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

2024-05-25

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精选9篇)

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 第1篇

文章标题: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

电视新闻策划是一个系统科学,通常分为前期采访报道和后期节目编排的策划,策划同时也是一个过程,策划工作的完成是一个群体。所以,一个完美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精心谋划的报道,不仅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而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深受读者和观众喜爱的新闻策划。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视新闻策划,必

须有创造力,有很强的新闻价值,具有独特的、难以模仿的、稀缺的优势。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策划既要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代的特征,又要客观地、事实地反映新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体现时代的主旋律,以创新为生命力,以创意为核心,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观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和创意,开发形成自己的竞争力。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使电视新闻策划具有竞争力,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具有思想敏捷、知识渊博、业务熟练的全面综合素质。加强学习是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基础,采编人员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主张和重大决策,以及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动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完成业务工作所需的技能锻炼,以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根据现有的信息资料透过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有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理论素质,才能使新闻策划做到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实现创新。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优秀的电视新闻策划来自于事实、来自于群众、来自于生活,调查研究是做好电视新闻策划的基础。调查研究的题材,可事先策划后作调研,也可在调研中获取信息,发现新的题材。要带着目的、为作策划、寻找报道选题,深入到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之中,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调研中发现题材、完善题材、丰富电视新闻策划的内涵。在新闻策划调研活动中,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在新阶段、新时期的工作重点,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主题要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克服盲目性、防止主观性。经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多次反复,生产出来的新闻策划,就能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主张,就能反映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愿望、意见和建议,就能分析和预测事物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优势,就能使电视新闻策划不仅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尊重事实规律,反映客观世界。新闻策划必须遵循事实的第一性,恪守真实性的原则。在策划的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条件服从新闻事实,不仅要尊重事实,而且要尊重事实的所有细节。当然在策划中也不能排斥主观能动性,新闻策划的创新和创意,主要来自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排斥了在事实基础上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会使新闻策划步入死胡同。所以,新闻策划是以新闻的事实为基础的策划和运作,不仅要新,而且要真,还要有较强的新闻价值。这就要求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和结果都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必须实实在在、原汁原味地报道和传播客观世界。如果脱离了客观事实,而随策划人去策划和炮制新闻事件,不仅不具有新闻的价值,而且对读者和受众引起误导,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策划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立足新闻报道主业,为党和国家的主张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要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对社会主义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新闻策划要中心突出,主题鲜明,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宣传党和国家的主张和重大战略决策,宣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营造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公民道德、八荣八耻,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宣传一种健康向上的情趣,无私奉献的品德,崭新的风貌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运用电视新闻媒介的这个神圣的阵地和平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欢迎阅读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

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 第2篇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时间都不长,但却很快形成了一股热潮,并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不论是理论界的研究,还是企业界的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关于两者的研究和应用大多是相互独立的,而把两者结合起来,具体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能性和实践意义,希望借助文化的力量来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国内外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把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大致归纳为以下五种:

1.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没有什么关系

这在企业界虽不是常态,但也并非个别,尤其在一些刚成立不久的中小企业里比较多一些。具体的又有三种表现形态:

(1)该企业没有企业文化而有核心竞争力

这在创业时间不长的企业里比较常见。由于成立时间短,企业往往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但在创业时可能带有某种关键能力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2)该企业有企业文化但与核心竞争力没什么关系

核心竞争力除了企业自身长期积累形成而外,也可能有其他一些来源,比如说并购来的或划拨来的,那往往与该企业的文化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3)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没什么关系

有些企业认为核心竞争力来自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会过时,技术创新能力才是这些企业面向未来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而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显然与该企业的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2. 企业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否具备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条件呢?从首先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普拉哈拉德与哈默所描述的的三个基本特征来看,企业文化的扩展性、价值贡献和难模仿都是具备的。而且随着网络发展和信息的畅通化,企业间相互模仿和借鉴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在自然资源、规模经济、资金、技术等传统上具有的战略优势很难保持长久;另一方面,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日趋强烈,导致人们对产品和服务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愈加看重。可以推断,企业文化在获取竞争优势方面将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3.企业文化只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主要内容

这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次能力论,即以企业的其他的某一方面能力为主,而以企业文化为辅构成核心竞争力;二是综合能力论,即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综合能力,企业各个方面能力整合起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包含企业文化。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各有其现实意义。企业文化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取决于很多因素。不仅有大的社会环境、市场条件和行业状况,还牵涉到各个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包括企业已经形成的文化。因此,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作用也是可以选择的一种方式。但具体到企业实际来看,后一种情况往往由于没有核心而很难形成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4.企业文化作为辅助力量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对一些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并不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但却为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对企业来说,关键是要找到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机制。

企业文化有三个作用点,即怎么说,怎么做和怎么想。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在做最表层的一块,即“怎么说”。说得天花乱坠,不落到实处,并无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一部分企业在做中间一块,即“怎么做”,因此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制定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模式,但是往往费力不讨好,得不到员工的认可,企业文化也落不到实处。其实,企业文化要想与培育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最根本的还应该是解决“怎么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其他的方面自可迎刃而解。

5. 企业文化对形成核心竞争力起反作用

企业都希望自己的文化建设能对企业的发展起正面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企业文化本身发展的客观性以及企业实际文化建设的不得力,导致企业文化的发展可能和我们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因而也就出现了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反作用的情况。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存在于相当一部分企业当中。

从动态的观点来看,上述五种情况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尤其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更有其独特的适应性。对一个刚成立的企业来说,企业尚未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这时候,如果企业有另外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认为是属于上述第一种情况。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逐渐形成,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发挥一定的作用。企业进一步发展,这种作用进一步发挥,有可能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或一个组成部分。而对一些企业来说,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可能是反向的,这时候就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强求把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建设,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作出选择,而且很多时候企业并不具备完全的选择权。以上五种情况在现实企业中都能找到对应,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二、四两种应该更具有实际意义,尤其对想要做大做强做长的企业来说,更有必要有意识的强化企业文化的力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是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并没有走在世界的前面。在中国企业当中,主动地去建设企业文化的相当普遍,但稍作分析就会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做表面文章。对他们来说,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收集一些被普遍认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变成自己企业的标语和口号就完事了。显然,这样不会有什么成效,如果非要说这也反映他们的企业文化,那就是假、大、空。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在于我们很多企业是为文化而文化,因而走错了方向。而我们看到一些国外的大企业,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口号,但是他们是把它作为企业的理念融入到了企业当中,并且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一直坚持不懈。也许他们并未把企业文化当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企业文化确实为这些企业形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 第3篇

