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那些零碎的记忆

2024-08-08

高一作文:那些零碎的记忆(精选6篇)

高一作文:那些零碎的记忆 第1篇

高一作文:那些零碎的记忆

独自走在马路上,沉闷而惆怅

而,此时一个美好的镜头映入我的眼帘,

一对中年夫妻正在陪着孩子学走路,

时不时地有笑语传来,透露着家庭的温馨。

看到这一幕,我的思绪触摸到那些零碎的记忆

回忆着我摔跤时爸爸背着我,

回忆着我哭泣时妈妈哄着我;

回忆着我委屈时爸妈开导着我,

回忆着我失败时爸妈鼓励着我。

回忆着爸爸受伤时妈妈的眼泪,

回忆着妈妈伤心时爸爸的`拥抱,

回忆着爸妈吵架时我的气愤,

回忆着爸妈打闹时我的调皮。

这一切的一切,

此时已在我的眼前浮现。

伸出手,想抓住它们,

可后来才发现,这一切是回忆,是过去。

因为对命运的无奈,我离开了父母,离开了那些快乐的日子。

但我不后悔,因为至少我拥有过。

独自走在马路上,轻松而快乐。

高一作文:那些零碎的记忆 第2篇

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有一些我们转瞬即忘的人,也会有一些令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然而,岁月的风,却会把他们吹到我们记忆的边缘,甚至是我们的记忆之外。不过那样或许是件好事,因为那样,我们就可以把痛苦遗忘,可它并没有我想得那么美好。那些关于女生友情的零碎记忆,总是那样让人痛彻心扉。

女生的友情,对于我如今14岁的我来说,只有仅仅的两次。

第一次,是在小学一年级。那次的友情,是唯一一次轰轰烈烈的友情。

第一次,是在五年级。那次的友情,是个虚假的谎言。

她叫婉,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和我的性格符和。已经记不起我们是怎样的相遇,只是很单纯地在一起。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我和她之间有数不清的故事。然而每一次都是那样的印象深刻,我和她那些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疯的日子。那时,才小学五年级的我,体验了前所未有人生最美的一次友情。

我们曾一起在课堂上大声地背书;曾一起上课传纸条被老师抓;曾一起上学放学;曾一起约好提早来校画黑板报;曾一起和一群男生打斗;曾一起傻傻地对着小草说话;曾一起用狗尾巴草做花环;曾一起躺在学校的草坪上看天空;曾一起……

然而,那些都是曾经。我们的美好,只持续到了初一。而我们友情破碎的理由,是因为父母。婉的学习并不好,全班倒数。而我,那时却是前三,所以,爸爸妈妈一直都不支持我和她来往,说她会把我带坏。可是事实却并没有那样,我并没有因为她而学习下降,而是体会到了第一次深刻的友情。然而这一切,却在初一支离破碎。

婉的爸爸一直开着场,而那个却是禁忌,法律规定,是不能开场赚钱的。所以,他想到了我爸爸,因为我的爸爸就是要关他场的人。于是,他便来到了我家,希望我爸能看在他女儿婉和我的友情上通融一下不关他的场,我爸爸的选择当然是拒绝。而我也支持着爸爸这么做。原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是第二天婉却突然跑来告诉我,说她当初和我做朋友只是怕爸爸开场会违法,所以才和身为管理违法人女儿的我交往。从那一刻起,我便知道,我只是她所利用的工具,她对我的友情,从来就不是真的。

现在的我们偶尔还会在学校的走廊里见面,可是却不再和当如一样热情的打招呼。而是残忍地擦将而过。

如今的我们,对于彼此来说,只是陌生人。

第二次,是在初一。我,萌,冰三人。

很巧的,我坐在最中间的一排,两边只是萌和冰两人。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我们也因为命运的安排而成为了做好的朋友。我们三个,把彼此当做最好的朋友。什么事情都和彼此说,已经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然而,我们却无法接受彼此的小缺点,所以我们都试图去为彼此做着改变。

她们曾为了我而留下来一起出黑板报;她们曾为了我和男孩们吵架;她们曾为了我的生病而担心。我曾为了她们试着学会坚强;我曾为了她们和老师起过争执;我曾为了她们而谱写乐章。我们三人之间的一切,原本是这么美好。而我,也重新获得了新的且更加深刻的友情。原本以为,我们三个之间的一切会一直延续下去,直至永远。可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什么永远的。我们三个之间的友情,仅仅持续了短短的一年,而理由,则是因为一个男生。

