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2024-07-30

高校对教育部门的建议(精选10篇)

高校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第1篇

因为河南省实验文博分校今年是第一年招生,所以很多地方还不完善。为了能让孩子得到更好地教育和生活,家长们向学校提出来一些建议和意见。

家长们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针对学校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一、师资

这是实验文博学校吸引广大择校学生家长最大的卖点也是优势。毋庸置疑,师资都是总校本部的老师,值得肯定,但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对班内的各科老师还是缺乏了解,心里没底,只能根据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来判断老师的背景资料。所以希望在家长会上能把各班每位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基本情况给家长进行介绍,一来这是尊重家长知情权,二来便于互相沟,三可以避免家长们在下面乱猜。

二、班级人数

报名之初,当时领导给出承诺是每班最多不超过55人,一共十二个班,结果开学成了变成十四个班,到今天为止,每班应该都有六十个人(今天班里又进新人了。)其实很多家长都能理解到校方的压力,但是家长的心里也都有个底线,就是六十个人已经到了最高警戒线了。如果再进新人,建议校方重新开班,专门吸收后来的学生。从人数上控制,从学生成绩上把关,也是为了明年文博再招新生做的一个典范。文博作为民办性质,已经也应该区别于过去总校在划片生条子生问题上带来的不好影响,学校学习成绩最终是校领导在公众在上级面前最好的力证,相信校领导会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三、住宿

住宿是外地和路远的家长迫不得已而为止,很多同学也考上了其他学校,最终选择了省实验,放弃别的学校更好的住宿条件,本来对实验文博在住宿方面不会有太多苛求,况且文博学校初次招生也已经尽到了无利润的提供,一学期200的住宿费是有目共睹的低廉。但是因为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爱子心切,也希望学校在住宿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更好的解决。如果因为住宿,让更多的家长纠结,选择在外租住房子势必会影响明年外地优秀生源对实验的择校考虑。

住宿家长意见总和:1:如果可行,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考虑安装固话。

2:熄灯后,严格例行检查,规范孩子的作息习惯。

3:如果切实可行,建议征集家长意见,配备专门老师打扫卫生,费用可以考虑分担。

4:住宿生一定要晨练和观看新闻联播。

5:启动学生兴趣团建设,组织学生自我管理,实行轮值。

“住宿的学生在早上打扫完各自寝室后,不要全部都留下等待宿舍管理员的检查,太耗时(因为在等待检查期间被要求均要站在房间门口,哪都不许去),有时还会耽误孩子吃早饭(因为毕竟每楼层才两个管理员)。建议:寝室打扫完后,学生去晨练、吃早饭,由管理员自行检查,检查结果公布在各楼层,可以实施奖惩,真是没必要非让学生等在那。”

四、饮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孩子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强健的体魄也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希望学校在饭菜花样和营养方面能尽可能的达到一定的配备标准。有专门的负责老师检查饭菜情况,询问察看孩子们的最真实的反应。食堂都是投标转包的,保证盈利是应该的,但是和外界想必也不能脱离实际。价格上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留住孩子的胃,也就能留住家长的心。

“建议学校要把食堂饭菜价格明码标价,孩子说有的时候价钱都不一样,并且好几个同学都发现卡里的钱会莫名奇妙减少!建议学校在食堂管理上更规范一点!有的时候还没指一下这个菜,卖饭阿姨就迅速盛好了,孩子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

五、管理

管理在省实验过去的情况咱就不说了,如果就文博实验今年来说,如果领导足够重视,相信从各个层面都有可以参考的案例。严格的管理,是省实验文博学校打响第一炮的开始。我们家长既然选择了这个学校,肯定都是一心一意跟着实验走,拥护实验的管理方针,只要是对孩子好,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有益的管理,家长都会坚决拥护和理解。

“建议班里早上和周日晚上教室早些开门,好让孩子们把书包放进教室后再去吃饭,看见很多孩子都是背着很重的书包跑来跑去。”

“在正常教材的基础上,最好也能加大教学难度,扩展练习题型,加强做题训练,以备中招。有的学校加教材了,还有的分了快慢班,特别是在英语上,文博也要赶快行动啊。”

