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楼镇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材料

2024-05-30

戴楼镇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材料(精选7篇)

戴楼镇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材料 第1篇

戴楼镇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材料

戴楼镇位于金湖县城西侧,东与金湖经济开发区相连,南接安徽省天长市,西与盱眙县接壤,北临淮河入江水道,金马高速公路、宁淮一级公路、盐金线穿越境内,交通便捷,是金湖的西大门,全镇辖9个村、2个居委会,5600多户,人口2.2万,总面积79.56平方公里。2010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14元。多年来,戴楼镇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村镇文明创建工作,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明创建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戴楼镇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乡镇、平安江苏创建先进集体、淮安市环境优美乡镇、淮安市绿色乡镇、淮安市工业集中区建设“十强乡镇”等荣誉称号,连续七年被淮安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农村经济工作综合十强乡镇,已创建成省康居示范村1个,省级卫生村2个、市级卫生村2个。现将戴楼镇多年来在文明创建工作中的成绩与经验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创建高效开展

戴楼镇的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为确保创建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创建的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下设文明创建工作办公室。不定期开展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品牌农民、卫生家庭的评选活动,镇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依据《戴楼镇文明创建考核和奖惩机制》,对在文明

创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个人与集体给予奖励。经常性召开专题创建工作会议,查找问题,分析不足,通过互学互比激起

大家的文明创建热情。

二、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创建保障水平

(一)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以“百名机关干部,服务百家企业”为抓手,全力促进工业经济提速扩量、提质增效。一是强化要素协调。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用工等要素制约矛盾,因地制宜、一企一策,全力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二是加快做大规模。促进各个层次企业上规模、上台阶,重点抓好列统企业、亿元企业及税收超百万企业的培植工作,今年预计净增祥和石油机械、飞虹涂装、金苹果机械、祥瑞电子、荣华木业和栋珊机械 等列统企业6 家。三是提升发展质量。引导重点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加快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利润产品的开发步伐,全年完成技改投入4.2 亿元,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农业再创新高。调整农业种养结构,积极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规模畜禽等特色产业,全年项目农业总投入300万元以上,建成占地500亩的楼庄村设施蔬菜园和占地800亩的新塘村藕莲籽园,形成本镇特色规模高效农业的新亮点。实施农村林权制度改革,完成镇村河道疏浚和农村河塘整治土方32.9万方,楼庄村土地整理项目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5.2亿元,到账外资300万美元;新开工项目18 个,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6个,投资5000万元1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近亿元,镇工业集中区成为全镇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万吨锻件、金捷制衣等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资2亿元的金湖金盾国际商务中心即将开工建设,项目建设氛围和态势良

好,一批新兴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招商引资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三、社会风清气正,创建氛围浓厚

(一)社会道德良好。我镇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对农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江苏精神,通过开展文化进社区、校园、企业的“三进”

活动,提高了公民的道德素养。

(二)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镇战略,引导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文明创建从娃娃抓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建立,使医疗保险实现了全民覆盖。“三下乡”活动的经常开展,2008年成立的永丰农家乐俱乐部,自编自演了乡土气息浓郁的文艺节目,每年演出6场,积极反映了我镇农村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体育设施的一应俱全,为群众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

四、建立长效机制,创建环境更加宜人

(一)农村实事稳步推进。强力推进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完成新增参保3808人、基础养老金发放3135人的任务,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实施中心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官塘、戴楼两幢综合楼,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开展创建市级健康促进行动示范镇活动,建成市健康教育示范

镇,完成2个省级卫生村和2个市级卫生村创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开门接访,组织开展村级清财化债,一批突出的社会矛盾得到妥善处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法治戴楼”和“平安戴楼”创建成果得到巩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要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高。

(二)村镇建设如火如荼。强化楼庄村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全年动迁农户38户,新增入住26户,累计入住达170户;实施戴楼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完成两条主干道路的清障工作,“三纵两横”布局即将形成;积极推进建设用地城乡挂钩项目,新增耕地328亩;以国家卫生城创建为契机,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违章拆除、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专项治理,镇容村貌得到改善。

按照村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镇区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环境优美。投资近1000万元,完成农村公路硬化32公里,新建桥梁5座,全镇9个行政村的公路全部实现硬化。投资440万元,建成8个自来水厂,自来水普及率为98%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解决了我镇居民饮水量不够及饮水卫生不达标问题,保证了群众饮用安全水。投资近800万元建设全镇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我镇9个行政村已全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85%。投资250万元进行集镇绿化和镇域内村组公路绿化建设,道路绿化率达到100%,全镇森林覆盖

