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范文

2024-07-03

《高老头》范文(精选14篇)

《高老头》 第1篇

《高老头》中高老头形象解析

高老头的悲剧是资产阶级和市民内部一切传统的价值观被新时代的现金交易法则所取代的真实写照。全文描写了高老头与女儿们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其为线索之一,展开了对黑暗的讽刺。

一、拜金的父爱

他原为面条商,在大革命时期成了暴发户。妻死后,把溺爱当作父爱,用金钱推动她们的奢求和虚荣,以致最后拜金产生的悲剧。“„„把高老头的蜗居和刚才她女儿华贵装束一比,不仅惊呆了。屋里连窗帘也没有„„床头柜既没有门,也没有大理石台面,壁炉没有生过火,旁边有张胡桃木方桌,高老头就是用这张桌的横杠把镀金器皿扭弯的。”高老头从百万富翁直落到如今变卖旧物来养活女儿,是由于女儿的贵族拜金性格。这是高老头用爱铸成的错误。正是他培养了女儿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世界观。所以,当其临终前喊他的女儿见最后一面时,她们却没有一个来看望被榨干最后一滴血的父亲。而他自己最终成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牺牲品。这不能全权怪他,因为观此文本,这是一部赤裸裸中世纪法国巴黎金钱社会的写照,而他是一个商人,生活在此环境中,多少会产生拜金的性格。然而,他把这种性格用爱传递到女儿身上,为了女儿能更好的生活。所以这也是一部用金钱湮没亲情与爱情的血泪故事,由此见,这种悲剧便不算偶然。

二、归属与爱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中有:归属于爱,也是人的社会性的反映。当然,在它之下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两种需要对于他已经满足,而对于女儿,安全需要(经济安全和人生安全)远远不足。“归属感”,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集团和群体的需求。高老头一心只想和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归属于由此三人组成的理想的幸福的家庭里。“家庭”,难道是伏盖公寓的暂住房么?所以可以说归属的物质表层已经暗示了他们不可能产生理想的家庭幸福感。而且,女儿只想把他当作“摇钱树”,只有当缺钱时才去找父亲,这便可见社会及个人所形成的不孝风气。“爱”,人都希望伙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关爱。而被女儿门榨干了财产的老者,奄奄一息地躺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不停地呼唤女儿的名字。可是两个女儿一个也没有来,老人想起当初女儿出嫁时,他给了她们每个人八十万法郎作为嫁妆,女儿和女婿把他当作财神,谁也不敢怠慢他。人们恭恭敬敬地瞧着他,“就像恭恭敬敬地瞧着钱一样”。如今他一无所有了,谁也不把他放在心上。“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拥有钱,应该紧紧攥住儿女的缰绳,像对付劣马一样„„”。这样,女儿的价值趋向完全打垮了归属这一层关系。伏盖公寓的住客们由崇敬变为不理不睬,甚至任意嘲讽,把他当作笑柄。拜金和权力腐烂了这原本可能正常的亲人和朋友关系。

三、小结

高老头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牺牲品,而这幕悲剧再形象不过地印证了:“资产阶级撕下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照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默默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因为连低层次的需要都不能被满足,所以依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最高层——自我实现便遥不可及了。高老头便在无形中丧失了自我,丧失了理性和尊严。《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它用高老头的父爱异化的悲剧,无疑是用人性中最柔软脆弱的情感来给这个社会和病态人心中早已成为定式的金钱观念以重重的一击!

《高老头》 第2篇

在波旁王朝复辟的社会环境下,巴尔扎克在书中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物欲横流、极其丑恶的画面,暴露了金钱势力支配下各个阶层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这是一个权力与金钱影响下的畸形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完全被扭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1、你知道巴黎人是怎么打天下的?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

2、所谓正人君子是大众的公敌。你知道什么叫做正人君子吗?在巴黎,正人君子是不声不响,不愿分赃的人。

3、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的道德,不过是这一点。

4、钱是性命。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5、巴黎的爱情尤其需要吹捧,无耻,有钱,哄骗,摆阔。

6、社会不过是傻子跟骗子的集团。

7、法律跟道德对有钱人全无效果,财产才是金科玉律。

在金钱与权力的扭曲下,社会各个阶层都变成了金钱与权势的奴隶。为了金钱他们不择手段,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他们变得冷酷、虚荣、残忍,即使对自己的亲人他们也是绞尽脑汁地算计。上层社会的贵族阶级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压榨那些有钱无势的暴发户,那些资产阶级,表面看起来及其奢靡,其实又有多少是活在假相里,而那些处在最底层的百姓,他们也是毫无感情而言,斤斤计较,有的还会对自己的朋友落井下石。总之,人们都被金钱腐蚀。

一、金钱腐蚀下的贵族阶级。

首先是德·鲍赛昂太太,有幸拥有一个高贵的姓氏,是人们羡慕、仰慕的对象。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是社交活动,这也是他们显示高贵、与众不同的手段,在他们的生活圈子里,都是贵族阶级,他们都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们甚至对那些富有的资产阶级都持不屑的态度,而那些资产阶级又争相挤进他们这个圈子。书中写到高里奥的两个女儿对他们的舞会的迷恋,德·鲍赛昂说,如果让纽沁根太太把整个道路的尘土舔干净,她也会非常乐意来参加舞会。写出贵族阶级对那些资产阶级并不友好,甚至是看不起。但贵族之间的交往也是虚伪、落井下石的。他们乐于看对方的笑话。德· 郎热公爵夫人当得知德·鲍赛昂夫人的情人因为金钱与别人订立婚约时,她故意在德·鲍赛昂还不知道时以落井下石的心态说出来,看自己朋友的窘态。德·郎热公爵夫人的虚伪还表现在她得知德·鲍赛昂要回乡下时:她挽着德·鲍赛昂太太的手臂走到隔壁的客厅里,含泪望着她,把她抱着,亲她的面颊。这种举动让人感觉很亲密,但虚伪的背后绝不是友情。

