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2024-05-11

秋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精选8篇)

秋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第1篇

梓潼县特教学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 能力培养方案(2018年秋--2019年春)

一、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

规范我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是遵法守法的体现,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

“一切为了残疾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利用汉语、手语帮助残疾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热爱祖国的浓厚情感,为社会主义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积极地贡献。

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目标及内容

1.说普通话。要求语音规范和词汇、语法规范。小学生言语规范、得体、文明。

2.写规范字。及时改正错别字。

3.普通话、规范字、中国手语为学校的教学语言,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构建手语校园。

三、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和能力培养措施 1.从管理制度上规范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具体分管,教导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语文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组织开展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2)制度保障。学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2.从教师引导上规范

组织教师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完成语文规范化知识答卷。组织教师自学《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语文教师还增加学习《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手语教师自学《中国手语》,加强教师手语表达方面的培训,提高师生语言文字知识水平,增强教师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意识。

3.从课堂教学上规范

(1)强调“读准确、写正确”。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是从学习课本语言开始的。教师要以课文为范例,在字词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规范地板书好每一字,做出正确的示范引导。教师在带田字格的小黑板上规范指导书写,向学生示范书写每个字的全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读规范音、写规范字。

(2)纠正方言,规范词汇。本地方言直接影响学生的规范口头语言的发展,在日常教学及与学生交谈中,时时处处要注意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方言口语,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3)加强朗读背诵,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文字。语言规范、词汇丰富的名篇佳作,学生熟读成诵,书本语言自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4)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诗歌朗诵、演课本剧、写字比赛和纠正错别字等。

4.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

(1)在每天大课间操活动做讲话,向学生宣传推普意义。让特殊学生明白:推广使用普通话,对于消除语言隔阂、增进人际沟通、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在特殊教育学校推广普通话,是激发特殊学生借助手语、培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需要,是特殊学生回归主流社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需要。

(2)一是积极学习、使用普通话,推广使用中国手语;二是上课回答问题、课下与同学们交谈、讨论问题、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培智学生要使用普通话,聋生要用中国手语,逐渐养成说普通话、使用中国手语的习惯;四是使用文明语,不说粗话和脏话。

(3)设宣传站点、开展推普走上街头活动。借机推广中国手语,让更多的热心人士了解特殊学生、关注特殊教育。(4)通过与普校的联谊活动,推广手语,也让特殊学生通过笔谈的方式进一步掌握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逐步融入主流社会。

(5)举办聋生手语大赛。继续在聋生部开展手语大赛活动,促进特殊学生通过中国手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6)成立书法社等社团,请专门的教师指导社团活动,利用社团活动提高特殊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使用中国手语的能力。

(7)举办学生手抄报比赛。继续举行学生手抄报比赛活动,通过学生动脑想,动手画,动笔写,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让学生在手抄报的创作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8)举办培智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会。通过活动训练培智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与勇气,通过活动体味语言的妙处,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5.从学校文化建设上规范

(1)宣传。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传播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校园、班级均做好长期的宣传和环境布置。校门口和学校主要通道悬挂标语,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氛围。利用学校橱窗、板报宣传推普材料。其中包括推广普通话宣传画、推广普通话宣传提纲、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推广普通话小知识的宣传。

6.从教育教学评价引导上规范

(1)规范普通话语音。每年对学生开展汉语拼音教学。(2)开展语文能力分项测试,将口头表达、朗读背诵、写字等项目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并将每项成绩分别记入学生的学年考核中。

梓潼县特殊教育学校

2018年9月

秋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第2篇

关键词:护士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一、前言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化, 来华的外籍人员不断增加, 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 医务人员的国际交往日趋活跃, 特别是国外护理人员的短缺, 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护士生走出国门。因此, 培养护士良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对于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效果, 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要性