率达24.9%以上,农田林网化率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5平方米。

戴楼镇的文明创建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下,创建水平不断提高,创建步伐进一步加快,创建氛围更加浓厚,创建环境进一步优化。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戴楼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戴楼镇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材料 第2篇

沱江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城所在地,是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的故乡。镇域面积116.7平方公里,其中古城保护区面积1.8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6个社区、共7.8万人。

沱江历来是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商贸和物资集散中心,交通十分便利,距州府吉首市52公里,北距张家界200公里,南距怀化市90公里,东距枝柳铁路新凤凰站14公里,西距贵州铜仁市58公里,离大兴飞机场27公里,209国道、308省道穿境而过。

近年来,沱江镇党委、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湖南的大局出发,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着眼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把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作为推动沱江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在全镇范围内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热潮。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镇经济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素质不断提高,文明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的领导

沱江镇党委、镇政府将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作为践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作为改善、夯实沱江旅游软环境,推进沱江旅游转型升级;作为加速沱江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沱江的必然要求;作为发展沱江先进文化的龙头工程;作为实现沱江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至始至终高度重视创建的每一项工作,切实帮助、支持、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以镇为单位,我镇成立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创建活动的专门的领导机构。同时把争创全国文明村镇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纳入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镇党委会定期对创建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进行专题研究。

(二)实行创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镇党委、镇政府把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作为“一把手”工程进行抓落实。各村各社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了领导重视、全民参与、部门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先后制定了《沱江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规划》、《沱江镇开展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和城区综合秩序整治实施方案》、《关于在全镇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创建规划和方案,使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增强全体市民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的决心和信心。

(四)努力增加创建经费投入。为了创建全国文明村镇,镇党委、镇政府坚持把创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预算规模。

二、以发展经济为主线,夯实文明村镇的物资基础

近年来,我镇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历史性机遇,确定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民营主体、扶贫攻坚、科教兴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带动”六大战略;不断加强“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四大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的发展思路,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开发新城,打造名城”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了城市品位。先后筹措20多亿元,围绕交通、水利、生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快城镇化步伐。目前沱江镇已形成了集古城核心景点区、旧城商务娱乐区、城北仓储物流区、红旗综合行政区、堤溪文教体育区、凤凰园旅游服务区等六大功能区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雏形。全镇城镇化率达24%,人均绿地面积7.3m2。

(二)突出抓了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镇形成了1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2万亩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基地、1000亩商品菜基地,粮食、水果、畜牧、蔬菜、林业、劳务六大产业稳步发展。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抓了农网改造、电话市政工程、通村公路、通村广播电视、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六大工程”。

(三)突出抓了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按照“招商项目抓信息,信息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实效”思路,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先后引进了江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永盛电解锌公司、江天广场公司进入沱江发展创业。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71亿元,同比增长54.2%。

(四)突出抓了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近年来,我镇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奇特的山水风光,大打“文化旅游”牌,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喜人。2007年,全镇接待国内外游客4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高居全州首位。旅游产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9500个,全镇涉旅从业人员共计18000人,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镇生产总值一半以上,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

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使全镇居民生活水平稳步地提高。2007年,沱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9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线随着经济发展得到逐步提高。

三、突出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一)狠抓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点,狠抓镇党委中心组和全镇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突出理论学习与问题研究、科学决策相结合。每年初,下发《沱江镇中心组学习计划》及《全镇理论学习及形势教育安排要点》。经常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上辅导课,同时组织开展专题学习,专题调研,专题解决问题。镇党委、镇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在全镇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的意见》等文件,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活动。

(二)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教育活动。一是在镇直机关开展创建“文明机关”、“学习型机关”活动,切实改进机关作风。在社区开展“弘扬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名城百店无假货”活动,打造“诚信沱江”。在农村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竞赛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建设。二是开展城乡文明单位的联创活动,由镇直5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与5个小康村联手,共同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文明创建的示范活动。三是在城乡开展“文明网吧”创建活动,推广“文明网吧”创建工作示范点;加强部门协作,落实管理责任,进一步加强网吧管理,规范网吧市场秩序,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四是组织开展了“诚信沱江”宣传教育活动。制定了《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家庭客栈文明经营制度》、《诚信经营公约》等,引导旅游服务行业文明经营、诚实守信,举办了“诚信在沱江”主题演讲比赛。同时在全镇机关开展了“创文明机关、做文明公仆”活动。