二、资产阶级在金钱的腐蚀下的畸形人格。

在这里值得一提得是高老头的两个女儿。老高头倾其所有,把自己能给的、不能给的都给了她们,而她们却不知回报,而是一味向自己的父亲索取,不惜要了父亲的命。首先,她们失掉了作为女儿的基本——孝敬父亲。而且还是那么疼他们的、唯一真心对他们的父亲。她们把父亲的钱抢走后,自己生活在舒适的环境里,却让父亲住在一个条件不好的旅馆里,让父亲无家可归。当你有钱时,你就是父亲,当你没钱时,你就不是了。高里奥只能偶尔到女儿家里看看女儿,以至于伏盖公寓里都不知道高老头还有两个贵妇女儿。高老头的两个女婿也是两只认钱的动物,岳父有钱时那一番恭维,没钱了就是一个没钱的穷老头。显示了当时社会上人们的冷漠,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半点感情,更何况没有关系的人。金钱让人们之间的感情变成一种交易。

三、穷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人们在金钱下的丑恶嘴脸。

拉斯蒂涅一个从外省来的穷学生,没钱,生活拮据,但是却一心想挤进上层

社会。起初,他外出求学就是为了想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这样很慢,而且前途还是很迷茫。所以他想找一个捷径——结交一位贵妇,过上上层人的生活。所以他想尽办法结交那些贵妇,可是自己的穷酸相很难使自己有机会让他们迷恋上自己,他最后想到了自己的远房表姐德·鲍赛昂太太。幸运的是这位表姐没有嫌弃这位穷亲戚,愿意帮他。

让我们在书中看一下这位学生被金钱腐蚀的初期心路历程。他认为能够在那些金碧辉煌的客厅中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一朝踏进了这个比任何社会都不容易进去的地方,可以到处通行无阻。一个学生的价值观渐渐被金钱腐化。当他参加过德·鲍赛昂夫人的舞会后他说自己乐得像一个皇帝。能参加舞会的人不是一般的人,那是身份的象征。他的乐不仅仅是接触了许多上层社会的人们,还在于他感觉自己的身份不再是一个下层的穷学生。书中有一句话说:年轻人把什么都看在眼里的,他们的精神是和女人的光彩融成一片,好似植物在空气中吸取养料一般。这句话点中了当时许多年轻人的心态,不管是上层的,还是像拉斯蒂涅这种处在下层社会的年轻人。

当拉斯蒂涅追求德·雷斯托太太无果时,目标又转向了她妹妹纽沁根太太。德·鲍赛昂太太答应替她引荐。而他唯一需要做的是筹钱。他拉下脸向母亲、妹妹借,他也知道家里的情况,但还是这样做了,虽然心里感觉不安,愧疚。但这只是暂时的。他拿到钱后,觉得自己有了靠山,走路比从前有劲得多,他内心也有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他无所不欲,无所不能,想入非非的又要这样又要那样,兴高采烈,豪爽非凡,话也多起来了。觉得整个巴黎都是自己的。拉斯蒂涅的内心就是在这种自责与自满中挣扎,但还是满足感占据了他大部分感觉。

在金钱与知识的争斗中,毫无疑问,是金钱战胜了。金钱侵蚀了一个青年,扭曲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这个阶层里,不得不关注伏脱冷。一个潜逃犯,他对这个社会的本质看得很清楚。他认为:一个人不是高于一切,就是分文不值。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的道德,不过是这一点。

他也把人性看的很明白。当他被老姑娘米旭诺出卖被抓后,他对伏盖公寓的人说:“我肩膀上背的丑名声,还比不上你们心里的坏主意,你们这些烂社会里的蛆!你们中最优秀的对我也抵抗不了。”

伏盖太太就是社会底层的代表。他们没有多少钱,见钱眼开,阿谀逢迎,只要不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就是好人,谁要是占了自己一点好处,就记恨在心,千方百计讨回来。伏盖太太对伏脱冷的评价一直不错,不是因为他是个好人,而是他办事大方,经常请大家喝酒,而且他结账向来不拖拉。

这些伏盖太太们的就是随钱倒,谁有钱就倒谁。开始,高里奥有钱时,伏盖太太对他的态度那不是一般的好,甚至是迷恋他。书中写道:虽然高里奥的里眼角向外翻转,又是虚肿又是往下掉,他常常要用手去抹,他觉得这幅相貌还体面,讨人喜欢。而当昂倍梅尼太太欠钱逃走后,他把这笔账归在高老头身上,而且她也觉出自己对高老头的引诱没有作用,自己一番失利后,她开始记恨高老头。大家也觉的这个钱越来越少的老头从体面的富商变为骗子,风流人物也变为老流氓。

高老头这个从暴发户变为穷光蛋的人,虽然他不与世人争,也不与伏盖公寓的人计较什么,但这个一朝变富的人,在金钱的浸泡下,不可避免地被影响。当自己还被称为高先生时,听到房东太太说他风流,他嘴边立刻浮起笑容,好似一个小财主听见旁人称赞他的爱物。他开始也是对生活讲究的人,从他对用具的珍

惜就能看出这也是一位对财物十分重视的人。不过,我觉得他对财产的重视是为了女儿,女儿们一点一滴地榨干了他。他一直坚信女儿们是爱自己的,不是为了钱。直到在病床上苦苦等待迟迟不来的女儿们他才明白: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有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舐我的脸。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

葛朗台与高老头之比较 第3篇

葛朗台是法国西部索漠城的巨富。他依靠囤积居奇、投机倒靶占有了很多金子。他认为金钱重于一切, 不惜逼走侄儿, 折磨死妻子, 毁了女儿的爱情, 最后自己也一命呜呼, 一生追逐金钱, 最后反尔被金钱所吞噬, 什么也得不到。

不同于葛朗台的吝啬、狡猾和贪婪, 高老头做事有耐心、有恒心、行动迅速、目光如鹰, 事事都走在前面, 能预见一切, 知道一切, 包藏一切, “算计划策如外交家, 勇往直前如军人”[1]) , 但是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失败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

总体而言, 葛朗台和高老头在这两部小说中都是因革命而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在事业上都具有敏锐的感知力, 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他们在处理家庭生活问题上的失败。他们作为父亲无疑都是失败的。

作为巴尔扎克笔下不朽的人物形象葛朗台与高老头的身上难免有些相同之处。不过作家最厉害的本事在于塑造人物决不雷同, 形象鲜明, 富有典型性。巴尔扎克认为“如果把他们弄得一模一样, 会成为作家毁灭性的判决”[2]。所以使葛朗台与高老头这两个人物在外国文学史上绽放光芒的是他们身上的独特性, 也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一.居住环境和条件