最后给各个班主任一个建议,就是统一收一定数额的班费,如果需要统一购买资料和物品,烦劳各位班主任多费费心,如果有必要可以联合热心家长自愿统一购买,也免去了外地家长可能会为了一根跳绳就跑的郑州的辛苦,同时也避免了过多的留给孩子银两带来的携带不利。费用明细可以在期中期末家长会时公布。如果需要再续交,校信通通知家长,家长一定也会积极配合。

以上信息由文博分校家长发布于e度论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提出意见的家长们,也是对文博分校给予了很大希望的家长们,把孩子寄托在文博,也希望它能更加强大和完善。

在今年的郑州小升初后,在一中各校的搬迁事件、东分及外总的军训事件中,家长们都为了孩子和学校进行了沟通。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是希望孩子能顺利度过初中三年的。郑州奥数网也祝同学们努力学习,在三年后的中招取得理想的成绩!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高校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第2篇

建议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

作者:刘玉岭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9期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关键,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只有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应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与形式上有所突破。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趋于年轻化,高学历教师比例增速加快;学缘结构不够合理,影响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国际化进程比较缓慢,国际化程度总体偏低;教学能力培养比较欠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为培养创新型青年教师,建议:

1.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凸显青年教师培养的层次性、系统性和目标导向性,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与支持体系。教师培养与人才遴选制度相结合,加强定向性的职前培养,从源头优选、精选新教师;教师培养工作与择优支持相结合,对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2.实施面向全校青年教师的“跨学科交叉学习培养计划”。交叉学习计划,目的是通过组织全校青年教师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使他们针对各自专业发展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拓展学科思维,开阔研究视野。

高校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第3篇

1 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现状

1.1 体育弱势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要求加快发展高校特殊体育教育

在我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公平理念的逐渐深入, 越来越多的伤、残、病、体弱的学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 他们和正常的大学生一样, 能够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由于这些特殊群体在体育能力上明显弱与正常大学生, 因此, 在高校中开展特殊体育教育已经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必然要求。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特殊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能够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功能, 首先, 它能帮助这些具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进行康复锻炼, 增进身体健康, 端正正确的审美观念, 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其次, 它能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推动因材施教和人们关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不断渗透与发展, 因此, 加快发展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项必然要求。

1.2 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仍存在很多问题

近年来, 随着阳光体育理念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特殊体育领域内的各种研究也异军突起。特别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 国家有关部门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也逐渐加深, 这一点最显著地表现在教育部的《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 该《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竞赛, 促进体育弱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态, 推动其培养出战胜自身缺陷的能力。在这些外部条件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 高校特殊体育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这里主要列举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 即师资问题。

具体而言, 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师资不仅在数量上严重匮乏, 而且在质量上普遍不高, 师资专业程度较低。就数量而言, 虽然高校的体育弱势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却严重不足, 因而使得在这些特殊体育课堂上, 一名教师要面对至少十名学生, 而这些体育弱势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不同, 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注意力, 而当前的这种情况, 教师根本不能完全清楚的了解学生的状况, 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从而使得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在这些教师中, 很多教师都并非是特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因此他们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弱, 专业程度较低,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

2 对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建议

2.1 加强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建设

2.1.1 加强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建设

由于特殊体育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体育学科的性质, 因此, 加强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为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培养出一批专业的人才, 即加强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不仅应包括培养特殊体育教育人才的专业性, 而且要求不断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以保证该学科能够跟得上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

2.1.2 推动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师资的培训

在没有成熟的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情况下, 高校应积极通过推动从业教师职业培训来提高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师资的教学专业水平。一般情况下, 可提供这些培训的机构不仅包括教育部门, 而且还有各类社会团体, 这就需要高校特别注意培训内容的多样化和专业化。

2.2 重视特殊体育教育

如上文所述, 高校特殊体育教育之所以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是因为师资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校体育“重竞技”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对特殊体育教育的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使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真正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重视高校特殊体育教育。首先, 高校应正确认识特殊体育教育的意义, 并积极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同时不断地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制度建设, 确保所有的体育弱势大学生都能参与到特殊体育教学活动中, 避免出现以各种理由拒绝安排特殊体育教育活动行为的发横, 使特殊体育教育真正在高校校园里活跃起来。其次, 高校应尽快制定各项以体育弱势大学生为出发点的特殊体育教学的课程方案和体育弱势大学生体制健康标准, 并积极将特殊体育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评价体系, 促使特殊体育教育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便提高特殊体育教育的质量, 以及教师和体育弱势大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

