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小论文

2024-06-11

哲学与人生小论文(精选8篇)

哲学与人生小论文 第1篇

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我们中国的哲学萌发于西周时期,“尊神、敬鬼”是中国的主要思想。

后来“周公之礼作乐”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虽然后来出现了九流十家、百家异说的情形,但各家的思想均是形式逻辑和认识论不发达,思维以直觉为主,天人合一思想是发展的主线,不辩证亦不全面。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特征是自给自足,中国文化的主题就是在入世当中达到一种出世的境界……中国人,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

无论如何都能找到自己一个安身立命的基地……中国人讲人性的时候,是非常情感化的。

为什么呢?中国从孟子开始提出人性有四个基本的结构,叫恻隐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还有是非之心。

这四心当中只有是非之心勉强可以算是一种理性……人总是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寻找着一种平衡……”我觉得这句话恰到好处的概括了我国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写照,不同身份、处于不同遭遇的人,心里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哲学信仰,不管是潜意识里还是外在行为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世界观、价值观,而在我看来,我最喜欢、最信服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我们学语文、算数学、背英语单词,这些都是学习,但这些更加注重的是应试教育,考好成绩的学习,这些学习的效果可能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可以立竿见影,但思想上的学习却能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其影响是伴随一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共有19个哲学原理,这些原理记得我高二刚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它只不过是一门空洞的课罢了,可是后来当自己在生活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的是真理,他教会我面对人或事的时候要辩证的、全面的、用发展的眼观去看待问题。

以前的时候很喜欢庄子的道家思想,尤其是想起那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写尽了他那“无为”思想。

同样还有那个在木桶里坐了一生地希腊犬儒派哲学家狄奥根尼我也很欣赏,他常说:“看到医生、哲学家、领航员,我就觉得人是最聪明的动物,看到释梦师、占卜家和他们的信徒,以及那些夸耀财富的人,我就觉得人是最愚蠢的动物。

”总之,他们都是想要挣脱世俗名利的束缚,想要超脱与现实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人们,也正代表着现实中千千万万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而那些人,恰好是命途多舛或是看透了世态凉炎,消极遁世的人。

行赏归欣赏,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变成了那样,大家都与世无争,那社会也就停止不前,会处于一种瘫痪状态。

所以,“无为”的思想我们应该面对众多不属于我们的权利与欲望时可以用这个来束缚一下自己贪婪的心,但不得沉溺于其中,毕竟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大家都会有一天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应该更多的是积极起来,学学儒家思想里的礼乐文化。

儒家思想虽然条条框框,束手束脚,让人感觉中庸的感觉,但是对于像我这样整天喜欢南柯一梦的人来说,还真是一味可以把我拉回现实轨道的良药。

当然,还有一大主流思想就是佛家,佛家历来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颇远,佛家禅语: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佛家教会我们如何淡定,要学会拿得起放的下,能够“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一句现在流行的话“神马都是浮云!”忏悔好、祈福也罢、佛家有好多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和马克思哲学比起来,还是具有排他性和片面性,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吃斋念佛,色即是空的,那社会还怎么繁衍发展,所以佛教也只适合于适合佛教的那些人,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而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加客观地教我们接人待物、为人处世,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

能够真正的客观的,辩证的看待问题,才能叫我们真的“拿得起放的下。

因为,我们读懂了成败的规律,生老病死的客观存在,也就能真正的把握人生的命脉,避免走上极端。

现在每当我碰到不开心的事时,我会辩证的分析原因,所以我越来越崇拜马克思了。

他的哲学思想明了易懂,不像我国的《易经》一样深奥难解,却与《易经》在辩证地看待事物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都是包罗万象,先人们智慧的结晶。

哲学与人生小论文 第2篇

有一天,狗问狼,你有房子、车子吗?狼说没有。狗又问,你有一日三餐和水果吗?狼说没有;那有人哄你玩,带你逛街吗?狼说没有。狗鄙视的说,你真无能,怎么什么都没有?狼笑了,我有不吃屎的个性,我有我追逐的目标,我有你没有的自由,我是孤寂的狼,而你是一只自以为是的狗。

