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24-05-27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0篇)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1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教学伊始,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学生初读,自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交流诗题意思,指导读出节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读题目,即读出了节奏,又读出了内容。学生清楚的知道谁送谁、送的地点、送的目的地。(2)、了解背景,指导读出味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插入传说。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因此在读“黄鹤楼”时声调可以稍上扬。(3)扬州是个什么地方呢?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4)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轻松、愉悦。(5)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读中感悟诗情,进入诗境。(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说说李白为什么要送别孟浩然?他们是什么关系?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融想象与诵读中。(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再读中知道,“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到这里时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觉得小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因此,教学不能枯燥的分析、机械的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并在读中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而使朗读指导“虚”“实”并用。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所作的送别名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教学时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教学开始,背诵相关的送别诗,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第二步,知诗人,通过学生课外积累和课上老师出示,对于诗人有一定的了解。第三步,读通诗句。会认两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一个“朝”,一个“舍”,通过“舍”字的演变,让学生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学会了“舍”的意思。

第四步:知诗意。

通过学生自己去抓字眼,明白诗句中一部分字词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通过问学生“读者这样的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既理解了诗意,有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第五步:悟诗情

我考虑如何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充实这些略去的画面,让他们在读悟之间有所见。因为唯有如此,诗歌短短的28个字才能在学生头脑里丰满充盈起来,升华成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也才能真正走入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达致心灵契合。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都凝聚到了一杯酒里。追忆往昔,遥想将来,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对故人说。临别之际,诗人却只是一次有一次地举起酒杯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想说的话,想表的情都化为了一杯酒,这一杯酒的分量由此可见。不难发现,酒即是这首诗中负载诗人灵魂,折射诗人心志的一个意象。

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所有想象的画面,所有由画面激发出的情感,最后也归宿到一杯酒里。于是,“体会酒中之情”作为我这堂课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

首先,创设情境。诗人王维陪着元二一夜喝酒到天亮。质疑:诗人会在这一夜说些什么?来体会两位友人之间的不舍。

再创设情境,元二此去的地方为安西,他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好朋友,“你” 会对他说些什么。再次体会友人之间的不舍和担忧„„

接着出示图片:阳关路,想象元二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从中体会出担忧、关爱„„

最后点出,王维在元二去安西后不满六年就于世长辞,世人作曲《阳关三叠》来纪念此段友谊,配乐诵读。情感升华。

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他们是深深的友谊,是绵绵的思念,还有王维对元二无限的担忧和关怀。当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杯酒便具有了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将学生与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读起来声声入情。

但我总觉得本堂课还不够完美,学生领悟诗意没有说出诗的韵味,在后面的朗读感悟中,并没有使整体的学生完全地投入,去读、去体会,希望以后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读诗的兴趣更加高涨。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2篇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鹤 孟 陵 辞 唯 孟浩然 广陵 渭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流程】

古诗两首

——“问题发现生成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说训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2.学生背诵积累。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组间展评 1.出示生字新词:

鹤 孟 陵 辞 唯 孟浩然 广陵 渭城

2.小组合作,自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说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用词恰当)朗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合作探究,生成问题

1.小组内交流各自预习时提出的问题,选择1-2个值得共同研究的问题,作为小组生成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交流,生成问题。

四、梳理问题 拓展提升

1.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提出的问题,选择1-2个值得共同研究的问题,作为班级共同问题。

2.学生根据生成的班级问题,在课本上做好批注,准备展讲汇报

五、拓展延伸 提升意义

20古诗两首

——“问题解决展示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复习回顾

听说训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二、预习检测 组间展评

鹤 孟 陵 辞 唯 孟浩然 广陵 渭城

三、创设情境 复习回顾 我会默写

四、呈现问题,合作探究

想象诗歌描绘怎样的情景?