那个男生,是我的.好朋友。可是,他确是萌和冰的敌人。也就因为这样,萌和冰叫我不要和他来往,我嘴上虽然答应了,心里却不这么想。然而,也就在初一那年过年时,我为班上的同学们准备着贺卡,没想到那天萌和冰却对我说不要给他写贺卡,可是那时我已经写了,并且送了出去。以为我可以瞒过去,可并没有。下课后,我和萌一起去别班送贺卡给我的朋友,就在这时冰跑来对萌说,我送了贺卡给那个男生。听完这句话后,萌的脸色立刻变了,随后便弃我而去。

就这样,因为这个小小的误会,我与萌和冰的友情就那么不了了之。

这两次的友情,是对于我来说真正的友情,也是最值得珍惜的回忆。然而如今,昔日的朋友却演变成了敌人。也就因为这样,我对女生的友情不再相信,不再想奢望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女生的友情。以致造成了悲痛的回忆。

长这么大,从未想过友情是怎样一个定义,只是很普通地认为两个人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帮助,互相给彼此带来快乐,这就是友情。可是我错了,我从不真正地懂得友情,也不曾真正地体验过友情。有时候觉得一切甚是可笑,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不过如此,轻易地搭话,轻易地成为朋友,可到最后能坚持下去的又有几个。

那些纷繁的英伦记忆 第3篇

近二十个小时的飞行后, 我终于来到曼城。 路边的建筑一眼望去, 旧, 却很有狄更斯笔下的那个国度的气息。 夜幕降临, 在陌生的曼城, 我见到了女主人与寄宿家庭, 那栋二层小楼不大亦不豪华, 却透出浓浓的英伦气息。 在这里, 我正式开始了终生难忘的英伦之旅。

阳光和煦的午后, 漫步街边, 只需一杯泛着奶沫的卡布奇诺, 便可以尽情享受街市的宁静, 享受生活的和谐与惬意。

在湖区——领会英伦的和谐自然

有人说, 这里是全世界50 个一生值得去的地方之一, 有人说, 这里是英国最美的地方, 更有人说, 这里是上帝的后花园。造物主似乎把所有美丽的事物都放在了这儿, 山景绮丽, 水色旖旎, 温德米尔显得那样梦幻, 那样不真实。

湖面上停着各式帆船, 远远地望去, 温德米尔诗意的山与梦幻的水共同铸就了一幅幅传世风景名画。 温德米尔分明又是安徒生笔下的那个童话世界, 温馨美好, 而这深沉的湖水的色泽则折射着几分不列颠民族的沉着果敢。

温德米尔似乎是母性的, 是温和的, 两侧的山峰之上林木遍布。 她没有漓江侧畔山峰的奇异多变, 也没有林间的飞瀑流泉, 更没有鬼斧神工的九马画山, 但她的山与水却是这样的和谐。

游船靠岸, 我们开始游览温德米尔小镇。 宁静的街市并未因蜂拥的游人而显得喧闹, 临街而筑的房子清一色地涂着干净的白漆, 有的甚至裸露出了堆砌房屋特有的片岩, 显得别有一番意趣。

这也许就是大自然在不列颠的缩影。

在温莎——守望秋天

有人说, 这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堡。

温莎城堡坐落在泰晤士河边, 向东遥望伦敦。 花岗岩上的建筑群耸立在山冈上, 一眼望去, 好一派皇家要塞的雄浑之气。

未进城堡, 我们先到一个附宅里办理门票。 只见工作人员一律身穿黑色制服, 那红黄相间的皇室胸针, 显示出一番独特的气质。 在城堡里, 华丽的雕饰, 精美的油画, 宏大瑰丽的布置使得城堡好像变成了一件静美的艺术品。

相比其他城堡, 温莎城堡显得更加瑰丽, 更加伟岸, 也更加奢华, 这也许正是绅士风度背后所代表的贵族风度乃至皇家气派。

离温莎城堡不远, 便是伊顿公学。

如果说温莎城堡代表的是长者的威严, 是皇家的气度, 那么伊顿公学所代表的便是新生的力量。 诗人雪莱, 哈利、威廉两位王子, 查尔斯王储, 英国首相卡梅隆等, 均是伊顿公学的校友。 500 余年的建校史, 20 多名政府首脑, 这些数字足以见证伊顿公学的辉煌历史。 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是伊顿只在宣传册上留下了毕业生威灵顿公爵所说的一句话:“滑铁卢战场的胜利, 是伊顿公学操场的胜利。 ”