语言的交际能力是指以某种语言为工具, 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的能力, 即通过听和读来输入信息, 通过说和写来输出信息。从医学角度而言, 语言是医生与患者、护士与患者之间人际沟通的工具, 是求医问药的最基本的要素。长期以来, 我国的许多医学院校的外语教学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学中常把语言知识的积累作为语言学习的目的, 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果学生记住了很多语法知识和词汇, 却不知如何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运用;不少学生虽然通过了四六级考试, 却难以张口同外国人进行自由交谈。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护理人员与外国的交流越来越多, 英语作为一种有支配地位的国际语言及信息交流工具, 对促进护士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护理人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其中怎样与国外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今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让学生能运用学到的词汇、语音和一切语法规则,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人之间的交际。因此, 培养护士良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是适应护士国际间的交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 是护士生就业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途经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 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际, 双向交流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获英语得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尝试的。

(1) 说与听的基础训练

语言交际包含“听、说、读、写”四种形式,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数是听说交流, 因为只有听得懂说得出, 才能互相沟通与交流。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听、说能力的训练。

听是语言交际的基础, 是实践关键的一环, 是学生学习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任何一种语言都要遵循先听, 再试着说, 然后进行交流这样一个规律。在课堂上, 我们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多放录音带和听力材料, 通过听录音模仿自然的语音语调, 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 学生在注意情景、句型、词汇内容的同时, 通过听力理解, 潜意识地吸收大量语言信息, 为交际活动奠定基础。同时借助表情、手势等的帮助, 使他们不但听得见, 而且听得懂。

说是进行交际的关键, 说话时发音的正确清晰, 是口语的第一关。然而, 在目前学生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要准确掌握一门外语的发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需要经过一个严格训练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发音的准确性, 学生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口语练习中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用语言、教具及视频等各种教辅设备, 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激发兴趣, 使学生有口语交际的欲望。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不怕说错, 注意学生发音时的口形和部位, 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之处。通过听录音带跟着说, 使学生从被动的听到主动的开口说, 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也树立起了学生的自信心。

(2) 对话训练

对话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能听懂会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表达交流。就护士职业而言, 在与病人的对话中, 除日常生活对话外, 病人在医院的活动对话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创设一个英语对话情境, 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进行多向交流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听说方面的练习, 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 教师可创设一个英籍病人来医院看病的情境, 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的角色, 模拟在医院看病, 拿药的情景;进行护士与病人问答对话。

2.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单靠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学好外语的, 与课外的时间相比, 课堂教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选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学习活动。

(1) 参加有英语教师组织英语角学习

举办英语角学习英语是进一步学习英语的重要举措, 英语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听英语、说英语的场所, 老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交谈, 谈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可以提问, 或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辩论,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张开自己的嘴巴, 畅所欲言, 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提高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英语角的学习, 学生可以发现自己英语方面的不足之处, 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加以弥补, 使得学习英语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

(2) 做英语游戏

英语游戏常具有比赛性质, 参加游戏的人都抱着渴望获胜的心理, 这就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克服腼腆羞怯的心理障碍。英语游戏可利用星期六、星期日或其他课外时间进行, 每次游戏都由学生自己组织, 自愿参加, 自己选代表, 老师充当顾问。例如在训练学生听力时, 教师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学生持红笔写的英文药名, 另一组学生持兰笔写的英文药名, 教师快速念药名, 要求持有该药名文字的学生迅速站起来, 最先站起来的人得两分, 后站起来的得一分, 没站出来的得零分, 得分多的组获胜。在训练学生说话时, 教师将用英文写的药名卡片突然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读出药名, 并用中文说出药名。通过英语游戏, 增进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训练了发口语音, 熟练和巩固了词汇和语法。

(3) 直接与说英语的外籍人对话

要想说出地道英语就必须直接跟老外学, 国人学英语, 哪怕已经学了十多年, 但面对外国人还是不知怎么说好, 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缺乏纯英语学习环境。所以, 要鼓励学生寻找机会与说英语的外籍人士交流, 这样, 学生可以熟悉活生生的、地道的、真实的生活用语, 并在与之不断交往交流中, 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璐.浅谈高职护理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职业, 2008, (8) .

