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体会

2024-09-15

《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体会(精选8篇)

《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体会 第1篇

《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体会

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 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决策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具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等特征,是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对于心理咨询专业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来说,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教学气氛,丰富了理论与实际的知识。为此,本人对该课程的案例教学特点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约有所思所想,现与同道分享如下。

一、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深刻揭示犯罪心理运行规律。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具有内隐性与普通人的心理相比,犯罪人心理的内隐性表现为犯罪人在罪前,罪中和罪后(包括审讯过程)总是千方百计地掩饰其心理活动。同时,犯罪心理成分又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认知心理、动力心理、个性心理、情境心理状态和物证材料。这给犯罪心理的研究带来了困难。但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一旦产生,总是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言语、表情和行为。犯罪心理的研究就是通过其外显的行为和后果来实现的。无论是对犯罪者的心路历程、动机、情绪、潜意识的感知,还是对犯罪者的人格、智能、心理疾病等的理解,着眼于犯罪者的行为表现,采用回溯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达到认识它的目的,为此,本人采用央视——社会法制频道 “审判法庭”以及网络搜集所提供的犯罪心理学案例,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现实的犯罪心理现象,有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沟通交流,使教学深入揭示案例中所隐含的犯罪心理规律。

(二)理论联系实际 ,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心理咨询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犯罪心理学的价值不仅是体现在理论方面对犯罪心理现象进行诠释,更为重要的是在打击预防犯罪中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深切体会到,来自于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许多学生对犯罪心理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如采用传统的长篇系统讲授理论的灌输方式,学生往往会对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产生质疑。因此,以学生对犯罪心理学案例所具有浓厚兴趣为突破点,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案例讨论和分析中加深对犯罪心理学实践意义的把握。

二、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特点

(一)客观性和实践性 案例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所组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因此,案例具有客观真实性。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取材于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犯罪案例,如马加爵杀人案等。有时虽然为了某种需要而虚拟一些情节,但基本事实都是真实的,并且在案例描述中仅仅是原原本本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一般都不加入案例编写者的评论和心理分析。由于案例的客观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创设情景,根据自己所学的犯罪心理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且,犯罪心理学的案例教学不会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案例背后所蕴涵的心理规律,而是让学生深入到犯罪案例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决策,实现从犯罪心理学理论到指导实践的转化,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犯罪心理分析的实战性问题,弥补教材中实践技能的不足和实际运作机会匮乏的缺陷.(二)综合性和动态性 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同于举例教学中的例子,它的内涵较为丰富,一般包含犯罪心理产生的条件,时空环境以及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证痕迹 , 甚至犯罪主体的成长背景和经历,案例在教学中承担了诸如运用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品德教育等教学任务,这样,它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应用例子来说明原理,或者让学生通俗易懂地知道如何运用此原理或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将学生放在实际的犯罪场景中,在犯罪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和互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一案例的问题,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也不刻意去追求唯一的一成不变的答案。犯罪心理现象是复杂的,由于条件的限制,如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对同样的情境和信息,不同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可从多种答案中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最佳答案。

(三)主动性和参与性

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学生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居于次要地位。教师的职责是精心选择,寻找教学案例,并组织和指导课堂讨论,防止课堂讨论的气氛过于冷漠不发言或出现激烈争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认真阅读老师所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讨论的时候,学生积极发言,讲出 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在犯罪心理学案例所描述的情境中,充分体验案例角色,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因此,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 目的就在于运用案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启发学生建立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犯罪心理问题,而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什么东西,这就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能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一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犯罪心理学》的案例教学,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虽然本人初次担当这一门教学任务,没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仅对《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我觉得是可以在案例教学这一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的,如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应掌握的原则、程序和步骤等,使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真实效果,为他们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体会 第2篇

摘要:如今我们全民倡导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安宁,但就在这样稳定的表面下,却发生着各种犯罪,而犯罪留下给我们的都是伤痛。一个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在各种原因交织下产生的,心理学上认为,现实刺激引发犯罪心理,而犯罪心理得不到有效疏通的话就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所以了解犯罪人员的犯罪心理,对于研究犯罪成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心理学知识就从几个犯罪案例来探讨其犯罪心理原因,从而帮助我们了解犯罪,有效预防犯罪。

关键词:犯罪心理 犯罪行为 原因

正文:第一个案例分析:“全能神”邪教组织

案例介绍:随着世界末日谣言的到来,一个宣传世界末日的邪教组织浮出水面,“全能神”邪教组织又名“东方闪电”、“实际神”,其教义是引用和曲解基督教的《圣经》而来,主要反借“基督教”名义从事非法活动,其发起人是黑龙江人赵维山。该组织宣扬耶和华统治的“律法时代”、耶稣统治的“恩典时代”已过去,“全能神”统治的“国度时代”已来临,神以一个东方女性的形象第二次道成肉身,降临中国,将对人类进行审判。并声称“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只有信“全能神”才能得救,凡不信和抵制的都将被“闪电”击杀。该邪教组织敛财骗钱的实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过,不少被邪教组织“诱骗”加入的群众深受其害。该邪教组织甚至煽动其成员离家出走,把全部身心和财产交给教主,致使许多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许多原本贫穷困苦的家庭雪上加霜。该邪教组织的传播,严重干扰了陕西部分群众正常的宗教信仰,扰乱了百姓工作和生活秩序,蒙蔽吸引不明真相的群众,使许多家庭失去和睦,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随着2012年12月21日即将来临,各地“东方闪电”组织的破坏活动更加明显甚至猖獗。

犯罪心理分析:

1、以中老年人为主,中年时期是人生中负担最重的时期,不少人因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处于困惑之中,容易被暗示,寻求精神释放。

2.以女性居多,以中等文化为主,她们对一些犯罪行为了解不透彻,容易感情用事,受暗示性强,极易被骗,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以从事普通职业,经济收入低的人为主。“全能神”人员的职业多为中低阶层,其经济收入较低,经济压力较大。

