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2024-07-01

暑期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暑期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

经典诵读培训心得

正如开班仪式上一位老师所说,我们这个班有很多老师是慕名而自愿要求参加这个培训的。我虽然先前没有听别人介绍过这个培训班,但是在我们教育局网上看到这个培训的通知,当时就很感兴趣。因为名额有限,我担心轮不到我来参加,当晚就给学校领导打电话,主动要求参加培训。

7月10日,炎热的天气没有阻挡住我学习的强烈愿望,提前来到培训地点。满怀期待地开始了三天的学习之旅。现在虽然才学习两天,但是由衷地感觉到当时我决心放弃暑假里三天休息时间坚持要来学习的决定太正确了,真的是受益匪浅。先不说学习内容,单是能接触到这几个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就是一种学习,他们的博学,他们的睿智,他们的风趣,他们为了达到教学效果而在讲台上放下身段的大家风范„„无不让我感到震撼。

再来谈谈培训内容:第一天上午董蓓老师给我们传授了基础朗诵技巧,董老师指出了我们的各种朗诵缺陷,告诉我们到底该怎样朗诵。她时而向我们传授理论技巧,时而亲自示范,时而要求我们和她一起朗诵。同样一句话,董老师朗诵出了不同的意境。不知不觉中,我们听到了自己朗诵的进步;

下午先是李彤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书法欣赏。他从甲骨文说到了大小篆、金文、大小草、楷书、行书。并向我们展示了各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特色。让我受到了一次书法艺术的熏陶。接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杨淮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广播剧。杨淮老师虽然穿着朴素,不说话时确实其貌不扬。但是刚一开口,就语惊四座。很普通的一个故事,他也说得惟妙惟肖,说猴子的故事,仿佛一只顽皮的猴子出现在眼前,说蝈蝈的故事,仿佛蝈蝈出现在眼前。在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中,我们了解了广播剧。当然,他的风趣、幽默,得益于他深厚的表演能力。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上课时,也能像杨老师这样的话,还用担心学生思想开小差吗?

今天上午,又是李彤教授给我们上课,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有幸领略到了李教授深厚的书法功底,让我见识了真正的书法家,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平时很多的写字方法都是错误的。

下午,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的张博讲师向我们传授了正音基础知识。张老师也是通过理论讲解、亲自示范和我们实际操作让我们锻炼了呼吸气、纠正了发声的习惯。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肌肉群协调性的训练,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还把每一种训练的方式都给我们进行了示范,为了达到最好的示范效果,他有时躺在桌上示范,有时躺在椅子上示范,有时躺在地上示范。在指导练习绕口令环节,他教我们怎样通过打节拍帮助绕口令。

真的,这几天的培训真的给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盛宴,可惜的是时间太短。朗诵技巧、书法以及广播剧不是这短短的三天我们就能掌握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几天,老师是不遗余力地给我们传授知识和方法,剩下来的就需要我们回去慢慢体味,慢慢练习了。

暑期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第2篇

乔川初中小学部王宏卿

为了传承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提高我市小学语文老师古诗文诵读与教学水平。2013年11月1日,由庆阳市教育局主办的庆阳市吟诵教学培训会在市政府礼堂举行。前来参会的领导、老师分别来自全市七县一区。本次培训班很荣幸邀请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吟诵名家、“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

开班仪式上,庆阳市教育局卢化栋局长作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他首先代表庆阳市教育局对陈琴老师及本次活动表示感谢,谈及此次活动的意义,卢局长指出此次吟诵培训旨在亲近经典,传承中国文化,让老师们通过培训能够探讨吟诵教学的形式,带着思考和理解把吟诵渗透进教学过程,分享吟诵的成果,加深规范化教学模式。

上午陈琴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由此我看到这位勇于开拓教师的足迹,她的每一步都是艰辛的,同时又是坚实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清晰的,同时又是浸润着心血的;每一次转折是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的探索。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基本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陈琴老师的学生的惊人的识字量、背诵量,是如何突破的。原来是靠仅仅的每天早读的二十分钟和晚上的作业要求的诵读二十分钟而做到 1的。当然,这也少不了陈琴老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措施,做到课程的内容理性化,做到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则,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则。在过程中,还不求人人并进,允许点面参差。

陈琴老师的课上的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的诗词格律。她所实践的,就是把课本简单教,留出大量时间来吟诵古诗词,当然,这与陈老师深厚的沉淀与修养是分不开的。

陈琴老师在教授吟诵课程前,她先告诉孩子以前的中国人是怎样读书的,给孩子们展示她自己班的孩子吟诵的视频,告诉孩子们吟诵的规则,然后带着孩子吟诵,孩子们徜徉在吟诵之中乐而不疲,下课时间到了,可孩子们深深眷念着课堂,围着老师久久不愿离去,场景令人动容。

下午陈琴老师继续为大家打开一扇视觉的开阔天空,她作了“以中国人的方式读书——经典素读教学法例谈”讲座,陈琴老师解释道:“素读“其实是一种读书方法,就是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的朗读,直到把诵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是一种很朴素的读法。第一次听到这种读书方法,开始的时候我还抱着怀疑的态度,难道可以这样教学生读书吗?这与“不求甚解”有何区别?但是随着陈琴老师讲座的深入,我不禁被她的文化底蕴折服了,任何难记字多的诗词歌赋给她一个调,立马变成抑扬顿挫让人容易记住的歌曲了。不仅如此,在她的讲座中还有一段二十分钟左右的视频,播放的是她所教的一年级孩子的一场读