葛朗台虽然拥有很多金钱, 可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花。他住在索漠城高处的一所紧挨着坍塌城墙的破旧阴森的老房子。他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清教徒式”的生活, 从不买肉, 也不买面包, 全部开销都由他的佃户供给。他一年到头都穿一样的衣服, 结实的手套能用整整一年。一年中只有在11月1日到来年的3月31日期间, 他才允许在正厅生火。全家的衣服等都是由葛朗台的妻女亲手缝制的。他吝啬的程度是常人无法想象和体会的。他在当地获得普遍的敬重, 大家都对他感到既钦佩、又敬畏, 认为他是地方上的骄傲, 无论做什么都具有权威性, 他的任何动作都会在当地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他带上了皮手套, 就认为是葡萄该摘的信号。

葛朗台的居住环境和条件从始至终都是如此, 而高老头则有所不同。高老头有钱也会花钱, 高老头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跟他的经济状况成正比。刚来伏盖公寓时, 他的吃住都是最好的, 一年的膳食费竟要一千二百法郎。他箱子里应有尽有, 每天他都要换一件背心, 他的橱柜里装满了银器, 那时的他尽管长的不怎么样, 但还是得到了伏盖太太和德·昂倍梅尼伯爵夫人的青睐。随着金钱的锐减, 他的居住环境和条件也越来越差了。当他的楼层住的越高, 食宿费交的越少后, 大家就叫他高老头, 而伏盖太太开始厌恶他, 把气出在他身上。他成为伏盖公寓内的出气筒, 经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挖苦, 成了他们发泄的工具, 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开他玩笑和挖苦他。他们认为他不仅从来没有过妻女, 而且还是个老色鬼, 纵欲过度, 甚至把他的女儿认作是他的情妇, 不断地讽刺他。

二.女儿面临困难

欧也妮在父亲的严格而近乎残酷的管束下, 过着异常节俭的生活, 对金钱她是淡漠的, 她根本不知道也不关心父亲的财产, 她几乎没出现过什么问题。唯一的意外就是她爱上了夏尔。当她走在感情路上时, 葛朗台给她设下了很多的障碍, 使她面临了很多困难。例如当他发现女儿竟然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给了夏尔, 他大发雷霆, 破口大骂甚至诅咒她得不到好结果, 还打算每天把自已的女儿关在房里, 每天吃面包清水度日。女儿在感情路上的种种困难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的。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为了填补在上流社会挥金如土、奢华享乐的无底沟壑, 总来找父亲解决, 为了维护女儿们的这种快乐的生活, 高老头就竭尽全力、毫无保留的解决她们碰到的所有问题。大女儿为了掩饰自己财产已被丈夫全部掠去的丑闻, 要做一件金线铺锈的舞衣出席上流社会的舞会, 就来父亲这边要, 高老头只好将最后的最宝贵的一点东西卖了, 又拿终身养老金作抵押, 才勉强凑足了钱, 让大女儿保住了面子。二女儿早已与丈夫分居, 后又与情夫分了手, 在感情无所归依时, 见到了拉斯蒂涅, 与之交好, 高老头发现了这一点, 他告诉拉斯蒂涅, 哪个男人能使他的二女儿快活, 那他可以替那个男人擦鞋子和跑腿。为了他的女儿, 他竟能做到这种地步。高老头凡事以女儿的快乐为唯一条件, 为此他可以牺牲一切, 包括金钱和生命。

三.金钱观

金钱观的不同是葛朗台与高老头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 也是他们引人注目的地方。

葛朗台除了对金钱的痴情外, 没有任何别的感情。除了不断地占有金子外, 他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幸福, 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痛苦。无限的贪欲和极端的吝啬, 使他变成了一个毫无感情、毫无心肝的冷酷无情的怪物。

看见金子, 占有金子, 已成为葛朗台生活的全部。他之所以苛责自己, 是为了占有更多的金子, 他让自己住在一所破旧阴森的老房子里, 每一顿的食物, 每天点的蜡烛, 他都会亲自分发, 决不假借他人之手, 当然他也不会多给自己什么的。他一生疯狂地追逐金子, 金子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一切有关金子的他都关心, 其他的对他来说都无足轻重。

高老头对自己的需求永远放在女儿们的需求之下, 他根本不在乎金子的多少, 可以说一切物质需求, 他都不在意, 他唯一在乎的是女儿们的需求是否全部得到满足, 只要女儿们快活, 那他穿什么衣服, 睡什么地方, 根本没有关系。他觉得她们暖和了, 他就不会觉得冷了, 她们笑了, 他就不会心烦了。

高老头对女儿爱得真诚热烈, 但是他却用采用了最糟糕的方式, 只懂得用金钱来证明自己对女儿爱的程度有多深, 用金钱来维系父女间的感情, 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 而自己则沦为金钱下的牺牲品。

简单地说, 就是葛朗台认为金钱胜过一切, 拥有金钱是人生唯一的乐趣, 唯一的使命。而高老头认为没有什么比得到女儿的爱来的重要的, 金钱也不例外。要在得到爱和得到金钱两者之间选择一个的话, 毫无疑问的, 葛朗台会选得到金钱, 而高老头会选得到爱。

平时怎样或许可以伪装, 但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时, 所说的话, 所做的事情是无法伪装的。

临死之际, 葛朗台让女儿将他的金币摊在桌上, 连续看几个小时, 这样子他觉得很温暖, 有幸福的味道。当地教区的本堂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葛朗台嘴边, 让他亲吻基督时, 他做了一个可怕的动作, 想抓住十字架, 但这一使劲要了他的命, 到死还不忘贪婪, 正常的感情早已荡然无存了。葛朗台留给女儿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照看一切, 到了那边向我交帐。”在临死的时候, 他的心中只有金子, 根本没想到女儿。

