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优秀作文

2024-06-29

文明旅游优秀作文(精选9篇)

文明旅游优秀作文 第1篇

精选文明旅游作文4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明旅游作文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明旅游作文 篇1

文明出行已经成为这个文明社会关注的焦点。见缝插针似的超车,面对公路护栏,飞身翻越,横穿马路,无视红绿灯,超速超载?看似简单的小事,却已经在你的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一不小心就会是一出悲剧。可报纸,电视上那一幕幕血的教训又只有多少人能谨记,只有多少人会去改过,一出出人间悲剧仍在演绎

生命的警钟一次次在我们的耳边响起,该醒醒了,沉睡着的人们,我们该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文明出行不仅是为你自己,更是为你的亲人负责,为别人负责!不闯红灯,不超车,少踩一下油门,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关心,那就会少一份麻烦,多一份安心,何乐而不为。

但出行,不单单是开着交通工具在大马路上,只要出了家门,那就是出行。假期到了,出去旅游散散心,见识见识是好事,但在那美丽的环境里,悠久的建筑前,雕刻细致的石像旁,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是不

是文明。我表姐刚去了北京,她跟我说:“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吸引了不少游客,景点免不了人山人海,但那不文明的行为,让我感到怒不敢言。记得去长城,太阳比较大,烽火台前排起了长队,在这挤进挤出的人群里,竟然还有人若无其事地撑着伞。那个人很骄傲的说:“不撑伞我的皮肤会晒黑的!”他们这样想,可你是否想过你的伞周围的尖头会不会戳到别人的眼睛?”去颐和园,那里又一头四不像,周围是一圈栏杆,上面赫然挂着四个大字“请勿攀爬”。可仍有人为了追求“照片效果”,到处扔垃圾更是屡见不鲜,常常垃圾桶周围都是垃圾,可桶却只有一点,怎么,现在的人连扔垃圾的时间都没有了?

想想日本和瑞典人的环境意识,修养素质有多么好,而我们这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却要让外国人特意用中文标上“不要乱扔垃圾”“便后请冲厕”??这不是我们的本性,不是吗?我们应该是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民族,我们为什么要在这纯洁地像一张白纸的文明历史上涂上

深浓的一笔,我们为什么要让外国人用嫌弃的眼神看着我们中国游客?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作为老师,要耐心教导;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公交车上让把座位让给岁数大的老奶奶,不乱扔垃圾,不闯红灯??我们需要文明出行,让文明出行成为一种习惯!

5.1 张畅 围子小学 围子镇北密村

文明旅游作文 篇2

碧绿的草地上,一个塑料瓶子随风滚动,你是否会将它捡起扔进不远的垃圾桶?清澈的小溪边,一个易拉罐格外惹眼,你是将它踢进河里还是捡起来?在十一黄金周里,我在千岛湖和炮台山就遇到了这两件事情,结果真的很让人痛心,国人的素质应该在此也可见一斑了。

千岛湖边的游步道上,一个小女孩随手将一个昆仑山矿泉水瓶扔进了草坪里。我捡了起来,跑到小女孩跟前:“小朋友,乱扔垃圾是不对的。”这时,她的父亲——一个带着墨镜的中年男子——鄙视地看了我一眼,拉着小女孩的手迅速走掉了。很显然,他想逃避这个问题。或者,在他的眼里“这不是我的家”——子不教,父之过,你说这个人猥琐吗?如果每个人都往草坪上扔一个饮料瓶,后果会总是可想而知的。

炮台山的农家乐旁,潺潺的溪水掩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多好的景致啊!突然,传来一个瓶子落水的声音——一个男孩子在踢易拉罐。我没作声,下水将易拉罐捞了上来。可没多久,他又将易拉罐踢下了水去。我有些生气:“大自然是我们自己的,你干嘛要破坏环境?”他也没好气的说:“你想挨揍吗?”这种语气,我恨不得一块板砖敲死他!真是没教养!

虽然中国文明旅游的风气比前两年好了很多,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让人们的行为更加文明,更有素养。真心希望以后再也看不到乱扔垃圾这些与文明背道而驰的事情!