书汇报课,这些孩子跟我见过的一年级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但是在汇报课上陈琴老师没有讲过一句话,活动的程序全部由学生主持,可在这节课上孩子们情绪高涨,从头到尾都是在吟诵经典,孩子们有的拍手吟诵,有的摇头晃脑,更有甚者手舞足蹈,孩子们尽情享受经典带来的读书之乐,乐在其中。对照我们的教育,我一直在思考:老师想尽各种方法引导孩子读书,背书,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有些孩子不愿意读书呢?听了陈琴的素读法,我有了很大的启发,是的,现在我们惟恐孩子在家里不自觉看书,于是时常要求孩子要按照要求读书,比如读什么书、怎么读、读多长时间等,有时也要求孩子们带着任务去读,比如说说收获、感想、学到了什么知识等,有时是为了考试而读,过渡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反而会让孩子厌烦读书,久而久之丧失读书的兴趣。

两个多小时里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她的观点“今天的读书法是蜻蜓点水式,雁过无痕,翻过千万卷却没有读懂一本书,“腹有诗书少年强!”而‘素读’能让学生腹有诗书,能把阅读的种子留在身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她的博学多才、对于经典的信手拈来、幽默睿智也让我们自叹弗如,她的吟诵调更是赢得倾慕。

聆听了陈琴老师的素读报告会,我为之深深震撼。我觉得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报告会,它集说、唱、演、讲于一体,融古、今文化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人惊叹叫

绝。惊叹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惊叹于她美妙的歌声,惊叹于她独特的教学方法,惊叹于她每一堂课的精湛,惊叹于她坚韧不拔的毅力。

陈琴老师虽不是歌唱家,却胜似歌唱家。她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样样能唱。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高超的唱功,都凝聚了她辛勤的汗水,也正因为如此,才彰显了她的无穷魅力。陈琴老师这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学习。

陈琴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显示了她大胆的创新精神。她每学期八周时间结束课程,有时一节课讲授好几篇课文,课前给学生提出重要问题,供学生预习,预习中解决这些重点问题,教师上课时重点解决学生难点、疑点,就非常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前结束课程,就有了大量的时间去课外阅读,积累。其实,陈琴老师看似不布置作业,实则把作业放在了课前,给了学生深思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便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陈琴老师是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另外,陈琴老师用吟诵的形式教学生学习诗词、弟子规、三字经等增强了背诵的韵律,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的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小就受到诗词、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古文化的熏陶,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如果我们都像陈琴老师那

样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何愁我们的教育不发展,何愁我们的学生前途不无量。

暑期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第3篇

桃树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花木, 树态优美, 枝干扶疏, 花朵丰腴, 色彩艳丽, 为早春重要观花树种。桃花进入中国古典诗文, 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也传达出古人不同的情感。桃花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颇高的, 《全唐诗》中涉及桃花的诗有293首, 《全宋词》中涉及桃花的词有169首, 《全宋诗》中涉及桃花的诗有865首, 加上元、明、清的词及文章, 共有1800余首 (篇) 。翻开中国古典文学, 可谓满眼的“桃花灿烂”。

在如此浩繁的涉及桃花的诗文中, 有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 就能填补诗句的含蓄和跳跃, 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 学生边读诗、边想象, 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一、设身处地, 品景悟情

在春风料峭之时, 在万物尚未复苏之际, 桃树开始苏醒, 暗淡的树皮泛出了点点的绿意, 紫褐色的花骨朵开始突起、胀大, 不知道什么时候绽开了鲜艳的花朵, 那粉白色、粉红色、淡粉色的花朵, 一簇簇, 一丛丛, 似妙龄女子的脸, 似天边的云霞, 让我们感到浓浓的春意。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写这首诗时已孟夏时节, 诗人登山寻春, 没想到在深山古寺之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桃花!“始盛”点明桃花怒放, 浓艳欲滴。那一片火红灿烂的桃花在诗人始料未及之时冲入眼帘, 扑面而来, 这多么令人惊异、欣喜啊!一片桃花唤起了诗人美丽的幻想, 表达了诗人对浓浓春意的喜爱。

再如戴叔伦《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这首诗写兰溪山水之美, 抒渔家欢快之情。首句描写月挂柳枝, 光泻兰溪, 细绦弄影, 溪月相映的情景。次句写月下山水, 皓月当空, 银辉四泻, 溪平如镜, 倒影清明。两句诗文把兰溪山水写得朦胧飘渺, 如诗如画。然而对于渔人来说, 最大的乐趣还在于春潮渔汛:春雨过后, 桃花飘零, 溪水猛涨, 鲤鱼跳滩, 拨鳍摆尾, 噼里啪啦。看到这种情景, 怎能不让人心花怒放?全诗写柳写月、写山写水、写花写鱼, 描绘出一幅明澈秀丽、生机盎然的山水画,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还有很多的诗文, 作者都借用桃花这一意象来展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表达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

而当满树的桃花开始凋零, 娇艳的花瓣随着春风的吹拂纷纷落地, 这就到了晚春了, 文人骚客面对此情此景常常会产生“春归无觅”的惆怅。如李贺的《将进酒》中有这样的诗句, “况是青春日将暮, 桃花乱落如红雨。”这里采用比喻的手法, 把凋落的花瓣比喻成红雨, 说明春天将要过去了, 也暗示“青春将暮”, 传达出一种凄凉感伤的心绪。

