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2024-07-26

2024-2025学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精选8篇)

2024-2025学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第1篇

2017-2018学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为深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列》,根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做好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2017-2018学年(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信息公开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述

学院认真贯彻《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把信息公开工作作为依法治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院各部门、二级学院高度重视,采取了有效措施,安排专人进行更新维护,规范依申请公开服务,深化信息公开特色内容,创新信息公开方式方法,优化信息公开平台,广开宣传渠道,加强督查落实,增强信息公开效果,确保学院信息公开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和高效,以满足社会公众及师生员工对学校相关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一)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积极落实清单要求。根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将《清单》中涉及的有关公开事项逐条落实到具体部门,并由学院党委办公室牵头,协调组织人事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学生工作与保卫处、总务处、教务处、工会、纪检监察审计室等相关职能部门,分工任务、明确责任。为社会公众和全院师生提供及时、便捷、全面的信息服务。

(二)全面改版优化信息公开网站平台,提升信息公开质量。为使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方便师生更便捷获取信息,本学年度,学院着力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对门户网进行改版升级。新网站构图新颖温馨,自然和谐,并通过交互性优化、易用性优化等针对用户使用的优化工作,改善了人机界面,为师生和社会公众获取学校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对信息公开工作将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目前,新的门户网站已于2018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基本完成了底层数据的交换共享,为全面实现智慧型校园服务奠定了牢固基础。2017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我院官方网站、OA办公系统及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信息9023条。

(三)着力加强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学院大力推进师生普遍关切的重要领域信息公开,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增强学院的公信力。在涉及到师生利益和社会关切等方面,反复征求意见,做好动态更新。由招生就业处重点做好招生章程及特殊类型招生办法,分批次、分科类确定录取人数和录取最低分数,考生个人录取信息查询渠道和办法以及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指导服务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重点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由财务处定期主动公开三公经费,本学年学生收费的标准和收费相关文件,学院预算、决算等重点财务信息、加快实施“阳光财务”进程;由学生工作与保卫处重点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奖助学金评定、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申请与管理规定、学生奖励处罚办法等规章制度及时将工作动态相关信息公布;由总务处及时公布有关基建项目、设备采购、招 投标、规范招投标和采购管理等信息公开工作;由人事处主动公开领导干部社会兼职、因公出国(境)情况以及岗位设置管理与聘用办法、中层干部任免、人员招聘、教师数量及结构等内容信息;由科研产业处开展学院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完善学院学术规范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及时将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申报、科研奖励等监督制度和评审程序等相关信息公布。由纪检监察室将基建施工、设施改造、银行贷款、物质设备采购、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及时发布,保障了整个工作流程的信息公开与透明。

(四)拓展丰富信息公开渠道。

2017-2018学年学院不断加强官方网站、OA办公系统等常规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官方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及时公开学院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和师生员工、社会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目前,学院基本形成了以学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OA办公系统为核心的对外信息发布体系,确保全面、及时、准确地公开应公开信息,不断增强信息公开的深度和实效,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学院不断完善民主渠道建设,加强职代会、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学生代表大会信息发布工作,通过教育阳光服务平台、院长信箱等形式为学院教职员工和社会公众参与学院改革发展提供渠道保障。

二、主动信息公开情况

2017-2018学年本学年,学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OA办公系统学院门户网站及二级子网共计发布信息8670条,其中 新增信息2283条,更新信息6387。

1.各部门信息公开情况:基础教育学院102条、两个规范专栏3条、门户网站(主站)562条、学院(中心)党校10条、纪检监察审计室84条、招生信息网102条、就业创业指导网70条、组织人事处202条、教务处75条、学生工作与保卫处(团委)88条、工会27条、图书信息中心18条、规划与质量建设处106条、现代商务学院157条、机电信息学院122条、安全保障学院174条、安全培训学院44条、安全工程学院180条、文明创建4条、双一流专业群58条、新时代宣传专题网29条、教学成果13条、科研产业处53条。

2.OA系统发布信息638项,其中:党委文件74项、行政文件232项、纪委发文10项、部门发文228项、通知公告94项。

3.教育阳光服务网络平台共计受理事项82条,处理75条(其中7条属重复提交不属于受理范围已终止事项),均已及时办结并答复。在教育阳光服务网站中,信息公开栏目直接与学院门户网对接,所有信息与学院门户网同步更新。

4.微信公众号平台公开发布信息共计203项。

学院按照“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通过上级部门政务网、校园网、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主动及时地公开了:学院年度重大工作“大部制”机构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信息公开目录中所涉教育教学管理、人事招聘、工程招标、物资采购、招生录取、财务收费、奖助学金评定、校企合作、办事指南、安全培训、精准扶贫等重点领域的信息。

2017-2018学年,通过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新浪网、湖南日报、长沙晚报、华声在线、湖南安监微信公众号、湘微教育、湖南都市频道、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新闻网、科教新报、红网等省内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由省教育厅、省安监局的部署组织我院开展湖南省安全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对全省14个市州,近60所中小学,受益师生超过2万人;深入开展以“规范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两个规范”治理整顿活动专题教育,培养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精准扶贫、送教上门将安全培训课堂办到基层、企业、工作现场;深化校企校政合作;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调研;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抗洪抢险志愿活动;加强办学特色和安全人才培养经验等特色工作和参与社会服务的大事件等信息进行了广泛报道,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三、对学院信息公开的评议、举报等情况

经过调查了解,2017-2018学年,全院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对学院信息公开工作评价满意、反应良好。目前,未收到因信息公开工作开展不利出现举报情况。

四、信息公开工作下一步工作打算及改进措施

近两年学院的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一些地方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学院试行(施行)“大部制”机构改革、校院两级管理,各部门岗位人员有所调整,信息公开工作开展不均衡、规范化程度不高、监督约束等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下一步,学院将组织信息公开工作培训,强化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信息公开意识,进一步理顺、完善信息公开工作机制,优 化工作流程,提高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大力推动各部门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学院信息公开内容审查和更新维护、考核检查等工作制度,积极稳妥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师生、社会公众能及时、便捷、有效地获取学院各类信息。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2018年10月31日