五、展示对话,规范指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六、总结提升,优化提炼 说说这一节课的收获。

七、拓展延伸,提升意义

1.根据生成的班级问题,课下继续预习课文,完善自己的批注,准备汇报展讲。

2.继续完善本课的预习评价单。

教后小记: 1.查找几首送别诗。2.背诵、能默写这首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 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 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 解诗题

1. 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 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 (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 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文俱出色。

3. 解诗题:一天, 苏轼和朋友们聚会, 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 非常高兴, 兴之所至, 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 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 明大意

1. 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 画出生字。

2. 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 (词语可课前板书, 也可做成卡片。)

3. 再读。自由读诗句, 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 要求读正确, 读流利。

4. 教师范读, 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 再指名读, 齐读, 要求读出停顿, 读出感情。

6. 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 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 悟诗情

1.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再读诗句, 对照插图细细品味,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 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 荷叶枯萎了, 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 菊残

交流:秋风中, 虽然菊花凋谢了, 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 你想对它说什么?

(3) 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 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 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 秋天还是一个____的季节!

4. 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 写生字

1. 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 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 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 学生认读。

4. 学生观察字形, 交流怎样识记, 怎样写正确, 写美观。

5. 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

6. 小组展示, 欣赏评价。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 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 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 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 京兆万年 (今陕西长安) 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 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 指名读, 同桌互读, 小组读、齐读。

(2) 范读、画出停顿, 再齐读。

4.明诗意。

(1) 词语点拨:寒山 (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斜 (石子的小路, 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 (白云升腾的地方) 、坐 (因为) 、二月花 (二月春天的花) 等。

(2) 《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 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 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 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 看到这火红的枫叶, 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 (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 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 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 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4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会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课题。)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运用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

对“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事世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的特点。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师:(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住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份送别的情意吧!

(3)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3.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4.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5.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了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的一份真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在一起度过了40多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想想怎样送呢?

4.师生话别,共勉。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5篇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马宁

一、诗词导入 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老师想问问大家有没有看过《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我们今天也来六x班诗词大会,看谁反应快。玩选择题和飞花令。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分别跟吟和梅有关的诗歌。(出示课件)

二、准确朗读,把握节奏。

你能读好这两首诗吗?分别找两个学生读一下。(找生读)质疑:这两首都是七言绝句,怎么我发现这两位读的节奏和断句方式却不同啊?到底谁对谁错?(生解释)

总结:一首诗的朗诵节奏要根据诗的意思去决定的,可不要生搬硬套。同学们,诗歌是一种特殊格式的歌曲,很适合吟诵。吟诵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这第一首《石灰吟》,我和大家接龙读,我来前半句,你们接后半句。(师生共读)换种读法,男生一句,女生一句。(生生共读)。还有一种是回读,师解释回读,请学生用此方法朗读。评价:同学们读出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很不错。

三、想象画面,把握特点

不过古人常说:“诗以意境为最上”,要打开意境这扇神秘的大门,非想象二字莫属。不信,你看这几个词(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看完石灰炼制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找两个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好这几个词。(个别读、齐读)

引:原来这看是平凡的石灰竟然要经历如此多的磨难,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让我一块带着敬佩之情再读此诗。(配乐朗读)

好一个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了这清白,它不惜要忍受——千锤万击,要经过——烈火焚烧、甚至不怕——粉骨碎身,能做到这些,正是源于石灰心中坚定的志向,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介绍生平,感受志向

言有尽而意无穷,你觉得于谦十二岁写下这首诗,仅仅是想赞美石灰吗?(生说)

也许了解了于谦那跌宕起伏的一生后,你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的理解。出示于谦生平(生读)

此时,对照这首诗,你有什么什么新的发现?(引出于谦高尚的品质)总结:那不怕粉骨碎身的石灰不就是在坎坷中誓不低头的于谦吗?石灰把它的清白留在了人间,于谦又把他的什么留在了人间呢?(生谈品质)

读出那个一身正气、坚强不屈的于谦。(生再次带着感情读)(出示于谦清正廉洁的资料)