在伊顿公学引以为傲的大教堂下, 矗立着不少墓牌。 有一个生命永远定格在27岁的小伙子的墓碑令我记忆犹新, 他是一位年轻的中尉, 在诺曼底滩头阵亡。 我想, 他勇毅的灵魂定会与校友威灵顿将军的灵魂同在。

在剑桥——聆听智慧的磬音

当康桥近在眼前, 我却觉得一切都好像是梦。 没有国内大学那高高耸立的砖墙, 大学就是城市本身, 校园并不局限于那一亩三分地, 剑桥大大方方地将她身后的文化气息蕴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康河不宽, 蜿蜒而下, 汩汩地穿过这座安谧又充满生机的小镇, 可康河的水却又那么深, 河水里承载的, 是剑桥的历史和文化。

而在徐志摩先生的笔下, 康河承载了他对剑桥的全部记忆。 在他的笔下, 剑桥和康河是那么富于梦幻, 寄托着他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 如诗中所写, 在夕阳金色的光辉下, 河畔的柳树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与身边沉着浑厚的康河交相辉映。

康河上, 游人聚集最多的是两座桥, 其中之一就是数学桥。

那座最不起眼的, 整个用木头钉起来的便是数学桥, 相传牛顿利用数学原理, 没用一根钉子便搭起了这座桥。 结果却被一个好奇的学生拆了, 再也没装起来, 于是大家只好用钉子重新固定成现在的样子。这是不是更像一个黑色幽默?

最冷淡的英国人却拥有最令人捧腹的幽默。 导游曾经说起十六世纪某个圣诞节发生在牛津的故事, 那天, 一名学生走在山路上, 突然看到一头野猪, 学生躲不开, 只能奋力一搏。 野猪张开大嘴扑向学生, 学生灵机一动, 觉得必须得找一个嚼不碎、咽不下的东西塞在野猪嘴里, 把他噎住。 什么东西呢? 学生立即醒悟, 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才还读得头昏脑胀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往野猪嘴里塞去。

野猪果然受不了了, 吞咽几下便被噎死了。 学生回到学校一讲, 同学们上山割下野猪头, 把它烧熟了当晚端上了老师的餐桌, 意思不言而喻。 老师们哈哈一笑, 就去享受美味, 这道菜就此成了圣诞晚餐的一道招牌菜。

有人说, 幽默的最高境界便是自嘲。 这便是老师们的自嘲, 学生们的自嘲, 这所大学的自嘲。

离数学桥不远, 便是牛顿的苹果树。 苹果树生得十分矮小, 有同学提出疑问, 这能结果子吗? 导游说, 他来过不少次, 从来就没见过它结果子, 这也许是剑桥的另一个幽默吧!

另一座桥叫国王桥。 在国王桥下, 在康河畔有一块刻着中英双语的石碑。

在国王桥的后面, 便是闻名遐迩的国王学院。 它有着巴洛克建筑浮华而高耸的屋顶。 站在这里, 会产生一种征服感, 不同于站在太和殿前向下俯视的“普天之下唯吾独尊”, 这是对自己的征服, 是激励着自己冲破这片蓝天的征服。

也许正是这种豪情, 激励着剑桥人为梦想奋斗。

尾声——梦回希思罗

希思罗, 是梦的终点。

在希思罗机场外, 把背包和箱子放上行李车, 我突然想到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抬起头, 伦敦的天是那么蓝, 像无瑕的蓝宝石。

下馆子的零碎记忆 第4篇

以前饭馆很少,粮食是国家管理,凭票定量供应,只有公家才能开与“吃”有关的买卖。我第一次下饭馆是小学二年级。离我家几里地有个商场,隔壁是家饭馆——大众小吃店,跟着爸爸去买东西就能“改善生活”。饭馆门脸不大,砖地灰墙,几张木头桌子、小方凳。早上卖油条、烧饼、稀饭,中午炒饼、包子、饺子、馅饼。炒菜不多,西红柿炒鸡蛋,家常豆腐,清炒芹菜等,红烧排骨属于高档菜,很难见。