2024-2025学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第2篇

2017-2018学年辅导员、班主任选拔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优秀辅导员、班主任基层学生管理作用,结合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拟组织对申请担任2017级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进行选拔,具体方案如下。

一、选拔原则

公开 公平民主 择优

二、选拔对象

学院各单位报名申请担任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候选人

三、选拔时间

选拔时间为8月21日——25日。

各二级学院根据本学院情况拟定本学期所需辅导员、班主任数量,报学院组织部、学生处核定。

选拔由各二级学院自行组织。各学院确定好具体日期后提前通知学生处、组织部、纪委参加。

四、选拔程序

选拔过程由递交竞聘材料和面试答辩两部分组成,各占50%比例,成绩汇总即为最终成绩,根据成绩择优录用。新聘任人员原则上综合成绩不低于80分。

1.递交竞聘材料。参加竞聘人员递交一份个人竞聘材料,内容包括自我简介、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经历、工作优势、任职届期内工作打算等,字数不限,于8月21日前电子版发送到所报考学院学生科邮箱。每人限报一个学院。

2.面试答辩 学院组织部、纪委、学生处、各二级院部等单位共同组成面试小组,具体面试答辩时间、地点由二级学院确定,届时通知。

3.公示。8月28日至9月1日成绩公示。

五、组织领导

为保证选拔工作公平公正顺利进行,成立由学院组织部、纪委、学生处、各二级院部组成的选拔聘用工作领导小组及评审小组。

1、各二级学院要认真组织,统筹安排,确保选拔竞聘工作如期进行。

2、凡竞聘时间内未参加竞聘的人员,视为自动放弃,取消竞聘资格。

3、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临沂职业学院

2024-2025学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第3篇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高低,而大学生参与锻炼的实际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的形成。随着社会科技文明的发展,国家现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是高素质的人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身体素质的好坏关键在于其运动习惯的养成与否。因此,认真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发挥高校体育的作用,努力培养他们形成健康体育意识和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并使之始终伴随其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资源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科学系在校生随机抽取的40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生各200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到了关于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现状的论文数篇,并且通过Internet网搜集了我市及我省关于高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各种政策和文献。

2.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并按照问卷设计原则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为88.75%,效度大于4.5。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5份。

2.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

据调查得知,我院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认知方面认为体育锻炼对自身毫无意义的仅为2.1%。体育作为一种融健身、娱乐、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手段已经他们接受,并同时感受到了体育对自身的重要性。

当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格局,并从单纯地追求身体健康逐步转向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价值的取向上主要集中在运动娱乐、增强体质和应付考试三个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57.75%的学生认为运动娱乐最重要,说明起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仍有近一半的学生还没有摆脱体育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从表2可见男、女生都有97%以上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重要的,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无明显差异(通过卡方检验<0.05)。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的认识基础。

3.2 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

参与体育锻炼状况主要指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形式、时间、知识来源、制约因素等方面的情况。

3.2.1 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布特征

从表3可见,男生大多喜欢对抗性强、活动量大、能够体现个人魅力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运动量且动作轻盈、对抗性弱的运动项目。这也反映了男女生在项目上选择的差异。

3.2.2 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为个人或与同学在一起,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一个主要部分。从表4可见男生在和同学在一起、教师指导下这两项调查之和为55.89%,而女生则为61.62%,可见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女生习惯于群体活动。

3.2.3 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程度。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但是从表5可见其参与锻炼的实践却处于低水平。体育健身是一种长期坚持才能出成效的健身方式,机体只有在长期的适应与提高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得以提高。

3.3 制约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调查情况显示影响学生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12.53%)、体育意识和价值观(8.40%)、体育态度和习惯(7.13%)、运动技术水平(4.72%)等。客观因素主要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8.13%)、学校运动氛围(2.9%)、空暇时间(2.33%)、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2.51%)、就业压力(24.2%)、缺乏技术和方法指导(17.15%)等。可见场地设施的缺乏与学业负担成了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已由单一地追求生理价值向生理、心理、社会一体的价值功能转变,由原来的追求增强体质转向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同时用来交流情感。

4.1.2 在其参与运动项目上主要集中在实用、娱乐、健身项目上,同时在选择项目上性别差异明显。

4.1.3 认识上的提高并没有带来行动上的提高,60%以上的学生在每周运动次数不足3次,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4.1.4 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及场地器材的缺乏等。

4.2 建议

4.2.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其终身体育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社会需要,在认识与实践统一教学中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注意加强引导学生自我体育知识的学习。

4.2.2 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提高现有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制定指导方案。

4.2.3 加强学校领导的思想教育,提高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6.

[2]钟振新, 姚蕾.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科技, 2003, (3) :27-29.

[3]王秀霞.山东省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 2007, (5) .

2024-2025学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第4篇

[关键词]平安高校创建;维稳综治;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回首2014年6月,我校圆满完成了“平安高校”建设申报工作,按照两年的考验期,我校的评审工作有望在今年启动。近两年来我校为“平安高校”的验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点工作经验,仅供大家参考,请多多指正:

一、全面深化维稳综治安全工作,积极开展平安高校创建活动

我校始终把“平安高校”创建工作放在推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大局中进行研究、部署,积极推进校园安全防范网建设,切实做好维稳和应急管理工作,依法整治治安、交通秩序,狠抓各项综治工作措施的落实。

案例回顾:2015年,为彻底改善我校干杉校区西门外“脏、乱、差”的现象,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学校保卫处多次与长沙县干杉镇政府沟通、协调,并邀请干杉镇政府牵头联合综治办、派出所、社区、城管队、国土所、交警队、交管站、供电所、工商所等部门多次来学院召开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专项整治协调会,由政府出面请专业拆违公司对西门外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并加大对校区西门周边“黑车”整治力度,划定西门外交通标志、标线及停车位,规范停车,确保校车、职工车辆能安全、有序进出校区。