5我与文明旅游同行

文明旅游作文 篇3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漫长的暑假,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探访名胜古迹,是一件颇为开心的事。

第一站,我来到了首都北京,脚踩着天安门广场的大理石,仰望着鲜红的国旗,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涌进了午门。穿过人流,参观着一座座古代建筑,不禁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正午时分,大家都在太和殿后面的长椅上休息,我意犹未尽的拍着照。照片中,我发现了一抹白,回头一看,那城墙下面竟是一块白色的纸巾,那抹白色在朱红色城墙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刺眼。细观周围,虽没有了什么“xx到此一游”的痕迹,但是——矿泉水瓶们正在漫无目的的游荡,有的还肆无忌惮地闯入游客的镜头里。

我的脸颊,不知不觉间也变成了城墙一样朱红,不禁想起,宽阔的广场变成了矿泉水瓶的.“竞技场”,本该是游客们畅游的地方,却排列着垃圾这是多么不和谐的画面呀。

忽然想起——文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也许,词典中的解释太深奥,我不能透彻的理解。但我知道,在景点只留下足迹和回忆,是每一个人应该做到的。

“文明”常常被人挂在嘴边,但又常常被人忽略。其实,我觉得文明说大很大,说小很小;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论大或小,体现出文明的往往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

不舍地离开北京,在家里修整了一个星期后,父母又带我去爬临朐的朐山,虽说不高,但对于体质较弱的我来说有一种“漫漫长路,何时到头”的感觉。爬上150级台阶后,我就像经历过万里长征似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我们坐在一旁的长椅上休息。低头手表时,忽然从表面上看到一位小女孩正弯着腰捡长椅周围的垃圾,我又想起了那似雪的纸巾。我顿悟:文明,就在于弯腰之间。

山顶上的风景很美丽,青翠的草地,没有人去踩;土地上也没有“疯狂的垃圾”。泛着涟漪的池水中没有废弃的饮料瓶,映出的人影是那样的清晰,美丽

于是,我恍然:文明是可见的,文明也是简单的。一个人的举止是文明的明镜。同时,也会折射出品德的光芒。字写得好坏,不必刻在景点上来炫耀;投篮的技术,不必拿垃圾来演示;外出旅游,在于一种感悟,而不是把文明遗忘。

随手扔掉垃圾,也把文明随手丢掉了。请带上文明,去旅行一次,就像读一本人世间的百科全书。在洁净心情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另一道风景。

文明旅游作文 篇4

在生活中,大家都喜欢出去旅游。旅游可以欣赏到各地优美的风景,又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可是在旅游中,却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给我们的旅途带来了不愉快。

我们去海边游玩时,美丽的海景、细腻的沙滩让人流连忘返。但是,沙滩上游人丢弃的各种垃圾,让我们游玩的乐趣骤减;我们在公园里玩耍时,却看见有人在摇晃树枝,美丽的花朵掉落了一地,让他人无法欣赏;我们走在城市的马路上,感受着现代化气息的同时,却看见了一口口浓痰,令人恶心……

随着我们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旅游。有关中国游客的重重非议,也不时传出。一些中国游客常常“不拘小节”,随处乱抛垃圾,在路边长椅上脱鞋脱袜,大声讲话,对外国的文化和规定不以为然等,这些现象都对中国人的形象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在这礼仪之邦。文明是一朵娇艳的花,但一枝独秀不是春天;文明是一棵伟岸的树,但一枝独秀不是挺拔。文明是靠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我们大家都应该遵守文明旅游公约: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次序、保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尊重他人权利……

我曾经参加过西祠组织的“清洁紫金山”活动。紫金山是南京的天然氧吧,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登山游玩。却因为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造成我们母亲山上片地出现了有害的垃圾,影响了南京的形象。我们少年儿童都加入到了爱护清洁紫金山的活动中去,并持之以恒。我们呼吁:“文明旅游,从我做起!”

让文明旅游成为你我旅途中最美丽的风景!

文明旅游优秀作文 第2篇

我不知道那些去外国旅游的中国人有没有思考到他们的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已经损害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但我肯定,他们的不良行为已经给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带来了巨大地伤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我们的后代还能欣赏那些精妙绝伦的古迹吗?

其实, 大自然的馈赠和古代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才智换来的名胜古迹在我们的破坏下已经满目苍夷。当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辉煌的圆明园顿时成为一片废墟。而在今天,我们仍然在破坏着这些古迹。难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把自然美景和古迹破坏的还不够吗?不文明的现象已经令许许多多的古迹黯然失色。在我们的这种“聪明”下,古迹还能拥有美好的明天吗?