4.“全能神”冒用宗教,利用世界末日谣言拯救世界或者其他名义而建立起来的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对脱离人员残

忍对待。

5.人格特征:“全能神”人员依赖感强,耐挫折能力差,多疑,好妄想和幻想,过于理想化,从众,易受暗示,逃避,抗拒,固执,自责心理突出,卑微感,对超自然力量敏感和崇拜,有寻求终极真理的倾向,重视精神需求。

6.歪曲的社会认知特征,导致犯罪动机产生:邪教信仰型罪犯对邪教教主和邪教产生了极强的盲目祟信和精神依赖。这就导致他们社会认知的歪曲性特征,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认知陈碍:一是认知选择性偏离,认知的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等。二是反社会意识,即与我国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思想体系相背离,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各种错误观念。这样就使他们不能全面、深刻、正确地认识社会上一些复杂的现象,看不到社会的主流,对社会和政府不满,所以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7.失真、虚幻的自我意识特征:邪教罪犯在邪教教主惊人的暗示和诱导下产生了幻觉,主要是幻视、幻听。这种失真、虚幻的自我意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服刑态度:一是影响着他们对别人的态度。二是使他们不认罪、不服判、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听不进去批邪教的言论。

8.群体影响:由于邪教具有极强的组织性,人们受其他人的影响,行为趋于群体化,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第二个案例分析:“留守贤妻”手刃丈夫

案例介绍:冯朵(化名),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这名声音柔弱、神态悲伤的中年女囚,曾是一位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连她自己都没想到,深爱多年的丈夫会死在她的手下。

冯朵和她的丈夫是村里“青梅竹马”式的恋人:小时候,男孩子背着冯朵上学放学,像是一对兄妹。男孩子长到成年,离开了乡村外出打工,却因参与走私被判了六年有期徒刑,冯朵不听别人劝说,一心要等心爱的人回来。

六年后,浪子回头。久别重逢的一对恋人义无反顾地结成夫妻。刚结婚的日子,生活特别艰难,还欠下了不少债务。男人靠着做根雕的生意带着妻子到处挣钱,根雕生意给他们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回乡后,他们第一件事就是还债,紧接着就盖房子。后来,日子越过越好了,冯朵的丈夫在外面承包起建筑工程,在家乡给冯朵开了一家猪行叫她打理。

“头几年的日子真好啊,人们都羡慕我们有福气,他特别有本事,一般人处理不好的事情只要找他都能摆平;我呢,是人家嘴里有名的贤惠女人,我们夫妻俩从来不拌嘴。”然而,这样的时光并没有维持太久,冯朵说:“我们是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的患难夫妻,可是没想到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不知从何时起,冯朵开始不断地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起初,她不相信,可是后来,丈夫连续几个月不再交给她工资,这种变化让她陷入恐惧。

忍气吞声了六个月之后,冯朵遭遇了无法想象的局面。在她的逼问下,丈夫不但承认了有婚外情,而且第三者已经怀孕八个月了,并且腹中是个男孩!而冯朵只带给丈夫一个女儿。她决定让步:“你想要男孩?那我把她接来把孩子生了,然后你让她走。”丈夫没好气地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我的心不是肉长的吗?你把我放在什么地方了呢?”冯朵气愤地说着,骂起了那个女人。没想到,从来没碰过她一根手指头的丈夫竟然打了她一耳光。这一记耳光,让冯朵彻底崩溃了,她的脑子一片空白:“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是我一手捧起来的,我也能一手把你拉下去!我不想跟你过了,我跟你拼了!”她抓起一把水果刀就奔向了丈夫,瞬间,丈夫已经捂着鲜血淋漓的腹部跑出了家门求救,她这时才清醒过来„„她真的没有想到,爱人会因此命丧黄泉。

犯罪心理分析:

1、心理动机:该案例中冯女士没有明显的犯罪动机,由于婚姻家庭问题引发,对于丈夫可能有外遇的谣言感到恐惧,在六个月的时间蕴量下,得知实情,长期压抑的情绪爆发,结果在气愤冲动下杀害其丈夫,更多的是情绪引发的动机。

2、女性特殊的心理特征:女性心理相对于男性更多的是脆弱和易感,容易感情用事,情绪的两极性使得其在应激状态下容易情感爆发,从而失去理智,做出犯罪行为。第三个案例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工具现代化的趋势。

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渴望独立的心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二)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三)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四)逐渐成熟的性意识。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

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以上心理特征,在不当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下容易引发一下几类犯罪心理:(1)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2)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少年模仿的对象。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4)报复心理。(5)利己心理:这也是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在独生子女犯罪中,更为常见。不少独生子女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

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和展望 第3篇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 of instruction) 是指通过具体情境、事件的描述、解剖,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事件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前在国内, 由于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 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的学习氛围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但是由于案例教学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局限性, 国内的案例教学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主要运用于法学、医学、商业领域的教学。下面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就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谈一点管窥之见。

一、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

(一) 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如何选择案例, 选择什么案例, 对案例教学具有决定意义。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以教学大纲为根本,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设计和运用各种能为学生理解的案例, 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会到设计和选用案例应认真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 要体现针对性。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 紧密结合犯罪心理学教材, 在案例选择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关系, 不能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其次, 要体现典型性。要选用能够反应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 能够比较有代表性地说明教学内容, 从

总之, 要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必须多管齐下, 从高校外部和内部同时思考对策。我们应该拿出勇气, 敢于否定那些貌似正确的东西。如高校扩招、中小学的大班制等等。我们应该开辟多种渠道, 大规模地释放对大学生的需求。