二、主动建设,积极防御,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

从目前情况来看,校内外治安仍然是学校安全工作的最大隐患,偷盗、网络诈骗、打架事件偶有发生,为此,加强校内外的治安管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尤其重要。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理顺安全保卫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专群结合、人员防范与技术防范相结合的治安防范体系;三是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四是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对管制刀具的管理。

三、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做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管理工作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主流健康,但不平静,噪音与杂音时有出现。安全上的隐患、工作上的薄弱和不适应地方,往往需要严防死守。所以,我们大力增强广大师生辨别是非、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消极思想侵蚀的能力。注意加强校园网络的监控和管理,深入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活动,积极做好邪教防范和处置工作。为提升安全教育工作管理成效,我们一是大力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充分运用班会、集体活动、橱窗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宣传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二是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三珍、三观、三美”教育。三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努力推进安保物业外包,开启校企结合新局面

2015年10月,物业公司进驻我校,承担干杉校区安全保卫服务、环境卫生清洁服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绿化养护服务和零星维修服务等五个方面的服务。为积极配合物业社會化服务外包,我校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安保物业外包实施方案草案,并提交校务会议多次审议,最终制定出了实施方案。该方案在校园治安管理、校园消防管理、校园交通管理方面对物业公司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了安保物业外包效果显著,校园安全稳定、秩序井然,开启了我校安保物业外包的新局面。

五、隐患排查进入新常态,整改措施要求必须到位

既然是安全隐患,就不是随便可以发现的,隐在何处就要经常性地进行排查,心理疾病排查、火灾隐患的排查、消防通道的排查、水电气、危险物品以及建筑施工场地隐患的排查要常抓不懈,对于排查出来的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整改,如果要求部门整改的地方没有整改到位,主管领导和部门责任人就要督促,一旦酿成安全事故,将严格追责。

例如,每到开学初,我校安全委员就会采取以地毯式检查及部门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教学楼、实训楼、办公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配电房、车队、在建设施的治安、消防安全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整改。此后每个星期均组织人员检查安全状态,及时发现隐患,将检查结果在OA上公布,随后追踪、落实整改措施。

六、宿舍安全管理重在预防,发现规律,及时应对

从近几年的形势分析,学生财产损失、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被盗情况绝大部分发生在学生寝室,当然寝室也是学生财务的重要存放场所,针对这一情况我校的做法如下,一是在宿舍内安装保险箱,二是加强宿舍的巡查,三是在学生上课时加强监控系统的监控,四是增强宿管员的责任意识,五是加强学生对财务的自我防范意识。

女生公寓笔记本被盗的案情回顾:2013年开学,女生公寓区域连续发生多起早晨入室盗窃笔记本电脑案件,此系列盗窃案发生后,学生们人心惶惶,生活、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学校保卫处接到学生报案后,一方面总结盗窃案件发生的规律:发案时间集中在7:00-8:00之间,盗贼趁公寓内个别学生早起,其余学生还在熟睡之时溜进房间窃取财物。一方面采取有效的处置方法:安排夜巡人员每天6:30-8:00在女生公寓门口蹲点守候,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现场抓捕。通过以上措施,成功遏制了女生公寓笔记本电脑盗窃案件的再次发生。

从当前我校的平安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我校多次获得荣誉表彰,“平安高校”建设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性。同时,随着“平安中国”和“平安湖南”建设宏伟工程的深入推进,为我们的校园安全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好氛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各种挑战下,校园安全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必须积极对接新要求,努力做到有守有为、敢于担当、改革创新、建强队伍,从而为全省的“平安高校”建设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王才领,徐俊.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平安高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

[2]欧汉生.浅论平安高校建设的基本策略[J]价值工程,2011,(36).

[3]余德锋. 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0(2).

2024-2025学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第5篇

2017-018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2、培养合格的社会人

3、以体育运动为手段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师德建设

以自身成长和发展为目标,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为依据,以规范自身职业行为为重点,严格约束和管理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师德建设要求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专业技能。

三、教学工作

1、切实贯彻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有效管理,落实科学的教学常规。

(1)备课:按学校要求,按时、保质备课,加强集体备课,三维目标、重难点关键一致,对照课程大纲,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各个环节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

(2)上课:教学目标明确,知识传授正确,方法科学有效,教学行为规范,课后反思及时。

(3)深化教学改革: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4)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课前撰写课时计划及教案、课后小结,课余撰写论文,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主题构建,定期进行教科研活动,为老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开展对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水平段中教法要求手段的研讨,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教师相互听议评课,共同学习研讨。

2、加快课程改革步伐

积极研讨课程改革,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做好各专项体育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有机融合,积极拓展新的思路。

3、做好运动队选拔训练工作,为参加各级比赛储备人才

为学院参加各级比赛,选拔及储备运动人才,本学期进一步做好新生特长生的初选和培养工作,构建特长生激励机制;创建特长生成长档案;与班主任沟通,做好协调工作,积极发展、培养新队员,形成梯队建设,逐步建设成有规模、有特色、有影响力的运动队。

同时,紧抓传统项目,努力拓展新颖项目。

1、继续抓实做好田径、篮球等项目日常训练工作,抓好梯队建设,形成稳步发展良好事态;

2、结合国家继续深化国家足球进校园活动、普及足球运动,开展各级联赛的大趋势,做好足球运动队队员的选拔及常态化训练;

3、极限飞盘在开设选修课的基础上,做好学生的宣传普及做好,本学期做好飞盘的技巧比赛;

4、射箭做好日常训练及管理;