再如白居易的《夜惜禁中桃花, 因怀钱员外》, “前日归时花正红, 今夜宿时枝半空。坐惜残芳君不见, 风吹狼藉月明中。”这首诗写前日桃花开得正鲜艳, 而今天晚上睡觉时, 树上的桃花已经凋落得只剩一半了。诗人叹息桃花的凋落, 目睹明月下的零乱花瓣, 想起了友人钱员外。桃花凋落狼藉暗指春已去, 自己的美好年华也在流逝, 传达出诗人难平的心绪。

桃花是美好春天的象征。桃花的盛开, 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桃花的凋落, 传达出诗人对春归、年华易逝的感伤。

二、以花喻爱, 品美悟情

桃花盛开在早春, 桃花扶疏的枝干常被形容为女子曼妙的姿态;桃花鲜艳娇嫩的花瓣就像女子美丽的容貌;桃花花落叶繁, “桃子压枝垂”, 又代表着女性孕育子女的情形。所以, 桃花这一意象很早就和美丽女子联系在了一起。如《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子之于归, 宜其室家。”这里以桃花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 以桃花的花叶繁茂比喻女子出嫁后的幸福生活。如李群玉《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素腕撩金索, 轻红约翠纱。不如栏下水, 终日见桃花。”诗中的桃花, 暗指爱恋的女子。诗人借栏下水可以终日和桃花相守, 比喻自己不能和心爱的女子相爱相依的伤感。

再如崔护《题赌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今日, 人面桃花相映红, 这宛如一幅画, 以桃花为衬托, 表达了诗人对温婉可人、脉脉含情的女子的爱慕之情。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 还是花木扶疏、桃花掩映的门户, 可美丽的女子却不知去处, 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临风盛开, 笑对诗人。这里还是以桃花为衬托, 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全诗爱恨喜忧全由一束桃花映照而出, 而美丽的桃花既是美貌女子的衬托, 也是美貌女子的象征。

诗人把桃花比喻为妙龄女子, 表达对她的爱慕和追逐, 或是表达诗人寻而不得, 爱而不能的伤感。

三、宁静淡泊, 品境悟情

自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 “桃花源”就成了自由隐逸的代名词。此后, 很多的诗人都借桃花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一二两句“问”而“不答”, “笑”含悬念, “闲”显心性, 尽见诗人远离尘俗, 自由自在的浪漫情怀。第三句特写桃花流水、窅然远逝的景色, 渲染一种天然宁静、淡泊幽深的氛围。桃花流水, 自自然然、清明亮丽, 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 令人联想到宠辱不惊、淡泊处世的隐士风采。末句对比议论, 满蓄真情。山中一溪桃花、一脉流水、一山青翠、一心清闲, 别有天地而自得其乐。这份目无杂色, 耳无杂音, 心无杂念的舒适惬意, 哪里是滚滚红尘、碌碌人间所能相比的呢?全诗借“桃花流水”展示诗人潇洒出尘之心和归隐山林之志。

再如张旭的《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起笔画远景, 深山野谷, 云烟缭绕;山溪之上, 长桥横跨, 忽隐忽现, 似有似无, 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深幽而神秘, 朦朦胧胧, 如入仙境。发问绘近景, 涉“目”成趣:水中岩石, 如岛如屿 (石矾) ;清溪之上, 桃花飘流, 源源不尽, 绵绵不绝, 如红霞映水, 似赤袖拂风。诗意美妙空灵, 恍恍惚惚。天真有趣的一“问”引出一溪桃花流水, 激活一份飘渺幻想, 不言神往而神往自见, 表达了诗人心仪虚无飘渺, 神往世外桃源的审美情趣。但这明知故问也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此外还有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还有杜甫的“如行武陵暮, 欲问桃花宿”, 还有张说的“桃花春径满, 误识武陵源”等等, 在这么多诗文中, 桃花这一意象都传达出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慕, 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厌恶。

四、浪漫遐思, 品幻悟情

自从王母娘娘大摆蟠桃宴, 招待众位神仙开始, 蟠桃以及桃树、桃花也成了丹霞仙境的代名词。如李贺的《浩歌》里有这样的诗句, “南风吹山作平地, 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 彭祖巫咸几回死?”诗人开篇从虚处起笔, 将幻想的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南风把大山吹成了平地, 天帝派遣天吴去移海水, 幻象纷呈, 雄奇诡谲, 委婉而又鲜明的表达了沧海桑田之意。三四句写仙境和尘世, 传说王母的桃树“三千年一开花, 三千年一生果”, 当王母的桃树开花千遍的时候, 彭祖和巫咸这样长寿的人也不知道死过几遍了。两相对照, 见出生命的短促。在感叹生命短促之时, 诗人通过想象,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桃花盛开, 永恒存在的仙境, 感伤和向往之情通过对照也鲜明地呈现出来。

再如晏殊的《燕归梁》也有这样的句子, “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借仙境中的蟠桃树的恒久存在表达了词人对于神仙的羡慕, 对于长寿的向往。又如唐伯虎的《桃花庵歌》里这样写道,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这首诗通过对桃花仙人自由自在生活的描写, 表达了诗人对桃花仙人的羡慕, 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暑期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第4篇