有一次,我跟爸爸妈妈去安徽玩。来到九华山,只见那里人山人海。在排队的时候,不停的有人插队,扰乱了队伍。进入景点后,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垃圾。于是,我和爸爸妈妈就开始捡起地上的垃圾,忍受着垃圾桶的臭味,把它们扔进垃圾桶里。我认为如果每个人见到不文明行为都能及时的去阻止,哪怕是捡起一个小小的垃圾,环境就会变得更加优美,天空就会变得更加蔚蓝。

做文明游客,倡导文明旅游 第3篇

在经济迅速发展与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节假日休闲习惯,从以往的旅游是奢侈,变成了今天的旅游是休闲方式与习惯,实现了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改变。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人大新闻中心发布了两个数字:1、去年中国出境人数超过1亿人次;2、去年中国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人民币,这还是不完全统计。也就是说中国人每出境一次,港澳台也好、美欧日也好,平均要花1万块钱。中国游客的高调消费,受到了很多国家普遍的欢迎。然而,在颇具实力的消费背后,部分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遭到了当地媒体和民众的批评。从埃及神庙刻字到卢浮宫泡脚,从马尔代夫偷珊瑚到帕劳扔烟盒,轰动全国的大闹亚航事件,令国人汗颜。2013年9月美国“纽约时报”将我国游客列为“最不讨喜的游客”。

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实施,“文明旅游”作为一大亮点被写入国家法律,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和重视。在我国的文明形象当中,“文明游客”的树立是至关重要的,想要树立好游客文明形象,还得从我国众多游客所产生的不文明形象开始进行分析。由此寻求如何改变不文明游客形象的方法。

一、游客中产生的不文明行为分类:

(一)游客与他人交往的不文明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看到有许多的游客与他人交往存在不文明行为,如在旅途中占用火车站座位、在飞机场候机厅睡觉、打牌、脱袜等。在贴示“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以及电梯等小空间不顾霞他人的感受而吸烟。我们也常在媒体看到类似的新闻,出境游客穿着拖鞋,短裤参观泰国皇宫和卢浮宫被拒之门外。更有游客未经同意强行拉外国人合影拍照。

(二)游客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

有媒体爆料称,曾有国内旅游团前往济州岛旅游观光的时候,不遵守交通规则与文明规章制度,忽略斑马线,横穿马路,结果被韩国大妈训斥其不良行为,消息经报道后,给在国内的游客引起一阵反思。我们经常在地铁,公交车站看到,游客不排队候车,车到了,就一拥而上抢座位。还有部分游客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

(三)游客与环境的不文明行为

在国内文明常常见到在公众场所随地吐痰的游客,他们不爱护环境与自我形象,随手乱弃果皮,让小孩随地小便等现象层出不穷。2013年国庆黄金周10月1日,仅1天当中天安门广场游客就留下了5吨左右的垃圾扬长而去;以及游客在参观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景区泰山时,仅在10月3日这一天,清洁人员就清理出8吨垃圾,如此大的数目的“产品”竟然是垃圾,并且都是游客留下的,足以看出游客的严重不文明行为。

二、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

我们说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文明程度相关。但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中,并没有看到文明程度的随之提升。人们在精神文明上远远低于物质文明的建设,其思想道德、文明教育等方面大大缺失。人们的行为及做法跟不上外部经济、社会或科技的发展,仍然保留着过去的行为习惯。

(二)社会上的游客不文明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道德感的弱化问题。

在现代生活中,旅游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超越。且在旅游当中,是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的娱乐活动,没有日常生活圈朋友与亲人的监视,让游客少了顾忌与担忧。故就使得游客对于旅游有着不同的心理倾向。如在旅游过程中,行为懒散、随意,心理上则放任自我、无约束。

三、不文明旅游带来的影响

(一)对生态坏境的影响

在旅游业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必须的同时,不文明游客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同一个旅游目的地每天都有无数的游客前往观赏景点,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更是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纷纷前来。故旅游目的地将承受着坏境承载容量超载一说。如果游客当中,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是不文明旅游的,那么一百个当中就是十个,以此类推,成千上万个游客当中就有无数个游客有不文明行为。乱丢纸屑果皮、不爱护公共文物等等,给景区坏境带来破坏。致使设施损耗、坏境卫生下降,生态坏境的破坏,给景区的发展带来了长远发展的威胁。

(二)对当地景点及居民的影响

旅游活动就是从一个地方前往一个有可观性景点的地方,故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不免会与当地居民有一些接触。但是由于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习俗等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故有时候在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当地的居民对本地区当然是热爱与维护的,如果游客当中有不文明的游客,且不说乱扔垃圾与破坏文物,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习俗上的不尊重,都会使得当地居民对外来游客有一种排斥感,即不欢迎。这样,潜意识里,当地居民就会形成一种排外的思想观念。或者游客与当地居民在利益上发生冲突,不但受到当地居民的谴责,还会给自己的旅游带来不愉快心情,影响了旅游的舒适度。