5、立足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加社团健身

根据学院现有田径社团、足球社团、篮球社团、武术社团、极限飞盘社团、轮滑社团等,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培养兴趣、培养特长,立足课堂、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发组建,或依托社会团体俱乐部,参加不同形式的课余训练,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以比赛为杠杆,促进教学,促进训练。振奋士气,凝聚团队力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6、做好器材管理场地维护工作。有标准、有计划地配置器材、设备等,落实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制度,做到器材有借、有还的制度,确保其最大的使用率和安全性。落实运动场地维护、安全管理。

六、本学期重点 1、2017年秋季田径运动会: 提高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对体质测试也有极大的促进。各系高度重视,思想统一,组织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加强练习,确保安全,提高成绩,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2、2017年国家学生体质测试:开学及开课初宣布体制测试项目、标准、规则、测试时间。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各系及班主任、学生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多渠道、多手段训练,严密组织,保证安全第一,及时测试工作,客观、按时上报成绩。

七、本学期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制定新学期教学及各项工作计划,集体备课。

2、选拔新生体育特长生。九月份:

1、开学初按学院及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各项教学计划、进度、教案的撰写。

2、体育教研室组织自查教学计划、教案。

3、宣布2017年体质测试测试时间,测试项目、标准。制定体质测试方案,统筹安排训练时间。十月份

1、学院秋季运动会部门协调、裁判分工安排工作会;

2、参加校外健美操、田径比赛;

3、学院运动会;

3、青年教师及外聘教师听课、评课; 十一月份

1、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制定迎新越野赛方案; 2、2017体质测试的各项测试、上报工作;

3、CUBA篮球比赛; 十二月份

1、冬季越野赛;

2、学期末总结;

2024-2025学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第6篇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_________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_______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________则占据了民间_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________,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2.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

A.温故而知新

B.兼相爱、交相利

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弱者道之用

3.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班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4.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

A.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B.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 C.“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

D.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5.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格守“士”的通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6.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版。”这说明

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7.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D.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8.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9.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到,“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由此可见

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

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 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10.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

A.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

11.《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反映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之路

B.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C.四人的救国方式基本一致

D.四人的斗争对象基本一致 12.有学者认为,能够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以下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13.1930年6月,共产国际在给中共的指示中强调,必须集中精力组建和加强红军,以期将来根据军事和政治形势,去夺取一个或数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据此可知

A.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B.中国革命探索道路曲折 C.中共得到了苏联的援助

D.工农红军亟待发展壮大

14.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实施“新政”,90年代邓小平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D.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15.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国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

1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17.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是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

18.学者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描述:“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推动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

B.使雅典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C.推动了古希腊人的怀疑精神

D.推动了个人私欲的膨胀

19.“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对这段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该材料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向天主教会的权威提出了挑战 C.冲击了中世纪的王权

D.倡导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

20.史学家张岱年认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以下对中西启蒙思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经济基础的强弱不同是二者形成不同历史范畴的根本原因

B.是否从根本上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是对二者历史影响评价不同的主要原因 C.二者都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系统,体现了破旧立新的思想解放精神 D.不能脱离中西具体的历史背景来苛求思想启蒙

21.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B.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C.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D.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22.1894年,赫胥黎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这一主张

A.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理论渊源

B.是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 C.认为生物界的物竞天择并不适于人类社会

D.强调生物界的物竞天择,宣扬社会进化论

23.《人间喜剧》一开始在中国被译为《人间戏剧》,后来也有主张应该译为《人间闹剧》,认为作品的故事没有喜剧内容,相反,全部是悲剧。巴尔扎克描写的悲剧人物(以葛朗台为例)形成的原因是

A.深受封建压迫和剥削

B.人性畸变、人欲泛滥 C.革命失败、群众被杀

D.精神空虚、陷入迷茫

24.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右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

A.现实主义流派

B.浪漫主义流派

C.印象主义流派

D.现代主义流派

25.在2006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几位意大利影评专家这样评述冯小刚的《夜宴》:“无论从情节还是从结构而言,《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由此推断,这些影评专家认为

A.艺术应该做到内涵与形式统一

B.世界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发展 C.中国影视情节符合西方人口味

D.艺术价值源于对现实的演绎

二、综合题(50分)

26.(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宋明理学重建了人的哲学。不以鄙陋之心看人类,而以其价值理想看人类,人类的真正价值便显现出来。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四: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给儒学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明理学从哪几方面“重建了人的哲学”?(6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的本质目的又有何相似之处。(6分)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之处。(7分)

27.(12分)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来我国的高考历史命题走过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历程。①l950——1965年,高考历史命题基本上以知识识记为主,题目较为简单,题型相对单一。

②1966——1976年,高考历史命题中断,影封史学成为当时的主流,主要是推荐“根红苗正,出身好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③1977——1990年代初,历史命题曾经再度考察知识的再现,仍然注重革命史的考查,考查学生的识记为主。

④1990年代——2010年,高考历史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学科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考察。

⑤2010以来,高考历史命题升级,强调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的辩证思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价值观)。注重唯物史观和国内外热点问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难度较大。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内容进行探讨、解读。(说明: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形势、特点,就某一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就不同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婚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婚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了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10分)

2024-2025学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第7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为做好大线网运营人才储备工作,我司拟在5月开始组织工作小组前往贵校开展2017-2018届订单学员招聘选拔,届时请给予支持和配合。

现请贵校协助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一、2017届毕业生计划在贵校招聘的岗位及需求专业:

1、通信检修员: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相关专业;

2、车站设备检修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关专业;

3、车辆检修员:汽车运用技术等相关专业;

4、变电(接触网)检修员: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相关专业;

5、列车司机:城轨类、铁道类、机电、电气、自动化、电子技术、机械、计算机类及其他等理工科类专业;

6、站务员:理工类专业。

二、2018届毕业生计划在贵校招聘的岗位及需求专业:

1、通信检修员: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相关专业;

2、车辆检修员:汽车运用技术等相关专业;