一、电视台新闻编辑自身能力需求

(一) 素质对新闻编辑的重要性

由于新闻报道内容要求客观真实, 并需要结合编辑的主观进行描述, 所以新闻编辑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要求编辑工作要和新闻报道协调配合。因而编辑人员在新闻业中居于主导地位, 只有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才能让信息传播更为有效。

(二) 提升编辑人员的个人素养

新闻编辑顾名思义编辑的对象是新闻, 与其他编辑相较, 新闻编辑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实效性。那么电视台新闻编辑更应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 为提升编辑中的政治性, 新闻编辑在不断深化自身政治基础的前提下, 将政治理念融入编辑中。另外, 电视台的编辑需要编辑素养和编辑能力, 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缺乏编辑的实务能力, 将不能承担编辑工作, 新闻报道的获得很零散, 所以要编辑将其整合和分类, 这也是体现编辑能力的核心工作。优秀的新闻, 不但要真实, 更要具有实际含义, 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 首先整体定位素材方向, 其次分类整理新闻素材内容, 找到素材中需要报道的重点方向和关键内容, 通过报道突出新闻主体。

编辑人员在整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 需要把握过程, 这体现出编辑人员的能力;编排好整理的新闻素材, 体现编辑人员的思绪, 因而合格的编辑人员不但要感性地认识新闻, 更要具有丰富的新闻理论知识, 两者结合运用, 让新闻报道更具水准。

新闻工作中, 要求以理论指导实践, 遵循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主客观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社会的实际状况做出真实的报道, 这些目标的实现, 要求新闻编辑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新闻编辑不仅要整理新闻素材, 更要结合文字、图像和声音, 给观众多层次的感官刺激, 结合内容剪辑视频和画面。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感的逻辑思维, 根据事件的发展情况, 以及进展顺序逐步剪辑。科技的发展, 电视技术和编辑系统也逐步升级, 新闻编辑要开阔视野, 创新思维, 提高系统操作能力。

二、提高电视台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一) 密切关注社会动态, 提取焦点信息

提高编辑工作素养的关键是优化新闻结构, 丰富新闻内容, 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 这样播放出的新闻才能真正对群众负责。

因而编辑的新闻内容需要满足受众需求, 编辑要经常关注当前热点的时事政治, 拓宽自己的视野,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树立积极正确的新闻理念。新闻编辑要遵循以下几点:第一, 符合国家的政治导向, 紧跟国家的政策方针, 报道的内容可以涉及国家的先进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理念。第二, 新闻的选择要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 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了解群众的呼声, 反映群众的需求。第三, 培养创新发展意识, 善于发现身边的事件, 让新闻题材更加丰富, 深入群众生活中。第四, 与社会生活的发展相适应, 电视新闻需要更多地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 创新策划方案

“文化的创造是创新、是求异文化的积累也是积累新文化, 异于已有的文化创造。从这点来说, 以求异作为编辑选择的灵魂亦不为过。”具有了求异意识的编辑, 才有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才具有相应的应变意识和能力。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充满了变数, 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应变意识, 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只有在求异与创新中, 才能发现一些未填补的空白, 才能找到当下的热点与盲点, 才能引领更新的理念, 才能够使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和发展。电视台编辑策划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求异与创新中, 办出特色, 办出个性。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 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出现白热化局面, 因而电视新闻媒体需要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需要在新闻播出之前精心地进行策划, 各类媒体和新的新闻形式的出现, 为了赢得更多的关注, 就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

由于新闻事件多以突发事件为主, 很多突发事件可以引发社会媒体的关注热潮, 并且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新闻编辑可以抓住相关机会, 深入地讨论该事件, 并且做好后期的跟踪以及持续报道工作, 让整个事件得到持续关注。相同的新闻事件, 由于策划手段的不同, 产生的反响也不尽相同, 能否让一个新闻事件得到群众的高度关注, 与新闻个性化报道关系密切, 所以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为实现电视台新闻编制的创新策划能力, 首先需要电视台的编辑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呈现原始新闻的基础上, 融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让整个事件更具有吸引力。因而丰富的经验对于电视编辑非常重要, 可以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情况, 并且可以快速选取重要的新闻事件, 挖掘内在含义, 并且阐述的新闻观点要适应群众的发展需求, 更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1]

(三) 反复和重点宣传相结合

电视台的报道主要的特点是实时性和真实性, 与其他传统媒介相比较, 电视新闻更具有便捷性和丰富性。但是新闻播放过程中体现出不容易存储的特性, 很多好的电视节目在播放一次后就忘记, 不能对新闻事件留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 要重新审视新闻策划, 根据具体的传播特点, 反复地重点宣传。这类宣传方式主要是针对同一新闻事件, 从不同的角度报道新闻情况, 运用不同的报道方式, 给观众多元化的展现方式。重点宣传是在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过程中, 深入某一点重点了解, 深入挖掘。两种不同的报道方式, 其效果也将不同, 但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不是简单的重复, 是需要新闻编辑掌握一定的技巧, 新闻报道中合适的方法运用, 有助于提升新闻宣传力度, 密切群众和新闻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电视新闻编辑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需要重视群众的地位, 以服务人民为己任, 运用合适的方法提高新闻编辑的竞争能力, 这将有助于提升新闻质量, 要求编辑的新闻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提高百姓的新闻关注度, 所以电视新闻编辑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编辑策划能力, 更要将其融入实际工作中, 丰富自身的工作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素质, 以及提升其素质的方法, 最终的目的是提高编辑能力, 呈现给观众更多优秀的新闻报道。

关键词:提高,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 第4篇

关键词:电视台;编导策划;竞争力;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也不断变革,为各电视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电视台的编导策划人员只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牢脚跟,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电视节目,提高自身竞争力。否则,电视媒体将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生存的空间。

一、电视台编导策划的具体工作要求

广大观众是电视台节目主要的服务对象,电视编导策划人员的工作范围即对播出前的节目进行完善,通过对节目的内容以及结构的优化,保证电视节目的高质量。所以说电视台编导人员的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使节目立于不败之地。

