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我市农村用电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5-12

关于改善我市农村用电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关于改善我市农村用电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1篇

关于改善目前农村用电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委主要领导到 农村进行调研。当地农民反映,由于农村电力设备年久失修,线路残旧,用电耗费大,加之缺乏管理,给用电带来很多困难。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指示,我 组成调研组对农村用电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用电状况

1、全局性的生产生活用电基本正常。自 年 月起,我市农村用电与城市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年,我市农村售电量 亿千瓦时,约占全市售电量的 %。截止年 月 日,全市累计投资 万元用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包括 个 千伏变压器台区,配电变压器 个,容量 千伏安,10千伏线路 千米,0.4千伏线路 千米。除小水电自供区外,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已全部由供电局直抄管理到户。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农村供电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供电质量显著提高,很少出现由于供电紧张而出现的“拉闸”现象,而且电网基本覆盖整个农业生产和养殖用电范围,电费收取也比较合理,居民生 活用电为 元/千瓦时,农业生产用电为 元/千瓦时。年,我市计划投资 万元解决农村余下的无电户通电问题。

2、局部近区自供电矛盾突出。我市还有部分农村用电户属于小水电近区自供电用户,近区自供电用户区的形成主要是小水电业主为了达到建成电站目的,与周围村寨农民签订低价供电协议,即由电站方长期实施低价供电。这些用户不列入供电部门管理,不纳入农网改造范围,主要分布在。据调查,有 个镇存在着近区自供电的情况,共有近区自供电用户 户 人,变压器台区 个,容量 千伏安,10千伏安线路 千米,低压线路 千米。由于这些小水电自供区是各自与农民自行协商,因此收取农户电价也不一致,有些用户甚至无偿用电。小水电近区供电一方面供电质量差,一方面又电价低,所以农民对其感情复杂,既不满意其电压低,使用不方便,又留恋其电价低,不想与供电系统并网,被供电局直抄到户。

按有关政策规定,近区自供电是允许的,但是,如果让其长期独立于线网之外,成为农网改造“盲区”,不仅 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会影响农村的社会和谐建设。目前,这些未改造电网电压不稳定,线路残旧,存在安全隐患,群众生产生活受影响。总的来看,我市近区自供电存在三大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供求关系不稳定。长期以来,供电方与用电方出现一些矛盾,导致用电纠纷。二是存在不安全因素。近区自供电的线路不规范,设备残旧,且年久失修,电压低,线耗大,供电方没有能力进行改造,用电方更不可能筹集资金进行改造,安全隐患多。三是近区自供电用户用电质量无保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近区供电无法满足群众的用电要求。

3、线改任务仍然较重。因部分农户分散边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改造所需资金大,有些村落电网建设改造投资超 万元/户,同时改造规模与资金由省直接掌握下达,开辟改造线路走廊难,征地费用、青苗赔偿费用又经常遭遇一些农户、种养殖户漫天要价,我市农村电网改造阻力大,困难重重,项目计划实施经常受影响。据统计,全市尚未完成电网改造台区 1个。其中 市共有 个,占农网改造任务的 %,估计需要投入资金约 亿 元。

4、安全用电和治安隐患不容忽视。一是在供电线路走廊下种植速生桉树等高杆植物的情况严重影响电网安全运行,也对人畜构成安全威胁。二是违章建筑影响电网安全运行。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新开发的各类工业园区、商住园区。三是电力设施被盗严重,对线路运行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也给群众的用电造成不便。四是农民用电安全知识缺乏。农民在购买电线时往往以便宜作为准则,购买非国家标准的电线来安装,家用线路容易出现短路、超负荷、漏电等情况,且多数农村家庭为省钱都没安装漏电开关,造成一定安全风险。

二、工作建议

1、加强领导,做好规划。一要理顺部门与地方的条块管理关系。加快建立农村供用电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打造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工作平台。二要统一规划电网的安装。城镇、农村供电建设规划应与城建规划同步进行,城建规划要预留电网设施线路,确保高压线路、变压器等设施与人居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保证供电设施的合理布局。建议由规划部门牵头,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合理 制订各村的建设规划,明确三线(电线、通信线、电视线)的通道走向,同时,规划部门要应供电部门、渔业部门的要求,做好生产养殖场地的规划,提高渔业用电安全。林业部门要征求供电部门意见,制订电力线路走廊下禁止种植林木区域红线图,对线路底下的树木问题,要按法律法规规定及赔偿标准来解决,杜绝村民以年代久远线路与林木的先后关系不清为由进行钻空子索赔。三要加强城镇建设监管。建议由建设部门牵头,国土、规划等部门参与,划清农村宅基地范围,明确各地应报建的区域,方便供电部门供用电管理。

2、要解决近区自供电的历史遗留问题。一要成立专门协调机构。小水电近区自供电问题不能长期存在下去。建议市政府成立解决小水电近区自供电农网改造工作协调小组,由分管领导负责,各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专责处理好小水电近区自供电的历史问题,依照有关规定,根据当地实际,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该收归管理的收回管理,该指导改网的则指导其改网。二要先易后难,妥善解决。要在摸清各类型近区自供电的情况下,采取“先易后难”、“一站一策”、“一厂一策”的办法促进近区自供 电用户与供电方进行协商,最终使近区自供电站并入大电网,明晰线路产权,并移交市供电局管理,纳入农网改造范围。在收归管理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妥善解决小水电站的工人就业问题。三要加强管理,强化改造。对暂时未能收归管理的小水电站,协调小组要及时理顺关系,加强管理,认真解决电站与当地村民的矛盾纠纷,促使小水电站强化设备更新改造,保证村民正常用电。

3、加大线网改造的力度。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用足用活上级对欠发达地区用电倾斜的扶持政策,对残旧线路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改善电网设施状况,稳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要增加农村配电点建设,缩短供电半径,或将变压器扩容,消除个别村、户电压不足现象。要多渠道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村用电政策和知识的认识,争取农民对农村用电建设工作的全面支持和配合。要指定职能部门派专人负责,全力解决阻挠电网改造的难题。

4、抓好宣传,确保用电安全。供电部门要不断开展电力安全意识宣传,在各村委会张贴宣传海报,以及在电 杆、铁塔上喷涂电力安全警视标语等。安监部门要深入农村基层和企业,加强对用电安全的督促检查,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村用电安全隐患。公安部门和工商部门要从源头上加强对盗窃电力设施销脏的废品收购站控制,打击不法行为;公安、治安联防队要重点对一些盗窃黑点进行伏击;公安、司法、供电、宣传等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大力宣传《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规,进一步提高民众依法用电和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