所以我要跟女同学说,你谈恋爱的时候,不要车子和房子,因为你要这些就是鼓励你的男人成为一条狗,你要鼓励你的男人追逐自己的个性和性格,让他变成幸福的狼,带着你的孩子一起继续奔跑在有个性,有自由的人生道路上。其实现在有很多人,不知不觉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在追求幸福的狗,而不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孤寂的狼。

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照耀在我们头顶的那束光,不能忘记夜空里在远方闪烁的星光,因为那就是我们的理想,那就是我们的生命能够从泥坑当中拔出来的那点希望,不要轻易让生命迷茫。任何起点,都可以创造辉煌。我在北大起点,大家会感觉北大这个起点很好,马云是杭州师范学院专科的起点,还有吉利集团的李书福,只是中学毕业的起点。人生不需要有贪欲,但是人生要有不满足,你不满足现状,即使你失败也会寻找出路。

再析道家的人生哲学与人生美学 第3篇

1、自然才美, 人为的不美。老子提出了“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1]和“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2】的观点, 抨击当时统治者:“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3]的倒行逆施, 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4]的观点, 充分体现出尊重客观规律、坚守天道自然的思想。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中的美的极至是天地的美, 天地的美可谓之大美, 但自然并不到处向人宣告这美。老子说“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大”即是道, 即是整体, “大音”是最好的音乐, 它却很少有声音 (“希”同“稀”) ;“大象”是最美的图形, 但肉眼看不见它。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 音乐天籁, 地籁, 人籁;人籁和地籁都有声, 而天籁, 它就是自然本身, 是无声的, 但却是大音, 最美的音乐。

老庄皆强调人之自然, 追求自然之美。但不同之处在于“老子思考问题的重点还是社会之治乱。从社会角度、从社会治乱之角度立论而观人, 老子突出人之自然, 从而强调‘虚心’。庄子立论之出发点则是个体之人。庄子虽肯定人之自然, 但庄子更推崇和强调者, 则是人之自由。”[5]这样, 老庄思想恰好形成互补, 一方面从社会人的角度又一方面从人作为独立自由个体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人生美的理解。后来人们所追求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之美, 正是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2、有无相生、相对主义的人生认识论。老子认为人不能偏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6】在老子看来, 对于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都不是绝对的, 它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没有绝对的标准。庄子说:“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耶?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耶?”[7]他的目的在于立于“道”的角度, 客观的看待万事万物, 从而脱离物论之累, 去除自己主观的态度。庄子对任何事物都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认为世间的认知都是片面的、不可信的, 只有站在“道”的角度看待问题, 才能不被迷惑, 认识事物的本质。以上虽是二人对认知的看法, 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主张消灭认知, 他们对认知都是相当重视的。

3、淡泊为本的人生观。老子主张淡泊, 是因为他认为当荣华富贵发展到极致时, 非但不会使人们感到幸福, 反而会使人们感到痛苦。因为人们有了欲望而引起争斗, 会使他们变得精疲神竭。庄子生活穷困, 他主张的淡泊只能是一种超然的设想。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而后超脱物累。想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就必须保持淡泊的态度, 做到无待无求。如果以“道“的立场来看, 万物齐一, 生死无辨, 则无论竞争、荣华, 都不能入其心。在生与死的问题上, 庄子看的很开, 把生死看做是一种“命”。“命”, 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 其意义是一种自然地主宰力量, 非人力所能胜任。倘若与“命”相争, 非但不能将之改变, 反而会为自己招来祸患, 既然如此, 还不如安命乐道、顺乎自然, 不与“命”争的好。在他的思想中, 只有顺其自然, 尽其年命, 才可谓之圆满。而老子的思想中透露出一种不肯安于天命的态度。老子虽主张柔弱、不争, 但其柔弱的目的在于胜刚强, 其不争的目的在于求“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人生审美化的内涵及方式方法

1、“涤除玄鉴”及“心斋”、“坐忘”

