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论文范文

2024-05-23

边塞诗论文范文(精选6篇)

边塞诗论文 第1篇

摘要

共同背景和近似经历形成高、岑诗歌的共同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个性、气质、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差异造成二人诗风的不同点:高诗悲壮而沉郁苍凉,岑诗悲壮而昂扬豪迈;高诗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细绘精描,寓情于景;高诗语言沉实质朴,岑诗用语峻逸奇丽。二人的共性和个性都体现出时代的主旋律,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高适 岑参 边塞诗 风格

在我国文学史上,盛唐边塞诗是一枝艳丽的奇葩。这些以反映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不同时代的读者,至今仍为人们喜爱和吟诵。其中高适和岑参的作品,成就突出,尤被看重。他们的友人杜甫曾说:“高岑 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此后诗界都以“高岑”并称,公认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

高适、岑参生活的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时代的精神特点。高适、岑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把边塞诗的创作推向高峰,形成了既有共同风格,又有各自特点的诗歌流派。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对高、岑边塞诗有个较全面的认识。

边塞诗的创作和诗风的形成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的创作和诗风的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的。

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民生富绰,是东方最强盛的封建帝国,国家 和民族都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局面。

在政治上,唐王朝采取抑制豪门世族地主势力,支持、吸纳寒门庶族的开明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修改《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旧唐书·高士廉传》)这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等级制度的改革,激励了寒门出身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当时唐政权特别重视以军功取士,唐高宗李治时下令重修《氏族志》,进一步规定“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旧唐书·李义府传》)明人胡震亨说:“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 府,蹑级进身。”这就更从政治制度上鼓励中下层知识分子走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道路。“从军报国”,以军功“蹑级进身”成了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遍的愿望和追求,成了一时的风尚。“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这些歌吟都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从军报国获取功名的豪情壮志。这种政治环境也直接地推动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唐政权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而进行的保卫、管理边疆的斗争,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唐王朝建立之后,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的长期分裂的局面,恢复西汉时期边疆范围的管理和经营,抗击游牧部民族统治者的滋扰。盛唐时期,中央政府围绕西域和北方边疆,与吐蕃、契丹统治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据统计,自开元元年至 天宝十四年这43年间发生的边塞战争达九十余次。这些斗争本质上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消除边患的斗争,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鲁迅先生曾经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鲁迅《坟·看镜有感》)[1](P63)这些斗争也就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们向往边疆,报国立功,“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踊跃投笔从戎。盛唐边塞诗就是在这样一个深厚的现实土壤中生长和繁荣起来的。

当时向往和关心边塞,写和边塞诗有关的诗人很多,其中包括李白、杜甫等,但是真正有边塞军旅生活的诗人并不多。高适、岑参亲身经历边塞的时间最长,创作也最多,成绩卓著,风格鲜明,代表着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特点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创作是在共同的时代氛围、政治条件和现实土壤中进行的,他们的思想倾向、理想追求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合拍,这就使得他们的作品带有时代的烙印,在总体基调上有共同点。他们有相似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这就更加强化了这些共同点。高、岑都出身于衰败的官僚家庭,因家境败落而经受过生活困顿,较多地接近和了解民众的生活和情感;他们都心怀济世之志,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和进取精神;他们都曾经中过科举,又因不得志而终于走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的道路。高适于开元二十年到东北边塞安信王李祎幕府,虽未能入幕,但在边塞游历两年,体验了对契丹的战争;天宝九年出使清夷军送兵,在边塞生活了近三个月;天宝十二年到河西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军塞外,并以次升迁,成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旧唐书·高适传》)岑参于天宝八年出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历时三年,天宝十三年再度出塞,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僚,又历时三年。他在艰苦的西域从军六年之久,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由于他们有长时间的边 塞生活经历,因而对边塞生活的艰苦,对将士们的思想感情和英勇奋战的精神,有很多共同体验和感受,这也就使他们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更加鲜明。

高、岑边塞诗作为流派的共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抒发为国安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