关于改善我市农村用电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2篇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8月中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的带领下,对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赴全椒县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通过出台政策,建立机制,培育典型和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专题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我市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发展。

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共流转土地8.58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其中近二年流转的土地占总数的80%以上。

调查表明: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转包;二是土地出租;三是土地入股。除此以外,还有土地转让、土地互换等其它形式。

我市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已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为主,逐渐转变为转包、互换、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并存,流转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全市流转的8.58万亩土地中,转包、出租、入股、转让、互换五种形式都有,其中转包、出租和入股共8.17万亩,占95.2%,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户之间,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全面参与,使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据统计,目前流入种养大户的土地有3.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1.6%;

流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2.05万亩,占23.9%,流入到农业龙头企业的有0.35万亩,占4.1%。三是流转面积规模化。土地流转由以前的分散零星流转开始转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据调查,全市涌现出以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100亩以上种养殖大户1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土地流转的有17家,流转面积2.05万亩,仁和集镇的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金集镇的益民新型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500多亩,种植大户承接流转的有159人,面积3.57万亩。承接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有6.5万多亩,占总流转面积的76%,其中500亩以上流转的达到33957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0%左右。仁和集镇的宣有林、冶山镇的张献国流转土地超过5000亩。四是流转程序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开展培训、加强宣传、搭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我市土地流转程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基本做到土地流入流出有申请、村组有审核、市镇有备案。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946份,合同面积达47260亩,占2009年总流转面积的83%,基本上采用了统一提供的规范性文本,土地经营权证、流转合同都在镇土地流转中心备案存档。五是流转服务组织化。随着市、镇、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我市土地流转已经开始由自发、口头形式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目前,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刘荣祥同志为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15个镇(街道)都成立工作领导组、土地流转中心和管理办公室,各镇行政服务大厅增设了服务窗口,各村(社区)都配备了土地流转信息员。据统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人员已经达到260多人。

二、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1、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后,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地种植面积。仁和集镇芦龙农事合作服务社集中流转土地近3000亩,通过小田改大田等措施对部分土地进行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近25%。

2、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了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聚,扩大了规模经营面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大通镇的项永祥户原是跑运输的,积累资金后,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建成了我市新兴的蔬菜规模生产基地。冶山镇张献国办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便弃工从农,今年租赁流转后的土地5000多亩,除了进行水稻、玉米种植外,还引进了太空莲藕、油桃等经济作物,引领当地农民向高效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3、增加了农民的直接收入。我市绝大多数土地流转费在每亩500元左右,国家有关惠农补贴仍归农民享有。因此农民把土地流出后,不但在农田方面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可以安心地经工经商,或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企业就业。金集镇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700多户农民入社成为社员,将2468亩承包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可得到450斤稻谷,而且还可以参加合作社的保底分红,部分农民平时也可以在合作社做工获得一定的报酬。入社社员年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务工经商、外出打工户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

4、培育了新的经济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实力的种养大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土地股份合作、农事

服务等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永丰镇的华福昌户,2009年从市良种场流转土地504亩,与有关企业实行订单生产,一年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

5、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既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又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人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据统计:全市2010年离土不离市的农业劳动力约12万人,占全市农业总劳动力的38%。

据调查,目前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大多数农民恋土情结较浓,加上各项农业补贴,土地收益得到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土地流转。

二是个别镇村认识不到位。一些镇村干部对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流转机制不够完善。有的镇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双方的管理约束机制、调解纠纷仲裁机制等不够完善。

三、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责任,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中,镇村干部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他们熟悉农户家庭现状、当地的产业特点、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农民的思想动态,做工作的针对性强。因此,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

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一些促进土地流转的措施,落实镇村干部工作责任。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拿出指导性计划,分解到各地并列入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2、加强宣传,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一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宣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典型,使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原则、程序家喻户晓,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二要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可以利用的资产,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运作土地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合理、健康、有序开展。

3、强力推进,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根据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一要大户示范带动。大力培育种植、养殖大户,依靠大户的示范效应,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二要合作社合力带动。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要招商引资带动。建议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互为促动。要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我市兴办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四要科研单位带动。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市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租赁农民土地,建设产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五要鼓励有一定规模种植和养殖的大户和合作社挂牌成立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关于改善我市农村用电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3篇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我市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是内容丰富, 分布广泛。据调查, 在河北省政府公布的前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 该市已有12个项目入选;武强木板年画、衡水内画、深州形意拳、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6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习三内画公司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非遗保护示范基地。

二是喜闻乐见, 群众喜爱。衡水老白干酒是中国白酒老白干香型的典型代表, 具有醇香清雅、酒体谐调、醇厚甘冽、回味悠长的典型风格。千百年来, 以口传心领, 师徒相延的方式代代相传, 并不断创新和发展, 是不可用现代技术替代的技艺。

三是文化底蕴深厚, 特色鲜明。武强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 完全手工制作, 手传口授, 世代沿袭, 经久不衰。每幅画都有一个主色调, 更具有农村气息, 风格粗犷, 色彩简单浓烈, 颇受欢迎。

四是技艺精湛, 知名度高。内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玻璃、水晶料器、琥珀等为壶坯, 用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瓶内反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 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各种题材, 格调典雅, 笔触精妙, 色彩艳丽, 可谓“方寸之间, 别有天地”。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京派最早, 起源于乾隆年间。“冀派”内画发源于衡水, 由于衡水内画艺术独树一帜, 被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新的文化形式的冲击, 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从整体上看,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目前, 我市仍存在社会各阶层和各界人士, 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投入的、短期内没有回报的基础性工作。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中老年人中还具有一定影响, 而年轻一代大多对其不了解、不熟悉, 更谈不上热爱和保护、传承。

二是投入不足, 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普查到挖掘提炼, 从人员培训到资料整理, 从规划保护到抢救利用, 都需要资金作支撑。

三是宣传不足, 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多学科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 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之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学科之间必须协同配合;必须广泛动员群众力量, 让广大群众自觉担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 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保护意识淡薄, 尚处于观望状态。

三、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为此, 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政府责任, 完善保护机制。成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领导小组, 建立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积极配合, 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 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保护措施。要借鉴外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不断加强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 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要坚持“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方针, 抢救和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保护和抢救。首先, 要组织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普查。其次, 要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逐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明确实施保护的单位及各自权利, 落实各自责任。

三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首先, 要继续增加投入, 政府财政应划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 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其次要注重培养和使用专门人才,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开发的研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 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人才, 使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建立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探索出非遗保护新途径, 为建设文化强市发挥应有作用。三要加大宣传力度,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传媒普及保护知识, 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 提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 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提高群众对本地民间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认知度, 培养新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2) .

