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陌生人的帮助的作文

2024-08-17

写陌生人的帮助的作文(精选11篇)

写陌生人的帮助的作文 第1篇

“去买件衣服吧!看你穿的像个小乞丐!”妈妈对我说道,“去哪啊?”“天一城!”“哦!快走!”我买了一件酷酷的衣服,便去了一个游乐场,玩累啦!也饿了!妈妈只好带我去食堂里买饭吃。

到了食堂人群一片熙熙攘攘,好不容易抢到一个座位,妈妈说要去买饭了,让我在这里等着“我不!”其实是我害怕人贩子,后来在妈妈的一番嘱咐下,我终于答应了。我在这里等着等着,心想道:“妈妈你怎么还没有回来啊!”冲动是魔鬼,我一冲动就起来了位置,找妈妈去,找了半天还没有找到。

只好求助旁边的陌生人叔叔阿姨,那位叔叔阿姨带我找去,但是我有了戒备心情,叔叔阿姨拉着我,我的手松了点一有特殊情况就逃跑。但是我多虑了,叔叔阿姨是真要到我去找的,过了好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但我不知道妈妈也在找我。后来叔叔阿姨决定带我去广播室进行广播。让妈妈到广播室来找我,也不知是碰巧,还是怎么的。在路途中,我遇到了小姨,哈哈!总算找到一个家人了,我松开叔叔阿姨的手向小姨跑去,小姨大概地了解了情况。便跟我妈妈打电话,最后妈妈说了我一顿:“以后,可不能乱跑了,你可急坏我了,可对亏了那两人,不然你丢了都可能。”

说了半天,我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不这样做了。妈妈便把食物端了上来,哦!我突然想起来肚子还空着呢!我大口大口的吃着饭,回想着那个叔叔阿姨,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感激。

写陌生人的帮助的作文 第2篇

在七年前的一个冬天,爸爸带我堆雪人,时间过得飞快,不一会儿,天渐渐拉下了幕布。那天,爸爸没有开车,只能在马路边打出租车,可是冬天的天气实在不好打,一开始,我还以为很快就可以回家了,可是后来,每当一辆车过去,爸爸立马招手,可没有一辆愿意停下来,寒风在我耳边呼啸着,我越来越冷,牙齿直“打架”。我对爸爸说:“爸爸,我好冷啊!”“没办法啊,这天气太坏了,没有一辆车愿意停下来。”

正当我快要绝望时,一辆如图救命稻草般的车停在我们面前,副驾驶的车窗摇下来,是一位阿姨。她说:“大冬天的不好打车,况且你还带着个孩子,来,上车吧!我送你们回家。”我们上了车。“谢谢啊!麻烦你们了!”“诶,麻烦什么。都这么晚了,你们怎么还在外面?你们家在哪?”阿姨道,“哦,我们家在北苑小区。这不是孩子想堆雪人吗,刚好我们单位院子前面的雪挺干净的,谁知道这天气竟没一辆车愿意停下。”这时,驾驶座上的叔叔开口了:“下次出来就回去早一点,现在这天气基本上没人愿意停下。”说完,又把车里的暖气又调热了一点,但这一小小的举动我都看在眼里,这时,我的肚子咕咕的响了起来,好像在抱怨为什么让他空了这么久。阿姨听见了说:“我这里就有泡泡糖,你先嚼一下吧!”“谢谢阿姨!”我说道。

写陌生人的帮助的作文 第3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难,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作文、爱作文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总觉得无东西可写;最后就是词汇积累少,作文言辞干瘪、呆板,缺乏个性。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注重教师如何教,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生喜欢写些什么,喜欢教师怎么上作文指导课,喜欢老师怎么评价自己的作文等,教师都心中无数,而是“自作多情”地瞎指挥,造成了部分学生对作文丧失兴趣。以上难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切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力求做到:让作文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成为记载自己人生的史记。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1. 学会观察,养成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对于写好作文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学会观察生活更重要。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他们掌握观察的顺序,讲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人一物学起,教学生观察整体,观察局部,观察静态,观察动态。观察既注意外表,又注意内心。课堂上我拿图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有时让学生观察同学或老师,有时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怎样观察便怎样写文。由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对具体事物有了一定的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写的作文异彩纷呈。在学生欣喜之余,我告诉他们这就是作文,作文并不是抄书抄报,作文并没有那么深奥,同时告诉他们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有必要养成观察的习惯,时时观察、处处留心,并把观察所得写成日记,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多年来,我总是坚持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通过写观察日记,提高了作文水平。