(三)对国家旅游业的影响

不文明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不仅是旅游景点所排斥的,还是众多有素质的人感到羞耻的一种行为。不文明旅游带来的种种影响,归根结底,最大程度化来说到最后还是影响到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不文明游客一抓一大把,不仅给当地旅游景点带来不好的影响,还会让国外游客对于我国人民的素质有所质疑。故这种低素质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形象,不利于我国旅游业在国际旅游业中的发展。因此,加强我国游客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成为势在必行,从道德水平上去改变不文明游客现象的普遍性,为我国旅游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四、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引导、管理措施

(一)行前文明旅游的宣传和引导

为树立我国游客文明形象,国家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如环保部门、社环组织、旅游管理部门等应当重视环境问题,从不文明行为根源找起,提倡保护环境并且加强宣传力度。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故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旅游业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让游客正确认识到不文明行为不仅损害了其自身形象,还会给国家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破坏了国家珍贵的景观、景点,污染了大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国在倡导环境保护这一方面做得很是有效,美国旅行商协会针对不文明游客行为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和准则,如《生态旅游十戒》及《旅游者伦理规范》等。这些制度和准则指出了在游客当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文明的,让游客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损文明形象,是否给国家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意在引导和教育游客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而让游客在正确认识之后,约束自己行为,树立起文明形象。

(二)旅游活动中,应明确导游的示范、监督和提醒的职责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是文明旅游的践行者和呵护者。在引导游客前往观光的时候,导游不仅需要完成自己原有的组织、协调、解说等服务职责,还要将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告知游客们,告知游客如何规范行为做到文明旅游是游客需要遵守的道德原则。与此同时带领游客向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的目标出发。而对于导游的考核及说词设计上,旅游管理部门可以适当地增添一些关于保护环境与景观和如何规范文明行为的内容,提醒导游在引导游客参观景点的时候需要讲解一些关于保护环境与约束自己不文明行为的内容,以便保护好旅游资源。

(三)旅游景区应采取有效管理与防范措施

当地旅游景点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重视文明旅游的重要性,让景点工作人员在文明上以身作则,起到爱护坏境的带头模范作用。在景区每隔一段距离就合理设置美观且有趣的垃圾箱,防止游客因找不到丢弃垃圾的指定地方而乱丢乱放。在景点内要巧妙设置一些公共设施以倡导爱护坏境,可以是立一些醒目的标牌,附上生动的文字与有趣的图画来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在景区内建立起反映问题的渠道,游客可以根据导游的服务状况及对这个景点中存在哪些不满意,或者觉得还应该增设一些什么公共设施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来,满足了游客的不良情绪宣泄,二来,让游客看出该景点对于游客看法的重要性。在游客意识到旅游景区意在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景区,并且非常在意游客对该景点的看法后,就会从自身出发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四)旅游者应当加强自我素质的提升,做到行为自律

不仅仅是国家和旅游景点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宣传和管理,游客自身也要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为建立一个良好的游客形象而自律。正所谓游客是不文明行为的主体,故最好的文明旅游措施还得从游客自身意识中去体现。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1、出游前要对即将前往的旅游目的进行了解,不论是风土人情,还是文化习俗都要有所了解,以便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最大的旅游意义。2、游客应当尊重旅游区的当地文化与自然景观,这是游客是否能与当地和谐共处的关键所在。3、旅游过程中,游客要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由于游客脱离了原来的生存环境与朋友圈,去到一个没有人监管的地方,故就极有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放松,没有自律,从而产生一些不文明行为。因此,游客的良好形象的树立是通过游客自身的意识与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来的。

五、结语

文明旅游三问 第4篇

传统的文明修养总是以亲近性作为基础。但是,旅游暂时打破了这种亲近性。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日常生活空间的转化,旅游者必须离开其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它最深层的本质是熟人社会关系的搁置,旅游者转向陌生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转变所产生的道德后果是,日常的道德规范可能对其行为失去了效力 。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关系中,“对规则的遵守就是全部” 。在诸种规则中,法律规范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因此,以法律规范引导和约束旅游者的言行,实现文明旅游,就成为普遍的共识。当前我国文明旅游最直接的法律治理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它为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塑造中国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它在施行过程中潜在的问题更应引起恰当的关注,以不断完善和推进文明旅游的法律治理。

第一,“文明旅游”如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这种宏观的法律条文设计为旅游部门制定文明旅游实施细则预留了法律空间,也为旅行社在旅游合同中制定相关的文明旅游条款提供了法律可能。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宏大叙事式的“文明”术语做出更加精微的解释。诚然,“文明”的内涵容易取得共识性的理解,可是,“文明”的可操作性判断标准往往充满了纷争。“文明”的判断本质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在文化相对主义的视野中,“文明”的判断必定关联着特殊主义的具体文化境遇,不同的文化社群有着不同的“文明”判断。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兼容、不断融合的多元整合型的文明系统。因此,不同的民族之间分享着共通的文明观,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差异的文明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立法气质是普遍主义的伦理精神,它面向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旅游时的人、言、事、物和景。于是,普遍主义的立法追求与特殊主义的文明实践之间的冲突必然紧张。

