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

2024-08-14

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精选6篇)

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 第1篇

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时都在接受挑战,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订单、成本、效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转型等多方面的压力。在如此激烈的的竞争环境中,建行员工也明显感觉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了,工作标准越来越高了,工作任务越来越多了,加之物价的上涨、生活的压力等,员工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如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很容易累积成消极、抵触等不良心理情绪,危害员工的身心健康,个别的甚至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大失误,影响整体工作绩效。

没有压力,人则会懈怠,适当的压力,才会使人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但是长期的过高压力,负面影响比较多。长期处于职业倦怠或心情压抑,将破坏员工的精神和身心健康,引起相应的肌体反应(如内分泌失调、失眠等),引发心理问题甚至身心疾病,给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瞬息万变的市场、复杂的人际关系、买方市场的强势、难以顺利达成的指标、家庭生活的压力、缺乏关怀等,都使得员工的心理压力很大,一些员工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些员工的不良情绪影响了工作绩效;还有一些员工家中甚至出现了离婚危机等。因为压力得不到排解和疏导,损害的不仅仅是个体,而且会破坏组织的健康。只有幸福感强的员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创造好的工作业绩,实现“员工快乐、企业快乐、用户快乐”。从而更好地保持企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在现在这种状态下,我行马上开展了“穿越心灵四季—寻找幸福密码”EAP的活动。其实中国已有一部分优秀企业已经意识到压力与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也正逐渐迈开员工援助计划的脚步,帮助员工提升职业幸福感。EAP是“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三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通常翻译为“员工帮助计划”或“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是由企业通过专业人员为员工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心理援助,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达到消除症状、治疗心理疾病。EAP心理疏导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内心不和谐的因素,解决员工心理和行为问题,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而我们建行EAP也借此向员工表示建行对员工的关心,提高建行公众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建行EAP项目,成长E站开通以来,EAP对员工有明显的益处,它使得员工工作情绪优化,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自信心,减少了工作事故,降低了缺勤,克服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建行EAP对于我们的益处更是重要,具体表现为: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树立组织关心员工的形象、提高组织绩效、管理意外事件的风险、吸引及保留员工、减少员工抱怨、节省招聘费用、节省培训开支、减少医疗费用支出、降低管理人员负担、提高员工士气、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提升工作间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从企业文化建设着手,营造宽松活跃、富有激情的工作氛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工作氛围,将大大的提高了员工的愉悦度。从文化的角度进培训发展体系,薪酬福利体系公开透明,员工得以安心、快乐的工作。相信建行EAP项目的推展,我们的员工都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而建行也将成为一个最幸福的大家庭。

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 第2篇

提升服务质量,让患者及家属等“外部客户”满意的前提是让“内部客户”满意,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只有医院让员工很满意,有良好的声誉,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优秀人才;而有了优秀人才,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才会提升,才能做到让病人满意。“员工幸福”和“病人满意”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医院如何才能让员工感受到幸福?麻省总医院的做法值得借鉴!第一,要有好的领导。

麻省总医院认为,一位员工能否快乐工作,他的直接领导特别重要。直接领导可以是科主任,也可是实验室主任、PI等等,他应该尊重、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麻省总医院有一个领导力模型,总共32个模块,包括人员管理、流程管理、沟通管理、财务管理、领导力等方面的内容,每位管理者都要参加这样的培训。到了年终对各级领导进行考核时,跟员工相关的有三个指标,即本部门员工的满意度、离职率和多元化(如:有无种族歧视)。第二,要有好的同事。

员工要快乐地工作,除了好的上级外,还要有好的同事。麻省总医院提倡,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这些在医院的信条和戒条中都有体现。他们的年终考核表不是考核科研成果、手术量等,而是把医院的信条和戒条逐条分解,比如你是否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对同事是否尊重、团队协作情况、工作上是否追求卓越等,然后按五分制打分,评定你的等次。第三,要有好的前途。

要让员工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麻省总医院设有职业发展中心,包括三个办公室:临床职业发展办公室、科研人员发展办公室和女性发展办公室。这些办公室除了提供各类培训,还执行Annual Conference(ACC,即职业发展会议制度),即每年年底直接上级跟员工沟通,谈部门发展目标,谈员工个人成长目标,并帮助寻求两者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商定员工下和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不仅如此,上级还会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给予员工个性化支持。此外,MGH还给员工提供完善的导师制度,丰富的培训资源,以帮助员工更好地成长。第四,要有好的服务。

医院还要给员工提供好的服务。MGH有三点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其一,科室管理架构。MGH每个科室除了科主任,负责医教研和学科建设外,还设有行政主任对MGH数年一次的检查。检查过程非常严格,检查人员采用追踪调查法,在病房随便挑一个病人,查完医疗质量后,再查接触过病人的各类人员,检查相关人员是否具有资质、培训情况等等,再按照病人费用的情况顺着查医院财务。如查出了较为严重的问题,检查组可以责令医院关门。诸如此类十分重要的迎评工作,都主要由行政主任负责。当然,国内也曾探讨过学科带头人与行政管理分离的问题。

其二,职能部门人员的Generalist(通才)模式。麻省总医院的行政主任大多从哈佛、耶鲁等名校的管理学专业毕业,在医院人事、财务、运营等部门轮转后,到科室负责科室发展战略、财务、人事、运营等工作,一则体现了专业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二则把科主任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其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令人惊讶,医院所有工作都是按照预算执行,每一分钱的进出都非常清楚。起初以为,如果照此工作,财务部门起码应该有几百人,拜访财务处后才发现其实只有9人。因为科室层面已经把财务预算做得很细了,医院财务部门只需汇总即可。总之,科主任主要负责学术方面的事务,而跟行政相关的事情,一般由行政主任负责。

