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需要职业价值观

2024-07-25

个人需要职业价值观(精选7篇)

个人需要职业价值观 第1篇

由“煲呔曾”想起

曾荫权的领结随着其自动当选香港特首的新闻也成为媒体关注与讨论的热门话题,并随着讨论的传播而成为曾特首的一个标志,据说曾特首有一百多个各式各样的领结,而且使用相当讲究,细心的人甚至觉得曾荫权打的领结都能表达他当时的心境,由此“煲呔曾”形象不仅在香港,在大陆也瞬间家喻户晓。

“煲呔曾”不仅成为了一种标志,也展现了主人的个性风格,同时体现了主人的人文色彩和价值观念。这就是品牌,当政治人物在探讨曾特首的治港理念时,作为营销人,我们更应该关注曾特首的品牌理念,让品牌为成功人生助一臂之力。

今天,对于给产品以人格化从而树立起强大品牌对于企业决胜市场的意义已成普遍共识;然面对今日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个人品牌化对于个人成功的意义同样应该引起重视。

环境要求塑造个人品牌

1、人才买方市场和职业自由选择。教育的普及和职业培训的增加,除了极少数岗位和职业外,普通的职业逐步走向买方市场,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而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自主选择又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要在众多的人才中露出头角,必须要有吸引眼球、引起关注、激发兴趣的特殊本领或特色。

2、服从式领导结构的改变。垂直性的领导结构正在改变,传统领导强调等级、权威和服从,同级之间竞争性不强,只要完成上级的指令和任务即可。领导则负责安排任务、监控执行、有绝对的权威。如今,工作的细分化和专业化使每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而具有不同专业化人员的协作才能最终完成全面的工作。这种领导结构和组织结构要求个人根据组织的要求突显出自己的特点和专长,并对组织和领导兑现承诺,领导和组织由权威的领导者变为顾客。

3、忠诚于事业而非忠诚于组织。为一个组织工作一生的忠诚者越来越少,能承诺为工作者提供一生的工作保障的组织也越来越少。组织希望不断的挑选最适合的人才,个人希望为自己事业的发展不断挑选最适合的组织。今天的社会为每个人实现自己事业的登峰造极提供了机会,个人的职业定位成为可能,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潜心的在定位的领域打造自己的优势,成为领域的强者。

4、个人传播渠道日益完善。互联网的普及,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日益平民化和自由化,为普通个人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无限空间和舞台。只要个人有意愿,就可以将自己传播给社会,传播给公众,而且成本低廉。

现实决定我们不只是在寻找一份工作、一个职业,也不是谋求一时的生存,而是要通过塑造自己的品牌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有了自己的品牌,就能获取比别人高的溢价,就不担心失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可以在各种活动、各种场合成功的行销自己,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赢得社会的肯定和承认。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价值体系和文化,就能够去影响人、教育人、感召人,征服人。

个人需要职业价值观 第2篇

个人简历需要提升内容的质量价值

打造一份威力强大的个人简历需要提升内容的质量,这就要求内容充分展示价值,自然要求简历里的高价值内容多而低价值内容少,还有价值低的内容如果只是为满足简历基本需求,那我们是不能删除的毕竟像个人评价这样的栏目是必须存在的。但如果并不是简历的必要组成部分那可以将其删掉的,为此做简历一定要讲究重点出击的原则。 具体应该如何重点出击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求职者应聘教师岗位就要将教师有关的`课程、实践、工作、知识等作为重点,在简历课程说明当中教师类课程应该处于第一行,且相关的课程最多也就是说其为该栏目的重心。又如大学生的兼职经历重点就是家教等兼职,(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小篇为大家收集)因为兼职经历不在乎时间为此可将家教等兼职放在第一行,还有要好好利用家教兼职将获得的教学方法、形成的性格等做个详细介绍,至于和教师工作根本没关系的兼职都可以去除,而关系小的也只要做简单介绍甚至也可以去除的。 所以重点出击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抓住重点才行,如果连哪些东西属于重点也没搞清楚又怎么提升内容价值度?而后还要注意重点内容的位置情况,通常应该将重点内容放在各板块的最前面,除非一些板块有着基础要求那就无需这么做,如工作或学习介绍都是需要按照时间原则予以介绍的,但荣誉证书、个人性格介绍、兼职等就无需参照时间等进行介绍。最后,我们还要对简历里的重点内容给予最大的关怀,体现在字数、挖掘度等多个方面。

 

职业教育崛起需要时间 第3篇

在这种不公平教育阶层固化的背景下,受害者岂止是职业教育呢?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官员子女不上职业院校,那么职业院校招录的又是谁的孩子呢?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教育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做蛋糕,而不是得到分蛋糕的凭证,目前中职教育的现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人才目标,并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之后,国家财政给予在校中职生每人两年3000元补贴,这为现在的职业教育铺平了发展之路,也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

然而最近,教育部发布了《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份专门聚焦中职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但社会认可度依旧很低。

不光是官员不认可职业教育,社会整体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很低。即便职业教育的形势一片大好,但人的思维定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暂时难以扭转。很多时候,一些人提起中职生总是会联想到一些符号或标签,诸如“中考的失败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等。一味追求高文凭、高学历的社会观念,使得学生和家长把上重点高中读重点大学作为终极目标,而职业教育则是少数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的学生及其家长万般无奈的选择。