四、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一)统一思想,着力保护古城。一是成立了古城保护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完成了《沱江镇小城镇建设五年规划》编制,先后出台了《沱江镇城镇建设管理若干规定》,《门前三包实施方案》,三是按古城核心区、协调区和控制区的要求,加强对境内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文物古迹的等综合保护力度。按照“整旧如旧、建新如旧”的标准,总投入2.5亿元,先后清理整改各类不协调建筑3000多处(户),维修文物景点110多处。

(二)立足生态文明,合力打造宜居城市。投入近亿元,建成全省第一家的县级污水处理厂,完成沱江河清淤工程,从根本上保护沱江河、提升整个水环境质量。启动了“青山抱古城”绿化美化工程,完成了沱江河绿化带建设。启动了绿色环保学校创建活动,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教育主题活动从整体提高居民的人文素质。

(三)高效能管理,树立现代文明城市形象。全镇以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为契机,加强城市综合治理,实现对城市垃圾袋、建筑渣土运输、户外广告发布、城市“牛皮癣”、城区车辆停放、噪音治理等规范化管理。

五、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沱江”创建有声有色

(一)围绕大局抓控防,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全镇建立综治牵头、司法为主、庭所配合、村组落实、齐抓共管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大涉法信访案件处理力度。建立了工作台账,涉法涉诉工作开展有序。

(二)突出重点抓“严打”,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夺取新战果。政法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重拳出击,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违法犯罪。一些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活动明显减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三)强化基础抓根本,综合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大力推行综治工作“三到村”工作经验。不断完善了综治工作“三个到村”工作机制。二是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办法。结合省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办法,进一步健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目标管理责任制。本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从创新工作机制入手,牢牢反握社会政治稳定的主动权。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狠抓“三级”调解网络的建设、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外和群体上访事件的妥善处置。开展打击“黄赌毒”、车匪路霸、飞车抢夺和盗窃等黑恶势力专项行动,对学校周边环境、铁路周边治安环境、交通秩序进行专项整治。有效遏制封建迷信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活动,建立健全了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四)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依法行政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依法治镇进程加快。加强领导干部及在职人员的普法教育,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普法考试合格率均达到100%。开展送法下村、法律进社区活动。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制环境。

六、改进作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镇狠抓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坚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

(一)加强党风党纪教育,确保党政机关廉洁高效。认真做好领导班子成员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的阅评和上交工作,积极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和警示教育,先后组织十七大精神学习活动,郑培民先进事迹学习活动,“艰苦奋斗、廉洁从政”主题教育。镇领导班子定期召开高标准的民主生活会,每年年中和年末,镇纪委组成督查组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分解与落实和村务、政务公开情况开展了两督查和考核,举行镇领导责任制报告民主测评大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深入开展“诚信服务在沱江”活动。开展“诚信建设看窗口”活动。推广服务承诺制、行业执法公示制、首问负责制,推进行风评议,推进文明行业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了“名城万店无假货”、“消费放心市场”、“消费放心一条街”、“诚信企业”和“做人民公仆、创文明机关”活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建立打击假冒伪劣、欺诈经营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置机制。坚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制定并实施创建文明单位管理办法,对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文明单位的评选过程公正、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努力扩大窗口行业、执法部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覆盖面。

争创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材料 第3篇

一、倡导全民学习,提高素质强能力

将学习作为培育文明新风、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重要手段,努力通过学习打造“学习型街道”,培育“学习型”干部,提高干部职工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范文网】

(一)围绕提高执政能力组织党员干部学。一是多阵地交叉学。充分利用武湖网站、街党校、街有线电视站、村远程教育平台、学习简报、宣传栏、宣传车、横幅等多种阵地,学习党的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规定的学习书目和上级有关文件,宣传各级道德模范尤其是黄陂涌现出的“信义兄弟”、刘慕宁等先进典型,宣传各单位在学习中的好经验、好作法,不断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党性观念、群众观念,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功底。二是多方式分类学。灵活运用“会议集中学、平时分散学、结对帮扶学、讨论交流学、典型引路学、专家辅导学、外出观摩学”等多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先后组织百余人(次)到上海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到广东学习现代物流发展、到江苏学习现代都市农业、到湖南株洲学习城镇管理,不断开阔了党员干部的视野,明晰了发展思路,增强了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多层次指导学。以“三员”(街领导人员、督导辅导员、驻点工作人员)等熟悉工作、熟悉情况的人员到各驻点指导学、组建以“村官”和学校老师为骨干的宣讲团巡回指导学。先后开展各种层次的辅导报告20余场,听课人数达3000人(次)。

