲方或委托监理工程师进行。

3.1 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规程、编制和审查施工组织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水平承重体系一各层楼盖和屋盖连接形成空间的整体结构体系。其中各平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成竖向承重体系, 它们承受由楼盖和屋盖传来的竖向和水平荷载并再传给地基基础。

3.2 做好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交底, 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队的技术素质状况对其不熟悉的施工工艺过程, 经批准实施的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等, 必须认真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各项工艺参数指标、操作方法、质量要求和检测办法, 并认真的加以实施。

3.3 现浇式框架即梁、柱、楼盖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现浇式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强、抗震性能好,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采用比较广泛。但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工作量较大。

3.4 预制装配式框架是指梁、柱、楼板均为预制, 通过焊接拼装连接成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优点是构件均为预制, 可实现标准化、工厂化, 机械生产。因此, 施工速度快、效率高。但整体性较差, 抗震能力弱, 不宜在地震区应用。

3.5 现浇预制框架是指梁、柱、楼板均为预制, 在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后, 对连接节点区浇筑混凝土, 从而将粱、柱、楼板在连成整体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浇预制框架既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又可采用预制构件, 减少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工作量。因此它兼有现浇式框架和装配式框架的优点。

4 总结

以上几点是我在工程设计中对框架结构设计的心得体会, 希望这些设计体会能给各位同行在今后的工程设计中有些帮助, 以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浅谈舞美设计观念与心得体会 第4篇

在舞台美术行业已摸爬滚打多年的自己,深深的对舞台美术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使我对舞美这门学科充满了更多兴趣与求知欲。怀揣着对中国戏曲学院的敬仰和自己对舞美事业的追求,在2014年的金秋季节,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来到中国戏曲学院求学,屈指算来我在河南豫剧院二团工作了近十六个年头,时光如梭,光阴似箭,时常索绕在自己脑海的舞美梦想就是希望能到高校能进行系统的舞美知识学习。如今梦想成真,感谢河南豫剧院二团的领导,同仁及家人的支持和厚爱。纵观一年的学习,“外师造化,心中得源”是我的心得体会,听党宁教授的课让我如痴如醉,也正是这些理论知识的支撑,始终贯穿了我在国戏学习的内容核心,回顾学习,作此小结。

彼德·布鲁克曾说:“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人空间,这便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精辟又极其深刻的一句话,让我的戏曲观也发生了改变,是我对戏曲表演空间和舞台空间设计有了最初理解。通過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打破了以往粗浅的认识,使我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断的更新观念,谈到戏曲舞台设计观念,这是一个有着庞大系统的课程,我想用国画中的概念理解作以阐述。国画是以虚带实,虚为实而存在,它强化实的存在概念,牵动我们对虚的部分产生联想,试想,我们传统的戏曲舞台设计恰恰就是以虚带实,非常注重它的写意性,那么,戏曲和国画在艺术的提炼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戏曲的表演动作精练、简单、纯朴,中国画也是这样!例如,我们的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他的绘画,以虾带水,简单的线条和布局,使虾在水中游动的意境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再譬如秦汉石刻砖刻中虎形,简单的几条线,就把老虎的威风骨力画的那么生动活现,在他们的画面上,我们找不到半点多余的装饰,我们戏曲以神带形,以意带境,我们就应该学习民族形式的提炼手法,可以避免我们在舞台上装置布景的堆砌,要想使我们的戏曲动作、形象典型,就要加以提炼,使它能在艺术上得到完美。我想这是我们学习民族中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中还讲究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就可以产生更多的想象和情感,这种以整体为布局,它却是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审美着想,这种设计观念,我们把它运用到舞台上,就可以起到烘托演员,使观众产生联想和共鸣,就可以把他们带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来,达到虚幻中的真实。在上学期我的一个作业《南柯记》,是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梦,作家以蚁国写人生,以梦境实现人生为官的政治抱负,用虚拟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设计元素我提取了一个官帽,当心源需要、功能需要,设计无非是找到一个元素、一种样式,来提炼、夸张它,让观众带到你所设定的舞台空间中产生联想与共鸣,使戏曲和舞美达到完美的统一。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学习,使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戏曲史,舞台美术发展史等,了解到早期戏曲舞美是人物造型为主。当时,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能用一桌两椅,门帘台帐,砌末来代替一切,形成了一种舞台程式,但随着戏曲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受话剧的深刻影响,我们开始表现真实的布景,崇尚有加,可是这样的舞美和戏曲舞美创作的思想意境格格不入,随着这些年的反思,我们开始意识到,找到我们戏曲舞美自己的语汇和着眼点,就是找到自身的舞台美术设计价值,这些年,我们的舞美设计理念发生了变化,大家的风格开始活跃,写意性布景设计,虚实性布景设计,民族化,装饰化等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舞台美术设计也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我通过课余时间大量的观看戏曲,在舞台美术方面我发现我们开始十分注重张扬个性色彩,更加注重形式美的追求,更加注重造型和戏剧动作的有机结合,而且我在国戏的学习中,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就深深的感受到了,设计方案来体现整个演出样式及对戏剧风格,通过景物造型形象,运用材料组织自己的要素并符合逻辑为准。这可以使我们设计思维及创意自始至终贯彻一种整体思维,不只是考虑舞美本身的整体性,而是考虑戏剧风格的整体性。