[2]康姝媛.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试论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49-02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而成功因素的7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因而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除了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操作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然而,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多数医学生缺乏语言沟通能力。为此,医学院校要想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抓住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大好契机,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一、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孔子说过:“言不顺,则事不成。”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说医者有“三宝”,就是“语言、药物、手术刀”。由此可见,语言在医疗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语言沟通能力是医务工作者从事医疗服务实践的基础之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医学技术知识本身,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就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又将“沟通技能”作为全球培养本科医学生教育最基本的七项要求之一。由此可见,医学院校要想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按照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加大对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语言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未来从事医疗工作的需要

科技的进步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日益先进和繁多的诊断设备、诊断技术及方法,然而要想获得更准确、及时、全面的病史资料,做出科学、合理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离不开医务工作者对患者进行的病史采集。而病史采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医患语言交流与沟通的过程。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了解病人的病情及既往病史,向患者及其家属反馈诊疗信息、治疗方案、医疗风险等,从而增进他们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让其接受、理解,并按照要求去做。此外,医务工作者对患者进行鼓励性的语言沟通,还能够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有利于减轻病痛和促进康复,这在心理治疗中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

(三)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是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近几年来,医患关系、医疗纠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医疗纠纷也都与医生和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密切相关性。据统计,有80%的医疗纠纷是由双方沟通不畅所致,其余20%与医疗技术有关。当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且心理活动也会有所改变。病人会因为疾病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失望等情绪,导致病人对周围的人和事也会表现得特别敏感。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通过对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这将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从而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医疗纠纷。

二、医学生在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大方、不大胆。虽然大部分医学生在“熟人”环境中可以做到侃侃而谈,但在公共场合回答或与患者进行交流时,缺乏自信,语音发颤,说话声音很小,不能做到落落大方。

(二)语言表达不清晰、不流畅,逻辑性不强。很多医学生语言含糊不清,没有条理,主次不分,内容不连贯,往往不能将其所要陈述的中心内容讲解清晰。

(三)语言表达生硬,不够得体,缺乏亲和力。现在很多医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人交流中,往往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说话过于随意,没有分寸,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缺乏同情心和亲和力。

(四)职业性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差。由于医学名词专业性强,导致医学生对医学术语理解不深,运用不熟,加之缺乏临床经验和自信,导致其在与患者沟通时表述不明,不能有效沟通,甚至出现乱用专业术语等现象。

(五)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由于受网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医学生往往忽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部分医学生的习题、实验报告、实习病历等,不仅内容杂乱无章,表述不清,文句不通,词不达意,而且错别字多,字迹潦草,缺乏规范。

三、医学院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观念,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医学院校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许多学校已经把沟通能力纳入医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开设相关课程,普及沟通交流的理论知识,如“沟通的艺术”、“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等,使医学生掌握一般人际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根据医疗实践学习医患沟通技能。

(二)改变授课模式,积极引导医学生发言,给予医学生提高语言沟通能力的机会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创设模拟情境,组织小组谈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对于医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应在下课前的小结中,用委婉的方式指出,以免造成医学生的心理紧张。

(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不断拓展、提升教学方式,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由于医学生的语言沟通是一种职业性的语言沟通,比一般的语言表达要求更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医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沟通实践教学活动。如在低年级的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国家对医疗卫生采取的改革及社会出现医患纠纷的讨论、分析,提高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也可增强医学生依法行医的意识。对于高年级医学生,可通过开展有关医患关系的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医患矛盾的本质,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从而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实习阶段,通过病例讨论、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自身临床经验的积累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临床带教工作

古人云:“親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及其培养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临床带教老师。由于在临床教学中,医学生将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全天候接待患者,亲自参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因而是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掌握与患者交流、沟通技巧的最佳时机。这就需要带教老师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及培养意识,将培养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贯穿于临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让学生学会如何开展有效的医患沟通工作,并意识到有效的医患沟通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总结经验,自觉地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言沟通方式。

(五)重视医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任何一次沟通都是由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共同完成的。非语言沟通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医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要让医学生能够真诚地目视患者,细心地观察,耐心地倾听,机敏地交谈,热情地鼓励,认真地解释,使患者充分地感受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关爱和体贴。

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加强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并在学习、工作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苏琳涵,余占海.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30-31.