谁曾想到,十二岁一首《石灰吟》,竟然成了他一生的追求。那就是:粉骨随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齐读)

五、总结方法,自学《墨梅》

总结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学习《石灰吟》的? 根据要求,自学《墨梅》这首诗。

(学生汇报交流诗歌意思,重点提示淡墨痕)谈论人物形象时,相机提问墨梅与王冕有什么相通之处?进一步强化托物言志的写法。不在乎外表,不要人夸的墨梅,不给达官贵人作画的王冕都有一副傲骨。再读此诗,读出墨梅的淡雅和诗人远大的志向。

六、总结写法,拓展升华

同学们,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当一块纯白无暇的石灰,还是一朵淡雅清香的墨梅?(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相机评价:选择做石灰,就选择当一名战士,要有那粉骨碎身全不怕的气概;选择做墨梅,就选择当一名寒士,要有只流清气满乾坤的傲骨。

不管选谁,我们至少要知道这种借助事物表达志向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同学们,老师搜集了不少写梅花的诗歌,我知道写不同事物,代表不同的志向,你看同样写梅花,表达的志向是否相同呢?(注意诗中梅花的特点)(生说梅花代表的志向)

作业:朗读《练习六》中的《马诗》,搜集作者生平资料,研究一下这首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

板书: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

墨梅

会读

托物言志

会意

战士

寒士

会想

四上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男、女读。

10、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四)解诗意

大家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相互讨论。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了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

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西边的)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C、老朋友,你在他乡一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失,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练习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情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五、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来背一背? 2.师:谁来说说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2.读诗句,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2.读诗句,明诗意。(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4)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入诗境,悟诗情 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预设二:美酒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③、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指导朗读。

⑤、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作业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板书:景:朝雨客舍柳色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古诗两首》教学(B) 第8篇

(一) 师: (上课伊始, 播放古琴曲《送别》) 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 (离别、伤感、依依惜别……)

是呀, 世间最珍贵的是朋友间的友情, 最难舍的是“别情”。古时由于道路崎岖难行, 交通工具落后, 朋友一别动辄多年, 再会无期。所以临别时, 不光是备酒饯行, 折柳相送, 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这节课, 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情境, 一同见证一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二) 播放伴奏曲《送别》, 请学生朗读两首古诗, 同时纠正读音。

(三) 师: (出示两首诗) 既然都是送别诗, 你认为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呢?读后交流。

预设一:诗题的形式相同。

预设二:内容上都描写了美景。

预设三:都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渲染和诵读, 可以使学生积极调动各种情感触觉以感悟诗歌的意境, 易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且通过诵读, 初步了解两首诗的相同之处。】

二、品读诗题, 感知诗人

(一) 自读诗题, 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二) 比较诗题, 畅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凸显主题)

预设二:都有地名, “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师:广陵即扬州, 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当时是唐朝的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 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 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 一个是“孟浩然”, 一个是“元二”。

(三) 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 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 保家卫国。)

师:现在你知道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谁去哪里?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 整体把握, 有了较充分的个体思考, 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 也才能自如走进诗境。】

三、品读诗文, 感受美景

(一) 刚才同学们发现了两首诗中的美景, 你能带领我们去欣赏一下吗?

预设一: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 而孟浩然又是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出发, 所以一路上是赏不尽的人间胜景。

展开想象, 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阳春三月, 柳絮飘飞, 远远看去, 白茫茫的, 如烟雾一般;阳春三月, 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 桑叶肥, 青杏小, 菜花香。)

预设二:渭城朝雨客舍青青

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 元二奉朝廷的使命去安西, 友人相送, 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 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于是, 这两个人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 结合诗句, 说说第二天清晨他们看到了什么。

(清晨, 一场如酥小雨, 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绿柳, 被雨水冲洗得更加苍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

(二) 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1.同是故人, 所指不同。前一句指孟浩然, 后一句指王维自己。

2.把“渭城”与“阳关”也标到之前的地图课件上。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 (“西辞”指向西告别, 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 是向东告别, 向西而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鉴赏为主,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体现个性化的解读。再随机点拨“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相似点, 并配合地图理解, 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心情, 领悟诗的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融入诗境, 领悟诗情

(一) 虽身处于美景之中, 但离别的心情如何? (不舍、不忍离去……)

(二) 从哪句诗、哪个词最能看出李白和王维对友人也是依依不舍的呢?