2.3 将人文关怀融入特殊体育教育中

由于体育弱势大学生的独特性, 他们更需要关怀, 因而在高校特殊体育教育中, 将人文关怀融入特殊体育教育中也是推动我国高校特殊体育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一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渐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其中在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体育内涵的显著体现。在高校特殊体育教育中, 体育弱势大学生因为各自身体状况的不同, 在认知、身心发展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区别对待原则, 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他们予以关怀,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体育教学受益。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特殊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应在给予这些体育弱势群体特殊的教育照顾时, 将体育纳入教育的行列, 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训练和教育, 以帮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麒麟, 马冬梅“.阳光体育”背景下学校特殊体育教学的反思[J].教学.探索, 2013 (1) .

对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第4篇

关键词:高校;特殊体育;建议

残疾人体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八十年代刚刚兴起,到目前已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残疾人运动竞赛。相比之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深入研究有待提高。目前,在特殊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基本上能保证至少9年的体育教育,而在占我国绝大多数就学残疾学生的辅读班和随班就读学校,残疾学生上体育课只能视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教师能力而定,个别能力差的残疾学生也许就无法上体育课。如今残疾人和正常人有了同等的机会进入了大学的殿堂,事实上,在我们呼吁教育公平,残疾学生享受与普通学生同样待遇时,我们仅仅做到了不歧视,而关怀是要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实现与社会的融合,无论在学习还是体育教育上,认识到这一理念至关重要。特殊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在高校体育系统中,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教育一直处于长期被忽视的状态,虽有相关政策的保障,但由于缺乏监督执行的机制,加之体育学科本身在大学中就处于比较不受重视的地位,对这一部分人群的课程以及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针对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加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公平监督、约束与评价机制

在法制上重视、完善现有有关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真正实施,把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各种检查和评比。例如,纳入高校的评估体系。真正引起的高校重视,从而加大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师人员培养、完善适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教材、场馆设施上的投入。

二、加强从事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当代,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关于体育锻炼对残疾人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报道却极为少见。在国外,有些学者曾做过关于残疾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曾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弱智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然而,大范围的关于各类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要更好地开展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必须有科研工作做保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改进残疾学生体育运动方法,才能了解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以及体育活动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结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康复锻炼知识、方法、运动处方原理等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实效。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体育科学也应为特殊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各种康复装置、康复手段、科学合理的锻炼处方是帮助残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的一种手段。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施行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贯彻执行,我们有必要重视和加强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三、教材选择“普适性”和“个别化”的统一

教材内容选择是特殊群体体育课程中的难点问题。从目前高校体育保健大纲来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是难以切合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其个体化,这和课程的普适性原则存在着矛盾。关键是如何创造一定条件,把这种矛盾统一起来,这和普通学生的因材施教原则是相通的。但是,由于特殊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更大,难度也就相应突出,这是目前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内容,进行个别化教学指导,但实际上由于高校的教学资源不足及其他原因,针对特殊群体的教材内容,只能满足普适性,对个体的特殊需要尚无解决手段。而且,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未能很好考虑科学的系统性与个体的实用性,对于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能达到什么目的,对特殊群体将来的终身体育习惯培养有什么帮助没有明确的目标,教材就不能不表现出相当严重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不看对象,一味片面追求养生康复,而传统的养生之道基本上是针对中年和老年的,忽略了这个群体首先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次才是有特殊体育需要的人群。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讲,特殊群体可以进入大学并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体育教育,这已经体现了形式上的平等或起点的平等,但受到人们对特殊群体认识的限制,人们还不能从多角度来考虑特殊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术积累还比较薄弱。因而,还不可能真正实现全方位地帮助、教育特殊群体学生,要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平等,非得把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准大大地提高不可。

四、设置一定的理论课

实践课是在理论课的指引下完成的,理论课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体育建立一定的理性认识。每一学期要开设一定量的理论课,理论课讲授关于残疾人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与身心健康、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应遵循的原则、怎样制定运动处方、传统保健内容的基础知识以及所学专项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裁判法等。这样对学生强身益智、防病治病、涵养道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并为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坚持体育康复锻炼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从事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师资培养

师资培养应受到重视,并且培训内容、方式应发生大的变化。建立培训分级管理制,在加强教师的学科专业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和可持续的方式下增加特殊教育、心理和医学的一般训练,培养出各种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叶立群.特殊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管泽毅体育保健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6.