高老头在临死之前, 唯一心愿就是想见一下自己的两个女儿, 为此他勉强撑着最后一口气, 同时还在处处为女儿们着想, 他问拉斯蒂涅自己的女儿玩得开心吗?他还想着不能生病, 要去挣钱, 因为女儿们需要钱。而他的大女婿认为高里奥先生要死在好不过了, 大女儿竟说自己正跟丈夫商量事情, 没空去看垂死的父亲。小女儿竟然还在睡觉, 女仆说女主人的父亲情况不妙, 那什么时候告诉她都一样。高老头死前最后一段话发人深省, 他明白自己不该那么早地把钱全给了她们, 为了能从她们那得到一点点可耻的快乐, 他甘心忍受一切羞辱, 把一辈子都奉献给她们, 而她们在他弥留之际连一会儿也不肯留给自己的父亲。可怜的父亲在伏盖公寓的破床上一会儿呼喊, 一会儿咒骂, 也于事无补, 此时的他深深得明白自己做错了, 明白了再好的天性和再优秀的本质也经不起这样的溺爱, 他甚至还打算派人去告诉女儿, 说他还有好几百万, 因为他知道她们为了贪心还是会来的。最终高老头含恨而终, 留下了满室的遗憾。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在巴尔扎克的这两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中都揭示了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金钱的罪恶。这两个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物欲横流、极端丑恶的画面, 揭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无论表面如何光鲜, 背后都隐藏着无限的危机, 伴随着灾难的降临。作品“撕下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3]。金钱在葛朗台和高老头的人生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切的一切, 都是金钱之故使葛朗台与高老头成了名副其实的金钱受害者, 成了控诉金钱罪恶的强有力的代言人。如果在你的心中金钱比爱重要的话, 那么你就会像葛朗台一样的冷漠和无情, 或者像高老头一样凄凉和悲惨。

巴尔扎克曾在书中提到过, 他说“写的惨剧非杜撰非小说, 一切都是真情真事, 真实到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或心理上发现剧中的要素”[4]。

葛朗台与高老头这两个人物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葛朗台和高老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们可以给在金钱面前迷惑彷徨的人以启示、以警醒, 使他们能及时悬崖勒马, 回头是岸, 完成挽救那些“迷途的羔羊”的艺术使命。

参考文献

[1]孟宪义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与美》,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2年6月第一版, 第49页。

[2]同上, 第96页。

[3]艾珉著:《法国文学理性批判精神》,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4月第一版, 第113页。

《高老头》 第4篇

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跻身于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让大女儿嫁给了雷斯多伯爵,做了贵妇人;小女儿嫁给银行家纽沁根,当了金融资产阶级阔太太。他以为女儿嫁了体面人家,自己便可以受到尊重、奉承。那知不到两年,女婿竟把他当作下流东西,把他赶出家门。高老头为了获得他们的好感,忍痛出卖了店铺,将钱一分为二给了两个女儿,自己便搬进了伏盖公寓。两个女儿只要爸爸的钱,可现在高老头已没钱了。

拉斯蒂涅是一个从外地来巴黎读大学的青年,出身破落贵族家庭,一心想要往上爬,得知高老头的事后,既同情高老头,也懂得了人心与社会的险恶,更坚定了他一心要往上爬的野心。后来,两个女儿都陷入了危机,在高老头面前吵了起来,高老头爱莫能助,他急得晕过去。受了这场刺激,高老头中风病倒,接着又是脑溢血。在他患病期间,小女儿没来看他一次,她关心的是即将参加盼望已久的鲍赛昂夫人的舞会;大女儿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父亲的病的,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欠裁缝一千法郎的定金。高老头被逼得付出了最后1 文钱,致使他病情加重。

可怜的高老头快断气了,他还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拉斯蒂涅差人去请他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都推三阻四不来。老人每只眼中冒出一颗眼泪,滚在鲜红的眼皮边上,他长叹一声,说:“唉,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拉斯蒂涅目睹这一幕幕悲剧,随着高老头的埋葬也埋葬了自己最后一滴同情的眼泪,他决心向社会挑战,“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

经典名句:

“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她们有事,她们在睡觉,她们不会来的。我早知道了。直到临死才知道女儿是什么东西!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不会来的!我已经知道了十年。有时我心里这么想,只是不敢相信。”

点评:

《高老头》体会 第5篇

在作品中,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就是伏脱冷,不仅因为他的聪明干练及对社会的非正义有着透彻的理解,更因为他的邪恶里透露美的地方,也许是反叛美。他对上流社会的腐朽深恶痛绝,杀人不眨眼,并且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引诱一个正义青年走向x败。可是,在下流社会里他乐于帮助别人,对邻居的背叛可以宽容地原谅。他的阴谋里也似乎在打击富人帮助穷人。他虽不光明伟大但有他睿智的地方:一双锐利的双眼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任何人站在他的面前仿佛是赤裸裸的。也许正是因为他对一切看得太透彻了,才会泯灭良心。

拉斯蒂涅,即那位在污浊的社会里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有志青年,从他有强烈的欲望往上爬开始时,对昧良心的事他也会断然拒绝,正如他自己认为的“青年人若心存不义,绝不敢在良知的镜子面前照自己,成熟的人倒敢正视,这就是生命的两个阶段的不同之处。”一样在成熟中不断地迷失自我。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埋没自己的良知去欺骗一个纯真的少女。欲望和道德在他的心中进行着强烈的挣扎,当他身处的社会又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时,他在失望中一步步冲破道德的防线。虽然他后来拥有他想要的一切,可是他难免地成为这个畸形社会的牺牲品、可怜虫,他本拥有亲情、爱情渐渐地离他远去。

当今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物质享受和追求的社会,许多人也在自己利益的驱使下去损害他人的利益,生活中也有许多虚伪的地方。例如,今天别人对你特别关心,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但是心里盘算着怎样从你身上捞到好处。明天等你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就一脚踢开。还有的人爱慕虚荣,对穷人真诚的微笑觉得恶心,富人轻蔑的目光觉得是气质。而且现在最流行的择偶标准就是富有。在这样一个物质追求盲目的社会里,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的静下来想一想:金钱就真的那么重要,亲情、友情、爱情就真的一文不值了吗?