[2]邵燕.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语言亲和度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32-33.

[3]夏欧东,邱学文,余喜.医学生医患沟通交流技能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122-123.

[4]李静.浅析医患沟通中的语言表达技能[J].医学与社会,2009(22):57-58.

[责任编辑:覃侣冰]

秋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第4篇

一、高校生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语言技能训练。高校英语教学由于受到等级考试以及学业考试的影响, 特别是英语等级考试, 多数的教师一味地追求等级考试的过关率,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英语词汇、英语语法的教学上, 重视对基础语法、常用词汇及基本句型等英语语言知识的教授上, 而忽略了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尽管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 在英语等级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是其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却严重不足, 往往存在听不懂、说不出的现象。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目前, 在多数的高校英语教学中, 教师仍然应用较为传统的“粉笔+课本”的教学方式, 而忽略了对一些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研究应用, 导致英语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存在枯燥、乏味的弊端, 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且传统的教学模式, 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机械、被动, 缺乏英语实践、训练机会。

3.课程设置不科学。从目前来看, 多数的高校在英语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不科学, 例如多数高校的英语阅读课, 没有进行泛读课与精读课的分别设置, 无法达到大纲要求的阅读能力。而英语听力课教学内容的设置, 仅仅局限于在课堂内对教材已有知识的教学, 缺乏课堂外以及其他形式的阅读训练。对于英语口语课和写作课的设置, 往往采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的大班教学进行, 而非积极探索新型、有效的小班教学方式进行。英语课程的这些不科学设置, 对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技能非常不利。

4.跨文化意识薄弱。高校英语教学中目前还普遍存在一个不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弊端, 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英美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脱节。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往往只注重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 却忽略了对英美等国家背景、社会风俗等文化知识的渗透。因此, 大致学生虽然掌握了非常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 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进行使用。

二、 提高高校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语言技能训练。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英语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英语应用能力的额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水平。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其英语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大纲要求, 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出发点, 加强听、说考试, 积极引导学生将英语学习目标放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上, 而非应对考试。

2.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入应用新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来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例如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学校英语广播等资源, 定期播放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及外籍教师授课录像, 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应用学习氛围。还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引入应用“分层教学、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等新型的、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

3.改革和完善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高校要不断地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促使其更加科学化, 更加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例如英语阅读课分别设置泛读课与精读课, 泛读课主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能, 精读课主要对课文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讲授。听力课也可以采取相同的课程设置, 同时教师可以将英语时事新闻进行编辑, 借助学习广播, 指导学生收听。而口语与写作课, 可采取小班教学的模式进行, 尽量给予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而与指导。

4.重视文化渗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要想如鱼得水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掌握相当的英语语言知识是基础, 而了解一定的英美文化则是关键。因此, 教师在应用教学过程中, 要制定英美文化渗透教学计划, 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英美国家历史地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知识的渗透教育, 加深学生对应用的理解和使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摒弃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积极进行教学创新转型, 才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入手, 对目前高校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语言技能训练,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课程设置不科学以及跨文化意识薄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语言技能训练,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和完善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 重视文化渗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提高高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关键词:高校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特刊[J].大学外语教学通讯, 2005 (1) .

[2]乔爱玲, 托娅.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协作式学习理论探索与模式构建[J].外语界, 2005 (1) .