所谓“涤除玄鉴”, 是一种对“道”的观照。其中“涤除”指洗涤、驱逐, 具体是指驱除内心的各种世俗欲念, 做到无知、无欲、无为。无知就是不要有分别之心, 无欲就是不要有利害之心, 无为就是不要有成心。而分别之心、利害之心和成心, 都是审美活动中的杂念, 是与美感无关的。“玄鉴”一词, 又写为“玄览”, 是指对“道”的观照。“涤除玄鉴”就是把受世俗功利遮蔽的心彰显出来, 即洗去心灵上的尘埃, 让人进入无功利的境界, 才能达到对“道”的观照。

庄子将老子的“涤除玄鉴”, 发展成“心斋”、“坐忘”的命题。所谓的“心斋”、“坐忘”, 实际就是一种审美的心胸, 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真正的美。

审美性既是老庄人生哲学的生存性根基, 也是他们人生哲学的特质。人类在漫长的审美发展历程中不断地从日常功利性、工具性行为的限定及束缚中解脱出来, 升华到一种独立的、更高的人生境界, 促进人的内在发展与提升。老庄哲学就是这样启示我们从美的角度建设自己的生活, 努力完善存在的意义。

2、以丑为美——德充与精神自由

关于美丑的辩证关系, 老子是这样论述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8]意思是说,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 是因为有丑陋的东西存在;都知道什么是善, 是因为有邪恶的存在。老子思想这种朴素辩证法, 源自于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辩证分析。而庄子对“丑”与“美”的关系的理解则更为独特。庄子在《庄子·内篇》中描绘了一大批形貌丑陋、肢体残缺不全之人, 如《养生主》中的右师, 《人间世》中的支离疏, 尤其是《德充符》中的几位形体残缺而“德充”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殆它、闉跂支离无脣和甕盎大瘿等。陈应鼓先生对此的解释是:“畸形人, 同奇人, 指不合于俗的人。”[9]庄子这里所说的“德”, 是指一种摆脱世俗、不役于物的心态, “充”指充实, “符”则是证验的意思。这些丑陋者因为“德充”而精神自由, 因为精神自由而化丑为美。足见, 庄子思想理论体系的中心在人的哲学上, 即对人的个体价值、个体精神的开拓与探求, 旨在破除外形残缺、完整的观念, 树立注重内在心灵美的思想。

摘要:道家哲学与美学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论”的思想, 表达着崇高的生存理想和对真、美的追求, 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具体包含如下含义:一, 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人生的真谛;二, 给出人生审美化的内涵及方式方法, 特别是用“丑”美塑造中国人的文化人格。

关键词:道家,人生,美学丑

参考文献

[1]《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2]《道德经第四十章》

[3]《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5]罗安宪《虚静与逍遥》, 人民出版社, 第53页。

[6][8]《道德经第二章》

[7]《庄子齐物论》

论哲学与人生 第4篇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走完这一生。人是寻求有意义的存在,所以人会努力把自然而然改造为一个真善美的属人的世界,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人都会有生存、安全、尊重、审美等层次需要,并且最终升华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加倍珍惜,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碌碌无为而终。人若想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必要树立理想。理想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斯宾诺莎是荷兰著名哲学家,他与笛卡尔齐名,著有《理论学》,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如神般的智者是以打磨眼镜片来维持每天的生计。斯宾诺莎出生于生活颇为宽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可是他放弃享受优厚的物质条件生活,硬是把自己改变成了异教徒。1656年,他因为反对犹太教教义而遭到迫害,最后不得不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但被他婉拒。因为他知道,思想绝对不能当作交换的筹码。由于长期劳累,最终积劳成疾,年仅45岁就去世了。斯宾诺莎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不断追求它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精彩。

2.人的人化

人是存在先于物质,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在人的人化过程之中,是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赋予你权利与义务的存在。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职责是重大的。“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存在于程度。”教育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进而从万世万物中受到启发,然后取精去糟,为我所用,致力于把理论具象化,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对个体而言,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想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无限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