高老头简介 第6篇

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把两个女儿嫁给上流社会,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两个女儿在高老头身上一次又一次的榨取金钱,当无法再榨出油水后便不再理会他,最终连高老头的葬礼也没有参加,只派来两辆空车。穷大学生拉斯蒂涅怀着一腔热情来到巴黎,结识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高老头,目睹了这一切悲剧,最终为了早日飞黄腾达泯灭了良知,成为一个野心家。

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Honorede Balzac,1799~1850),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叶妮·格朗台》、《高老头》。

读《高老头》有感 第7篇

曾被选为世界十大小说的《高老头》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高老头是个面粉商,中年丧妻,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进入上流社会,高老头在她们出嫁时各给了八十万法郎作陪嫁,让大女儿嫁给了雷斯托伯爵,小女儿嫁给银行家纽沁根。他本以为这样做,就能得到女儿的尊重和孝敬,但最后却受尽苦难、孤独而终。而他的女儿女婿只知道一味地向老人索取,他们被金钱蒙蔽着,无视老人伟大的父爱。在高老头患病时,女儿的看望只为更多地索取;在他的葬礼上,女儿均未到场,丧事是外人操办的。而高老头最后才明白自己的爱在金钱面前的渺小,抱憾而终。

小说的另一主角拉斯蒂涅是个有抱负的知识青年,在梦想的指引下来到巴黎。但在上层社会的影响下,原本干净的理想和心灵也逐渐被欲望吞噬;在周围人的影响下,他也成为了上层社会的贵族人物。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高老头,拉斯蒂涅了解了两个女儿对高老头无耻的压榨,被其无私的父爱所感动,他也同情高老头,到最后还为其料理后事。

读完本书,我想自己对这个社会有了一定看法,也许只是书中所展现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比起为了生存,人性到底算得上是什么?我们强调高贵的品德,赞扬那些英雄事迹,可现实之中我们的许多人却是一副丑恶嘴脸。文中所谓的上流社会肮脏不堪,人们为了金钱、地位和欲望抛弃了人性,以致于一位高旬老人竟以为毫无保留地将钱财给贪婪的女儿们,又是怎样的人心对此毫无指责。父爱的扭曲和女儿们的贪婪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的下流。

父亲的爱是真的,父亲的可怜与无助也是显而易见的,是他自己并不单纯的爱将女儿们变成金钱的奴隶;如果不是他的虚荣心,或许他就不会以悲剧结尾。

《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 第8篇

一、造成高老头父爱悲剧的社会原因

高老头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暴发户, 依靠投机倒把发家, 在资产阶级地位的上升之下, 社会已经沦为了金钱社会, 金钱关系渗透到了各个家庭之中, 一切的感情都可以用钱来购买。所谓的道德已经成为金钱的工具, 要想成为人上人, 就必须有金钱, 没有金钱就只会成为社会的弃儿。而高老头的儿女在这种生活中已经完全被金钱腐化, 他们只爱金钱, 没有亲情观念, 只有在自己缺钱的时候, 才会想起年迈的父亲。在女儿的心中, 金钱就是父爱, 父爱就是金钱, 作者借高老头的口向读者说道:“把父亲踩在脚下, 国家不要忘了吗?”这种社会原因是造成高老头父爱悲剧的外在因素。

二、造成高老头父爱悲剧的人性根源

高老头的父爱无疑是伟大的, 每一个父亲都疼爱自己的儿女,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对于这一问题的描述, 巴尔扎克与其他资产阶级的看法有一定的差异, 他将高老头塑造成为一名善良的人。对自己的女儿充满关爱之心, 他拼命想满足孩子的愿望,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高老头代表着父爱, 巴尔扎克用大量的笔墨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爱。为了让女儿可以挑选丈夫, 他倾尽所有, 然而, 女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不断地搜刮着自己的老父, 高老头看到了女儿的虚伪自私, 但是依然有求必应。高老头曾经说过:“我做了父亲, 才懂得上帝的无处不在。”故事的最后, 他怀着深深的遗憾死去, 而埋葬的不仅是高老头的躯体, 还有他的父爱、善良以及温情, 而以上的种种, 都是由于金钱导致。

三、造成高老头父爱悲剧的心理原因

(一) 父爱的占有欲

高老头为了占有自己的女儿费尽心思, 巴尔扎克也这样描述到高老头的爱:“躺在女儿脚下, 亲她的脚, 老半天盯着她的眼睛, 将脑袋在她衣衫上厮磨, 像一个年轻温柔的情人一样。”这种占有欲是非常疯狂的, 他的所为仅仅是为了换取女儿的爱, 但是, 他的女儿对于这种爱却漫不经心, 从未真正地珍惜。这种父爱是非常偏执的, 高老头深爱自己的妻子, 于是将这种爱转移到自己女儿的身上。

(二) 父爱的牺牲欲

与其他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一样, 高老头也有着卑微的经历, 但是, 他愿意为自己的女儿牺牲, 只要可以满足女儿的幻想, 他不惜付出所有, 在自己有钱的时候, 在女儿家吃饭还会摆刀叉, 后面没有钱, 他只好搬离原有的住所, 避免女儿由于自己难堪。但是他一点都不难过, 依然一如既往地爱着自己的女儿, 最后, 女儿们踏着他的尸体参加舞会, 这是一位父亲的悲哀, 正是由于他的钱和溺爱, 为自己养了两个掘墓人。

(三) 父爱的自虐性

高老头也有着一定的自虐倾向, 为了满足女儿的私欲, 他宁愿将所有都奉献给自己的女儿, 20多年的时间内, 他给女儿付出了全部的慈爱和心血, 在一夜之间, 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给了女儿, 在榨干自己后, 他的女儿将他抛弃。但是他从始到终, 都爱着自己的女儿, 为了满足自己的女儿, 他自甘贫寒, 他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快乐。他曾对拉斯蒂涅说过, 自己生活的重心都在女儿的身上, 只要自己的女儿可以吃得好、玩得好, 自己穿什么衣服, 睡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女儿暖和了, 自己也就暖和了, 女儿笑了, 自己也就不会心烦, 只有女儿伤心了, 自己才会伤心。高老头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与女儿相连, 这种父爱是非常病态的, 是一种自虐的, 这种父爱看似伟大, 却十分的残忍。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高老头》作为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 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高老头悲剧命运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他是当时第一代资产者, 拖着宗法道德的尾巴, 没有经过现代文明的加工, 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女儿相连, 导致他成为了父爱和社会的牺牲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高老头的悲剧命运既是由于他自己的个性引起, 也是时代发展的一个产物, 他是由于封建宗法思想被金钱道德所侵蚀引起,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让我们更好地认清当时社会, 对于今天而言, 也有着良好的警示意义。

摘要:《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深入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父爱的悲剧。造成《高老头》父爱悲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主要针对《高老头》中父爱悲剧进行分析, 并探讨这一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原因

参考文献

[1]黄秀雯.一个不能与时俱进者的悲哀——《高老头》父爱悲剧原因浅析[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9 (09) .

[2]张瑞卿.析西方文学中两个不幸的父亲——李尔王与高老头[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与教学) , 2010 (10) .