其三,员工帮助项目。这个项目是免费的、保密的,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和生活,为员工创造良好环境,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如果员工家里有困难,同事相处不好,工作上有压力,员工可以给项目办公室打电话,办公室就会帮助员工寻找社会资源,比如找心理咨询师。有意思的是,2011-2012年员工寻求帮助最多的不是心理减压问题,而是财政问题。

第五,要有好的认可。

医院通过各种方式,感谢和回报员工卓越的工作,增强员工的自豪感。许多员工办公桌上都有院长签名的奖状。医院还会定期举办聚餐会,邀请为医院工作满一定年限的员工聚会,感谢他们为医院的辛勤付出。

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第3篇

享受美食能显著提升幸福感, 这个心理学上已经得到证实的原理现在被运用到职场。几年前, 图文并茂介绍Google中国办公室免费美食的帖子就在各大网站广泛流传, 每个职场人都倾慕Google员工“天下美食敞开吃”的幸福生活, Google也借此成为职场人最向往的工作地。

为员工供应工作茶点, 为单身员工提供廉租宿舍, 为加班的员工提供可口的宵夜, 为员工生日时赠送蛋糕, 为员工建立休息室、心理咨询室,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建立互助基金帮助有困难的员工……如果创新、丰富、实践这些多彩而实在的本行文化与人本关注, 这样的关怀, 自然会让员工更幸福、更爱工作。

员工幸福感如何促进业绩提升 第4篇

幸福作为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得到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诠释,更是受到了社会实践多个领域的关注。同样,在企业和组织实践领域,倡导快乐工作、关注员工幸福也已经成为管理界非常关注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员工幸福感能够极大提升员工个人和管理者的绩效,还在于员工幸福感在使个人绩效产生辐射和累加效应的同时,使组织绩效也受到积极影响。

近年来,格略集团心理管理研究院与交通银行就“交通银行幸福企业建设”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经过系统调研、建模、分析,以及交通银行近10万人大样本验证后,得到了员工幸福感与组织绩效之间结构稳定的模型,(如图1),并得出如下结论:

组织绩效受组织管理行为和员工心理感受(幸福感)的影响。

员工心理感受(幸福感)是组织管理行为和员工胜任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员工胜任能力对组织绩效的直接影响很小,员工心理感受(幸福感)对组织绩效作用更加明显。

组织行为如何影响员工幸福感

通过在交通银行的研究与他们的实践发现,来自于组织的34个独立且相关的行为,直接影响员工心理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28个感受。当这28个心理感受获得满足时,员工的幸福感较足。

在组织内获得的工作幸福感

工作影响员工感知的管理因素包括:工作及其条件、环境是否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工作要求给员工带来的压力程度,工作方式可以自主选择的程度,工作中是否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和资源支持,工作职责、权限、程序及其标准是否清晰,工作安排与信念、能力的匹配程度,工作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成就。

在日常工作中,组织的上述管理因素所构成的相关组织行为,直接影响员工的幸福感受,即安全感、舒适感、清晰感、匹配感、掌控感、投入感、成就感、价值感。

在组织内获得的生活幸福感

影响员工在组织内获得的生活幸福感的管理因素包括:薪酬福利对员工生活的保障程度,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程度,组织对员工及其家庭生活的关心程度,对员工压力缓解及心理健康成长的关爱程度。因此,组织在上述管理因素方面的相关行为,能直接影响员工在组织工作而获得的在生活方面体会到的幸福感,包括:在组织内获得的成长幸福感,人际幸福感,管理幸福感,以及来自组织内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组织内获得的成长幸福感。指员工在职业发展受到重视和关注的鼓励感、希望感,以及成长需求的满足感和能力提升的成长感。影响这些感受的因素主要包括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受到鼓励的程度,员工是否有足够的学习成长的机会,员工培训内容与方法的有效程度,员工职业发展空间与规则的明晰程度。

在组织内获得的人际幸福感。指人际环境为员工带来的和谐感受,包括同事间、团队间的信任感、支持感,团队成员的承诺感,人际氛围的愉悦感,以及对于这个团队的自豪感。影响这些感受的因素包括同事间齐心协力、乐于承担的程度,获得他人支持的难易程度,部门间换位思考、横向协作的程度,同事间坦诚交流的程度,同事间相互欣赏与吸引的程度。

在组织内获得的管理幸福感。指员工对公司、部门各级管理者管理风格的感受,包括公平感、激发感、明确感、参与感、尊重感。影响这些感受的因素包括在绩效、晋升等方面公正对待员工的程度,重视员工建议并鼓励员工参与的程度,员工对上级主管期望及组织变化的了解程度,按业绩及表现对员工进行肯定与激励的程度,鼓励员工创新的程度,各级主管能主动担当、以身作则、亲和沟通的程度,各级主管按员工特征进行授权指导、有效管理的程度。

来自于组织带来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影响这些感受的因素包括战略愿景的明晰程度、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程度、文化与经营管理行为的一致程度、在行业内的领先程度、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程度、组织对社会的整体贡献等。

员工心理能力影响幸福感受

员工的心理能力会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受。总体来说,有10大心理能力影响幸福感的获得。

自我悦纳:能客观评价自己,接纳和肯定自己并对现实满意的能力。

意义寻求:拥有明确的人生信念和发展方向,并在现实中持续寻求工作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自主定向:目标和行为选择的动机来源于员工内在的价值与承诺而非单纯的外部比较和奖赏激励。