【关键词】“观赏—学习—实训”教学方法 经典诵读课程 高效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132-02

为了提高小学全科教育学生在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效率,落实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得,依据课程特点,我们进行大胆探索尝试,采用针对性强、适合学生实际、成效显著的“观赏—学习—实训”教学方法。“观赏—学习—实训”教学方法是在整体统筹之下的分阶段、定目标的回合式学习策略,教学实施过程需要科学设计各个回合的不同侧重点,贯彻稳步前进、环环相扣、逐步提高的指导思想。

一、第一回合

学生刚开始接触中华经典诵读新课程,基本上不了解该课程的实质,心中是好奇夹杂着疑惑,课堂状态是身在而不一定心在。教师为第一回合设计的教学方法应简单轻松、针对性强,要求不宜太高。具体教学过程是:

(一)观赏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的视频

通过观赏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的视频,接受熏陶,开阔眼界,激发兴趣。同时,提出观赏思考问题:

1.哪位主持人的朗诵表演你最喜欢,为什么?

2.跟自己比,这些主持人的优势在哪?是声音方面、情感方面还是表现力方面?

3.自己已有条件中可突破的、最容易见到成效的地方在哪?

这些问题在于引导学生观赏之余再进行自我评价,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诵读基础知识的普及学习

1.什么是朗诵?

2.朗诵与背诵、吟诵、朗读有什么区别?

3.朗诵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这个过程,将让学生掌握朗诵、朗读、背诵、吟诵、话剧表演、平仄、押韵、节奏等基本概念,学会对作品文本进行整体把握、模仿和刻意雕琢,对作品能有表层把握。同时,在语音准确度、形象感受方面提出要求,培养朗诵者“胸有成竹”的内心状态。

课堂示范作品讲析一,选取余光中先生的经典作品《乡愁》,训练对作品深刻、细致的感受。

如果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那就根本无法打动听众。因此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课堂示范作品讲析二,选取白连春的诗歌《我和你加在一起》,在强调发音正确、吐字准确的基础上,学会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使朗读清晰完整;同时保证语速适当,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另外,要做到语调生动,根据需要,分清抑扬顿挫,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训练环节

首先,提倡选择内容浅显、形式简单、语言具有形象性的作品。

其次,要选择适宜自己能力水平的作品,无文字、语义障碍,能把握作品背景、主题和情感基调。

再次,表现手段灵活多样,可单人可组合,可在座位站立也可上台表演,可课内也可课外,让学生放松心态,尽情朗诵。

最后,第一回合的朗诵训练,作品的背景音乐不作要求。

二、第二回合

五个星期的学习周期,让每位同学都有不少的收获,带着初尝“成果”的喜悦,由第一回合进入第二回合。这时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应围绕朗诵属于“二度创作”的本质,以掌握朗诵“创作规律”为核心,深入领悟各种朗诵知识,各方面都提高了要求。具体过程为:

(一)观赏中华诗会“清明篇”、“端午篇”

观赏中华诗会“清明篇”、“端午篇”,感受经典诵读的独特魅力,接受“情、雅、美”之熏陶,切身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课程的热爱,树立掌握诵读方法的信念。

(二)重点讲授朗诵的训练细节要求、艺术表达手段和朗诵准备工作

1.朗诵的训练细节。第一,训练充满热情的表演心态;第二,训练得心应口的吐字喷弹力度;第三,训练张弛鲜明的疏密尺度;第四,训练高低起落的抑扬幅度。

朗诵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形态,它既有语言艺术的共同规律,又处处显示出自身的表现特征。抓住这些细节,朗诵表演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

辅助讲析选择的作品是杜牧的《清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艺术表达手段。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将获得有关主题、基调、韵律、语势、语气、停顿、重音、句调等常用的表达手段知识及运用技巧。

辅助讲析选择的作品是叶挺将军的《囚歌》、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

3.朗诵的准备工作。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第一,对朗诵材料的精心选择。选择语言形象感强、适于上口、适应场合和听众需求、自己能驾驭的作品。

第二,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透彻理解其内在含义。要对所选材料做正确、深入的理解,深刻、细致的感受和丰富、逼真的想象。

辅助讲析选择的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三)学生训练环节

依据“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学到的各种诵读知识和艺术手段,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具体要求:首先,认真选择自己喜爱并能充分驾驭的朗诵作品;其次,每一位学生必须登台展示,表演形式自己选定,时间不能少于两分钟;再次,学会自己找好背景音乐,增加表演效果;最后,表演过程不允许带稿件,充分体现朗诵的严格标准。

这一阶段的训练,整体质量将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也得到全面检验,涌现不少有朗诵表演潜力的学生。

三、第三回合

遵照巩固提升、精益求精的原则,深刻领略“口耳之学”的语言艺术真谛。

(一)观赏学习全国性比赛和名家名篇朗读表演相关视频

选取中华经典诵读各种全国性比赛和名家名篇朗读表演的相关视频,进行研究性观赏学习,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诵读表现,借鉴他人的优点来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

(二)各种朗诵技巧讲解及朗诵的共性规律分析

1.作品思想感情分析与表达,抓住思想、情感、基调、变化等关键环节。

2.情境和角色感的表现,朗诵时一定要有角色感,把握角色定位和行为。

3.形象感和画面感的表现,让内心视像经声音和形体语言转换展现为画面感。

4.朗诵表演的情景再现,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朗诵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