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 在讲解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时, 着重让学生对马加爵杀人事件与当地以在校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抢劫案的成因、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分析;而在讲解女性犯罪心理分析时, 则使用了女性犯罪警示录里两则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再其次, 要体现时效性。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 犯罪的形式、手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犯罪心理也会有所不同。例如, 青少年犯罪与以前相比, 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化等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青少年犯罪之所以呈现出这些特点的原因, 特别是犯罪心理的分析成为犯罪心理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应主要选择典型案例以及当地有代表性的案例, 如马加爵杀人案、黄勇杀人案、邱新华抢劫灭门案等。最后, 要体现疑难性。简单的、一目了然的案例可以作为课堂讲解中的佐证, 而哪些包容量过大, 内容过于杂乱的案例则容易引起困惑。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宜选择那些具有一定包容量, 而内容相对集中的案例。

(二) 案例的设计

在案例设计时, 要注意的问题是案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在犯罪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 不乏片段的情境个案, 但绝不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在犯罪心理学教学中, 一个案例就是对犯罪主体的犯罪过程、犯罪形式与手段的再现和描述, 就是对犯罪心理的成因、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刻画和分析。案例的真实性体现在, 一个案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一篇动人的报导, 如果出于保密和其他原因, 不得不进行掩饰和隐匿, 可以使用假名和代号, 但故事情节必须是真实的, 不能随意杜撰。案例教学提供的真实场景应当是系统的和全面的, 有故事背景, 有来龙去脉, 有发展过程, 有人物情节, 最好在附录中还要有完整的图示和数据。学生读完案例, 最起码能够掌握所叙述事情的基本事实以及充分的数据和资料, 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 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他所提供的是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 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们经历了众多的困难和考验, 在党的领导下, 我们一定会克服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健康的发展, 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

解释的可能性。

案例的书写体例一般有以下几种:信息式案例, 以收集的信息形式呈现;问题式案例, 以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陈述式案例, 叙述一件事件的情境;决策式案例;条例式案例, 把案例涉及的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等排列起来呈现;实录式案例, 把实际发生的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最后提出一系列参考、讨论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所用最多的为条例式案例与实录式案例, 其中条例式案例多在日常教学中使用, 而实录式案例由于缺乏足够的背景介绍, 问题陈述也是隐含在事实材料中, 因而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 一般放在教学后期使用。

(三) 案例的呈现

简单的案例可以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对于比较大而又非常复杂的案例, 可以借助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例如, 在讲解罪犯心理矫治时, 对于罪犯心理矫治的类型、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利用多媒体播放某监狱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的实况一例,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 可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案例和作相关准备, 包括与案例相关的背景、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这样才能在案例讨论过程中, 做到有话可说, 有深度地分析问题。

(四)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具有不拘人数、自由灵活的特点, 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都可以使用。具体而言, 可以选择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形式。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在精心选择案例, 设计案例、熟悉案例的基础上, 及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使学生的案例分析得到反馈。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并鼓励多角度发散思维, 先不论对错, 只要有观点就可以表达出来, 倡导辩论、批评和争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给自己正确定位, 在把主角让给学生的同时, 应充分发挥配角作用, 通过提示、发问、总结等方式使案例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并尽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深入争论, 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

(五) 考核模式

由于多数案例没有标准或唯一答案, 因此考核不能按一个标准搞“一刀切”, 而应从学生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结论推断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检查评定成绩, 鼓励开拓思维、勇于创新, 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前景展望

案例教学使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性学习氛围。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 案例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 案例教学有利于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材为中心, 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 从概念到概念的教育, 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导致了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将犯罪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努力与具体案例相结合,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 展开对各种方案的分析讨论和辩白对比, 能够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启发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这将大大增强犯罪心理学的实战性和应用性, 为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实践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犯罪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对犯罪心理学案例所具有的浓厚兴趣,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 使学生处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中, 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 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 注重挖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从整体上深刻理解掌握知识。

(三) 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整合与犯罪心理学有关的知识

就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而言, 它是一门由法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因此, 犯罪心理学既与众多的法学学科关系密切, 又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紧密相连, 很难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犯罪心理学又是一门或然学科, 即是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也不是对不同情境下的同一个人永远的应验。鉴于这种情况, 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 但也是远远不够的。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如何面对真实的犯罪情境使得案例教学应运而生。案例教学的出现, 一方面展示了“结构性”较差的那些问题情景, 另一方面也把教学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 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探讨, 对案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帮助学生整合先前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应对当前的情形。实际上, 在现实生活中, 展现出来的情形总是结构性较差甚至是无结构的, 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 无疑可促使学生整合与犯罪心理学有关的知识, 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四) 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分析与理论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 而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可以用来展示有关理论, 解释说明为什么这个事件应该这样处理而不是那样处理。当案例中蕴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 就可以用它来考察新的案例, 说明已经变化了的情形, 深化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最初之所以采用案例教学, 也正是因为一些研究者认为案例可以成为传递理论概念、原理的最强有力的方式。因此, 在案例教学中, 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 而是

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狄生河

甘肃省白银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白银市730900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探讨、研究的。近些年来, 职校生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出现较多, 也不乏一些恶性事件。本文试通过对这些现象的例举, 从个人心理、是非观、社会及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分析, 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加强改进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

2009年6月, 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这一意见的下发, 再一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关怀, 也说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意见》中提到“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 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说明, 一个合格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个人、对社会是多么的重要啊!时代赋予我们这些职业学校的教育者新的内容, 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定要为地方、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一批批合格人才。那么, 我们就要认真了解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以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原有的工作方法, 以改革的精神和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创新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中职生思想道德品质现状

近几年,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

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原理和理论, 然后, 再选择出能够说明这些原理和理论的案例来。

案例的用途无疑是广泛的, 它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是现在还无法全面认识的, 但与此同时, 也应认识到案例的局限性, 这样才不至于用案例取代一切材料, 用案例教学发替代其他一切教学法。案例教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案例的形成过程往往花费较大, 时间消耗过多, 并且需要进行现场核对;其次, 案例教学的效率有时较低。案例教学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 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 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比较困难, 有时费时较多而收效甚微;再其次, 纯粹的案例教学有时很难培养学生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最后, 由一两个案例形成的概括化认识, 也许远远不能说明事物整体, 这样也就出现了一种“过度概括化”的现象。因此, 在注重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的同时, 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补其所短, 成为案例教学中急需重视的课题。