乐观积极:能够从正面的角度看待问题,对未来充满希望并积极投入的倾向。

合理归因:在对自己行为因果进行解释时内隐或外显的信念及方式的积极合理程度。

自信坚韧:面对问题坚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并能持续投入。

情绪调节: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及其变化并采用健康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和调节。

人际促进:能够尊重并理解他人,接纳不同、乐于助人,建立积极的信任关系。

自我拓展:能够主动尝试并不断总结和反思来实现自身进步和突破。

掌控环境:能主动接纳事物的变化与多样,并通过灵活调整来融入环境和把握机会。

员工幸福度与组织幸福绩效

员工活力、敬业度、满意度、组织凝聚力、竞争力、服务提升、综合业绩是衡量组织幸福绩效的七个指标。基于交通银行50000多个有效样本的数据,我们运用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探究了交通银行幸福指数与其幸福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幸福指数与幸福绩效之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4。

幸福度与员工活力

员工活力是指员工在工作场所中与重要的人或事发生交互时,所体验到的一种强度适中的积极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体力充沛(physical strength)、情绪积极(emotional energy)和认知活力(cognitive liveliness)三个方面。体力充沛指员工具有良好的生理状态;情绪积极指员工能对他人需要感同身受,对他人进行情感支持;认知活力指员工思维的敏捷性。员工活力不仅针对工作领域的积极情感,还包括了对工作场所中的非工作行为(例如同事间社交、文娱体育活动等)的热衷与喜爱。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员工活力的相关系数为0.73。由图2散点图也可以明显看出,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员工活力越高,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相关研究也表明,积极情感可以拓展人们的智力资源和生理资源,从而促进个人活力的提升。由于积极情感往往会让人产生安全感,而不是威胁感,因此能促使人们更加发散性地思考问题。所以,积极情感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富有创新性和灵活应变能力。同时,快乐的人往往精力旺盛,他们会积极投身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运动和休闲社交活动。有害健康的行为也较少在他们身上发生,如吸烟、不健康饮食、酗酒和滥用药物。快乐的心情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此外,消极情感会减少淋巴细胞的产生,进而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由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不会同时出现,因此,积极情感的出现可以缓解消极情感对于免疫系统的负面作用。也有大量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发现,高活力的员工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是较好的组织公民。

幸福度与员工敬业度

员工敬业度是员工在情感上认同和投入其所做工作和所在组织的程度,是组织在给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挥优势的基础上,使每个员工作为所在班组或部门的一份子,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员工敬业度的相关系数为0.71。由图3也可以看出,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员工敬业度越高的相关关系。

相关研究也表明,快乐员工的缺勤率和离职率较低,而且他们的行为更接近组织公民行为。咨询公司中盛幸福(IFG)针对《财富》杂志“最令人尊敬的企业”的研究也显示,幸福员工的病假天数仅是不幸福员工的十分之一,幸福员工自愿工作更长时间,也会更投入工作。CEB 公司的调查显示,通过尊重员工价值并提高员工投入度,员工跳槽的概率则能减少87%。此外,Staw等人发现,具有更多积极情感的员工往往能够获得上司和同事更好的评价。管理人员对于快乐员工的工作质量、生产能力、可靠性和创新能力都给予更高的评价。

幸福度与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作为一个概念最早是由Hoppock提出的。Hoppock认为,工作满意度指员工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工作满意度通常被界定为员工对工作的一种积极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对工作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比较。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员工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0.82。图4也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满意度越高的相关关系。

现有的大量研究也都证实了员工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Tait等发现,快乐的人通常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工作满意度。Judge和Locke通过对护士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主观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Russell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更进一步的研究中,Dolan和White通过对工作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二者关系分析,提出了三类不同的模型:溢出模型、补偿模型和分割模型。其中,溢出模型意味着更高的工作满意度水平会导致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而Kahn的研究也发现,个体只有体会到较高的工作满意度时,才能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可见,员工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幸福度与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整个单位能够像一个团队那样工作,员工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共同对团队工作任务承担责任。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员工幸福度与凝聚力的相关系数为0.80。由图5也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凝聚力越高的相关关系。

相关研究也表明,快乐的人有更多可以依靠的朋友,也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工作中出现更多积极情绪的员工可以从同事和上司那里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有形帮助。而且,快乐的人较少嫉妒他人,而更多地帮助他人,更愿意与他人合作,而且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多利他、礼貌、有责任心的行为。此外,钟敏在对高校教师的调研中也发现,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和间接影响着教师的幸福感。反过来,教师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之后,自然会凝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也就是说,凝聚力与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

幸福度与竞争力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竞争力的相关系数为0.67。图6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竞争力越强的趋势。

其他种种调查研究也都反复证明了提高员工幸福感对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罗素集团多年研究《福布斯》“最佳雇主100强”榜单上的企业。他们发现,榜单上的多数企业比标普500股价指数上的企业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在中国,咨询公司中盛幸福曾与剑桥幸福研究院进行合作,他们的研究表明,从2000到2005年,《福布斯》“最佳雇主 100强”榜单上的企业,其股票平均每年增长14%,而行业平均增长率为6%。而中盛幸福针对《财富》杂志“最令人尊敬的企业”的研究则指出,“尊重员工价值”指数高的公司,其资产回报要比同业其他公司高出3倍。同时研究还发现,幸福企业历经金融危机依然有最突出的表现。2008年,WPF投资比重最大的企业包括英特尔(4.2%)、微软(4%)、富国银行(3.5%)等知名的幸福企业。实践证明,这些企业在金融危机经济低迷时期依旧充满竞争力,比其他企业在应对市场挑战中有更出色表现及回报率,一些IT类幸福企业还表现出了高于标普指数的优良业绩。我们可以以富国银行为例来说明。2008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33.82%,花旗银行股票价格则重挫77.43%,没有分红派息,美国银行股票价格表现略好,但也下挫66.09%,现金股息仅0.01美元/股。而同期,富国银行股票价格仅微跌3.28%,现金股息更是达到0.34美元/股。2008年末,富国银行市值一跃成为全球第五,超过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位居全美第二。幸福企业受金融危机和大环境的影响较小,在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依然能持续保持很好的业绩,当中体现到的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不言而喻。

