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2024-07-0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精选8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第1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必读书目 • 鲁迅《阿Q正传》

• 郁达夫《沉沦》

• 茅盾《子夜》

• 巴金《家》

• 老舍《骆驼祥子》

• 沈从文《边城》

• 曹禺《雷雨》

• 萧红《呼兰河传》

• 张爱玲《金锁记》

• 钱锺书《围城》

• 白先勇《游园惊梦》

• 王蒙《活动变人形》

• 汪曾祺《受戒》

• 张贤亮《绿化树》

• 张承志《黑骏马》

• 阿城《棋王》

• 史铁生《命若琴弦》

• 莫言《红高粱》

• 陈忠实《白鹿原》

• 王安忆《长恨歌》

• 余华《活着》

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参考书目

现代部分:

小说: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郁达夫《沉沦》/茅盾《蚀》《子夜》/巴金《家》《憩园》《寒夜》/老舍《骆驼祥子》《离婚》《月牙儿》/沈从文《边城》《萧萧》《八骏图》/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废名《竹林的故事》《桃园》/施蛰存《春阳》《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张天翼《华威先生》/李劼人《死水微澜》/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钱钟书《围城》 诗歌:郭沫若《女神》/冰心《繁星》《春水》/闻一多《死水》/李金发《微雨》/徐志摩《猛虎集》/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艾青《手推车》/冯至《十四行集》/穆旦《诗八首》 散文:鲁迅《野草》《朝花夕拾》/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陈西莹:《西莹闲话》/郁达夫《屐痕处处》/梁实秋《雅舍小品》/梁遇春《春醪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何其芳《画梦录》/沈从文《从文自传》/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张爱玲《私语》

话剧: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丁西林《压迫》《一只马蜂》/田汉《名优之死》《获虎之夜》/洪深《赵阎王》/夏衍《上海屋檐下》/郭沫若《屈原》/陈白尘《升官图》 当代部分:

小说:王蒙《春之声》《活动变人形》/高晓声《陈奂生上城》/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张贤亮《绿化树》/汪曾祺《受戒》/阿城《棋王》/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张炜《古船》/史铁生《命若琴弦》/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刘恒《伏羲伏羲》/刘震云《一地鸡毛》/贾平凹《浮躁》《废都》/莫言《红高粱》/王安忆《小鲍庄》《长恨歌》/苏童《妻妾成群》/余华《活着》/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王小波《黄金时代》

诗歌:黄翔《独唱》/食指《相信未来》/穆旦《智慧之歌》/雷抒雁:《小草在歌唱》/曾卓《悬岩边的树》//绿原《重读〈圣经〉》/牛汉《半棵树》、《华南虎》/多多《马格丽和我的旅行》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双桅船》/顾城《一代人》/海子《麦地》《春天,十个海子》/韩东《有关大雁塔》/于坚《尚义街6号》/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伊沙《饿死诗人》 散文: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余秋雨《文化苦旅》/周国平《守望的距离》/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张中行《负暄琐话》/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话剧:老舍《茶馆》/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沙叶新《陈毅市长》/魏明伦《潘金莲》/何冀平《天下第一楼》

相关学术著作: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美]李欧梵著《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王富仁著《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汪晖著《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王德威著《想象中国的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洪子诚著《问题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

司马长风著《中国新文学史》,香港九龙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第2篇

第一编

鲁迅《狂人日记》

郁达夫《沉沦》与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茅盾《子夜》与王统照《山雨》

鲁迅《补天》与钱钟书《上帝的梦》

沈从文《边城》与废名《竹林的故事》

老舍《四世同堂》钱钟书《围城》张爱玲《倾城之恋》

林海音《城南旧事》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温故一九四二》

张炜《古船》蒋子龙《拜年》与何申《年前年后》李敖《北京法源寺》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编