5.朗诵中的对象感,朗诵者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

6.朗诵表演的声音控制,做到气息与声音的上下通透,声音高中低、强弱、轻重的变化自如,声音与感情结合,随情而动。

7.朗诵表演的形体语言——站姿、手势、眼神及动作的协调、动作的组合,要做到全身心投入,朗诵过程达到姿态自然和谐的境界。

8.诵读活动的共性规律。第一,全面了解作品内容,主要是写了什么事、什么情、什么主题,了解作者创作时的背景、价值取向、感情色彩等。第二,重点把握作品中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具体特点等。第三,朗诵者要有想象力和现场感,声情并茂。第四,朗诵者要掌握作品不同的艺术个性和语言风格,要注意整体性、匀称性、起伏度、疏密度的不同变化。从全篇到诗句,从行距到字词顿挫,都要符合“每一首”的独特性。

(三)学生训练环节及全班汇演展示

培养学生“向朗诵名家致敬,立追求超越雄心,展魅力个性风采”的理念,熟练运用各种技能技巧,用心领悟祖国文化宝库博大精深、用之不竭的经典作品内涵,实现净化心灵、提升思想境界、开阔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具体要求及达到的目标:

1.自己挖掘领悟作品内容、寻找动情点,再生动传神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让观众得到思想感情的洗礼、人生的感悟和灵魂的荡涤;

2.各种艺术手段能自如运用,肢体语言自然合理,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3.背景音乐选择精妙得当,与作品紧密融合在一起,产生美妙的效果。

期末验收:举行全体同学参与的课程学习成果汇报演出活动,展示同学们的经典诵读演绎风采。

展演活动印证了该课程培训模式的高效实用,汇演收获到累累的硕果:文明的传承、文化的熏陶、艺术的享受、美感的体验、情感的宣泄,在每一位同学上台展示的那一刻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精彩纷呈,激动人心。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诗歌朗诵》(第二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文化经典诵读(10CD+配套书)[M].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12

[3]中国文学标准朗读(古诗词篇,2CD)[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2

[4]尹建国,曲文军.经典诗文三百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年度广西教师教育立项课题”(A类)——师范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研究(2012JS017)

【作者简介】李小东,男,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学高级教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第5篇

正如开班仪式上一位老师所说,我们这个班有很多老师是慕名而自愿要求参加这个培训的。我虽然先前没有听别人介绍过这个培训班,但是在我们教育局网上看到这个培训的通知,当时就很感兴趣。因为名额有限,我担心轮不到我来参加,当晚就给学校领导打电话,主动要求参加培训。

再来谈谈培训内容:第一天上午董蓓老师给我们传授了基础朗诵技巧,董老师指出了我们的各种朗诵缺陷,告诉我们到底该怎样朗诵。她时而向我们传授理论技巧,时而亲自示范,时而要求我们和她一起朗诵。同样一句话,董老师朗诵出了不同的意境。不知不觉中,我们听到了自己朗诵的进步;

下午先是李彤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书法欣赏。他从甲骨文说到了大小篆、金文、大小草、楷书、行书。并向我们展示了各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特色。让我受到了一次书法艺术的熏陶。接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杨淮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广播剧。杨淮老师虽然穿着朴素,不说话

时确实其貌不扬。但是刚一开口,就语惊四座。很普通的一个故事,他也说得惟妙惟肖,说猴子的故事,仿佛一只顽皮的猴子出现在眼前,说蝈蝈的故事,仿佛蝈蝈出现在眼前。在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中,我们了解了广播剧。当然,他的风趣、幽默,得益于他深厚的表演能力。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上课时,也能像杨老师这样的话,还用担心学生思想开小差吗?

今天上午,又是李彤教授给我们上课,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有幸领略到了李教授深厚的书法功底,让我见识了真正的书法家,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平时很多的写字方法都是错误的。

真的,这几天的培训真的给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盛宴,可惜的是时间太短。朗诵技巧、书法以及广播剧不是这短短的三天我们就能掌握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几天,老师是不遗余力地给我们传授知识和方法,剩下来的就需要我们回去慢慢体味,慢慢练习了。篇二:经典诵读培训心得

经典诵读培训心得

江西 宁都第六小学 谢馨馨

一、经典诵读的意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来自江西师大的杜华平老师深刻地阐述了经典诵读的意义。他说道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所以他说:“当今语文教育越来越呼唤一种回归,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回归。”

原国家教育部长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诗经楚辞、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这些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集中了古代圣贤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可以养其心性,学会修身、合作,成为一生智慧、品格的源头活水;可以从小立人,长大立国,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外国人把我们的经典视为珍宝,日本、韩国把孔孟的儒家文化当成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我们有什么理由摒弃我们的经典?因此,诵读经典是传承文化的至关重要的通道。让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更重要的使命。

江西师大曾洁老师还列举了很多经典诵读的得益,如文化传承、人格教育、语言文字积累等。让我明白了经典诵读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经典诵读,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诵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精粹的东西;可以使孩子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事实证明诵读经典,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二、语文教师该做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江西师大许蔚老师从字正腔圆、声母韵母、声调、情感等方面带领我们深入外国作品的内部,在对比、解读中学习怎样鉴赏外国作品,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三、经典诵读的方式——百花齐放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培训结束后,我一直在思索我该怎样让孩子们在一生记忆力最旺盛、心灵最清澈的黄金时期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而终身受益。