犯罪心理学的价值不仅是体现在理论方面对犯罪心理现象进行诠释, 更为重要的是在揭露、惩治、预防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也在扩大, 由于宽进严出政策的实施, 所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下降。虽说主流是好的,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 他们法制、纪律观念淡薄, 旷课、打架斗殴、甚至顶撞辱骂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 他们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 时常有违规行为, 且屡教不改。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主动性差, 不爱学习, 也不会学习。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中职, 并非是自愿, 而是服从家长的意志, 思想上总觉得低人一等, 总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 前途渺茫, 于是自暴自弃。意识偏狭消沉, 对周围一切冷漠, 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没有良好的吃苦精神, 在班级工作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 总是考虑自己的得失。有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只追求安逸, 不能吃苦, 而被单位辞退或自行离职。在一些学生身上, 还出现早恋现象。

二、中职生出现思想道德问题的动机分析

通过反思, 我觉得, 我们以往同样重视学生的思想

罪和罪犯心理矫治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突出和加强犯罪心理学的实用性、实战性和操作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合学生掌握的与犯罪心理学有关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将案例教学应用于犯罪心理学教学中无疑满足了现实的需要, 但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案例选择、案例设计、案例呈现、课堂讨论、考核模式等方面精心组织与设计, 并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邦惠.犯罪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张雪城.案例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实践和展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09, (2)

[4].李时椿.经济管理案例教学中的障碍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 (4) :46-47

《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体会 第4篇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法;应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38-02

我国的犯罪心理学课程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是在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及各警官学校开设,或在一些学校的法学专业开设,而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甚至全校本科生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历史则较为短暂,屈指算来也就一二十年的历史。

一、综合性大学开设犯罪心理学的特殊性

(一)培养目标不同

在政法大学、公安大学以及警官学校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像侦查及心理扫描等公安专业能力和实战技能。而综合性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也会有人进入警界,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学习本课程就是了解一些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因此,这也是本课程开设的目标,曾经有一个案例给教师们的触动很深,说的是有一个家庭几年内儿子、女婿、女儿接连发生意外。警察调查结果表明,原来是女婿蓄意谋杀另外两人来骗取高额保险金。然而,直到警方公布调查结果之前,他们的家人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相处几年之久的女婿,甚至女儿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枕边人。像这样被至亲之人处心积虑谋害的案子绝不仅一起。我国目前各类犯罪都曾有高发趋势,尤其是各种谋财、报复等杀人案件。作为普通人掌握一点基本的犯罪心理学常识有助于自我保护,也有助于减少和预防犯罪。这也是综合性大学给应用心理学专业以及一般本科生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初衷和目标。

(二)占有资源不同

在政法大学、公安大学以及警官学校,教师占有丰富的资源,很多教师可能本身就身兼多职,可以深入到监狱、未管所、少教所、劳改农场等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个案访谈,近距离的接触和感受,了解犯罪人的心理和犯罪现象。相对而言,综合性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虽然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取得和这些相关部门的合作,但是机会要少得多。因此,综合性大学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更多地来自其他渠道:网络、报纸、电视、电影等。由于媒体的力量四通八达,通过这些间接的渠道也能够了解犯罪人的各种犯罪心理。因此,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拥有庞大的案例库。

实际上,通过这些渠道得来的案例有些方面要优于那些经过判刑的案例。这是因为罪犯心理与犯罪心理虽然同属法制心理学范围,但两者有所不同:犯罪心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犯罪主体在犯罪产生阶段、预谋着手阶段,尤其是实施其违法犯罪行为阶段的心理活动特征。而罪犯心理侧重于对犯罪行为实施终了并经侦查、起诉、审判、判决后,犯罪主体被投入到劳改场所进行改造时其心理活动的产生、变化及发展的研究,以寻找其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规律[1]。因此,判过刑的案例经过劳改场所的教育和改造,罪犯的心理会发生变化。

二、案例教学法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应用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依据教学目的及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探讨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在传统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带着耳朵听讲的被动接受者。案例教学是情景式教学,不像讲授式教学过多地关注于概念和理论本身,而更关注于对理论的柔性运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学生自己去解惑,从而获取案例背后的理论和规则。犯罪心理学课程是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是在大量案例基础上的理论思考。同时,犯罪心理学又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因此,几乎每一个理论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实例,通过案例得到完美的诠释。运用案例法教授犯罪心理学可以有如下益处。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教学本身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從教学方法上看,一直都沿袭的是一种“注入式”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教师自始至终扮演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从而导致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很差,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与重视程度也大大降低[3]。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将更多地作为支持人而不是授课人,引导讨论并且让学生就他们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充满自信地发言,并且提出独到的见解。在讨论、辩论和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出于好奇心,形形色色的犯罪事件总是能吸引普通民众的眼球,大学生也不例外,犯罪心理学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参与的热情。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是工作和学习的起点和必备。理论有很多的功能,比如,组织、支持和命名。作为心理学的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理论才能开展工作。然而,新一代大学生普遍重应用轻理论,他们由于所学和所知有限,看不到要学习的理论对今后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同时他们缺乏过去大学生的安定,很容易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处心积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案例为契机,让其看到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习得理论,同时也看到那些掌握理论的人的成功。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纯的理论授课,学生记忆效果不够扎实,没有提取出关键的支点,因此也不能游刃有余、触类旁通,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想不出来曾经学过的解决办法。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境,不仅习得了最后的理论结果,同时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不是单纯的欣赏,为了达到应用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法的实施环节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精选案例