国家旅游局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作为旅游合同附件,要求旅行社、导游、领队和旅游者自觉遵守,规范旅游文明行为,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列举了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尊重别人权利、讲究以礼待人和提倡健康娱乐这八类文明旅游规范,每一类规范又分别做出了细分,总共列举了28种符合或者违背文明旅游的行为。它不仅有着表达逻辑上的形式缺陷,而且存在着实践应用中的实质难题。八类概括性的文明旅游规范同其细分的具体旅游行为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容关系?它们是否穷尽了所有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这些禁止或者提倡的具体旅游行为如何操作?“用餐不浪费”是旅游文明。但是,是否只有光盘才是不浪费?饭菜口感或者品种不适而无奈弃食是否是浪费?主观浪费和客观浪费是否需要区分?女士穿吊带裙或者男女在沙滩日光浴,是否违背了“不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的旅游文明规范?触摸古建筑的外墙是否构成了对“不攀爬触摸文物”的禁止性规定?多久时间才构成“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这些疑难足以证明,将具有强烈价值判断和道德内涵的“文明”落细为可操作的法律概念,困难重重。

第二,“文明旅行”怎样落实?正如亚里士多德提出,“如当人完成为人的时候,人才是最好的动物一样,当脱离法律和裁决的时候,人就是最坏的动物。” 法律的威慑源自其固有的惩罚。法律义务如果不以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依托,那么,它就容易沦为一纸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对旅游者提出了文明旅游的义务,第十三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但是,违犯后的法律责任仅仅是旅行社可以解除合同,依法赔偿旅行社的损失。如果不解除合同的获益更大,那么,即使旅游者违反了文明旅游的规定,旅行社也不会解除合同。对于那些选择自由行的游客,这款法律条文更是鞭长莫及。《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针对的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因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等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承担法律责任,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大量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虽恶劣,但达不到“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的标准。即使是被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只在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但是征信机构如何对待,是否会将之列入信用“黑名单”,影响其生产、生活和消费,没有相应的措施。

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是文明旅游的守护者和看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安排参观或者参与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第四十一条规定,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第六十二条规定,订立包价旅游合同时,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应当注意的旅游目的地相关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宗教禁忌,依照中国法律不宜参加的活动等”。立法的本意是通过强化旅行社和导游的责任,来督促游客文明旅游,及时纠正不文明行为。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仅在第一百零一条对旅行社安排旅游者参观或者参与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做出了相应的法律处罚。导游、领队和旅行社如果没有尽到告知义务,那么,仅能根据第一百零八条“对违反本法规定的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的规定,做出相应的法律追究。但是,由于旅行社、导游和领队的告知、解释、引导和劝阻的法律义务只能做定性的衡量而无法做定量的评估,因此,在多数情况中,明文规定的法律责任会被束之高阁。

第三,“文明旅行”怎样入心?当代中国旅游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它意味着中国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的跃升。但是,实现这种生活方式或达到这种境界,并不是一个有钱、富裕就能解决的问题,它与人的素质涵养、文化品味、价值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人的精神文明之水准不能提供支持的时候,“旅游”就异化为“庸游”“俗游”“陋游”甚至“恶游”。因此,提升人内在的精神文明之水准,就成为实现文明旅游的核心。文明不仅是外化于行的规范,更是内化于心的美德。因此,文明旅游治理需要任法,但不能唯法。良法可以使人行善,但不必然使人心善。强制人们做正当之事不会使之美德更好,而只是对规范外在的遵从,而美德必源于其内在,是出于正当的理由而做正确的事情。文明作为一种美德,不仅要“外化于行”,也要“内化于心”,而心的化育尤其艰难。人们行为的文明可以来自外在的压力或诱惑,如制度胁迫或者利益收买。但是,人们心灵的文明是人内向的自由之域,可以免受外在的压力而保持本真。于是,在制度或者利益之前的行为文明,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灵文明,就成为表演,沦为虚伪。法律或者制度可以有所作为,但不能无所不为。