周作人的读书录散文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梁实秋《雅舍小品》

孙犁散文的“两面”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模式叶灵凤的《读书随笔》

唐弢、何为、姜德明的新文学书话

黄裳的“来燕榭读书记”系列

赵景深、张中行的“文人画像”系列

卢冀野、郑逸梅的笔记文学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董桥《这一代的事》龙应台《野火集》

第三编

胡适《尝试集》与早期白话诗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卢前《春雨》应修人《妹妹你是水》闻一多《红烛》、《死水》 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何其芳《预言》

艾青《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穆旦《诗八首》杭约赫《知识分子》绿原《重读<圣经>》

朦胧诗派的意义与局限从《大雁塔》到《关于大雁塔》

海子之死

第四编

曹禺《雷雨》《原野》夏衍《上海屋檐下》陈白尘《升官图》老舍《茶馆》白桦《苦恋》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高行健《车站》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第3篇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理念, 关于教学的信念, 关于学科的信念, 关于学会学习的信念, 关于自我发展的信念等。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行为, 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1]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师资, 因此, 师范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进程。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语文课程与教学全面转型,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 高师的教学也一定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 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 以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高师院校的专业课教师, 应充分明确“师范教师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意义, 对师范学生未来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性”。[2]师范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授课, 耳濡目染, 直接地受到教师教育艺术的熏染, 能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据此, 有人认为, 师范教师是一本“活”的“教育学”, 对师范生的职业准备和教育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 师范教师有必要持续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教育艺术的研究, 并且把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与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完美地加以融合, “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能力, 以达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完美统一,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当前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并且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语文素养的基础层面包括“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水平、文化品位、语言积累、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研究者”, 引导并组织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与建构知识。如此, 以往的过于单一、被动、灌输的教学方式将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应当是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也就是教材的改革。从建国初期至今, 至少有两代专家学者在该课程的教材建设方面付出了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辛勤劳动。他们写出了一部部文学史, 编出了一套套作家作品选读本, 凝聚了他们个人和集体的智慧,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这些教材无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的烙印, 所产生的局限也是相当明显的。诚如《文艺报》 (1999年1月7日) 载《开放兼容多元并存》中所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中国高校的文学教材先入为主的东西太多, 政治上的干预也很大, 许多观念是僵化的, 一些基本立论和观点的展开比较单一, 对一些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的评价是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由此可见, 教材的更新是该课程教学改革首要的一项内容。北京大学中文系近年来就采用了一套全新的文学教材。教材的更新, 意味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只有更新教材, 课程的教学改革才能谈得上有实质性的进展, 否则, 教学改革就只是一句空话。但遗憾的是, 目前高校使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程度不同地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即使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 也依然存在许多陈旧的观点。

当然, 在借鉴综合性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 高师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应改变长期以来高师专业课教学与中学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 努力建构本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 使之能胜任未来的语文教学工作。教师要对目前存在的多种版本的教材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加以选择整合, 以适应高师专业课程的需要。为增强教学的师范特色, 可将中学语文教材作为师范生的课外辅助读物, 了解大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和间接关系, 使师范生既能达到该课程的高等学校学习要求, 又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知道将来教什么和怎么教, 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角色意识。

(二)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教学, 应消除过去教学的弊端, 努力建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的改革

(1) 讨论交流模式

此模式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 让课堂上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位学习者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 从时间上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中国现当代文学讨论交流模式, 内容上要立足于教材, 形式上在于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采用讨论交流的模式, 其终极目的是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这是文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回归。

(2) 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一般是在课外时间进行。这种模式很适合涉及面广、背景复杂、知识面宽、篇幅较长的小说、戏剧等作品的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从内容上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 学习重点又是代表作家作品。而这部分的内容在教材中多是以节选或书目的形式出现, 要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作品, 学生必须先阅读原著, 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查找相关资料, 而这些都需要充分的时间作保障, 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 采用课外课题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式, 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又有利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题研究模式中, 学生一般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课题—自由组合、共同设计研究方案—方案设计评审—小组按方案合作探究、撰写研究小论文—论文答辩、总结评价。课题研究的范围原则上限定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具体研究的子课题一般采用教师撰写和学生自由提出相结合、师生讨论整合确定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和可行性。