在这十天的学习中,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观点来诠释经典诵读是什么,怎样来诵读。记忆犹新的是邓锦芸老师的“经典素读”,她提

倡吟读,提倡在不理解文意的情况下也可以把经典读物背下来,在吟唱的过程中学生把读物背下来。最后我想引用经典诵读的倡导人李振村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在这个140多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篇三:《经典诵读》培训总结

《经典诵读》培训总结

孔现菊

星期二下午,小学的语文教师在二楼自习室共同参加了《经典诵读》培训的回忆。在这次会议上围绕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进行经典诵读,怎样进行经典诵读进行学习,我受益颇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对于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实际,一年级到六年级以《经典古诗文》里的古诗文为教材,开展诵读活动。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和每天中午上课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还在每周的课程表上专门排出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组织经典诵读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了解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员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低年级每周背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

故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诵读经典诗文已成为师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份乐趣,是学校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我们将继续努力,把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推向深入。篇四:经典诵读培训体会 经典诵读培训心得

莱州市朱由学校 2014.11 关重要的通道。让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更重要的使命。

通过学习,在思想观念上,改变了之前我一直将诵读视作一种取悦听众或观众的表演样式的想法,让我感受到诵读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生命的内部协调,而且可以实现灵与肉的和谐发展,提升个体生命的精神境界,加快精神品质的传播与辐射,推动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经典诵读,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诵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精粹的东西;可以使孩子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事实证明诵读经典,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通过这样的培训,我学会了用气息发声的基本方法,了解了播音发声的基础知识。孙老师教给我们发声的技巧,这正是我们做教师最需要的。我们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每天都在大量地用嗓,但是往往方法不对,嗓子经常“罢工”,听了老师们的课,我学会了用气息发声,几天实践下来感觉效果不错,长时间说话也不觉得很疲劳了。感受经典,陶冶情操,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和近现代作品的朗读要领。老师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位学员,你的眼球和耳朵很容易被她抓住,她不仅教我们现代作品的朗读,还教我们朗读时的肢体语言。让我们明白了要想成功地诵读一篇作品,只有好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诵读 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何去演绎作品?只有我们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驾驭作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语言是口耳相传的艺术”,几天的培训我们学到的只是方法,还需在日常的实践中继续去体会,去感悟。和孩子们一起传承文化,诵读经典吧,努力做一个有根的人。篇五: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暑期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货币,在学生时期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长大后定会受益终身。学生通过背诵和练字潜移默化地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经典美文诵读可以破解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一条快乐阅读之路。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典诵读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第6篇

丁肇中实验中学 朱华平

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能够带领我们实现生命的价值,拥有更高的存在感.学会诵读,鉴赏诗文,书法学习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技巧性相当强的课程,要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依赖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来传授,这个重任就落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必须通过广泛阅读经典著作,学习一定的文学鉴赏理论,学会一些诵读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将语文教学延伸于课堂以外,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孩子诵读经典的领路人,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成为传承文明的主人。

这次培训各位授课老师从最基础和实际出发,从汉语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基础知识入手,讲述吐字归音的方法,加深我们对于汉语普通话的认识,使其具备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纠正青少年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的能力;讲授播音发声对气息控制技巧、口腔控制技巧、共鸣、声音弹性等方面的要求,使我们从理论上系统了解播音主持的生理控制技巧;系统讲述语言表达的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基本内容,提高我们在处理一篇稿件或讲述一段故事时表达能力,使其具备辅导青少年处理稿件的基本能力。由授课老师适当示范,或欣赏名家的朗诵、配音片段,并引导我们对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加以分析、理解。

作为教师,当我能够切切实实地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感受到他的魅力,领略到他的智慧。那么我也乐意将圣贤的知识最大限度地传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最佳期,大量地背诵经典书籍。

中小学经典诵读培训学习心得 第7篇

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来自中国传播大学南广学院的朱俊瑛教授。朱教授从嗓音保护和科学练声两个方面进行讲解,边给我们讲解理论知识,边指导我们现场练习,有不正确的地方,还反复练习,直到读正确为止。

一开始,朱老师就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你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嗓子的?这一问,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有的老师说多喝水,有的老师说含金嗓子喉片,还有的说喝菊花茶和胖大海,大家各抒己见。朱老师告诉我们,嗓音保护要注意日常休息和日常饮食,每天晚上休息好,第二天明显感觉嗓子也清爽了很多。如果感冒或嗓子发炎,尽量不要说话。还要注意不能吃刺激和辛辣的食物。

其实,作为我们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每天的课务重,琐事多,几节课下来,嗓子累的说不出话来,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反复讲解的题目孩子不会,难免会生气,这就更加剧了嗓子的嘶哑。如果不喝水,压根就说不出话来。不管是感冒和嗓子发炎,都得义无反顾地上课。咽炎的职业病,几乎每个老师都有。朱老师告诉我们保护嗓子和治疗咽炎的小窍门:1、每天早上用温盐水漱嗓子。2、用麦冬泡水喝。3、用绿茶和蜂蜜泡水喝,在胃好的情况下,坚持喝一段时间,可以治疗咽炎。朱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的很多病,不是因为我们不注意,而是因为我们无知。这些小窍门,你别说,我真得试试,每天早晨刷牙,嗓子干呕,真是难受得很。