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不能因此一味求刺激求恐怖。要尽量选择最能表达所述原理的案例,因此,可能要经过一次次更新才能选择,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同时,作为教师要不断关注媒体上类似的报导,遇到合适的案例及时更新。过时的、没有新意的、不够生动的案例,要尽快删除。大案要案,情节典型,且一般会有专家分析,适合做案例,比如,杨新海、杨树明、罗树标、宫润柏等案例。案例选择完之后要重新按照需要进行编排。媒体上报道的案例有的篇幅过长,有的过短,有的内容不符合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就某一件事情查询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形成一份最终的案例。

(二)组织学生

案例教学法进行得好坏,要看学生的参与度,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这项工作同样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和把握。比如,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小步子及时鼓励其发表看法;对于一些被集体孤立和排斥的学生,要想办法让他融入集体,比如,可以把他排在一个对他不太熟悉的团体,这样更容易被接纳;对于一些想独树一帜的学生——如有的学生要求不参与讨论,自己形成一份报告,认为集体讨论不认可他的观点——要耐心开导教育讨论过程更是与人合作的过程。

(三)掌控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难度最大、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导演”本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进行课堂讨论与互动会有很多突发状况和细节,这些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临场应变能力。比如,案例的呈现方式方面:如果案例较短,可以用幻灯呈现;如果案例较长则可以每组发放一份。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案例。再如,每次固定组讨论有时导致个别学生倦怠有依赖,每个小组中总是几个同学积极参与讨论,而个别学生“坐享其成”,这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走动、观察,适时提醒和点拨。每次课堂讨论之后每一组形成一份报告,这时他们迫不及待地期望知道自己组的报告水平和其他小组的报告情况。教师不妨把各组情况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决定每组分数,这样做到了民主,也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评价环节必不可少,它可以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例證案例教学法

仅以一例说明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对上述情况的考虑。例如,在讲到“情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时,我们引入的案例是菲利普·津巴多的研究①。第一,兴趣点问题,菲利普·津巴多所著《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专业的一本入门书籍,因此,学生对他有简单了解,听说是他的研究都充满好奇。第二,在素材的选择方面,在中文与英文、书籍与图像材料的权衡下,选取一段录像材料,该录像为英文,有中文字幕,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力,也避免学生完全看不懂。第三,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通过这个案例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是学生看到了心理学工作者原来是如此的有用武之地;二是学生看到心理学工作是如此的重要,经过调查研究得出来的知识可以一反传统——不是苹果坏了,而是装苹果的桶坏了;三是学生可以看到学习心理学可以从事专家证人工作,体面而神气;四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看到相应的从业人员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注释:

①[美]菲利普·津巴多;孙佩妏,陈雅馨译.路西法效应[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374-429.

参考文献:

[1]李龙,刘学军.罪犯改造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J].法学,

1987,(6).

[2]李昆益.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施[J].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韩志敏.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四川工

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刘同芗,郭健美.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社会保障教学中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第5篇

案例:

北宋末年山东东平府谷阳县孔宋庄村,武松有位兄长武大郎是一个侏儒,武大郎有位美貌的妻子潘金莲。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被拒绝后,被当地富户西门庆所勾引,奸情败露后,两人毒死武大郎。武松为哥哥被害之报仇,先杀了其嫂子潘金莲,后将西门庆杀死于鸳鸯楼,并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者也!。”后获罪被流放孟州。

背景资料:

潘金莲:“眉似初春柳叶,常含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婀娜,拘束的燕懒莺庸;檀口轻盈,勾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水浒传》中的描写)”出身贫贱,因家庭贫困,被迫于张大户签订三年的卖身契,做丫鬟抵家债。张大户垂涎其美色,欲纳为小妾,潘金莲宁死不从。张大户恼羞成怒,将她嫁给又矮又丑的武大郎,为了躲避纠缠,与武大郎来到谷阳县买烧饼为生。

武松:又称“武二”、“行者”。山东东平府清河县孔宋庄村人。“身长八尺,仪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万斤力气。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睛光射寒星,两弯浑如涮漆。胸脯阖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胸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貌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实人间太岁神(水浒传中的描写)。有一个哥哥---武大郎。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抚养长”大,自幼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生活严谨,作风正派,不贪财色,体谅贫困群众疾苦。

西门庆:山东清河县人,出生一殷实的家庭。父亲是开药铺为生计。在《金品梅》中描写的发家特点是“做事机深诡异,又放官吏债、、、专在县里官些公事,与人把揽说事过钱”。还有就是骗婚,先骗富霜孟玉楼,后骗太监侄媳李瓶儿而顺速发家,还有官商勾结,强取豪夺。例如和状元蔡一元,宋乔年相互索取,相互包庇。他的格言是“马无外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霸占他女婿陈经济的家产。

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貌丑陋,头脑可笑,人物猥獕,三分像人,七分似鬼,诨号--三寸丁古树皮(《水浒传》中的描写)。

本案例中的武大郎形象是,又矮有丑,一无是处的靠卖烧饼为生的挫男形象。

一、该案件是一起由通奸引起的故意杀人犯罪案件。

1、先是潘金莲与西门庆奸情被发现后,怕被暴露。两人合谋毒死武大郎。武松知道后,为了报兄之仇,先后杀了嫂子和西门庆。

2、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杀人犯罪动机就是,奸情败露,杀人灭口。

3、武松的杀人动机就是:为兄报仇,维护正义。

二、犯罪人原因的心理分析。

分析潘金莲的犯罪心理分析:

潘金莲的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一是在张大户家宁死不做小妾。二是勾引小叔子武松受挫。三是勾引和被西门庆勾引。四是下毒药毒死武大郎。五是被武松惨杀

一、外部环境

1)家庭因素对她的心理影响分析:潘金莲自小家庭贫寒,出身低贱,为了还家债而被卖做丫鬟。可以看出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很不稳定,更不用说形成正常的自我意识。这样就使得她的行为是服从生物性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保护的动力驱使也就不显得那样的突兀。