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 原著导读法

教师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导读及古今中外作品的比较,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题材、风格相同或相异的作品, 扩大阅读视野,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 专题报告教学法

教师可将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 通过师生双方协商,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申报发言主题。学生在课余进行广泛阅读, 并写出发言报告, 届时在课堂作专题发言。教师针对学生发言, 适时地进行指导、点评。

(3) 多媒体教学法

制作系统、形象、适用的多媒体课件, 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4) 课外实践教学法

结合学生的中学实习见习活动, 加强对课程的理解, 另外, 还可以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三笔字 (钢笔、毛笔、粉笔) 比赛等课外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当然, 以上这些教学改革必须与学科课程的考试改革配套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37, 18.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有效地掌握相关文学史知识的能力;二是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门课程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建立,经历几十年的的发展和演变,已趋向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中却面临着各种问题。据此下文将主要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的思考,展开相关探讨。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时少、内容多、教学任务重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育历史深远,一直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的必修课。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不断地进行扩招,生源剧增,使得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上都进行了调整。具体表现为大量的压缩课时,又原本的四学期压缩为两学期,从实践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删减,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育变成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讲述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文学知识的具体清晰的了理解,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无法深人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扎实的基础,教师就算想给学生传授更多的当代文学知识也是机会渺茫。从学校角度来考虑,压缩课时不代表可以减少教学内容,教师要想给学生详细讲解文学知识,由于课时不允许,最终会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教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是将文学课程教育以“文学史”的讲述方式进行,草草讲解。这根本就无法达到文学教育培养人才的教育本质。让教师在文学教学中陷人了两难的尴尬境地,终使得现当代文学课程教育陷人无奈。

(二)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主流,迫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化成两个体系。优秀的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度不高,发行量少,使得现代青年的文学审美品位急剧下降。而在课堂中所学的都是文学巨著,学生由于对其不了解,因而提不起兴趣,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后更不会去研究。同时,我国的应试教育也会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中学时期为了能考上好大学,学生沉溺于题海战术中,根本没有实践去阅读文学作品,文学知识面狭窄,文字功底较差。到大学后学习文学就会非常的吃力,再加上外界的因素影响,就会失去对文学的兴趣。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的改革

(一)课堂实践教学改革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进行有效地教学活动,在课前备课时准备充分,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来吸进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需要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因此在课前,教师需要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单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并在之后进行心得体会的交流活动。这样既可以通过阅读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的累积,还能让学生把自己阅读后的体会感受表达出来,最终老师通过阅读体会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和文学水平。在经过教师的指点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学审美能力也会不断地增强。同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依据不同的文学形态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如诗歌就以背诵的方式来开展;而戏剧可采取课堂解说、讨论和表演的实践形式来开展;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文学审美的感悟力。

(二)丰富校园实践改革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还要从校园实践活动中进行。学校,老师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文学的社团,在社团组织的有关文学的阅读活动中增加对文学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多举办有关文学的比赛,学生通过比赛可以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说课能力及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文学的信心。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找资料来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图片视频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完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评估体制

多数高校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就業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受社会需求的影响,使得实用性差的文学教育课程不被重视。其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降低,所以教学评估体制改革就尤为重要。不但要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指标,而且还要让学生参与到对教师的考评中来,从而可以全面的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体评判指标可以包括:教师的备课情况、与教材相关的课外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校园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等。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的思考,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主要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的改革展开了深入探究,并进而提出了课堂实践教学改革、丰富校园实践改革及完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评估体制的策略。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中国现当文学课程实践的思考,提供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妍.试论民族高校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挑战及机遇[J].文学教育(中),2014(4).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这门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社会转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在文化领域造成文史哲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同时,文学也失去了它在80年代时的轰动效应,出现了文学边缘化现象,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满足了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由于录取分数的相应降低,生源质量降低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前,高校的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了大量的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缩减。

