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教学反思

2024-06-24

《庄子故事》教学反思(精选6篇)

《庄子故事》教学反思 第1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我们不能用庄子与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客观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鉴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知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欣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认知事物的角度不同,认知世界的结果也就不同。我想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庄子到底说了些什么。”

《庄子故事》教学反思 第2篇

《惠子相梁》中庄子把“子之梁国”比作腐鼠,对于俗辈趋之若骛的权位,庄子却视之如粪土,表明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也表现了庄子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情趣。他从非世俗、反传统的立场出发,对人生意义作了深刻思考,期待世人摒弃狭隘的功利观,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

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庄子故事》教学反思 第3篇

关键词:庄子,寓言故事,超功利,自然,自由

庄子在《寓言》篇自称其书“寓言十九, 籍外论之”, 可见庄子经常借助寓言故事来表达思想, 这种深入浅出的艺术手法也使读者能够在轻松愉悦中领会到深刻的哲理。透过庄子的寓言故事, 我们可以发现, 这些寓言故事当中蕴含着庄子独特鲜明的审美倾向。具体来看, 这些审美倾向体现为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对自然无为的崇尚以及对逍遥自由的向往。

1、对世俗功利的超越

庄子淡泊名利, 不为世间功名利禄所动。庄子经常通过寓言故事来讽刺那些痴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例如, 《秋水》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惠子相梁, 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 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 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 曰:“南方有鸟, 其名鹓雏, 子知之乎?夫鹓雏, 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 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 鹓雏过之, 仰而视之, 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施看重其自身的官位, 唯恐他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这在庄子看来非常可笑。于是庄子借助寓言自比高洁的凤凰, 而以专食腐肉的鹞鹰喻指惠施。惠施的官位就像一只腐烂的老鼠的尸体, 庄子这样如同凤凰的人看都不会看一眼, 但惠施却将其当作宝贝, 对其他人怀着猜忌之心。对比之下, 二人高下立判, 庄子通过寓言的比喻轻松表达出其对世俗功利的超越态度。

超越世俗中功名利禄的局限正是庄子所主张的审美态度。庄子认为, 世间的功名利禄是外在于人生之物, 而“外物不可必”, 人的精力和生命不应该耗费在这些外在之物上, 而是应该超越外物, 看到比世俗功利更加宝贵的东西。《达生》篇中梓庆造鐻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梓庆在每次造鐻之前都要“齐以静心”, 以此忘却世间功名利禄、是非褒贬乃至自身形体。在充分超越外物以后, 梓庆才能够在山林中感悟到自然之美, 并将自然之美融入所造之鐻, 达到“以天合天”之境界。

对世俗功利的超越是我国古代艺术精神中的核心要素。我国古代的大艺术家往往内外兼修, 有着高洁傲岸的人格和鬼斧神工的艺术创作能力, 人格魅力与艺术作品浑融一体, 共同百世流芳。

2、对自然无为的崇尚

庄子崇尚自然、提倡无为, 反对人为对自然进行不合理的改造。在《应帝王》中,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对盲目改造自然的人为活动进行了批评:

南海之帝为儵, 北海之帝为忽, 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窍, 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 尝试凿之。”日凿一窍, 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天生没有七窍, 这是其自身的自然属性, 但儵和忽却自以为是, 按照人的标准给浑沌强凿七窍, 虽然其出发点是为帮助浑沌, 但最终只能适得其反, 照成了浑沌的死亡。对于此类人为的盲目活动, 庄子是深恶痛绝的。在很多篇目中, 庄子都对这种不良行为进行了抨击。例如在《骈拇》篇中, 庄子有云:“长者不为有余, 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 续之则忧;鹤胫虽长, 断之则悲。”如果按照人的衡量标准来要求自然万物, 那么只能酿成可悲的后果。