2)不满的婚姻为出轨埋下炸弹:首先在婚姻的形成上,是张大户将她嫁给武大郎,不是出自她父母的本意,更不是她本人的意愿。虽然在宋代子女的婚姻大权是掌握在父母手中,父母考虑的更多的是家族的利益,不是子女的幸福。而潘金莲的婚姻是很明显的被报复的结果---张大户要她做小妾未果。其次,是婚后潘金莲虽然没有婆婆的刁难,没有姑嫂的责难。生活过得也并非是自己想要的,因为武大郎一没本事、二没身材、三没外貌、四没有背景,这就使得潘金莲无论是精神上的需求,还是物质上的要求都不能都到基本的满足。使得她自己内心很清晰的知道现在的家庭和婚姻不是自己想要的。并且想要该变目前这样的情况,按照人本主义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分析观点分析可知,潘金莲的基层的生理性的需要和高层次的精神性的需要都没有从武大郎那得到很好满足,或者根本没有满足。而潘金莲没有学会管理这种需要的驱动力,被这种驱动力所奴役。最后,家庭生活太单调,在宋代妇女从事的主要活动就是相夫教子,由于与武大郎没有孩子,并且内心十分瞧不起自己的丈夫。社会上不允许妇女从事商业活动的,这样即使美貌的潘金莲也只能呆在家中。整天无所事事,无聊、寂寞、空虚,内心有寻求刺激的、寻求幸福的动力。这就为通奸的可能提供了心理上的准备前提条件。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宋朝的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宋代的理学家们也极力宣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女不事二夫”等等。《宋刑统》中明确的规定“七出-‘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只要有其中一条,丈夫就可休掉妻子。这说明,在婚姻上男性有很大的决定权,但也有“夫妻不相安谐者,可以和离”,这里体现的更多的是自愿的原则,这种体现妇女有一定的自主权。宋代女子再嫁的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离婚后改嫁,另一种是夫死改嫁。大多时候,女性改嫁不仅不受歧视,还有很多人愿意娶寡妇。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明百姓,宋代女子再嫁的情况相当普遍。宋代不仅有公主改嫁、甚至改嫁的女人也能当皇后,如太祖妹妹秦国大长公主。“诸居夫丧百日外,而贫乏不能自存者,自陈改嫁”。意思是法律允许寡妇因经济贫困而再嫁他人。

这些都为潘金莲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可以接受的弹性范围。希望结束现在的婚姻,步入幸福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讲,她也是受害者,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时候用错了方法。

二、内部因素

1)没有形成正常自我、本我、超我。在潘金莲的世界中只有本我的需要,超我没有形成,甚至可以说就没有超我。及时享乐的思想主导着行为,处处体现着她为了满足本我的需她第一次看到武松时候的内心独白,就可以体现---“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的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2)自我内部的调节控制系统不稳定。勾引武松失败后,武松前行到京城出差前来武大郎家辞行时,向潘金莲敬酒时候的祝词。要她答应时候,她总是巧妙的回避,不答应。夸张地说自己的能力“我是一个不戴头巾的男子汉,叮叮当当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这在是侧面凸显出内心的理亏和心虚,靠强壮大,来维持自己外部的形象。

3)在面对西门庆的勾引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默许地期待。另一程度上是在被武松拒绝后的过渡补偿。这个时候,不管是谁,只要能够满足她的性需要,感情需要就行。体现出来的就是满足,自我需要,而不选择和考虑符合法律、道德的要求。

4)冷酷和犹豫并存。在武大郎被西门庆踢伤后,卧病在床时候,表现出来的冷漠和无情。最毒妇人心的强烈写照。在决定杀父夫时候,犹豫下。这时候受到王婆的暗示,从而下定决心。

总结:

1)潘金莲犯罪的内部原因就是:不满当前的生活,追求自己的感情和幸福,选错了路;听信王婆的暗示,走向犯罪道路。

2)外部的影响就是:大环境的再婚普遍和社会对再嫁的接受程度高。武大郎矮小,不能满足物质、精神的需求。被武松拒绝后的挫败感在反面促使与西门庆的媾和。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第6篇

1、房门和窗户均没有撬动痕迹,受害者没有挣扎斗争痕迹,【凶手可能是受害者认识的人】;

2、受害人一家平时门户谨慎随手锁门,且张某回家时用钥匙打开房门, 凶手离开现场时可能把门关上,【表明凶手行凶后冷静】,把现场处理得较好;

 凶手如果把门锁上,可能是用周某的钥匙,或者自己的钥匙,【凶手可能是受害人的父母或胞兄】;

 排除激情犯罪的可能;

3、凶手杀死受害人的手段残忍,头部共有五处击打伤,说明凶手反复击打死者,且屋内可能的凶器有两处:门口叠放的圆凳,小房间内的方凳,说明凶手可能分两次击打死者, 【凶手极端仇视受害人】;

4、受害人在张某回家后并未死亡,说明凶手没有确保受害人死亡,【无作案经验,排除杀手作案的可能】;

5、打开的煤气阀可能是为了引起爆炸,根据现场门窗情况(大门关闭,窗帘拉起),凶手可能想等室内煤气到一定密度引发爆炸, 说明凶手可能想利用爆炸销毁不能带走或当场销毁的证据;

 【说明凶手可能对这个家庭没有留恋和爱惜,毫无感情甚至充满仇恨】;

6、爆炸、纵火倾向,随着年龄递增逐步递减,男性高于女性,且多数纵火犯心理变态,【凶手可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且有心理挫折】;

7、如果凶手想利用爆炸销毁证据,说明他并不清楚张某的下班时间,或者不清楚张某当天将在五点下班;同时他又清楚张某肯定是五点以后回家,因为根据邻居证词,凶手可能在击倒受害者后谨慎的布置了现场;