以亲近性为基础的传统文明修养本质上是一种身份伦理。对方的身份决定了行动者的道德敏感性、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行动力的程度。在身份伦理的视域中,双方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越遥远,彼此间的道德约束力越脆弱。旅游者更多的是需要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 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必定会降低行动者的道德敏感性、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行动力的程度。文明旅游生态的形成需要通过长期而漫长的道德教育和文明养成,改变人的道德心理,形成开放的道德心态,使之从内心真诚地悦纳陌生的人、事、物和景,减少亲近性道德的排他性,逐渐把他人也视为“我们之一” 。惟其如此,游客才能不仅本能地“亲亲”,更会自觉地“爱类”,直至以“天地万物一体为仁”。只有当文明内化为游客习惯性的品质时,其文明的行为才是油然发自内心的意识冲动,才可能以文明为乐或者不以为苦。显然,这种治理效果不能依赖催化的思维方式,而必须借助濡化的思维路径,在一个漫长的时段,精细耕耘,培育游客的文明习惯,涵育其文明品质,由此收获文明旅游治理的效果。

在推进“文明旅行”入心的过程中,我们拥有其它国家或者地区鲜有的重要教育载体。这就是自小学直至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人们总是将这些课程视为贯彻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灌输课程,却往往忘记了这些课程在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和养成公民行为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强调德育向生活的回归,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习惯。从教育治理的层面来说,文明旅游的实践追求完全可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小学到大学,按照“文明旅游”的根本目标,采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课程内容设置方式,培养学生的文明旅游习惯直至文明旅游理念。目前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中,与文明旅游相关的环境保护教育有16次课,占小学阶段所有思想品德课程的10.5%;生命教育有4次课,占2.6%;历史文化教育有12次课,占7.8%。当然,不是环境保护教育、生命教育与历史文化教育的所有内容都直接或者间接同旅游文明有关。因此,有必要将“文明旅游”作为各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德目单列出来。这其实也符合国家主导性意识形态对生态文明的追求。

文明旅游作文初一 第5篇

那是一个夏天,中午,我在中山陵看到了这一幕。一个游客正在吃芒果,垃圾桶就在他旁边,但是他把芒果皮扔来扔去。后来的清洁工作让环卫工人抱怨。所有的果皮都粘在地上。扫起来很费劲,只能用手一个个捡起来。在40多度的高温下,蹲在阳光下,一个个捡垃圾。汗水顺着他的脸型轮廓,从他朴素的脸上缓缓流下。汗水打湿了他的后背,但他只能这样做。当他捡起所有的垃圾时,他的上半身湿透了。本来,游客可以很容易地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这样环卫工人就不用费心清理了。但是他为什么不把它扔进垃圾桶?我觉得有三种可能。第一种:习惯太差,可能心里在想——还留着没关系;第二种:道德意识浅薄,从小没受过好榜样;第三种:不讲究文明,不关心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一副无关紧要的样子。

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他不尊重别人的劳动。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我尊重清洁工,但我可怜乱扔垃圾的人。他扔的不仅仅是垃圾,还有他的尊严,他的道德,他的品质。如果他把这样的垃圾扔到国外,他失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道德和品质。当然,他可能不是唯一的一个。有些人也这样做过。但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做一个文明游客。做一个文明的中国人!

文明旅游作文 第6篇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那不文明就是煞风景!

10多名外地男女青年游客为了逃票,相互帮忙徒手攀爬上城墙,引得路人侧目。当看到记者拍照时他们大喊:“别拍了,我们的行为不文明,别给我们传上网。”这种行为既不文明,又不安全,大家千万不要怎么做!

春游时,孩子们乱扔垃圾,笑嘻嘻的在一起聊天;游玩时,老人们随地吐痰,继续散步。虽然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改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但是必须认识到,这种不文明行为的改善,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作为一个走向世界的大国来说,国人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国家的整体形象,提升修养、树立礼仪之邦应有的儒雅和风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希望每个游客都与文明一路同行,让彼此都看到美丽的景致,而不被不文明的行为破坏了心情,破坏了风景。

文明旅游作文 第7篇

万顷红荷,百里芦荡,鸥鹭翔集,碧水白帆,构成了微山湖独有的风韵。我们坐在画舫上,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荷花,微风吹过,湖面便漾起一片绿色的波浪。一朵朵荷花娇艳欲滴,好似一位位美丽的少女,看得我如痴如醉,禁不住想摘一朵荷花。但是,就在我刚要伸出手的那一刹那,我仿佛看到周围的游客向我投来了鄙夷的目光,我的脸顿时感觉火辣辣的,羞愧、自责感齐涌上心头。于是,我下意识地停下手中的动作,安静地坐好。当我们走下船时,不论大人还是小孩;不论老人还是青年,手里都没有一朵荷花,周围那些手里拿着一朵朵荷花的游客先是用不解的眼光看着我们,随后,当他们明白我们这样做的意图时,都热烈地鼓起掌来。