面临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许多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学者都在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改革,大部分学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的弊端,在本科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针对中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事实,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同时,开专题选修课,以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弥补专业基础课课时的不足[1]。这些对促进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相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小学师资,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性质,目标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改革的思路应该具有师范院校自身的特性。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面对新的教学对象及新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师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路径,是当务之急。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倪文锦说:“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理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学习的信念,关于自我发展的信念等。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2]337

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

学师资,因此,师范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进程。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全面转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师的教学也一定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以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第6篇

摘要: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围绕核心素养确立更明确、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更有实际意义。文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方面,要有问题意识,使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堂效率更高;学生思维培养是难点,需要侧重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文学思维能力,在思维的深刻性、丰富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性质方面加以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民族院校

文学课程改革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提出核心素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包括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围绕着“核心素养”进行重新修订。其中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关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质量标准基本是围绕20颁布的核心素养六项内涵和三大方面在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具体展开。可见,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标准已经在核心素养的范畴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有条不紊地展开,涉及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主要维度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三个基本环节具体展开。教师素养是决定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课堂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推行翻转课堂模式,设置由课程标准——章节设计——考核评价构成的课程链条环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方面主要包括两种能力培养: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文本解读能力。难点是促进学生文学学科思维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教师素养:是决定课程改革进展的“核心”要素

在后现代课程与教学中,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具备较高核心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较高核心素养的学生。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的教学要素中,教师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因学生的差异性而调节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因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巧妙设置教学环节,正确引导学生。教师的核心素养涉及“关键能力”,包括运用文化、技术、社会的工具进行沟通的能力;主体自律的行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能力层面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内因指的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相关能力、态度情感等综合素养。外因指的是教师和他者的沟通合作关系,包括和学生、领导、同行、家长的沟通。内因是根本,起决定性作用,教师个体具有较高的素养,才会获得外在关系层面的广泛认同。思维根本论认为,由认可和欣赏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最有价值的关系。可以说,提高双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是保证良好沟通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对教师个体形成情感认同之后,往往会把对教师的兴趣迁移到该教师讲授的这门课上,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提高自身核心素养,是一个由内至外的过程。外在要为人师表,着装大方得体,有上课的仪式感。作为双语专业文学课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内在素养的提升。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对教师语言面貌的要求更高。首先要注意汉字、词语的正确读音,纠正不良口头禅习惯。例如,“这个”“那么”“也就是说”等有规律地重复,教师语言啰唆、不连贯、重复都会影响学生对课堂有用信息的吸收程度。教师要注重锤炼语言,备好课之后要把语言备好,教师语言要简练、通俗、流畅。文学类课程如果能形成幽默或富有激情的语言风格,会对学生更有感染力。教师内因层面包括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积累和更新。教学理念主要指不断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旧有的观念,勇于改革教学;文学专业能力涉及教师对本专业了解和研究的程度,最基本的是文本解读能力;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把相关内容设计好,尽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也就是说,老师准备的课程不仅要好吃,有营养,还要好看,让学生有食欲,使学生乐有所学,更会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过程的确需要精雕细摹,对于相关延伸尺度、教学内容深度、教学方法丰富度的把握,教师是应该能够掌控的。