2. 用心感受,用情书写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

(五)开发人文景观资源

一般在广大农村地区,都大量分布着许多遗存的人文景观,如古代建筑、古镇老街、寺庙古刹等人文遗迹,特别是在我区作为“石刻之乡”境内就遍布大量的石刻遗迹。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往往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映射出不同的民俗风情,记载着当地的兴衰荣辱,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也是最直观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资源。

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上网查询、实地考察,收集整理相关素材,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亲身感受到家乡历史沧桑的脉动。这样学生既让在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中训练了语文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谓一举多得。

(六)开发校本特色资源

农村学校,一般来讲都各有千秋、自有特色,因此无论学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2.1挖掘写作源泉,让学生有一定的机会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感受人生。

要写出好作文,必须跳出课堂、学校的小圈子,扩大语文生活的外延。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周围的事物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只要我们不闭目塞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就总会有让我们动情的东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将学生的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焦点、新闻事件或热点人物的品评,转向对地球、对环境、对人生、对和平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沟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提醒学生利用一切感受自然、社会、人生的机会,不忘身边小事。同时学会从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间接了解大千世界。做到写在资料本上,记进头脑里,厚积薄发,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有感而发。

2.2师生互动,情感唤醒。

教师是作文教学中的参与者、指导者,也是实践者、示范者。学生心灵世界的种种感悟往往是被外界的某些因素引发的,正如学生看到电影中感人的情节就会忍不住流泪,看到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忍不住呐喊那样,学生潜在的情感需要外在的力量来唤醒。一个语文老师,若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良知、责任、爱及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那么,学生除了感知生活外,还会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情感化。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学会写好情感日记,对平时见到好的或不良的现象在日记中进行鞭挞、评论,在鞭挞或评论的同时情感日积月累,写多了,理解多了,情感丰富了,作文真情味也就十足了。学生应该准备一个小本子,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静下心随时整理所积累的材料。只有自己想得多,评论得多,思考得多,才会对生活有所感知,有所思考。情感就在不知不觉地积累中孕育成熟。

3. 教师精批细改,指出学生习作的优缺点

教师要精批细改学生的每一篇日记和作文,指出学生习作的优缺点。在好的句子下面用波浪线划出,在好的词语下面画小圆圈,以示表扬和鼓励。对不通的句子加以理顺,对表达不校还是老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校的特点,充分做好本校富有特色的校本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给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语文实践环境。

农村大都具备一些富有特色的资源,如:万古鲤鱼灯、中敖火龙、三驱竹编、宝顶草编、龙水五金、长河砂陶等,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开发利用,作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加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深刻理解新课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置的目的,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挖掘农村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创造性地用好用活农村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以农村孩子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文实践能力。

日记是推开语文学习的一扇门

(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江苏淮安

摘要:日记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重视日记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日记,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写作题材,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日记写作水平

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日记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搜集作文素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的想象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道德素养。写作教学是一个“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过程,系统的日记训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写什么,更是怎样写的过程。语文教师应通过全方位地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开展活动,丰富日记素材。

语文教师在组织语文综合活动中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精心设计,以确保活动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兴趣。如诗歌朗诵比赛、故事会、手抄报展、阅读书报大奖赛等学生非常感兴趣。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学生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对课堂学习内容以外的各类科技活动、文娱活动、体育运动等很感兴趣。所以,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在多彩、积极的兴趣活动中积累日记素材。还要关注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多种形式开展相关学科活动。如:利用班队课,开展“谈天说地”、“宇宙奇闻”等活动;利用活动课开展比手劲等传统而有趣的活动;自然课中的小实验、小制作,都成为了学生写日记的材料。学生在兴趣爱好中获得日记素材,而这一种记录又促使其爱好进一步发展。学生有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自觉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充分感受社会生活,为写日记积累丰富素材。