[3]张增林等.残疾人实践与研究[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8.

[4]郝传萍.浅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M].北京:中国特殊教育,2000,3.

[5]张定平.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对策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6]徐求.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探索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2.

探讨高校英语教育的建议 第5篇

探讨高校英语教育的建议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应注意的实用性问题

(一)高校适应性英语教学强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学大纲具有统一性但是事实上并非所有高校的学生英语水平都处于同一起点并且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教学大纲的统一化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而社会对高校教学英语质量作出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英语四级与六级等考试的通过率,但是由于不同专业之间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存在的一定差异,所以仅仅以通过率作为评价指标也是相对片面的所以高校英语教育应当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社会产业与高校密切结合的趋势并针对高校以及学生的不同类型来提出有差别的英语要求并开展有差别的英语教育。

(二)强化实用性英语教学的建议。

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一是要对教学理念作出转变,从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强调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转变。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交际能力以及听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为了确保大学生英语使用能力的发展,有必要加大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并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完善英语的评估与考试制度;二是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对学生开展差异化教育并强化分类指导。对于类型不同和层次不同的高校应当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国家重点大学外的高校在强化课堂交际、听力等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开展英语授课使用英语来开展教学活动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发展趋势。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一是要让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得到良好衔接以满足学生求知需求;二是要重视针对学生开展职业英语培训和职业规划教育在此过程中既要强调重点汉要重视全面性;三是要努力为小班教学创造条件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互动与差异化教学;四是高校有必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应注意的教学方法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往来、国际间文化交流以及我国在国际政务中的参与日趋频繁在此过程中英语的重要性得到了突显,同时对高校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英语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同时要重视跨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新闻英语导入教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对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提出的这些要求。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则为语言提供了环境。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新闻英语导入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流畅优美的英语语言和多彩丰富的知识内涵。

网络的发展为新闻英语导入教学提供了条件,网络中的英语新闻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口语与听力的最佳材料。为了提高新闻英语导入教学效果需要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英语中包含的西方思想、文化、风俗等。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让教学过程承载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词汇、语法教学池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当然,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新闻英语导入教学但是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当以提高学生英语使用能力和渗透跨文化教育为重要目标。

三、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应注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

全球化背景使英语成为了学生参加工作以后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体现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都需要具备社会岗位要求的英语素质与其它综合素质,而这要求高校不仅要做到完善公共英语教学同时要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创新。

(一)完善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滩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民英语素质对促进社会个体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能够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对英语进行熟练的运用,由此可见,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具备扎实的英语素质也十分必要,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需要以公共英语教学为重要阵地所以重视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体系的完善也是高校英语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体系可以从层次、手段与缓解等方面入手来进行完善,在具体实现中,一是要对课堂设计进行强化,以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为依据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尤其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增补、学生求知欲以及学习动机的调动等;二是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从而使英语公共教学中外教数量有限以及教学环境欠佳的因素得到弥补;三是有必要对课后辅导工作进行强化督促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英语结合并转化为今后可以使用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知识与技能。

(二)创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滩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高校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第6篇

<高等数学>在高校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时代的进步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文章针对如何提高高校学生数学能力提出了几点看法.

作 者:李蕊 潘根梅 陈伟军  作者单位:李蕊(嘉兴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潘根梅(嘉兴学院)

高校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第7篇

【摘 要】排球是传统三大球之一,是一项非常好的休闲体育运动,但是在一些校园里却很少有学生打排球,很多学生对打排球不感兴趣,排球场地几乎闲置不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本文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并对如何促进高校排球运动更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排球;发展建议

一、当前高园排球运动开展不好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运动基础没有打好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运动兴趣培养、运动技能掌握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决定学生能否上重点高中、考上好大学的重要阶段。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锻炼、运动技能的培养教育,这也是现在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好多年了,但是好多学校是口号喊得响亮,实际上却效果甚微,传统教育体制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学校的领导还是存在不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旧思想,很多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体育教师不创新教学方法、不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也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二)竞技性排球规则阻碍了普通学生走近排球运动的脚步