3.人的世界

人的人化过程构成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为了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需要找到把握世界的方式,即神化、宗教、艺术、理论、科学、哲学,它们是对自然、世俗、无穷、小我、阴暗和有限世界的超越。这个属于人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去生存和生活。这个属于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亦是不断发展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对生命自由的渴求,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应当成为人自身的一种诉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观念越来越重,忽视对精神的追求。永无止境的贪图物质享受不会让人快乐,只会令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实现的现实中痛苦轮回。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必倾其所有地去追求这些表面而随时也可幻灭的东西。作为人的我们只需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认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的行动付出,并乐此不疲地积蓄力量,像蚕一样,在破茧而出之前,努力实现自己,最后充满希望地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努力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人。

4.人的解放

何谓“人的解放”?马克思是这样回答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且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在这个属人的世界中,人总是在向往追求着一种自由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可在如今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世界,人却处在与自己本身相对立、相疏离的状态,处在一种本质颠倒的非人化的异化的状况之中。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唯有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拿来作为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例如唯有人可以为爱情和自由献身。这就是人为什么要解放。

解放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种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我们必须要找到它在我们人的存在之中的某种根据和逻辑。“一定要去消除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那种状况,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去获得自由。”[5]人不是离群索居跳出这个世界,人恰恰要在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联合当中去实现人的自由。所以马克思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最终确定为要去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毕生就致力于这件事正是他把传统形而上学那种与人无关的抽象的本体转化为了人现实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马克思理解的人的解放既不是针对抽象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超时空的世界,而是针对现实的人及其被异化了的人的现实。

哲学是人寻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头脑,在人的解放这条道路上离不开哲学的引导。人生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是实现自由,这就必然需要哲学的支撑和滋养。

三、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在人类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一直起着引领文化发展,民族进步的航标灯作用。无论是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还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都需要哲学对实践进行指导、继而批判、反思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和扬弃。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智慧之学,是一种大智慧,不仅揭示了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给众生指点了人生迷津。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经过提炼总结可归纳为“仁、义、礼、智”哲学,其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明确地将仁和人统一起来,已忽略了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过渡了利的阶段,进入忠恕境界,确立了人的道德属性。这对今天的人的道德建设和品格修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道家的人生智慧表现在观察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珍重生命、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顺应自然、恬淡无累的生活方式,乐观通达、顺应自然的生死智慧,放飞心灵、逍遥自在的生命智慧。可见,通过学习哲学,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以哲学为指导,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智慧,提升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四、结语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把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可见它是一门最关切人生的学问。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深刻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利于克服人的自我分裂和哲学的自我放逐。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吴学满等.觉解与道德:论冯友兰“新理学”之歧出的人性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1)

[3]梁文侠.《哲学与人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

哲学与人生论文 第5篇

上了一个学期的哲学课,我或多或少的对“哲学”这个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之所以最终确定这个题目为论文标题,是因为我通过这个课程,初步领悟到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一个学期下来,我理解了一些以前不懂得东西,也学会了思考人生态度,虽然还不够成熟。以前我很浮躁,很多时候都在追逐一些功利的东西,现在我不敢说我完全改变了这种追求,但是至少我的确少了一些功利的心,没有那么的世俗了。心境也相对的平静了,想得开一些事情,也看得开过去很不顺心的事情。我想借这个机会对我走过的人生道路做一些总结,同时也对未来做一些简单的规划,阐述现阶段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想法。

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生的每一个言行 ,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实际上都贯穿着哲学 ,没有一个哲学家是绝对脱离实际的。哲学确实有玄虚的成分 ,不能完全离开推理、抽象的概念 ,但更是对现实的推论 ,是追问之学 ,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之学。一个人只要爱思考 ,他就有哲学头脑。西方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有两种不同的道路。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和实际人生是紧密联系的 儒家最讲现实 ,儒家哲学和人生紧密相联 ,主要从人生谈人生 ,讲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道家则从宏观的角度 ,从世界的整体 包括 自然 来探讨人生 ,追问人生。西方传统哲学是比较脱离人生的 ,将哲学看作是追问概念之学。在哲学与人生不同程度相分离的今天 ,我们应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之路 ,讲求哲学与人生相结合。哲学是人生的态度之学 ,研究人对世界应该持什么观点 ,采取什么态度 ,追求何种境界 ,用 比较正确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与人生。不同的哲学决定了不同的在世方式,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因此 ,要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中,哪一个是高的 ,哪一个是低的。关于人生境界高低的划分有各式各样的看法。

