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思想教育

2024-06-17

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精选8篇)

少年儿童思想教育 第1篇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初探

内容摘要: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并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初步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初探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近期,我对部分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下面谈谈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1、存在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少年儿童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原因探索

通过认真调查,经过深入研究,我认为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而现实中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未能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把社会的道德意志、行为规范以教条的形式强加于他们。德育的内容、形式一直重复着,学生就像永不知疲倦的容器反复地接受着兴趣、愉悦、对错„„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只知道道德的规条,而不懂其内涵,不解其意义,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学生”,甚至“心理障碍学生”。

(2)学校与家庭缺乏互动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学生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具有奠基作用。家庭与学校合力有利于双方及时掌握学生情况,以便克服学生中出现的先兆性、倾向性的不良问题。因此,家访成为学校深化德育工作的一座桥梁,成为目前弥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脱节,让二者良性互动的最好方式。但实际上,我们的家访已渐渐流于模式化和表面化,没有多大实质性成效,很多学校与家庭之间其实就是一个真空地带,缺少了密切的联系。

(3)学校与社会缺乏沟通

学生在校园中总是接受着“最完美”的思想道德教育,善良、关爱、诚实„„我们总是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单纯,他们在社会现实面前却过早地圆滑和早熟。老师讲的那些互相关心、互尊老爱幼等道理对他们来说有时根本没用。当他们走出校门时则往往表现得手足无措。学校欠缺与社会沟通的渠道,并且为了使有限的渠道显得完美无缺,往往忽略或逃避了真相。

二、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改进措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关注家庭教育,并向社会延伸拓展,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

1、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工作在积极发挥德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创造各种机会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

(1)学科中渗透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提出了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寓思想教育于学科之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教学中,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力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其他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教学时,可对各科教材进行整理疏通,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落实每一节课的教育点,并纳入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从教材的思想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找准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通过各种训练途径,自然而然地进行品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活动中育人 校园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校园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和开展校园活动。如每周的升旗仪式、少先队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仪式等,应以庄重的气氛深深地影响学生,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把学校风格一次又一次地烙在学生的心坎上。每日开展五分钟演讲,每周举行唱一首儿童歌曲,每月组织一次全校性学生活动,经常性地在学生中开展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法纪教育,进行“远离网吧,从我做起”教育,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育„„还可以抓住凝结着悠久历史的每一个纪念日,开展活动,如元旦迎新活动、“六一”庆祝活动、教师节的尊师重教活动、“十一”祖国在前进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得到发展。

2、关注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家长是支持学校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学校形象的重要评议者和宣传者。在教育生态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注意密切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可通过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电话访问、家庭访问等形式,运用互联网、问卷调查、反馈信息等,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的意见。邀请优秀家长、优

秀学生举行报告会,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成功的个案和策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明确家长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成长。

3、紧扣社会教育

禁锢学生的教育,学生的生命只会是死水一潭。社会是学生生命得以发展必不可少的舞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我校结合市、区教育局的相关要求,鼓励和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大小节日、周末等时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农村水、电、粮食等资源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懂得珍惜宝贵资源的道理;让学生采访一些成功企业家,使他们从小就了解创业致富的知识;让学生为自己所在街道或村庄提一些小建议,如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科学种田等,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在开放的社会中生活,在自由的社会中发展,不仅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还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

少年儿童思想教育 第2篇

少年儿童“消防教育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的消防意识,防范意识,提高少年儿童的安全自护自救能力,减少未成年人意外伤害尤其是火灾伤害的发生,特制定我校消防教育活动工作计划:

一、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教育活动,不断推进我校少年儿童消防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提高认识、加强对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为了加强学校对在学生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动”工作的领导,学校决定成立由学校党、政、团、少组成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南湖附属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活动的领导与管理。

“消防安全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 组 长:

组员:

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方案,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实施,并在工作过程中加强领导与协调,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积极取得消防部门的支持,密切配合各班开展活动,要将消防安全教育活动与其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落实。