3、变电(接触网)检修员: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相关专业;

4、站务员:理工类专业。

三、请通过学校就业网站、院系班级网站、班主任等途径发布我司订单班招聘信息。招聘信息详见《附件2:广州地铁2017-2018届订单班招聘通知》。

四、请组织学生报名,并请提前准备以下应聘材料(面试现场提供):(1)应聘人员信息登记表(需贴上小一寸近照)

(2)应聘承诺书(打印在应聘人员信息登记表A4纸反面)(3)身份证复印件(需正反复印在同张A4纸上)(4)成绩单复印件(学校及学院盖章)

注:请按上述顺序进行装订,并在各页材料的右下角用黑色水笔/钢笔签署姓名、报名日期。

五、请按我司公布的招聘条件,对报名学生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基本条件学生的基本信息录入 《附件3:广州地铁2017-2018届订单班应聘人员信息汇总表》,并于5月19日15点前以邮件方式回复我司人力资源部经办同事。谢谢合作!联系人:曾老师,电子邮箱:zengjidi@gzmtr.com;联系电话:020-84216567。感谢贵校对我司本项工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特此函告。

附件: 1.广州地铁廉洁协作公开信

2.广州地铁2017-2018届订单班招聘通知

3.广州地铁2017-2018届订单班应聘人员信息汇总表 4.应聘人员信息登记表 5.应聘承诺书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运营事业总部人力资源部

2024-2025学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第8篇

考核自评报告

根据《广东省关于开展2018本科高校“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及2019年“创新强校工程”资金申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制体制改革

(一)机制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1.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持续完善

学校继续努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照大学章程实施管理,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科学发展。

一是重新修订了《中共嘉应学院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嘉应学院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和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的决策程序。

二是制定了《嘉应学院章程》,以章程作为依法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完善学校规章体系建设。

三是制定了《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完善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理念。

四是制定了《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规程》《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规程》,民主参与制度建设完善并有效实施。

2.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学校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岗位设置与聘任、绩效分配等方面全面实施推进和深化人事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

一是大力实施业已制定的《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省市共建师资队伍规划》、《嘉应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试行方案》、《嘉应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嘉应学院B系列人员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等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

二是不断完善和强化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初步建构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师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合作、保障有效、平衡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机制。

三是继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学校已实施岗位设置与聘任,强化岗位职责与竞争意识,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目前正在实施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

四是进一步完善绩效与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在大力实施《嘉应学院高层次人才薪酬分配方案》、《嘉应学院教授、博士津贴实施办法》等薪酬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对《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3.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凸显成效

一是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学校努力对接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准行业、合作共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对接专业国标和专业认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培养标准,加强技能、职业素养和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的养成。根据人才核心素养和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以及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三大类的架构。

三是学校结合发展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将协同育人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四是通过持续实施一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设育人新载体。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制定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等,培养的卓越人才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五是通过校校合作,协同育人取得新成效。学校作为广东省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先后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政校企合作,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沟通交流,努力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型合作模式。2012年,与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约联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高级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先后与香港盛家商业机构、广东丰乐集团、梅州移动等16家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

六是通过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学校制定了《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实行校内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依靠现有的教学资源,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在2017-2018学年,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广大教职员工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科研奖励办法(修订版)》和《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成果突出

我校高度重视资源配置机制的建设,围绕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提高学校资源向教学、科研汇聚的力度和水平,优化调整资源,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是对学校职能部门进行机构调整。2016年将原资产管理处的资产管理职能与原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的职能合并形成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实施2年来,对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的科学化,特别是提高实验室资源配置效率的效果明显。

二是科学规划资源的整合。新建的文科大楼已投入使用,对全校的机构和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配置,整合提高入场单位资源水平和档次,并按照应用型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配置,有效提高整合了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教师职业技能教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教学资源,提出了学校教学场地调整方案并在2018年9月开始实施。

三是全面推进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了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更好地实现平台设备的开放共享,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共享平台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密切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与地方共建实验平台,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实施。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与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对接,整合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共建产学研结合,既服务教学科研,又开展社会服务,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验平台,使共建实验室成为省市共建高校的重要载体。

四是启动了新一轮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已制定了《嘉应学院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初稿》,拟经过学校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后开展进一步的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校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

一是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监督、依法治校”的大学治理结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方面,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下一步,我校将重点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术决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和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大学制度体系等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与实施的措施步骤。

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考核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分配制度有待完善、各类津贴补贴的发放有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等方面的问题。下一步,我校将首先在深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方面,着重深化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改革。如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和专业对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创新引才形式,实施灵活的用人方式,制定和完善教师素质提升制度,修订完善《嘉应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规定》,推进“放管服”职称评审改革工作等。其次将深化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在改革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实施非事业编制人员岗位设置与聘用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再者是将进一步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机制,如修订《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及各项考核评估方案,制定科学明确的目标体系、严格规范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性激励机制,等等。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目前,教学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质量持续改进能力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有待加强,教学改革运行不畅,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教育开办积极性不高,以及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性不足等。在我校2018年3月至6月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以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课程建设改革、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大 “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教学成果奖培育、以及制定和实施《嘉应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方面作为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方面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高校服务产业的能力。

四是在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方面,仍然存在科研组织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科研创新活力不足、科研评价考核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我校将在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式、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进全校创新、创新科研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科研管理职责等方面着重研究,借鉴国内外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五是在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学校存在着办学资源不足,学校资源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不足,资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还不能适应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校宏观规划机构,改革各类资源的计划、论证模式并建立完善项目论证体系,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增强资源管理力量,制订激励实验实训教学、大型实验平台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等,通过上述措施,切实强化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

二、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省市共建总体规划,瞄准“申硕”目标,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深化人才机制改革为突破,以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不断增长,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成长,“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较好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1.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规模基本能够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的需要,2017-2018学年校本部专任教师803人,外聘教师240人,折合教师总数923人,折合生师比为20.25:1。学校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18年6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19.93%。在专任教师中,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增加,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2.发展成效明显,素质不断提升