很多学校排球场的规划设计、体育教师排球教学都是完全照搬竞技性排球规则进行的,随着现代排球的发展以及比赛规则的修改,排球比赛的竞技性越来越强、观赏性也越来越高。但是普通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与运动员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竞技性排球的比赛规则不适用于普通学生,竞技性排球场地的规划设计也不适用于普通学生。当前学校排球的教学照搬竞技排球规则阻碍了普通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和热情,排球应有一套难度低、参与性高、适合大多数普通学生的规则,这会促进排球运动更好的发展。

二、对促进高校排球运动发展的建议

(一)简化比赛规则、优化场地设计

1.缩减排球场地的设计面积

现行排球比赛规则规定排球运动员比赛场地尺寸为长 18 米宽 9 米,很多学校在建场地时也是这么设计的,由于普通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如运动员,技术动作也没法跟运动员比,导致一些学生在打排球时一直出现捡球、发球、捡球、发球的现象,这严重的打击了普通学生打排球的兴趣。建议将场地尺寸缩小为长宽12*6或长14*7,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试验过让学生在长12*6的场地上打球,面积缩小后学生在打球时更容易将球救起,学生在打排球时的连续性增加了,学生打球的参与性、兴趣也提高了。

2.减少每队的上场人数

现在排球比赛的场上人数是6人,普通学生受规则限制及自身技术水平影响,在打球时每人接触排球的机会较少,很多人半天触不到球一次,甚至出现分工混乱、争抢避让的失误等问题,这降低了比赛的连续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根据调整之后的场地面积,建议相应的将每队上场比赛的人数调整为4人,人数减少了每人触球的机会就增多了,触球次数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就提高了,不再触不到求不再当看客,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被带动起来了。

3.增加球过网后每队的可击球次数

现行排球规则规定每队最多连续击球3次,要在3次以内把球重新打过球网至对方场内,而且同一名队员不得连续击球。这种3次以内必须要将球击过球网的规定增加了比赛的竞技性,也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但是对于校园里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普通学生来说,极大的降低了学生触球的机会,也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性。

4.降低排球场地的球网高度

现行的排球规则规定了男子比赛网高为2.43m,女子比赛网高为2.24m,很多院校在建设场地时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建设的,但是这样的高度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来说都是“高不可及”的,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网高试着降低到男生 2.10m,女生1.90m,结果很多学生可以轻松的做出扣球、拦网等动作,而且成功率明显的提高了,同学们对打排球的兴趣明显提高了。降低球网高度,学生能够更多的发挥一些动作技术,提高了学生心理上的“运动满足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练习兴趣,学生不再是消极的等待传球和垫球,而是积极参与扣球进攻和拦网防守,充分调动了练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排球运动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时要多采用成功教学法

成功学教学法是根据成功学的基本理念,通过语言、行为和一些具有激励性的事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刺激,从而对学生意志品质、学习态度、方法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学方法。成功能够激励兴趣,经常性的失败会使人感到“劳而无功”,因而兴趣大减,成功会使人感到振奋,增强信心。很多学生对打排球不感兴趣就是因为在开始学习排球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挫折,这种挫折挫败了他对打排球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打排球的兴趣。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学生遇到困难要及时的帮他解决,并用鼓励性的语言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进步了一定要给予表扬,动作错了要耐心帮助改正,这样会增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自信心强了那么对打排球的兴趣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三)学校要营造积极的运动氛围

学校有积极的良好的运动氛围,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催化剂。课堂内,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课堂外,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帮助他们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学校领导、老师发挥带头作用,走出办公室、走进运动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

三、结束语

威廉摩根先生是为了创造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才发明排球的,排球运动简单易学、健身作用强,对当前的校园排球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排球运动更好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子宁.大学生排球选项课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高校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第8篇

1.1 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现代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它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和推动力量。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 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力军, 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提高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竞争导致对各类人才专业水平的要求逐步加大, 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能深刻理解应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 熟练掌握和支持信息化教学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 还要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加强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 将在新型合格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几点建议