个人需要职业价值观 第4篇

关键词:价值观;中国企业家;个人生活价值观;职业目标价值观

一、引 言

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它是比态度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内在倾向[1]。价值观究竟是跨情境稳定的,还是因情境而具有特殊性?这是价值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早期的价值观研究者[2,3]倾向于认为价值观具有跨情境稳定的特质,早期的价值观研究,大多以跨情境的抽象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而后期的研究者[4-6]则认为,价值观的运用,永远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下发生的。情境不同,个体所参照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对具体情景下个体行为的预测能力也不同。近年来,研究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价值观的情境特定性。一方面,大量的实证研究对价值观——态度——行为之间的联系的中介变量进行了研究[7],试图探讨影响价值观对态度和行为的预测作用的情境和个体变量。另一方面,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开始针对具体的情境,如工作情境、学习情境、家庭情境等来开发价值观量表[8]。也就是说,研究者开始倾向于认为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使用不同的价值观来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本研究就是结合具体情境,来探讨企业家的价值观问题。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企业家属于拥有高社会地位、资源、权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阶层,研究中国企业家的价值观特点,对揭示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亚文化特征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问题是企业家在两种不同情境中使用的价值观的相互关系:(1)一般的社会生活情境,对应于个人生活价值观;(2)特定的事业情境,对应于职业目标价值观。企业家在一般的社会生活情境中使用的个人生活价值观,是长期社会化的结果,是针对一般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对象使用的;而企业家在特定的事业情境中使用的职业目标价值观,使用的时间相对较短,所针对的价值对象也和特定的事业活动有关。本研究假定:企业家在一般的社会生活情境下使用的个人生活价值观,对于特定的事业情境下使用的职业目标价值观有影响作用,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中国企业的法人代表3112名,所在企业分别来自工业(59.4%)、建筑业(7.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7%)、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11.0%)、房地产业(3.8%)和社会服务行业(2.6%),其他的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情况见表2。

(二)研究工具

1.“个人生活价值观”测量。1道题,包含17个选项,采用了“对自身的重要性程度”的测量形式,要求被试从17个对象中选取“最多5个”“生活中最不能放弃”的事物:17个对象分别是:(1)事业;(2)收入;(3)爱情;(4)孩子;(5)家庭;(6)责任;(7)健康;(8)信仰;(9)自由;(10)善良;(11)信任;(12)诚实;(13)友谊;(14)智慧;(15)快乐;(16)乐观;(17)热情。

这一测量方式类似于Inglehart于1981-1983进行的“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 Survey)所使用的[9]。对某个事物的选择与否,反映了被试对于该事物在自己生活中价值高低的判断,并体现了被试价值观系统的特征。例如,选择“家庭”,则说明“家庭”这一价值对象在个人的价值观系统中的重要性相对较高。

2.“职业目标价值观”测量。1道题,包含17个选项。与“个人生活价值观”类似,要求被试从17个对象中选取“最多5个”、“最想实现”的职业目标。17个项目分别是:(1)维持地位;(2)增加收入;(3)证明能力;(4)实现理想;(5)提高才能;(6)创业;(7)证明潜力;(8)为国创税;(9)提高企业竞争力;(10)为他人创造机会;(11)保障家庭生活;(12)证明自己有价值;(13)建立威信;(14)被社会认可;(15)获得快乐;(16)积累经验;(17)充实生活。

(三)调查过程

2003年10-11月期间,我们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其提供的“全国企业家调查网”,给全国各类企业法人代表邮寄发放调查问卷共10000份,回收3304份,回收率为33.04%,其中有效问卷3112份。

为确认问卷由企业家亲自填写,采取了以下方法:(1)在施测时,要求问卷有企业家的个人独特资料和亲笔签字;(2)数据收集后,对从问卷中随机抽取的50家企业进行电话调查,确认问卷是由企业家亲自填写的。为确认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同值,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比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行业、地区、企业类型、规模等基本数据,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2)对比前期自然回收的问卷和通过电话等催收方式回收的问卷,没有在结果上发现显著差异。

(四)数据处理

1.数据的准备。职业目标价值观17个项目,分为两类不同的职业目标(见表3):社会/事业导向和个人导向。社会/事业导向的个体则更关注如何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看重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强调自身能力的不断改善;个人导向的个体关注如何证明和表现自己的能力,重视获得他人或社会的认可,对维持自身的现状的重视甚于长远的发展。

根据个人生活价值观的内容,选择与企业家的职业和经营活动可能发生关联的5个项目:事业(代表事业取向),诚实和责任(代表诚信、负责取向),收入和快乐(代表快乐追求取向)。在职业目标价值观项目的选择上,考虑到其与5个个人生活价值观项目之间的可能关联,以及社会/事业导向和个人导向之间的平衡,选取6个项目: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国创税、为他人创造机会(代表社会/事业导向),增加收入、获得快乐、保障家庭生活(代表个人导向)。

2.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1.0,以5个个人生活价值观项目为自变量,6个职业目标价值观项目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三、结 果