[2]张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群众, 2005 (7) .

关于改善我市农村用电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4篇

●深化乡镇卫生院的配套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乡镇卫生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强化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枢纽,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七月份起,农工党对我市撤乡并镇后乡镇卫生院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汇报如下;铜陵县农村中心卫生院4个,实有床位90张,人员1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5人;乡镇卫生院12个,实有床位87张,人员13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6人。卫生院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硬件设施等较薄弱。钟鸣镇中心卫生院服务区人口5万,有职工58人,其中医技人员30人,退休人员8人。大专学历20多个,本科学历2个(均为在职教育,唯一中级职称是药房人员,可用人才少。妇产科一骨干由于收入少,辞职后到浙江私立医院打工。检测仪器、化验设备陈旧,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产品,不能满足正常需求。只有一台X光机设备是上级部门划拨的。妇产科和外科病房在一起,无隔离设施。职工住房和病房混居,不符合卫生防病要求,极易引发事故。年业务收入130万元左右,除去人员工资(包括退休人员近90多万元(其中县财政补贴35%和一些材料成本外,所剩无几。人员培训、设施更新等工作是空白。院周边环境卫生差。

朱村、董店等一般卫生院情况差一些。朱村卫生院家属住房破旧,医疗设备简陋,连心电图、X光机、B超、普通生化化验等基本医疗检查设施都没有。卫生院冷冷清清,只有2个值班医生留守。董店卫生院条件尚可,房屋也是新盖的,但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都在等着撤乡并镇后卫生院下一步如何打算。医技人员学历低,连院长也只是市卫校毕业,只有朱村卫生院院长一人有中级职称。卫生院职工年龄都在

35~45岁左右,很大一部分人员都是前些年通过关系调入,没有多少技术,大多只是初中水平。这使得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水平与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形成不了技术等级差,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就近就地治疗的要求。我市大通、顺安、新桥卫生院情况和钟鸣差不多,其余卫生院普遍经营困难,难以正常运转。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常规设备缺乏和人员素质不高是主要因素。由于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乡镇卫生院技术比不上县医院,价格又高于个体医生,服务态度又没有村卫生室好,所以一般乡镇卫生院业务下降,发展困难是必然趋势。②管理机制死。乡镇卫生院竞争不过个体诊所,真正的原因不是房屋、不是设备、也不是技术,而是卫生院职工本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内部管理中最能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因素就是院长的人事处罚权和分配方式。职工违反卫生院的管理制度,构成辞退条件的,院长依照规定将其辞退,这是院长应该具备的基本权力,也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乡镇卫生院的职工都具有集体或全民所有制正式工作人员身份,人事管理权在县人事局。院长对本单位的职

工只有任用权而没有人事处罚权,也就是说,职工违章违纪,不分性质和情节,只要不违法,就不会掉饭碗。这种软弱无力的管理使规章制度对职工失去应有的约束力,是造成劳动纪律松弛、工作责任心差的根本原因。这种个人收益与付出不对等的分配方式严重地挫伤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助长了惰性。由于缺乏有效的纪律约束,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肯定不如人意。社会群众对卫生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的下降,病人自然会流向个体诊所。③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卫生院所担负的社会职能却在增强。医疗单位既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又是经营单位,既不能整体推向市场经济,又必须面临并适应市场经济的矛盾。政府对农村卫生政策的滞后,使乡镇卫生院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履行好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管理三大职能。乡镇卫生院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的核心地位未得到保障,其三大职能中的预防保健、卫生管理两大职能未得到发挥。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虽明确提出以农村为重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卫生院建设,但在实际中各级政府对农村卫生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依赖上级的专项扶持上,各地的财政拨款农村卫生经费只占其

微弱比例或只有少量的专项投入,如数量极小的重点装备款项。乡镇卫生投入缺乏法律保障,各级人大机构未对本地区财政预算卫生投入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只是疫情来临之际才想到卫生部门的职能作用。由于搞好防保工作会减少临床收入,而预防保健本身又不赚钱,防保组在卫生院往往被忽视,地位低,难以发挥其作用。卫生院防保组由于没有准确定位,防疫人员的工作时常处于尴尬境地。许多工作经费(如

结核病防治、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等等需要防保组自己去筹集;由于配置不足而工作量增加,防保组人员难以负担;县级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机构是卫生院防保组的业务指导部门,其工作需要防保组配合,但配合监督执法对防保组来说,却是合理不合法的。因此,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为了糊口,基本上放弃了卫生管理职能。④医药费用的大幅度上涨降低了农民医疗消费意愿及能力,使乡镇卫生院病人就诊数量逐年减少。药费的逐步上扬,使大部分低收入的农民有病而不愿就诊。小病不就诊或在村卫生站、个体医处就诊,大病却愿到上级医院就诊。乡镇卫生院已不是农村患者就诊的首选目标。⑤由于其体制因素,各级政府未将乡镇卫生院的退休人员纳入社保统筹管理,而是由卫生院自行负担。沉重的包袱,使部分乡镇卫生院只能维持其基本的工资发放,其他如设备更新换代、人员进修培训、房屋扩建都处于停滞状态。

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的枢纽,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是卫生院发展的重要时期,乡镇卫生院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乡镇卫生院建设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投资力度加大,个人、民间资本也出现了投资参与的强烈意向,乡镇卫生院整体上划县级管理,使经费有了可靠的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为乡镇卫生院提供了相对稳固的服务对象,使乡镇卫生院的卫生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这些都成为卫生院发展的机遇。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乡镇卫生院首先要加快体制改革与创

新,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吸收社会资本,建立一个权责明晰,富有生机的管理体制,使乡镇卫生院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当前农村卫生工作恰逢三大发展机遇。其一,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为农村卫生改革探索了经验,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卫生工作及农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村卫生问题没有解决,就等于整个卫生问题没有解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简称《决定》为农村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是新时期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也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明显增强,已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来解决农村卫生问题。可以说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春天到来了。