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便开始尝试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一个人想要活出生命意义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标去找寻一个总体计画或是总体生命蓝图,依照这个总体生命蓝图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同时能够贯彻实行自己的构画,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会根据宗教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具宗教意义的生命;一个注重传统的人,可能选择根据传统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承袭传统的生命意义;一个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构画自己的生命,过著他所认为的合理的生活;„„。无论我们从事什麼样的选择、找到了什麼样的总体生命蓝图;然而依照该计画来构画生命,进一步活出有意义的生命,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因为总体生命蓝图不是现成的罗列在眼前,任由我们随意去评比拣选,就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力的;总体的生命蓝图必须要内化为自己坚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才能影响生命的方向

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第6篇

以智慧贯穿《哲学与人生》教学,让学生把《哲学与人生》作为人生行动指南

【摘要】哲学是爱智慧,智慧是既有最高水平的认识能力,又有最高水平的处理各种人生矛盾的能力,既能趋利避害,又能坚持原则。我们要以智慧为向导,通过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让学生把哲学作为人生的行动指南。同时,使学生通过哲学与人生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哲学与人生也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关键词】智慧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生行动指南

哲学一词(philosophy),philo(爱),sophia(智慧),意为爱智慧。源于古希腊语(Φιλοσοφíα),由“Φιλο”(爱)和“σοφíα”(智慧)组成,其意思是爱智慧。中国古代,哲学也是让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意思。那么,什么是智慧呢?智慧和聪明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智慧和聪明是有很大区别的,聪明只是说明了一个人的智商比较高,认识力比较强,反应比较敏捷。而智慧从智商来讲,比聪明更高,认识更加透彻,看得更高,更远,所以,有时有智慧的人需要大智若愚,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章里所说“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就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其次,聪明的人不一定就会处理好人生中的各种事情,而有智慧的人则能巧妙处理好人生中的各种事情,各种矛盾,也就是情商很高,那才是有智慧的表现。再次,有智慧的人应该是在大是大非,大善大恶面前能有清醒认识,能作出正确选择的人,不会是因利益而丧失原则的人,也就是德商很高的人。而聪明的人就有可能因利益而做出丧失道德,丧失原则的事。这时,聪明就变成了小聪明,而智慧则永远是大智慧。聪明的人仅仅有才,而有智慧的人则是既有才,还有德。总之,智慧就是既有最高水平的认识能力,能够高瞻远瞩,洞察秋毫,又有最高水平的处理各种人生矛盾的能力,既能趋利避害,做出最佳选择,又能坚持原则,以高标准的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习哲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用智慧指导人生,使人生能在任何境遇都能获得完美的结果。人的境遇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而有智慧指导的人生和没有智慧指导的人生是不一样的。许多人都很聪明,但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智慧。所以哲学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智慧,创造完美人生。《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应该以智慧为中心,引导学生如何以智慧指导人生,开启学生人生智慧,把智慧作为人生行动指南,或行动向导。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人生行动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生行动,可以使学生受到很好的教育。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更加突出智慧和人生行动的结合。可以分四部分来讲,第一部分:宇宙和人生。第二部分:辩证地处理人生矛盾。第三部分:提高认识水平,创造美好人生。第四部分:提高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生。下面我分别就每部分怎样以智慧为中心进行教学作一一阐述。

第一部分,首先,从宇宙和人生。我们可以先从宇宙到人的产生,再讲宇宙和人的关系。也就是唯物论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就是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就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对客观实际作深入、细致、全面的调查、了解、研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事实求是,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比如,四季循环,昼夜更替,自然都有节奏,人的生活也应如此,该休息就要好好休息,该学习,运动就要好好学习,运动。有些中职生违背自然规律,该休息不休息,该学习不学习,最终人生将很可悲。客观物质世界是人类产生的摇篮,但人又可以利用客观世界,在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服务,使人类不断发展。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勤思考,重实践,热情,主动,大胆,培养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树立必胜的坚定信念,都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又必须以认识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前提。所以,作为中职学生,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在这里,我们又启发了学生该怎么做。