电视台的编导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过节目的创新充分满足观众的需求,比如新闻类节目的编导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事件, 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培养出正确的新闻意识。电视新闻类节目传播的是国家乃至政治政策的一种声音,新闻内容一定要符合国家政治的需要,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和方针,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关注百姓的心声,解决百姓生活中的问题。新闻在内容中需要反映出国家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及正确价值观。电视编辑需要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能够及时发现身边的故事,让新闻内容能够贴近群众,反应群众的问题,并且获得群众的高度认同,发现周边对的新闻素材,丰富新闻的素材,获得更多的支持。因此,电视台编导人员要走进大众,了解大众,让人们通过节目的观看,感受到电视节目所起的作用,了解最新政策方针,丰富和提升精神文化水平。

二、电视编导能力提升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节目内容准备工作

节目内容是电视节目的核心,有的节目虽然内容相同,但如果是经过精心准备和策划的就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新闻报道中的事件大多数为突发的事件,突发事件将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这样就能吸引群众的充分关注。因此,当发生对社会影响巨大的事件时,相关人员一定要及时的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让新鲜的新闻内容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达到让观众持续关注的目的。在这里,策划的效果不同,产生的新闻效果和影响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提高电视节目的编导策划水准,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优化节目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提升节目内容编导策划创新能力

电视编导策划工作中,只有融入一定创意的编辑,反应真实的内容,才能让节目绽放自身魅力。策划工作中电视台的编导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工作时间内能够对于最新的事件进行快速了解,并且能够在节目制作的方面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控制力和判断力,才能 引领受众的需求,并且对受众进行明确的引导。

(三)强化电视节目制作的实时性和真实性

任何节目内容都要遵循真实性和实效性,新时期的电视节目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及时性和丰富性,但是,电视台的节目在传播当中仍存在着缺点,大部分的受众群体在收看电视节目后,并不能够对节目内容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电视节目的策划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既要发扬电视台节目的优势,又要发现不足,不断完善和改进。

(四)做好电视节目内容的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部分,在电视台节目的宣传当中,要实行多次宣传和重点宣传,两者相结合的宣传手法更加有效果。重点宣传指的是在节目的宣传当中,针对其某一特殊问题进行集中、重点和深层次宣传。宣传当中要做到人尽皆知的效果,两者的方法如果不同,那么产生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两种方法都需要编导策划人员熟练掌握技巧,这不是简单的重复。编导人员可以运用适当的形式在节目中提高其宣传力度,使节目与观众间缩短距离。进而提高编导策划的核心竞争力。

(五)电视编导人员要避免主观性倾向

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必须保证在主观描述的同时要客观真实,对新闻节目进行编导策划时要时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新闻编导人员必须满足新闻报道的要求,新闻编导决定着新闻节目的发展,他们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使信息有效传播。新闻节目的编导工作内容主要是新闻编辑,新闻节目具有严谨性,电视台新闻编导必须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对于一名电视台的新闻工作人员来说,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培养自身的政治素养。新闻报道的内容通过编辑策划的工作能力来体现,电视台的新闻编导在面对新闻素材时正是展示编辑素养的时刻。在新闻的工作中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努力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把主观认知和客观事实有机高效的相互结合,电视台新闻要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真实性,而实现上述的目标都需要新闻编导人员具有优秀的新闻素养。

另外,电视台的编导人员除了要对新闻素材进行文字处理,还要注意节目内容画面与声音的整合问题。电视节目是通过屏幕上视觉听觉的整体效果,给人们带来立体而形象的感官感知,因此,节目的编导人员要不断精益求精,将节目内容剪辑和画面完美的呈现在观众眼前。画面中的剪辑工作需要电视编导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剪辑时对节目内容要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要根据事件的发生顺序来对画面进行合理剪辑。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视编导工作系统的技术在进行不断的升级,进行电视节目编导策划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发展的思维,并且能够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提高节目的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媒体的市场性的竞争非常激烈,同时电视媒体也在飞速的发展。电视台编导策划工作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通过有效的手段提升新闻编辑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制作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电视台的编导策划人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要足够重视观众的决定性地位,时刻谨记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让节目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够扩大受众范围。同时,必须要严格的要求自己,拥有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策划编辑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努力学习,提高判断力,并且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节目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文恺.电视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革与走向[J].采编写,2013(08):11-12.

[2]姜春燕.论广播电视编辑的价值取向[J].新闻窗,2012(03):73.

[3]吴光红.论新时期电视节目编导的创新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4(23):85.

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 第5篇

《新闻调查》编导白云升

编导阐述:

黄孟营村地处河南省沈丘县,有763户、2471口人。十几年前这里绿水环绕,树木繁茂,宛如江南水乡。但是从1991年,49岁的王子财身患癌症死亡之后,村里接二连三地出现以前很少见的癌症患者,13年里已经有114人分别患肝癌、胃癌、食道癌、肠癌、肺癌、脑瘤等,其中106人已经死亡,最小的只有1岁,甚至有两户人家因为癌症已经绝户。同时皮肤病、偏瘫、天生残疾、不孕不育等也是多发病症,全村患有肠炎的人达到了60%以上,体质普遍下降。究竟是什么原因把一个恬静、美丽的村庄变成了一个被死亡威胁的“癌症村”?原来问题就出在水里,村里的16个坑塘、300多亩水域通过环绕全村的三个干渠与沙颖河相连,沙颖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被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污水通过沟渠、坑塘渗入黄孟营村的地下,而村民们的饮用水都是靠七八米深的压井,污水和村庄里的疾病、癌症乃至死亡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是节目的调查主题。

1958年为了治理淮河、大兴水利,沈丘县在沙颖河上修建了槐店大闸,1亿立方米的蓄水量灌溉了全县75万亩的良田,使这里成为全国的粮食高产区。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上游的味精厂、造纸厂、化工厂、皮革厂大量排污,把1亿立方米的蓄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毒瘤,危害着全县130万人口,像黄孟营村那样被污染威胁生命的严峻状态在全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从1995年以来政府环保部门投入大量精力治理沙颖河的污染,1997年的企业排污达标、2000年淮河变清的“零点行动”沙颖河都通过了国家的检查,但是今天沙颖河的水仍然是墨汁一样的劣五类水——劣五类是污染最严重的水,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用于农业灌溉。到底是反弹还是沙颖河的污染一直如此?沙颖河为什么这么难变清?这是节目要给予回答的深层问题。