幸福指数与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指员工能致力于客户服务提升的程度。对同一个服务组织,即使拥有相同员工、相同设施,在不同的时期生产能力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顾客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变化,员工提供的服务也是变化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服务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64。图7也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服务能力越高的趋势。

George发现由快乐管理者领导的部门其顾客满意率较高,销售部门尤其如此,营销人员中的快乐气氛是顾客满意度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Seligrnan等人的研究发现乐观的寿险代理人能销售较多的保单。可见员工幸福感与组织服务效能之间的相关。

幸福指数与综合业绩

综合业绩是指单位员工能致力于整体绩效改进的程度。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交行幸福指数与综合业绩的相关系数为0.68。图8基本呈现机构员工幸福感越高,综合业绩越好的趋势。

工作幸福感对员工和管理者绩效的影响,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管理者对正性情绪倾向高的雇员的工作质量、生产率、可靠性和创造性做出的评价更高。Wright及其同事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结果,发现上司对快乐的员工评价更高。在一项管理者评价任务中(包括领导能力和对信息的掌握),Staw和Barsade发现快乐的人明显表现得更好,正性情绪倾向高的个体更容易进入管理层。因此,幸福感(或者说积极情绪)可以比工作满意度更好地预测工作表现。Lubomirsky等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保守估计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7,也就是说工作绩效的变异至少有7.3%是与工作幸福感相关的。

工作幸福感使个人绩效产生辐射和累加效应,组织绩效也受到积极影响。Wright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发现组织的快乐氛围与生产力和利润率显著相关。Harte等提出了与幸福感相似的概念“工作投入”,他们的分析表明,工作场所的幸福感与部门的生产力、雇员保留、顾客满意度、安全以及公司的盈利和股票价值间存在相关。CEB公司的调查也显示,通过尊重员工价值并提高员工投入度,企业绩效能提升20%,员工跳槽的概率则能减少87%。盖洛普的调查也显示,幸福员工的高绩效每年可以使美国企业避免损失3500亿美元。

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 第5篇

明阳天下拓展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来自于积极心理学,与员工的幸福感有关,又与绩效高度相关,被管理者寄予厚望。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路桑斯等学者认为,当前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和人才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寻找一种新范式,而累积心理资本显然就是未来的方向,他们的专著也被命名为《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

在这一概念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学者和舆论越来越信奉心理资本的神奇,甚至将国内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海底捞、苏州固锝、德胜洋楼、澳洋顺昌等标杆幸福企业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强大的心理资本。发展心理资本似乎成为了企业兼顾幸福与效能的不二法门。事实上,对于心理资本的这些关注可能扭曲了其本身的意义。

让人兴奋的概念

路桑斯等学者将心理资本定义为能够有效观察的、状态性的、与绩效高度相关的积极心理能力。根据这一标准,他们从若干的实证研究中提炼了包括信心、希望、乐观和韧性等维度的心理能力,而随着这一流派学者的前赴后继,创造力、智慧、幽默等维度的心理能力也被逐渐纳入。

心理学介入人力资源管理最初是从智力测试、职业性向测试等开始的。从这个阶段开始,学者们似乎就有一种“奢望”,即能够在人的深层特质中找到一些决定绩效的“共同部分”。因为,如果存在这样一些“共同部分”,就能够找到通用的人才识别方法和绩效影响方法。但是,这些努力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因为从深层特质到表层行为的因果链条太长,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举例来说,员工的外向型性格并不一定导致在销售工作中的高绩效,如果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不兼容,就有可能形成导致对于组织的不认同,此外,过多的侃侃而谈也可能降低客户的信任……

在麦克莱兰发表《测试素质而非测试智力》之后,素质(competency,也被译为胜任力)测评开始占据主流,学者们开始意识到素质是高度情境嵌入的,必须在具体情境中(如岗位上)关注更加表层的行为或思维特征。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素质,这自然打破了学者们寻找“共同部分”的奢望。

所以,“心理资本”的概念足以让人兴奋。在“素质”之后,学者们发现,自己试图寻找的“共同部分”居然又出现了。学者们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人的深层特质中有一部分共同的积极因素居然是与绩效高度相关的。如果这一概念成立,那么,对于管理学的意义是无穷的。

心理资本究竟是什么

那么,这个决定绩效的“共同部分”究竟是什么呢?