以5个个人生活价值观项目为自变量,6个职业目标价值观项目为因变量,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得到的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事业”(个人生活价值观项目)对职业目标价值观中“提高企业竞争力”(0.368)和“为国创税”(0.428)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对“获得快乐”(-0.419)和“保障家庭生活”(-0.747)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01)。“诚实”对“为国创税”(0.381)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对“为他人创造机会”(0.219)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5);“诚实”对“保障家庭生活”(-0.239)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5)。“责任”对“提高企业竞争力”(0.343)有显著的正向的预测作用(p<0.001),对“为他人创造机会”(0.171)有显著的正向的预测作用(p<0.05)。“收入”(个人生活价值观)对“增加收入”(1.463)和“保障家庭生活”(1.030)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收入”对“为他人创造机会”(-0.771)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01),“收入”对“获得快乐”(-0.547)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1),对“为国创税”(-0.408)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5)。“快乐”对“获得快乐”(1.132)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

四、分析与讨论

(一)事业

“事业”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意味着,改革开放及入世以来,世界开始走向一体化,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开始倾向于重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重视发展,以“发展”为社会运作机制和生活过程基本取向,以便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上立足,以质取胜。“事业”对“为国创税”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说明新时期我国企业家纳税意识在观念层面上可能有所提升。因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现有财富对国家真正有意义的是能否为国家增加税收[10]。

对“事业”的重视降低了对“快乐”(职业目标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表明“事业”和“快乐”之间存在某种价值对立。Ralston,Gustafson等人[11]以华人价值观(The Chinese Value Survey,CVS)比较美国、中国香港地区和大陆三地管理者的价值观,发现中国的管理者更为重视“自律”,本研究结果中的“事业”和“快乐”之间的价值对立可能验证了“自律”的概念:中国企业家更多地将事业看作一种社会责任,为在事业中保持自律,压抑了从事业中获得快乐的需要。

“事业”对“保障家庭生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原因可能是,保障家庭生活,不仅包括保障家庭的经济来源,可能还包括其他方面,包括照顾家人、增加和家人共处的时间等,重视“事业”可能导致企业家照顾家人、和家人共处的时间和精力会相对比较少,因此出现了“事业”对“保障家庭生活”的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事业”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国创税”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获得快乐”、“保障家庭生活”的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说明企业家在个人生活价值观中对事业的重视,促使企业家更重视社会/事业导向的职业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国创税),降低对个人导向的职业目标(获得快乐、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视程度;企业家个人生活价值观(一般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中的职业目标价值观(特定的事业情境)。

(二)诚实和责任

“诚实”对“为国创税”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为他人创造机会”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在个人生活价值观中对“诚实”的重视,影响了企业家的职业目标价值观,使得他们更重视社会/事业导向的目标,如“为国创税”和“为他人创造机会”。“诚实”对“保障家庭生活”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以及“责任”对“保障家庭生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责任”对“获得快乐”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和上文对“事业”的讨论(“事业”和“快乐”之间的价值对立)有某种一致性:“诚实”、“责任”与“获得快乐”之间也存在某种价值对立,这可能意味着,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下,在企业经营中“诚实”、承担“责任”,往往意味着自律,而自律则要求个体弱化对快乐的追求,放弃企业经营中所获得的快乐,减少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时间,“诚实”、“责任”和“获得快乐”、“保障家庭生活”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代偿。在“保障家庭生活”上,再次发现了社会/事业导向和个人导向之间的价值对立。针对“保障家庭生活”这个职业目标价值观的具体特征:它不仅是个人导向的,而且还具有某种“保障”和“维持”的特点。可能正是由于“保障家庭生活”的这种维持型的特征,使得它与社会导向之间的价值对立比其他的“个人导向”的职业目标(“获得快乐”、“增加收入”)更为明显。

“责任”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以及对“为他人创造机会”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表明企业家在个人生活价值观中对于“责任”的重视,促使企业家在职业目标价值观上更重视“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社会/事业导向的目标,重视“为他人创造机会”。

(三)“收入”和“快乐”

“收入”(个人生活价值观)对“增加收入”和“保障家庭生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符合大众的知识经验。

“收入”对“为他人创造机会”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意味着,企业家重视收入,可能仅仅是个体层面上的,重视个人财富的积累,应当说,在目前的中国多数企业家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利益前途是更为现实的问题[10]。中国企业家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摆脱世俗化文化的主流文化倾向。赚钱还是多数人的首要甚至惟一目标[12]。对于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帮助社会解决剩余劳动力等社会公益目标等考虑的不太多,这表明企业家的世俗化的人生哲学,这当中有社会机制的原因,有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成功之后的安全感等原因[12]。

“收入”对“获得快乐”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似乎意味着,在个人生活价值观中重视“收入”会导致对职业目标价值观中“获得快乐”的重视程度降低。对于企业家而言,从自身的事业中“获得快乐”属于经营活动的一种内部动机。根据“过度理由效应”理论,对外在目标的过度追求可能会破坏行为的内部动机:在生活和事业中重视“收入”意味着对外在目标的追求,这种追求会破坏事业的内部动机,如从事业中获得快乐,因此“收入”和“获得快乐”会发生价值层面上的冲突。

“收入”对“为国创税”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证实了“对物质的追求会让人们降低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等群体取向的道德价值观”的观点[13]。

“快乐”对“获得快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表明,在个人生活价值观中对“快乐”的重视,会导致在职业目标价值观上更多的选择“获得快乐”。“快乐”对其他职业目标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意味着“快乐”是作为一种内部目标而存在,具有其独特性。

五、结 论

个人生活价值观对其职业目标价值观有可预测的作用,企业家在一般化的生活情境中形成的价值观系统对于特定的事业情境中的价值观系统有某种预测作用,个人生活价值观可能是职业目标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0.