秋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第5篇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医学生 沟通交际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7号)是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而制定的。我校作为医学院校,紧跟社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文字的应用工作,并且从以前的人工测试成功转型到计算机测试,全面提高了普通话培训测试水平和测试效率,提高了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来审视我校学生沟通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医学生与患者及其患者家属进行语言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处充分提高治疗的效率。

一、对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新要求《语言文字法》提出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对于医学生来说,由于其特殊性进入社会后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以医生为中心,只注重疾病本身,而忽视患病之人,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的步伐,因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因运而生。新的模式要求改变临床传统的“看病不看人”,在进行诊断时要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既要开医学处方,又要开社会处方。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是医生行医问诊必须借助的途径,只有当医患交流和谐共处了,才可能提高医疗治病救人的效率,减轻和缓解医患矛盾。2.良好的医患交流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规定: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应“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技术之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其中就包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的核心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就要求医生既要治疗疾病,同时也要与患者建立良好互信合作的关系。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必须在具备精湛医术的同时培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3.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对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是他们临床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在1999年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要具备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等七个方面基本要求,下含6O項指标,沟通能力占9项。“为了提高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病人的满意度,毕业生必须能够做到:①注意倾听、收集和综合与各种问题有关的信息,并能理解其实质内容;②会运用沟通技巧,对病人及他们的家属有深入的了解,并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接受医疗方案;③有效地与同事、教师、社区、其他部门以及公共媒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④通过有效的团队协作与涉及医疗保健的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事;⑤具有教别人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⑥对有助于改善与病人及社区之间的关系的文化和个人的因素的敏感性;⑦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沟通;⑧建立和妥善保管医疗档案;⑨能综合并向听众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与他们讨论关于解决个人和社会重要问题的可达到的和可接受的行动计划。”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医院中,实习生、见习生的比例大都占到医护人员总数的50%以上。如果医学生在实习中能掌握较好的沟通技巧,巧妙地处理医患关系,让患者在求医的过程中信任自己,理解自己,在提高自身临床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树立医院良好口碑亦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语言文字法背景下加强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措施1.从课程设置上加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医学院校作为理工类院校,对学生交流沟通技巧方面的培养上,可通过一些开设的课程来实现,如开设选修课程《普通话》或是开设必修课程“大学语文”,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语感和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文字语言的兴趣与爱好。可以说文科类教学与普通话教学之间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对语言类进行标准化的应用。就“口头作文”训练一项,大学语文教材可谓是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精华的集合,各种系统的文史哲知识和典故常识都在语文教材与大学语文课堂一一汇集呈现,使学生的内涵得到极大提升,在口头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2.在普通话测试训练中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普通话口语训练把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沟通表达交流是语言的根本属性,学习普通话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收放自如的交际能力,可在普通话测试训练中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普通话测试包括四个部分:单音节字的朗读、词组的朗读、一篇短文的朗读和一篇命题口头作文,通过这几种方式的练习,切切实实的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分值分布分别为10分、20分、30分、40分,很明显学生应把重点放在分值大的命题口头作文上,普通话的教学环节虽然提供有40个话题范围,但是可以不局限于这些话题范围,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学生日常生活每一天,学习情况,喜欢的某本书,热播的电视剧等,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可以让学生自己受益的同时,也可以让全班人员受益,学生除得到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外,其综合素质同时得到提高。3.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学工处、学校团委组织的主题演讲、辩论赛等大型活动对学生进行锻炼,实行医患沟通的模拟、实习等,日常生活有着丰富的谈资,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在生活中得到锻炼。比如可以通过各种情景剧,让学生练习倾听、说话的技巧,而且通过医患双重角色扮演,学生们能体会到各自所处的心理状态,运用到现实中去。用各种即兴话题形式,让那些没有正式参赛的学生也有“说话表达”的机会。4.通过普通话口语训练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普通话是非常优美的语言,是我国规范化的国语,能字正腔圆,富含节奏美和音韵美的普通话能产生悦耳动听的美感,同时也能引起心理上的好感。在日常交际中,悦耳动听的声音会带来好心情,能轻松的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达到沟通的目的;普通话口语训练中有一项就是朗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声情并茂,真正融入自己的感情,长期的训练可以增加学生气质中美的因素。朗读的内容有自然风光的赞美,有对母爱的歌颂,有对亲朋的眷恋,有对生命的讴歌,学生从中不仅了解了知识,更强化对祖国、对自然、对生命、对亲朋的热爱。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了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总之,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过程,加强对医学生沟通交际能力的培养,构筑和谐的医患沟通关系,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交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教高〔2008〕9号).2008.