当地百姓有一个说法:河清希望在官清,官清之日,河清之时。“官清”就是政府部门要真的治污,而不是应付检查走过场,对百姓的生命健康不闻不问。为了发展经济,牺牲环境,牺牲百姓的生命健康,这种经济发展值得吗?又是在为谁发展?这是本片沉重的诘问。

关于淮河污染的反弹是近来媒体报道的热点,而实际情况并非反弹这么简单,水污染对淮河百姓的危害日渐严重,为了澄清事实,关注被污染威胁的百姓,本节目选取一个村庄作为个案,以社会学的视角进行深入具体的观察与分析,通过科学的检测、客观的分析揭示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再从个案上升到全局,凸现治理淮河污染的迫切性,同时挖掘治污十年收效甚微背后的深层问题。

本片的基调是一种散文式的悲凉,希望通过影像、声音的烘托来实现。内在意蕴是深沉的诘问,希望通过人物的采访来实现。

结构提纲:

演播室:在河南省东南部的沈丘县有一个村庄黄孟营村,这个村庄的最大特点就是水多,水渠、池塘连接成片,环绕全村,而且到处都是绿树成荫,很像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但是十几年前,这个村庄却开始被疾病和死亡慢慢笼罩。灾难究竟来自哪里?又是怎样发生的?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我们的记者来到了这个村庄。

片头:村庄被水环绕、绿树成荫,宁静美丽(早晨、村外全景),开车从村外进入村里(窗外景物),音乐(舒缓、悠扬、略带悲凉)

采访村支书王林生,站在因癌症一家4口全部死亡的门前讲述死亡情况,跟拍到另一家绝户的门前讲述。带领记者走访村民。

(一)黄孟营村的各种病症与癌症死亡的现状

1.采访各种类型的癌症患者及其家属:两个正在患癌症的(症状,患病时间、治疗情况),两个因癌症已经去世的家属(死亡过程、情景,悲伤、凄凉),一个偏瘫的家属。

2.解说:患病的人只能去全村唯一的一个医疗所,医生是村里的会计,以前在部队学了一些医疗技术。(村里人去医疗所看病、买药)

3.采访村会计兼卫生所医生王世文:村里最早出现癌症的情况,各种疾病的情况,治疗情况。

4.采访村支书:全村患癌症的总数统计,不同的悲惨情况,癌症增多是否反常现象,以前的患病情况、自然死亡率。

列出统计图表,癌症十几年来逐年递增的图示。

5.记者串场:一个原本宁静美丽的村庄为什么会一反常态,出现这么多的疾病、癌症和死亡?十几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给这个村庄带来病魔和死神?依照公共卫生学的推理,像这种普遍性的患病和癌症应该是某种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节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食物、水、空气甚至是放射性的辐射。那么究竟是哪个环节在十几年前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二)各种病症、癌症、死亡与水之间的关系

1.采访村民、村会计兼卫生所医生王世文:村里十几年来的食物、营养发生过什么变化?周围有没有什么化工厂污染空气?有没有特殊的污染企业?对村里这些病和癌症的原因有没有过猜测?王林生讲自己的肠炎,怀疑水有问题,得病的人大多数离水很近。

2.记者串场:我们发现这个村庄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多,全村有16个坑塘、300多亩水域通过沟渠互相连通,环绕全村的又是三个大的干渠,整个水域面积占到了村庄面积的五分之一,尤其重要的是癌患者人都是临水而居,而通过采访调查,食物、空气和放射性性辐射导致村庄发生这么多癌症和疾病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看来导致疾病、癌症和死亡的元凶很有可能就在水里。

3.采访村支书王林生:村里的水在十几年前发生了什么变化?列举污染给水带来的变化:水变黑了,变臭了,鱼没有了。

4.采访普通村民:怎么吃水的?七八米的压井水怎么样?(取水、厨房烧水、饮水)。

唱民谣: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拉稀生癌。

5.采访村支书王林生、采访村会计兼卫生所医生王世文:水污染以后的生活变化,全村疾病增多,靠近水的人家没有一户没有病的,体质下降,四年没有一个合格的兵。

采访周营乡人武部负责人:为什么黄孟营村的人当不了兵?以前的情况。6.解说:黄孟营村概况,水被污染的情况(污染的坑塘、水渠,黄孟营村坑塘、水渠分布与癌症分布的关系图)。

(三)水里究竟有什么导致了村民的病症和死亡

1.记者串场:黄孟营村的污水给村里2400多口人带来了病魔和死神,那么这些被污染的水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它和疾病、癌症、死亡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要得到科学客观的解释,有必要对水进行检测,于是我们提取一般人家七八米的水,15米的水,村支书家里最深的井40多米的水、坑塘里的水、干渠里的水这五种不同的水样,按照检测要求在6小时之内送到距离这里最近的阜阳市环保局和防疫站进行检测,看看这水里到底有什么东西? 2.解说:送水样,检测情况(拍摄检测过程)

3.采访:阜阳市环保局和防疫站专家,国家权威的癌症、环境卫生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系主任,国家环境卫生学会委员潘小川教授):五种水样都含有哪些成分?是否超标?会导致哪些疾病,和癌症有什么关系,污水是怎样进入人体、危害健康的?

4.记者串场:通过科学的检测和专家的分析,黄孟营村被污染的水和村民的疾病、癌症、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被污染的水就是死神的使者,那么这些污水是从哪里来的呢?顺着村里的坑塘、沟渠我们找到了污水在干渠的总入口,再往上走,就是沙颖河,沙颖河是污染的来源。5.采访沈丘县环境检测站站长薛跃华:沙颖河的水质指标和干渠的水是否相同?沙颖河现在的污染情况。

(四)沙颖河十年污染危害巨大。

1.解说:沙颖河被污染的历史,以前的水况,十年治污的过程,沈丘县槐店大闸曾经是全县民怨沸腾的巨大毒瘤。

2.采访环保卫士霍岱珊,沈丘县环保局局长刘加强:十年来沙颖河污染的故事,槐店大闸1995年积蓄了大量的污水,危害极大,民怨沸腾,但污水放还是不放由淮河管理委员会决定,沈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采访沈丘县水利局局长王怀民:沙颖河在六、七十年代造福于民,槐店大闸水库灌溉了全县75万亩的良田,使这里成为鱼米之乡。

但是90年代之后的污染给沙颖河流域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危害:工业、农业、投资、财产,最重要的是生命健康,自己的母亲和姐姐患癌症去世。(同内容采访当地百姓)

4.采访黄孟营村支书王林生:黄孟营村疾病、癌症村民们无钱治疗,很多患者只有等死,同时给家庭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光景凄惨。

采访环保卫士霍岱珊:根据你的调查,像黄孟营村这样癌症高发的村庄在沙颖河流域还有多少?怎么知道的?全县的饮用水是否都已经受到威胁?污水对沈丘县全县人民的健康危害有哪些?怎么解决?