三、少年儿童消防教育活动宗旨。

(一)、以“普及消防知识、提高自护能力、保障生命安全”为主题,学校各部门要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高我校少年儿童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增强消防意识,掌握自护自救能力,提高生存能力为目标。

(二)、通过消防安全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制度,落实学校消防安全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师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与教育,进一步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消防安全设施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消防安全设施的正常使用。以达到:

1、进一完善学校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系统化。做到消防设施的检查制度化,安全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室内外的消防栓是否有水、能否正常使用、学校灭火器能否正常使用)及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2、落实安全检查制度,定时组织对校内用电、用电、消防栓、消防灭火器及各室的安全情况进行经常化的巡查,每月进行全面检查与检验,并做好记录。

3、达到消防安全所要求的消防器材配备良好,确保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的需要,满足消防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组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消防安全教育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少先队大队部、各班要通过“安全主题宣传月”、“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六一”儿童节、“119”宣传日、假期安全教育等为契机,通过印发消防宣传安全知识材料、举办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召开消防安全主题班队会、举办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安全书法、绘画、征文比赛、观看消防安全有关录像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刊、班刊,学校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室、校园电视台演播室等经常性地开展少年儿童“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使少年儿童认识火灾的危害性,了解火灾产生的原因、防火及安全疏散等知识。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训练活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各班将通过积极组织开展的创建“平安校园”等消防体验教育活动的开展,定期组织少年儿童到学校共建单位——消防部门等进行参观、训练、体验,请消防官兵到校对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知识讲座、消防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少年儿童学会准确地判断火灾隐患,懂得常用灭火器材的分类、用途及使用方法,掌握火灾发生时逃生、报警的正确方法,帮助少年儿童提高应对突发火灾的心理素质。

(三)、建立“消防教育活动”展览橱窗。学校将设法建立“消

防教育活动”展览橱窗,使消防知识教育有个固定的教育与活动场所。通过活动展览橱窗对学生进行骨干培训、消防安全知识图片展览、展示消防案例分析图片、器材展览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

(四)、为进一步做好消防教育工作,我校始终将校园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作为我校的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来抓。

1、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落实相关学科课程中的消防安全教育内容,每学期安排课时开设“消防主题班会”,开展消防安全常识教育。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切实强化活动效果,学校根据高、中、低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置不同主题:低年级以观摩听课为主,中年级适当增加动手实践内容,高年级则以动手实践为主,有的放矢。同时还可以将此与“雏鹰争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积极开展并引导少先队员争获“自护章”、“消防章”作为我校“消防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2、将消防安全教育与“平安校园”、“假期作业”、“校园广播”等工作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这些主题活动的教育作用,以各种形式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动”,以此来提高少年儿童的消防意识。

(1)布置一项“消防家庭假期安全作业”。学校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假期作业,实现“会自查家庭消防隐患、会绘制家庭逃生图、会操作消防器材、懂逃生自救知识”的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发动全体师生及其家长登陆网上消防安全自查辅助平台,对照网站所列家庭日常容易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标准开展家庭消防安全隐患自查,并按照要求填写完成“家庭消防安全自查表”、绘制家庭逃生图和撰写参与心

得。假期结束,学生不仅上交上述“消防作业”,还要开展成果互评、讲述参与体会,老师最终进行点评,从而切实加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掌握力所能及的消防知识和技能。

(2)播送一次消防“温馨提示”。学校通过校园广播,以每周一次,每次5分钟的形式播放通俗易懂,方便易学的消防安全常识,广播内容由消防部门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宣传重点提供。学校每月据此开展小测试,检验了解学生认知掌握程度,以便不断改进。

(3)开展一次社区实践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会同消防部门开展一次形式多样的社区消防宣传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所学到消防知识的同时积极查找身边安全隐患,并用相机、手机记录下来,通过电子文档或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互评。消防人员最后进行点评并为发现隐患最多,消防意识最强的同学发放消防纪念品。

