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2024-07-13

《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含3个多音字)及10个新词。

2.能从第2、5、6、9自然段中自选一段背诵。

3.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能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往事,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三、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四、教学时数: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含3个多音字)及10个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回忆刘老师的四件往事的内容,学习课文的第1—4自然段。初步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乐观的残疾老师。

3.指导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慷慨、哽咽、倘若、稚气等词语的意思。

(二)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介作者。

(三)理清文章结构,知道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四件事,指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引导学生发现每件事在叙述之后都有描写“我”心情、想法的句段,画一画。质疑。

(四)学习课文的第1—3自然段。指导学生运用想像画面的方法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五)学习“笑谈腿残”这件事: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乐观的残疾老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能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齐读课题。播放课件,学生看画面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浏览全文,看看“我”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①笑谈残腿;②讲课极好;③提问学生;④放飞风筝)

回忆第一件事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画出描写刘老师具体表现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做简要批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自学批注,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顺学而导):

(1)讲课极好:

学生体会刘老师是一个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的人。引导学生想像和课文有关的内容,通过师生对读体现刘老师在讲授不同内容时的不同表现。

(2)提问学生:

同桌两个人合作朗读刘老师课堂上提问同学的内容,从中体会刘老师的特点。教师指导朗读。

(3)放飞风筝:

①边默读边想像刘老师放飞风筝的画面,看看哪个情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在文中画下来。

②学生交流所画的内容,可能谈到刘老师平时放飞风筝时的情景;也可能谈到刘老师故意撒手线拐时的情景,教师要顺学而导。其间,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着刘老师笑谈自己的残腿,理解刘老师为什么要故意撒手线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苏叔阳先生的话能否代表我们的心声呢?出示:“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指名朗读。

④齐读第10自然段。之后出示资料:94年苏叔阳患肾癌,病中的他仍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2001年,他又被查出患肺癌。至今,他仍在进行文学创作,并坚持参加许多社会活动。用他的话说,“我要尽情享受这五彩斑斓的生活。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体会苏叔阳先生也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回答了当年自己的问题。读过这篇文章,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身患绝症还会如此坚强呢?学生谈感受。

(三)升华情感,突破难点:

刘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此时你能理解为什么说刘老师放飞的是理想的风筝吗?指名回答之后,教师要小结课题的两层含义:风筝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他在课堂上、生活中的言行又感染着学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学生也成长为像他那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所以说刘老师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师生对读结尾两个自然段。

(四)小结全文,领会写法:

纵观全文,你欣赏作者的哪些写法呢?(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再次播放春天美景的画面,出示小练笔:我忘不了刘老师_____________的情景,这情景深深感动了我,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试写,展示,评价。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9自然段中的任意一段。

2.修改课上的小练笔。

《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第2篇

e. 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f.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j. 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文章通过四件事情的叙述来写刘老师这个人,这四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重点叙述的是哪一件事?通过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表现出来?这是一个什么段落?

(一个比一个重要的递进关系,放飞风筝。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4、请同学们小声地朗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个段落是在写谁的心理感受?能概括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吗?思考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写刘老师,是写作者自已的心理感受。写刘老师在作者自己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刘老师的崇高人格对我的影响之深。画龙点睛,总结刘老师的崇高人格,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表达对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5、同学们,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人物的思想品质要通过具体的叙述、形象的描写和感人的场面来表现。让我们抓住文章关键的词语和重点的语句,随着作者行文的脉络,一起走进文章,与作者一起回到三十年前的学生时代,共同回忆和感受刘老师的精神风采。

三、研读赏析课文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

①思考1-3段写了什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春暖花开,风筝戏云,想到刘老师,想到刘老师放飞的风筝。)

(扣住题目“风筝”,引出刘老师,引出刘老师放风筝的事情。)

②你觉得哪些语句和词语写得好,试着分析品味一下。

(染、尽情、舒展、举、戏耍、天穹(qiong)。)

(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2、默读9-10自然段

①想一想,刘老师放风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值得去写文章回忆,并告知天下人吗?

(亲自做,亲自放,亲自拾;享受欢乐,感受幸福,感到充实。)

②划分一下9自然段的层次,概括一下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第一句话;第二层:第二句话;第三层:第三句——第七句话)

(放飞风筝)

③思考一下,看了放飞风筝的事例,你觉得初识的刘老师,在你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体验到刘老师是这样一个人的?