不得转载本网站任何信息,警告:未经网同意。发现必究,如需转载需要书面提交审核.(二)围绕提高创业能力引导广大群众学。一是组织专家进农户。组织xx大精神进农家、普法知识进湾村专题学习,组织市、区农业专家进农户,传授农业技术。二是开展“阳光工程”授技术。以位于武湖职高的黄陂区农民技术培训中心为平台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先后免费培训农工10000余(人)次,4000余人实现了就地就业。三是出台政策激励学。率先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让所有武湖职工的子女享受高中教育。对失地农工子女考入区级以上高级中学或高等学校就学的,分别给予1000元和XX元的助学金。对于农工自己选择到武汉市相关的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的,街道还将为其报销1000元的学费。

岱海镇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材料 第4篇

岱海镇位于凉城县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全镇面积36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6%。辖21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委会、总人口78641万人,总户数22675户。近年来,我镇立足城乡结合、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子,努力创建全国文明村镇。

2007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增长13%,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295万元,增长21.9%。岱海镇先后被授予市级“双拥”模范镇,“文明小集镇”及“长安乡镇”,并顺利通过自治区“七星级”文明单位验收,应凉城县文化形象大使武利平先生推荐,积极参与了全区十大魅力名镇评选活动。

一、创新工作机制,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

1、创新领导机制。把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每季度一次的创建工作形势分析制度、每月一次的创建工作督查制度,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工青妇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建立 镇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四位一体”的创建活动包保体系,使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创新制度机制。科学地制定了《岱海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总体规划》及《岱海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实施方案》。结合中心工作,坚持把创建工作纳入全镇经济工作上来,紧紧围绕“强镇富民”这个目标协调动作。镇属部门、单位和各村居结合实际,都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单位创建规划,把创建工作纳入到干部岗位责任制,为创建工作了提供制度保障。

二、重建设抓管理,创建文明城镇环境新形象 岱海镇从实际出发,党委、政府转移工作重心,把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作为推动三个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使城镇整体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城镇环境形象有了新的变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把重点工程和“民心”工程结合起来,把新建项目和旧城区改造结合起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城镇建设,共完成大的基础设施项目20多项。政务办公区、怡海家园住宅小区、党政综合楼改造、会展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投入运行。

2007年全镇城镇建设完成总投资3.8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0.6108亿元,房屋工程完成投资3.21亿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以打通主次干道,改造小街小巷为主的城镇道路工程,北桥路拓宽工程580米、猪场路油路工程1000米,硬化小街小巷2万平方米,参合路拆迁3000平方米。二是以水暖电为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铺设排洪、排污渠3800延长米,铺设供热管道6000延长米,新建公厕13座,维修公厕15座,新建污水垃圾转运站20个。三是以提高服务功能为切入点的办公区硬化工程。办公区绿化、硬化8万平方米。

房屋建设方面抓了三项重点工程。一是以怡海家园二期、东外环26栋商业楼和领袖商业广场为主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二是以二小教学楼、医院病房楼为主的公共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其中一中教学楼、一小教学楼和公寓楼已投入使用,二小教学楼已全部竣工。三是政务办公区已初具规模,新建项目又增加了法院审判楼和电力调度中心。一系列的举措,使岱海镇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环境大为改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2008年全县安排4791万元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亮化、美化、硬化、绿化、道路整修和排洪排污等基础工程。对我镇新华街、农艺路、光明街、新建街、宣德-宁远街等主要街道进行油路改造,以及对村居的一些小巷道进行硬化,逐步形成“五横、五纵、四大口、二环”的城市干道网络。投资30万元,新上路灯189盏景观灯,临街商业门市楼有 40%以上的住房都安装了霓虹灯、彩灯、射灯等美化灯具,使小镇的夜晚五光十色,初步呈现了都市的风采。

2、完善措施,齐抓共管,高效能管理城镇。狠抓镇容镇貌综合整治,塑造清新整洁的城镇形象。一是建章立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先后由县人大通过颁布实施了《凉城县镇容镇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以及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城镇绿化、市场摊点、户外广告等一系列便于操作,奖罚分明的规范性文件。二是健全队伍,保证城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岱海镇和市政管理局协调,对镇容镇貌实行划片包干,定人定岗,综合监察,依法从严管理城镇,确保镇容镇貌整洁美观。

三、改进工作方式,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

第一,活动引导。我们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教育活动。以胜利一居委会、解放二居委会和赵家村为试点,举办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由村到组,由组到户,由户到人,使公民道德教育全面辅开。全镇有2个文明单位示范典型,8个创建文明系统示范点,1个文明社区、4个文明小区、5处文明楼院、2处文明街道示范点。全镇共建成各类文明单位105个,其中自治区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13个,县级文明单位89个,文明单位占到全县单位总数的85%,深入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全镇“十星级文明户”达到 35%以上。每年两次 “送政策、送法律、送科技”下乡活动,定期举行电影周、科普大集等活动,老年门球赛、全镇蓝球赛、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岱哈广场文化周活动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各级群众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提高了文明素质,为创建工作开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环境。