培养英语语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第6篇

一、语感的定义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语感即在接受材料时, 头脑中所生成的生动的立体画面 (vivid mental picture) 和体会

到的语言所蕴藏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和情味, 包括分寸感 (对语言的准确性, 恰当性, 可接受性的感受) 、形象感、情味感 (对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感受) 和畅达感。它是一种感应能力, 一种会意能力, 既是听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说写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自动化的语言认识能力和语言审美能力的综合, 是直觉感受和理性判断相结合的一种领悟。

首先, 要意识到英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 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 它是学习、理解、使用英语的一种能力。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正确的理解和使用英语, 因此无论是理解还是使用, 都和语感有直接关系。

其次, 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助于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较好的英语语感可使学生不必意识到语言体系的特点而直接实际的掌握应用英语。我们常说学习英语要有语感, 要有悟性, 其实是指交际者对语义的敏感度, 使交际者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所表现出的受母语最低限度干扰的语言隔阂, 它集中反映了交际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吸收和适应程度。然而英语语感不同于本族语言可以自知习得, 而是必须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

二、英语语感培养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观念的转变, 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 向以学生为中心, 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英语是英语课堂的教学语言”“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 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教师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英语进行讲授, 并辅以手势、动作和表情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愉快、轻松的课堂英语学习环境, 巧妙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听说的程度、角色扮演、分组辩论和上台做英语老师的机会。努力让“用英语理解英语, 用英语思考问题”成为一种习惯, 逐渐使汉语走出课堂。在这样的英语课上, 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高涨, 得以完全沉浸在英语之中, 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语感。

2、朗读。

朗读时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 理解文本, 制定言语计划, 由语言器官将言语计划转化成有声语言的认知心理活动。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有理解的朗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有声语言表达活动。Julia Dobson指出, 朗读时训练语音语调使提高听说能力的途径。翻译家沈苏儒先生认为每天进行朗读训练, 反复朗读文章, 口头复述甚至背诵, 这样许多语言现象会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能在口头上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用语, 自然吸收书面语言, 获得语感。所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选取合适的教材文章作为朗读背诵作业布置给每一位学生, 并及时检查, 督促学生朗读。尤其是英美名人的名篇虽各据特色, 但又有共同点, 即语言精练、表达有力、结构多变和节奏感强等, 让学生朗读背诵, 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和社会背景, 对培养语感大有好处。通过背诵名家名篇,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名段, 利用课前十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朗读背诵, 或举行名家名篇朗诵会, 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培养他们大声朗读的良好习惯, 提高语感能力。

3、多听多说。

“说”是一种产出性能力 (productive ability) , 它首先是在“听”这一接受性能力 (receptive ability) 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Moskowitz (1993) 认为, 一个听不到语言的孩子也就学不会语言。也就是说, 没有语言输入就没有语言输出。有些学生只知道听英语, 埋头学英语, 背单词, 从来不说英语, 不用英语写文章。也就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导致了这些学生英语语感较差。因此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离不开听说的训练。英语听说教学应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 着重训练队语言声音外在形式的识别、分辨和破译, 对语言整体结构, 包括语调、节奏、逻辑重音、语流变音等现象的准确把握。语感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如:课前“free talk”、小组活动、课堂讨论、分组辩论、英文诗歌朗诵及演讲等, 让学生经常处在处处听英语, 时时说英语的具体交际环境中, 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