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高适《登陇》:“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不惜身家性命的豪情壮志。这种报国志愿和建功的向往,渗透在对艰苦的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中,渗透在将士为国奋战的颂扬中,渗透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渗透在思乡情节的自勉中。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高适《自蓟北归》)“早知安边计,未尽平生怀。”(岑参《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但他们 并未放弃对理想的抱负和执着的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因此,他们的边塞诗都洋溢着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

第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比如高适的《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去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面刀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他如高适的《燕歌行》《送浑将军出塞》,岑参的《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全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是高适、岑参边塞诗最激动人心的共同主题。这些作品着力描写边塞奇险的战场景观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描写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苦战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突出表现了盛唐边塞战争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高岑边塞诗 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2](P137)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3](P35)悲壮,是人们公认的高岑边塞诗的基调。在他们的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

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而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节气使人感受崇高,而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而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背井离乡,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悲壮的格调,给人以悲壮的情感体验。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说出了高岑悲壮风格的共同性和从这种风格中所获得的复杂感受。

高岑边塞诗的这些共同特点,即是属于辛文房所说的“风骨”的性质,也就是说,这是高适和岑参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品质上最根本的特点,是其独特的一面,也是这一流派与其他流派区别的主要标志。

高适岑参诗的不同点

高适,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两位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有共同的风格,如前所述。但他们又有各自的艺术个性,有各自的艺术特点。

由于他们个性、气质的差异,关注生活的角度和着重点的不同,从军的经历不尽一样,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有差别,这些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色彩。这些不同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在悲壮的共同格调下,高适诗悲壮而沉郁苍凉,岑参诗悲壮而昂扬豪迈。这种艺术气质的不同,从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和岑参的代表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就可明显看出。这两首诗都写“汉将辞家破残贼”(高诗)和“上将拥旌西出征”(岑诗)的战争场面,都写“胡骑凭陵杂风雨”(高诗)和“虏塞兵气连云屯”(岑诗)的两军对峙的严峻气氛,都写唐军“摐金伐鼓”、“旌旆逶迤”(高诗)和“四边伐鼓”“三军大呼”(岑诗)的军威和强大气势,都写“相看白刃血纷纷”(高诗)和“战场白骨缠草根”(岑诗)的浴血奋战的惨烈情景„„且都写得气势磅礴,场面壮烈,形成了浓厚的悲壮格调。但高诗中同时又抒写了唐军中兵将的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了边帅的轻敌失策(“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写了边患难平,征人久戍难归、思家不得的忧愤和对腐败无能将帅的怨恨(“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仍忆李将军”)主题深刻而丰富,风格沉郁而苍凉。而岑诗中就没有这种苍凉的色调,它主题很单纯,就是放声歌颂唐西征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其将帅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其士卒:“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通篇洋溢着一种昂扬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高、岑边塞诗悲壮风格的这种不同特点,在他们其他作品中也明显可看到。高适《蓟门五首》“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写出了将士不畏强虏,奋 不顾身的精神,又对战事充满了沉重的忧愁。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完全写将士出征敌虏的情形,写狂风暴雪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全军上下那种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豪信心,显示了他诗歌的悲壮豪迈风采。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悲壮风格的这种差异,反映出两个人的个性,气质和对边关战事的关注角度的不同,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尚节义”(《旧唐书·高适传》)较多地关注安边策略、将帅气节才干;他前期生活坎坷,长期流浪,更可了解民生疾苦,也更关注戍边士卒的苦难,因而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在他的边塞诗中常感发浓重的忧思,带有沉郁苍凉的色调。岑参工于“缀文”,“常怀逸念”带有浪漫气质,他更关注战场的胜利和功业,易感受振奋昂扬的事物,其作品更多的表现出慷慨激昂,雄迈豪放的气派。

第二在艺术手法上,高适偏重于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在叙述中抒发主观情绪和感受,岑参长于描写,注重客体情景的描绘,寓情于景。