5.解说:列出沈丘县全县死于癌症的人数统计,沿河的分布图,为了解决污水带来的饮用水变质问题,县里专门打了6口600米的深井供县城百姓,周围的乡镇有很多人专门跑来买水吃。

(五)淮河百姓期盼污水变清,但是为何总难变清?

1.记者串场:类似黄孟营村这样被死亡笼罩的村庄,很多距离县城较远,百姓不可能也买不起县城里的清水,但是这里的疾病、癌症和死亡已经触目惊心,再不想办法解决,也许面临的将是更大的灭顶之灾,怎么办?这个村庄的饮水问题、污染问题怎么解决?

2.采访黄孟营村支书王林生,村民:村里的疾病、癌症怎样防治?饮水问题怎么解决?打深井需要多少钱?算经济账,村里根本拿不出四五十万来打井。村里的污水怎么办?有没有希望变清?

3.采访沈丘县水利局局长王怀民:打深水井能否真正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地下水是不是取之不尽的,根本的解决之道是什么?淮河水能不能变清?

4.采访环保卫士霍岱珊,沈丘县环保局局长刘加强:自1995年以来国家投入了600多亿元进行治理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沙颖河在2000年的“零点行动”中已经通过了国家水质大检查,为什么现在的水质仍然这么差?上游的污染源都是哪些?是反弹还是一直就没有治理好?当地百姓有一种说法:“河清希望在官清,官清之日,河清之时”,这话怎么理解,水难变清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怎么解决?

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 第6篇

以网络核心应用技术、数字化传播技术、卫星技术等为主的创新型媒介形式的普及应用全面推动了“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宣告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原先相互独立的媒介个体逐渐转向多元化、综合化、统一化渠道模式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媒介终端在关联性、替代性技术的支持下,传播功能愈加强大,渗透领域也更为广泛。

“全媒体”技术的普及带动了不同方式电视节目媒介机构的发展,由传统模式的电视节目新闻编辑首播变成用户的自由点播,受众方式也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人们获取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门槛逐渐降低,解放了传统单一化的传播模式,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程度更强。尤其是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的普及,传播语境更加多样化,普通受众群体的媒介消费需求点逐渐趋向分众化发展,网络新闻信息资源与人们的互动传播性变得更强。

2 电视节目新闻编辑发展的瓶颈

电视台新闻编辑传统基本业务能力受限,发现新闻价值、应时互动报道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编辑基本业务能力。简言之,就是新闻编辑对新闻线索的发现力与表达力。它们不仅是媒体核心思想价值理念、核心市场竞争力、媒体自身影响力的集中体现,并且还是新闻编辑基本功力、文化素养的真实写照。特有的新闻发现力与卓越的新闻表达力是一名优秀新闻编辑必备素养与技能之一,也是新闻编辑实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必由之路。新闻发现力指的是新闻编辑在基于新闻事实前提下挖掘出潜在的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与现实意义,以精确高效地传播新闻事实。新闻表达力则关乎新闻编辑对于新闻事件的最终提炼情况,直接决定着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高低,对于全面扩大所在媒体区域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编辑的新闻发现力和新闻表达力应包含挖掘、筛选甄别新闻元素与基于现实报道升华新闻价值等能力。

3 提高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3.1 提升信息附加值,变信息传授者为信息加工者

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普通民众更有权力与资格去随时发掘新闻事件,甚至远比新闻编辑便捷及时。然而,非专业新闻报道通常只能传播“表面显著性”事实,易使新闻缺乏真实还原性。有鉴于此,新闻编辑可由原先以信息发布权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信息解释权为主,对简单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解读与信息的再加工,以解读、分析事件背后真正原因、背景为主导向,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舆论导向作用。

3.2 打造新闻编辑品牌,提升栏目创新互动力

品牌竞争是市场经济中商品竞争的最高阶段,塑造一个完美的品牌能够在特定时期内摧毁竞争对手,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而电视台新闻编辑通过塑造品牌新闻编辑形象则可以赋予观众一种神话色彩氛围,对新闻编辑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愉悦性的信任感,这对于电视台及新闻编辑形象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吴小莉、闾丘露薇、陈鲁豫等后来的“名嘴”都是凤凰卫视早期成功的新闻品牌化转型的成功案例。

3.3 培养专业素质,塑造专家型新闻编辑

频率频道专业化、细化发展是全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中央电视台细化的财经、综艺、中文国际、体育、电影、军事农业、记录、科教、国际新闻、歌曲、戏曲及少儿等专业频道,电视频道内容专业化的竞争性发展带动了专业新闻编辑需求量的增加。于是,应塑造专家型新闻编辑。观众需要的是信息背后隐藏的深度知识以及答案肯定、态度坚决的剖析,而非模棱两可的敷衍性报道。由此可知,“专家型”“品牌型”节目新闻编辑能够在全媒体竞争中取得更强竞争力与认可度,对于媒体与新闻编辑自身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要: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媒体的生态和大众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受众选择性更广,多样化类型的栏目逐渐传播普及开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媒体时代到来了,这种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的综合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新要求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体竞争的需要和新闻编辑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贵军,魏雯.播音员和新闻编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新闻论坛,2013(1).

[2]海沫.电视节目新闻编辑制片化的冷思考[J].现代视听,2015(11).

[3]段蕾.论电视节目新闻编辑如何进行形象建设[J].西部广播电视,2015(20).