第二,典型教育。把典型教育作为做好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的重要方法,坚持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培养、总结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服务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集体和个人先进典型,采取现场观摩、三会一课、党员冬训等形式,引导基层部门、领导学习先进典型,以典型促动工作,增强创建效果。从2006年开始,新规划建设赵家村办公楼二层楼房一栋、4500平方米广场一处,同时配套了健身器材,娱乐设施,在广场设立科普宣传栏,建立科普长廊。并配套戏院、农贸市场、村文化活动室、餐饮娱乐场等。今年对赵家村59户村民院墙进行了彻底改造,1800米村道路面全部硬化,为改善生活质量,投资10万元新建一处高标准厕所。赵家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的树立带动了农村整体环境的变化,目前,全镇共投入环境综合整治100余万元,21个村全部达到文明村标准。通过典型引路,在全镇形成了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图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注重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整体水平我们本着创建工作与繁荣经济相结合,改变环境与和谐发展相结合,近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使全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协调发展。主要抓了三个环节:

1、以建设“环湖文化旅游城”和开发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借助优越的区位优势,依托岱海、温泉、汇祥寺、园子沟古人类文化遗址等旅游资源和贺龙革命活动旧址、鞍子山烈士陵园等景点设施,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一是加大环岱海开发项目的建设力度,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引进建发公司、金隅集团等大企业承包环岱海开发的建设,通过几年的滚动发展,四星级岱海宾馆、码头、温泉浴疗中心等重点工程相继投入使用,提升了旅游品位。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发“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游和红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餐饮、购物、浴疗、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产业。三是不断完善环海区域生态环境,加大绿化力度.打造绿色旅游区,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大企业投资,激活了民间资本投入发展旅游业,有效地拉动了固定资产的投入,促进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旅游人次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上升,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6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再就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岱海镇群众的眼界不断开阔,综合素质有了明 显提高,位于旅游区周边的农户围绕农家乐旅游项目,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开发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以此增加收入。

2、以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进一步加快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农牧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山区村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以马铃薯、杂粮杂豆等优势产业为主,加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在城边村和旅游区周围继续发展以蔬菜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以花卉为重点的旅游观光农业等高效农业;在海城村建设一处高标准的生态农业园区,区内有日光温室大棚120个,在杜家村新建蔬菜大棚24个;在滩区认真抓好胡萝卜、甜菜等订单农业,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发展高效养殖业,重点围绕奶牛、肉羊的持续健康发展,认真抓好良种扩繁、疫病防治、棚圈建设等工作,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积极开展青微贮,多措并举,不断提高牧业收入比重。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加大养殖园区和专业村、户的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立足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壮大产业化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提高农户的“参合率”。二是巩固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扩展思路,以点带面,扩大范围,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在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的试 点村赵家村大力实施“五治、四改、三促、两提、一达标”工程,进一步巩固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全镇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资金230多万元,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继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新农村建设。

3、抓好“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为弱势群体及再就业工程服务。在全镇八个社区建立志愿服务队8支40多人,建立医疗卫生、法律服务、家政服务等服务网点100多处。同时各社区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与低保工作站。几年来,为2500多名城镇特困户办理了低保,为1870名农村特困户办理了农村低保,使550多名下岗职工在培训后走向了社区卫生、治安、计生、看门望户、工勤等岗位上,实现了再就业。

戴楼镇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材料 第5篇

——谢家滩镇申报全国文明村镇经验材料

谢家滩镇地处赣北边陲,是“中国湖城〃鄱阳”的北大门。全镇总面积227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下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49个自然村。清澈见底的西河蜿蜓流经全镇直奔鄱阳湖。

近几年来,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使这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神奇沃土更具魅力,先后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评为首批“全国文明村镇”,江西省第八届、九届文明单位、第二届文明村镇,上饶市乡镇“三民”好班子和农村公路建设先进乡镇,鄱阳县经济社会综合考评第二名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第一要务”,加快经济发展,为建设文明村镇打好雄厚的物质基础

镇党委政府努力践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诺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富民强镇战略。一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连续两年实现招商引资亿元以上。2007年为县工业园成功引进了投资5000万元的加西亚电子电器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万仓电工材料有限公司,以及在镇内落户投资5000万元的鑫丰源矿业公司,均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产生税收。2008年1-4月份,引进了投资2000万元的浙江杭州恩豪米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江苏宜兴振兴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瑞阳油茶种植加工项目、投资4000万