高适的《燕歌行》就是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成的。用诗体的语言叙述战争的场面:“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竭石间。„„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用带有浓重主观情感的语言和写实的手法叙述战争的过程场景。同时又夹入议论性的主观看法和感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仍忆李将军。”这些带有议论性的文字,直接抒写了作者的感叹和忧愤。这正如唐人所说“高适多胸臆语。”这种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的写法,主体形象突出,作品更有理性色彩。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但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展示出战场的情景和气氛:“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出征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在诗中,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战鼓雷鸣,三军呼啸,兵气连云,白骨缠草等壮观景象,都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情景交融,使战场上的客体突出鲜明,让人如临其境。

高适诗不注重边塞风光的描写,即使写景也是触景生情几句,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现实主义的白描叙述则是他诗歌的主要特色。如:“边城十一月,雪雨乱霏霏”;“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古镇青山口,塞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等,这些写积雪,塞风的诗句,只是衬托作者多军旅悲苦生活的现实感受,也是作者触景生情的现实体验的概括。

岑参诗中有大量的边塞风光的生动描写,倾注着他热爱边疆的深厚感情,以雄奇的风光景色寄托作者的豪情壮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千 古绝唱,其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肃杀奇寒,北风飞雪,被作者描绘成了春风中的万树梨花,读来壮美而又充满生命力。在岑参的边塞诗中,人们所罕见的边塞自然景色都被摄入其中,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描写的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又如《火山云歌送别》中,对火云的描写:“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对热海的描写:“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这些沙漠中奇寒,酷热的景物,被夸张的手法描绘的奇丽,壮观,富有想象力,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卷五引)[2](P137)这个论断是准确的。

高、岑边塞诗的艺术特点不同,除了他们的个性差异外,也同他们从军的经历有关。高适在写作边塞诗的高峰期,尽管他两次到过边塞,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他并没有真正入伍,是以漫游者的眼光观察生活,对行伍生活的了解和感受仍欠深刻,当他真正入哥舒翰幕府之后,即渐居高位,心中更多装的是报效皇恩,情感和视角都发生了变化,边塞诗的创作也渐稀少。而岑参一开始就加入军旅,与战士们共同生活了六年之多,“往来鞍马烽尘间„„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辛文房《唐才子传》)对行伍生活有深厚的感情,对边塞风光也情有独钟,以浓重的笔墨描写,赞颂他所熟知,热爱的事物,从而形成他高昂豪放,浪漫亮丽,其他边塞诗人难以企及的独特的艺术特点。

第三,在语言风格上,高适沉实质朴,岑参峻逸奇丽,亦即清人刘熙载所说的“岑超高实”这是与以上所说的不同艺术手法相联系的。高适在艺术表现上偏重于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语言讲求“达意”。岑参注重描写,语言运用上更讲求意境的新奇和语言的形象有力。如高适的《燕歌行》写军容:“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出征军气势浩大,而用语简朴质实。岑参的《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呈高开府》写同样的情景:“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一个“拂”字和一个“震”字,把旌旗漫卷,鼓声惊天动地的军容声势,形容得淋漓尽致而富有动力感,显现出语言的浪漫和奇巧。又如高适写边塞风景:“风飓生惨烈,雨血暗天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望沙漠垂,漫天雪皑皑”。语言同样沉实质朴。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描写的风雪却另是一番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意奇、景奇,语奇,使人感到风雪浪漫而绮丽的生命力。又如岑参写风沙:“轮台九月风夜吼”,“飒飒胡沙迸入面”“风头如刀面如割”。诗中个的“吼”字,“迸”字,“割”字,把风沙的威势,凶猛和力量都写的传神逼真,表现出了语言峻逸奇丽的特点。岑参这种运用语言的能力,得益于他的学识和艺术素养的积累。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博鉴经史,尤工缀文,属词尚清,用心良苦”,加上他对塞外风光的熟识,钟爱和敏感,使他在语言艺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

结束语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都很鲜明突出。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都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主旋律,其个性又百花齐放。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所以有永久魅力,原因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杂文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2]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边塞诗论文 第2篇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所以,唐代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阅读这些边塞诗,体味诗中所蕴含的细腻复杂的情感,是对高中生鉴赏诗歌的基本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能够把握住诗歌描写的主体形象,根据人物形象的不同来揣摩不同诗歌的情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也许会容易一些。边塞诗中一般有三类人物形象及相应的情感抒发:

对统治者,讽刺与劝谏。

由于看到战争的惨烈以及对人民生活的破坏,边塞诗中对统治者

的态度常常是讽刺其无能或穷兵黩武,控诉战争惨烈,劝谏其休养生息,表达反战的主题。比如“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许浑《塞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再如高适的名篇《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国难当头,边烽告急,将士奉命出征。诗人用对比手法摆出事实,虽未下褒贬断语,但强烈的艺术效果已使人感到沉痛、悲愤,士兵在战斗中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中却在第一文库网歌舞升平,极尽声色之娱。两相对比,是多么不公平。在此,对无能的将领的讽刺淋漓尽致。还有边塞诗另一代表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的表现了对军中黑暗的不满,委婉地讽刺了将领的无能。

对将士,赞扬与同情,思乡念亲。

保家卫国的将士是边塞诗中常歌咏的对象,是经常被描写的主要人物形象。围绕这一形象,诗人主要抒写下面几种情感。

首先,由于塞外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惨烈,感叹将士生活之艰苦。边塞天气恶劣,军中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不仅要御敌,还要忍受大自然带来的苦难。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写了轮台秋冬的天气状况:“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士们走在这样的天气里,“风头如刀面如割”,而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

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正是戍边将士生活的写实,其艰苦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其次,赞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因为塞外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苦,更反衬出将士不畏艰难,保卫边陲的精神与豪情。仍以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环境的恶劣只是对人物精神的反衬。作者接着就写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其中所表现的昂扬斗志和英勇无畏就是当时将士精神面貌的一个真实写照。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赴敌,不顾生死,其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后来者的一种巨大鼓舞。

最后,思乡念亲也是以将士为主体的边塞诗的重要情感内容。“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人将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的双重情感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双重的情感力度,把这种双方互忆互恋的痛苦心理描写得哀婉动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一首诗中常常写出两种矛盾的情感,如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心情更

加真实动人,使作品更增加了艺术魅力。

于自己,赞叹边塞风光,渴望建功立业。

还有一类边塞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与浴血奋战的将士,而主要抒发诗人自己到边塞的所见所感。

李颀边塞诗浅析 第3篇

李颀 (690?—754?) , 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 赵郡 (今河北赵县) 人, 长期居住于颍县 (今河南登封西) 。开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 官新乡尉, 不久去官。颀有东川 (颍水支流) 别业, 世称李东川, 曾被误为四川人。全唐诗收其诗作3卷124首。新旧唐书均无记载, 但在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中有传传世, 赞其:“多放浪之语, 足可震荡心神。”李颀少时任侠, 出入两京交游权贵, 希冀仕途有成, 后闭门读书数年方才及第, 久未升迁, 后归隐于东川, 时往来于长安洛阳之间, 隐居期间醉心于炼丹求道, 学佛诵经。与当时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等均有交往。李颀长于七律七古, 诗多歌咏边塞、描绘音乐, 赠别友人, 咏史怀古之作。