2.1 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内容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 从本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不同基础、不同要求、不同专业的教师的特点, 认真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 针对目前学校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因人施教、因专业施教, 切实解决教师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和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 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在培养内容方面, 既要涵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 比如: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与研究对象及及其应用等, 也要包含专业知识, 比如: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含义和应用等, 更重要的是包含应用技术层面的内容, 比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网上授课方法等。

2.2 理论培训、技能培训“两手抓”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更新观念, 建构起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观, 认识到:一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数字音像、卫星广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 的开发、应用为核心;另一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并不忽视或抛弃对传统媒体 (黑板、挂图、标本、模型等) 的开发与应用。促使教师在子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 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 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与他们平常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 教师有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理论意识, 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 提高教室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并创造积极向上的群体学习氛围, 加强教师间、学校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开展多种活动,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比如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交流QQ群、论坛, 微博交流, 或者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观摩, 现代教育理论和经验研讨, 网页制作大赛, 信息技术论文的评比和交流等。

4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和考核

加强培训管理, 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可以适量运用行政手段和激励机制, 刺激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 提高教师培训工作质量。或者, 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纳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范畴,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与评估。例如:我校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 (老教师或新进教师) 因错误的多媒体设备操作导致设备故障出现频率高, 无形中也增加了多媒体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该考虑加强媒体教室设备操作培训制定严格的过硬的考核制度, 提高制度的实施力度, 做到示范型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力求每位教师都能掌握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提高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寿命, 从而减少设备维修率。

参考文献

[1]王涵, 齐明超, 牛军伟.加强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策探析[J].商情, 2010 (8) .

[2]刘国昌.谈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育与职业, 2005 (33) .

[3]low.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心得[EB/OL].

高校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第9篇

摘 要:阐述了国家教育部及我区素质教育的政策;我区高校音乐通识教育音乐鉴赏课程开设现状;提出我区通识课程鉴赏课程要建设具有多元化特点的音乐鉴赏课,建立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形成“听”、“想象”、“动”三维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多元文化

1999年教育部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西藏大学为了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决定从1999年开始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艺术课程。先后开设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2002年起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全校性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规划和管理力度。2002年教育部出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年教育部令第13号)给予了政策支持。2010年教育部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教育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区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的精神,西藏大学在2006年修订了全校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方案中增加了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内容并规定所有非艺术类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的艺术课程。并先后开设了艺术选修课程,其中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八大艺术门类。2015年西藏大学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其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启动了校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项目。音乐鉴赏类课程于2007年下半学期开始面向我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至今为止已在新老校区开设了7学年15个学期。授课学生覆盖全校达到2500多人次。在经历了15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地在完善改进,教学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西方音乐欣赏增加了多元音乐文化元素——中国音乐欣赏部分以及西藏音乐欣赏部分。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从原来的较落后的录音机过渡到CD、DVD,再到现在的多媒体授课,教学方法从原来的填鸭式单一讲课到教授、讨论、音乐实践等多种教法并用。为古典音樂在高校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我区高校的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音乐专业学生还是对于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学生,都以一个常规标准的教学模式进行,那就是以西方音乐发展史为中心,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将西方音乐的发展变化以及西方音乐文化背景的发展,给予学生一个较清晰明了的结构框架,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于中国乃至于非西方国家来说是一种畸形的教育。对于非音乐专业又是民族地区的学生而言,则存在着诸多弊端。让学生产生观念上的误会,认为西方音乐才是标准,西方音乐才有经典,而自己的国家,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文化就落后,就老土。对非专业学生讲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和声分析这些音乐专业术语他们是无法理解接受的;对民族学生讲纯粹的西方音乐,使学生感到这类音乐离他们很远,和生活脱节无法与此类音乐产生共鸣。导致学生失去兴趣,纯粹为拿学分而痛苦地坐在教室里。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其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的,本人对我区通识课程——音乐类的课程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意见。

首先,建设具有多元化特点的音乐鉴赏课。音乐鉴赏课是一门音乐与相关文化共融共通的艺术文化课程。在这门课里,音乐应是多元的、立体的,它与文学、美术、美学乃至其他学科悄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我们了解音乐艺术的一门窗口学科。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音乐而是文化。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影视、戏剧等相比,在情绪感染力和情绪管理力培养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但绝不是停留在培养学生一种初级的感性听觉训练阶段,对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而言,我们需要的是用多元的音乐文化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各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各种音乐风格特征、形式,以及各文化背景下对于音乐作品表现力的影响,即在加强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理性地理解音乐作品,从而拓展其音乐思维,提高其音乐审美的鉴赏力。