【说明凶手较为了解受害人家人作息】;

综上,心理学专业同学给出的总述为

【男性,受害人熟人,不排除其胞兄作案可能】;

【身体瘦弱型,性格冷静内向,平时比较懦弱,嫉妒心强,记仇】; 【童年有可能被虐待过,来自离异家庭或暴力家庭可能性大】;

【智商中等偏高,可能高中文化程度,未接受高等教育原因可能和家庭暴力等因素有关】; 【家住在案发现场附近; 可能有轻度强迫症,可能有心理障碍史】。

二、犯罪过程

假设凶手是受害人认识的人,首先凶手在受害人信任的情况下进入房间,受害人等凶手进屋后还去做作业,凶手可能在屋内寻找某物,因为一些原因凶手决定袭击受害人。可能受害人正在做作业 然后被凶手从背后用圆凳击打头部;受害者没有准备,转身想逃,凶手便继续袭击受害者头部背部,待受害者至房屋中间倒下后,凶手换方凳继续击打,造成位置很低的血溅点。

等受害者彻底晕厥后,凶手因为没有经验,臆认为受害者已死,便开始下一步毁灭现场的准备;轻微的响动声可能是凶手想找引燃引爆物,无果后才利用煤气浓度引发。

雨伞并非周家人所有,可能是凶手带来;雨伞较湿,但文中没有提到当天下雨否。

三、推理报告注:根据现有的资料,该案件有很多可能,以下只是个人认为相对可能性较高的,对案件的某一种推测。

周家夫妇最初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生小孩,于是领养了哥哥,但后来经过努力,生下弟弟。弟弟从小就得到父母用心照顾,而哥哥在弟弟出生后,得到的关爱明显减少,与父母沟通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了。

哥哥高中毕业后因为历史原因没能参加高考,可能是下乡,自然不是很顺利,但是家中还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弟弟运气就那么好,全国恢复高考,弟弟可以参加考试,有机会去读大学。兄弟俩的区别越来越大。

周家父亲可能突遇意外死亡,哥哥却意外得知父亲曾留下遗嘱,而且遗嘱内容似乎对自己不利。于是哥哥决定找到遗嘱。

案发当天下午,哥哥回家找东西,没想到弟弟在家学**哥只能小心翼翼的动作。他进入大房间寻找遗嘱,在房间里翻动可能藏着遗嘱的地方;然后他想到了父母放置贵重物品的小皮箱,但是他也不知道父母把小皮箱放在哪里,于是他踩着藤椅爬到三门柜上面,没看到小皮箱,又打开三门柜,发现中门下方有个锁住的抽屉。

哥哥求证心切,费力拉开了抽屉,拉手也被扯坏了。此时哥哥在房间内的响动引发了弟弟的不满,弟弟可能埋怨了几句。哥哥拿出小皮箱,发现皮箱是上锁的,哥哥知道家中有放皮箱的备用钥匙(另一把在母亲身上),于是开始在大房间里四下翻动寻找钥匙,发现皮箱钥匙藏在藤椅里(或者一开始哥哥就知道皮箱钥匙藏在藤椅里)。于是他把藤椅和皮箱都搬到厨房去,在灶台上找到刀具等工具取出藤椅里的钥匙,打开皮箱,找到遗嘱。

没想到遗嘱中父亲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指出哥哥并非亲生小孩,而且决定把遗产都留给弟弟,哥哥从而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也明白为什么从小父母对自己比较隔阂,特别是有了弟弟以后尤其对自己不好。

回忆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再看到父亲还要剥夺自己的继承权,听着弟弟在小房间里复习对自己发出的抱怨声,想到他本来运气和发展都比自己好,还能继承所有遗产,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哥哥崩溃了。

在嫉妒恐惧的心理作祟下,他抽起厨房里的圆凳,冲进小房间,朝着弟弟的后脑砸去;弟弟在完全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人猛的一击,钢笔也戳穿了作业纸。弟弟受伤了,但是还有意识,他起身举起自己坐的方凳回击哥哥,结果方凳腿被砸断,方凳也掉在地上;他转身想逃,但哥哥继续疯狂的击打弟弟的头,背,四肢;弟弟想用手护住头部不能,被砸到在地。

此时哥哥想到只要弟弟死了,自己再销毁遗嘱,那么遗产按照顺位继承便是母亲和自己的,等母亲百年以后,所有的遗产肯定都是自己的了,于是决定向弟弟痛下杀手。他怕弟弟不死,又顺手换成掉在地上的烂方凳砸向弟弟,结果砸到地面导致方凳损坏,哥哥便操起另一只方凳击打弟弟,导致方凳面板脱落。弟弟终于不动弹了,哥哥意识到自己打死弟弟了,现在能做的就是毁灭现场。

他想到了纵火,但是家里没有引发大火的易燃物,于是他想到了开煤气引发爆炸,这样一来可以销毁现场,而来可以假造意外导致,于是他把煤气阀打开,拿走遗嘱,关好大门离开。

马加爵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 第7篇

刘格非

2012111219

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段。在这个绽放青春的过程中,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的人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有的人却走向歧途,最终和大家越走越远。

马加爵不得不说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现在对此案件的主流观点都是认为马加爵案件的发生都是基于他过度的自尊和社交手段的匮乏,还有自身的贫穷。在此,我也不能妄自推出似是而非的答案,只是想从这个案件的发生来表达一些对当事人犯罪心理的个人观点。

一、要分析犯罪当事人的犯罪心理,先要从当事人的幼年成长环境——家庭环境入手。我认为,家庭环境及幼年期的学习教育环境其实是塑造一个人的性格非常重要的阶段。在马加爵的成长环境里,每个人都安分守己,父亲沉默寡言,母亲贤惠持家但重心却过多的放在了家务上,马加爵与兄弟姐妹们话也不多,在初中时只专注于学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其实已经初步造成了马加爵的不擅言谈,为以后惨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但其实一直到高中之前的马加爵都是一个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他体谅父母,热爱学习,逆来顺受,坚持不懈,可以说就是一个成功人士在童年时期的缩影。