《高老头》鉴赏 第9篇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野心家追求名利的挣扎与高老头绝望的父爱交错,使小说内容显得光怪陆离,动人心魄。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故事就是贵族没落衰亡的写照,她举行告别宴会,退出了巴黎上流社会;拉斯蒂涅和伏脱冷的故事是资产阶级初期向上爬的写照;高老头被女儿抛弃的故事是金钱罪恶的写照。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像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原谅。

2.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3.难道你的人生,你的幸福,真的在于装出你没有的身份,花费你担负不起的金钱,浪费你宝贵的求学时光,去见识那个社会吗?

4.人生就是这样,跟厨房一样腐臭。要想捞油水就不能怕弄脏手,只要事后洗干净就行;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仅此而已。

5.他看了看坟墓,掩埋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这是神圣的感情从一颗纯洁的心里释放出来的眼泪,一经落地便溅回高高的上空。

6.奢侈的欲望像魔鬼般咬着他的心,猎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渴望使他喉干舌燥。

7.成年以后的男女哪还有这种快活劲儿!那是欠债的年龄,提心吊胆的年龄!而就是因为提心吊胆,一切快乐才格外有意思!凡是不熟悉塞纳河左岸,没有在拉丁区混过的人,根本就不懂得人生。

8.绝望之下,他流露出一种悲壮的美,把心中所有地狱的色彩一齐放射出来。

父爱的基督(节选)

——谈高老头的父爱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反思

□李姗姗

法国19 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出色地描写了主人公高老头为了女儿倾尽毕生心力,到头来却反遭女儿抛弃的悲惨结局。其中父爱问题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如何评价高老头的爱,历来也争论不休。国内外的学者认为高老头的父爱烙上了阶级的印记,或是资产阶级的或是封建阶级的,但我认为一定要把他的父爱定位为带有阶级立场的爱是有失偏颇的,应该说高老头的父爱是一种真挚深刻的父女之情,这种感情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反映着高老头对女儿无私、无限的父爱真情,都表现了一个人正常的思想变化规律,是普世性的人类情感。

一、父性基督与救世良方

巴尔扎克在创作《高老头》时,曾在1834年10 月18 日给韩思卡夫人的信中说:“我要在这部作品里把千钧之重的感情描写出来。没有一种东西,不管它是灾难,是痛苦,还是不义,都破坏不了这种盛情。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父亲,他简直是一个神圣的基督教的殉道者。”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想要表现一种高尚无私的情感,创造一个父爱的基督。基督耶稣的精神已经成为了西方文学的精神底蕴,其直接体现是在文学中总能看见隐喻的耶稣形象,一是作品中的这些人物都有着一种超凡的力量,他们就像基督来到世间一样,为了拯救世人;二是他们都以爱和宽恕的方式来引领人,采取爱与宽容的立场,让灵魂切实地感受到爱,从而提升人的灵魂。可以说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是父爱基督的典型。一方面是他对女儿无私、不图回报的、无限的爱以及面对女儿虚情假意时的一味宽恕;另一方面是作者试图以高老头父爱的光辉对社会金钱泯灭人性的拯救和医治。这便是巴尔扎克开列的救世药方,高老头便是以这样的“基督”形象出现的。

二、美好愿景与悲剧结局

高老头历来都是以有着基督式父爱的父亲形象出现的。这个基督,在历难中得到了升华。高老头的父爱无边、广大、持久,他的牺牲精神也无穷无尽。上帝为了人类,甘愿钉在十字架上受苦。高老头愿意为女儿,忍受一切苦难。巴尔扎克企图用高老头的“美好人性”感化女儿在金钱浓雾下异化的人性,以起到醒世救世作用。但适得其反,高老头节衣缩食,用钱、用感情,非但没有感化两个女儿,相反,他越是爱她们,越是给她们钱供她们吃喝玩乐,就越助长了她们的恶习,也就越无法填满她们毫无止境的寻欢作乐的欲望深渊,她们也就越不可救药,丑恶的社会也就越不能改变。

父爱是控制、引领高老头一切行动的绝对力量,高老头把女儿当作天使,把他所有的心血都花在两个女儿身上。死神夺去了他所爱的对象——他的妻子,他把爱情转移到了两个女儿身上,高里奥的乐事只在于满足女儿们的幻想,请来最优秀的教师培养她们所应有的各种技艺,还有小姐做伴,两个女儿有自备马车,生活奢侈得像一个有钱的老爵爷养的情妇,只要能开口,最奢侈的要求,高老头也极力满足她们。作为回敬,女儿只是与他亲热一下,到了出嫁的年龄,她们可以随心所欲挑选丈夫,各人都有父亲一半的财产做陪嫁。两个女儿挤入了上流社会,女儿婚后,为了女儿女婿的面子,高老头放弃了他的作为生命寄托的买卖,带着绝望住进了伏盖公寓……为了看女儿,高老头宁可暗地里看她们,只在好天气时,先打探一下女儿是不是出门,再上田野大道去等,车子来的时候,心都跳起来,女儿们顺便对他笑一下,他就心满意足了。他把女儿视作天使,甚至是崇拜的偶像,只要谈到女儿,他原本毫无生机的脸也会容光焕发。不到死去的那一刻,他疯狂的父爱便不会停止。即使心碎了,也看透了女儿的假情假意,可爱却并不减损丝毫。

高老头的爱完全是一种动物式的爱。表面上,他似乎蠢头蠢脑,是公寓人眼里一个专爱白眼的可怜虫,老给人家打哈哈的出气筒。实际上,他始终担当着父亲的责任,他对两个女儿无私的奉献,使拉斯蒂涅相信,父爱绝对不受利益的玷污,远过于情人的爱。在高老头的父爱中,没有一点铜臭。他爱女儿胜过爱金钱,他为了女儿,可以放弃赚钱做生意。高老头爱女儿,如同上帝爱人类。巴尔扎克认为高老头很像一个圣徒,高里奥的画像应该是这样的:他是一幅绘画中的中心人物,头上闪烁着象征天国光明的光环或光芒。就像高老头说他自己做了父亲,才懂得上帝。既然上帝是无处不在,那么他也无处不在,对女儿的爱更是这样无处不在。多么感人的父爱啊!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有着“基督式父爱”的父亲,到最后任凭他在病榻上呼天号地叫着两个女儿,却还是怀着没有见到任何一个女儿的巨大遗憾离开了人世。