(4)结合“安全主题月”按年级开展以消防征文、演讲比赛、消防知识竞赛和疏散逃生演练为主题的消防安全常识普及活动,同时组织师生参观消防队(站)、消防教育基地,参加实践体验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较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可为低年级学生讲解消防知识,演示消防技能,摆脱以往单纯参观光看不练的枯燥模式,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将“消防安全教育活动”与建立学校消防教育少先队、共青团志愿者队伍结合起来,通过聘请消防部门的官兵担任少先队志愿辅导员,请他们定时到校传授消防安全知识,组织志愿者利用全国消防安全日上街宣传消防知识,不断强少年儿童的消防意识。

4、充分发挥消防官兵的指导作用,加强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取得消防部门支持。定期组织师生到消防部门体验消防官兵的生活与工作,请消防官兵到校上消防知识课,作为校外安全辅导员,帮助学校制定消防应急安全疏散预案,并指导学校组织学生险情时的疏散演习工作。通过各种开展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消防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少年儿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将我校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5、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特点,在认真做好消防安全教育的同时,密切与家长配合,以给家长一封信、给家长上消防安全课等形式,提高家长和消防安全意识,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共同做好消防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消防与自救自护能力。

五、认真总结,迎接检查与评估。

少年儿童信仰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法 第3篇

关键词:自我教育法,信仰教育,少年儿童

少年儿童阶段是信仰形成发展的重要关键期,而学校是少年儿童学习的重要场所和接受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信仰教育就成了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信仰教育方法运用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信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效果的大小。有研究者结合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一观点进一步提出,“不教育并不是不进行教育,而是指教育对象可以自觉地开展自我教育”[1]。信仰教育归根到底也要依靠少年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因此深刻认识并倡导与落实自我教育法是十分重要的。所谓自我教育法,是指个体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培养活动,使自身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得到发展,从而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简言之,自我教育法就是一种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是主体和客体统一于一身的教育方式。

一、少年儿童自我教育法的现实意义

(一)自我教育法是增强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信仰的形成“具有体认性,即需要自己去体会、理解和认同,需要人们在头脑中进行思想重演,然后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是别人代替不了的”[3]。体认性,不仅是指少年儿童对信仰教育内容的体察和认识过程,而且还包括少年儿童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可和认同。少年儿童只有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勉励和自我完善,才能主动地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信仰价值观念。因此,自我教育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通往信仰教育的必经之路,有助于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二)自我教育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核心在于素质,信仰正是素质的灵魂。”[4]信仰教育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信仰教育活动中就是要坚持以少年儿童为根本,尊重少年儿童在信仰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少年儿童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少年儿童,关爱少年儿童,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少年儿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自我教育是整体素质的最高‘统帅’”,自我教育的水平越高,素质教育的水平越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水平也就越高。[5]可见,自我教育法在信仰教育中的运用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了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少年儿童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就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约束自我,少年儿童就有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动力机制,其整体素质就能获得最佳发展,信仰教育目标也能得以实现。自我教育法有利于信仰教育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新理念,启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三)自我教育法是实现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主要路径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发展,具有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四方面的特征。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心理发展、身体发展、智力发展,而且还包括道德发展、社会能力的发展和精神信仰方面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实现少年儿童满足需要、提高能力、丰富社会关系、凸显个性的全面发展目标,离不开自我教育法的运用。自我教育法是少年儿童在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它使少年儿童自觉优化个性心理品质,自觉地按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自我认识。因此,自我教育法有利于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身心发展和道德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二、自我教育法的主要特征

(一)主体性

这可以看作最基本的特征。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其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它包括自在性、能动性、自主性、主动性、自觉性、自为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等多方面的特征”[6]。信仰教育属于精神教育,是一种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少年儿童在信仰教育过程中,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虽然复杂,但是归根到底要通过少年儿童自己的甄别、消化和吸收才能最终实现。少年儿童的主体意识觉醒是其自身信仰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信仰教育中倡导更加自觉地运用自我教育法,正是以少年儿童所具有的主体性为基础,以充分尊重并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为理念,促进少年儿童主动发展。具体来说,少年儿童作为信仰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使少年儿童能从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性的自我教育,倡导和发挥少年儿童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生活性