现代的社会戏曲不断的发展。我们的舞美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由过去对环境的解释,发展到为戏剧的演出设置一种演出的样式,营造一种特定心理定势。常常是通过视觉传达一种暗示,表达一种寓意,通过视觉完成对剧本主题的内涵解释,舞美设计方案,规定了演出样式,演出的格局及演出的风格,那么导演就可以充分利用,舞美所提供的舞台空间,给予舞台调度。也正是因为舞美在演出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导演总是给舞美创作以很宽松的环境,给舞美一个发展和展示的机会。

随着现代化剧场不断的发展,眼下北京的小剧场舞台非常的盛行,形式也是各式各样,传统意义上的观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来到北京,我就非常喜欢小剧场的演出,简洁,干练,先前不了解先锋剧场,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演出样式。观众对周围的感受是多方位的,包括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觉,作为表演空间的舞台边沿在模糊,观演关系在交融,通过观看演出来获得多方位的感受信息,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传统的表演场所,舞台发生了大变化,舞台概念也变得更广义了,剧场既是一个观演场所,又是演出场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舞台,大世界”。剧场本来就是一个诉说人间悲欢离合,演绎人生命运的场所。走进剧场,便是进了剧中人物生命的天地之中,它便成了演绎人物命运的大舞台。以此来说,我们设计就可以把舞台,观众席,剧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运用多种手段,传达出更多的信息,把观众带进戏剧特定的规定情境中,使观众置身情景氛围之中,更好地去感受舞台,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使审美的感觉因素更加丰富,以便能引发戏剧主题的理性思考。吕钦老师要求,小剧场设计要求我们要做三面观或多面观,在同学们设计作品中如《樱桃园》《麦克白》等中得到了体现,让表演与观赏溶为一体,使演出变得更加活泼,更加开放,这种演出样式的产生,来源于舞台创作者的设计,为导演也搭起了一个发挥创作的平台,一个通向戏剧目的桥梁。

nlc202309020555

早些时候,我去观看一部小剧场话剧,《我爱·桃花》它就是一个三面观的小剧场,全剧就三个人完成了一部穿越剧。设计者把舞台做成了一个转台,四面卷帘围起,随剧情进行闭合,升降,舞美简单大方,剧情暗示与融合做到了有效的统一,而且处理空间结构丰富,环境气氛,视觉冲击,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说明,前期舞台设计师和导演的沟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即是舞台,舞台也是环境,使观众理解便是可以,生活即是戏剧。人生既是舞台这一戏剧理念。

在今天这样一个求新,求变的时代,是古今文化空前交汇的时代,是商品经济大潮的时代,大家对戏曲艺术的选择处于多样化之中,多样化、个体化、是艺术创造的趋势。

一个探索新的舞美艺术形式的气候正在形成,展现舞美设计才华和智慧的时代,已近在眼前,当前就是大好的发展时期,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发展,是当代的主旋律。艺术的道路不会重复,创造的道路免不了会磕磕碰碰,新编历史剧的舞美创作,属于起步阶段,前景广阔,尤其是当代和未来的科技力量的发展和进一步投入,其艺术生命力和多方面的表现力将会更大,它的前景将会更美好。