朱老师还带领我们现场练习气息,经常听说“丹田呼吸”,但我不知道丹田具体在什么位置,听了朱老师的介绍,才知道了丹田的具体位置:肚脐下,三指下面的位置。

在进行“绕音练习”的时候,用“i”来练习,先练习“i”的.延长音,然后以“i”为原点进行练习。朱老师先给我们示范,然后让台下的老师自告奋勇进行读,不正确的地方进行指导,直到读正确为止,然后让台下的全体老师一起读。还以《清明》为例带领我们进行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音阶练习,还带领我们练习我们从没有接触过的气泡音练习。真是太有意思了。

运用气息和声音、虚声和实声进行朗读古诗,可以再现诗歌的意境,给大家想象的空间,使诗歌变得温柔而浪漫。下午的时间,我们台下听讲的老师容易犯困,朱老师让我们分组进行赛读,读的时候,要做椅子三分之一的位置,身体坐正,这样,气息容易通畅。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既学到了知识,也不困了。

朱老师还播放了赵忠祥老师、方明老师、鲍官老师三位艺术家朗诵的《岳阳楼记》,让我们感受到大师的风采,令我们陶醉和钦佩。朱老师让我们评价三位艺术家的朗诵。我认为这三位艺术家有共同的特点,又有他们各自突出的优点,赵忠祥老师用感情来朗诵、方明老师用声音来朗诵、鲍官老师用表演来朗诵。

暑期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第8篇

一、开展五项活动, 提高学生诵读古诗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自学性

(一) 诵诗会

利用诵读课召开诵诗会, 是提高学生诵读古诗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诵读的内容有指定内容背诵;并在活动中评出优秀选手和优秀班级。

(二) 古诗文图展

组织学生进行诗配画, 根据诗意进行绘画, 出手抄报。选出优秀作品积极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 并对平时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大肆表彰。

(三) 擂台赛

利用诵读课在班级中开展古诗背诵擂台赛, 在挑战中评出擂主。评出周冠军、月冠军。每学期评出一名总冠军, 给予物质奖励。

(四) 诗文表演

一种是诗配乐表演, 我选择与诗文有联系的音乐, 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朗读古诗文;有时由学生自己伴奏诵读古诗;另一种是诗文剧, 把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诗文改编成诗文剧让学生表演,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积极性。

(五) 游艺活动

将古诗文背诵与游艺结合起来, 利用猜字谜、诗句接龙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知识的学习寓学古诗与娱乐活动之中。

二、拓展六条途径, 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1) 听, 即听广播, 听录音, 利用午自习时间, 听学校团委广播室播放中华经典古诗文, 进行欣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 学生主持, 播音。学生积极撰写发言稿, 积极参加播音。既充实了古诗文知识的积累, 又增强了学生阅读品析能力。

2) 看, 即通过宣传栏、黑板报、诗文图展、教学楼内悬挂名句、楼道内经典古诗文的诗配画等形式, 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佳作名句, 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记住。

3) 读, 每天课前2分钟, 午间课前5分钟, 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天天拼时间、挤时间多读。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又增强了学生阅读能力。

4) 抄, 让学生做诗文卡写在诗词积累本上, 每两周办一期手抄报、出一期板报等。通过手抄报展览、评比,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5) 讲, 学生在背诵古诗的基础上, 讲解古诗的大意和所描绘的景像, 讲诵读的感受、心得和体会。通过交流会, 交流阅读感受,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6) 赛, 即小组、班级逐层举办小型古诗诵读比赛。各班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组织的每学期一次的诗歌朗诵比赛。

三、做到四个落实,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一) 时间落实

学生每天除了课前2分钟, 午自习课前5分钟诵读古诗文, 并且充分利用每周的诵读课指导学生诵读。同时, 要求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诵读古诗文, 告诉他们这是展示自己才华的一扇窗口, 可以有效地提高古诗文诵读效果。

(二) 辅导落实

认真备好每节诵读课教案, 选好诵读内容, 帮助学生弄懂诗文的读音、大意、意境。教师还可以根据诗词的意境, 用自己的身体语言示范给学生, 让他们理解什么是意境, 增强诗词鉴赏能力。

(三) 内容落实

根据高碑店市教育局提供的诵读教材《龙文鞭影》《弟子规》, 做到每天读几句, 每周背几句, 并收集自己喜欢背诵的古诗, 与同学交流。

(四) 任务落实

学生每天在古诗积累本上写上一首古诗, 每周一和周四检查。评比出优秀的积累本, 每月组织进行一次年级交流展出。对此, 我们还十分注意不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

总之, 学校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以来, 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 而且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 使我班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中华经典古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 而且意蕴深刻, 境界动人, 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 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

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 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 诵读这些古诗,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的健康情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在学校“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中, 我班选手均获得了优异成绩, 并且获得班级优胜奖。我撰写的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录像课《愚公移山》在中央教科所“十一五”全国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中纷纷获得一等奖。

暑期培训心得 第9篇

一、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通过学习,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英语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英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英语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因此,在英语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具体感悟有下面几条:

1.听了肖老师的讲座,我明确了教学重点在于备课与讲课的技巧。上课前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学生自主观察、实践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2.听了庄力老师幽默的讲座,我认为,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

3.张真老师的讲座使我懂得了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律、自学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4.杨萌老师的讲座使我一下子感到自己有了演讲的能力,有了自信,懂得了上课讲话的技巧;孙二军老师的讲座使我明白了说服学生的有效方法;张广友老师的讲座加深了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同军咸老师解开了我对教学能手的迷茫。