“日常生活世界是直接生存的、经常体验的基础性世界;是最原始需要、情感、体验产生之源。”[7]因为现实生活是信仰教育的基础,所以走进生活是信仰教育获得生命力的主要途径。信仰教育要想能够更好地引导少年儿童一代健康成长,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当把少年儿童的信仰教育融入其日常生活中时,信仰教育就会成为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信仰并形成习惯。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8],信仰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信仰教育融入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可以通过利用自然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与奇特事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焦点事件,抓住学校生活中的共性问题与特色事件,结合家庭生活中的普遍问题与独有事件,捕捉学生个人生活中的重点问题与个性事件等来生成各种各样的实践教育活动主题”[9]。通过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积累并提炼自我教育的生活素材,在感知感悟中触动思想灵魂,进行信仰观的自我教育,升华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

(三)实践性

自我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个人活动,不是脱离实践的闭门修养,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和桥梁。少年儿童渊博知识的获得、道德认知的构建以及正确信仰观的形成并不是头脑里所固有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学,皆起于实践。”[10]少年儿童通过生活实践、娱乐实践、劳动实践、服务实践和创造实践等各种实践方式,使自己获得感受和体验,增强体力,发展智力,锻炼能力,发挥意志力,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形成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少年儿童只有在接触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道德知识、价值准则外化为行为习惯,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审视和检验,找出差距,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以达到信仰教育的目的。

三、自我教育法在信仰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尊重少年儿童主体,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

信仰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少年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少年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应从少年儿童本身和教育者两个视角来阐述。一方面,就少年儿童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注重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少年儿童要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在与他人的横向比较和与自己的纵向比较中,客观地对自己各方面做出评价,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并通过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来提高自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进而促进其正确信仰的形成。其次,注重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少年儿童要自觉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意识地进行学习生涯的规划、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适时地调整学习的策略和进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的水平等。再次,培育自我修养的能力。确立自我修养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提高修养的自觉性。同时,少年儿童要多读书,多读经典著作,提升精神境界和内在修养。另一方面,就教育者而言,教育者要帮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自我,掌握自我教育的要求,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教会自我教育的方法,提高少年儿童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教育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升自身能力,注重自我反思,完善少年儿童自我教育的保障机制。

(二)发挥教师推动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信仰教育过程中,没有自我教育的他人教育是空洞的、缺乏说服力的教育,离开他人教育的自我教育则是缺乏导引、没有方向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建构性主导功能要与教育对象的自觉自为、能动积极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整个教育过程富有成效。”[11]因此,教育者要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主动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是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的必要前提。教师要以亲和的心态进入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发掘少年儿童的内在需求,获取少年儿童最真实的思想和心理动态,达到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引发情感共鸣的效果,从而引导少年儿童自我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激活并增强信仰教育者教育活动的自我教育因子。“所谓信仰教育活动的自我教育因子,是指能够有效满足受教育者的信仰教育需要,解决其需要冲突的信仰教育活动中的认知成分和情意成分。唯有立足于满足少年儿童的信仰教育需要,着力于解决其信仰教育冲突,才能与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渴望和诉求在性质上同构并完全契合,才能有效地保证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对接及沟通,才能达到信仰教育的目标,实现正确信仰观的构建。”[12]