其实在家庭物质条件方面对他成长及内心的影响,我比较赞成李玫瑾老师的观点。我曾有幸听过李老师的一次讲座。她认为,那种将“贫穷”归结为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但是为何最终又踉出了这样一出惨剧呢?不得不说转折发生在他人生的第二阶段。

二、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宾中之后,马加爵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马加爵是有着坚定的理想的人,但是他的理想过于狭隘:马加爵认为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学习,他把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压力、所有的隐忍都归结到“只要考入重点大学就能解决”。他就像是赌徒一般,把全部的命运都押在“学业”上,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由于马加爵骨子里的高傲和巨大的心理落差(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导致他内心充满失望,导致他有意无意地远离群体(例如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只因为同学笑话他“土”和寒酸)。这就使得他在同学眼中变成了孤僻、怪异的代名词。

对于马加爵来说,最大的打击无非是理想的破灭。学业的不顺利以及人际关系上的不顺使得马加爵精神恍惚,“无法毕业”更是压垮马加爵的最后一根稻草。理想破灭之后,马加爵自暴自弃,并且选择了“电脑游戏”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长久的沉迷只是马加爵离现实世界以及他的理想越来越远。

马加爵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让家人过上好生活。着理想的背后让人看到马加爵最关心的两件事:尊严和亲情。源自于马加爵的性格,他骨子里就认为只有比别人强、只有受到别人的尊重才叫有尊严;同时,马认为自己有义务让家人过上好生活,有义务“不让父母失望”。这就是马加爵的底线。然而大学的经历毫不留情地打响了这两处软肋:学业上的不顺利以及人际关系的灾难让马加爵体会到了强烈的羞耻感和愧疚感。

病理学案例教学的应用与体会 第8篇

1 案例式教学的起源

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 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重在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20世纪80年代末, 案例式教学传入我国, 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并广泛运用。

病理学案例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真实的典型临床病例的分析和探讨, 不仅强化了相关理论和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面对复杂的病情变化如何去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 如何做决策。

2 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2.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常见的各种临床疾病素材, 通过案例分析, 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并且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置于医生的位置,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作为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灌输式的传统教学实际上培养了学生懒于学习和思考的惰性, 尤其是在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陈旧、古板、空洞理论的时候, 更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和压抑, 导致学生学而生倦, 学而生厌。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例如, 病案大叶性肺炎时, 提到:急诊青年患者, 失恋后经雨淋, 当晚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胸痛, 继而咳嗽, 咳铁锈色痰, 听诊, 左肺下叶有大量湿性啰音;触诊语颤增强;血常规:WBC:17×109/L;X线检查, 左肺下叶有大片致密阴影。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起来, 发热?呼吸困难?咳铁锈色痰?……原因是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起来, 学习兴趣也得到提高。通过案例分析, 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迫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因为学生的部分成绩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和速度, 发言次数, 提纯原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的。任何人如果事先不认真阅读案例, 不收集资料, 不进行分析和思考, 在课堂上就会“露馅”的, 想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

2.2 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 加强基础和临床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的学科, 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科。在接触临床常见的各种疾病的时候, 必须要求学生能融会贯通各医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当教师将学过的知识结合常见的临床疾病, 确定相关案例, 提前交给学生的时候。能督促学生在课余再查阅文献与国内外书籍, 收集资料, 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症状、相关检查、诊断、治疗措施以及与病理学内容相关知识等多方面准备。例如:病案急性肾小球肾炎, 要求学生自己在弄清肾脏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 明确病理变化是什么, 有哪些临床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等问题。通过学生去看书, 查资料, 分析讨论, 加强基础和临床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促进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增强自信, 使学生在自学与讨论中既解决了问题, 又牢固地掌握了病理知识, 并灵活地将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紧密联系, 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学会知识共享, 求同存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分析病理案例的过程中不断交流看法、交换意见, 不断接触新的信息、新的结论和新的预测,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求同存异。案例教学在力求得出合适的答案同时, 更加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辨和推理过程。传统灌输式教学往往使学生注意听和记, 容易滑进不作分析的泥坑。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思考和分析, 教师进行案例教学不是例子加理论的简单描述和说明, 而是启发和引导学生, 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辩论和推理的过程。在案例分析中, 围绕案例中的一些现象, 教师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 患者尿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减少) ←? (肾小球内系膜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 ←?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 抓住学生的身心, 强迫学生参与讨论, 发表看法。经过一学期的大量的病理案例的分析, 学生们掌握了案例分析的要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4 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病案分析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熟悉大量专业知识, 并进行有效的组织与表达, 并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还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一些知识, 久而久之, 学生不断地得到提高, 自信心大增, 学习进入一个好的良性循环。这可以说是病理案例教学的一个额外收获吧。

3 病理案例式教学的不足与对策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与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单向输出改变为多向互动,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由单一的授课人变成了医生、护士、患者。这种角色转变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 而且对教师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缺乏适用、规范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上还存在案例取材不够精当、代表性不强, 借鉴意义不大等问题。学生反映, 有的教学案例典型性、代表性和针对性不够突出, 有的案例面太窄、太专业, 有的案例大而空, 有的案例过于肤浅, 希望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借鉴意义和比较特征。

病理案例教学虽然有其优势, 对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效果好, 但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再加之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多且学时有限, 不可能做到全面的展开案例教学, 对能力的培养还是有限的。所以, 为了达到一个好的整体的教学效果, 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病案式教学, 让理论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得到共同的升华。

摘要:就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同时, 简要介绍在病理学案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病理学,体会

参考文献

[1]于美方.大学教学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471.

[2]崔进.病理学:案例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下一篇:旅游栏目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