第二、要转变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乡镇卫生院要充分发挥就近、方便的优势,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结合我市情况,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①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要扩大基本医疗服务覆盖面,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进医院,康复返社区,让老百姓能够方便、经济地就医。

②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要通过有效手段和措施,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强化横向和纵向的管理指导。要充分发挥县医院对全县的医疗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中心作用,乡卫生院与县医院实行双向转诊制度,村卫生室只诊疗常见病和多发病,形成技术上的纵

向合作。乡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真正落实“六统一”。要将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和整顿农村卫生市场结合起来,允许在农村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卫生机构,但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设置卫生机构,要在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同时,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农村医疗市场。③乡镇卫生院必须全面引进竞争机制,要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采取激励机制,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强力分流富余人员,减肥,消肿,轻装上阵;深化乡镇卫生院的配套改革,首先要努力探索乡镇卫生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乡镇卫生院通过实行合作经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形成公有制为主体、职工全员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模式。卫生院的干部职工既是经营者和劳动者,又是卫生院部分产权的拥有者,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紧密结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紧密结合。同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在全区或更大范围内公开招聘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在中心卫生院内部对副院长、科室主任以及一般医护人员实行层层聘任制。按照因需设岗、以岗定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笔试、答辩、群众测评、组织考核等方式选拔聘任。按照职权划分,将乡镇卫生院撤并后新规划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人事任免权交由所属中心卫生院院长及院委会。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搞活激励机制,实行全成本核算和岗位效益工资制。其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经营型”院长的培养选拔,使乡镇卫生院院长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管理人才;要切实加强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力争在

短期内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员无学历、无职称、无资格的问题。④完善农村卫生经济政策,也就是完善农村卫生补偿政策。采取定项和定额补助的办法,把乡村卫生队伍巩固好,使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在巩固的基础上更加健全。这里包括县级医院、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补偿政策问题,同时把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列入补助政策范围,形成完整的医疗预防保健的刚性补助政策。同时要转变观念,转变卫生投入方式,改革财政拨款体制,投入多少经费就要产生多大的效益。

第三、强化公共卫生职能。①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创新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需求的健康教育形式和途径,从而改变广大农村居民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健康水平,是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在全县启动健康教育镇、村创建工程。每个健康教育村都有农民健康教育学校、卫生宣传牌、读报栏、卫生报刊和农民健康教育档案;每个家庭都有卫生园地,内有卫生读物、卫生公约、文明卫生家庭标准等资料。健教村每月上一次卫生课,每季度组织一次卫生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测试,年终评比一次文明卫生户。要组织医卫人员上街头、进集市举办街头卫生科普展览,开展卫生咨询,散发卫生科普材料,摆起流动宣传牌,举办义诊等活动。通过多形式、广覆盖的健教宣传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了有关知识,健康教育的先导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②重视疾病防保工作。农村卫生院防保组是我国最基层的预防保健机构。它直

接面对老百姓,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农村乡镇卫生院是在建国后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而设置的直接面对农村人群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由卫生局统一领导。卫生院内设立的防保组由

县级卫生防疫站、皮肤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血吸虫等地方病防治机构给予业务指导。具体业务是:承担本乡(镇的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妇幼保健、社区卫生健康教育及其他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以及五大卫生(劳卫、环卫、食卫、学卫、放射的基础性管理,是一个集卫生服务和卫生行政执法为一体的综合机构。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预防保健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任务与要求也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卫生院的防保组队伍得到不断充实,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应当在法律、政策上对乡镇的防保工作给予保障;防保组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通过改革调整布局、减少数量、控制规模、精简人员、完善功能和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又要保证必要的经济投入,促进乡镇公共卫生机构良性发展,保证农村居民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乡镇卫生院防保组经费预算应纳入县财政,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卫生状况、居民收入情况、服务人口、服务面积、服务数量等制定补助标准,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的补助。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还应重视基层防保人员的卫生知识及卫生防疫指标的更新,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必要的培训。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防保组的功能如何定位,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健康。由于撤乡镇,有的乡镇有了两个以上的卫生院,其中有的可以改制为乡医院,但是必须有一家公共卫生院。如果因为没有公共卫生院,乡域卫生工作包括卫生行政、卫生监督、疫情报告、疾病控制、初级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我市

经济社会健康。乡卫生院是乡村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乡村初级卫生保健中心,乡村社区卫生中心,乡村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中心,就不是乡村医疗中心。可见乡卫生院责任重大。

我国卫生工作以农村为重点的方针,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坚持,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其内涵和目标则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关于改善我市农村用电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5篇

近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制约着扬州生态市建设的整体进程。为贯彻环保优先原则,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我会成立专题调研组,从8月中旬开始,会同市环保、建设、卫生、农林、水利等部门,先后深入到高邮、江都、邗江等县(市、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近几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态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成绩喜人。扬州先后荣获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生态示范区以及联合国人居奖等光荣称号。这些都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工作密不可分。

一、科学制定规划,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九五”以来,我市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几年来,在《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指导下,全市形成了由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域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构成的小城镇规划体系。围绕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已有30多个乡镇编制了环境保护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如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等在规划中得到普遍重视,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的利用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十五”期间,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宝应县建成了以湖泊湿地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为主体的生态示范区;江都市形成了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江淮平原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高邮市建成了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特色的湖泊水网地区生态示范区;仪征市形成了集绿色化纤、生态修复、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示范区;邗江以其宜居型住区建设特色,被誉为“古城新区的生态示范模式”。2005年,扬州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地级市)。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十五”期间,扬州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新增集镇道路687公里、桥梁147座、路灯13524盏。小城镇拥有水厂137座,比“九五”新增供水管道719公里、日供水能力5.47万吨、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2.11万吨、年供水总量1472万吨,新增排水管道539公里,新增环卫机械134(车)辆、公厕201座,普遍配置了垃圾箱、果壳箱,部分集镇已具有规范的垃圾中转站。新增绿化面积59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53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22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集镇环境的改善和小城镇各类创建工作的开展。