(三)利用少年儿童组织阵地,加强自我教育组织的保障作用

少年儿童组织是推动信仰教育的重要力量。它具有独特的自我教育功能,其教育的特点就在于让少年儿童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使少年儿童在与他人、与集体的交往沟通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进行自我锻炼、加强自身修养,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与方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符合社会普遍规范的价值观念。自我教育法包括个体的自我教育法和群体的自我教育法。实现少年儿童在集体中的自我教育,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少年儿童自主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少年儿童在自主制定集体活动计划和组织开展活动过程中,在信息、思想、活动的集体交流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树立自主意识,养成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集体的凝聚力建设,形成健康、进取、和谐的群体生活氛围。不断增强集体的作用,使每个少年儿童在集体生活和活动中受到陶冶、感染,为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信仰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自我教育法,重视少年儿童组织建设,必须发挥少年儿童组织的保障作用。基于此,应做到:第一,建立健全少年儿童组织的规章制度。注重培养组织骨干,加强组织管理和自身建设,力求少年儿童组织建设规范化、专业化。第二,拓展组织活动阵地,注重将少年儿童的触角从校内延伸至校外,进一步提升少年儿童组织科学引导、教育和服务少年儿童的工作水平,强化组织保障功能。第三,提高组织的层次和地位。少年儿童组织应该站在战略高度去审视其发展,把信仰教育理念有效地融入组织建设中,引导少年儿童沿着积极健康的主流方向发展。同时,争取政策支持,为少年儿童组织发展创造条件。

(四)重视少先队活动载体,践行实践体验和心灵感悟

少先队活动是进行信仰教育的主要载体,具有人本性、实践性、体验性的特征。少先队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信仰教育资源,通过亲身参与,积极体验,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辨别、选择和吸收社会文化的积极健康的因素,自觉地接受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针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载体作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丰富活动内容。少先队活动的内容要集思想性、教育性、丰富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把向上、向善的主流文化有机地融入活动之中,增强自我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少年儿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主动进行自我教育提供可能。其次,拓宽活动形式。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以可亲、可近的方式贴近、感染和熏陶少年儿童,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自觉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塑造美好心灵。再次,营造活动氛围。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让少年儿童在独特的活动气氛中培养情感信念,自觉地辨别、选择和吸收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五)挖掘校园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与少年儿童的信仰教育密不可分。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3]。校园文化资源为少年儿童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养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各种校园文化资源,将信仰教育在校园文化中传播,有利于引导少年儿童开展自我教育,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促使少年儿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对培养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其言行举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建立多元和宽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美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注重校园建筑的人文底蕴,不断提升校园环境的品位。通过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构建,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校园风气,使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在本质上实现对信仰观的正确评价与追求。其二,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艺术性,少年儿童在校园中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逐渐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实现自我提高的目的,从而达到寓教于无形的效果。其三,拓展校园文化生活,利用各种校园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如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及校园网络的建设,实现信仰教育内容在校园中传播,实现文化引领作用和行为构建效果。

参考文献

[1]许赛丹.自我教育方法的依据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4).

[2][6]张晓静.自我教育论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1995.

[3]曹群.论高校德育的自我教育[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4]李敏谊,滕珺.教育探索之路——对话顾明远教育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岳春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6.

[7]张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8]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9]薛国凤.少年儿童信仰教育的实践教育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

[10]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11]单玉.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断想三题[J].探索,2003(6).

[12]方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三题求解[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少年儿童思想教育 第4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 开放性 可持续性 少年儿童 师资

一、何为校外教育

多年来,校外教育属性和地位的不确定,一直制约着校外教育的发展。考察校外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建国以来它一直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发展相当缓慢,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确立了“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的方针,才充分肯定了校外教育在整个青少年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广大校外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振奋。随之,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校外教育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使之获得迅速发展,现代化的校外教育模式开始显现。

二、校外教育的自身发展和自身认识

目前,在青少年校外教育呈现出繁荣景象的同时,它发展的无序和混乱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个人、民办校外教育机构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违背校外教育规律的现象: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片面向课堂教学靠拢,忽视育人功能以及管理混乱,师资队伍素质低下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校外教育机构内部对自身认识不一致;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校外教育认识也不全面。因此,加强校外教育的自身发展和自身认识,已成为当务之急。自身发展从表面上说,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是不容忽视的,但通过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不断增强校外教育和校外教育机构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它自身发展建设最本质的东西。另外自身认识对我们来说也越来越明确,不断满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不断满足家庭教育的需要,不断满足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已经成为校外教育和校外教育机构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发展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体制和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整个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需求。