(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挑战困难……)

④口头叙述“有一次”到“生命”的力量。并认真地思考一下:一个很平常、司空见惯的“放飞风筝”,作者却说是让刘老师“感到了生命的力量”,你怎么样去理解这句话?这句话在写作上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失去了一条左腿,平时靠拄拐行走,他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面对现实,他勇于挑战自我,勇敢地面对挫折,乐观地面对生活。当他每战胜一次困难的时候,都是他人生的一次厉练,都是一次他生命力量的体现和成功。)

(用中心议论句的表达方法,总结“有一次”放飞风筝的意义,同时深刻地揭示出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并运用这种段落中心议论句的写作方法,本文很多地方应用了这种画龙点睛的方法,很好地起到了突出和强调文章主旨和中心的作用。)

⑤再思考一下,抓住他放飞风筝时几个动词“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喊着”去深深地思考一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慧眼和笔下功夫,这是一个十分平凡却又非同一般的人。刘老师是一个身有残疾,却又不自卑、不自弃,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有着阳光一样心态的人。我在备课时也在深深地思考,在刘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一个很重要的精神传统,即“自强不息”。)

⑥“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中“飘”字在原文是“漾”字,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出自己的理由。

漾(yang):a、水面微微动荡;

B、液体溢出来。

3、默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①概括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事,这三段与第九自然段有关联吗?什么关联?

(笑谈腿疾,激情上课,倾听发言”)

(有关联)

(都是写刘老师这个人做的事情,都是在为写他这个人,为写他的人格品质服务。看似不相关的四件事,作者是通过写一个人和写一个人的品质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是彩线穿珍珠的写作方法,这条彩线就是人物的品质,这条彩线就文章的暗线。有暗线自然也就有明线,很明显文章的明线就是风筝,就是风筝这个实物。)

②如果说“放飞风筝”这件事,让我们初识了一个坚强的刘老师,那么这三个自然段读完,你发现你了解、认识到了一个更全面的刘老师。这个更全面的刘老师是什么样的?

(刘老师:自强、乐观;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热爱生活。)

③我们发现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方法,问一下,谁能告诉我?

(通过具体的事例去写人。通过细致的叙述,细节的描写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

④写人的文章通常会用到这样几种表达手法: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而描写又有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景物。看一下这四个段落分别使用了哪种表达方法。

笑谈腿疾:描写(外貌、神态、语言)。

激情上课:叙述。

倾听发言:描写(神态、语言)。

放飞风筝:说明、叙述、描写(动作、神态、语言)。

⑤请同学们在这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体味一下这种写法的魅力。

(a.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b.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c.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d. 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e. 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piān)翩起舞,扶摇直上。

f.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j.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h.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⑥同学们,我们已经发现这个苏叔阳写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叙述或描写刘老师的事例后,总有一句或抒情或议论的句子,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句子找出来,并想一想,告诉同学们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a.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强调刘老师的乐观、向上的心态,尊重可爱的刘老师)

b.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由爱到敬,由敬到效仿)

c.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突出老师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d. 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强调刘老师的自强和乐观,他哪里仅仅是在挑战一个风筝,他的一生都在向命运挑战,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⑦.请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也有一个这样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患有生理缺陷的刘老师,你该怎么样去想、去做?你该怎么样去怀念、去报答?三十年后当你再次见到刘老师时,你会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自由发挥)

4、齐声带着对刘老师崇敬、崇拜、感激的感情,去大声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①同学评议

(读出感情了吗?读时脑海里是不是浮现了一个手拄拐仗、满头银发、慈祥和善的刘老师形象。)

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这一段话中,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有画龙点睛句,那么这一段呢,我们可以怎么来表述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因为这一句揭示了刘老师的人格品质,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段。)

③.“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个句子变成肯定句。再想一下这句话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一个活泼的少年更应该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引出下文,从写刘老师到写作者,写作者对刘老师的认识、理解和解读。)

④.文中写道:“他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刘老师用他的知识、文采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学生成才,刘老师用他的乐观、自强、向上的品质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学生成人。)

⑤.回忆上课开始时,我们解释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容,思考一下,文中的“理想的风筝”与课题“理想的风筝”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相同点:风筝飞上蓝天,都是寄托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都是一个象征物、象征人的希望、梦想和追求。

b.不同点:文中的“理想的风筝”,更突出、明确地告诉我们,刘老师放飞的是他乐观、坚强、向上的心态,这种乐观、向上、坚强的心态,这种挑战困难、战胜苦难、追求阳光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影响了我的一生、一辈子。

所以,作者最后是情感所致,不吐不快,满怀深情喊出了: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四、总结归纳全文

这是作者回忆自己老师的一篇写人的记叙文,通过四个事例,尤其突出“放飞风筝”这件事的叙述和描写,塑造了一个乐观、自强、向上、和蔼可亲的刘老师形象。在刘老师身患残疾的这个不愿让人目睹的现实和情景下,作者和我们由衷地被刘老师人格魅力所感染、所感动。

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在作者的内心深处,刘老师的自强、乐观,刘老师的执著、向上的人格魅力,已成为了作者自己人生的精神支柱。作者本人历经“”的磨难,历经二次癌症的侵袭,七十多岁的高龄仍笔耕不辍,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刘老师三十年前在作者幼小心里放飞起来的那只“理想的风筝”。