元的晚禾农业科技生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二是努力壮大民营经济。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在全县乡镇中率先创办了“民营经济创业园”,并成功引进了江西华创纺织器配件有限公司、三潼服装厂、谢家滩编织袋厂等100余家企业,安置富余劳动力2800余人。目前这些企业每年创税350万元以上。近三年镇财政每年增长均在35%以上,2007年财政总收入跃上1000万元新台阶,其中税收523万元,其他收入500万元。2008年1-4月,共实现财政收入510万元,其中工商税收30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6%。三是突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立足“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让群众树立“办企业是创业,搞种、养、加工小项目也是创业”的观念,大力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通过“龙头带、政策促、政府帮”等措施,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优化升级。全镇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同时,打造了梅花鹿、烟叶、速生林、蚕桑、畜牧、水产等一批特色种养基地,并成立了水禽生产、高峰米业、义木工艺品加工、随缘薯业生产等4家较大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公司+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目前该镇正着手筹建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使全镇初步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上项目,人人搞经营”的生动局面,全面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近五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达到3680元。

二、狠抓基层建设,创优发展环境,为建设现代文明村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党委政府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便民服务上,建立了班子成员挂村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制度和“三连一代”(干群连心卡、干群连心箱、干

群连心人、村组民事代办点)制度。镇政府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整合党政办、信访办、计生办、民政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等职能部门和窗口部门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站,制订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建立了机关干部考勤制度和党风廉政制度,坚持每天两名领导班子成员带班考勤接访,杜绝了“走读”、越级上访现象。完善了机关事务、财务管理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做到管人、管事、管钱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镇党委结合先进性教育在全镇大力实施了党建“三大工程”,即“龙头工程”、“红旗工程”和“先锋工程”,进一步提高了镇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尤其是2004年以来,该镇推出了“义务政工员”制度,从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老支书中选聘一批有威信、有水平、有奉献精神的党员担任村“义务政工员”,负责做好所在村的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村风监督等工作,通过义务政工员延伸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在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中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在2007年底抗击冰冻灾害里,全镇广大义务政工员积极投身抗冰救灾一线,义务投工、投物铲冰雪,送饮用水、生活用品给过往司机,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该镇三潼集镇是由易受洪涝灾害的三个村委会移民建镇而成的。由于建在山上,村民饮用水困难。该集镇三个义务政工员发动党员群众义务投劳,说服一公司老板投资500万元,建了一家自来水厂,从而为集镇9000多群众解除了“水荒”。

三、依托新农村建设,大树文明乡风,为建设文明村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06年以来,该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工作思路,瞄准“三清六改树新貌,民主管理塑形象,搞好规划着长远,造好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标准,着力把谢家滩打造成最适宜人居的现代文明新村。三年共对31个自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共清理垃圾14520吨,清淤泥4350立方,修下水道14900米,建垃圾池126个,改造村路190万平方米,改水1479户,改厕1380户,拆除空心房13700平方米,外墙粉刷23900平方米,保护原有绿地11600平方米,新植树6000余株,安装路灯800余盏,有力地改变了村容村貌。现在走进谢家滩农村,处处可见,宽敞的水泥路面,整洁的农家庭院,秀丽的湖光山色,一望无际的绿地蓝天……。同时,该镇注意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新风,帮助各村制订了《村规民约》、《产业发展规划》、《民主制度》、《群众自助帮扶制度》、《好人好事评选制度》等各种制度,提高了群众的素质和品位。过去婆媳吵嘴、妯娌打架的现象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儿女争相赡养老人。邻里间“比有钱、比势力”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比学习、比卫生、比健康、比和谐、比奉献”,处处呈现出“民主管理民心顺,乡风一派新气象”的情景。在今年四川地震发生后,全镇广大干群心系灾区积极奉献爱心,在不到一个星期时间里捐款30余万元,一些群众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尽自己力量用实际心动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谱写抗震救灾感人之歌。