第二部分,辩证地处理人生矛盾。其实,辩证法里有很多指导人生的智慧。比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中职生就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各种人际关系,要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有些中职生就是不能很好认识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同学,老师,朋友,父母,兄弟姐妹等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都是人生智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用发展的观点看自己,许多中职生小学,初中都落后,但到了中职学校,学习自己喜爱的专业,只要努力,一定会大展宏图。另一方面,我们在过去没有发挥出来的潜能到中职阶段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能得到大的发展。这些都能对中职生起到教育和鼓励作用。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认识到矛盾是普遍的,要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人生就是在处理矛盾中发展的,处理好各种矛盾,我们就能发展自己,处理不好,人生就不能很好发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认识人和事,都要既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要全面地看问题。再如,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就要从自己身上去找发展的原因,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做得不够,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发展自己。量变质变规律,我们现在的教材没讲,其实,这部分可以专门提出来讲。因为这部分应该有很多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人生智慧。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涓涓之水、汇成江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等等。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很好的智慧启迪。做如何事,我们都要注重量的积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去学,不断去做,才能成功。适度原则,做任何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该退则退,该进才进,该冲锋时就要勇敢冲锋。做任何事都要适度,就是学习,也不能不休息地去学,这样反而学不好。吃饭吃多了会不消化等等。这些,对学生都有很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 第三部分,提高认识水平,创造美好人生。第一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注重实践,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提高能力。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要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读书学习和亲身实践同样重要,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社会时代,读书就显得更为重要。第二节,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的认识绝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必须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样,对事物的认识才更加深刻,正确。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就会被现象所迷惑,甚至上当受骗。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这样,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是如此。特别是我国搞市场经济,许多人被金钱所迷惑,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来,我们更要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论部分,对中职学生来讲,学这两节是最有用的,学这两节也足够了。我认为没必要学更多内容。

第四部分,提高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生,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这部分讲三节:第一节,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开了社会,人就不能成为人。所以,我们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其次,要遵循社会的行为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的纪律,道德,法律,都必须要遵守。要不然,社会就没法正常运转,就没有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第二节,树立崇高理想,确立人生目标。理想是指路明灯,是前进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时代,许多人失去了理想,也就失去了指路明灯,没有了方向,使自己的人生变得黑暗,没有价值,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走向犯罪的道路。所以,理想对我们非常重要,特别是青少年,理想使我们的人生变得美好,光明,辉煌,没有理想,我们的人生则暗淡无光。第三节,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时代,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社会也会给我们回报,就使我们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我们的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甚至身心健康都得到了发展,也是我们价值的实现。

总之,我们要以智慧为向导,通过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让学生把哲学作为人生的行动指南。同时,使学生通过哲学与人生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哲学与人生也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

[3]《孟子梁惠王上》

哲学与人生幸福的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周国平;哲学散文;艺术特色

1 探究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周国平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于是,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一段段人生经历。

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感,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要饱含热情地好好活着。他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正因为这样,回过头我们再来看《妞妞DD一个父亲的札记》时,生命的悲欢离合,借助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以妞妞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凄美娇艳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现了出来,这不仅仅是痛苦,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永恒的渴望。

周国平不过是用文学的方式在谈哲学,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所表达的感悟仍是围绕着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等等。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与哲学的关系,这是周国平一生所追求的;而生与死,正是这两种思想的终极命题,让周国平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生命过程中的哲学意义。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以文学散文的形式阐释出来,如果用泡一壶茶来做比喻的话,哲学散文是那沸腾的水,其间所包含的思想就是那浓郁的茶香。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哲学思想增强了理趣,哲学也将变的深入浅出,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生命也因此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惜。

2 生活化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周国平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等书对改变读者的精神结构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不过,使周国平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以诗和哲理一样的文笔,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悲欢离合的哲学思考,荡涤着人们的心灵。

我们只要留意那个时代处的周国平对哲学的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周国平的哲学散文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特色DD生活化。

“哲学的写作可以分为多种,其中一种写作是学院式的,喜欢资料的收集和堆砌。这里不需要感性语言和形象思维,不需要与当下的结台,而更在意哲学的历史性,文章的抽象程度越高、术语的密度越大,这个人的思想就越坚实和丰富。还有一种写作,这种写作文风活泼,并融人了鲜活的生活场景,它常化艰深为乎易,如细雨滋润万物一样,发生得悄然而广泛”。