二、课堂教学:以解决文本问题出发,规划课堂模式,设计教学环节

目前,核心素养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衔接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大学课程与核心素养理论对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大学阶段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课程目标围绕学科原理、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题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层面拓展。文学类课程教材编订以文学史纵向的知识框架为内容,缺少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的考量。引入核心素养的理论探讨课程目标,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助于促进大学文学类课程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等要素。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改革在适度增加课堂讨论法、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之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感悟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运用读书指导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别有新意,培养了文本解读能力。如何开拓出更多的视角,使分析更具学理性,这些问题还需要教师落实本学科核心素养,要有切实的方法和整体设计。探索出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如登山观景法、典型人物图像法、作业优选承传法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要设计好一堂课需要准备课前布置、课堂讲解、讨论、小结、课后作业、反馈评估等教学环节。各个环节的展开要有条不紊。以现代文学课程鲁迅小说的讲解为例。鲁迅作品的讲解共计6学时,其中可以设计讨论环节。讨论课能够赋予课堂以生机活力,促进思想的生成,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在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方面,教学改革之后向学习过程倾斜,以前平时成绩构成比是3∶7,目前是4∶6,增加了文本讲读、背诵和测验。改革之后明显减轻了学生期末的复习负担,平时的考核环节丰富充实了平时的学习内容。评价方面还可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有助于促进教学反思,学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诚然,民族院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兴趣不高、数量不够,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由于现代文学文本历史年代感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导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课前布置思考题,课堂展开讨论,每天十分钟的讨论环节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感悟力都有促进作用。学习每个作家前要布置课前阅读篇目,留思考题,上课的时候围绕思考题展开。让课堂翻转起来,才能激活文学课堂的生机活力。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学课程教学和第一语言课程相比,要更注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科思维的培养与提升。教师可以设置朗读环节,准备好朗读的篇目段落,在对字词精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三、学生思维:促进文学学科思维发展与创新思维形成

建构促进思维品质提升的教学模式,是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核心素养理论接轨,是需要解决的难点。如果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点问题,那么学科思维的培养则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难点。思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从思维根本性的角度讲,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发展“是穿越,还是被限制,是完全由对事物内在联系认识的程度所决定的,是由对事物发展规律掌握的程度所决定的。是由对事物决定因素的洞察程度所决定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学科思维,关键是了解文学学科思维和哪些内在要素有关,这些内在要素和学科思维的关系怎样,哪些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文学思维有什么内在的发展规律。文学学科思维主要指的是理解并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思维,借助逻辑思维对之进行学理性分析。文学思维涉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文学思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性质。老舍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骆驼祥子》中以“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比喻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以“老鸦是一边黑的,他不希望独自变成白毛的”描述堕落的祥子的心理状态。学习作家语言的形象性,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事物的描述更加细腻、生动,富有感染力。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对作品主题的正确理解和结构的条理性、严谨性。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形象的语言,而且结构严谨,从文本的结构和主题表述中体会文本的逻辑思维,学习表达的条理性。例如,小说《围城》就是围绕主人公方鸿渐被围困在婚姻的围城、职业的围城和人生的围城又不断突围的过程,展开的故事情节,主题明确,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观的转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嬗变。相应地,从不同的认识视角出发,对于作家、作品和人物的认识评价出现差异。每个人物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从后现代的视角解读人物,不仅评论家的评价标准发生嬗变,作家创作的视角和价值标准也在发生改变,作家不再以“高于生活”的视角进行创作,常以平等的视角或者“低于生活”的视角描述各阶层人物,这能更贴近底层人物内心,使当代作品的人物相对于现代作品更加真实感。在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倾听不同的评价声音,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论使教学得以在同一个规范、科学、系统的层面展开对话,运用核心素养理论可以深入探讨学科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来说,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授课模式上要有问题意识,确立“课程目标——板块设计——学习评价”环环相扣的课堂链条模式,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培养学生文学思维能力,在思维的深刻性、丰富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方面予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雪,徐高嵩.民族院校第二语言文学课程学习背景调查及教学对策探究[J].甘肃高师学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第7篇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发表于哪一年?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2.小说《红高粱》是下列哪位的代表作品?