二、对英语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英语课强调从任务入手,放眼看周围世界。我通过认真学习《西外培训资料汇编》《对构建教学模式的思考》等文章之后,明确了英语课最终的落脚点是知识,但还要能解决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以此为最终目标。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1)养成单词发音准确的习惯

听了杨萌老师的语音课,我才知道自己许多英语发音还是错的。通过学习知道了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音节的划分及连读与爆破。促使学生养成按发音规律记忆单词的习惯。

(2)养成上课积极参与、大胆提问的习惯

进入中学后,有的学生因害羞发言逐渐减少,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学好外语就要脸皮厚一点,不怕出错,积极参与。

(3)养成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整理的习惯

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课后整理笔记,及时复习。

(4)养成每天自觉听、读、背、说英语的习惯

要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必须强化听、读、说的习惯。每天至少半小时读背英语,班级每星期确立一天为英语日,使学生养成自觉说英语的习惯。

通过培训,我明确了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教师教学行为将产生巨大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要超越书本,发表独立见解,教师要大胆创新,使教学成为充满创意和激情的过程。

2.观摩、讨论

教师在课堂上课时,在教学总体目标上应注意兴趣;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创造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注重参与实践和创新发展;在语言教学的目标上,注重培养语感和交际能力;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运用激励机制和多元评价。

本次骨干教师培训在学校和教科所领导及其参训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活动丰富多彩,培训内容充实,效果较好。培训期间,我们分别听取了许多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他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是用现代教育的思想,站在培养学生素养的高度来认真分析教材,从确定教学目标入手,重点研讨如何使用材料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难点放在选择适应探索活动的教学方法上。整个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研究、学会了讨论,特别是研讨气氛异常活跃,好多好的点子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应运而生,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提高。听课秩序非常良好,与我最初想象的差乱截然不同,真是一次有效的培训,更是教育教学上的一次盛会。因此,这次培训活动对我们今后的英语教学大有帮助,影响非常深远!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参与其中,深造自己。今后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

暑期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第10篇

宁夏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穆冬云

我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使我有幸在江苏师范大学参加经典诵读培训。这次为期十天的培训。感受到了人杰地灵的徐州当地传统文化的深厚,聆听了著名专家、教授的讲座,并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与交谈,我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一、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很好的教师职业素养,要有高尚的 职业道德理想,有广泛渊博的知识。

欧阳文珍教授的讲座《经典诵读与教师修养》,让我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有了新的认识。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道德的垂范者,践行者,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无论言行举止,无论品德操行都要以“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来要求自己。一位哲人说过:“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道德是国家和民族兴旺的基础,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国家的脊梁,一个民族应该有一个民族的榜样。张丽莉?、郑淑华、孟敏等,不是我们教师的表率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我们教师的风貌。我相信道德将会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人的准则,让我们追随道德之光,使生命绽放最绚丽的光芒!以前人们说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条河。因为河是可以流动的,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教师的知识也要不断的更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掌握教学技能,更要知道经典诵读对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吟诵能让我们感受经典,陶冶情操,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和近现代作品的朗读要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喻梅教授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位学员,你的眼球和耳朵很容易被她抓住,她不仅教我们朗读的基本要领,还带领大家一起吟诵古诗文,还教我们吟诵时的肢体语言。让我们明白了要想成功地吟诵一篇作品,只有好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吟诵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何去演绎作品?只有我们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驾驭作品,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引导学生感悟文章。

二、语文教师的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喻梅教授从字正腔圆、声母韵母、声调、情感等方面带领我们深入经典作品的内部,在对比、解读中让我们学习怎样朗读作品,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她告诉我们技巧:发于心,融于情。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到自己。

学会诵读,鉴赏诗文,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技巧性相当强的课程,要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依赖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来传授,这个重任就落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必须通过广泛阅读经典著作,学习一定的文学鉴赏理论,学会一些诵读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将语文教学延伸于课堂以外,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孩子诵读经典的领路人,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成为传承文明的主人。

三、诵读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中国古人数千年的学习都很注重吟诵与背诵。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屈原,到现代的大文学家鲁迅,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他们启蒙学习用的就是最“笨”的方法——诵与背。让学生诵读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

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把经典的种子植根在孩子的心灵中,培养有根的中国人。老师是学生诵读的指导者,引领者。我们一定要为孩子精心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在每天早读分出时间,带孩子们走进经典美文,领悟经典文化。不仅要带孩子读国学经典,还要读外国的、世界的经典。这样,在小学的六年中,初中的三年中,孩子对经典的诵读会很广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由经典滋养过的心灵,润泽出的人生,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也有人不理解地说:“孩子诵读那么多经典有什么用呢,作文还是写不好,言行举止还是不够文雅。”那是你只看到了眼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棵小树成材的时间都不一样,每一棵小花开花的时间更不一样,虽然孩子现在只是不求甚解的诵读,我想等到有一天,孩子们长大了,有了一定的阅历,对生活,对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些融入他们生命和血脉的经典就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迸发出来。想一想,这些用经典灌输的,与经典融为一体的孩子,他们的追求与理想,他们的言行与举止,他们的思想与修养,他们的品格与胸怀,又会是怎样的呢?

上一篇:推普周串词下一篇:护士执业考试——上岗资格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