三、全面实施“碧水工程”,积极整治农村水环境。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列入东线治污规划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计划的项目共22个,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6个、城镇垃圾处理场2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9个、截污导流工程1个、区域综合整治4个。目前,整个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项目16个,在建项目6个,完成投资近10亿元。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仪征、江都和宝应三县(市)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高邮、江都临江四乡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年底全部投入试运行。仪征、江都均建成了无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场。与此同时,全市大力推进“碧水工程”,对境内所有河道进行清淤、驳岸、治污,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结合小康村建设,全市农村“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的“十一五”规划已经编制完成,随着这项工作的实施,扬州农村的水环境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自2003年起,全市大力推广了麦套稻等生态农业实用技术。目前示范乡镇数已达76个,基本上做到了乡乡有示范。“十五”期间共推广应用新农药新剂型品种20多种。测土配方施肥普及工作正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推广。“十五”以来,市政府分别出台了《关于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扬州市无公害蔬菜管理试行办法》和《扬州市无公害农业投入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减轻土壤和水体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全市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建设的组织管理、标准质量、监督检测和产品认定体系。共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家畜8.4万头,家禽641万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46个,绿色食品131个,有机食品26个。

五、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强调乡镇企业达标排放。全市已有30个乡镇园区(工业集中区)编制了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合理布局,指导镇、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小区集中,乡镇域内工业集聚度有所提高。按照国家、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要求,全市先后出动8678人次,检查企业3844厂次,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225份,重点监管的企业稳定达标率90%以上。先后投入治污资金近7500万元,完成了1725家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任务;取缔关停了179家治理无望的“15小”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20家乡镇企业获得“清洁文明生产企业”称号,46家乡镇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12家乡镇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论证;8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空气质量基本稳定在II级水平。

六、注重自然保护区建设,抓好生态修复工作。在加强江都渌洋、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及仪征铜山森林公园、扬州西郊森林公园建设、管理的基础上,新建了高邮渌洋湖自然保护区、凤凰岛森林公园和润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占全市总面积的15%以上。围绕建设农田林网、里下河滩地速生丰产林、江滩“兴林抑螺”林、围庄林、丘陵地区经济林等林业工程建设,致力森林资源的扩张,初步形成了“点、线、片、网”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全市有林地面积从“十五”期初的48万亩增加到82.8万亩,增长了72.5%;森林覆盖率达14.5%,比“九五”提高了6个百分点,成为扬州林业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与此同时,在扬州城市的东西两翼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东翼对淮河归江水道区域河湖水体、湿地严格保护,维护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退化中的生态系统;西翼利用生态技术措施努力恢复本土绿色景观和生态与生产服务功能。

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城乡环境质量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农村小城镇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民的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以及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生态保护能力薄弱等。

一、农村及小城镇污染仍在加剧。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由开始时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并重的态势。加之农村及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人畜粪便直接入河,垃圾倾倒入河等,农村河道水体污染严重。小城镇生活垃圾在逐年增加,目前仅扬庙、汊河、青山等少数几个城郊乡镇就近利用了城市垃圾填埋场,多数小城镇均没有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一般简单填埋于河塘、凹地,有的甚至随意倾倒,不少河岸、水面垃圾成堆,造成河湖淤积和水体污染。工业污染仍较严重,全市乡镇工业企业年排放废水7600多万吨,排放COD约13000吨,由于乡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加之不少企业污染治理仍不到位,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运行不正常,偷排现象时有发生,不少乡镇河道成了排污池。调研认为,在各乡镇普遍缺乏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工业集中区势必成为“污染集中区”,集镇也将成为“污染集合地”。

二、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加之村镇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以及粗放型养殖带来的污染等,城镇、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目前我市化肥使用量近40公斤/亩,肥料利用率只有30—35%,比国外低10—20个百分点。全市农村绝大部分使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只占6%左右。化肥、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持续下降,土壤板结、土地质量下降;农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造成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秸杆焚烧等,则影响大气质量、交通环境,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健康。农村环境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立体污染的态势,造成农产品品质低劣、营养缺失,市场竞争力差。

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水源污染导致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加之酸雨频发和区域供水覆盖面不广,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市农村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由于消化道内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农村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江苏省全国第一),这些都与长期饮用严重受污染的水密切相关。一是水质达标率低,水环境质量达不到要求。全市境内受监测的46条主要河流,有些河流不符合功能区域要求,有的甚至严重超标,但一直作为饮用水源使用。二是农村水环境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一些水源控制区内存在污染源,有的污染还相当严重,饮用水源地水体生态功能退化。三是饮用水源地管理不够规范。乡镇水厂在经营过程中重经济效益,轻管理和投入,不达标供水并非个别现象。加之水厂众多,单一供水量不大,水质监测能力薄弱,饮用水源地经政府规范审批的较少,不少水源保护区连标志牌也没有。四是码头和造船业污染问题突出。全市水源保护区内码头较多,近的距取水口仅几十米,船只的生活及油污染直接影响着饮用水水质和水源地沿岸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我市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缺乏对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投入的实力。不少基层财政维持吃饭尚且艰难,投入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各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市)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财税改革,尤其是省里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后,扬州作为苏中,享受省级以上对我市农村投入的扶持政策逐年减少,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投入缺少一些应有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此外,农民群众自主办公益事业的意识不强,农村基层集体的筹资能力弱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五、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力量普遍薄弱。全市77个乡镇中,配有专职环保员的只有六分之一,其余都是兼职。这些专、兼职环保员有的依附于村建办,有的挂靠于工业办。兼职环保员主要精力不在环保工作上,多数是兼而不管,有的甚至只挂挂名;专职环保员也常常因为乡镇中心工作而抽调他用,从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力量严重不足。加之有些基层干部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基层环保力量现状与日益繁重的农村环保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据介绍,全市各县(市、区)每年的环保信访中,农村环境投诉占40%以上,在乡镇的新建项目被投诉的更是高达60%左右。如此面广量大的工作,靠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显然力不从心。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由于基层力量的缺失常常“横难到边,纵难到底”。此外,农村基层环保管理经费严重缺乏,环保机构相当一部分管理经费要靠征收排污费解决,其协助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更是一项为民谋利的系统工程。努力把扬州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调研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尽快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浓烈氛围。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有个渐进的过程。少数领导、部门和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防治措施不力,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一是领导重视,提高认识。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工作的具体体现。农村生态环境上不去,农民的小康就是一句空话。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二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多年来,由于农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农村环境问题和农民环境意识积弊很深。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教育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爱护环境、珍爱生命,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主动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权益的自觉性,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三是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农村自然经济为主的特征以及环保工作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领导的难度。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县(市、区)是重点,镇、村是基础,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是关键。市委、市政府要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要加强调查研究,找准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如农村水环境、垃圾治理等