[2] Rokeach 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Free Press,1973.

[3] Schwartz S.H,Bilsky W.Toward a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550-562.

[4] 文崇一.中国人的价值观[M].东大图书公司,1993.

[5]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杨德广.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 Connie M K.Morality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the when and how of Value-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The Psychology of Values.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Inc.1996:77-106.

[8] Philip E T.Revising the pluralism model:incorporating social content and context Postulates.The Psychology of Values.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Inc.1996:25-52.

[9] Inglehart,R.et al.World values survey,1981-1983.Computer file and codebook(2nd ed.).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1990.

[10] 袁瑗.中国能出现比尔·盖茨吗?访著名心理学家金盛华博士[J].新经济,1999(9):98-102.

[11] David A.Ralston,David J.Gustafson,Priscilla M.Elsass.Eastern Values:A Comparison of Managers in the United States,Hong Kong,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Journal of AppliedPsychology,1992,77(5):664-671.

[12] 金盛华.中国企业家离比尔盖茨有多远[J].中国集体经济,2000,(1):20-22.

职业价值观个人特质 第5篇

目前法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新时期下年轻法官在业务方面的培训齐全,却缺乏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和职业价值观培养。现有的年轻法官培训机制缺乏对年轻法官新特点的研究,甚至漠视年轻法官在新时期下存在的新特点,对于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建立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系统的培养,特别是基层法院的年轻法官,理论到实践的转换,极易让他们产生迷惘和疑惑。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年轻人,常常也感到对职业价值观的模糊,同时在和其他年轻法官交流的时候,也发现绝大部分年轻法官普遍缺乏对法官这个职业的价值观和荣誉感,而仅仅把法官当成一种普通的职业。近年来法院年轻法官流失现象严重和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培养年轻法官的职业价值观和荣誉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法官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法官执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后,法院系统已经迎来新一代法官。总体上看,年轻法官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渴望平等。如何针对年轻法官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年轻法官给法院队伍建设带来的问题

大量的年轻法官在司法为民的战线上,默默的维护着人民的权益,守卫着法律的尊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年轻的法官走上了审判岗位。他们为法官这个群体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对基层法院的队伍建设带来了问题。

1、宗旨意识淡薄。表现在不能正确理解“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和“和谐司法”的内涵与要求,对 “案结事了” 具体办案要求认识模糊,对“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缺乏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只注重法律效果,不注重社会效果。

2、职业核心价值观模糊。对法官职业的不尊重、不敬畏,考入法院仅仅是为了谋生,被动式工作,没有工作目标和计划,上下班分得十分清楚,下班后一般不会考虑工作上的事,偶尔安排加班极不情愿,对法官核心价值观不认真学习、品味、体会,不了解其内容和本质要求。

3、“金钱观”思想严重。表现在青年法官对金钱的态度不端正,对工作与待遇的关系搞不清楚,常用金钱衡量工作,对一些职责范围外的院内公共事务不过问、不了解,也不理解,一幅事不关己的旁观心态。如个别年轻干警就抱怨自己能力强、干得多,在待遇上却没有得到比别人多的实惠。也有的将自己的待遇与发达地区或国企职工相比,认为付出多,收获少,产生消极情绪。

4、享乐主义突出,奉献精神缺乏。表现在对于好玩的活动积极参加,反之则消极对待,甚至找理由推脱,怕吃苦,怕吃亏,没有奉献精神。如对于单位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则强烈要求参加,对组织参加义务植树、义务扫地等活动则千方百计找理由推脱。又如在应急队大练兵活动中,对于有点危险性的动作,作为年青人身体条件相比年长的要好得多,应主动担当,但个别年青干警对安排置之不顾,好像安排上断头台似的,避而远之,见老同志用笨拙僵硬的身体努力完成动作时,作为年青人不汗颜、不惭愧,反而笑观。

5、自我认识能力不足,适应能力不强。表现在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没有认真剖析,常有怀才不遇的想法,对基层法院条件差、待遇差没有充分认识到,特别是到法庭,面对单调的工作和甚至有些荒凉的生活环境,感到困惑、迷惘,不适应。如有的年青法官被安排到法庭,整天面对繁琐的小矛盾小纠纷,觉得很屈才,认为自己一肚子学问无用武之地,殊不知小案子大智慧,没有一个办案能手、调解能手是从办小案开始的。个别年青法官认为自己是法学学士或硕士,看不起中老年同志,但从近年来基层法院调研文章刊登、宣传稿件采用的情况来看,基本都是中老年同志写的,青年法官被采用的廖廖无己。各基层院表彰的办案能手、调解能手也绝大多数为中老年法官。