第一,我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有新的进步。一是通过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等方式,克服区域劣势,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修订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系列政策,较大幅度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待遇,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17-2018学年,引进博士等各类人才88人,继续聘请一批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和各行业的高级人才为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服务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重视教师内部培养,支持和鼓励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申报各层级的人才培养项目。2017-2018学年有4人选“扬帆计划”,有10人入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三是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取得新成效。学校重视教师的分类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和激励政策、新教师培养方案等,设立中青年教师培养项目,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作用,通过开展校内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17-2018学年组织了37名新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组织了240多名教师参加“慕课课程开发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班;举办新教师培训班,对80多位新教师进行了校本适应性培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教学问的新问题与策略”培训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勤勉务实:我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培训班。修订了《嘉应学院退休、延退、返聘管理规定》,继续发挥退休老教授在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传、帮、带作用。同时,继续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本学选拔了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现有在培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五批共70人,投入培养经费共630多万元。

第二,在“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是学校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校内培养、企业锻炼、挂职锻炼、“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和专门津贴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177人,占专任教师22%,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2017-2018学年,新聘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176人,占新聘教师70.37%。与此同时,我校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选派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参加专业实践,让教师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实践技能。一年来,有35位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实践实习和考察学习。

第三,教师交流访学方面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的对外学术交流和访学活动持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与国(境)外交流合作日渐频繁。我校现有国(境)外教育背景或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连续工作1年以上经历的教师55人,占教师比例6.8%。2017-2018学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4人,承担外语、经济、音乐等教学工作,与中国教师形成一支多元文化的教师队伍。2017-2108学年教师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讲学等学术活动有近100人次。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的访学进修,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3个月以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有59人,占校本部专任教师7.3%。

3.教师管理制度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度提高

我校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整体构思和科学规划,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及职称评审系列政策等制度,使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逐渐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推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校一直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制定了《嘉应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强化师德建设。2017—2018学年开展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方直卓越教师(教育工作者)、邓振龙基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评选工作,共评选79人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此外,根据省教育厅安排,2017年9月我校组织开展了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着重开展学习政策法规、先进人物事迹,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举办师德征文等系列活动,效果良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虽然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生师比仍然偏高。生师比为20.25:1,仍高于国家规定比例。虽然学校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但仍有一定差距,学校将继续通过提高专任教师数量和聘请兼职教师,降低生师比。

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仍存在较大困难。高层次人才竞争激烈,而我校受制于办学层次和区域劣势,导致了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很大。我校已进一步调整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措施,落实任务,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引进和聘用方式,希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三是教师访学进修、学术交流自我提升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对访学进修、参加培训缺乏主动性,对外交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教师数量偏少。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改善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环境,营造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推进海外访学进修项目,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国外访学进修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水平的提升。

四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较好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将加大力度推进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建设方案的各项措施和任务。

三、人才培养

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改革发展的成绩 1.人才培养定位日趋明确

学校致力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学校坚持优化教师教育,巩固基础学科,加强理工学科,发展应用性学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2.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2011计划”,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完成第三轮重点学科建设,并启动第四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共投入1700多万元的建设经费,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建设格局。汉语言文字学、地理学、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专业发展稳步提升,现已形成文、理、工等专业协调发展,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30个,占50.85%,传统师范专业19个,占32.20%),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专业项目22个。2013年以来,学校新增运动训练、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社会工作、物联网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学前教育、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等10个专业;新增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网络工程、日语、软件工程、工程管理等7个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至2018年5月,我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已达51个,专业建设达到新的水平。产品设计、汉语言、环境科学2018年暂停招生。

3.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

一方面,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推进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深化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完善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监控及反馈体系,实现对本科教学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8 年,围绕审核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整改方案,通过落实审核评估整改,力争实现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有成效,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立德树人理念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更加深入人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加有机融合;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对标实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学校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专业评估方案对19个本科师范专业开展评估,并组织工科类专业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专业率先申请2019年IEET专业认证。各专业先按照专业标准和专业认证进行自查自建,组织交流和学习,力争逐批通过认证。

4.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学校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国家、省、校三级项目申报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以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专业建设全面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实施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获得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84项,省级教改79项,校级教改75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一批成果被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正在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已开展8届校级青年教师竞赛,其中53名教师获得一等奖;80名教师获得二等奖;116名教师获得三等奖。推送8名教师参加省级青年教师竞赛,4名教师获奖,2018年第四届青年教师竞赛,我校获得一等奖1名,优秀奖1名。2017年1人被广东省考试管理中心授予广东省英语、计算机考试考务工作优秀个人称号。

5.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扬教师教育的优势,大力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

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彰显。一是教师教育特色初步凸显,教师教育专业涵盖了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专业。二是定向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和“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计划”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与16个行业或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设“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65期,成效显著。三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学校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运动训练(足球方向)专业,培养了包括国家女足队员谭茹殷在内的一批优秀运动员、国家级裁判员,学校女子足球队获得广东大学生运动会女足冠军等一系列殊荣。四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显著。五年来,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共计1000多人次(含集体及个人)获得566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39项,省级奖励427项。学校投入了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获国家级项目130项,省级400项。近五年我校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总数达到1072人。

6.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学校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智慧校园硬件建设基本完备。经过数字化校园二期建设,学校硬件平台上升一个台阶,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校园网骨干网络升级改造。升级至万兆到楼宇,建设光纤总里程近60公里,出口总带宽升级至5.2G,配合增加的缓存设备部分热门资源建立校内缓存,个人网速基本可达20M。

二是多专网共同运行。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一卡通网络,门禁网络,监控网络五个基础业务网络稳定运行。

三是有线、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在原有20300个有线信息点基础上,增加无线2100个AP,已实现70%的学生从有线往无线平滑过渡。