我们通常是买碗馄饨。那会儿,馄饨“货真价实”,汤是“大骨头”熬的,一口大锅三分之一处用铁箅子隔开。小的那边是几大块“棒骨”,经过几千次翻滚,汤已经成乳白色,香气熏得人迈不动步子。大的这边一碗碗下馄饨,馅是肉和葱,各种调料打出“劲儿”了,汤碗里有冬菜、紫菜、虾皮,敬业地放足,每碗10个。热腾腾地端着,心里、手里、嘴里全都满足,不过“一毛钱”。旁边桌的阿姨点了红烧茄子,吃完了盘子底还有很多油,她拿个瓶子把油带走了,“够烧好几个菜的”,看来是有备而来。

我在城里见过一家饭馆用母鸡熬汤做馄饨,那是“VIP”档次的,很贵。掌勺的男人很胖,眼睛长到脑门上,遇上想“多要点汤”的,大师傅眼皮都不抬,食客臊眉搭眼走开了。

有个周日的下午,姐姐生病想吃小吃店的素炒饼,我拿着家里的大号锅,走上几里地去买。去早了,大师傅刚把煤火点着,我就等着看他炒饼,比吃还兴奋呢。煤火呼呼舔着锅底,系着白围裙的大师傅“咕嘟咕嘟”往巨大的平底炒锅里放油,看得我心花怒放。他爽快地抓一大把葱,把香味炝出来,再倒一大脸盆本地元白菜丝,绿绿的那种,炒到软。放一大盆胡萝卜丝、一大盆豆芽,最后是两脸盆饼丝。“这么多料,油少了。”我心里暗暗着急。还好,放盐、酱油、味精时,他不吝啬,最后还大方地倒点香油。小吃店满是香气,红白绿黄,看着就有食欲。端着热呼呼的锅,急急忙忙往家跑,要不然我在路上就得干掉一半。

记得“文革”时,我上五年级,和同学一起去颐和园玩,中午饿了,看见“工农兵饭馆”里面有“榨菜肉丝面”,我和同学合伙买一碗。那会儿,社会公序良俗全打乱了,服务员造反,“从此不再伺候人,占领社会舞台”。我们先到左边窗口排队交钱拿木牌牌,再到中间窗口取煮好的面条,吃完后到右边水池子洗碗,然后送回左边窗口,“完全自助”。女服务员站在饭馆中间像“交通警察”,指挥各路人马取面、洗碗、搬椅子、挪桌子,热闹非凡。现在也有自助式餐厅,但肯定不用自己洗碗。

插队时我有男朋友了,是同学,每次回城最重要的节目就是“下饭馆”。钱很少,每次约会就是溜达进城逛西单商场,然后去“西四小吃店”,这个汇集了老北京叫得上名字的小吃“航母”解馋。西单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临街饭馆不少,但多雕梁画栋、地毯吊灯、漂亮的服务员、精致的碗碟,谁吃得起?只有推开西四小吃店的门,各种声响“轰”地一下迎面扑来,占座的,招人的,叫号的,找零的,粗嗓门、暴脾气,一看这景儿,老百姓心里踏实了,“物美价廉”。

我们轻车熟路,男朋友排队交钱,我找座位。座儿少,我得迅速侦察哪桌准备结束“战斗”,就站在人家后面“实习”。等他端来食物,差不多就有座儿了。如果看见端着烫手馄饨急着找座位的,我们不厚道地窃笑,“肯定是新手。”热恋中的我们身经百战、旁若无人地慢慢吃,东拉西扯地聊天,背后站着一个班也不影响胃口。

取消粮票以后,粮食敞开供应,饭馆遍地开花,不少外地风味进驻北京,最多的是“成都小吃”。单位门口那条不到300米的街上,并排两家成都小吃都经营得挺好。店面不大、装修简单、桌椅黏糊糊不干净,醋瓶子外裹着油腻,价格便宜、品种多样,很亲民。

有一年冬天,我赶飞机,早上6点正经开门的饭馆只有“成都小吃”了。要份酸菜肉末面,满满一大碗,“6块钱”,还可以随便倒醋放辣子。门不断推开,搓着手进来的有扫马路的清洁工、送早报的小伙子、下夜班的小保安、推销保健品的小姑娘。匆匆要碗面或小米粥加两根油条,“呼噜呼噜”吃了、喝了,抹抹嘴,“老板,结账!”