庄子所推崇的美也是自然之美。在《知北游》中, 庄子对其所推崇的美做了具体说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 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认为, 天地虽然不言, 但其无为的背后却蕴含着使四时有序、使万物成化的真理, 而这种蕴含着真理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只有圣人才能透过天地之美, 通达万物成化之理。因此, 圣人“无为”、“不作”, 而是在天地自然之中寻求真理, 感悟天地自然之美。

庄子这种崇尚自然无为的审美追求体现了自然在人类生存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而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也在日后成为了我国古代艺术精神中的核心要素, 诸如山水画、茶文化等古代文化艺术都以崇尚自然为其核心审美追求。

3、对逍遥自由的向往

逍遥自由是庄子的终极向往。庄子认为, 自由是生命的根本属性, 不论是“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还是“决起而飞, 枪榆枋”的知了, 都是生命在自然当中逍遥自由的体现。而对于那些人为地约束自由的行为,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 庄子都予以了讽刺。例如, 在《至乐》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 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 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 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 三日而死。

海鸟的家园是广阔的蓝天和大海, 但无知的人类却不顾海鸟的自由本性, 将其局限于庙堂之中。海鸟失去了自由, 尽管有动听的音乐和上等的美食, 但这一切都不及在辽远的海天之间翱翔的逍遥和自由。最后, 失去自由的海鸟只能悲伤地死去。正如庄子在《养生主》中所言:“泽雉十步一啄, 百步一饮, 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 不善也。”泽雉虽小, 在自然中也没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但它同样不希望被关在樊笼中过吃喝不愁的生活。

逍遥自由是庄子超越功利和崇尚自然的审美倾向所达成的必然结果。在《逍遥游》中, 庄子描绘了其向往的“神人”的生存状态:“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 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神人”居住于遥远的高山, 外貌洁净而柔和。“神人”的生存状态更是逍遥自由的, 不食人间烟火, 与自然合为一体, 顺应着自然的变化而遨游于广袤的天地。因为“神人”顺应自然之道、清静无为, 天地万物得以免于患难、生生不息。而庄子所塑造的“神人”形象兼具超越世俗、自然无为、逍遥自由等审美特征, 在后来逐渐成为了我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原型化身。

庄子的这些寓言故事中暗含的审美倾向非常鲜明。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对自然无为的崇尚以及对逍遥自由的向往都是我国古代艺术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通过轻松愉悦的艺术手法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 也让读者经历了美的神游。

参考文献

[1]、王运熙, 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2]、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3版.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庄子》故事二则 第4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轻快飞舞的蝴蝶,他自己感到非常愉快和惬意,竟然忘记庄周是谁。突然间醒过来,发现自己分明是卧在床上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化为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这种现象就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庄子和惠施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就完整准确了!”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现在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

《庄子》故事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思路:

我认为教学本文,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课文分析: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2、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归纳相关文言现象;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的故事里,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2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归纳相关文言现象;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

(二)拓展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特色

秋水(节选)

四、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2。

2.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教学反思:

本课由于时代久远,字词理解有一定难度。课文虽然短小,但蕴含的思想却很丰富,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到了了解相关知识上,并不完全要求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教学反思 第6篇

1.因文制宜,确立了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去理解文本内涵,始终保持语言的品析与文本内涵的挖掘的一致性。不仅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维度,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让学生有了全面的发展,达成了“全人发展”的至高目标。既鉴赏了语言,又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课堂流程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方式,以“悟”为活动目标,因文制宜,教法恰当。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很有成效!

2.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形式有个体独立的.,也有小组合作的;有组内交流,也有班级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读”和“品”的环节中,让学生根据个人化的感觉选择精要的语句进行品味并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关注了生命的独特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庄子故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庄子》故事两则08-16

电影《庄子》故事梗概06-30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07-29

越俎代庖庄子寓言故事及寓意07-02

庄子二则教学资料08-17

庖丁解牛庄子作品教学设计07-08

庄子05-15

庄子美学06-26

庄子浅析05-22

庄子的著作06-16

上一篇:学校违规补课自查报告下一篇:“艰苦奋斗、励志成才”优秀学生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