6、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表现在摆不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强调个人有余,服从组织不足;摆不正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强调自由有余,遵守纪律不足;摆不正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强调局部有余,服务大局不足。如有的青年干警就组织对其的工作安排,不能正确对待,经常抱怨,甚至阳奉阴违,如果组织要求严格,则认为是磨灭个性的发展。在遵守组织纪律方面,眼光总是向落后的看齐,认为爱讲怪话的是性格耿直,认为对组织安排爱发牢骚的是敢于说话,没有正确的认识,也不能自我严格要求。

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

1、教育原因:一是家庭教育重个性培养,缺乏综合性教育。年轻法官的成长环境较好,一般随其个性发展,不注重后天性格的修正与重塑,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比较突出,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在学校接受教育重成绩,轻综合素质教育。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在具体生活中连一根电源线都不会接,火线、零线分不清楚。有的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但在公共场所却随地乱吐、乱扔。

2、社会原因:受市场经济影响,在价值取向上物化比较明显,“为钱工作,工作为钱”的错误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正因如此受西方自由思想影响,过于强调自我,贪图享受,个人自由大于组织纪律、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的错误认识也在个别干警身上体现出来不能正确理解党的领导与独立审判、独立审判与服务大局的关系,认为院领导过问敏感案件是干涉、领导把关是损害独立办案、请示汇报是损害公正。

3、组织原因:一是政治思想工作不到位,尽管各基层法院都设有政工科,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政工科多流于做工资报表、职级晋升、抓教育活动开展,对于新进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缺乏针对性,没有深入开展,停留在表面,导致少数青年法官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二是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对新进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多元化、长期性教育,少数青年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核心价值观;三是法院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浓,对青年法官不能产生影响;四是从严治院落实不到位,重制度建设,轻落实的现象比较普遍;五是工资待遇与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现实购房等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年轻法官的新特点

很多基层法院八、九年甚至十几年没有招新,如今面对年轻法官的大量进入法院工作所日益凸显的新问题,很多法院并没有做好准备,甚至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地方都还在用以前惯用的队伍建设机制去管理现在的年轻法官。从岗前一直到岗后,重点培养的是年轻法官的业务能力,而在思想上缺乏对年轻法官新特点的研究,甚至漠视年轻法官在新时期下存在的新特点,对于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建立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系统的培养。直接导致的就是吸引力低下,好不容易招来的人很快就流失了。大部分“80后”法官对于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新时期下的80后法官有何特点?

(一)思想开放,独立思考能力强,但是职业价值观尚未定型。

同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内往往可以兼容多种观念,并不强烈排斥其他思想,但是他们相当多数欣赏西方的法律理念和制度的同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解却不够透彻,这成为了当前年轻法官思想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多数年轻法官的思想和价值观尚处在未定型时期,而在这一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由于缺乏组织上的有益性引导,因此在他们的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没有打上法官职业价值观的烙印。

(二)对于政策的理解力不够。

年轻法官大部分都是法学科班出身,在正规法学院校接受了系统培训,具有较为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其专业能力比起他们的前辈刚到法院时要强上许多。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会碰到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现象,自觉不自觉的会用纯法学理论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法学理论、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在年轻法官中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但是,对于国情、政策、农村风俗等一些法律之外,却和司法实践息息相关的东西,却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很多年轻法官都普遍认为这些法律之外的东西应该排除在司法审判之外,有些年轻法官甚至把党的领导和司法独立对立起来看待。导致年轻法官在办案过程中过分的注重法律效果,机械办案,而缺乏对社会效果的关注。在实际生活中,法官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追求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统一,希望并渴望有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法官参与案件讨论的积极性非常高,十分热衷于向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期望对方能接受或人同。自主和独立意识比起前辈有着明显增强,因此对于法院强调的纪律性在他们眼里多多少少会有点被束缚的感觉。因而在管理上很难找到一种能在所有年轻人身上通用的标准和方法。同时年轻人易情绪化的特点在他们身上同样也有体现,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如果在思想上缺乏引导,十分容易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产生畏首畏尾、意志消沉的负面心理。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年轻法官的职业价值观无不体现着法官对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此外,他们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有所了解,对自身的要求也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因此,职业目标比较务实。但是,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法官的职业理想教育有待加强。职业理想是在.年轻法官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凭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年轻法官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调查中发现,与年轻法官表现出的不适、迷茫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已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价值目标有着强烈的实用化特点。在对待西部计划和去基层工作的问题上,反而不这么强烈。由此看来,法官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还有待加强。

2、法官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待加强。职业中的道德层面,主要体现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包括诚信意识、意识等。结果显示,从专业、家庭所在地这两方面做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对党团员在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党团员差异。分析发现,随着社会的转型, 法官出现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矛盾的现象在所难免。法院加强对法官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但有利于法官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法官队伍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法官的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评价的是自信心水平、抗挫能力、合作精神、工作压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绝大部分法官都会因为执业困难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心理引导很重要。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待加强。

四、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法院对责任感的失败会导致法官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对法官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因此,必须把工作与思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法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1、职业理想教育长期化。在当前法官要注意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社会的政治理想之中,从而自觉地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一定要将“知”与“行”有效结合。就要引导法官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职业价值观,由此增强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在实践中成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到个人与职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职业化。

2、提高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高尚的法官职业价值观才能成为持久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能促进法官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保证法官能够顺利、及时、充分执业法官在实践中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成为职场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道德规范的使命。