所以,作者才会发自内心的充满感激的高声呼喊自己的老师: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同学们齐声呼喊)

看了“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1.画风筝美术教案设计精选

2.《小猫刮胡子》优秀教案设计

3.古诗《村居》优秀教案设计

4.《画家和牧童》优秀教案设计

5.春优秀教案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 第3篇

苏教版六下第六单元

一、回顾内容, 定准目标

1. 师:作者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意图:这两句话是作者情感的迸发点, 也是贯穿课文始终的情感线, 抓住这段话, 能享受一种深入解读课文之后螺旋上升的情感体验。】

2.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段深情的独白?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的是什么?让我们深入文章内部去寻找答案。

3. 师: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4. 师: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 是读者感悟人物的抓手, 更是我们解开谜团的钥匙。这节课我们就去学会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意图:进入高年级以后, 学生更多的是要学会读通、读透文字背后的东西, 要能通过对一些细节描写的把握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 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品味细节应贯穿课文教学的始终, 这也是本课需要引导学生突破的主目标。】

二、品味细节, 感受人物

◆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1. 师:还记得刘老师谈腿疾时讲的那个故事吗?哪位同学读一读。

2. 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 而且是笑谈 (板书“笑”) , 这“笑”就是细节描写, 从这个字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3. 师: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的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对刘老师的尊敬。)

(1) 师:自由读一读, 哪几个表示情感变化的词引起了你的注意?说说理由。

(2) 体会“泛”的准确性, 通过与“冒出”“涌出”等词对比, 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意图:课后练习要求对“泛”“漾”等词语的表达效果进行体验, 如果单独进行这项训练, 将会割裂开课文情感的整体性, 就会带有很明显的为训练而训练的痕迹。若放到全文讲完后再来训练, 又缺少必要的情感基础。应巧妙地将对语言文字表达效果准确性的体验融入细节描写的感悟中。】

(3) 师: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 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

师:所以作者永远都会记得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理想的风筝。)

【意图:在笑谈腿疾的细节品悟中促进学生完成语言与精神的第一次同构, 使刘老师的形象开始丰满于学生的心中, 完成对学生情感的唤醒过程。】

◆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师:读第5自然段, 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画出来用心读一读。

【意图:对于高年级学生, 要鼓励其静心与文本对话, 在对话中学会把握重点, 在对重点词的理解中感受人物形象, 同时懂得这看似简单的动作描写就是细节描写。】

2.学生交流。

3.教师语言渲染, 指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激动的心跳。)

4.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学生的心, 引起学生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 你能听懂这一次次的心跳是为什么吗?

5. 师:所以作者永远无法忘记刘老师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 忘不了板书时一次次的旋转——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风筝。)

【意图:在“写板书”的动作描写中更丰满了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也更丰盈了学生的情感积淀, 从而促进了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

◆在放风筝中走近刘老师

1.师:其实, 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表情、一串扣人心弦的动作、一处感人肺腑的话语。用心读课文第8、9自然段 (出示) , 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 并写下理由。

【意图:通过对上面两个细节描写的认识, 让学生在自主感受“放风筝”中刘老师的形象及对刘老师的情感时, 有了一个明确的抓手和阅读目标。】

2.师: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师: (整合) 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 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每年春天, 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 那时候, 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 (做风筝)

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他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脸上漾出甜蜜的笑, 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 (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 任风筝自由飞走, 当他拄着拐杖, 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 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那时候, 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 (追风筝)

4.师:如果你是看刘老师放风筝的学生, 你觉得刘老师哪些方面感染了你? (乐观、坚强、自信、对生活的热爱……)

5.师:所以不管时间过了多久, 刘老师放飞的风筝都停留在作者的世界里—— (生齐读:他将永远……风筝。)

【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感悟“放风筝”的细节描写中完成语言与精神的第三次同构。】

三、品味心声, 深化风筝

1. 师: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翱翔。)

2. 师:从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怎样的情感?

3. 师: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虽然作者在自己的人生中遇到过很多挫折, 甚至在“文革”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迫害, 被关进了牛棚, 可作者说—— (出示他文集中的话) :

不管我多么衰弱,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 /我就会走, /哪怕是爬行,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苏叔阳文集·总序》

4. 师:联系作者的生活实际, 再联系我们刚才品读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 现在你对理想的风筝有什么新的认识?

【意图: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文中的感人细节, 再让学生谈对“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内涵时, 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5. 师:即使过去了30年, 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也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风筝。)

四、提升感悟, 放飞风筝

1. 师: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 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 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2. 师: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 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 还是……拿出笔, 继续写下去。

【意图:当学生的语言与精神的同构达到最大程度时, 就会生成新的言语成品。这时留给学生表达的空间十分必要。】

3. 学生交流, 教师评价。

4. 师:我跟大家一样, 读了课文激动不已, 写了一首诗。

《理想的风筝》

凭一根圆木棍, /你行走于孩子的世界里。/笑谈中, /你把腿疾的痛苦忘却, /留给世界的永远是一个/潇洒的笑容!