创新我们的设计观念,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孤立于所处时代的文化和艺术总体发展趋势。传统的戏曲舞台美术是艺术是功能是服务性的,是人物的剧情服务,而现代的戏曲舞美设计都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的拓展,要体现时代特征,加入现代元素,使传统与现代相接合等,增加了投影,LED大屏,电脑灯制景等科技要素,考虑演出美感与节奏,演出的情绪与意义,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效果,观众与景物的交往空间,设计者的个人艺术追求和风格,戏曲舞美设计毕竟是戏剧舞台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就要和表演谐调一致,能充分体现原作的艺术境界,又具有自主性,又能给观众以美感,由这样独立地位直接导致舞台空间的极大拓展。这些年,据我接触到的导演,舞美设计大师,他们都在作品上力求创新,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舞台美术方案,创新在无时无刻的发生,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那么舞台美术的创新样式或者说发展趋势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想当我们站在这样一个时代,高科技瞬息万变的风口浪尖上,不被吹起来都很难,因为我们处在这个时期的当代,历史上没有那一天像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科技如此进步,LED多媒体我想未来也是一个趋势,以往的LED设备,主要是传達相对简单的信息,比如交待背景与环境,而除了传达信息,我们还应该把LED作为提升艺术的一个手段,影像的内容与演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影像就有了生命力,影像把表演和观众都包裹在浪漫唯美的气氛中,我想未来随着科技进步,视频制作将成为舞台呈现一个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现代光影艺术已经能凭空制造影像,以虚拟制造“实景”这就是投影技术立体化、动态化的结果。达到逼真影像是光影效果,例如“春晚”就是案例它可以达到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舞美,既要和舞台美术相结合又要服务于艺术。眼前这项技术可能牵涉到成本高、剧场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广大专业人员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会让多媒体为舞台美术增添光彩,为舞台美术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当然,舞台美术的开放性,多样性,创新性仍将是我们现阶段的主旋律。戏曲的开放性舞台美术完全超越自我,它没有界限,它会走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其他设计相互交融。它的多样性是指它的表现手段风格形式会多种多样,我们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可以产生在舞台上,所有的样式,写意,抽象,高科技等都可以出现在舞台上。创新是无限的,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推动我们的舞美事业不断的向前发展,推动我们内在文化的精神彰显,开放,多样是必然趋势,创新是一种必须,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也只有我们不断的创新,才能创造出新的舞台美术。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一年的学习即将结束,即便有些舍不得,但使命在身,不敢违,一年来,回忆在国戏的学习,正像党老师讲的那样,做事一定要专注,专注于快乐、专注于享受、明白的事早点去做,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回顾这一年学习硕果累累,我想他会影响我未来很多年,细细品味国戏每一天都是新鲜的,非常的开心,在我而立之年,能踏上舞台艺术的最高学府走上一趟,今生无遗憾。舞台设计是一门博大的艺术学课,我想无论我们的社会怎么发展,技术怎么先进,最终是我们的舞美设计者的理念来引导它,通过一年的进修学习,我深深感觉到,我只是入了舞台设计的皮毛而已,也发现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实属不易,很显然,这与我的才疏学浅有很大关系,一年来,感谢中国戏曲学院、各位老师、同学们给予帮助,谢谢你们。我深知这么一门博学的学科,它包罗万象,非常锻炼人各方面的能力,它既博古通今,通晓天文地理!,光凭这一年的进修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正是“路慢慢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保持对舞美的学习热枕多看 、多学、争取早日走出自己的路来。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第5篇

紧张而充实的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已经结束了,早这两周中,体会到了很多以前没有体会到的东西,感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感触到的东西,主要有以下几点: 要有解释的理论基础,才可以在设计计算过程中得心应手。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由于理论知识的不牢固,在设计计算中有时候会手足无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做课程设计的时候,以为自己学的好的地方其实并没有学的透彻。这导致了设计计算中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团结就是力量。刚开始我们组的进度偏慢,就是因为我们组没有很好的团结每一位同学,后来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每个人都积极参加,进度很快赶了上来。

这次课程设计巩固了以前的理论知识,让我对设计有了初步概念,同时也增进了与本组成员的交流和友谊!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本学期开始两周为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类的学生,我们的课程设计为减速器的设计。

我们组的题目是 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减速器是许多动力机械的必须结构,完成减速器的设计,能使我们对机械零件的结构,机械零件的设计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课程设计能使我们对已经说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应用,能让我们感受到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过程的成就感(虽然我们只是做了个模型)。

课程设计能让我们加强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团队的分工协作,完成一项自己一个人完成起来颇费时间精力的任务。