3、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要大力宣传心理知识,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册、展板、专家讲座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策略、面试技巧、不良心理调节方面的信息。引导法官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提高法官对挫折的认知水平。于此同时加强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互动方面的教育。增强情绪调节意识和压力管理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4、科学抓好岗前培训工作,确保培训效果,严格执行组织纪律,规范言行举止。岗前培训是“80后”法官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此时是从大学学习结束迎接正式上岗的一次最有针对性的学习,其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对法官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组织上应当高度重视,在选择培训老师、培训内容和培训纪律要求上,必须高规格、高要求,确保这一阶段帮助青年法官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官职业道德以及法官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与了解,为其在工作中逐渐领会并牢固树立打下坚实基础。在执行纪律要求和规章制度时,必须杜绝“好人主义”,必须牢记“严是爱,宽是害”的警句,在整个法院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带动促进青年法官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法官的良好形象。

5、适时谈话交心,树立正确心态,营造法院良好文化氛围。各法院的院领导应当将与法官谈话交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在谈话交心中了解其思想动向,发现偏离组织要求的,及时纠正,并通过谈话交心,帮助青年法官对当前的司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估量,对从事的司法事业准确的定位,告诫法官,选择法官这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责任、使命和担当,面对群众的司法需求,一定要学会正确看待得与失,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多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树立法院是我家的强烈的整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以有意义的形式,将法官职业精神溶入到具体工作中。

提高待遇,“从优待警”。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切实解决,一是解决法官的食宿。法官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在这一特殊时刻需要组织给予特别关心,有条件的尽可能在院部提供住房,没有条件的给干警合租房或解决一定限额的房租费,建立职工食堂,切实解决青年法官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后顾之忧。积极争取干警加班补助经费。在新时期的特殊要求下,各项任务特别繁重,加班已成为常态,尽管绝大多数法官对于加班有无补助都不计较,但作为组织应积极争取,解决加班补助经费,做到奖惩分明。要细化奖惩制度,对于成绩突出的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平时业绩与个人晋级、任用挂勾,对于不思进取,不用心工作,造成工作失误或被动的,要予以惩罚,做到奖勤罚懒,充分调动青年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杜绝被动式、应会式工作现象的发生。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个人体会 第6篇

10B07180130 10传播1班袁杰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职业人生的方向标,它的确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至关重要,它反映的是人们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整个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大学生的职业需要、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行为倾向等多方面的心理特性,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与定向以及职业的成就,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当前的学业倾向及学习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此次的活动让我明白到大学生就业前景及大学生要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该做到那些,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能有一份既不用付出太多劳动又有较高报酬的工作,但那是不现实的,只有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但哪些才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呢?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要求的看法主要有收入与财富、兴趣特长、权利地位、自由独立、工作环境、人际交流情况等,我们还了解到多数理工类大学生会较多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吻合的职业而人文类与社会科学类的学生愿意从事离家近但待遇不理想的职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我国高等教育也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转变,那么,今天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在职业选择方面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显示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三个方面的主成分来看,今天的大学生首先考虑与追求的职业保健因素是是收入高,声望因素是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的职业,发展因素是符合自己的兴趣职业。其次,从所调查的大学生职业成就期望价值表现来看,大学生在职业成就需要及理想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侧重性,即多数大学生的职业成就期望都倾向于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学艺术家方面,而几乎有很少的大学生的职业成就期望是做发明家的,这与我们今天所处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时代的要求是不相容的。同时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时代理念有很大差距的。再次,从职业条件——发挥作用和压力——待遇两个维度来看,所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以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主要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而不是考虑的条件标准,当然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主要考虑的是条件而不是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同时兼顾到所选工作的压力与待遇问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高的待遇而不那么注重压力的过大,仅有少数的大学生而为了没有压力而宁可选择待遇较低的工作。在有关职业类型的选择倾向上所调查的大学生多数所看好的职业依其先后顺序是外企、国企、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由此看出,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理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所表现的就业心理倾向逐渐趋于成熟。

如今的大学生追求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且比较自信,渴望表现自己,对于自己的特长更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在选择职业时,能否发挥特长是如今大学生择业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如今的大学生比较叛逆,对于父母不像以前那样的言听计从,况且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接受的都是些先进的思想,与父母思想差异性较大,在择业过程中应该与父母有较大的分歧,没多少人会听

从父母的意见。而且由于我国长期的、特有的城乡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更加根深蒂固,影响也更广泛,农村学生从小受家庭的影响,要求恭顺隐忍,注重现实,自食其力,特别是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又较偏僻的山区,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方式,养成了他们安分守己、缺乏竞争的性格特征,因此表现在恃强性、敢为性和敏感性方面,不如从小处于不断变化的外界信息刺激、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长大的城市大学生。同样,作为既无强大经济实力,又无可靠背景的农村家庭,要安安稳稳地生活,一靠政策,二靠风调雨顺,因此,养成了他们克制、压抑的性格特征,生活的沉重压力很难使他们感到轻松、愉悦,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其兴奋性较低,对社会的期望值不高,很容易感到满足。而且,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心理压力更重,他们学习不光是为了改变自身的现状,中国传统的光宗耀祖思想使他们还肩负着改变自己家庭地位的重担。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不仅要努力保持中学的优势,还要不断为自己的学费操心,因此在择业的过程中会很少考虑甚至是忽视社会地位,劳动强度等因素。