课堂上/一次次竭力的旋转, /你演绎了人生最美的舞蹈!/那自由飞翔的风筝, /是否放飞着你的理想?/你追逐的身影, /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理想的风筝》教学谈 第4篇

一、 激情导入,感悟“思念”,未成曲调先有情

上课伊始,紧扣“思念”一词,引出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朗读,为本节课定下情感基调。

【教学片段一】

师:文章写得细腻感人,每一句话都浸透着作者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出示:最后一段)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

师:是啊,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呀,有太多太多的思念。谁再来读?(又一生读)

师:多么深情的呼唤啊!一个残疾的老师究竟有何魅力,竟让作者如此难忘,如此深深地思念?为何作者在不见刘老师近三十年后要写下这篇怀念恩师的文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 品悟细节,体验“思念”,一咏三叹情渐浓

课文选取了刘老师工作、生活中的三个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三个事例写得生动、细腻、感人,其中很多细节描写值得我们一品再品,细细玩味。教学这三个事例时,我先让学生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画出拨动心弦的细节,并在文章空白处写出阅读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教学片段二】

师:从“笑谈腿疾”这个事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生:我从刘老师“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这段话读出了一个乐观的刘老师。刘老师用一个故事笑着谈了自己的腿疾,说明他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个残疾人。

生:我从这段话的一个“笑”字读出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刘老师。一般残疾人都不愿意提起自己的残疾,可刘老师不仅不避讳,还笑着谈自己的腿疾。

师:你紧紧扣住人物的神态描写——一个“笑”字,谈了自己的感受。

生:听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故事,同学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笑,因为这个故事很有趣。但是,笑过之后,同学们心里就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感情,因为刘老师的腿毕竟是残疾了,他们很同情刘老师。刘老师腿残疾了还这么幽默乐观,所以同学们更尊敬刘老师了。

师: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生读)

師:身体残疾,却还那样地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难怪作者三十年后还发自内心地呼唤——(生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每当想起刘老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身影,这种思念之情和尊敬之情就愈加浓厚。读了“写板书”这一段,你被什么打动了呢?

生:我被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打动了,刘老师腿有残疾,可板书时的动作却那么潇洒,我真是太佩服他了。

师:(课件出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透过这四个“转”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刘老师对教学工作非常负责。

生:我从这四个“转”字,看到了一位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刘老师。

师:是啊,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刘老师生命的舞蹈啊!这样的旋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所以作者30年后还深情地呼唤——(生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最令作者难忘的还是刘老师在春风中放风筝、追风筝的情景。在第7~9自然段中,你又被哪些细节打动了呢?

生:我感受到刘老师非常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因为他能亲手制作风筝。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可见他是个心灵手巧的人。

生:我读了“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这句话,我被刘老师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他虽然腿有残疾,但他渴望自由,渴望亲手将风筝放上天空。

生:我读了这句话:“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我被刘老师的顽强不屈、坚强自信的品质打动了。

生:是啊,他笑着,叫着,蹦跳起来,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是一个残疾人,他感觉自己很有力量。

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

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放飞自己的理想,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难怪作者近30年后还发自肺腑地呼唤——(生齐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 品味心声,升华“思念”,含英咀华余韵长

最后两段,是作者从心底里对刘老师的呼唤,直接表达了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思念。我联系作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何作者在不见刘老师近30年后要写下这篇怀念恩师的文章?

【教学片段三】

师:念着刘老师的风筝,念着刘老师的圆木棍,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顽强执著、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是近30年啊!(指名配乐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什么?

生:刘老师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人生的理想。

师:什么理想?

生: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师:是啊,刘老师用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感染、影响了每一个学生,从而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可是,苏叔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曾经在“文革”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迫害,被关进了牛棚,当时有很多的人受不了屈辱与折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苏叔阳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在苏叔阳的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谁的影子?

生:在苏叔阳身上,我看到了刘老师的影子,因为苏叔阳像刘老师一样面对“文革”中所受的屈辱和折磨。

师:在苏叔阳的人生中,不仅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还遭受了癌症病魔的折磨。(课件映示:自1993年患癌症以来,苏叔阳先后多次手术。1994年,他因为胃癌切除了部分胃,2001年因为肺癌切除了左肺,2004年又切除了脾脏,可苏叔阳在69岁的年龄上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每次去医院,苏叔阳都不是说去看病,而是说“看老朋来了”。)读了这段话,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苏叔阳和刘老师一样幽默乐观,顽强地面对病魔面对困难。

师:是啊,在苏叔阳身上我们分明再次看到了刘老师的影子。同学们,课上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苏叔阳为什么要在离开刘老师近30年后还要写下这篇文章,你明白了吗?