A.莫言 B.余华 C.刘震云 D.阎连科

3.莫言是在哪一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A.2009年 B.2010年 C.2011年 D.2012年

4.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时,瑞典文学院揭晓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获得。

A.莫言 B.余华 C.刘震云 D.阎连科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在宣布莫言获奖时说:“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因为他融合了()和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A.民间传说 B.历史 C.军事 D.本土

2.近十年来,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为支撑的“四足鼎立”的局面。

A.传统纯文学 B.青春文学 C.网络文学 D.类型文学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张颐武教授指出,现在华语文学已经变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正确 错误

2.张颐武教授指出,随着网络化的兴起,1999年以后,开始出现一个新事物——网络文学。

正确 错误

3.张颐武教授指出,作家与时代的关系应该是既远又近,远是保持距离,能够反思;近是贴近生活,了解时代趋势。

正确 错误

4.张颐武教授指出,近些年中国文学从只有一个纯文学领域发展到了 “四足鼎立”的文学形态。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第8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互动式教学,针对性,实用性

目前中国大学教育,越来越倾向于从教师讲转变为学生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的方向发展。笔者就此做了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比如组织文本细读课、讨论课、作品教案设计课、《茶馆》话剧角色扮演课等尝试,但感觉教学改革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同时还需加大实践力度。因此,希望从如下方面进行总结,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应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

诚如陈思和先生所言:“文学是用抽象的形态(如文字、语言等)来表达感情,首先它能够包容更为抽象更富有精神性的情感内涵,为一般歌舞等肢体语言所无法企及,但因为它是抽象的形态,又必须经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够获得相关知识。”[1]

传统的文学课程教学方式,比较侧重于教师的知识传授,而互动讨论式则更偏重学生的主动学习。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改革。比如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汉语言文学教育、文秘、新闻影视,讲解的侧重与方式都有所不同:

1.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学生,因其未来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因此应注重夯实基础,培养他们对文学史、文学思潮的宏观把握能力,注重文本细读与分析,注重文学作品的背景介绍,以及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设计教案、口述阅读心得,并培养其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比如,目前在初、高中的语文课中,现当代文学篇目基本占百分之五十的篇目,其中一些作家如鲁迅、老舍、巴金、沈从文、舒婷、海子等作家的作品,学生在中学阶段有所接触,并且在未来的教学中会涉及。因此,针对汉教学生,除应扩展他们的现当代文学知识之外,还应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深度,这样在未来教学中才能应用自如。

2.针对文秘方向的学生,因其就业方向多为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所以结合部分作品,侧重于对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由组合写作读书报告,以及做阅读调查问卷等,培养彼此之间的协作能力。文秘生除应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外,因其未来的职业与人打交道甚多,所以应强化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抽出部分时间让他们介绍所看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话题可以自拟,既可以是最新的文学作品,又可以是最令他们感动、印象最深刻的文学作品。另外,在学期课程中,组织两到三次全班讨论课。

3.针对新闻影视学生或其他外专业学生,则侧重于文学与影像的结合。因为对于新闻影视方向的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其专业基础课,而非专业必修课,对新闻影视方向的学生教学时,与对汉教、文秘方向的学生教学方式应有很大的不同,侧重点无须放在系统完整地介绍现当代文学史、文学思潮等方面,可以放在培养其文学作品细读能力,结合其专业特点,在介绍文学作品的同时介绍其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并比较两种艺术形式的异同。如讲解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时,笔者亦同时介绍王全安执导的电影《白鹿原》;讲解余华的《活着》、张爱玲的《金锁记》、莫言的《红高粱》时亦布置学生观看相关影视、话剧作品,分析原著和电影改编的故事线索、情节、人物塑造、民俗风情、语言想象与画面呈现等方面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注意结合其专业特色。如布置书评、文化时评、名著缩写改写、作品赏析等强化其写作能力的作业。对这类型的作业,学生积极性较高,他们将《受戒》、《百合花》、《阿Q正传》、《雨巷》等现当代文学名作改编成微电影剧本或小型话剧剧本。这种方式一则强化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二则为他们上高年级之后自己拍摄微电影、排演小型话剧打下了基础。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重视师生互动性

近年的大学本科生主体大多数为“90后”,他们与“70后”、“80后”学生相比,个性更鲜明,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希望与教师互动。因此,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应增加师生互动时间。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互动方式设定为三类:一类为讨论课;二类为学生自己推介好书、讲述阅读心得;三类为师生问答方式。