当然,不少大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虽然成功几率不高,但对于那些急需证明自我的人来说,自主创业是个很好的历练自我的平台,所以,多数大学生会选择自我创业,而不会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此次活动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现代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他们基本都会不同程度地关注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2、处世的能力被当代大学生认为是能否成功就业的最重要因素,在选择职业时他们基本都会采纳父母的意见。

3、多数人选择理想待遇而宁愿忽视职业的社会地位、地理位置、劳动强度等因素。但能否发挥特长是当代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4、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希望进入中外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工作,并且希望能在工作中实现名利双收。

5、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情况不能确定,但对自主创业充满期待。

个人需要职业价值观 第7篇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他们的职业理想更加趋于实际;择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然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尽管具有积极因素,但还缺乏理性维度,还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针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中的不足,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应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先进的职业苦乐观;树立科学的职业地位观;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理想放在优先的地位。

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职业的倾向性意识和行为,它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职业动机、职业理想和择业行为取向。它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因而,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研究和分析,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成长,对我国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

1.职业动机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职业动机是驱动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内在动力。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已经打破了计划时代价值观“大一统”的传统观念。其职业动机植根于客观的社会现实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已经由高度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转向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其职业动机呈现多样化格局。他们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很多,既要考虑自我发展因素,又要考虑经济实惠因素,还要考虑职业的地位、声望、稳定性等诸多因素。龚惠香等人199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择业因素的考虑中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注重自我发展因素;二是注意实惠和收入;三是多元化倾向明显,还要考虑人际关系、等。因而,他们的职业动机已趋于多元化,不再以服从组织安排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而是以自主和全面考察职业。在择业地点选择上,优先考虑发展机会多、收入丰厚、环境宽松、机制灵活的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魏金明等2000年对福建千余名大学生就业调查和研究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了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石艳玲1996年对大连市的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64.5%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到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工作。在行业选择上,那些发展前景好、福利待遇高,并兼顾稳定、有声望的行业成了大学生追求的理想职业。据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2001年实施的首届3万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中,it行业成为首选,其次为保险业„„。在单位性质选择上,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打破公有和非公有的思维界限,非公有制单位逐渐成为大学生看好的选择。据魏金明2000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选择职业性质时,排第一位的是三资企业,占32.23%,依次是国家机关29.16%、大型国有企业20.43%;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的调查表明:外企公司最受大学生青睐,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在前20名提名企业中,外资企业占了l2家,全部是世界500强企业。

2.职业理想更趋于实际

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种类、工作部门、工作地点和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强烈地冲击和操纵着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当代大学生对理想职业的选择也经历了由重地位名声——重实惠——既重名声又重实惠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我国大学生尚未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的就业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名声还是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因素。国家机关、国营大厂自然是大学生最想去的地方,服从社会需要仍是大学生主导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的90年代,金钱是社会的奖章逐渐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高经济收入成了大学生选择职业和影响工作态度最重要的砝码。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挣钱多的三资企业去成了90年代大学生择业的行动纲领,“辞职下海”成了大学生的时髦追求。个人地位的价值选择、个人功利目标的追求逐渐取代服从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并占居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伴随而来的各种社会变革的影响,尤其是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促使大学生的职业追求在无声中又发生了较大转变,他们把企业的发展前景、施展才干的机会、薪酬福利当作追求的三大目标。那些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好、有发展前景的金融保险业、it业、外资大公司(尤其是世界知名企业)成了大学生的首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家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理想职业,据龚惠香等人的多次调查研究表明,在职业选择上,只要列举企业家一项,选择企业家必然居第一位,且比例大大超过其它选项。这大概是企业家能集权力、名声和经济利益于一身的缘故。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大学生对个体户职业的情感变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个体户虽然在社会地位上仍处于较低的层次,并且风险也大。但由于个体户来钱快、赚钱多、劳动自主性强、自由度大,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机遇也多,因而大学生对个体户的评价也明显地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来自特区的大学生对个体户的肯定程度更高,有46.2%的大学生毕业后愿意成为个体户,在受到特区学生肯定的职业中位居第二。

3.择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市场逐渐成为资源配备的基本形式,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不断唤醒了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学生在择业行为上的自主性和竞争性不断增强。龚惠香等人在1995年和1998年的两次调查研究中显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倾向于听谁的意见”一项调查中,1995年的情况分别是:自己占56%,居第一位,依次为父母占23.3%、好友占10.3%、舆论宣传占4.7%、老师占2.8%、其它占0.6%。1998年情况是:自己占57.4%、父母占15.7%、好友占10.1%、老师占7.3%、舆论占3.5%、其它占5.4%。其它众多的调查也有基本类似的结论,即: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主要是自己做主,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择业自主性的增强。市场经济就是讲竞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大学生择业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在面对“如果有一工作收入高,能够发挥你的特长,提高你的社会地位,但工作紧张,竞争激烈,需全力以赴,不胜任会失业的问题”时,龚惠香等人1995年的调查中有35.1%的人表示非常愿意,53.83%的表示愿意,只有9.9%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1998年同样问题的调查中却有38.4%的人的非常愿意,48%的愿意,8.7%的不愿意;薛彩芳2001年的类似问题调查中,有2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40.5%的表示愿意,20.5%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14%的表示不同意。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竞争意识,敢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锻炼。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理性审视