生:因为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苏叔阳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所以苏叔阳要写这篇文章怀念刘老师。

生:刘老师是苏叔阳永远的精神支柱,所以作者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对老师的思念与感恩。

师:近30年了呀!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

生:(齐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至此,学生已经7次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每一次诵读学生都有新的感受;多一次诵读,学生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就更深一层;多一次诵读,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就更贴近一步,直至学完全文后情感的自然升华。我想,此时课堂上学生们的心中也会升腾起乐观开朗、自信顽强、热爱生活的“风筝”了吧。

放飞理想的风筝优秀作文 第5篇

上周,学校为我们举行了一次风筝比赛,让同学们彻底地大显身手了一番。风筝美,天气美,我们的心也跟着美滋滋的。

瞧哇!人流涌向操场,他们的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风筝,有红的,绿的,黄的,五彩缤纷;有圆的,方的,尖的,类型众多,别提多好看了。在这一片绿茵茵的地方,我们开始了风筝的较量。

比赛快要开始了,同学们把自己的风筝拉直、整理,将风筝的头架在自己的帮手手上,摆好了放飞的架势。瞧!他们的眼神,好像一副胜券在在握的样子。再来瞧瞧我们班的参赛队员,嗬!早已摆好严阵,等待开始了!周心域的橙色三角风筝,傲对碧空,好一副骄傲的样子;邵凡宇的小狗风筝趾高气昂,看来,是把自己当成“哮天犬”了吧;朱明栋的风筝也不输阵势,昂望天空……我们绝对不能错过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嘟-”哨声一响,同学们便忙乎起来了,帮手拉住风筝头,快速的蹦跑,后面的队员用力放线,要让风筝在最快的时间内飞上蓝天。哎呀,不好了!有人的风筝落下来了!那位放不起风筝的同学也毫不气馁,一直努力地放飞着。已有好几个同学的风筝飞上蓝天,在蔚蓝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鲜艳、迷人。

几分钟后,已经有几十只风筝飞起来了。学校上空飞满了风筝,而且各不相同,美极了!有的是小鸟风筝,它扇动着彩色的羽翼,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好不自在!有的是飞机风筝,它在空中旋转、飞翔,似乎在带领旅客来到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的是老鹰风筝,它棕色的羽毛里蕴藏着苍劲、自豪与力量,它翱翔在茫茫天空,似乎在和飞机比赛呢!有的是福娃风筝,它将奥运的激情撒向人间,圆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梦想……

看哪!周心域的三角风筝迎风招展,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它尾上一根根旋转彩带,在风中飘扬、转动……哎呀!不好!风筝快掉下来了!只见三角风筝越飞越低,我们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太险了!咦,没想到,这风筝化险为夷,翻了个身后,又稳稳地在天上飞着,这风筝,可把我们着急死了!再瞧邵凡宇的小狗风筝,飞得可高了,那小狗还在空中朝地上的.人们“微笑”呢!可惜,好景不长,不知是小狗“ 顽皮”还是风的问题,这风筝竟然垂直向下落去,我们都大声呼喊着,希望能借给邵凡宇一点儿力气,再把风筝飞起来,但总是无济于事,最后它还是落到了树上……

《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第6篇

读完全文,我的心像被粗大的木棒重重地敲打了一下——激昂中带着一丝沉重。对于本文,我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感——源于那次不一样的经历。

清楚地记得曾经的我意气用事,为了保全颜面,跳下高峻的石壁,右腿受伤了。当来到医院,看到诊断结果为骨折时,我一刹那间绝望了,眼前一片漆黑。那种感觉很无助、很孤独,好像徘徊在寒冷的黑夜,前面的路漫长而艰辛,真不知道生活将如何继续。虽然现在已经痊愈,但这件事的阴影一直萦绕着我,驱散不去。不像以前那样快乐,仿佛对生活已经没有追求。

可我读完本文,才如梦惊醒。刘老师承受的是比我大几百倍的心灵伤害,对生命却没有失去希望。历经困难的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他的事业,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快乐,面对挫折顽强而乐观。这就是真正的生命,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为自己脆弱的心灵修筑一道坚实的城墙,将对生命的感慨载理想的风筝放飞天空,让风吹走痛苦的记忆,让心感染春的气息——永远对生命充满美好的希望,幸福的追求。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第7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四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2、探究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谈腿疾讲历史提问题放风筝)

二、品味人物形象

(一)透过线索,引出人物

课文中有苏叔阳的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一个人能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心里,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所以我非常好奇,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走进课文,走近刘老师

出示课件:

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段--第10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这些特点的?

1、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或(乐观)的人

教师板书:乐观

你能向刘老师那样笑着谈谈自己的腿疾吗?

出示课件,生读。

身体的残疾能让人近乎绝望,还记得《秋天的怀念》吗?谁为大家读读: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再看刘老师面对身体残疾的态度,从两者的对比当中,你想说什么?