一、两件事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难事,确保见成效。各级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本着为民谋福祉的态度,做过细的工作,努力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力避“人造环境美化,自然环境退化;城市环境优化,农村环境恶化”的不和谐现象发生。

二、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努力走生态农业之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根本出路在生态农业。如提高太阳能等自然能源的利用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用地养地,精耕细作,改革农业结构等,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一是根据农业产业政策,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注重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以及耕地数量、质量持续下降和土壤退化、毒性化的趋势,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大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努力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充分利用扬州大学等科研技术优势,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加快研究和大力推广污染土地的治理修复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采取扶持政策,推广秸杆还田、麦套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等成熟农业技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倡导和推行生态农业,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加强农村再生能源建设。再生能源不仅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关系到退耕还林、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加强对沼气、秸杆的能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太阳能等农村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项目的宣传推广,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企业、社会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农村清洁化生产水平。四是加强农业环境和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生态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农业生态、环境、生产、经济系统的信息预测预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现代科学和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的管理水平。

三、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继续抓好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十一五”期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分别比“十五”削减18.3%和15.6%,总量分别控制在5.1万吨和8.44万吨以内。因此,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和达标排放十分关键,它不仅影响着全市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还直接制约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一是要加强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使乡镇工业在空间集聚上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设置乡镇工业集中区是顺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先行,重污染企业坚决不允许进工业集中区,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得上马,杜绝“饥不择食”,将工业集中区搞成“污染集中区”。二是严格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要在严格现有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严把环保审批关,凡是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环境有破坏的项目,一律不批不建,全面否决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搞“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末端环保。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环保依法把关,对经过批准的建设项目严格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坚决执行“三同时”,从源头上控制住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三是依法加强监管,严肃查处不法行为。坚决取缔和关停“十五小”及重污染和治理无望的乡镇企业,严格排污证管理制度,限制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发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着力解决部分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事件,努力将环境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

四、重视基础,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有关规定,各地每年的环保投入应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各级财政要安排到位。为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设立农村污染防治基金,专门用于农村污染防治科技示范和重点示范点、示范项目的建设补助,将投入向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倾斜。乡镇土地有偿使用费中也要安排适当比例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二是鼓励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对农村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禽畜粪便综合利用、沼气工程、河道清淤等重点农村环境工程建设项目,从土地、水电、税收、金融、信贷以及项目实施的经济补偿等给予扶持,引导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逐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探索农村公益事业市场化,解决农村生态环保管理、运营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公益事业建设。要把广大农民吃上“干净水”作为一件实事,下大力气尽快抓出成效。在编制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依法调整和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码头和畜禽养殖场,集中整治保护区周边新批项目。进一步理顺农村水厂的管理体制,尽快建立起责权利对等的管理关系,实现对农村水厂的长效管理。逐步打破现有小而散的供水格局,大力推进区域集中供水,从根本上确保农村供水和农民饮水安全。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与农村之间区域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及配套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享,不断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效能。在有条件的镇、村尽快实行垃圾“村收集、乡集中、县(市)处理”管理试点,条件成熟时全面推开,切实解决农村的“垃圾靠风刮”现象。

五、整体推进,以创促建,促进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尽快上一个台阶。一是要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规划。目前,全市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已初步划定,共有保护区54个,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1265.0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19.07%。各级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等要素,加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进一步做好细化和落实工作,引导各地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进行经济建设、沿江、沿河开发和空间布局。二是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各级要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切实加强农村垃圾、粪便管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及河道疏浚、管护等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以生态县(市)创建为契机,通过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控制面源污染,进入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进一步加强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和小康村的争创工作。要把创建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以及小康村和对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措施落实和实绩考核等,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促进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尽快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改善我市农村用电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6篇

发布时间:2006-4-8 10:06:38

关于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根据主席会议安排,6月6日至13日,市政协文教委牵头组织部分常委和委员对我市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进行了调研。宋林岭主席、朱纯国副主席、焦希勃秘书长参加了本次调研。委员们首先听取了市卫生局关于全市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的通报,然后到两县一郊,分别听取了汇报,并深入到平定娘子关镇河北村、郊区河底镇河底村、盂县北下庄乡东河村等乡村,采取实地考察、入户访谈、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从而对全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需强化的工作措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

一、基本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同于以往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合作医疗,是指在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下,农民自愿参加,个 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目前,我市平定、盂县、郊区三个农业县区已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益农民比例和通过补偿农民满意率均比较高。平定县作为全省15个首批国家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启动,国家为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10元,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0元,农民个人每年缴纳10元,人头统筹资金共计30元。截止目前,平定参合农民210564人,参合率为83.3%,享受住院、门诊、健康体检等合作医疗资金补偿的农民191244人次,补偿总额达544.35万元。郊区作为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于今年元月18日正式启动,对参合农民实施省、市、区三级财政每年每人补助21元,农民个人每年缴纳15元,人头统筹资金共36元。截止4月底,参合农民120521人,参合率84.24%,享受合作医疗资金补偿的农民208人,补偿金额10万元。盂县作为我市试点县,于今年5月13日召开了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员会,工作已全面展开,于6月15日前完成筹资工作。市、县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20元,农民个人每年缴纳10元,人头统筹资金共计30元。目前参合农民179513人,参合率为75%。

(一)认识统一、组织得力

为落实好这一惠民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推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全市二十件大事之一,纳入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市委书记程步云多次关注并要求办好这件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实事,快推、全推、推好。同时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多次进行专题研究。一是市政府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建立了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三个农业县(区)及其所辖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管理中心,奠定了组织基础;二是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并下发了相关政策性文件,为合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具体指导;三是实行分级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各级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和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加强督促、检查、指导,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广泛发动、积极引导

为提高农民的自愿参与意识,把做深做细宣传工作作为搞好合作医疗的关键环节。各县(区)、乡(镇)、村层层召开动员会、宣传会,党政领导带头入户,乡镇、村干部全方位动员,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节目,传播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永久性标语,出专栏、板报、出动宣传车辆巡回宣传等多种形式反复向农民群众讲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好处以及解答就医报销等具体问题,解除农民的疑虑和担心。

(三)强化管理、规范运作

三个农业县(区)共建立县、乡、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495个,对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员培训。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行业整顿和验收,实行动态评审管理,全市形成了三级齐抓共管的新型合作医疗服务网络。