4、大量阅读。

阅读是循环巩固语感、积累词汇的主要手段。阅读不仅要有“质”还要有“量”。“质”的方面, 一篇好文章最好采取“两次阅读法”。第一遍重点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培养能力。重点着眼于关键词、语音点, 培养归纳基本点和基本大意。第二遍着重训练学生抓内涵, 培养语感扩大词汇量。让学生体会精彩语言, 留意词的搭配和使用, 并随时记在笔记本上, 便于随时背记;“量”的方面,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督促学生养成每天阅读英文读物的习惯, 并定期检查, 开展讨论。

综上所述, 语感是英语教学中培养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 学生的语感是提高高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 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因此,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探索多种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

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应用文;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123-02

一、培养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一)应用文写作能力是衡量中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不太扎实,语言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这个问题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表现较突出,教师们反映也较普遍。而职业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学生对于本专业技能的学习比较重视,但对专业外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中职生应在学习过程自觉学习有关写作方面知识,刻意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中职生要做到一专多能,就需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多元的技能,因此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

(二)应用文写作能力是中职学生从事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开展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

例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问卷设计要科学合理,对调查结果要进行科学精确的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时需要正确格式,科研成果也需要撰写科研报告进行宣传等等。如果不能用规范的应用文形式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会导致读者的误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中职学生在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熟练写作专业应用文的基本能力,以保证其专业技能得以正常发挥。

(三)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帮助中职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在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对于就业选择面相对较窄的中职学生来说,就业形势尤其严峻。而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已成为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故此,对于中职生来说,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其特殊意义。

二、培养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对策

中职学校从事应用文及写作的教师,也在探索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办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总的来看,实际效果不是特别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一)学校要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应用文写作能力对中职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应用文写作的宣传,也可以举办一些应用文写作竞赛。学校方面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保证应用文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也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作为担任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要熟悉教学班级的情况,了解教学班级的专业特点;并经常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各个专业岗位对应用文写作的最新要求;勤于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写作,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教师应具有奉献精神,在课堂和课外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第四,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应用写作课程考核,应为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时的学生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考查方式的考核主要以学生的平时成绩为主要评分标准。为保证平时成绩的客观与公正,应强化学习过程的监督,包括出勤率、课堂作业、课堂小考、课堂回答问题等。而考试方式的评分标准主要是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试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总分30%。还应针对占试卷成绩70%的考试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减小客观题比例,增加覆盖面大、知识点多的综合分析题比例,突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同时,组建新的应用文写作试题库,定期添加新的内容。试题库的改革是适应科技化教学的一种新型组卷模式,通过使用试题库可以使考题内容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要求协调一致,便于进行教学质量的检验,及时根据在教与学中发现的问题调整教学工作,推动应用文写作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校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首先应用文写作教学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范案例的分析,使学生领会和掌握应用文写作一般理论知识。如计划的写作内容包括计划的缘由和目的、任务和指标、措施和步骤、执行的希望几个部分。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计划书范例,总结出计划写作的内容要素。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计划写作的内容要素,并且还可以熟悉计划内容要素的具体运用方法。当然对于内容、形式相似的文体,可以采用比较、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训练。如调查报告,对于新事物的调查报告的撰写,应采用“新事物产生的背景—分析事物出现的原因—事物的现状—事物的发展展望”的思维方式,而对于问题调查报告,则采用“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解决办法”的撰写方式。其次,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课堂试验,让学生登上讲台。比如在竞聘演讲时,设置竞聘现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撰写竞聘不同岗位的演讲稿,然后登台演讲,教师当面评价给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职场应变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竞聘过程,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同时也学会了应用文的写作,坚定了学好应用写作的信心。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形象性。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可以从多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描述同一事物,克服口头与文字不够形象的缺点。如对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的演示,可以做到准确无误与一目了然。把修改前后的作品,以投影或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对比优劣,可以省去板书的许多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可以获得一个综合的立体形象,从而形成概念、完成记忆,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第四,在授课时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比如在讲调查报告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市场或工厂去进行调查采访。另外,可以邀请那些具有较高写作水平和较多经验的“老师傅”,或者专于某种文体的工作者到课堂来给同学们讲课。这样就可达到在实践中巩固,在鉴别中提高的目的。