四、实施“民生工程”,抓好环境整治,为建设生态文明村镇迈开扎实的步伐

该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把谢家滩打造成赣东北的魅力乡镇。一是以破解群众生产生活难题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镇实现了东大线、谢彭线、谢潼线三条公路的升级改造和公路“村村通”工程,重建了潼津河上的龙珠大桥,全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多方筹资改善了全镇4所中学和21所小学的办学条件,在全县乡镇率先完成教育布局调整;全面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使群众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或洁净水;加大了政府扶持力度,全镇99%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资120万元新建镇敬老院,促进了“五保”供养工作全面发展。二是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近两年,通过多方筹资及招商引资的办法,加快了谢家滩集镇建设,如:投资180万元,兴建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华民公园;投资1700万元,兴建了集农副产品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大型农贸市场;投资400万元,兴建了集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农村便民超市;投资1100万元,兴建了一座日供5000吨的自来水厂;改建了对群众带来极大不便的明星街隔道花圃;引资2258万元,新建了华民商业街,规划了50幢生态示范住宅小区……过去仅有一条老街,人口不足2000的小镇,现已发展成为皖赣边界充满活力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戴楼镇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材料 第6篇

申 报 材 料

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的新石村,位于湄潭北部,距离县城5公里,全村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10亩,田2685亩,土1125亩,森林覆盖率为50.6%,辖9个村民组、961户、3669人,党员总数112名。县道湄汶线自南向北贯穿而过,交通十分方便。近年来,依托秀美山水和便捷交通,全力实施以“四在农家”为载体,以黔北民居建设为标志的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渡假区,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群众增收致富,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

近年来,新石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文明村寨,不断推进农村精神物质文化生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加强组织领导 调动各方积极性

(一)加强组织领导

新石村、支两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方针,始终把提高农村精神物质文化生活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结合本村实际,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了全村的总体规划,成立了 以村支书任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村两委其他人员任成员的“文明村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分析全村情况,探讨工作新举措、新思路,努力开拓创建工作新格局。工作中,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和认识,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了创建工作有规划,支书、主任亲自抓,组织措施得力,保障了创建工作全面展开。在全村广大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全村党的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经济建设取得了新成就,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

(二)调动各方力量

1、一是党员干部带头。在推进文明村创建工作中,新石村的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村主任、村民组长带头拆除自家旧房新建黔北民居,以此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自发参与到创建活动中去。为快速推进文明村创建工作,新石村党员干部及镇新农办人员常常组织村民召开群众会,不分白天夜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充分发动群众,创建工作忙而不乱,有序推进。

2、二是群众涌跃跟上。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体村民涌跃参与到文明村创建大潮中,主动拆除旧茅舍、旧畜圈,清理垃圾,打扫房 前屋后卫生,积极参加集体劳动,连妇女小孩都参与。有的特地从外地回来拆出杂屋,挑灯夜战,晴天雨天巧安排,男女劳力巧分工,涌现了许多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形成了“人人比干劲、家家比创建、户户比争先”喜人局面,部分群众还发动在外子女捐资创建,户均投入1万多元用于创建工作。

3、三是党委政府全力支持。镇党委政府从一开始就始终把握创建的大势,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支持创建,自2006年以来,上级部门和鱼泉镇财政共计拿出250余万元作为新石村新农村建设资金,还从外地引进金丝杨柳树苗8000株,用于绿化鱼泉河,并给每户发放观赏果树苗1300多株。鱼泉镇党委政府还多方筹集资金,解决了偏岩塘渡假村环型路工程,偏岩塘、乌鸦坝串寨路,连户路等工程。通过几年的创建工作,让新石村村民感受到了新农村的崭新面貌,感受到了家园的巨大变化。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村民共同富裕

为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文明村建设上,村“两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引导广大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村“两委”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吸取先进经验,聘请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 等形式,扩大特色水果产业种植规模,大力推广特色水果产业高厢起垄种植模式,目前全村特色水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800亩,人均0.5亩,在村支两委的引导和协调下,贵州金泽地公司湄潭分公司落户新石村,通过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搞好群防、群治,建设文明和谐村庄

(一)为切实做好文明创建工作,新石村积极开展了“和谐村庄、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工作,形成了“新石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浓厚创建氛围。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文明使用户”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和积极性;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创建宣传栏、书写永久性标语,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健康发展。

(二)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成立了村文艺队、蓝球队,结合新农村建设,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文化节目,倡导文明新风,破除封建迷信,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同时,还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加强民主管理和法制安全教育。

(三)新石村以建设田园风光的新农村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主线。通过开展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路、改水、改厕等活动,新石 村村外“公路成网、水渠衬砌、人畜分离、鱼跃池塘”,并修建了文化长廊、侯车亭及天然游泳池等项目。新石村内户户有“自来水、沼气池、有线电视、卫生厕所”,基本达到了“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四、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总抓手,搞好新村规划建设