1.职业价值取向的理性维度

从发展看,职业从来就是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的产物,它体现的是以社会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关系。职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理性的职业价值取向应该符合两个基本的维度。

(1)注重职业发展并尊重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职业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人类生存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有赖于人的职业发展,因此,之初的大学生要先克服“职业——生存”的狭隘观,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同时,要遵循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职业多种多样,人也有差异性,只有遵循主客观条件,做到“人职匹配”,才能为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职业发展有赖于人的发展,大学生要实现职业发展,首先要注重自我的全面发展。

(2)职业追求与社会责任承担相统一。人是社会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应该内蕴着社会的责任要求和个人希望,实现自我价值要求的双重内涵。马克思曾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身的完美„„”、“青年择业如果只是为个人争得一个可以炫耀一番的社会地位而奋斗,那是十分庸俗和低级的,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会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无暇的伟人。”(p55)马克思这番论述不仅提出了青年择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而且揭示了职业道德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追求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职业与人生才有意义,职业发展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2.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积极因素

总体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和发展,其主流是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是符合时代前进发展方向的。综述起来,主要有下列两方面的合理性:

(1)择业自主性和竞争性的增强,符合本质要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表现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他们择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这是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我们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就业制度也进行了深刻地变革,人才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大学生择业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的确立与增强,符合市场经济强调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自由平等和公平竞争,强调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等价值目标。大学生也只有这样,才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自主、自强,求生存图发展。因此,大学生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2)摒弃了传统职业价值观的束缚,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和职业发展空间,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仕农”等级职业观,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干部”、“公有”等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青年。这些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极大地束缚了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当代大学生可以说已基本摒弃了这些陈旧的职业价值观,企业家受到大学生的特别厚爱和向往,“非公有制”单位受到青睐,一些大学生对个体户态度的转变等等。这些转变不仅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和职业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文化环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3.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不良倾向

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的表现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不良倾向也十分明显,其消极作用不容忽视,主要表现有:

(1)个人本位的功利倾向

由于受到对经济利益和效率的绝对优先追求的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个人本位和功利性色彩,统称个人本位功利性倾向。在他们的职业动机和职业理想上,已明显出现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国家集体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理想依附于实惠的个人本位和功利本位。这种倾向直接后果是容易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事业与国家事业的有机联系、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有机联系。正因如此,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盲目化和短视化。一些大学生常常把目光盯着那些经济收入高、福利好的行业和职业,收入高的外资企业成为大学生追逐的热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成为大学生竞争激烈的阵地。而那些需要人才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尤其是广大却没有多少大学生问津;有人曾经在上海进行过一个调查,年轻人愿意当农民的一个没有,愿意当工人的就一个。一些大学生忽视客观的就业和就业条件,忽视长远的职业发展,表现出就业期望过高而偏离客观实际,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专业专长、兴趣和理想,等等。这种种表现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事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2)非理性化倾向

表面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有比较清晰的脉络。但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存在诸多非理性的因素。他们考虑的因素太多,既要考虑自我发展因素,又要考虑经济实惠因素,还要考虑职业的地位、声望和稳定性等诸多因素,目标不是很清晰,带有明显的理想化成分。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的对立面,都无法避免矛盾的冲突性,在现代职业中,要集这些因素于一身是不现实的,常常存在相互排斥的一面。择业行为具有双向性,即职业对者的选择和求职者对职业的选择,双方互为需要,互为条件。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多样性和不清晰性,势必影响大学生职业目标的理性选择,进而影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构建,最后影响就业和职业发展。

三、高校职业价值观应注重三个引导

如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合理的一面。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应注重配合利益导向原则,做好三个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价值观。

1.引导大学生树立先进的职业苦乐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苦乐观有三个层次:忘我的劳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胸怀祖国,无私奉献,为最高层次;主动地劳动,履行职业责任,关心集体和他人,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相协调,乃为中问层次;被动地劳动,仅把职业当作个人谋生的手段和致富的途径,乃为最低层次。当前不少大学生认为,在艰苦环境中进行高强度的职业活动就是职业之苦,所以习惯于在择业时趋乐避苦甚至贪图安逸。因此,在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应坚持提倡最高层次,大力弘扬中问层次,反对和抵制最低层次。教育大学生抵制落后的职业苦乐观,克服享乐主义的思想,在职业选择上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和奉献的关系,绝不能置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于不顾。

2.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地位观

所谓职业地位观,就是人们对某一职业的拥有权力、收入水平、晋升机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劳动强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后排出的职业地位等级序列的认识和追求。职业地位观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偏见以及社会环境、舆论氛围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以致于不少人无视于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事实,倾向于从事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在习惯于理想化地看问题的大学生那里,这种倾向尤为突出。这既不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职业观念氛围,也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做到不以一时的主观判断来选择职业,而是客观地看待职业的社会地位,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

3.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理想放在优先的地位

上一篇:教师课堂用语十忌下一篇:赴苏州参观考察的几点体会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