心理资本=幸福感? 一个典型的误会是把心理资本误认为员工幸福感(employeewell-being)。员工的幸福感能够形成积极的态度,自然导致高绩效行为。所以,不少人力资源部已经从传统的选用育留功能转型为“员工关怀中心”,致力于通过EAP计划等形式治愈劳动负荷形成的损害,提升员工对于幸福的感知。

要么是不断地投入福利成本来讨好员工,要么是一遍又一遍地灌输正能量和心灵鸡汤,甚至,一些企业还走向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模式。例如,我观察到的一个国有企业为了让员工珍惜工作,感恩企业,竟然组织组织到员工到人才市场再求职,参观贫困地区甚至监狱……逻辑似乎异常清楚——“了解别人有多惨,才知自己有多好”。

但是,随着不断的成本投入、喋喋不休和啼笑皆非,员工似乎消除了“不满意”,但是,却并没有导致“满意”,自然也没有形成员工积极的工作状态。“治愈消极性”和“形成积极性”之间是两条逻辑,单纯增加“幸福感”的做法与心理资本无关,那种“幸福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心理慰藉而非真正的“幸福”,这些企业是误入歧途。

心理资本=心理能力!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能力,换句话说,是一种处理外界信息输入的心理机制。当员工具备了这种心理能力或心理机制后,能够适应性地“运用不同的能力”来满足工作的动态要求,同时,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体验到真实的“幸福感”。不难想象,当员工或组织具备足够的心理资本时,其总能以积极的方式来行动,自然能够获得高绩效。在此基础上,路桑斯等学者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让人兴奋的强化。他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动态资源,不仅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维持,还能够形成增长。当某一个维度的心理能力受到外界冲击时,其他维度的心理能力将发挥作用,持续引导员工的积极行为。换句话说,他假设心理资本是能够自我修复的,心理资本的累积过程是不可逆。

这种阐述却容易让人产生质疑。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状态类的个体特征,能够被特定情境、事件所影响,说到底,就是来自于个体的现实体验。既然如此,为何负面的现实体验不会造成心理资本的衰退?

现实中不难找到类似的例子,“明星职业经理人”空降后水土不服就是典型。当某人空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排外的文化、复杂的人际关系、现实的既得利益集团,他的一切积极行动都有可能收效甚微,极有可能产生“失控感”。假设他不能从这样一个造成负面体验的环境中脱离,心理资本就有可能衰退(当然,也可能重新建立)。从这个角度上说,假设心理资本的累积是不可逆的过程让人质疑。

但遗憾的是,现有的研究似乎都没有过多关注这一话题。

心理资本不是“燃料”

一个颇具诱惑的想法是:如果针对心理资本设置一些微观干预模式(microintervention),是否能够解决企业在当下面临的种种问题?事实上,路桑斯等学者也设计了心理资本的干预模式(PCI),试图通过一些情境练习来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这些练习的原理是使员工通过成功体验来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机制,并希望这些心理机制能够被迁移到现实工作情境中。

如果这样的模式成立,我们甚至可以假想若干心理专家经营的“加油站”,专门为员工提供“燃料”。神奇的是,这些燃料在首次添加后就可以一劳永逸,随后会跟随员工的实践活动自动累积。

如此看来,HR们似乎需要转型为心理专家。所以,在“员工关怀中心”之后,人力资源部再次进化为“员工能力发展中心”,他们的主题已经不再是“治愈损害”和“提升浅层次的幸福感”,而是真真正正地累积心理资本,打造“深层次的幸福感”。我观察到的一个国有企业,通过企业内的情境模拟来对员工进行能力训练,搭建了“企业剧场”。他们的原意是发展高潜质员工的素质(胜任力),但在我后续的跟踪观察中却发现,在诸多的素质维度中,心理资本的上升最为明显,且对于绩效的影响相当明显。

那么,这种转型是正途吗?如果关于心理资本不可逆的阐述是准确的,这种由“员工能力发展中心”推动的情境练习就是一种正途。但是,如果心理资本会在现实体验中容易出现衰退,这种微观干预模式就只能是管理系统的辅助。举例来说,情境练习让员工产生了较强的自信,但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员工被分配到不合理的岗位,同时缺乏强大的后台支持,是否会使其自信衰退?又如,员工虽然充满了对于事业发展的希望,但企业却缺乏公平的分配制度和正向的价值观,是否会使其希望流失? 微观干预尽管是定向塑造心理资本,但其形成的体验相对于现实工作环境还是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说心理资本是“燃料”,其绝不会主要由外部的“加油站”来供给。那些脱离工作情境的虚拟世界中的成功更像是一个乌托邦,真正的“加油站”,是为员工生成成功体验并转化为心理资本的企业管理系统。

另外一点也值得注意,正因为路桑斯等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一种通用的(非组织专有的)心理能力,那么,员工的迁移必然是没有沉没成本的,这就意味着,一旦组织本身不能够提供适应的环境,员工的积极行为有可能包括“逃离”。如此看来,心理资本对于企业是否会产生负影响?

应该如何看待心理资本?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对于管理学的意义。但是,实践界和学术界运用这一概念的模式可能需要调整。

强大的心理资本可能是海底捞、苏州固锝、德胜洋楼、澳洋顺昌等标杆幸福企业的共同特征。但是,对他们进行对标,应该是管理系统的对标,绝对不是几堂“幸福课”就可以实现的。

我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至今,我已经看到了若干打着“幸福课”的幌子售卖的培训和咨询产品。成功学、心灵鸡汤被重新包装后粉墨登场,不厌其烦地要向员工灌输正能量。老板们不去思考自己的管理上有什么差距,反而是责怪员工缺乏心理资本,宁愿花钱送员工参加刘一秒们的培训,购买正能量。一买一卖,这一心理资本的市场异常繁荣,却让心理资本这一精彩的概念一再被误读。仔细观察海底捞等标杆企业,其心理资本的累积都来自于其管理系统。我把这类兼顾了员工幸福和组织效能的企业叫做“新效能型幸福组织”,认为其普遍具备了精巧的组织模式(人力资源的组织)、强大的后台支持、公平的分配制度和统一的价值观。这四个方面实际是一个整体的逻辑:精巧的组织模式分配员工“做什么”,强大的后台支持告诉员工“如何做”,这两方面让员工“省力”;公平的分配制度使员工获得“经济回报”,统一的价值观使员工获得“心理回报”,这两方面使得组织和员工建立了“支付对价”的公平关系,让员工“安心”。在这样一类组织中,员工能够不断地通过正面的行动体验来累积自己的心理资本。

事实上,海底捞等企业依然也不够完美,在上述四个方面也存在不同的短板。但巧就巧在他们的短板在实践中并未被放大,他们的长板却足以让他们快速累积心理资本,赢得竞争。例如,海尔强在组织模式设计,海底捞强在分配制度,苏州固锝强在对于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弥补短板,那么,心理资本的累积是否会更有效率,他们的未来是否更加值得期待?