1.讨论课互动

笔者根据课时量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讨论课,全班讨论课一般为一学期2至4次。在本学期课程范围内,讨论选题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提供选题,学生在其中自选;一种是学生自拟,教师审定。讨论形式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班共同讨论,一种是小组读书报告式讨论。

笔者曾组织过张贤亮的“反思小说”全班讨论课,事先布置学生阅读《灵与肉》、《绿化树》、《男人一半是女人》等相关作品,并从不同角度准备话题。学生就“反思文学”产生的相关背景、张贤亮“反思小说”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中两性关系模式等进行讨论,还因观点不同而发生激烈的辩论。

讨论课中间和结尾,笔者对学生发言做了点评。这种讨论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所谓教学相长。笔者通过讨论课掌握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文学素养、尚存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鉴赏能力,同时有的放矢地填补了他们的知识欠缺。而且,对其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还能进行修正和引导,真正做到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

分小组讨论课,不同的小组承担不同的选题,以读书报告、PPT形式进行演讲,每个小组设定一个组长,统筹发言顺序,组员则必须承担某个方面的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新闻广电班的学生还创造性地推举了主持人串联全场,其他小组成员则扮演记者,对主讲小组进行提问。另外,选择戏剧的小组,比如《茶馆》,学生自己分派角色,扮演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人,戏剧片段的演出、师生互动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生动。

2.学生讲述阅读心得、师生问答方式

学生讲述阅读心得及讲课中的师生问答方式,比大型、专题讨论课更常见和便于实施。笔者一般在每次课结束之前,留出5至10分钟,让学生讲述最近的读书心得,要求尽量脱稿讲。读书范围主要以本学期教材时段所涉及的作家作品为主,既可以是教师已讲作品,又可以是未讲作品,还可以讲述作品内容,更可以评析作品艺术风格,分享阅读体会与收获。

师生问答方式,一般在课程中进行。笔者课前先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问题。

第一种提问用来导入作品,例如如果你是《灵与肉》中的许灵均,那么当父亲回国寻亲时,你会做何选择?余秋雨《风雨天一阁》“风雨”是何意,范钦为何将天一阁单列为一份遗产,如果你是范钦子孙,你会做何选择?

第二种提问用来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意蕴的理解。比如钱钟书《围城》题目含义是什么?张爱玲为什么将小说题名为《金锁记》?茹志鹃小说《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象征什么?

通过学生上台讲演和课程讨论等多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学生也在查阅文献、搜集、阅读相关作品资料和调查研究能力方面进行锻炼;更好地理解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内涵、艺术风格、人物形象等,加深对现当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口才、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正如陈平原先生所评价:“文学课堂的微妙之处,或许正如鲁迅所描述的,专业内容一句也不记得了,可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这是课堂与著述的最大差异,后者可以突破时空的阻隔,前者则落实为师生间精神上的对话。”[2]

三、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互动讨论式教学实践,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主要是怎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融会贯通文学、文化知识,并将其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结合,提高整体素养。

正如张旭东所言:“这种‘高级读识’是培养学生对社会运作的各种形式,大的小的,抽象的或具体的,都要有特别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知道怎么透过表象去理解本质。这种阅读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条件,而文学阅读和文学作品分析则是培养和提高这种综合能力,是把这种知识和能力系统化、理论化的最基本的模式。”[3]

互动讨论式教学改革实践最终应取得如下比较显著的效果:一是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有明显的提高;二是阐述文学作品、回答问题等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三是与专业结合度明显增加。比如,汉教学生将文学作品教案用到实习和招聘面试中,而新闻广电班的学生根据当代小说改编的微电影,获得微电影大赛奖项,文秘班学生则将阅读调研问卷运用到毕业论文写作,非中文专业学生则扩大现当代文学阅读面,了解20世纪以来的经典文学名作,提高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文学教育窥探两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2).

[2]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下)[J].北京大学学报,2010(1).

上一篇:优秀演讲稿——环保在我心中下一篇:韶关市社会保障卡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