三、新时期校外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目标:

1、新时期的校外教育定位应以现实需求为基础,以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定位内涵、细化目标任务。

(1)普及性。校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追求的是平等教育。在正常情况下,学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愿自由选择,它面对所有的孩子,决不偏向某一方面培养所谓的尖子。

(2)地域性。校外教育与当地的教育资源有机地结合,是校外教育特有的优势,既可以为地方培养所需的特色文化后备人才,又能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

(3)闲暇性。校外教育的闲暇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而是在闲暇过程中更加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在闲暇时间内活动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从而为青少年人格的多向发展和创造潜力开辟新的途径。

2、新时期校外教育的发展目标,有其最本质的特征——开放性。校外教育开放性来源于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双重作用

(1)校外教育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成长空间。校外教育机构的各项工作主要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要突出校外教育特点,第一,突破课堂教学,把学校环境延伸到社会,在活动项目的设置上,活动内容要注重实践性,使其常办常新更具有吸引力。如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一日营。第二,为少年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扩大了他们的交往空间。今天在城市长大的独生子女们自幼就缺乏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不仅使他们较难习得蕴含在这些活动中的合作、交往方式和技能,甚至也较难学到与这些活动相关的情感因素(如同情、怜爱、孝顺等)。少年儿童还可以参与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进而使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具开放性的特征。

(2)校外教育培训形式的开放性,更有利于青少年获得、掌握新知识。校外培训教学空间大,具有较大的教育自由度和灵活性,大大减少了传统教学中的机械灌输与知识搬运,又因为开设的科目多数是从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所以更能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适应他们的主动发展。从具体的教学过程看,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不断调整校外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以适应孩子们在成长中的发展需求。

(3)校外教育师资队伍的开放性,更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外师资结构广泛,除具有各种特长的专职教师外,还有一大批知识、技能、修养水平较高的校内教师,离退休教师,以及工人、农民、职员、企业家、科学家等社会各界劳动者都可以参加到校外教育行列中,成为校外教育中外聘师资储备力量,在承办或主办各种校外培训活动中邀请为教师,实现师资共享。

四、校外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后,相对开放的校外教育模式将会更大程度地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校外教育的职责和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并将达到学校教育的同等地位,成为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因此校外教育必须实现从依赖政府到依靠市场转变,由被动办学到主动办学转变,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更新观念,科学管理。

在加强和改革共青团文化工作中,团中央明确提出了对青少年活动阵地要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树立正规校外教育的品牌,加大公益性活动的力度,强化全心全意为青少年儿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服务的意识,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校外教育科学发展,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要具有超前意识。

2、增强求真务实意识,真抓实干,多层次服务。

校外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呈现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在活动培训设置方面要提供多层次服务。如:在发展校外培训时,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以青少年的心理、人格综合发展为基本;另一方面要从家长的意见、孩子的认同出发,以个体的发展,家庭的经济条件为落脚点。在发展校外活动时,一方面要为青少年团体及家庭主办或承办各种活动;另一方面要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和联合开发事业。

3、增强依法施教意识,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校外教育要进一步发展,把自己定位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教育主导地位上来。如今教育市场全面开放,我们只有提高认识、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依法施教,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树立品牌形象,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时代需要,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教育者。

4、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对教师来说,最大幸福,莫过于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才,并且希望学生都能超过自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既为师者,就该是终身学习者,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2、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少年儿童思想教育 第5篇

闽江江滨,是一个空气清新,美丽宁静的地方吧?曾经它是。可现在,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取而代之的是风中飞扬的尘土与挖土机整日的轰鸣。原本是大家看山看江看云,听水听风听鸟鸣的好去处,现在却成了开发商牟取利润的牺牲品。我们的世界正在追求物质文明的道路上疯狂地抛弃、毁灭原本是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这对于那些追求精神宁静的人来说难道不是一种不公平?