二、广开“材”源,引导学生观察。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写东西,要观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社会,从“无米下炊”走向“发现美点”。平凡的生活便有了魅力与滋味。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想解放了,在日记中便能侃侃而谈了。我欣赏到了一篇篇出自稚嫩之手却颇具个性的作品:一场春雨过后,看见的是《春天里的一抹新绿》在雨中闪耀;周末听见的是《妈妈的唠叨》中透露出的关心;公交车引发的是《让?不让?》时自我心理与他人看法的矛盾;“小悦悦事件”之后,发出的是《呼唤真情拒绝冷漠》的呼喊;日本3·11地震一周年时,感受到的是《震殇———心中永远的痛》的悲切情怀;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有《我眼中的诸葛亮》,与老师们朝夕相处中,也来一场《瞧,咱班的老师“秀”》的完整的句子给予补充,写得太短的文章,教师应激发其想象力,让其扩写,使作文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万事开头难,教师要费尽心机多指导、启发、修改,学生才能在写作上循序渐进。批改一般分为眉批、尾批、侧批。眉批:对开头一段进行点评,如:开门见山点题等。尾批:对全文进行点评。侧批:可在习作侧面对一些好词好句加以点评。对成功的片段、语句应侧批为:“这句写得不错”,或“这段很精彩,描写细腻”。如:一位同学在《观灯》中写道:“各种各样的灯笼如繁星点点,光彩夺目,艳丽多姿。尤其是‘三打白骨精’灯笼真好看,你看那……”对这一段可加这样的批语:这一细节描写不错,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批语适中,学生就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逐步写好作文。

总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要老师愿意走进学生的

展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把学生关注的目光引向大千世界,在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中感受心灵的颤动、学会理性思索,不仅能广开“材”源,更能引领学生心灵的成长。

三、描写细腻,不断锤炼语言。

有了材料,确定了主题,学生必须为突出文章中心进行必要的描写。当然,这和学生的观察体验密切相关,要将观察所见用语言表达出来也需要一个过程。大部分学生的日记、作文语言苍白,描写缺失。写母亲的文章中没有一处细节描写,甚至母子之间没有一句话。老师在强调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如八年级上册有许多优秀文章值得学生去仿写。《背影》为学生的人物动作、服饰、语言等描写提供了范例;《小石潭记》是景物描写的范本;《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很传神;《阿里山纪行》中森林、潭水、青苔描写富有特征……这些写法后,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日记中对技法加以运用,注意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好之后记得要多次修改,锤炼字词,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老师在学生日记训练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学生坚持的时间、学生对日记的热情、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学生日记的质量,等等。

四、批改日记,与日记结缘。

教师批改日记的方式与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日记之后的有质量的“跟帖”是学生坚持记日记的强大动力,只要学生写了,我们就得认真“跟帖”。哪怕学生写得一无是处,我们也照样“跟帖”。此时的日记“跟帖”,既不鼓励又不批评,我会把他所写的,按照他的思路组织语言重新写一篇,让他学会反思。批改日记要注重感情交流,批改学生的日记要努力发挥语言传情达意的工具作用。用审视的眼光、客观冷静的态度写出的评语学生确实不太爱看,它本应具有的评价、诊断、导向功能似乎起不了多少作用,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情感化、个性化、诗意化的语言给学生留言,在学生的日记本里与学生倾心交流。于是日记成了我和学生交流沟通的“留言簿”。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又起到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学生不仅爱看,而且百读不厌。越来越多的孩子把日记看成是与老师亲切交谈的信息通道,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通过日记与老师谈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写日记是一种精神需要。

总之,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绝不可能仅靠语文课堂教学来完成。日记教学就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我定位、自主学习、自我创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应让中学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学生就会成为作文的主人,就会用爱心关注生活,就会用一笔真诚地抒写生活,就会步入愉快作文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吴开敏.浅谈作文教学的一些感悟[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

[2]吴秀端.破解作文“瓶颈”提高作文能力[J].作文教学研究,2011.

陌生人的帮助作文 第4篇

大家对陌生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如同白雪公主的后妈,老巫婆或者是现实中的人贩子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已经把陌生人死死地钉在黑名单中。同时父母也将这么根深蒂固的思想传授给了我们。

但生活中并不一定都是那样的。何不换一种方式去想呢?乐观一点——你好,陌生人。

有一次,那年我还小不懂事。有一个人来到我家对门敲门。邻居让她进去了,我拿一个小板凳,站上去看门外。一会她又敲我家门,那时家中就我一个人。我就没出声,一会那个人满脸无奈,听我家鸦雀无声,就要走了。我想:“他好像是查燃气表的”,我正要开门,脑子里又浮现妈妈口中的人贩子,顿时我跑到离门很远的地方,最终没有开门。事后爸爸妈妈还夸了我。