浅议电视新闻直播的选题和策划 第7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直播;直播选题;直播策划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91-02

一、直播常态化选题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直播选题目前包含有仪式性的社会重大题材,如香港回归、三峡截流等重大社会事件;突发性的事件,如恶劣气候、重大交通事故等事件;媒体参与策划的社会活动等。这些选题在具体直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非直播题材进入直播程序

直播常态化,让一些地方会议、过去的动态事件、一般化的静态新闻题材被纳入直播。而事实上,有些新闻用一般制作完全可以达到传递效果,动用直播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还让观众觉得小题大做。比如每年举办的地方“两会”,本身是当地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值得加大宣传力度,但一旦运用直播,冗长的会议、静止的画面,只会让观众感到沉闷[2]。对于已经过去的动态事件的直播,记者出个现场,画面仍然用过去包装好的新闻,给观众展示的只是穿上直播外衣的外在形式。另外一种直播形式就是对现场的平面化浅层次报道,比如农村频发的群众坠落机井事件,直播过程只是注重对现场营救过程的描述,缺乏对事件频发的深层次的追问和反思。这些非直播选题被强行拉入直播程序,纯粹地为直播而直播,不仅起不到直播效果,反而使新闻价值发生了扭曲变形。

(二)突发重大新闻不敢直播

中国媒体机制往往让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缩手缩脚,一件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不是先从受众本位去判断它的新闻价值,而是先揣摩领导意思,领导同意不同意报道,报道后对地方形象有没有影响?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受众本来极其渴望知晓的新闻信息被媒体自动过滤掉了。即使允许报道,也是发通稿,简单走下过场,不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知晓欲望。事实上,现代新媒体突飞猛进,一个地方发生的重特大突发事件,即使你电视报纸这些官方媒体不报道,受众也可以通过网络等传播方式获得。面对突发新闻,地方官方媒体的集体失语,带给受众的除了失望還是失望。它反映出我们社会的信息透明化程度还不够,对观众知情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种做法对树立电视媒体的新闻直播节目的威望是一种严重伤害。

(三)血腥暴力事件直播过度化

一个地方发生的极端血腥暴力事件,在刚刚发生的阶段,受众会由于好奇而强烈关注,如果媒体一味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不加过滤地进行全方位的直播,其血腥暴力的现场不仅会给受众带来心理上的不适,还会引起社会的恐慌。这就牵扯到媒体的新闻自律性和新闻道德的规则问题[3]。比如校园暴力事件,对于这类事件,媒体应主动规避对新闻的详细描述,只做简单的一般性陈述。特别是直接的血腥、暴力画面应该主动避开。媒体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受害学生家人的心理进行人道主义关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大众对此类恶性事件的情绪,不能推波助澜,火上浇油,要担负起到对社会情绪稳定、安抚的媒体责任,要抱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这类新闻。

二、确定合适的常态化直播选题的方法

尽管电视新闻直播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的愿望,有效提升收视率,但是,在探索“常态化直播”选题时,还是要做到宁缺勿滥。从实践看,不是任何新闻题材都适合直播。有些意义不大、缺乏情节、过程拖沓、进展迟缓的事件不适宣直播。因此,直播决策者要做好直播选题的把关工作,精挑细选一段时间里新闻价值较高的题材进行直播,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直播的质量,有效提高电视直播新闻的收视率。

1.选题要有贴近性,以观众为本位。作为地方电视媒体,首先要搞清楚确立的直播选题受众会不会关注,感不感兴趣。只有那些“正在发生”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充分贴近性的题材才会进入常态性直播的视野,如对气象、交通等的现场直播报道已经成了美国地方电视台早新闻中的家常便饭[1]。面对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要以受众为中心,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充分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和知情权,在社会面临危机时,及时引导社会舆论,成为社会公器。同时,在选题选择上,要突出地域性特点,多报道本地新闻,减少对社会发展益处不大的、简单的正面的宣传直播报道。只有那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充分贴近性的题材才更有直播价值。

2.选题要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直播选题的贴近性并不意味着所有关系民生的事情都可以拿来直播。在题材的选择上一般要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看其有没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直播题材要具有未知性,电视现场直播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不可预知性,让观众有所期待。从观众的收视需要这个角度出发,人们没有可能对芝麻绿豆并且是常规化的小事都花时间去关注的,只有那些突发性的,并且是影响范围广的事件才能唤起人们关注和欲知的心理。在进行直播选题确定上,既使是突发事件,也必须具有典型性。一般的车祸、火灾没有直播的必要,但特大事故,只要时间允许我们要尽量直播。当然,做地方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突发新闻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拓展直播选题内容的思路,要跳出鸡毛蒜皮、邻里故事的小民生思维,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民生新闻进行直播。

3.选题要有可供直播的现场。新闻现场直播则以新闻现场为主体,有新闻现场的直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因此,新闻直播其基本条件就是追求新闻第一现场,通过所有直播人员在新闻现场的劳动,完成信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送、信息接受的同步进行,带给观众我在现场、同为一体的感受,产生电视媒体独有的视听冲击力。因此,适合直播的选题其新闻现场要具备以下特征:悬念性。越是不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的新闻越有吸引力,受众对这样的直播兴趣会非常浓厚。历史性。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时刻,对于观众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比如北京申奥成功现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因为其独具的历史意义,受众需要去亲历和见证。观赏性。如果没有悬念性、历史性,那就追求其观赏性。一场名人演唱会、一场体育赛事,都因其强烈的观赏性吸引人们欲罢不能。

三、新闻直播前期策划和现场操作的有机融合

一场新闻直播,不管其大或者小,都无异于一场战役。在确定直播选题后,参战人员要对选题进行前期謀划,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战,否则再精良的直播队伍面对陌生的直播现场也难免会手忙脚乱,影响直播效果。

(一)打一场直播战役要师出有名

前期策划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这场直播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做到全面把握整个节目的总体构思。主题不明确,走题跑题。传播出去的信息将有相当一部分是错误的或无效的信息。因此,直播策划班子确定直播任务后,先明确本次直播的主题方向,然后要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协调,吃透各项议程,做出一套详尽的策划方案,来指导现场信息采集中的各项活动,避免现场慌乱和无所适从。对于重大新闻直播,在策划框架完成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必要排练也是新闻直播必需的。通过前期演练,让主持人和现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整体做一个最充分的了解,也有助于整场直播所有岗位人员了解直播进展的每个环节,避免信息掌握不充分而可能产生的差错。

(二)做好前期背景资料的挖掘整理

在许多常态化直播节目中,往往让现场记者作为直播的一个线索,既可以带出现场的信息,也可以穿插前期采集的相关素材缩编成的新闻片断。这样,直播节目在内容和时空的处理上就可以做到更加的自如,同时既能填补直播中的空白和盲点,又可以提高新闻直播的信息容量和深度。因此,直播人员对各种与媒介事件有关的“边界故事”,比如对事件人物的访谈,对事件前因的追述和后果的预测,对事件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的搜集整理,也是前期策划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做好前期宣传策划