以前乡下只有镇上才有饭馆,现在乡下饭馆多了,脑子活泛的农民在家办“农家乐”。男人负责采买,老婆掌勺,也没厨师证,那些饭菜是娘或姥姥传下来的。除了家常菜还有随意搭配的特色菜:贴饼子熬小鱼,五彩豆腐宴,农家一锅鲜,豆角炖茄子,装在蓝花粗瓷碗里,看着就有食欲。有一次在坝上,吃饭人太多,老板娘忙不过来,我自荐炒菜,“这是主妇的家庭作业”。卷了袖子,快速洗切,糖醋白菜,醋溜土豆丝,疙瘩汤,哗哗地上,同行的吃客们大声说“姐姐,求求您少放点盐成吗?”

我在国外也下过馆子,品西餐,味道同国内差不多,就是“贵”。在法国巴黎吃的那家饭馆不大,是个小错层,相当于“成都小吃”规模。桌椅也很小,大部分是双人对座格局。桌布是红白格子的,很像50年前老电影里的小镇饭馆。半圆形的柜台里有咖啡机,白色牛奶壶、深褐色咖啡壶、陶瓷咖啡杯、黄橙橙的橘子汁玻璃杯和一小筐的各式面包,架子上是琳琅满目的各类酒和饮料。

靠窗坐着的老人看一本很厚、很旧的书,手边的咖啡冒着热气。柜台旁站着个小姑娘,穿着大衣、高靴,在柜台上翻一本书。空座位多着呢,怎么不坐呢?“八成是减肥呢吧。”隔壁的几张桌子被合在一起了,是一些韩国留学生,发言挺热烈,一个个脸涨得通红,但声音压得很低,好像是社团活动。这儿有点像中国的茶馆,来的都是朋友、熟人、街坊。进来个胖胖的老大爷,跟每个人打招呼,他什么都没说,服务员就端来了咖啡。他拿着报纸细细看,偶尔喝一口咖啡,看来打算在这个暖和的地方度过整个下午。

我们要了比萨饼,加糖加奶的咖啡,要了一扎叫“1664”的啤酒和一份蛋糕。等了很久,晚来的大胡子男人和一家带孩子的都吃上了,我们的还没来,“法国人也厚亲薄疏”,没辙。交钱的时候,收款的大叔笑着捏着零钱不撒手,呵呵,要小费呢。我不知道应该给多少?先拨了一个二块的,他笑笑,没走,我又撥了一个,OK,走了。

现在饭馆多了,可以选择的余地大,有钱的,没钱的,烧包的,摆谱的,请老外的,情人约会的都能找到合适的地方。马季相声里说,“结婚要去同和居,离婚就去狗不理……”

人很奇怪,以前有人请吃饭是很激动、荣耀、稀罕的事,沐浴更衣,吹头发擦皮鞋。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请客成了稀松平常的事。这年头可能没房子,但请客吃饭没问题。同学聚会,朋友聊天,同事联系感情,升职称,生儿子,什么理由都行。对不少年轻人来说,餐馆成了“第一食堂”。

下馆子对我不再是享受。跨半个城市赶去吃顿饭,交通那么乱,打车又难又贵,开车还不能喝酒,一吃就是半天,浓油赤酱对健康不利,“不太合算”。现在的北京城,点个清炒油麦菜,上面全是明晃晃的油。而蔬菜水果淡而无味,鸡不鲜、肉不香、菜不甜,不得不靠大量的调味品来提味儿,下饭馆的乐趣没啦。

我觉得最好的饭馆是“我家厨房”。前不久,在一家豪华饭店开新闻发布会,听说招待晚宴每人好几百的标准。那个大虾比手掌还长,只是一直忙着回答提问的我,看着冰凉凝固的乳白色水晶虾,完全没有了食欲。晚上回家煮了一碗面条,放葱花,泼辣椒油,热呼呼地香掉舌头,成本“一块钱”。

今天要下班时,头儿电话说,“晚上陪××客人去C地吃饭!”我心情立刻很糟,觉得是个巨大的负担,找理由推掉。头儿不高兴地说:“你以为我想去啊,这是工作!”天呐,不过二十几年,下饭馆成工作了?