过了几天,那个当时敲门的阿姨又来了。妈妈开门让她进来,我正开心的玩着,见到了她立刻变了。她风尘仆仆,脏兮兮的手不停地在厨房认真的检测天然气表,起初,我用厌烦的眼神看着。当她要走的时候妈妈看她不忙并让她坐下来喝杯热水。她委婉的拒绝了,她说自己的女儿还等着她回去做饭呢!于是他又急促地骑着电瓶车回去了。我顿时感到他是一个负责的燃气抄表员,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陌生人的帮助作文 第5篇

谢贝贝无论在学习生在活方面帮助过我,所以我和他的关系虽然不能称得上形影不离,但也能称得上手足情深。

记得有一次上午放学,谢贝贝和我一块跑步,我看见前方有一个人,我就挤谢贝贝,事后谢贝贝对我说:“你为什么挤我?”“前边有个人我不想闯他所以我把你挤一下对不起。”我不好意思的说,谢贝贝笑笑说:“没有关系。可你怎么挤我那么疼?”我说:“我用手臂……”边说边做示范,恰巧孙宇看见了,便说:“我试试。”我和谢贝贝都答应了,我们开始跑,孙宇挤我,他本想挤轻点,可是一下把我挤倒了,而且拆破了一点皮,这时谢贝贝把我拉起来说:“他挤倒你也不怪,你只要好锻炼一定能不让孙宇挤倒你的。”此时此刻我连谢谢你都感激的说不出口。

陌生人的帮助作文 第6篇

来到地下商场,一时内急,要上厕所,妈妈指了指厕所方向说:“那边,自己各人去。”按照妈妈的指示,我很快找到了厕所,上完后,我便大步流星往回赶。

走着走着,感觉不对劲。刚才来的时候经过了几个店?咋转弯的?一时脑壳短路了。这是哪呀!我不知自己哪个位置,更不知道妈妈在哪?唉!惨了,我闯进“商场迷宫”了。

“呜……我走丢了!”我伤心地大哭起来。本想自己大胆走出去的,但又害怕走得更远,商场人来人往,我感觉附近有人在耻笑我。

这时,一个陌生的大哥哥走了过来。“小妹妹,走丢了吧?莫着急,哥哥帮你找大人。”

我看了看着陌生人,嘴角边有点伤痕,手上还有纹身,心想,他会不会是坏人啊?

“别怕,我不是坏人。你记得你大人的电话号码吗?”这个“坏人”对我这么热情,会不会是拐卖小孩的呢?

写陌生人的帮助的作文 第7篇

一、开展课外活动, 积累写作素材

如今好多孩子都远离了火热的生活, 不和劳动打交道, 躲进电视和计算机游戏里, 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来呢?针对这种现实, 我们应组织好课外活动, 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有选择地开展课外活动。比如, 我们学校处在农村, 晋州是全国有名的鸭梨之乡, 春天到了, 到处是雪白的花海。我就组织学生去踏青, 观察春天的景色, 告诉大家随便玩, 敞开的玩, 让学生的眼耳口鼻舌和手脚全都动起来, 到了田野, 学生们情绪高涨, 很快活跃了起来, 观察盛开的梨花, 看看梨花的颜色, 闻闻梨花的芳香, 有的学生甚至用手摸摸梨花的花瓣, 用舌头舔舔梨花的花蕊, 沉浸在花的海洋中, 流连忘返。我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帮着父母干农活, 和父母一起去给梨树授粉, 疏果, 套袋。然后,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出来, 结果学生不只是写出了春天的景色, 还联想到了秋天的收获和收获之后的卖梨难, 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辛苦, 感受到了生存的艰辛, 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有的学生还联想到了农资涨价, 使农民丰收收入却没有增加的现实。

入冬第一场雪, 学校开展了大扫除, 正在打扫的时候, 雪又飘飘洒洒的下起来, 我就让他们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 看雪花的形状, 飞舞的姿态, 学生们很快动了起来, 有的伸出手来捧住飞落的雪花, 有的男同学张着嘴, 让雪花飘入口中。打扫累了换班休息的时候, 学生们也不闲着, 有的用手攥着雪球, 有的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打起了雪仗, 大家打扫着, 笑着, 玩着, 体会着, 我还提示他们看雪中的小鸟, 听大家走路的声音, 看雪地上人走路的姿态, 观察雪中的校园。打扫完之后又堆了几个大雪人, 有的学生还把自己的帽子、围巾奉献给了雪人, 老师们也拿出手机让学生和雪人合影, 大家兴高采烈的完成了学校组织的清扫任务。然后, 我就布置了一篇作文《雪》, 好多学生不仅写了雪中美丽的景色, 写了大家对雪的触摸、对雪的聆听、对雪的观察、对雪的体会, 还写了师生的精神面貌, 写了劳动的热情, 写了这次劳动的收获, 写成的作文内容充实, 充满了童真童趣。大扫除无形中变成了观察课、作文课, 让学生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把课内外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另外, 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处在从旁辅导、咨询的地位, 不像课堂教学中活动都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下进行,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写出的作文才会千姿百态。