四是服务器存储资源更新完善。计算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大大提升,在增加4台八路服务器后,存储资源扩展为160T,全面承载了数字化校园业务。

五是智慧校园软件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已上线投入使用。实现了业务再造、数据共享,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完成了各类系统架设、二次开发和业务再造,并且完成了各系统业务打通、数据清洗和数据审计的各项工作。智慧校园智能一卡通系统运行良好。已完成身份认证、圈存转账、商务消费、图书借还、门禁管理、智能控电、智能控水等系统建设,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后,学校开源节流效益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校在本科教学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并逐步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但与同类兄弟院校相比,我校还明显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师范”建设背景下,教师教育资源分散,多部门管理协同工作困难,师资力量薄弱,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和整合。教师教育是我校的优势所在、根基所在,但由于社会需求与招生就业等种种原因,传统基础学科师范专业近些年不同程度地被弱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新师范”“国考”环境下,传统师范教育特色未得到彰显,师范教育未形成合力。面临“国考”,任务重、压力大,形势严峻。“新工科”建设环境下,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足,工科数量不多。学校未能紧跟广东省加强工科建设的发展步伐,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学校发展定位和内涵发展与梅州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需求适应度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结合度有待加强。

二是高水平教学项目欠缺,教学改革与建设有待提升。近年来,我校在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中投入很大力度,取得长足进步,项目数量和投入资金都有大幅提升,但省级以上项目偏少,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匮乏,包括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以及教学成果奖项目。这是我们今后在创新强校工程、人才培养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之处。

三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在实施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项目中,部分教师存在理解不充分、落实不到位、推进不平衡的问题。

四是专业建设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够。从目前我校专业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缺乏通过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数量欠缺。从专业设置来看,尚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足的情况。实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学等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布点数、招生数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一些传统的专业缺乏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发展服务的特点。

为促进学校向纵深方向发展,进一步将我校建成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本科院校,须从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为此,需要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继续加大“外引内培”的工作力度。采用引进、外聘等多种方式引进新的教师资源,以改变现有师资格局,增加师资队伍活力;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积极有效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大力实施“教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千百十培养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和“育苗工程”,逐步构建一支整体结构较为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同时,深化人事分配、管理等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优化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和稳定各类优秀人才,不断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专业改造。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建设上,加快开展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专业认证工作,争取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在专业设置方面增强适应性、提高针对性、加强综合性,以质量为本、以特色取胜。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和建设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引导建构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引导建构参与单位之间的交换学习机制,鼓励开展人才的协同定向培养。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行宽口径设置并加强基础教育,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和课程,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转换奠定必备的知识和素质基础。

三是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基础,广泛调研、积极筹划,优化和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从各个方面优化教学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加快国际化办学力度,并争取新的突破。加强对全校教师的培训,切实提高全校教师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认识。设立应用型本科人才改革专项基金,通过立项方式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提高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全面抓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加快“卓越教师”班和“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步伐,全面推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探索实行专业大类培养;完善“4+X”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探索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五是全面落实“质量工程”相关措施。以“质量工程”项目开发与建设为抓手,发挥项目的示范功能。继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校级和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项目;做好质量工程项目的中期检查;完善建设“嘉应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专题网站。

六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习基地数据库建设;制订实习基地建设标准,分层建设。

七是着力打造“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行为管理平台”。通过无缝集成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虚拟化安全、运维监控管理、云计算业务流程交付等软件技术,利用高速网络聚合多套超融合设备,实现资源模块化的横向弹性伸缩,形成统一的计算与存储资源池。在此基础上建成我校的人脸识别监控平台、学生校园行为轨迹安全管理平台、教学质量与学生行为大数据平台,从而大大提高学校全天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补短板”项目,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1.科研体制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和《嘉应学院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我校学科建设成绩显著。2012年,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第九轮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实现了学校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16年,地理学被批准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客家学(交叉学科)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至此,我校省级重点学科数达到5个,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校进一步强化对已经上报省教育厅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和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力度,做好各项冲一流的准备工作。

3.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创新高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国家级项目,项目经费为38万元。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是刘小松老师的《加权Hilbert空间的若干特征》,项目经费为18万元;张声源老师的《基于NF-κB通路的蒲桃种子酚类化合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项目经费为2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分别是肖文评教授的《晚清民国时期粤东北客家侨乡民间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杜德栎教授的《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提示:2017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本校共有三项,立项通知书文件时间为20170727,是否计入?—陈明)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16项省级项目,项目经费为108万元。其中,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教育科学重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10万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8项,项目经费为30万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8万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6项,项目经费为6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4项厅级项目。其中,2017广东省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3项;2018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0.5万元。

4.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我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确立了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立地生根、全面开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指导思想,这对学校推动社会服务工作作用明显。

一是在科技服务方面,我校长期坚持政产学研用合作,重视技术转移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及其他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工作,千方百计推广教师科技成果,投入保障力度大,措施有力。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与28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签署横向科技合作项目,获横向科技合作经费475.98万元。近几年来,我校先后与近400家单位开展了政产学研合作,并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共46人。同时,我校还与梅州有关部门围绕服务“双转移”和推动梅州经济社会发展,选定科研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并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各种发展规划。目前,与梅州市有关部门确定并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数量达到100多项,其中,包括承办了市政府主办的一系列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二是在知识产权创造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学校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在专利申请、软件登记和授权方面。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专利授权29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25件。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获得软件著作权71件。申报数量逐年增大。

当前,我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相互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我校地处“世界客都”梅州市,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具有开展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我校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在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中,我校积极整合人才资源,创新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了以客家研究院为主体的客家民俗研究,以文学院(客家学院)为主体的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学研究,以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主体的客家艺术和客家音乐研究,以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人华侨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客商研究院、叶剑英思想研究所为主体的客家经济与社会研究,以客家廉洁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客家廉洁文化研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华文摘(数字版)》(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了我校文学院(客家学院)曾令存教授刊发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5期“岭南学术”栏目重点推介的近两万字的《返本溯源:作为学科对象的客家研究》一文。对扩大我校客家研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我校客家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取得了突破性提升。