(选自《名作欣赏》2014年第21期)

读后一思

耶稣基督在殉难前后所表现出的宽容、大度、仁慈、博爱,使他成为了上帝派往人间的救世主。基督的博爱在高老头的身上得以完全显现。这种基督精神,使“父亲”的形象穿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人性之美。作者将耶稣基督神性的爱的内涵,分解并注入到高老头的生命之中,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了一种强大的人格魅力。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应该有一种超拔的意识,我们创作的发源地也应该满含“人性的美”和“神性的爱”。

《高老头》读书笔记 第10篇

其实时代的进步也往往是我们精神财富的退步。这种退步本是我们可以避免的。在我们大跨步迈向新世纪的时候,抢完别忘了我们原本的灵魂财富。宗法观念与文明并不矛盾,亲情的纽带也尽着它的力量维系着和平的现在。所以千万别把他给丢下了。

我想,这便是我读《高老头》的收获吧。在外的孩子们,回家,多关心一下父母吧!

读《高老头》有感 第11篇

良乡中学霍明维在一声声绝望的惨叫中,为女儿“奋斗”了一生的“伟大”父亲,离开了那个黑暗的世界,更确切地说是离开了他那两位贪得无厌的女儿。甚至没有看到女儿的最后一面。女儿的背叛,一无所有的下场,并不是谁使高里奥变成这样的,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他自己,连着他那“带有几分情欲”的父爱。这种父爱实在有点可怕,为了能让女儿快乐,自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乍一听是有些令人感动,但这种付出若过了头,就有点乐极生悲了吧!为了能让女儿进入到上流社会,他不惜拿出全部财产作嫁妆,为了女儿能幸福,任由女儿搜刮自己的财产。为了女儿能快乐,不惜余力帮助女儿做些违反伦理道德的丑事。为了女儿,他可以不择手段为女儿铲除一切后患。他太爱自己的女儿了,爱得近于疯狂。与其说拥有这样的一位父亲是一种幸福,不如说是一种不幸。原来清纯的女孩在这种父爱的熏陶下,变得污浊。原本简单的女孩在这种父爱的引导下变得自私;原本善良的女孩在这种父爱的启发下变得可怕。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爱的力量吧。还有一种东西不能逃脱干系,那就是——钱。钱是最有用的,但也是最无用的,是最善良的也是最肮脏的。情节的大起大落都离不开钱,正中了那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读完了《高老头》,有太多太多的情感直冲大脑,但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便是:这种父爱有点可怕!

读高老头有感 第12篇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闭上眼睛,眼泪落了下来,不知这是第几滴泪了。阳光下,这滴泪在书上滚动,发出奇异的光,仿佛在倾诉着这个悲惨的故事-《高老头》。

《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凄凉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面孔。

高老头这个好父亲给了两个女儿每人80万的陪嫁,只给自己留下了8000-10000法郎的年金。他以为女儿总是女儿,出嫁之后,他等于有了两个家。哪知不到两年,他的女儿将高老头赶出了家门……

读到这,我憎恨那两个女儿的卑鄙的心理,虚伪的面孔。她们难道忘了父亲的养育之思吗?高老头把一切的心血全倾注在女儿身上-给她们找最好的家庭老师,给她们找最好的伴读小姐……高老头不会想到自己的亲生女儿会将自己赶出家门。巴尔扎克用辛辣的笔法将那两个女儿的虚伪、毫无人性描绘的淋漓尽致。

第二天下午,高老头的病情加重,临死前,他哭天喊地想见女儿一面,但这丝毫也感动不了女儿的冰冷的心肠。

我知道女儿为什么不愿来见高老头,因为高老头已经没钱了。女儿爱的其实是钱而不是高老头。临死前,高老头终于明白了这金钱社会的残酷。

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第13篇

一、人生经历

两位主人公的经历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李尔作为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并掌控着整个国度“一切浓密的森林, 膏腴的平原富庶的河流, 广大的牧场”[1]。但他是一个暴君, 刚愎自用、任性专制。本想退位后安享晚年, 但当他把王位传给女儿, 厄运就降临了, 获得王位和财产的女儿们,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将他赶出家门, 李尔在暴风雨之夜流浪荒野。最终在人世折磨中怆然死去。

高老头是个面条商, 在法国大革命中一夜暴富, 拥有百万家财的他被称为“法郎的化身”。[2]娶到了自己最爱的人, 七年后爱妻病故, 他把一切心思和财富都倾注于两个女儿, 让她们接受最好的教育, 满足她们的一切奢望。女儿成人后, 又分别给她们80万法郎的陪嫁, 使她们步入上流社会。为了不损坏女儿、女婿的尊严, 高老头甚至放弃自己的生意搬进伏盖公寓, 可随着两个女儿对金钱欲望的日益膨胀和不断搜刮, 他的开销逐渐减少, 生活每况愈下, 直到当尽卖绝走向生命尽头。

二、悲剧成因

李尔王和高老头都是百万富翁, 如何会落得被遗弃的下场?其中既有性格原因, 又有时代和社会原因。剧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社会悲剧。

李尔身居高位, 财富、威严和特权使他完全丧失理智, 变得日益专横。把花言巧语的大女儿、二女儿看成“孝子”, 将权位和财富封给她们;而把忠实诚恳的三女儿视为“忤逆”, 取消其继承权, 他良莠不分最终被弃荒野。而高老头, 一个资产阶级的暴发户, 他头脑里有原始的情感——血缘亲情。他努力赚钱, 为女儿安排前程;为了女儿他愿意放弃一切, 因此, 把女儿们的虚情假意, 统统视为孝心。尽管女儿、女婿们对他日益冷落, 他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他们, 即使以生命为代价。到最后才认清女儿的真面目, 然而也只有带着悔恨奔赴黄泉。由此看出, 两主人公的结局都是悲剧, 而且都是自我悲剧的制造者。