二、抓好阅读教学, 提炼写作素材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阅读面的扩展, 还应该培养学生精读的好习惯。阅读时捕捉文中的闪光点, 再联系自己的生活, 启迪自己的思维, 运用到写作中, 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比如,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我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读, 边读边想, 学深吃透, 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 把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写出来。仿照《羚羊木雕》, 学生们写了自己和少年小伙伴的关系, 与同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有的同学写了母亲对爷爷奶奶的不孝顺, 父亲为了家庭的和睦, 左右为难;有的女同学写出了父母在家中对待自己和弟弟的态度截然不同, 表现了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次作文写出了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 对人情的体验,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阅读课文的能力。精读能启迪学生思维, 开阔学生思路, 点燃学生思想之灯, 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 模仿文章的构思写自己的生活。

当然, 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还要注意阅读面的扩展, 让学生们多接触一些同类的文章, 从大量的资料中去比较, 去体会, 开拓思路。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出了个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课文的动作描写, 画出表现人物动作的词语, 并思考它们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同时, 我还链接了课本文章《社戏》、《孔乙己》和课外的《每个生命都是一种行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文章, 同样要求画出表现人物动作的词语说出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 我们已经点开船, 在桥石上一磕, 退后几尺, 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 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 有说笑的, 有嚷的,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社戏》)

2.“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 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孔乙己》)

3.“在最后一天的行走中, 他突然看见沙坡的对面有个巨大的湖泊。随着一声尖叫, 他像狼一样奔了过去。前面是一段水草地, 他大踏步走过去, 没意识到灾难再次来临。直到身体猛然往下沉时, 他才慌了, 他越是挣扎, 就越陷得厉害。”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中的情节, 脑子立刻冷静下来。他尽量把身体展开, 以减缓下沉速度。5分钟后, 他听到不远处有说话的声音。他大声呼叫起来, 很快他就听到对方的回答。” (王国民《每个生命都是一种行走》)

4.“篮球场内, 猴子双手捧着球, 深吸一口气, 然后踮起脚尖, 原地弹动了三四下, 接着, 他突然如离弦的箭一般朝着篮下奔去。离篮架足有四五米远, 他把球交到右手中向篮板抛去, 球‘碰’的一声反弹下来。说时迟, 那时快, 他三步就跨到篮下, ‘蹭’地跳起来, 双手抓住飞来的球, 举到头顶, 腰一挺, 然后‘嘿’地叫了一声, 把球灌进了篮筐……大家又要进入另一番进攻中。谁也没有发现悄悄来临的肖老师。” (婉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学生从这些资料中归纳出了动作描写的技巧:选择动词, 加以修饰, 细化动作, 延长过程, 运用修辞, 刻画神韵。紧接着, 我们进行了一次描写人物动作的练习, 学生们写的人物动作有模有样, 活灵活现。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 既要注意阅读面的扩展, 又要注意精读, 指点精读的方法, 不断开阔学生思路,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他们的作文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丰富写作素材

多媒体教学给作文教学提供了辅助的工具, 让学生可以观察到许多在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 开阔了眼界, 丰富了素材, 学生的写作更精彩。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说明文单元) 后, 我们要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 有的同学建议写南京长江大桥, 但大家都没有亲眼见过它, 我就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查资料。学生查阅了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有关资料:建成时间、所用材料、大桥长度、大桥结构及设计原理等, 有的还查到了当年建桥时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制作了十几张幻灯片, 把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图片, 四季风光, 按从整体到局部、从春到冬的顺序播放,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和搜集到的素材资料进行写作。学生有了这些材料, 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 只要再做些分析归纳, 就能写出一篇篇出色的作文。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 我要求学生续写一篇《于勒归来》, 而学生阅历尚浅, 所写文章都不尽合情理, 且想象也不丰富, 不符合主人公的性格。因此, 第一次续写都不太如意。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写出高质量的续写作文, 在第二次作文课之前, 我找到了名家朗读《我的叔叔于勒》的录音, 还找出十几张有关人物表情的图片, 制作成幻灯片, 让学生充分感悟主人公之风采;并结合当今时代特点, 下载了一些围绕金钱缔结姻缘, 为钱母子、夫妻反目的故事, 以及其中一些人物的面部表情, 让学生揣摩、比较, 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 创造了一个个出乎意料的结局。有个学生想象我们一家爱钱, 大姐在三十多岁时找了一个老富翁, 在圣诞节这一天带回来让爸爸妈妈看, 结果, 是我的叔叔于勒, 父亲和母亲都大惊失色, 姐姐们还蒙在鼓里。有的同学想象于勒又一次发财归来, 我的父母马上趋炎附势, 极尽阿谀, 我出面制止父母对叔叔于勒的巧取豪夺, 遭到了一家人的抛弃。再一次作文时由于学生对人物的充分体会, 写的人物形象鲜活了起来,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教作文, 可以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景如在眼前;使“静态的”变成“动态的”, 甚至是“现场的”。让学生边体验边写作, 边观察边写作, 使作文课更加多姿多彩。