(四)深入调研、制定方案

为了把握实际情况,三个农业县区都精心组织了有关人员对基线调查方案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级设立起付线,科学确定补助比例,提高了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平定县经过一年的运行,坚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运营模式,实行动态管理,在维护实施方案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时调整和优化方案,通过资金的合理使用,确保了以大病统筹为主,切实减轻了农民因病造成的经济负担,努力提高了救助保障水平。比如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基金沉淀较多,农民受益面窄的现象,在2004年底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县合作医疗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综合评估,及时修改了实施方案,提高了补偿比例,平均补偿比例从26%调整到35%,农民感到满意。

(五)加强监管、取信于民

合作医疗基金由县(区)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其合作医疗办公室进行管理,统一在农业银行设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坚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自求平衡”的原则,做到了钱账分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确 保了基金的安全和完整。各县区、乡镇都成立了由人大、政协、纪检、监察等部门和农民代表参加的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各县、乡都设立了公示栏、投诉箱或投诉电话,每月对合作医疗工作及报销补偿情况进行公示。通过多种形式的工作督查,使整个合作医疗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建立了公开、透明的运作模式,农民群众的参合权益也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二、存在问题

一年多来,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因开展时间短,在运行过程中

还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不充分。由于农民认识水平层次不同,加之宣传工作不够到位,一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解决大病统筹的问题认识不足,心存疑虑;一些身体健壮、多年不患病的中青年农民对参加合作医疗积极性不高;有些农民外出打工,长年不在户口所在地居住,觉得入合意义不大,因此不愿入合。

(二)补偿比例还不高,起付线设置较高,与农民的期望值存在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刚开展此项工作用于补偿的面大,照顾了大多数人的参合积极性,致使大病补偿标准不高;二是农民个人参合资金相对较少,政府资助和集体扶持资金不大,新型合作医疗统筹资金盘子不够大;三是 政策规定的用药目录过窄,好多大病用药不在目录范围,致使目录外用药比例增大,无法实现补偿,另一方面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合作医疗用药目录掌握不全面,导致目录外用药占有比例过大;四是虽然经过基线调查,制定出了住院补偿标准,但由于调查的不够细致、全面,测算补偿报销比例不够科学、合理。

(三)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衔接工作没有理顺。由于资金有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比例相对较低,解决一般家庭、一般病情能力尚可,但是现在花费几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的病情并不少见,当遇到特别贫困或者病情较重的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只有“爱莫能助”,贫困农民“看病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需要与民政部门主管的医疗救助制度的推行进行很好的衔接。

(四)定点医疗机构点少面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费用控制缺乏较为有效的措施。医药费用报销手续繁琐,办理速度慢,耗时长。不少农民为了报销门诊医药费,跑了乡里跑县里,来回批转跑下来,路费甚至比报销费用还高。外出务工的入合农民也觉得审核手续繁杂,来回申请补偿和报销都不方便。

(五)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设施设备较落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差。多数乡镇卫生院的住院治疗条件“廉价而不优质”,无法为农民解决医疗需求,农民只好去较高级别的医疗 机构就医住院,医疗费重的问题仍然无法改变。平定县作为国家试点县,2004年,国家对平定县5个卫生院投入了150万元进行危房改造,还计划对10个卫生院每所投入30万元更新设备。郊区、盂县这方面就较差,好多设备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购置的,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求很不适应。

(六)乡村两级卫生院所工作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缺乏高技术、高医德的医卫人才。乡村两级卫生院所医务人员多数是由以前的赤脚医生和略懂医药知识、略有一定行医经验的卫生人员组成。多年来一直补充不进年轻的有技术、有知识的医技人才,新老更替面临断档危机。一方面原有很多有技术、群众又认可的好医生流失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薪水待遇等原因,外地高技术医卫人才又不愿意到乡村去,就连本地土生土长、院校毕业的医技人员宁愿在大医院打临工或外出打工,也不愿回乡回村搞医疗服务,有的地方就连基本合格的医技人员也严重缺乏。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能力薄弱。三个县区工作全面铺开后,工作量相当大,县、乡两级工作人员明显不够,基层经办机构设备短缺,管理手段落后,参合个人交费还得靠人一家一户去收,既麻烦又不安全。市级未设专门管理机构,现由市卫生局基妇科兼管,这个科原本工作量就很大,加之人员少,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三、进一步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议

全面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有利于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有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和城乡全面协调发展。为了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有序、稳妥地开展下去,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乡村卫生人员、计生工作人员、群众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因势利导,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造声势,营造氛围,以鲜活的事例让受益的农民自己讲述自己真实的事情,使这一民生政策家喻户晓。确实让农民了解新型合作医疗的社会性、优越性、长期性,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医疗合作互助共济理念,让农民了解和掌握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法,进一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二)建立新型、科学的管理理念,探索合作医疗管理新办法。加强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软件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全市各县(区)、乡(镇)新型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员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在适当增加编制、人员的基础上,建议县乡两级管理机构人员可以搞成编制内人员、聘任制人员、雇员制人员各占三分之一,忙时来,闲时走,这样还可以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建议 成立阳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负责全市新型合作医疗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负责试点方案的制订、调查研究、督办检查、信息收集、日常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三)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制约管理,以防“开单提成”、“药品回扣”现象,防止对农民在身心上造成伤害,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规范操作,稳妥运行,在总结试点和外地经验的同时,要强化制度建设,尽快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制度、操作规范和运行规程等。同时,增强工作透明度,真正做到“阳光作业”。

(四)建立有效的筹资、管理和监管机制,筹好、管好、用好资金。既要防止补偿比例低,影响农民参合积极性,又要防止补偿过多,出现基金透支风险。要建立稳定、安全、有效、快捷的基金监管长效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千方百计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成本、改革成本和管理成本,想方设法减少行政性支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低成本运行体系,确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方便农民及时、低廉、有效使用统筹合作资金。

(五)加大对乡村两级卫生院所的投入,提高卫生院所的管理水平和医护质量。不断改善办公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要加强乡村两级医卫队伍建设,通过医疗支农、培训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乡村两级医卫人员 医技水平,培养一支扎根农村、作风过硬、技术优良的农村卫生队伍。开发、更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程序软件,实现全程电脑自动化管理,全市各县区实行微机联网,网上查询、网上审核,用尽可能少的人力办尽可能大的事情,提高办事效率。

(六)适当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付线标准。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要照顾到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在继续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测算科学、合理的补偿比例,适当降低起付线标准,可在农民住院费用较为集中的范围内提高报销比例。如平定县由原来市县级补偿比例高调整为乡镇级补偿比例高,使参合农民积极性大增,又如,平定、郊区已经实施的妇女生育专项补助,凡计划内正常生育,一次性补偿200元,剖宫生育400~500元,这样有利于引导农民就诊流向,又使基层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充分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全市推广。