离开微山湖,我们又到了台儿庄。

当时正值傍晚时分,天气炎热,我们正在排队等待上船游览台儿庄古城。在等待时,后面的一群人见我们人少,便倚仗他们人多势众,强行插过来。只见站在最前面的一位中年人伸手用力向前一拨,我们几人便倒在了旁边,他们便挥动双臂,迅速插到我们前面去。最后面的一个小孩还伸手挡住护栏,不让我们及后面的人走过来。顿时,周围人的目光都聚向了他们,那群人却依旧若无其事,继续往前拥挤横插。

最近,在各个景点,这种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秩序,破坏了人们旅游的好心情。除强行插队外,还有诸如乱扔果皮垃圾、在雕塑上乱涂乱画、强行要求游客购物等行为。为此,我认为,在遇到这些事时,应该:

1、景区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制止不文明行为。

2、人人参与,不袖手旁观,遇到不文明现象坚决抵制。

3、制止其行为后,向其说明原因。

相信只要我们人人行动起来,坚决抵制不文明行为,就一定能为大家创造一个快乐文明的旅游环境

文明旅游之我见 第8篇

一、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表现及危害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指游客在旅游景区游览过程中所有可能有损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的行为, 如随手乱扔废纸、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 随地吐痰, 随地便溺等。二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旅游景区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 如乱攀、乱爬, 乱涂、乱刻、乱画, 越位游览, 违章拍照, 违章采集, 违章野炊、露营, 随意给动物喂食, 袭击动物、捕杀动物等。

上述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危害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最根本的危害而言, 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极易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 严重影响旅游景区 (点) 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还可能给景区带来灾难性影响。如违章抽烟、燃放爆竹、违章野炊等行为很容易引起火灾。从最直接的影响而言, 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给旅游景区的环境管理、景观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其次,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本身往往成为其他游客游览活动中的视觉污染, 影响他人兴致、破坏环境气氛, 进而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质量。最后,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

二、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多, 最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生态道德素质较低。

一些游客文化素养低、环保意识差, 很少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因而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不文明行为。

(二) 有一些不文明旅游行为可能是游客的故意破坏行为。

例如, 无视眼前的垃圾桶而把废弃物故意扔入山谷或湖水中;故意破坏旅游设施, 在动物园中拉扯鸟的羽毛、袭击动物, 等等。此种行为的动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纯粹为了寻开心、寻求刺激和快感;另一种是为了发泄自己某种不满情绪, 把对环境、景观的破坏作为发泄心中不满的途径。这类行为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

三、几点建议

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对旅游者、旅游景区甚至国家形象都会产生危害, 必须从多个方面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控制。

(一) 加强宣传。

旅游景区和与旅游业有关的部门, 如政府环保部门、社会环保组织、旅游管理部门都应加强环境保护问题重要性的宣传,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要大力宣传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互惠互利的关系, 使公众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大力宣传游客不文明行为可能会给环境造成的损害, 让公众认识到不文明旅游行为对旅游环境、景观的污染和破坏。通过种种措施使大众对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文明旅游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出游公民的社会公德、个人美德教育, 使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 运用法律手段, 制定游客文明管理条例。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制度等手段来实现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定了许多旅游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导游员管理暂行规定》、《旅游行业对客人服务的基本标准》、《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对游客行为的管理还可以通过制定游客文明管理条例来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如联合旅游行业协会研究制定《游客行为规范》、《游览须知》等强制性游客管理条例和《游客伦理规范》之类的非强制性的推荐指南在景区张贴发放, 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遵循有关的环境准则。国外在这方面有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如美国旅行商协会制定的《生态旅游十诫》、“拯救我们的地球”组织制定的《低影响度假准则》、加州“责任旅游中心”制定的《旅游者伦理规范》等, 都旨在对游客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通过这类规范对游客进行教育和引导, 游客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当的, 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 意识到自己对旅游景区环境应负的责任, 从而有效约束自己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三) 加强对旅游景区内居民的环保教育。

引导旅游景区内居民积极参加景区环保活动, 充分发挥其示范和监督作用。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居民会在游客进入森林公园前提醒游客不要抽烟、用火, 以防止森林火灾;武夷山风景区也成立了由大量景区居民参加的“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协会”, 在保护资源环境、发挥示范作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景区内居民在环境、景观保护方面所发挥的示范作用和监督作用, 可有效预防一些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 有利于景区环境、景观的保护。

(四) 采取有效的游客管理措施。

景区管理部门要重视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并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

第一, 景区应提供各种设施、设备, 以防止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如合理放置美观有趣的垃圾箱, 使游客便于、乐于负责任地处理废弃物;设置必要的美观醒目的标牌, 配置有亲和力的标志性说明文字及提醒文字, 提示游客不至于太放任自己。