他的散文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他的哲学散文是众多写作方式的融合与升华,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特色,他的哲学散文和纯学院不同,更侧重于把哲学生活化或者应用化,然而并不是刻意去生活化。他的哲学散文也包含了哲学学术,因为哲学是一个知识积累和整理的过程,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也需要知识的搜集和整理,但是哲学如果仅仅是以学术的方式出现,这就是离开哲学的根本了,所以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就采取另一种表达方式,把哲学学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脱离了哲学家和散文家的界限,把对生活中的欢乐、痛苦、还有坚强和执着等等生活感悟通过哲学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周国平说:“研究哲学,其实有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对哲学有种领悟的能力,没有领悟的能力也可以做学术,但我可以肯定你不会有大成就;另外一个就是学者的功夫了。你首先要选择你的问题,哲学的看法必须是以问题为主,问题是核心,你要找出哲学中什么问题是一个重要却多年来没能弄清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能让你产生兴趣,然后你要发挥你作为学者的功夫,把古今中外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都找出来,去收集整理资料,看看这个问题有哪几种论述方式,然后你要进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不难发现,周国平可以让他的哲学散文深入生活,做到哲学的生活化,和他亲身去收集哲学资料,认真的学习,刻苦的钻研,系统的分析是分不开的。然而,这些只是基本条件罢了,最关键的是在这些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周国平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人,所碰见的事,所观察到的现象,所听到的话中,都加入了哲学的思考,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现象等等的本质,并加以理论化的总结,从而,得到生活的真谛,这些哲学认识都是和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的。

3 展现真性情

他的散文或平实或素雅或优美或哲理的文字中所透露出的个人的思维光辉的东西,或者个人魅力,让人着迷。特别是他在散文中流露出的真性情。可以说,在人心灵最微妙的地方,大都是注重性情的。不管你是有名的文人,还是无名的老百姓。性情,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情,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性情,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形象。

“我没有任何办法留住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我只能把它转换成所谓的文本,用文本来证明我们曾经的拥有,同时也证明我们已经永远的失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智性与情感生活,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真性情的表露。这本自传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智性生活,一是情感生活,二者大致体现了周国平的个性面貌,也表现了作者的性情。

文人大都是性情中人,周国平也不例外。做一个性情中人不难,但做一个诚实的性情中人却很难。“我唯一可以自许的是,我的态度是认真的,我的确在认真地要求自己做到诚实,我至少敢说,在这个名人作秀成风的时代,我没有作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周国平先生,作为一个清醒的学者,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的哲学家,他不回避,不隐藏,而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坦然用哲学散文这一形式记述着全部的经历。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我们的家庭关系,从表面看是稳定的,其实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因此,多少对看起来情投意合的夫妇,一时间离婚的传说满天飞,可是不久,当妻子讲起丈夫或丈夫谈起妻子时,又变得那样柔情似水”。在周国平的文字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周国平是客观地公正地看待这一切,所以我们读到这些内容时,感受到最多的是温情,是默默的温情,充满感激之情。

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有这样的观点“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

性情,则是一个人的性格的外在表现。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看重的是生活的意义、内心的感受,这就叫“真性情”。不管是为人还是为文,这都是他最看重的。穿梭于周国平语言与文字上,在素面朝天的文字里面,我们能缅怀到

一些欢乐或疼痛,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收获,我想这也只有周国平的真性情文字才能做到吧。

4 哲学思想的自我消费性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有着类似的观点:思想,是具有“自我消费”性质的东西。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里,哲学思想首先是他的爱好,也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学者周国平本人就是一本书,那么他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就是周国平。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开始都不是为了一定要弄出一个经天纬地的理论而进行研究的,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些生活或人生,是缘于对思想和理论本身的兴趣和魅力,而全身心投入到某个领域的。可以说,人类历史上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是思想家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尼采的《看哪这人》,卢梭的《忏悔录》,再到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与其说是写给世人看的,倒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文学艺术领域里有这样一句话:思想也是是自己的,然后才可能是大众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并不一定都有系统的理论和著作,甚至“不一定要拿出作品来,哲学家本人的生活和生命,就是哲学本身”。