七)适时、灵活调整和扩大参合农民就医用药目录范围,以适应农民群众多方面就医用药需求。建议在全市范围内扩大定点医疗机构点,市、县、乡镇、村都要设定点医疗机构。建议将市一院、三院、阳煤集团总医院等大医院设为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大医院要向参合农民倾斜政策,实行“菜单式”收费制度,确实方便农民就医看病,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八)、尽快启动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做好与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协调工作。成立由民政局、卫生局、财政局联合组成的贫困农民医疗救助管委会,合理使用农村医疗救助专项基金,明确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和其他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民。患大病的贫困农民在享受合作医疗补偿待遇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依然很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九)简化报免程序,方便农民就医看病。利民工程就要让农民既得实惠,又得便利。应削减门诊、住院费用报免中间环节,逐步推行门诊、住院现场直报方式。门诊住院产生费用可采用在哪家定点医院、卫生院看病,就由哪家医院按比例直接报免。方便附近参合农民就医看病,以适应农民“小病就近、大病择优”的需求趋势。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参合农民,也要简化手续,除大病大额医疗费用需要事先电话告知外,只要凭正规医院的证明和发票,无需补办任何手续,就可以报销医疗费用。

(十)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应建立由财政部门负责参合农民个人资金收缴和专户管理的长效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医疗补偿款由财政监管专户直接下拨各医疗机构,做到收支分离、管用分离、封闭运行。建议将新型合作医疗中国家、省、市、县(区)补贴款及配套经费和各级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工作经费的拨付纳入各级政府 “十一五”计划和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筹资、管理、监管机制,筹好、管好、用好每一分钱。

(十一)建议运行一段时间后,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区)乡(镇)推开试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统筹总额,人头统筹资金可由现在的30元提高到60—90元,增强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

关于改善我市农村用电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7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要化解社会矛盾, 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锦州市农民的致富能力并不强, 缺乏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无法跳出农业谋发展, 走出农村闯市场。而且锦州市农村的结构和布局很不合理, 不具备发展现代商品农业和工商业的条件。农民的市场开拓意识差, 对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部分农民只能徘徊在维持生存上, 这就需要党员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 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要从根本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 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要发展农村经济, 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改变发展思路, 增强市场意识, 用现代工业思维发展农业, 用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经营农业, 提高经济效益。

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中, 最直接、最现实、最具体的表现是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大许村的发展就是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的结果。2005年, 党支部书记赵强等12名党员用自己的房照做抵押贷了12万元创办宏强苯板厂, 现在这个厂每年销售额200多万元, 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发展。

调查结果表明,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的村庄, 经济条件相对就好, 社会矛盾相应就少。

二、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控预防机制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必须做好重大矛盾的预防工作。农村社会矛盾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都很容易预料, 重大矛盾爆发前都会有一些苗头、倾向, 紧盯着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那些人, 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 使他们认清激化矛盾的后果, 促使他们在法律道德范围内重新考虑问题, 就可以预防矛盾的发生。比方说北镇市广宁乡赵营子村的赵东辉, 他在杀害叶春祥全家之前, 曾经多次流露出如果当不上村主任就报复叶春祥全家的意思, 如果及时采取措施, 就可以预防悲剧的发生。另外, 我们还可以针对像土地征用补偿、房屋拆迁、农作物赔偿等矛盾纠纷经常发生并且容易激化的特点, 设立相应的预防应急机制。

另外, 设立矛盾制度化调处机制亦非常必要。矛盾已经发生, 就要及时处理, 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化解矛盾, 防止矛盾激化。

调研结果表明, 矛盾刚发生, 如果能及时进行处理, 费力小、耗时少, 而且不伤和气, 不结仇, 激化的几率非常小。如果处理不及时, 容易节外生枝, 事情越拖越大, 情况也越拖越复杂, 甚至矛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不仅会增加化解的难度, 而且会加大矛盾的破坏性, 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还要趁早化解, 当天发生的矛盾当天处理, 尽快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能在基层解决的尽量化解在基层。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必须彻底, 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的, 不留下“后遗症”。农民的思想复杂多变, 矛盾当面解决了, 可能他心里还有些阴影和想法。要同他们多沟通, 抚慰矛盾当事人, 彻底化解矛盾。

事实证明, 化解有些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你不找他, 他肯定会找你。等他来找你的时候, 说同样的话, 效果肯定不如这样主动地跟他说好。

三、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及法制意识, 促进社会矛盾化解

农民是小生产者, 整体素质比较低, 对农民素质的提高一刻也不能放松。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渠道对农民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 对农民思想道德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使农民认识到哪些事应该做, 哪些事不应该做, 哪些事有利于促进和谐、稳定, 哪些事容易激化矛盾。

农村中法制意识差的群众相当多, 这是引发农村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层党组织要加大普法、守法宣传力度, 让法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使群众遇事后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而不是采取激进的方法, 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像大齐村、大许村、七台子村这些村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法制教育大会, 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很少发生因矛盾纠纷引发的刑事事件。

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形成合力, 彻底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农村中的社会矛盾非常复杂, 化解时光靠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 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

矛盾发生后, 基层党组织要主动介入、了解情况、协调各方, 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解决。

农村社会矛盾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这类问题, 可以采用民事调解方法。摆事实, 讲道理。只要把道理讲通了, 矛盾双方就能正确理解, 有什么误会、有什么隔阂就会消除, 双方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握手言和、和好如初。

通过调研, 笔者注意到:在农村中, 道德有时候能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多数农民非常注重自己在亲戚朋友和村民中的名声, 基层党组织就可以通过倡导做道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充分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化解矛盾和纠纷。

调解和道德不是万能的。发生违法的事情就必须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 这个时候不能碍于情面, 回避和掩盖矛盾, 否则, 矛盾和纠纷不仅解决不了, 还有激化的可能。

邓小平同志说: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 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通过制定村规民约, 形成奖罚分明的制度, 来约束村民的行为, 对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也非常有帮助, 锦州市太和区营盘乡大齐村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笔者立足于锦州市农村社会矛盾的现状, 对基层党组织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中所起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从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宣传教育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

上一篇:300字初中团员自我评价下一篇:曙光小学德育工作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