第二, 景区管理工作人员首先应以身作则, 发挥示范作用, 带头爱护环境。景区可组织工作人员与青年志愿者一起开展环保活动, 既可强化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 又能起到对公众的宣传作用。

第三, 景区应制订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 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制约, 对于有损景区形象的行为加以劝阻或惩罚。

第四, 旅游景区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安排中应有意识地增加与环境、景观保护有关的内容, 对游客进行生态知识、游览规范等的教育和引导, 唤醒游客的生态责任意识, 使游客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相关知识。通过种种措施和手段在旅游景区内造就一种保护环境和景观、遵守游览规范的良好氛围, 使游客时时意识到旅游景区对其文明行为的期待, 从而约束自己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五) 充分发挥导游的监督作用。

带队导游可对游客的行为起到直接的示范、监督和制约作用。在旅游过程中, 导游不仅要完成组织协调、解说等传统职责, 而且应负有监督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职责。导游在帮助游客了解、欣赏环境和景观的同时, 应鼓励游客表现出对景区环境、景观负责的行为, 预防和制止其不文明行为。与此相适应, 旅游管理部门在导游考评、导游词设计等方面可适当增加有关环境特性和景观保护常识等内容, 对游客进行文明旅游行为教育。旅行社在组团出游之前, 要说明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民族禁忌及行为方式, 必要时组织出国文明旅游考试, 签订“文明旅游承诺书”。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 中国公民出国、出境、国内旅游的规模越来越大, 游客的脚步也遍布世界各地。调查表明, 不文明旅游的行为屡见不鲜, 因此文明旅游就显得十分重要, 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不文明旅游行为,文明旅游,建议

参考文献

[1]李萌, 何春萍.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2:26-28.

[2]魏小安, 李劲松.对国人旅游行为与文明旅游的深层次思考[N].中国旅游报, 2003.10.13.

[3]郑本法.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J].甘肃社会科学, 1999, (5) :65-66.

从旅游者义务的角度分析文明旅游 第9篇

文明旅游即负责任旅游。所谓负责任旅游,依照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的解释,是指旅游时“要抱着对不同宗教信仰、哲学观念和伦理观念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它的具体内容包括:遵守旅游目的地的法律;尊重当地政治、宗教、民族风俗、文化传统中已经确立的秩序;爱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淡化旅游者与当地人之间的心理和物质距离,不过分强调二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行为文明,符合公共道德规范。”按照本条的规定,旅游者文明旅游的义务应当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二是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三是爱护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四是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法》除了在本条对旅游者的文明旅游义务做出规定之外,还在第41条第1款规定:“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当佩戴导游证、领队证,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旅游者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这一规定是《旅游法》从旅游经营者工作人员的角度对同一内容做出的规定,与第13条前后呼应。

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秩序又称社会秩序,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由一定的规则确定和维系并被人们遵守的秩序和生活状态。社会公共秩序由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以及习惯性规范等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社会公共秩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程度。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它与国家、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如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社会公德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法》之所以规定旅游者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义务,首先是因为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旅游法》应予以贯彻落实。其次,旅游者有必要遵守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以维系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应当坚决抵制任何违法犯罪活动;不扰乱交通规则和公共场所秩序;遵守游客准则;做到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就是尊重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文化。文化传统即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如中国的儒家文化。《旅游法》要求旅游者承担尊重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义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减少文化冲突,避免纠纷的发生。旅游者从外地来到旅游目的地,外来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可能会激烈对撞,旅游者只有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才能顺利完成旅游活动。其次,保护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需要。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都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旅游目的地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是因为它的景观或者文化有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也可能是数量稀少。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会导致文化的脆弱。旅游者的行为以及他们带来的外部文化很容易对旅游目的地的原有文化造成冲击、破坏。旅游者对当地各种文化的尊重,可以减轻旅游目的地文化受到的冲击,避免“文化殖民”。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应嘲笑、歧视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不应强迫当地人民接受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和习惯。

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旅游者最基本的义务。《旅游法》之所以要规定旅游者的此项义务,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旅游者享有旅游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旅游者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中获得放松和享受,也应承担爱护、保护它们的义务。其二,虽然旅游业本身是无烟工业,但旅游却会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威胁。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量比较低而且被破坏后很难恢复。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地资源、环境超载现象更加普遍。另一方面,旅游者经常抱着“与己无关”、“花了钱就尽情享用”的心态,无节制地使用和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结果造成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公地悲剧”。所谓公地悲剧,是指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能乱刻乱画、摘花折枝、乱丢废弃物;要爱护动植物,不购买通过破坏旅游地的资源和环境而产生的商品…等。

上一篇:疾控中心主任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下一篇:浅谈促进低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