在作文教学中 , 教师要开动脑筋, 拓宽教学途径, 在生活中、课外活动中、阅读中教作文, 并巧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作文课形式多变, 使学生兴趣盎然, 解放学生的思路, 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为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为此, 可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文本精读与范读相结合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拓展视野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陌生人的帮助作文 第8篇

我等得心己经碎了的时候,我开始生气了,等了这么久怎么还不来呀,完了,只差十分钟就要上课了。突然,一辆车子开了过来,里面的人,我似乎在哪里见过,白衣黑裤,他到底是谁?

我准备上车的时候,突然想起妈妈的话,不要上陌生人的车,这时我脑里出现了两个精灵,一只白,一只黑,那时白的轻轻地很温柔地说:“不要上,如果上了,他有可能不是什么好人。”黑的大声说:“别人好心帮助人,你还不上去吗?”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很对,我再想了想。

两只精灵纷纷大吵起来,我大声一声:“算了,我还是上去吧!”

我坐在车里觉得有些不安,怕他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我有一点开始担心,也开始紧张起来了。

过了一会儿,他把我送到了。那时我特别地轻松,我什么话都不说,一直在说谢谢。

帮助陌生人的英语作文 第9篇

Now many of us have recognized the problem and given their own advances. Most of the advances are about legislating a law to punish those who don’t give others help. But I think this is not the best way. On the one hand, its too sorrowful to see that we should depend on legisl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about morality. This is the degeneration of humanity. On the other hand, a law can’t solve the problem totally because it can’t change people’s mind. We shouldn’t try to punish someone but to rebuild a environment to help each other. For example, the parents should teach their children to help people who need help, but not to teach them get away from troubles.

As to myself, I think I can also do some useful things. Such as help others actively, and tell other people to give help, so as not to feel helpless when we need others help.

And what about my family members think about the decline of morality? They all agree with my opinion that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se examples and give others help. My mother said she would help that injured girl since she is a doctor, and she is also a mother, she know how worried her mother will be. My father said that more parents should let their children know the important to help others. Everyone should contribute to rebuild a warm society.

帮助陌生人的英语作文 第10篇

Second days to test, because I review late in the evening, so the second morning I have been sleeping until seven, did not wake up, and today the exam is over. I didnt eat any food after I got up. I rushed to the classroom and almost didnt arrive late. The exam is going to begin soon. What do I do when I suddenly find that I dont have a pencil case? Its on the battlefield, without guns. Borrow a pen? But if you borrow a pen is found by zero ah, this is injustice, ten minutes later, twenty minutes, half an hour later, time every minute in front of me acros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I feel more and more anxious, heart burden is more and more big, but incapable of action, only fate, seeing the exam time is coming, my paper also did not move, how to do, it will be counted zero it. I begged God to open my eyes and write stationery for me. Suddenly, as if God eyes, a heavy hit on my head, I looked back, is a pen, an eraser and a broken ruler, a strange girl to me under the banner of victory sign, I return a thank you gesture, immediately write up, only do twenty minutes, although I didnt finish it, but I have been very satisfied. After the exam, I immediately went to her seat, she had gone to her name has also been painted on the face, I am very disappointed, although she is very strange to me, but in my eyes she was later than my friend friend. Her pencils, erasers, and the broken ruler have been kept from me. I want to keep them for a souvenir to show my appreciation for her.

She may be a stranger, perhaps a familiar straw. She is the shore flower, dimly visible, but it is difficult to touch.