所以,用累积心理资本的标准来构建企业的管理系统也许是一个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家的作用也许不只是设计一些对于心理资本的微观干预模式,不再是充当类似富士康员工跳楼之后的“补漏者”。心理资本时代,心理学家应该打破经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对于组织设计的垄断和他们从宏观上进行组织设计的传统,基于心理资本的累积路径,对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模式进行预先规划,打造“新效能型幸福组织”,确保员工在这样一个组织环境中能够处处获得心理资本累积的正面体验。

企业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第6篇

员工的幸福,既受其家庭、社区、城市、国家、社会等环境的影响,也受其所属企业环境的制约。

如果说国民的幸福可以用指数衡量的话,那么企业员工的幸福同样可以有一套标准。员工幸福指数与企业合同额、生产总值、利润总额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企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企业运行状况和员工工作与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企业发展和员工凝聚力的“风向标”。

抛开企业之外的因素,对于员工来说,身在一个效益良好、工作环境优越、文化生活丰富、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前景无量的企业,员工当然是幸福的了。尽管幸福是相对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好企业是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的源泉之一。那企业该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呢?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要有一个“把员工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领导班子。企业领导层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心思凝聚到为员工谋利益上,把精力集中到为员工办实事上,从广大员工最盼望的事情抓起、最需要的事情做起,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员工的根本利益。同时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方位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就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开拓创新,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努力建设成为“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关爱员工、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组织。没有效益、高耗能、高污染、破坏自然环境、偷工减料、偷税漏税、上访和投诉频繁的企业肯定给不了员工幸福。企业不和谐,就谈不上员工的幸福。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还必须提升管理。好企业的本质是管理规范、凡事有矩可循。企业作为产生利益、分配利益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矛盾多发地。只有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章程,才能不断降本增效、实现利益最大化;只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才能预防和解决各种矛盾,确保员工感到幸福。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就要以人为本、善待员工。比如,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员工工资,收入还要随着企业效益提高合理增长,依法为员工办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类社会保险,实施生活福利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工时和休假制度,重视职工健康,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制度。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劳动关系,是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的保障。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就要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新机制,创造公正、平等、公开的发展机制。企业要大力倡导“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放手让人才干事、支持人才干成事,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大体现。员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获得有机统一,是重要的幸福指数之一。一个全面发展的员工,才是幸福的员工。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就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精神动力。比如成立文艺、书法、摄影、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各类协会,定期组织文体比赛活动,让职工在文体活动中感受精神愉悦、感受温暖幸福。

毫无疑问,幸福指数统计是一种进步。我们真切希望,企业能够切实地提高发展速度、改进发展质量,真正将幸福指数融入广大员工,让它能够真正反映出员工的心理状态,成为企业的体温计、员工意愿的晴雨表,而不是成为高高在上的空中阁楼。

项目管理模式更需要服务型的总部

工程项目建设经历的环节很多,涉及规划、设计、供电、供水、交通、卫生、消防、环境等部门,既要确保工期、质量和安全生产,又要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过程中操作的复杂性、关系的广泛性和创效的风险性,常常让项目部感觉手足无措、力不从心。有困难找总部——所以,对于项目部来说,服务型的总部最受欢迎。

交给你们的任务为什么没有完成?你们为什么犯这样错误?你们的管理为什么这么差?只顾发号施令的总部、转发文件的总部、批评指责的总部、增加负担的总部,项目肯定不喜欢。他们需要给予正确指导的总部、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总部、需要帮助自身提升管理水平的总部。

项目部是我们施工企业的基本单元。搞好项目管理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一个工程,从跟踪到中标,从开工到竣工结算,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总部的服务。因此,我们的总部各部门必须树立以项目为出发点、为中心、为归宿的管理理念,不仅做到有求必应,而且还要超前服务,帮助项目化解各种问题,为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创造条件。这也是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总部的要求。

当前,我们一些项目履约差、投诉多、收益率不高甚至亏损,简单指责项目成本管控水平差是不公平的,我们的总部更应该检讨:相关部门是否提前发现了漏洞?是否及时发出了预警?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是否提供了对策措施?如果这一切都做到位了,就不会出现亏损,也不会发生项目与总部推诿责任的现象。

所以,我们的总部首先要树立“重视项目、关心项目和服务项目”的意识,经常深入基层、认真调研、诚心诚意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日常工作中,营销部门要经常了解项目对接业主、服务客户的情况,是否具有继续拓展市场、赢取“回头客”的能力;技术部门要经常检查项目的施工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延误工期;合约核算商务部门要经常查跟踪项目的合同是否有漏洞、预算是否科学;物资部门要经常审核项目材料计划是否准确、是否存在浪费;财务审计部门要经常监控项目应收账款比例是否过高,结算是否及时.....质检、安检、人力资源、党群、保卫消防等部门也一样,都有及时帮助项目检查、分析、预警、提出对策的义务,协助项目堵住各类“跑冒滴漏”,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提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履约能力和盈利能力。