(三)学生应加强训练,注重基本功实践,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是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水平,以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从事公共文书的撰写与处理,做到游刃有余。因此,把理论学深、学透,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在这个“写”上。课堂上所讲的一些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必须把写作的理论与真正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寻找与社会实践紧密接触的写作环境,把学生引入其中,培养写作应用文能力。所以,首先应强调实践。应用文写作教学提倡“讲—练—评—再练”的教学模式,尤其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练笔,以提高教学效果。对此,可以结合学校的一系列活动,教授相关的文种,如学校召开运动会,就要求学生替校长写份开幕词、闭幕词。其次,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到各个岗位上去体验,或者向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请教。例如平时或假期可以指导学生编写采访调查提纲,让他们带着选题,到企业、商场、公司、集贸市场、学生食堂和宿舍,采用参观、访问、座谈等不同形式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然后动笔写作,最后修改定稿,并选出优秀的习作在全班讲评,起示范引导作用。第三,坚持阅读各种文体的应用文,熟读深思,从中发现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律,形成对各种文体的感性认识,从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培养中职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和未来的科研工作开展。因此,学校应立足本校的鲜明特色,改变育人观念,重视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作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夏京春,郗仲平.新编应用写作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秋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第8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 数学教学 ; 意识 ; 应用能力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47-01

据相关研究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沿用中学教学的方法模式,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二者之间严重脱节。这样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备一些书本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数学作为中职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与大部分应用型专业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中职院校和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数学意识的培养

当前的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大部分中职学生都存有“数学无用”的思想,有少数学生即便知道数学的作用,但是因为数学内容太过抽象难学,缺乏学习的兴趣,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成效,进而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最终影响到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能力。

(二)学生生源素质不强

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学习,基础知识都不牢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探索能力,同时在理解和接受能力上也较为欠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对课堂讲授的数学内容大都是听不懂或者是一知半解,长期以往,学生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数学教学条件有待提高

中职教育的教学导向在于学生的就业与工作,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但是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却得不到重视。而数学教学条件远远跟不上教学需求,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开展单一的理论内容教学,严重缺少例证、教学用具。数学教学质量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学工具加以配合而大大降低。

二、中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意识

数学中大多数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都有益。比如解析几何的思想:几何中的直观方法可以运用到方程中,而代数方法在研究曲线性质的过程中也可以用方程去表示。解析几何的教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几何问题用代数语言描述出来,将几何问题转换成代数问题,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代数含义,最终让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领悟代数与几何的相互转换运用关系。通过教学三角、几何中代数的应用,让学生在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

2.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实践應用能力

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科学合理使用,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一方面让学生亲自参加到实验过程中,在实验中培养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实验,寓教于实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并验证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觉得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看到和触摸到了实实在在的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教学者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学实验设计,在数学课堂上,很多问题受时间和教学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那么,教学者可以利用计算机绘制数学函数图形,制作动态的画面,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这对于他们的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利用数学活动,拓展实践应用空间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过去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当前的中职数学教学单纯的课堂知识讲解已经不能满足这样的人才培养目的。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相关活动课程,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拓展学生数学实践应用的范围,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收集相关数据并处理数据。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生产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指导学生捕捉数学问题产生的情境,并尝试自己动脑动手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进行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4.重视数学应用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应用

当前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中职数学教学所面临的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重视数学应用的背景,理解数学应用的价值所在。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图形空间形式的基础学科,也是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学科和有效的工具,并且为研究其他学科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方法及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内为学生介绍数学学科在其他学科领域内的广泛运用,比如环境生态学、DNA工程学、物理学、化学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及相关方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展现数学学科的价值,发展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三、结束语

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认识当前中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将数学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让数学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殿元.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方法之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4)

[2]王林全.数学应用能力的系统化培养——英国数学课程研究[J].中学数学.1993(02)

[3]曾庆可.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上一篇:民政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下一篇:植树节重要讲话稿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