写陌生人的帮助的作文 第11篇

“陌生化”是由俄国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 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 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 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 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 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 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词语的复活》) 这段话告诉我们, “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 它可以使熟悉的甚至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新颖有趣, 从而改变读者的阅读期待, 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 进而增强作品的美感。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对“陌生化”有更为具体的阐述:“所谓陌生化, 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 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 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 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漂泊的语言》) 王安忆所说的“陌生化”, 其实就是语言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强调一个“新”字, 在事物指称和语言结构上除旧布新, 这样就可以使惯常性语言具有新的生命力、新的审美价值, 从而使文章亮丽多姿。

所谓“陌生化”, 通俗点讲, 就是“换一种说法”, 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说我们习见的事物或道理时, 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 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 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 江水微涨。微风拂来, 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 舞成一片婀娜。”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就是春天来了, 这我们都能读懂, 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 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这句话综合运用了诸如通感、移用以及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语言含蓄、新奇、形象, 富有“侵略性”, 自然会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印象与感受, 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事实上, 古往今来, 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 此类例子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

“我们就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都涨满绿色的帆。” (苏教版必修一, 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 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地颓然倒下, 消失在黑夜里了。” (苏教版必修三, 黄药眠《祖国山川颂》)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织着疲惫的歌。” (苏教版必修三, 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这些现当代著名的作家们都十分注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使得语言陌生化, 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事物的难度, 延长了感知时间, 但却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古人或许并不知晓语言陌生化的理论, 但在“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原则下, 产生了无数语言陌生化的诗句, 而且技艺娴熟, 简直天衣无缝。且不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妇孺皆知的句子, 就是下面随意摘取的几个例子, 就足以令我们感佩不已。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月凉梦破鸡声白, 枫霁烟醒鸟话红。” (李世雄《剑浦路早发次林守》)

“晨钟云外湿, 胜地石堂烟。”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

这些句子, 语言变异组合, 虽然超越了经验事实的限制, 却因此传递出新的审美信息, 让人从中品味到含蓄蕴藉的诗意, 获得充分的审美满足。

其实, 学生的作文中也能见到一些颇见功底的陌生化句子, 略列两例: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 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 (星飞《读心》)

“慢慢地, 我感到自己智慧的小池塘正在涨满, 荒漠的心正在泛绿, 这种感觉的畅快实在难以言喻, 或许可以这样说吧, 读书让我的自身化为一道光明, 迅速地烧毁本来在我眼前的一片黑暗。” (甜雯《诗意的证据》)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两个句子写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感受。而这些感受经过小作者的陌生化处理, 即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欣赏到了常见事物的美感, 体会到了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二、语言陌生化的途径与方法

分析以上这些句子, 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从途径上说, 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从方法上说, 就是综合运用诸如移用、通感、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熟练运用这些方法, 化腐朽为神奇, 变习见为新异, 从而使读者获得意想不到的美感体验。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新奇的比喻也可把寻常的事物陌生化, 增加人和事物间的距离感, 从而获得美感。试再看几例:

“这些美丽的山茶, 迈过季节的门槛, 飘零在我灵魂的旷野。” (林玲《季节无痕》) 山茶经过门槛一样的季节, 走进我旷野般的灵魂, 比喻新颖别致。

“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 (王媺《等待》) 把一首首诗词比喻成一朵朵荷花, 清新典雅, 含蓄蕴藉。

比拟有拟人拟物之分, 也是常用修辞之一, 它通过把物人化和把人物化或者把甲物乙物化, 达到新颖别致、亲切动人的艺术效果。在这里, 人与物、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特性互通, 摆脱了就事说事, 就物说物的苍白、枯燥, 给人鲜明的印象, 具有丰富的美感。再如:

“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 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 丈量着岁月的长度。” (容蓉《冬日恋歌》) “临摹”“丈量”都是人为的动作, 此处让“树”具有, 人物共通, 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 手指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 苇眉子也会“跳跃”, 比拟手法化静为动, 十分传神。

通感 (移觉) 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它是不同感觉之间的互通, 可以以听觉写视觉, 也可以用视觉写听觉, 触觉、味觉、嗅觉等都可以相互为用, 进而使语言陌生化, 收到新奇而意味深长的审美效果。“鸡声”“鸟话”之听觉与“月白”“枫红”之视觉相互打通, 相互浸染, 营造了一种氤氲迷蒙、浑然一体的境界。句“钟声”与“湿”搭配, 也是听觉与视觉或触觉的打通。这种句子也是俯拾即是: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 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 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的凝脂似的感觉。” (碧野《天山景物记》) 这是视觉到触觉的共通。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 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 轻轻的, 像微风拂过琴弦, 像落花飘在水上。” (鲁彦《听潮》) 听觉、视觉、嗅觉交互使用, 美不胜收。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听觉写嗅觉。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是视觉与听觉的相通。