酒香还怕巷子深,对于事前策划好的直播活动,没有观众的关注和参与,只能是一场独角戏。因此直播前的策划要把观众参与度考虑进去,邀请观众参与到直播活动中来。在直播前一段时间内,电视台要进行直播预告,提醒和督促观众观看直播,预先公布事件的时间安排和重大环节,让观众形成直播收视期待,为即将展开的直播活动造势。当然,前期宣传策划也要讲求艺术性,不能将受众的收视胃口吊得很高,最后展示给受众的却是一个乏味的直播节目,这对提升直播新闻节目的影响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直播不停 策划不止

有了详尽的直播策划,并不意味着下一步的直播活动只要按部就班开展。能进行直播的新闻选题其根本特性就在于新闻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用一个现成的策划去指导一个鲜活的活动现场,显然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直播参战人员在熟悉前期策划的基础上,时刻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再策划,做到报道不止,策划不停。在直播过程中,导播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兴趣点的捕捉和典型现场的策划,捕捉亮点,凸显新闻价值。记者和主持人在新闻现场要结合前期策划,准确选择能说明问题,有内容可看,而且有故事可说的现场作为现场报道的背景。同时要选择最佳的现场时机,拍摄到最能说明现场情况的、最能打动人心的画面,而摈弃一些毫无目的,信息量低的镜头。力争从新闻本体和现场直播的特点出发,将真实的现场,最精彩的瞬间和最鲜活的细节展示给受众,达到直播的效果。

总之,新闻直播前充足的策划可以让参战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能有效拓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直播中的策划则是前期策划的延伸,是直播活动中的随机应变和工作需要,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是完成一场成功直播的两个必备要素。

参考文献:

[1]朱永祥.将现场直播“常态化”——以美国地方台现场直播报道为例[J].新闻实践,2004(7).

[2]周静.电视直播新闻存在的问题[J].当代传播,2003(5).

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 第8篇

1.1 内容以本土化题材为核心

2002年之前, 没有任何一家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收视率超过《新闻联播》在本地的收视率, 更没有电视台愿意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时段播自己的新闻, 多数电视台都将这个时段让给了中央台, 直到《南京零距离》的出现, 才结束这种尴尬的局面。对于本土新闻, 中央台不可能详尽报道, 但此类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是本地观众最喜欢看的节目。对于中国电视而言, 民生新闻彻底地打破了新闻垄断和新闻特权, 在很大意义上和程度上实现了新闻民主。

以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直通车》为例, 从2004-07《民生直通车》开播至今, 在济南地区50多个频道中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前3位, 并呈强烈上升趋势。栏目提出了“忧百姓之忧, 急百姓之急”的宣传语。在论坛上更有网友说:“《民生直通车》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栏目。”由此可见, 该栏目抓住了本地人群的目光, 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可, 与观众收视的本土化需求相符。

综上所述, 之所以地方台开办民生新闻具有优势, 正是缘于民生新闻以人为本, 可满足观众收视的本土化需求。

在信息传播方面, 节目主持人充当着舆论领袖的角色, 其发挥直接关系到节目甚至媒体的品位、可信度和权威性。在民生新闻栏目里, 主持人自觉地承担起了镜子的作用:人们看到主持人就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身边的人;而主持人又将栏目的风格甚至栏目的“要求”折射给了大众。

齐鲁电视台《拉呱》节目主持人是有什么说什么的“小么哥”, 每天笑眯眯地准时出现在电视机里, 虽然“小么哥”在相貌、衣着和动作等方面比较“土”, 还长了一张“幽默”的脸, 但是, 正是这一副不起眼的形象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这都源于“小么哥”的本土亲和力, 源于与受众平等的关系。这种亲和力可以为节目营造一个无形的舞台, 让观众聚集在台下观看“小么哥”说新闻, 从而具有了更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也为节目本身增加了亮色。

1.2 题材要有深度且不失轻松、幽默

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民生新闻要想成为主流新闻的一部分, 就要在题材选择上扩展广度、在采访报道上挖掘深度、在舆论监督上严把尺度, 从而提升民生新闻的品位,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关注民生、服务大众。

2 源自服务互动的核心竞争力

2.1 从传播到互动的转变是必然趋势

为了提升收视率, 节目应奉行推销观念——节目的近期目标是销售其能够生产的东西, 而不是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而传统意识形态下的电视新闻以官方消息为主, 多报道官方欲与人知的消息、信息。例如, 传统新闻更多的是报道政府的工作和会议内容, 虽然这些内容有一定的典型性和重要性, 但离受众距离较远, 很多内容人们没有办法参与其中。目前, 民生新闻的内容已演变成“人们想知道的尽力播出”的亲民立场, 使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当传播转为互动同时, 意味着由“我关心或你关心”转变成了“你、我共同关心”, 即必须寻找和构造利于形成交互效果的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

2.2 服务百姓是民生新闻的根本

在传媒业市场化的浪潮下, 电视媒介除了担当意识形态的任务之外, 也成为了市场主体。这种双重身份的转变给电视媒介在节目制作理念上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变化, 即确立了媒介服务意识。以往, 因民生新闻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而迅速崛起, 如今更应以满足受众全方位的需求为第一目标, 为观众提供丰富而有用的信息。因此, 民生新闻应突出强调新闻的服务功能。

齐鲁电视台提出“打造中国最具互动特色的大众综合频道”, 该电视台已陆续将所有自办栏目全部实现直播。为了确保直播中与观众的互动, 频道开发了多媒体互动服务平台, 通过上千条网络和电话线路与观众实时交流。

2.3 实现节目和观众的双赢

《拉呱》节目以调解矛盾、化解纠纷为宗旨, 选材几乎全部来自家庭内部事务。2006-04, 《拉呱》节目与山东省慈善总会合作, 通过募集社会资金救助最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 目前已有数百人得到了救助, 不少人通过他们的帮助摆脱了困境;《民生直通车》栏目曾收到一封举报信, 信中说:“滨城区尚集乡永合村的一个体收废品户常大量焚烧油漆塑料瓶等废物, 焚烧时浓烈的黑烟和呛人的油漆味满天弥漫, 损害了周边人群的身心健康, 希望该问题能得到解决。”《民生直通车》的记者将此事反映给了滨城区尚集乡政府, 并在《民生直通车》栏目中播出。该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3 源自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3.1 创意决定成败