尼采就是一个典型,他被许多人列为20世纪哲学巨匠之首,可尼采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几乎没有一本专门的哲学著作,其大量作品是一些警句、格言、随笔、杂感等,可以说既无体系又无范畴,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形态作品的人,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哲学家,在20世纪,可以说,几乎没有哪一个主要哲学流派,跟尼采的名字没有关系;也可以说,在20世纪,几乎没有哪一个重要人文科学领域,没有尼采思想的影响。

孔子,一位影响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思想家。我们也找不到他的系统的哲学著作和理论文章,几乎家喻户晓的《论语》,还是其弟子们整理的一些他的“只言片语”和对话,可是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力量和影响,没有一部哲学书能与孔子的这些“只言片语”相比,没有一位哲学家或思想家对人们的思想,对一个国家甚至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孔子的。

在思想的自我消费、享受上,周国平和希腊的尼采,古代的孔子是一致的,周国平的生活岁月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情,这种性情本身就是哲学,比那些所谓的貌似高深的哲学要深刻的多。他是站在上帝面前,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的,他那种“倒着活”的思想很让人震撼。

对于周国平哲学散文来说,哲学思想永存,精神不死,思维比存在更长命!

5 结语

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第8篇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的根本要求, 是做事的基本前提, 也是进行正确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要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首先, 做力所能及的选择, 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其次, 适应现代潮流, 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要求;再次, 要抓住机遇, 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实现人生价值。

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世界上充满了矛盾, 矛盾无时不在, 无时不有。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引导学生正视人生中的矛盾与难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1.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造快乐人生。

要让学生知道, 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人在普遍联系中生存, 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在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联系就是人际关系, 明确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 学会交友, 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造快乐人生。

2. 学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和困境。

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教育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知道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生是一个不断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懂得顺境与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顺境与逆境是相互联系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条件,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3.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矛盾, 促进自身的发展。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学会用矛盾观点看问题, 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看问题办事情不能偏激, 不能简单化, 要看到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认清事物的矛盾性, 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使矛盾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矛盾, 促进人生发展。

三、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人生发展能力是促进人生发展、获取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也为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走好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条件和保证。因此, 在教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内容时, 要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客观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理解明辨是非、理性思维、不断创新对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教育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 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四、顺应历史潮流, 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在教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时, 要注意把该内容与人生发展相结合,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1. 了解历史发展规律,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让学生知道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 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目标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 树立人生理想, 积极创造现实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并认识到要实现理想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五、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人生观、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 在劳动奉献中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1. 正确对待苦与乐、生与死,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苦乐观和生死观是人生观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说, 认识并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并不容易。很多学生在幸福安逸中长大, 平时娇生惯养, 贪图享受, 遇到挫折和困难又不知如何解决, 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 明确生与死、苦与乐的关系。首先, 中学生不能只想个人享受, 重点还是要学好功课, 掌握本领, 日后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要求学生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使自己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正确处理苦与乐的关系。苦, 先于人民;乐, 后于人民。要以苦为乐, 甘吃大苦, 力争为全民族富强、康乐、幸福而奉献。其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把个人生死与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建设统一起来。一方面,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应当珍惜生命, 并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做到“生的伟大”。另一方面, 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建设事业应当比个人的生命更为重要。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建设事业应当勇于献身, 视死如归, 做到“死得光荣”。

2. 让学生懂得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 实现人生价值。

实践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源泉和基本途径。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因此, 要让学生明白, 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尊重劳动, 热爱劳动, 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 实现人生价值。

3. 创造条件促进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实现美好人生。

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明白人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基础, 要把社会主义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就完善自身素质而言, 它包括人的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这些素质在人生问题上则表现为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能力、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等。其中人生道路可以使人明确前进方向, 人生能力可以克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困难, 人生理想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人生价值可以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从而自觉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问题, 创造条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实现美好人生。

上一篇:专门委员会工作细则下一篇:结业仪式致辞范例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