(三)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是什么意思? (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 江南三月, 风景如画, 气候宜人, 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 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此时此刻, 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 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是来送朋友的, 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 他心里很孤单。)

(四) 教师引读。

师:是啊, 过尽千帆眼不见, 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 当孟浩然坐的帆船渐行渐远, 只留下李白一人伫立江边, 在他眼里只看到—— (生接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不忍离别, 渴望再看一眼孟浩然, 于是他又登上黄鹤楼, 可是见到的依然是—— (生接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一句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五) 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 但是他们的心情略有不同。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况且是在烟花三月, 一路上有看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 面对的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 此时一别, 生死难料, 更别提重逢。同学们, 假如你是王维, 你的心情又如何?从哪句体会到的?

1.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

2.情景再现, 请学生表演, 体会送者与被送者“生离死别”过程中的温暖。

3.配乐《阳关三叠》,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表演, 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通过想象和多媒体课件把繁华的扬州与萧条的安西进行对比, 让学生感悟李白与王维不同的复杂心情。在一次次的朗读中, 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

五、下笔成文学做人 (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古诗, 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 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 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 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的友谊, 感受到他们为朋友担忧、替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同学们, 用你的文字、你的方式, 任选一首诗改成文章, 传递诗人对友人真诚的情意吧!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9篇

20古诗两首 第10篇

(共案)

主备人:陈超 执教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2过程目标:

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情感目标: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

2、收集写送别的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生自古伤离别。面对自己亲密的知心朋友,我们多么希望能一直相聚,永不分离。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古诗二首》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送别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揭题、解题

①揭题:注意“孟(meng)”的读音及写法。②解题: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2、了解背景(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①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②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③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理解诗意

①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②集体交流,结合长江图弄懂“西辞”的含义,明确黄鹤楼、广陵之地理位置,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入境悟请

①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②细细品读古诗

黄鹤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昔日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诗中恰逢阳春三月。想象表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情?

李白这是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李白何来心情赏春呢?他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课件出示引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感悟“孤帆”

古代水上运输最为重要,而长江自古又是水上交通要道,且扬州是当时的繁华都市,此时的长江一定是过尽千帆,诗中为何说“孤帆”呢?(学生自主感悟)总结: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惟有孟浩然。

5、诵读全诗(配乐《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寄托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情厚谊,至今被人们传颂,我们再来看看王唯如何抒发与友人的离别情。

1、解诗题 ①轻声读诗题

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评价)这首诗还叫什么名字?(渭城曲、阳关三叠)②二读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王维你知道什么?

3、解诗意

①自学(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自己的解释与感受)

② 汇报(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③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4、悟诗情

①你静静的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

②示渭城图,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示安西了。④阳关以西景象图(课件)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⑤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深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再多的话语却道不尽离别意,只能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⑥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受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再来一杯:(做举杯动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⑦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在送他一程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配乐诵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延伸巩固入诗境

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

1、古诗大汇聚

2、选诗齐研读,四人小组,合作研读一古诗,感悟这是怎样的别离?

3、总结:每一首诗都有一个令人心灵震动的“情”字。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让我们再来吟诵这两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三、课外延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中任选一首,改写成现代散文。

【板书设计】第一首 叙事 依依惜别

写景

第二首 环境描写

上一篇:安徽省立医院住院医师培训轮转出科考试试题-泌尿外科下一篇:忠诚于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