(一)结合全村的发展规划、发展水平、资源条件等实际,研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并提出了“一年两个点、两年连一线、三年成一片”的黔北民居新村建设工作思路,同时突出抓好对通组路、串寨路、连户路以及庭院的硬化、绿化和美化;打破以往行道树、河道树由政府进行直接管理的模式,转变为由群众自行移栽、管护,按照谁移栽、谁受益的新模式,政府免费发放苗木1300棵,绿化新石村行道树4公里,鱼泉河8公里;新建篮球场2个,配备了农民健身器材,及消防安全设施建设,新修了文化、卫生、图书室;投入资金26万元修建偏岩塘天然游泳池,使全体村民有了休息、娱乐、锻炼的专门场所,被贵州省委、省政府2008年授予“省级文明村镇”。

(二),新石村作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的现场参观点,2009年9月6日,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一行参观了新石村新农村示范点,详细了解我村新农村建设相关情况,对鱼泉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文明村建设,我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广大村民的肯定,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民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也看到许多不足,工作不够规范、科学,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注重村组织的服务功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来满足群众对文、体生活的需要。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将从社会的细胞着手,给村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努力。

湄潭县鱼泉镇新石村村民委员会

戴楼镇全国文明村镇申报材料 第7篇

万春镇金星村共18个村民小组,1041户,总人口2613人,面积172万平方米。近年来,金星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破传统村庄发展瓶颈,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10年,全村完成经济总收入4246万元,同比去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0元,比上年增长18%,比四川省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高125.68%。先后荣获四川省文明村、成都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高起点规划,描绘文明村“蓝图”

改革开放以来,金星村突破环境、资源等因素制约,走出了一条依靠花木种植治穷致富的路子,并于2008年,启动了文明村庄建设工程,投资70余万元,进行了5142余米的村道修整,村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基本实现了三化:硬化、绿化、亮化;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遇河蓄水、见缝插绿、全民造绿”为主旨,抓好植绿补绿,提高全村绿化面积,核心区绿化率达到了90%以上,主要植物有桂花、贴梗海棠、银杏、罗汉松、金弹子、天竺桂、紫薇等,分布在各农家乐、苗木园子内;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集约循环、和谐共生、景色宜人”的环境友好型村庄建设步伐;铺设了供排水等基础配套设施,提高了群 1

众生活品质。目前,村民人均居住面积83平方米,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水电气讯入户率均达到100%;同时,依照“一心两基四线”的工作思路,整体推进村级公共服务阵地建设。完善53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配套设置网络中心、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面向辖区村民开放,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同时率先启动“一站式”便民服务机制,在服务大厅设置土地流转、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流动党员服务、民政事务等服务窗口,实现了政府功能的延伸,使办事群众从“程序不清自己跑”到“全程代办干部跑”的转变。目前已办结各类委托服务800余件。

二、突出产业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成立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空间优势,创新“花木+珍稀食用菌”的立体种植技术,有效地压缩了成本,增长了收益,目前套种食用菌平均亩产1000公斤,产值约1万元;大力发展乡村农家乐,迅速弥补了旅游发展初期服务业缺位问题。2010年金星村实现服务业及旅游产业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社区集体固定资产48万元,经济合作社每股年终分红428元。

三、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村庄

创造性地提出“阳光拆迁十公开”,将拆迁、安置整个流程向群众公示,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在人流量大、村民集中的道路、院坝和各村民小组代销店,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联合成都市川剧院温江演出队、万春镇国风艺术团等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社区巡演”、“百场文艺巡演”等主题演出活动9场,同时进

行“文明城市创建互动共享”有奖知识竞答活动6场,播放“坝坝电影”27场,有1600余名村民参与其中,充实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博得了一致好评;完善“131”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充分调动村民的民主积极性,激发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决策的热情;依托就业信息公示栏每日更新招聘信息,并以下岗、失业、4050人员为重点,与驻区单位建立岗位空缺库及人才储备库,为就业的实现提供稳定、实时的信息来源。目前已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市城市园艺有限公司、四川新慧环境建设有限公司等辖区单位达成定点人才输送意向,保证每月10余个岗位的供给量,实现了社区100余人的再就业,营造了辖区安康乐业、稳定和谐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创建保障

先后成立了文明村申报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小组活动制度、社区党员“十带头”标准、社区村民公约、志愿者工作守则、图书室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一会六站”(志愿者协会、公益事业服务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民事纠纷调解站、社会互助救助站、科技信息传递站)工作职责、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10多个,落实了人员分工和职责,使金星村建设和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大力开展组织联组织、党员带群众的“金钥匙工程”活动,通过政策引导,帮助辖区内经济合作社、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全面了解、用活强农、惠农政策,以期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同时,通过让带头致富和

上一篇:100字一年级作文:老师生气了下一篇:初中诗歌散文:我问你选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