让我们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吧!(全班读)

教师小结:面对逆境不悲观,面对困难不怨天尤人,这就是乐观。

2、刘老师是一位讲课极好的老师。

生答--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历史,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生小结: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尊敬呢?

第5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从侧面写了刘老师的课讲得极好,找找。(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3、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老师。

(1)生答。学生如答不到位时教师请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进行小结式的点评:①刘老师听这样的回答时简直是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老师这样的称赞面前更是一种享受,他们会受到多大的鼓舞,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兴趣啊!②这会使同学感到多么亲切,畏难紧张的情绪也会一扫而光的。

(2)讲到这,我感受到了老师与学生的默契,那是心灵深处的对话!你们和董老师相处五年多,是不是也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呢?看着第六自然段,我们来合作读。

师: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

生: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好!”

师: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

生: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3)教师小结:看到这情景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由得从心底为我和我的同学能在这样的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而羡慕不已,因为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啊!

4、刘老师是一位(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的老师。

生答。能体现刘老师这一特点的在课文哪个段落?(第9自然段)

(1)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放风筝的情景,用心读第9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原因。

(2)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的地方,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交流划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热爱生活的老师

--意志坚强的老师

--他是一位虽然身体残疾,但却乐观向上的老师。

(3)是啊,刘老师虽然身有残疾,但从没对生活失去追求,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更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女孩子读前半句,全班读后半句。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追风筝)

(三)追寻细节,品味人物

出示刘老师的画面,这就是刘老师啊,看到他,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圆木棍)快速找出课文中有关圆木棍的这一细节描写,想想,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拐杖支撑着。

他只靠着强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四)板书式回放,体会题目内涵

1、回头看,了解了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还觉得刘老师放飞的风筝,仅仅是风筝吗?那理想的风筝是什么?(乐观向上、坚强、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教师小结:一个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老师,却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追求,面对艰难是那样乐观、坚强(生读),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这就是风筝的深层含义。

3、所以,作者说--(再次出示课件一段话,生齐读)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三、品味情感

1、像这样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还有很多,画出来,反复读读,边读边体味。

2、生汇报。

(1)(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注意这些红色的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刘老师身体有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

(2)出示课件: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3)课件出示: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3、齐读全部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说说,字里行间渗透着怎样的情?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30年即将过去,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是乐观,是坚强,是对生活纯朴的爱与追求,它将永远陪伴着我的心,飘荡在我的世界里,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这是怎样的一个30年,足以使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少年失去年轮的光华。

一起来看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加入音乐):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历史学专业是受刘老师影响,文革期间,他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与迫害,是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激励着他笑对命运。1993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了肾癌。1994年切除了左肾,20xx年切除了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又一次想到刘老师那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在《苏叔阳文集总序》中这样写道:“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就这样,他一次次与病魔抗争,抗癌十几年中,他始终笑对人生,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他创造了人类战胜癌魔的奇迹。

难怪,作者这样说(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苏叔阳?

生:刘老师

师:面对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苏叔阳力量?

生:刘老师

师: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发出这样深情的呼喊:“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屏幕出示这句话)

师:苏叔阳把他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和敬意都包含在这深情的呼喊声中--

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作者深深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思念是一种牵挂,思念是一种爱,思念是一首无韵的诗歌(一起读):

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

深深地思念您……

2、孩子们,此时此刻,那身残的刘老师,那翱翔天际的理想的风筝或许也飘到你的世界里了。你对生活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3、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深情地读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本教学设计部分参考了网络资料)

板书设计:

26、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我

谈腿疾乐观尊敬

讲历史坚强感动

提问题思念

《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第8篇

一、学词语———横看成岭侧成峰

课件出示词语:

嫩绿慈祥天穹

舒展忠厚蜈蚣

金黄拐杖翱翔

连翘花眯起来

翩翩起舞

师:除了横着读, 还可以怎么读?

生:竖着读。

师:当你们竖着读时, 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竖排的词语跟春天的景色有关, 第二竖排的词语跟刘老师有关, 第三竖排的词语跟放风筝有关。

师:是啊, 换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谁能从每一竖排的词语中读出自己的情感来?

生:从第一竖排中, 我能读出作者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生:从第二竖排中, 我能读出同学们对刘老师的喜爱之情。

生:从第三竖排中, 我能读出放风筝时快乐的心情。

赏析:词语的教学往往枯燥无味, 教师找不到感觉, 学生提不起兴趣。周华东老师却能对词语教学进行再创造。“还可以怎么读?”一石激起千层浪。看似只是换了个阅读词语的方式, 其间却意蕴无穷。横着读, 学生把词语学会了。竖着读, 学生发现了词语与词语之间隐藏着的关系, 词语立刻增加了温度, 富有了感情色彩, 学生也读出了味, 读出了情。这些词语浓缩了课文的精华, 借助它们, 学生能感知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经意间悄然滋生。

二、赏景物———一花一叶总关情

第一次赏景:

师:春天来的时候, 你发现大地上有什么变化?