通过做课程设计,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以后要多加努力学习,以期弥补。

在课程设计中我主要负责的是轴的设计,轴承的设计,键的设计,零件及箱体proe图形绘制,装配。

两周的课程设计,虽然工作繁琐,但是我认为非常值得。在我们步入职场之前有这么一次相当于实践的机会,增加了以后工作的信心。感谢老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的帮助,感谢队友的协作。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我们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检验。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模型的设计以及各种参数的计算,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是: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据指导老师说这是最简单的一个题目,但实际做起来并没有感觉到轻松。平时不论是考试还是作业只是对我们所制作的零件的部分参数经行计算,实际做起来减速器各个零件的数据都或多或少有些关联,需要统筹考虑。组内成员分工时需要统一数据,统一尺寸,同一材料。

我所负责的部分是:电机的选择,传动比的设计,各轴转矩、转速计算,齿轮的结构设计及校核,箱体草图的绘制,设计书的完成; 通过课程设计,对之前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复习;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刻感受到设计计算一定要细致,有些初始数据计算错误,或导致后面的数据受连带错误,无尽的烦恼。前期数据计算细细慢慢做,后来就不需要返工;通过课程设计,认识到无论什么任务,无论开始看来多么无头绪。只要设计好步骤,一步一步来,慢慢的任务会完成的;通过课程设计,认识到做任务是一件需要互相配合的事情,我的不足可能会是队友的强项,加强团队合作,会事半功倍;通过课程设计,是我了解到我们知识的不足,很多东西都需要各种查资料,各种找教程。

同时要感谢老师的帮助与讲解,感谢队友的分工配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在为期两个礼拜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团队一起做项目,大家分工合作,其乐融融。我在团队里主要负责编写设计书,轴承的校核,相关图形的绘画。在此过程中,我遇到很多的困难,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齐心协力的完成,虽然这个结果还不是很完美,存在很多问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一定的欠缺,今后我还要好好充实自己。尽管遇到很麻烦,但是过程是很快乐的,让我收获更多的是:我们像是一场两人三足赛,只有大家互相协作,力像一处使,我们才能越走越快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接近尾声,经过两周的奋战我们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们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两周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刚开始的两天还没有进入状态,感觉仍没有从暑假的休闲心情中转换过来。可以说课程设计的前两天是一段磨合进入设计状态的过程,刚开始的任务并不重,只是初步了解一下各自小组的题目、设计任务等等,接着就是借绘图板、各种参考手册,这次设计采用的是分小组兼队长负责制。以小组为单位,说明接下来的工作会很重。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3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另我有了一中”春眠不知晓”的感悟. 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一定要养成一种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

短短两周是课程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几年来的学习了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用.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在过去的两个星期,我和我们组六个同学共同努力去完成本次课程设计,接下来我说一下在本次课程设计中的贡献以及自己的收获,首先我们去做了二级展开式减速器的拆装实验,然后用了很多时间完成了实验报告,然后帮着同学计算一些设计传动比、齿轮、轴,以及查询需要用到的表格数据。然后设计绘制了箱体的草图,最后把整个设计过程输入电脑中整理出来,然后我们基本完成了本次课程设计。

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3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第6篇

首先,每一科的学习,我都先对他产生兴趣。先翻开书略略的看一下,了解一下他讲的是什么,然后去找一下那个方面的资料。看一下报刊,看看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有趣的,新的资料。对他产生兴趣,是第一步。

第二,就是在课堂上要听好课。老师说的重点要记好。看书的时候,要先看每一章要讲的什么内容。然后听可的时候就可以有选择性地去听和记录。每一章的内容既有特性,也有共性,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这一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学习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利用一切条件注意观察周围已经建成和正在修建的工程,在实践中验证和补充书本知识。就如:教学楼墙壁上的裂缝等等。平时多观察我们周围的建筑物的一些表面上的变化。 第三,向师兄师姐们请教一下学习方法。这门科目的概念范围很广。我们要全部很好地掌握也不容易,所以向前辈们请教一下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他们的经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要抓住答疑的机会,向老师请教自己不会的内容。 第五,做好每一次的作业。在做作业前,要先看书,对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要再看一遍,弄懂以后再做作业。遇到不会的就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室内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和教学心得12-29

设计模式05-09

JAVA设计模式之创建模式08-20

模式与设计05-10

设计思维模式05-20

商业模式设计06-13

融资模式设计08-17

空间模式设计09-22

策略设计模式08-06

导学模式设计07-24

上一篇:人教历史八下复习提纲下一篇:予人玫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