移用 (移就) 应该是语言陌生化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的手段。所谓移用, 就是甲、乙两种事物相关联, 就把本是用来修饰甲事物的词语移来用作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词语的活用方法, 经常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到物上。这种用法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用词不当, 但却能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前述各例句中, 大部分都采用了移用的手法, 使这些句子意味深长。

可以使语言陌生化的修辞还有夸张、双关等。“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睛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鲁迅《药》) “两把刀”“缩小了一半”用夸张的手法, 突出了康大叔的蛮横暴虐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情”谐音双关, 韵味无穷。诸如此类, 兹不赘述。

当然, 使语言陌生化的各种修辞不是孤立的, 往往是各种修辞综合运用, 甚至在修辞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现象, 使得整个句子仪态万方、摇曳多姿, 仔细把玩, 方觉情味隽永。而在我们研究了大量比拟、通感之后就会发现, 其实比拟、通感都有移用之妙。再看例子:

“粗野的山风爬进古老的夜, 传说围着火塘繁衍。三峡的情感在鼎罐里沸腾。女人的爱情如瞿塘高悬的太阳, 惊心动魄地升, 惊心动魄地落。和尚倒挂着, 滴出一江清泪。祖先沉默于凝重的悬棺里。青铜剑锈迹斑斑。” (徐志茂《三峡风景》) “粗野”“山风”“爬进”“夜”, 拟物、移用兼有;“传说”“围着”“繁衍”, 拟人、移用并存;“感情”“沸腾”是移用, “一江清泪”是借喻, “祖先”“沉默”用婉曲, 简直就是修辞手法大聚会, 而恰是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把三峡风情形象而别致地说出, 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三、语言陌生化的原则与标准

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无疑可以实现语言陌生化, 增强语言表现力, 让人耳目一新, 并在进一步的联想想象中, 获得美感。但不恰当地使用, 甚至滥用, 则非但于增强文章美感无益, 反而会极大地损坏其美感。也就是说, 语言陌生化必须有个“度”, 应有其相应的原则与标准。这个“度”至少有两个, 一是频度, 二是陌生度。对于前者, 主要是强调不可通篇使用陌生化语言,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语言陌生化的初衷是为文章增加亮点, 增强文章表现力和美感。如果通篇都用陌生化语言, 则文章反而无亮点可言。另一个问题是, 通篇都用很容易导致词语的堆砌, 给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感, 从而以华丽的形式损害了内容的深刻与丰富。什么时候用呢?窃以为应该在那些人们最习以为常的诸如“春天来了”“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的表达上使用陌生化语言, 给人不一般的感觉, 缓解那种因太寻常而引起的所谓审美疲劳。陌生度是说不能为“陌生”而“陌生”, 换句话说, 不是越陌生越好。语言的陌生化要服务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要以人们熟知的事物和语汇为基础, 加以适当的变形和改造。熟悉的表达和陌生的表达间一定要有关联, 有让人们可以联想起来的关联, 也就是让人能够看懂。距离确实可以产生美感, 但距离太远可能产生更多的是厌烦与无奈。我们来看个例子, 来自当代著名流行歌曲词作者方文山的《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这段歌词非常有名, 引来了是是非非的诸多争论, 歌词通篇都用陌生化手法, 新奇的比喻、出其不意的比拟、通感、移用、倒装、夸饰, 俨然一场修辞的擂台赛, 争先恐后, 热闹非凡。热是热闹, 但我们明显感到有矫揉造作、故作高深的嫌疑。更大的问题在于, 整篇读来, 即便是读多遍, 还是云里雾里, 很难明白其意向旨归。笔者曾就此在喜欢它的学生中做实验, 边唱边记歌词, 虽然用了很长时间, 但依然无法完整地复述其中任何连续几句。而用相同的时间, 学生能把《相信未来》或长度相当的经典诗篇熟读成诵。换句话说, 《青花瓷》通篇语言陌生化, 以华丽的语言形式削弱了真正的歌词内涵, 让人水中观月、雾里看花, 失去了理解歌词的起码依据。

上一篇:学习的苦与乐高二作文下一篇:演说家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