(生自由发言)

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呢?

(生读第2自然段)

生:课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把春天写“活”了。

师:哪些词语把春天写“活”了呢?

生:“尽情摇摆”“舒展”“吹奏”等词语把春天写“活”了。

师:是啊, 我们再来读一读, 就能感受到春的气息, 春的激情, 春的美好。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2自然段)

赏析: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了春天的美景。周老师分两个时段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景物。这是第一次赏景, 他首先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勾起春天景物的感官印象, 紧接着学习书中的春景描写。学生在对比中提升了认知, 体会到拟人手法的妙处, 学到了写景的方法。他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之中。

第二次赏景:

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 周老师引领学生重温第2自然段:

师:当我们重温第2自然段的时候, 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再次读课文第2自然段)

生:从这些景物中, 我仿佛看到了刘老师的影子。

师: (惊讶地) 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柳枝就像刘老师的身影。

生:“生命之歌”仿佛是对刘老师坚强、乐观精神的赞歌。

生:“生命之歌”仿佛是刘老师为学生吹奏的奋进之歌。

赏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初次解读停留在景的层面, 再次品读上升到情的高度。在了解了刘老师之后, 从“景语”中读出“情语”已非难事。情有所倚, 情有所栖, 情真意切。再次朗读, 学生吸收的又何止是语言?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已融入了学生的血液。

三、会文意———提领而顿百毛顺

师:请大家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 找出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生读:“但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个个问号。这一个个问号是什么呢?

生:同学们为什么笑呢?

生:同学们在笑过之后, 为什么“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呢?

生:同学们为什么会更加尊敬刘老师呢?

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 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后交流)

生:我觉得刘老师是一个风趣、乐观的人。他的腿残疾了, 还讲女娲造人的故事逗学生。同学们都是被刘老师的故事逗笑的。

生:刘老师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 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 站立、行走都很困难。所以, 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生:刘老师的腿有残疾, 但他没有难受, 没有悲观, 还笑着给同学们讲传说。因此, 同学们越发尊敬刘老师了。

赏析:北方卖皮袄的店家有句顺口溜, 叫做“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较长, 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内容呢?周华东老师紧紧抓住作者写自己心里感受的“但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对刘老师的尊敬”这个“领”, 但学生对其中的“心里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和“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难以理解和体会。对此, 周老师先让学生质疑问难, 然后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潜心会文, 反复揣摩文本背后的情感。学生便对刘老师有更深的了解, 也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

四、品细节———咬文嚼字味无穷

(课件出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 他用圆木棍撑地, 右腿离地, 身体急速地一转, 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 又以拐杖为圆心, 再转向讲台。)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

师:刘老师的“一转”跟我们平时的“一转”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平时转身非常轻松, 非常容易, 而刘老师的“一转”很吃力。

师:是啊, 读出这“吃力的一转”。 (生读这句话)

师:刘老师是“急速地一转”, 而不是“慢慢地一转”。“急速地一转”和“慢慢地一转”谁更吃力?

生:肯定是“急速地一转”更吃力。

师:明明是“急速地一转”更吃力, 他为何还选择“急速地一转”?

生:因为刘老师失去了左腿, 慢慢地转需要的时间长, 而“急速地一转”可以节省时间。

师:所以, “他每转一次, 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请你读出这“急速地一转”。 (一生读)

师:这样不停地转来转去, 刘老师一定———

生:非常费力。

师:这样不停地转来转去, 刘老师一定———

生:会很累。

师:此时, 已是年过半百的刘老师, 每堂课都要这样转来转去, 同学们怎么忍心呢?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

赏析:高尔基曾说:“没有细节, 文章就像枯藤。”我觉得没有对细节的巧妙处理, 课堂就没有活力, 更没有魅力。周老师在课堂上紧紧抓住一个“转”字, 先把正常人的“转”与刘老师失去左腿的“转”进行比较, 学生便会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和痛苦。再把“急速地一转”和“慢慢地一转”进行比较, “慢慢地转”也许会轻松些, 但刘老师为何选择“急速地一转”?只因他抓紧时间为学生讲课。通过咀嚼文字, 学生感受到了刘老师对工作的敬业, 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刘老师的敬爱之情。

《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段赏析 第9篇

【教学片段一】

师:这种写法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不想跟别人说的事情,但是刘老师将自己的腿疾讲得十分轻松。有身体残疾的人常有自卑心理,但刘老师没有。所以作者对刘老师十分尊敬,心中也有一种酸涩的感情。

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就围绕这一段来谈,你们还有补充吗?