二、李颀边塞诗评析

李颀诗作边塞诗只有五首, 然而被予以相当高的评价, 亦是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李颀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本为乐府古题。唐诗中写当代之事, 常以汉代唐, 借古讽今, 所以题前着一“古”字。诗开头用互文手法先写紧张单调的军旅生活。日夜警惕着有时爬到山上观望烽火台, 有时又在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不论登山或者傍水都要随时准备打仗。三、四句接着描绘:在风沙弥漫的漆黑夜晚, 伴着将士的只有军营中巡夜敲击的刁斗和声声幽怨的琵琶。“刁斗”, 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 容量一斗。白天煮饭, 晚上用作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前三句实写第四句用典, 虚实结合。接着, 诗人又着墨于环境的艰苦, 营地驻扎之处是绵延的荒漠, 没有城池可以依附, 雨雪纷纷与大漠连成一片, 可见气候酷寒恶劣。接着两句反面烘托, 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双双哀伤怨恨啼哭落泪, 何况远来戍边的“行人”呢?边陲险恶, 班师还朝便是将士的最大希望了。可是“玉门被遮”, 归家仍无希望。据《史记·大宛传》记载, 汉武帝时, 李广利率军攻大宛求良马, 因饥饿攻战不利, 请罢兵。帝闻之大怒, 派人遮断玉门关, 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罢兵不能, 只好继续跟随将帅拼命战斗, 而拼命死战的结果是埋骨荒野。将士们苦寒戍边征战沙场求得的竟是“空见蒲桃入汉家”。“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求天马通西域, 轻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 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 弥望皆是。最后一句用典故讽喻帝王好大喜功不顾将士性命, 既非保国亦非开边无有寸土之功, 而只是将胡地植物入了汉宫。先层层推进最后画龙点睛, 显出此诗巨大的讽喻力。本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此诗先用双声“刁斗”和“琵琶”, 后用叠字“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 不但在语意上起了强调作用, 更显音节之美, 雄奇悲壮骨气老劲。

另外, 李颀其他的边塞诗《古意》、两首《塞下曲》和《古塞下曲》也颇受好评。

从诗歌主题上分析, 李颀边塞诗善于塑造不畏生死的英雄形象, 表现边关将士的慷慨气概, 赞颂他们立功报国的热情。《古意》中的“幽燕客”轻生死, 重义气;首先“男儿”两字先树立了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少小幽燕客”, 介绍了这位勇敢的男儿来自自古民风尚勇武重豪侠的幽燕之地。他敢在马蹄之下与人赌输赢, 从来就不会看中自己的性命, 所以在战场上也奋勇作战, 使敌人惧怕不敢再向前。接着又抓住主人公的体貌特征, 胡鬚来描绘。勇猛刚烈的男子不会蓄着风度翩翩的长须, “鬚如蝟毛磔”五字, 写出其鬚短、多、硬, 显出杀敌时鬚蝟怒张的神气, 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男儿的形象。五律《塞下曲》中有少学骑射“勇冠并州儿”的少年, 希冀报国, 素怀壮志, 要以军功搏出身前程;“戎鞭腰下插, 羌笛雪中吹”用质朴平实的语言, 刻画了战士的飒爽英姿和豪迈洒脱气概, 声调昂扬, 通过渲染边地的荒凉艰苦, 有力刻画了戍边将士战士的精神世界, 表现出了盛唐时期人们的昂扬向上乐观豪迈, 可谓盛唐之音。五绝《塞下曲》有“千骑黑貂裘, 皆称羽林子”, 成百上千的将士们着黑貂裘, 更显军容整齐肃杀。

在塑造英雄形象之后, 抒发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也有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别家思乡的痛楚, 蕴含着复杂的感情。五绝《塞下曲》“帐下饮葡萄, 平生寸心是”作结句写将士们痛饮美酒后抒发其誓欲报国、同仇敌忾的豪情。五律《塞下曲》“膂力今应尽, 将军犹未知”的结果与前句“少年学骑射, 勇冠并州儿”对比鲜明:原来勇冠以剽悍尚武风气著称的家乡并州儿郎, 而今膂力用尽, 沙场拼命换来的不是大漠扬名, 建不世之功业, 而是“将军未知”, 强烈的反差中寄寓着战士深沉的愤慨, 有志难伸, 格调悲壮。“万里别吾乡”、“未得报恩不得归”说明将士虽不免时有思乡归家的情绪, 但由于还没有报答国恩, 也就不想回去。这句连用两“得”字, 都更显出坚定的决心, 语意决然, 又含雄壮气骨。