现今社会地方台各频道之间同题材的竞争相当激烈, 但这会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 导致电视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失调 (大量定位、风格和内容类似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同一时段内争夺受众、分摊广告) ;同一民生新闻节目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较多, 容易在观众身上产生模式化影响, 进而弱化了观众的收视期待。但目前, 此类栏目间的竞争已经从质量竞争沦为了金钱竞争, 大量的抽奖环节占据了原本应该为观众传播信息的时段。此类新闻抽奖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正在被其他地方台的新闻节目效仿。此外,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全国省会城市各档民生新闻节目间的激烈竞争。

3.2 消除民生新闻热下的观众疲倦

2006-10-14, 由中广协会主办、齐鲁电视台协办的首届全国曲艺式新闻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当时齐鲁电视台的《拉呱》节目刚刚开播一年时间, 但因为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和贴近生活的新闻内容而引起了业界的重视, 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纷纷到齐鲁台进行节目交流。在这种背景下, 中广协会与齐鲁电视台共同举办了首届曲艺式新闻研讨会, 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在会议上激动地表示, 《拉呱》这种崭新的表现形态, 对于曲艺的传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表面上它远离曲艺的舞台, 但更接近曲艺的本质。喻国明、尹鸿等新闻理论界专家在会议上也对《拉呱》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它创造了新闻创作的新文体。如同传播学所言, 谁能够在传播的范式发展上创新开拓, 谁就能够获得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取得相对竞争优势。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使节目取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4 结束语

地方台要想打造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就要以接近性和本土化为出发点, 抓住本土优势, 吸引本地的收视群体, 以节目服务观众, 打造深层次互动。观众通过节目得到的地域认同和自我肯定, 正是民生节目的节目魅力所在。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 观众既能体察到节目积极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 又能感受到心灵抚慰。打动观众的内心的节目必然会产生持久的收视效果。

摘要:2002年, 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正式播出, 一炮走红, 创造了国内地方电视台新闻收视率的奇迹, 在传媒界卷起了一阵民生新闻的浪潮。众所周知, 平民化的视角和接近性是民生新闻受关注的根本, 打造品牌节目和创新节目成为各地方电视台参与竞争的利器。以山东电视台现有的民生新闻节目《拉呱》和《民生直通车》等为例, 从内容、传播方式和节目市场等方面, 分析了提升地方台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本土化,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曲彦春.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还能走多远?[J].当代电视, 2007 (12) .

[2]姜跃中.民生新闻主持人的特色与禁忌[J].记者摇篮, 2008, (04) .

[3]周静娟.拓广度挖深度把尺度——对民生新闻报道的思考[J].中国记者, 2009 (02) .

[4]李昌平.民生新闻与新闻创新[J].新闻前哨, 2005 (10) .

[5]张志君.民生新闻在区域价值认同重构中的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07) .

[6]那长春.城市民生电视新闻浮出水面——兼论《南京零距离》等栏目的题材意义和传播价值[J].当代传播, 2003 (06) .

浅议电视新闻策划与核心竞争力 第9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大媒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新的市场形势之下,电视台的新闻编辑该如何完善其编辑策划能力,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会直接影响到电视台所播出的新闻质量及电视台在群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因此,作为广播电台的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努力完善自身专业素质,以此来作为提高新闻编辑策划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而推动电台新闻事业向新的高度发展。

以群众需求为关注焦点

作为电视台新闻的编辑人员,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在电台正是播放该新闻之前,对新闻的

结构进行调整,对新闻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删减,确保新闻的质量。由此可见,广播电台编辑策划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编辑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电台新闻编辑工作者,首先应做好新闻内容的选择工作,根据观众不同的关注与需求,去选择不同的内容。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者应了解时事动态、关注政治。在一般情况下,新闻中所呈现的舆论方向是取决于国家的政治方向, 因此在对新闻素材的选择方面也应参照当前的政治时事。在掌握国家政治整体形势的基础上,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参照国家政治方向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此来引导群众,时刻跟着党走。电台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还应具备顾全大局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党和政府服务, 深入群众做好各种宣传工作。其次,电台编辑工作人员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将反映社会先进思想的正确价值观体现在新闻内容中,以此来引导观众。

创新新闻策划方式

时代的发展引发了各大电台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只有在新闻出炉前对其进行精心策划,才能全面提高新闻报道的含金量,从而提高新闻编辑策划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来说,新闻中所报道的事件都具有突发性,并且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在这类事件的后续报道或追踪方面很容易引起群众的高度关注。有时候一个相同的题材,会同时被许多媒体进行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从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以特殊的方式来吸引群众的关注呢,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优化报道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加特别更加独树一帜。

在新时代里,电台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创新,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创造与众不同的新闻,以此来提高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还应加强后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使自己更好地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快速而准确地掌握新鲜事件,主动争取新闻报道的自主权,保证电视台能够将事件全面完整地报道出来,并试图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另外,电台新闻编辑工作者还应主动深入现场,与记者共同跟进事件动态,这样可以让编辑人员更加明确报道的策划思路,对后期的编辑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电台新闻报道不仅具有实时性、丰富性,还存在不易储存、容易过时等特点。因此,电台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新闻报道,抓住重点,并总结其优缺点,通过宣传的方式来创造浓厚的舆论导向氛围。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反复宣传和集中宣传两种方式。其中,反复宣传是指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同一个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而集中式报道是指在某一时间内, 对同一个新闻进行集中式宣传,以此来实现扩大事件影响力的效果。由此可见,通过反复宣传和集中宣传所取得的宣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反复宣传是为了让群众对某一个新闻事件进行持续深入的了解,而集中宣传是为了扩大该新闻事件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事件。在实际的新闻报道过程中,无论是使用哪种宣传手段,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技巧去进行,并非是一味地宣传。电台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该同时使用多种策划方式,将反复宣传与集中宣传进行有机地结合,有效地扩大宣传力度,在增加新闻事件报道深度的同时也扩大其影响范围,使新闻更加贴近民生,从而提高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上一篇:人力资源专业论文提纲下一篇:乌海银行考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