因此,本课程应修订教学内容。其内容应涵盖西方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到近现代)、中国音乐(从先秦时期到近现代),并且结合地域特色增加西藏的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建立起多元的、立体的音乐鉴赏教学内容。

其次,建立创造性的教学思维。虽然在大学开设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旧课题。但是,如何在大学鉴赏课中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知道,创造性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体现。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由于以音乐作品为媒介,音乐作品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艺术空间。因此,音乐鉴赏课创造性教学不是指创造前人没发现的知识,而是教师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使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地活动,把个性化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语言艺术或非语言艺术表现出来,这一表现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第三,把“听”、“想象”、“动”三维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听”是使学生能听、会听、创造性地听。“想象”其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而想象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往往是想到听觉以外的事物。“动”是把学生的能动性激发起来边听边舞、自唱自演。让学生听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包括舞蹈的风格和地方区域性等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由于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日渐成熟,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加上一定的文化基础,使本课程课创造性教学能得以实施,并达到效果。和传统欣赏课教学相比,增加了娱乐性和趣味性,同时扩展了艺术视野,引导学生踏进音乐殿堂。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010:11-12.

[2] 刘一鸣.浅议大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9).

高校对教育部门的建议 第10篇

内容摘要:随着南疆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生源民族构成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在?r值观及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势必会引发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碰撞与摩擦。因此,南疆各高校应创造良好的理解、沟通环境,倡导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以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和谐的进程。本文旨在针对南疆高校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探讨促进南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与和谐发展的途径,从而为南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和谐南疆的构建提供精神支持。

关键词:南疆高校 多元文化理解教育 建议与对策

一.引言

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代表着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南疆高校学生群体的民族构成多样,民族文化也呈现出多元性特征,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南疆高校要充分利用其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积极传播民族平等观念,指导学生学会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寻找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平台,最终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树立学生理解、尊重、认同、包容的情感品质。

二.南疆高校实施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前提与保障

加快南疆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本地区民族观念更新。建设和谐新疆应是南北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但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原因,新疆地区南北疆经济发展不平衡,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而南疆地区多元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南疆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应加大对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力度,尽可能缩小南北疆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本地区各民族群众观念的更新、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南疆多元文化和谐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首先,由于民族分裂主义及宗教极端主义思潮的存在,南疆地区是各族群众抵制国际恐怖主义及“三股势力”的主要战场与前沿阵地,因此,南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前提是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需要政府的重视与协调,在政府的协调与指导下促进本地区各民族、各地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产生利益冲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其次,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建立并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南疆地区经济发展之后,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文化设施相对缺失,不利于本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从而阻碍了本地区和谐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应根据南疆地区发展的客观需求,建设社会基础设施,开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将人民群众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应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给南疆地区的公共基础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与财政支持,以公共服务推动南疆地区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确保民族关系融洽,维护社会稳定,最终促进南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再次,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各民族间的差距,构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伴随着南疆各民族间经济联系的加强,民族交流日渐频繁,需要现代化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本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这是各民族相互了解并建立良好民族关系的保障。文化交流平台具有多样性,如南疆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给边境贸易带了便利,这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优势资源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增长,还能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通过建设各种现代化文化交流平台,加强疆内外、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增强南疆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南疆新疆其它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以及与国外的文化交流,缩小本地区与其它地区之间的文化差距,从而推动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加快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教育及医疗卫生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努力引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吸引优秀人才为南疆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领域的发展进步作保障。总之,南疆地区应积极发挥本地区的优势资源,用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群众的观念更新,将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南疆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条件。

三.南疆高校实施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

1.树立校园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理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及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高校开展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即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在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中,学校、教师及学生都应该承担各自应有的使命,确保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实施。

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积极建设多元共存的校园文化、营造多元文化理解氛围。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多民族地区中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南疆地区高校应以本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为资源,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目的,在继承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坚持特色办学、与时俱进,构建理性的校园文化,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多元文化理解气息浓厚的场所。

其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明确的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理念,提升自我学习及适应能力,为学校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南疆地区的高校教师应更新观念,主动了解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对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正确的认识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以此提高其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中的教学能力。在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教学不仅需要具备多样性的文化知识,还须掌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满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学生的特殊需求。