当然,我们的企业也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为总部服务项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比如,企业可以开展总部服务项目评比活动。对服务项目优胜的部门给予表彰和宣传;对服务项目差的部门给予批评和处罚。对于项目来说,总部来人来电要认真对待,如实汇报困难和问题,而不是报喜不报忧。在当前市场不规范、竞争激烈、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的环境下,笔者认为,总部服务项目的重点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项目部选好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班子。他们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素质高低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成败。总部一定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公开选拔,竞聘上岗。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成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领导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敬业精神。项目经理应从接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中选拔,并建立健全项目经理任用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项目领导班子建设实行推选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同时要考虑项目大小和成员性格、特长、管理技能等因素组合班子,以保证班子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二是要提前做好项目成本管理的商务策划工作。策划工作要从投标前期的分析招标文件、熟悉投标图纸开始。要抓住投标方案编制、测算工程成本、选用不平衡报价技巧、寻找项目盈亏点和风险控制点、合同交底、制造成本编制、施工预算、过程控制、二次经营等各个重要环节,实施好商务策划工作。工程中标后,技术部要结合经济分析,帮助项目编制出指导施工的科学、合理、经济、节约、针对性强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三是在过程成本考核中,要加强检查和督促的力度。对于亏损项目和外埠项目,其成本分析会的相关资料要纳入到过程成本考核的必查范围。要有主材、人工费、周转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明细的节超对比表及其形成原因和改进措施。要结合施工预算,定期或分阶段、分节点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及早发现项目已发生成本同预算成本的差距,提前制订应对措施。对于在施的潜亏项目,总部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干预,促使其扭亏为盈。对于盈利项目,总部要指导其进一步增进盈利,创造更好的效益。

四是全力协助项目做好二次经营。要抓住合同外增项、洽商、变更、签证、暂估材料的认质认价、图纸拖延、恶劣气候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情况等关键环节,有理有节有据地做足二次经营文章。要确保现场签证及时,生产、技术和经营三条线紧密结合,提高洽商变更的办理质量,杜绝漏项现象发生。采取有效措施手段,加大资金回收力度,提升企业资产质量,确保企业平稳运行。

五是协助项目加强履约管理,提升企业信誉。目前项目班子组建难度加大、管理人员匮乏、优质劳动力队伍紧缺,各类生产性要素调配越来越困难,致使项目的履约能力呈现弱化趋势。总部要密切关注各个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资金、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项目稳定等,要按照《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手册》的标准和要求,要做好对项目履约的服务、监督、指导与协调工作,切实履行好过程控制和过程监管,及时解决项目履约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有效提升项目履约能力。

优质高效完成一个工程建设需要科学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因此,项目部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在建立完备的组织措施、施工措施和经济措施基础上,更需要总部的良好服务。虽然总部与项目、控制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总部要以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班子为“龙头”,以加强人、财、物管理为重点,以激励约束调控机制为保证,以深化责任成本管理、降本增效为核心,帮助项目提高管理水平、获取管理效益。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初探

一、以技术应用为支撑。1.全面、合理、精确的策划

“项目工作,技术先行”。在工程前期准备阶段,项目部以技术为核心,结合现场条件和合同条款,从总体部署到分部分项工程以至每一道工序的实施,进行全面策划、分析。策划方案包括施工技术运用、方案编制计划、进度计划、劳动力调配、临建临设布臵、塔吊选型、电梯租赁、模板配臵、脚手架搭设、混凝土供应等多个方面。

全面策划方案遵循降低成本的基本原则,满足工程安全、质量和工期的合理需要,注重指导施工,做到数据精确。

在方案策划中,不可忽视以下问题:

(1)建筑市场上竹胶板质量差别较大,周转次数不等,选择过程中要根据楼座高度、楼层面积、周转次数、质量标准和价格综合对比,寻求最佳契合点。

(2)模板架设材料布臵图也是施工方案的一部分,施工中必须遵照执行,严禁工人随意切割板材或者锯短木方。

(3)对于模板、外脚手架、外挂架以及卸料平台等其他周转材料的配臵,技术人员也要作出相应的方案图。

(4)前期策划方案中,除了周转材料的计划外,重点对塔吊选型、外用电梯租赁以及混凝土供应进行详尽的对比分析。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安全、质量和功能要求,其次比较价格。

上述周转材料的最终计划数据均由技术人员认真核算、汇总得出。有了准确的使用量,根据市场价格,就可算出成本。中标价格减去成本,剩下的就是利润和税金。2.注重图纸会审、变更洽商工作

对于图纸中存在的错误、疏漏或者施工中可能产生的问题,通过图纸会审预先消弭,避免了日后改造。这不仅保证了施工的连续性,也体现了企业的实力。正式施工前进行的图纸会审必须细致、严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⑴核对建筑总平面图中红线控制点与拨地钉桩书的坐标是否吻合,核对建筑物控制点坐标是否闭合,为建筑定位测量、验线与规划验线做好准备。

⑵核对建筑外轮廓尺寸、轴线尺寸、细部尺寸等总分尺寸是否都吻合。

⑶核对建筑、结构专业图纸尺寸标注是否有矛盾。⑷认真核对结构垫层、基础设计标高同建筑专业图纸是否吻合。

⑸核对结构模板图、配筋图、大样图有无错误或疏漏。⑹核对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图有无错误或疏漏。⑺核对模板图、配筋图中连梁尺寸、标高同建筑平面图中门窗洞口是否吻合。核对结构预留孔洞是否满足专业施工要求。