我校先后开设了《客家旅游地理》、《客家民俗与文化》等系列客家课程40门,使客家文化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广为传播。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整合全校人文社科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客家文化研究平台,努力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客家文化的国际交流,积极探索建立客家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加强客家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与梅州市近年文化建设助推梅州经济转型、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战略紧密结合,为梅州建设“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梦里客家”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是社会服务制度方面越来越完善。为提高教职工参与“产学研”工作的热情,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制定并准备出台《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奖励标准。同时,我校正制定《嘉应学院横向科技合作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教职工参与横向合作中的收益比例。同时,我校还为科研成绩突出的教职工提供多方面政策支持。一是配备科研秘书。二是减免一定的教学任务。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些颇为奏效的措施,我校产学研工作推进顺利,横向合作项目得以稳步增长。

5、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一方面,加强领导,成立负责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由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学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强化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端正风气,杜绝不良学风。我校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14年,其下设的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专门委员会肩负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学术评价与咨询功能,2016年12月学校对校级学术委员会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学术委员会功能不变。

另一方面,制定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相关文件,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提供规范性文件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切实提高我校教师学术道德水平和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校修订完善了《嘉应学院学术道德建设暂行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目前,我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横向合作经费的规模偏小,研发平台的经济效益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二是产学研融合深度有限,相关研究还没能引领梅州市产业行业发展;三是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的推进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来,我们将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自身基础,利用地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找准适合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对口专业,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发挥专业的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始终坚持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并重的原则,紧密结合学校和地方的实际,立足于地方需求,从地方特有的资源出发,根据地方的需要调整研究方向,优化科研平台,培育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研特色。我校科研部门将积极牵头,搭建科研平台,为服务企业提供硬件保证。为研究人员提供财力支持;给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和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将社会提供服务作为教师评职晋级的参考因素。同时学校将采取多种灵活的科研方式,为地方提供人才、技术和咨询等服务,利用高科技成果吸引企业投资,为地方创造财富。三是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机制。以创新强校、省市共建、振兴粤东西北高等教育计划为契机,厘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发展思路,我们将紧密联系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实体。增强与当地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行政协调能力和学术沟通能力,使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

为此,我们将在2019年重点规划和建设了如下两大重点平台。其一,重点规划和建设“梅州市功能性新材料(铜箔)研发中心”。该平台主要瞄准梅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及高端制造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和技术转化,充分发挥多年来产学研合作取得的优势和技术储备。目标是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形成一批行业领先,集成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首先为梅州市的主导产业——铜产业链和电解产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用双面光超薄铜箔、新一代挠性覆铜板、高频信号传输(5G等)用高纯高延展低轮廓铜箔、新一代网状电解铜箔制造技术、高端黄铜拉链表面处理、膜法高锰酸钾的制备等研发和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成套装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未来3-5年内,可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0亿以上,并创造1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目前合作的企业主要有:广东超华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嘉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航鑫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卡莱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梅州线路板行业等。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新工科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其二,重点规划和建设“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柚类栽培面积居全球之冠,梅州“金柚”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沙田柚商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逾60万亩、产量70万吨,延伸产值达100多亿元。该平台着眼柚类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需求,重点研究和实施柚类产业规划与生态保障、种苗与品种培育、高品质与标准化生产、养分管理与植保、贮藏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智慧果园与自动化生产、信息传播与文化发掘等七大工程,助力梅州乃至全国柚类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梅州柚类产业发展效益每年增加1000余万元以上,10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服务地方的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六、综合管理绩效评价

(一)综合管理主要成效

1.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健全

学校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嘉应学院关于建立经济责任加强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嘉应学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和《嘉应学院工作补助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2017年及时有效公开财务信息,财务检查和审计评价结果良好。

2.财务管理规范,认真落实高校财务管理意见。

学校债务下降快,投入化债资金多,2017年年初贷款余额为6481万元,2017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4062万元,提前还款579万元,2017年较2016年贷款减少2419万元;2017年年末生均负债0.16万元,2016年年末生均负债0.34万元,生均负债下降52.94%。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其他资本性支出11265.72万元,教育事业支出总数为54523.8万元,占教育事业支出比为20.67%。人员经费支出41795.23万元,剔除学生助学金支出2675.44万元以及单位补缴2014-2016年养老保险4014.09万元后为31091.61万元,学校总支出64833.65万元,人员经费占总支出比例为47.96%。

3.部门预算和决算编制水平较高

2007年以来连续多年预决算编制工作获得教育厅的通报表扬,2017年获评2016部门决算和固定资产决算报表工作评为先进单位。

学校预算安排教学经费、决算教学支出符合教育部教学评估要求。学校每年认真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良好。2017年6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3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38.2%,高于平均进度0.1%。2017年9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52%,教育厅平均进度是62.5%,低于平均进度10.5%。2017年12月31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8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87.7%,高于平均进度0.6%。此外,学校制定创新强校工程项目任务及资金安排计划并及时报送主管部门,资金安排突出重点。严格执行项目预算,预算调整金额占项目预算的比例为0,年末“创新强校工程”项目支出进度为99.98%。

4.资金安排突出重点,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以广东省“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和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为建设重点,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批特色项目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目前资金安排重点不够突出,碎片化趋势明显;引导资金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度有待提高。接下来将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资金安排要紧密配合学校重点发展的思路,以申硕为抓手,集中资源办大事,向引进高端人才倾斜,向申硕的重点学科倾斜,向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相联的省市共建项目倾斜,向新工科、服务和带动梅州地方产业的重点项目和实验平台倾斜。

上一篇:旅行社计调工作年终总结下一篇:效能建设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