生:“老师笑着说”,让我感觉到刘老师对腿疾轻描淡写,并不在意。老师热爱生活,没有因为有腿疾就气馁了。

师:嗯,一个“笑”字把刘老师的乐观、热爱生活全部表达出来了。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老师感觉和他人没有什么两样,这种乐观让人敬佩。(出示课件)在这部分句子中,有三个词语表达了学生的情感变化,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是从“一片笑声”到“酸涩”,然后到对刘老师的尊敬,我感觉这些同学是很懂事的。

师:是的,其实我已经听明白了,老师讲了一个这样幽默风趣的故事,把学生都逗笑了。可是笑完之后,看到刘老师少了一条腿,学生们又非常难受。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非常热爱,在这里就有一个字把这种情感精确地表达出来了。

生:我觉得是“泛”字。一开始学生还沉浸在故事的幽默中,可一回想到老师,那种感觉就从心里慢慢升腾。

师:不错,你把这个字的精妙体会出来了。

【赏析】教什么?源于马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让学生“睹物思人”,一下就将学生带入到了文本言语的深处,触发了对话刘老师的阅读期待。怎么教?抓住写法,策动全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开了一个“教”的好头,让整篇文章教学有了一个抓手和切入点,口子很小,很实在,很有效。对于“泛”“笑”“酸涩”等词语的品味,在感受其表达效果的同时,也在品味着刘老师的人生哲学——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和执著的追求。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一篇文章总有那么一个词语能够让我们洞察到这篇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个词语叫做“文眼”。读了这篇文章,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是哪个词语呢?

生:我觉得是“顽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虽然有许多的不顺心、磕磕碰碰,但刘老师都坚持了下来,顽强地与不幸的命运抗争。

师:好,你说“顽强”是文眼,但是我觉得“顽强”这个词,还不能够把刘老师的精神完整地表达出来。那么,这个文眼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文眼啊,它是一种意象,它一时可能说不清楚,却能包含很多很多。

生:我觉得是“理想”。因为老师的内心一直想像那只风筝一样飞得很高,这就是他的理想。

师:“理想”的确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你们仔细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就会对这个词语理解得更深。好,开始。(生快速默读)

师:读了最后两个自然段,你们对文眼“理想”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刘老师的理想就是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成才,就像他把风筝送上天。

生:那些风筝在苏叔阳的心中,就代表着刘老师的优良品格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他带给了作者动力,指引着作者前行。

师:(出示有关作者苏叔阳的资料:一个为中国文学奉献了7部话剧剧本,6部电影剧本,25篇小说,300余首诗歌,200余篇散文的当代作家苏叔阳,历经沧桑,几经挫折。然而,人生对他的考验并未停止。1994年,苏叔阳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年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他两次闯过“鬼门关”,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的文学创作。他在《苏叔阳文选》的序中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读了这段文字,你们对“理想”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苏叔阳和刘老师一样坚强。

师:苏叔阳更不容易,但因为有了刘老师给他播下的“理想”的种子和对他启蒙的人格教育,才让苏叔阳走得这么远。

生:苏叔阳拥有和他老师一样的毅力,就是这种毅力,支撑他在艰苦的生活路上一步一步“前行”。

师:的确是这样。我想苏叔阳能走到今天,和刘老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作者苏叔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非常用心。

【赏析】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找到了文眼,就是“理想”。而说说对文眼“理想”的理解,又将整堂课的教学复归到文章的题目上,回到文本的原点,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了整体,几个来回的反复,其实也是“言”与“意”的转换。基于文本的拓展,关于作家苏叔阳资料的呈现,强烈地冲击着学生,他们心中的“意”已经达到“呼之欲出”的境地,而此时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意”,自然水到渠成,掷地有声,入木三分。

【教学片段三】

师:我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的老师,也可能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等等。或许他们有一方面也会深深地对我们有所启发,是不是?想不想像苏叔阳这样,把他们写出来?写文章,构思很重要,灵感是最重要的。那我们就来学学苏叔阳,来思考对你印象深刻的人,请阅读下面表格,再简要写写你们的一些构想。

师:那下面谁愿意把这种美好的感受来同大家一同分享呢?

生:【A】写狗尾巴草,想起了爷爷;【B】写自己的外公;【C】写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

师:谢谢你们,把你们内心最感动人的一些场景来与我们分享。我想,你们构思的这篇文章可以珍藏起来,当你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读一读。这会给你们很多力量的。

【赏析】读了苏叔阳的这篇文章,学生自然想起了一个人——也许是老师,也许是爷爷,也许是外公……马老师“借势”图表,引导学生像苏叔阳一样,用文字写下来。这种“原始冲动”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唤醒并产生共鸣,继而产生新的冲动。新的冲动是什么?那就是学生阅读后能继续使用文字、绘画或者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文字来表达。马老师很好地将教材中文字与插图利用起来,给学生树立了写好整篇文章的概念,由仿到创,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了言语表达的夯实。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第10篇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⑵、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

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上一篇: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下一篇:移动网格经理竞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