再次,作为南疆民族地区的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各民族大学生应清楚认识到自己振兴本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的使命,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养成多元文化理解意识,在努力传承并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学习并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在多元文化中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由于民族文化差异,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学习困难,自信心下降,甚至与校园文化格格不入的情况。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方面要正确的认识、理解并接受对本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提高自身价值的自信心与民族自尊感、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的差异,理性对待对我国多民族文化,消除偏见与歧视,在相互理解中努力培养多元文化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2.开发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课程及资源

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当代教育需求和学生专业发展需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体现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多元文化背景下南疆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以促进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理解和学习,并能够承认、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的差异。此外,应加强学生多元文化培训,并在培训课程中增加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各少数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等课程、开设有关少数民族音乐、美术及其他艺术形式的选修课,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文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增长实践经验,增强学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了解本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南疆地区的高校教师需要对自己所属族群和所教学生的族群历史文化知识有基本的认识,并将这些文化内容切实地与学校课程相整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教师知识获得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了解知识背后的本质,并懂得对教科书的知识进行批判性理解、吸收,如各民族传统民俗、节日的历史等知识。再根据所了解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及以此制定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发与整合相关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本民族地区乡土、社会文化和生活要有一定的认知,更要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和整合。不仅要在学生、学校所处区域内选取能为课程设计和实践所能利用的教育资源,还要争取校外环境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广泛利用存在与学生生长区域内的有关人、事、物及环境等之中的乡土、社区课程资源。乡土、社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要具有教育意义,即具有先进性、积极向上的教育资源,还要开绿课程设计与实践的地区民族性,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南疆高校乡土、社区课程的设计必然与地方各民族的特质密切相关,须真实反映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各民族在本地区的民风、名俗,以及师生生活范围里熟悉的人、事、物等。

总之,在南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课程资源,以课程设置为导向,根据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所需选择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资源,开发并设置适合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南疆地区高校教师在职培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教学模式,给教师以更多自主探究的实践和发挥的机会,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展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及开发课程能方面的能力。

3.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多元文化素养

就教师而言,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教育者的角色。作为教育者,教师这一角色在传统教育中的职责基本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通过传授知识、技能,传承社会主流文化实现其教育目的。近现代以来,教师仍然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与技术来满足国家变革与转型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教师需具备理解学生的知识、教育学生的知识及发展自我的知识,这就要求多民族地区的教师要掌握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学生的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首先,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教育蓬勃发展,已成为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理念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民族文化多元化与国家一体化并存的社会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时代使命和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向理解型文化研究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与重构也成为必然。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教育观,重视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积极研究多元文化,从普通的文化传递者转变为新的文化研究者。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实施必然会给教师这一角色带来新的要求,作为理解型文化研究者,教师不仅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研究多元文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不同民族、文化背景,通过理解性教育使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平等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应重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以适应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其次,作为南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主体,更应加强对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理解、培养自身多元文化素养、提高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能力。一方面,通过对自身角色的重新认识,消除潜在的民族误解与偏见,形成良好的、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的师生关系,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认清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并丰富自身的多元文化知识,提高适应、接受并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处时,从理解教育的视角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理解并接受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风格,有意?R地尝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理解性的、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自身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避免因误解而阻碍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旨在教育各民族学生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为前提,以积极、开放、宽容的心态了解不同价值观念与不同文化传统,塑造开放的民族心态,形成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培养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其他各民族人民交往与合作的观念以及汲取不同民族文化精华的意识,寻找理解、交流、对话的平台,在保持各民族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南疆高校从学校文化、教师关爱、课程设置、教学行为等多方面出发进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帮助解决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从民族地区进入主流群体社会时所产生的文化适应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促进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Bruce M.Mitchell,Robert E.Salsbury.Multicultural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Research,Policies,and Programs[M].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96.[2]蔡美兰.民族地区高校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9:60-63.[3]腾星.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4]余新.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有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2(8).[5]郑娅.民族高校开展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探赜[J].观察思考,2013(5).[6]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此文系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社会科学项目“文化多样性视域下新疆高校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编号:TDSKYB1606)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关于护理的书籍读后感下一篇:临聘人员解聘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