在利己主义泛滥的资本主义社会时代, 他们都是牺牲品。莎士比亚的《李尔王》, 虽然以远古的不列颠王的故事为题材, 反映的却是16世纪英国的现实。它深刻地描写了“在金钱关系影响下, 子女对父亲也是利欲熏心, 忘恩负义”[3]的社会悲剧。同时也揭示出权势、财富、金钱在主人公悲剧命运中所起的决定作用。李尔王的大女儿、二女儿, 为了能继承王位, 总是装出“孝顺”的面孔, 当李尔准备退位时, 更是恭维得天花乱坠。等到李尔退位后她们就串通一气, 把父亲赶出家门, 逼入荒野。李尔的不幸, 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被权势、财富、金钱所毁灭的家庭人伦关系。在剧中, 为财产、爵位女儿赶走父亲, 妹妹害死姐姐, 弟弟流放哥哥;在这样的社会中李尔王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更直接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在充满铜臭气的巴黎社会, 父女之情完全以金钱来衡量。高老头有钱时, 两个女儿还陪他坐车子上戏院、进舞场。他们“恭恭敬敬瞧着”他, “就像恭恭敬敬瞧着钱一样”, 在女儿家受到最好的款待。然而随着钱囊的渐涩, 地位也每况愈下, 等到一无所有时, 女儿也就扬长而去。贫病交加的他, 却无法见到女儿。此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钱可以买到一切, 买到女儿。”[4]在这个金钱主宰的社会, 高老头的惨剧仅是这部多幕丑剧中的短短一幕。

三、时代背景

两位主人公的悲剧绝非巧合, 而是相似的时代生活的反映, 莎士比亚描写的李尔处在封建社会土崩瓦解、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交替时代。马克思曾说:“资本来到世间, 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它就像一条多头毒蛇一样, 伸向当时英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使人们的思想和整个社会风气遭到极大破坏。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权势欲、金钱欲, 更是前所未有地把世间的一切丑恶都搅动起来, 泛滥成灾。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 酷爱权力, 追逐金钱, 道德沦丧以及一切罪行败德无不充斥着当时英国社会”。莎士比亚感受到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残忍和罪恶。《李尔王》正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因而, 李尔这个人物也就染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高老头的故事发生在法国波旁王朝时期, 与李尔王出现的时代一样, 具有新旧交替的性质。贵族阶级逐渐被资产阶级所代替。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尖锐, 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法则也牢固地确立, 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展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巴尔扎克《高老头》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一部带有悲剧性的现实主义作品, 主人公高老头恰好是巴黎社会金钱角逐场中的惨败者, 他和李尔一样, 在人欲横流的社会里, 不会有更好的命运, 最终只能被金钱的巨轮碾碎。

结语

高老头与李尔王各自为我们上演了一部“没有毒药, 没有匕首, 没有流血”[5]的资产阶级家庭悲剧。由此可见高老头和李尔王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 也是时代和社会悲剧。两部小说都揭露了这样一个道理:在那个以金钱为轴心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金钱摧毁了人性, 破坏了亲情。

参考文献

[1][3]莎士比亚著, 朱生豪译.李尔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1.9, 120

[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25

[4] (法)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M].周宗译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340

[5]郑克鲁:法国文学论集[M].广西:漓江出版社, 1982.88

[1]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李尔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2]巴尔扎克著.周宗译译.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

[3]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4]蹇昌槐.外国文学简明教程[M].武昌:华中师范出版社, 1990.

读《高老头》有感 第14篇

主人公高里奥高老头出身寒微,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年轻时以贩卖挂面为业,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

高老头得知拉斯蒂涅爱自己的二女儿,想为拉斯蒂涅与女儿牵线搭桥,购买了一幢小楼,供他们幽会。一天,纽沁根太太急忙来找高老头,说明她丈夫同意让她和拉斯蒂涅来往,但她不能向他要回陪嫁钱,高老头要女儿不要接受这条件,“钱是性命,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这时,雷斯多夫人也来了。她哭着告诉父亲:她的丈夫用她卖掉了项链的钱去为情人还债,现在她的财产已差不多全部被夺走,她要父亲给她一万二千法郎去救她的情夫。两个女儿吵起嘴来,高老头爱莫能助,他急得晕过去,患了初期脑溢血症。

在他患病期间,两姐妹都没来看他一次,大女儿关心的是即将参加盼望已久的鲍赛昂夫人的舞会;二女儿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父亲的病的,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欠裁缝一千法郎的定钱。高老头被逼得付出了最后一文钱,致使中风症猛发作。

他疼爱他的两个女儿,把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以价值巨万的赔嫁把她们嫁给了贵族子弟,使面粉商的女儿成了伯爵夫人;然而两个女儿挥金如土,象吸血鬼似地榨取父亲的钱财,当老人一贫如洗时,再也不许父亲登门,最后高老头穷困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女儿们连葬礼都不参加。虽然高里奥的出发点是不对的,但爱女儿的心却那样真诚,为女儿他倾尽所有。然而高老头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让人去叫他的女儿,可两个女儿谁也没来。书中写到:“一个也不来”拉斯蒂捏嚷道,“让我写信给她们。”“一个也不来,”老人坐起来接着说,“她们有事,她们在睡觉,她们不会来的。我早知道了。直到临死才知道女儿是什么东西!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不会来的!我已经知道了十年。有时我心里这么想,只是不敢相信。”高老头是个很好的父亲,有了钱,就一心一意的栽培自己的女儿,让她们进入到上流社会。死了,两个女儿谁也没有来,他的钱都给女儿花光了,到死连入殓的衣服都没有,还是拉斯蒂涅卖了自己的表才给他入殓的。高老头真是个悲惨的人,可悲的人!

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这两者构成高老头的矛盾性格,酿成了高老头的人生悲剧。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可是,在家庭内,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还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死前的高老头才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可以买到女儿,买到情爱!”高老头的悲剧,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建筑在金钱基础上的“父爱”和“亲情”,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高老头的父爱似海深,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进入上流社会得到幸福,两个女儿却嫌弃被她们所榨干的没有金钱的父亲,在她们的身上我们明白了金钱的罪恶,看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

《高老头》引人思考,人们应该怎样对待金钱?当然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但金钱不是万能的。对待金钱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它,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只拜金的社会是可怕的缺乏温情的,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会缺乏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人们会丧失人性,失去尊严,更谈不上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高老头》让我受益匪浅,不再怨天尤人。我用新的眼光发现了身边原来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事物,良辰美景能让我们心情舒畅;报刊书籍能让我们增长智慧;父子亲情能让我们学会感恩;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远大的理想让我们心胸开阔……,这是一个充满爱、充满温情的社会,我们应该把握好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高老头》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社会的发展中,我们引以为戒,不能让拜金成为社会的主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它,尊老爱幼,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要让金钱蒙蔽了双眼。

上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下一篇:河北衡水中学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