⑻节点做法、工程做法有无不当之处或有否变更的必要。⑼水暖、电气专业施工图纸有无与建筑、结构专业不符之处。

⑽管井内,吊顶内等公共部位的专业管线是否分布合理。⑾其它与施工图纸有关的注意事项。

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洽商要有理有据,措辞严谨。涉及量价增减的洽商,技术部门会同经营部门商讨确定。3.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方案的编制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科学合理,便捷施工;二是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⑴特殊工艺编制相应的方案

除了常规的施工方案外,对于特殊工艺或者重大变更,技术部都要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方案中制定详细的改造方法和施工步骤,将不便计量、计价的工序和部位变得直观,便于计量、计价,为经济索赔提供有力依据;在方案交底时,强调实际改造施工中需要灵活掌握的项目。下面是一张改造方案中的附图:

⑵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 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效率,降低能耗。除了采用常规新技术降低成本外,根据经验,集思广益,自创许多降低成本的好做法。比如,钢筋集中加工,统一调配,合理节约使用,钢筋损耗量可控制在2%以内。如果让分包各自加工钢筋,损耗率可能接近5%甚至更多。

⑶通过特殊技术措施降低成本

对于施工方案中不便说明的降低成本的事项通过特殊技术措施来体现。在钢筋工程中,项目部通过技术方案优化,从细微入手,钢筋下料尽量使用原材长度,合理搭配,减少了料头。

二、以施工预算为指导。施工预算是指导项目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依据。要一直坚持“先算后干,边干边算,干完算完”的原则。在策划阶段,项目部集思广益优选出施组设计、施工方案及技术应用后,结合投标报价实际情况,编制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施工预算。

三、以消耗控制为核心。项目成本管理关键就是对人、料、机消耗或费用的管理,履约过程的重点也是将其控制在施工预算范围之内。

1、实体性消耗材料控制用量与价格。项目物资部要根据预算材料分析的数量与价格,综合考虑物资供应渠道、价格波动趋势、造价信息、材料消耗水平等因素,编制出实体性消耗材料费的计划成本,并在实施中进行控制。一是对公司集采集供的物资,严把价格关、质量关、验收关和使用关。二是对经公司允许项目自行采购的材料,工程部、技术部共同填写材料计划申请表,由经营部审核采购数量与价格,经项目经理审批后由物资部采购。三是严格按施工预算量执行限额领料制度。特殊原因,工长需出具经技术部和经营部联签的书面说明领料。四是建立材料员分区负责制,防止重复领料。五是重点控制钢筋消耗量,钢筋加工制作由指定专业队伍完成,集中、统一制作,搭配下料。同时采用直螺纹套筒机械连接,既提高效率又降低损耗。六是坚持按图纸量结算商品砼量。七是通过严格模板质量来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平整度及垂直度,避免事后剔凿,减少后期装修的粉刷石膏和耐水腻子用量。

2、非实体性消耗材料控制使用时间和价格(采购价或租赁价),提高周转次数。非实体性消耗材料费的计划成本,由技术部、经营部和物资部共同编制。

一是对周转性材料,技术部要针对合同工期和工程规模排出精密计划,根据脚手板和模板等的周转次数确定出租赁数量和租赁时间。经营部和物资部要通过多方比质比价,力争将租赁价格降至最低。模板配臵、脚手架搭设等,从数量、预算费用、租购形式几方面同时进行对比分析。考虑工期、综合费用以及后续工程因素,钢管和碗扣租赁,扣件自购。二是在使用方面,与外协签订包保协议,超过约定范围的丢失与毁损要进行赔偿。三是物资部掌握好租赁材料的进出场时间,降低租赁费用。四是对工具、电料等材料采取以旧换新。对云石切割片、扫帚等易耗品,经物资部确认后方可重新领用。

3、人工费控制。劳务队伍由劳务公司和核算部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人工费的控制,项目必须做到四点:一是劳务标底尽可能压低;二是着重从加强现场管理入手,合理编制劳动力计划,精心安排组织施工,努力缩短工期,因为劳务费结算是按平米包干而不是按工日结算;三是确保工程主体结构质量。四是防止窝工、怠工现象,尽量减少预算外零工,尽量做到工完料尽场清,工作一次到位,减少预算外用工。

4、机械费控制。机械选型与数量配备科学、经济。进出场时间合理安排,使用期间统筹考虑,避免长期停臵,提高利用率。属租赁机械的,租赁单价及型号要根据方案多方询价、比价,尤其是大型机械(如塔吊),科学合理的选型,即不一味的追求低价格而降低效率、延长工期,也不超标准、高配臵,无形中增加租赁成本;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价格低、服务质量高的机械出租企业,所有租赁机械要根据工期要求尽早安排退租时间。

四、以比对分析为检验。项目根据工程进度定期召开施工成本分析会,将实际发生成本同预算成本进行比较。无论节超,都要查找原因,经验要总结推广,错误要及时校正。

五、树立全员经营意识。经营不单是经营部门的事情,而是项目每名管理人员的法定职责。经营也并不仅仅是开源,向业主争取到合理的利润,更包括截流,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尽最大努力节省费用,控制消耗,堵住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施工过程中,对于涉及增加工程量、变更材料做法的时候,项目技术部及时与经营部门沟通,结合合同条件,及时办理变更洽商和确认单,为二次经营创造了空间和有利条件。对于分包商和供应商,通过招标、比价,择优选择;结算时严格按照公司结算制度,控制分包结算工程量,使量、价都压到最底线,努力降低分包商使用和供应商供货成本。

上一篇:基于科技创新团队特征的培育建议的论文下一篇:关于土地证到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