人人平等,重拾尊严。这是我的中国梦。可社会如此不公。位高权重者,过错再大可以不计;而一个农民工,付出再多,人家连正眼也不会瞧一瞧你!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付出劳动与汗水的人,反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社会的不公所引起的处在底层的人们的不满有时候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厦门,前天,BRT公交车爆炸,因为一个60岁的老人心怀对社会的怨恨选择了自杀,由此无辜逝去的还有47条生命。他原本是个可怜人,可他这样把仇恨的苦水洒出去,却给更多象他一样处境的人带去了悲痛。象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它们就会一直堆压在那里,直至爆发。

老人摔倒,没有人敢扶;小孩被撞伤,甚至没人打一个求救的电话。这样铁石心肠的社会还会延续到我们的明天吗?

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帮助,多一份劝慰,现状会不会好很多?

少年儿童思想教育 第6篇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制定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筑牢民族之魂。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爱国主义成为自身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深入学习党史、新国史、党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把握时代主题,带着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不断补足精神上的“钙”,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要提升自身素质修养。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作为国际地位稳步上升的大国,我们的爱国要以提升自身素质修养为载体,深入感受民族文化。要遵守礼仪礼貌,弘扬优秀中华民族文明精神,让爱国从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做起,从尊重其他国家、地方风俗做起,从不传播负能量做起。

少年儿童思想教育 第7篇

《纲要》紧扣时代主题,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从六个方面呼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用五个方面的具体举措来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从六个方面来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从三方面加强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进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证明。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我们坚定爱国主义精油。进一步加强<纲要>学习,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来,融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题教育中来,提开爱国生义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纲要》学习,把《纲要》的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机细抓小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地落实:进一步加强《纲要》学习,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更多的人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各民族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前几天,一段14秒的视频火爆:在海拔4300米的四川甘孜州石渠县长须贡玛乡查加部落村中心校,一名佩戴着红领巾的少年,用校服认真地擦拭着五星红旗上的雨水,专注的神情、仔细的模样,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不少网友被少年操拭国旗的模样深深打动,在火热的讨论中进行了场爱国主义教育。少年所在的学校,加上校长总共只有5名教师,但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都会照常进行,无疑,正是这一场场教育的开展,在少年的心中树立起了热爱祖国的理想信念,扎牢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之根。

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对于青少年来说尤为明显,一个从小看五星红旗、听国歌长大的孩子,即使不能明白其意义,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国歌国旗的一定会影响他的价值观。汶川地震,“地震男孩“程强被空降兵部队所救援,立下了“长大我当空降兵“的誓言,如今的他,即将走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场。程强的梦想实现了,这是他的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的生动案例。

青少年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更多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的青少年,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以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目标,使之满怀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的使命感,励志用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实现爱国情怀。

少年儿童思想教育 第8篇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会用物质和金钱来弥补自身对孩子的亏欠,长此以往,很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并且长期的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励的做法也让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健康。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孤僻,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亲情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父母不在身边,当前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很容易让儿童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另外,很多留守儿童受到年龄、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加上很多监护人没有有效地履行职责,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十分不端正,加上父母从事工作性质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会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提升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从留守儿童实际出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课是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要以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主要依据,对相关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整合,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通过竞赛活动、团队活动等对留守儿童的集体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榜样人物、实际案例促使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二)改善农村教育的软硬件条件

为了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从多个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改进。首先,要对学校的活动条件,如操场、校园图书馆和阅览室等进行改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硬件条件。其次,要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图书资源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软件条件的革新,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完备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首先,要强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让乡镇、村以及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具体要将学校周边的小环境进行整顿和清理,关闭学校周边的不合法网吧、游戏厅,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杜绝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另外,家长和监护人也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身作则,对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是解决当前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又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改进思想德育内容和方式,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在社会环境方面要强化宣传工作、调动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苗小强,李淑霞.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传承,2010(15):157-162.

[2]杨晓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14(Z8):161-162.

[3]高云,杨海霞.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职业时空,2011(1):87-88.

上一篇:公务员制度改革下一篇:食品设备清洗消毒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