高一三班那些难以拾起的记忆 第5篇

一年前,我们还都是孩子 一起走到了这个学校 那时什么都不懂

只知道到了一个新学校很感觉新鲜 渐渐的一天一天的过去

和这个集体生活在一起成了一种习惯 虽然每天过得都很平淡 可是就在不知不觉中

我们大家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虽然平时也有个小打小闹

可是那往往是我们最真实的时候 在课堂上我们会调皮的捣乱纪律 然后让老师上不下去课 这就是我们。

当班里有人难过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安慰她 这就是我们。

当我们集体犯错误老师在在训我们的时候 我们还是一副什么都不怕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

当我们一起唱着我们的歌的时候 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属于我们的

我们一起经历过的还有太多太多是说不完的 而现在都已成为我的回忆

有时候我会刻意的想一些我们在一起发生过的事 因为我害怕时间长了 有些事终究还是会忘记 有人都说跟同学是最快乐的 因为同学之间的感情是最纯真的 在此之前的时候还没觉得

到了现在这种感觉就越来越强烈了 才发现离开这个集体自己是那么的不舍 可以说我足够坚强

在黑板上留下了我给大家搞怪的话

在桌子上留下了我的一句话有了兄弟 绝对无敌 在这里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脚印

在我心里留下我们一起经历的所有事情 也许我并不知道这个校园之外的世界有多大 我不知道我到一个新的社会中还要多久才适应 尽管还有许多的不知道 但是我都已长大

以后的路上我还是必须一个人去面对 不知道永远有多远,未来有多长

总是一遍一遍吃着告别宴,喝着离别酒

舍不得那些岁月,岁月还是匆匆而过 舍不得那些告别,告别还是没有停下脚步 舍不得那些缘分,缘分还是渐渐走散 曾经的人,过去的事 那些散落的记忆

零碎的青春泛黄的记忆随笔 第6篇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们喜欢用青春这个词,来描述我们的生活,又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在我们的青春岁月里多愁善感。如今,我们习惯一个人听着有关青春的歌,看着有关青春的电影,拾取一路上的零零碎碎。

去年的如今,我在为我的大学咬牙最后一搏,今天,坐在并不满意却在意料之中的大学里平静地看待过去,其实,有些事过去就没那么在意,有些路,只是有关青春的一个拐角罢了。

小时候,青春意味着快快长大,稍稍大些后,青春就是关于我的一切,现在啊,越来越不明白青春这个东西了,只知道现在的我们正在拥有它,却不是永恒。过去的它一直都在,而我们却不会去思考它,只留下了点点滴滴地回忆给了现在的我们。也许啊,只有到了现在这个还有关青春的年纪,才会再回头去怀念、去思考那过去的人和景,物与事吧。毕竟,他们与青春有关。

一直以为,青春就是一段特定的时光,一条必经的小路,一个人可以头也不回地走完这条必经之路。但是走过了一段才会发现,那些记忆里的青春是零零碎碎的画面,在这些画面里,我们走过无数拐角,遇见各色各样的人和事,我们哭过,笑过,奋斗过,失落过……当然,这一切都还没有结束,只是告了一个段落。

青春是美好的,拥有过的人都喜欢去怀念,无论是奋斗的青春,还是挥霍的青春,只要是青春,总归是有故事的。但是,青春的岁月就像人的生命一样,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小小的.过往,不会永恒,我们要懂得珍惜这样的岁月,去珍藏有关它的记忆。

那年高中,是青春里一段特殊的岁月,这段岁月里包含了太多太多,充斥着酸甜苦辣,形影不离就是兄弟,亲密无间就是爱情,名列前茅就是优秀。。。当然,最难忘的日子肯定是高三那一年,我们习惯在冬天的清晨穿越有点昏黑的寒冷,我们习惯在每一个睡意昏沉的课间倒下,我们习惯在漫无止境的试卷上奋笔疾书,我们习惯在每一个的奋斗的晚上思考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喜欢冬日的暖阳,喜欢那小清新的文字……我们在每一次考试过后伤心的哭泣或是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我们努力把心中那对于某某的爱慕压在心底,我们总是在老师的催眠曲中不知不觉地倒下……。最终,我们远离这段让人既爱又恨的时光,今天,我成了一个旁观者,好像看见了曾经的自己。那一段取名叫做青春的故事开始在青春纪念册中渐渐泛黄,散发着墨迹书香……

上一篇:搞好扶贫开发 增加农民收入下一篇:教工团支部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