从诗歌意象上分析, 李颀诗多用“黄云”“风沙”“雨雪”, 不论色彩或风景都偏于昏暗, 《塞下曲》诗开头“黄云雁门郡, 日暮风沙里”描绘了风吹沙起, 黄云蔽日这样苍凉的边塞景色。《古塞下曲》有“袅袅汉宫柳, 青青胡地桑”对着青青翠色胡地春光, 士兵却辗转于战场中冲杀, 又想到为之效命的汉地家乡的柳树也应绿了。或许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季节离开家乡, 亲人们也曾折柳送别, 盼望能够早日归来。

从修辞手法上来说, 较多对偶句。《古塞下曲》“海上千烽火, 沙中百战场”以千、百二字言战事频繁, 衬托为战事所累的士兵的痛苦。句式中多上下两句相对, 结构形式相同, 富含音节匀称节奏整齐之美, 对照鲜明, 给人以深刻印象。另外, 李颀诗还好用叠字或在一句中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起到强调作用。

李颀边塞诗中好以乐声入诗, 尤其是琵琶羌笛所奏的出塞曲, 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古意》在塑造形神兼备的从军男儿后又描写了年仅十五正直妙龄的“辽东小妇”, 从“惯弹琵琶能歌舞”中所显示面貌风姿并不是重点, 而是这位芳华女子身处边地同时奏的是幽怨悲壮的“羌笛出塞声”, “羌笛”是边疆乐器, “出塞”又是边疆乐调, 与前句文“幽燕”、“辽东”相互映照。笛声中透出的幽怨凄凉, 勾起从军男儿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听着曲声幽咽, 居然“使我三军泪如雨”了。《古塞下曲》以“琵琶出塞曲, 横笛断君肠”为结语, 把凄苦思乡之情和幽咽哀怨的出塞琵琶声糅合在一起, 愁苦使人柔肠寸断。《塞下曲》中有“金笳吹朔雪, 铁马嘶云水”。战马嘶叫, 金笳奏鸣, 铿锵有声, 斗志昂扬中透着勃勃生机。

三、李颀诗与高、岑诗比较

盛唐是我国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时期。由于当时唐王朝国力富强, 疆域开阔, 周围多邻国, 同时奉行开土拓边政策使得对外战争连绵不断。知识分子积极入世, 都渴望建功立业。边陲塞外的壮丽风景, 从军健儿的浴血沙场, 将士的艰苦生活渴望归乡, 闺中儿女思恋愁肠都囊括在盛唐诗人的笔下成为抒写的对象。边塞诗既是时代的写照, 又是盛唐气象的突出表现。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以饱满的热情, 深刻的见解, 形成了奇伟奔放, 刚劲清新风格的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的诗是盛唐边塞诗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 从个人经历来说, 高适两次北上蓟门曾入河西幕府, 岑参也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 诗风都雄浑豪放, 后人并称他们为“高岑”。热衷功名进取边塞立功的积极入世精神是诗人们的共同主题, 高的愿望是“画图麒麟阁, 入朝明光宫”岑则称“功名须及早, 岁月莫虚掷”;比较之下李颀的同类诗作, 功利色彩较为淡薄, 蕴含着强烈报国精神, 英雄气概突出。不论功名, 爱国理想都透着直接单纯, 这可能和他生平际遇有关。李颀颇具才华, 却不受重用, 反映在他的诗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轻功名重气节的精神风貌。

在此将李颀代表作《古从军行》, 高适代表作《燕歌行》, 岑参代表作“两歌一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进行比较, 高适诗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 既有对男儿横行天下气概的表彰“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又有战争给百姓带来离乱的同情“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对边疆战士浴血奋战的赞扬“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对军中苦乐不平将领只顾享乐的批判“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全诗纵横跌宕以浑厚雄健著称。岑参诗奇伟壮丽, 有飞沙走石、雪夜风吼的奇景“轮台九月风如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有雪夜如梨花开的大气意象“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诗擅长描绘奇景, 运用夸张手法“四边伐鼓寻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进攻的鼓点如海涛从四面八方涌动而来, 战士们豪情喷薄大呼的声音使整个阴山也随之震动, 既有视觉又有听觉, 既是激烈的战况, 又有雄奇的想象。描绘边地气候恶劣时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大胆想象而辞章华美。岑诗写景壮阔, 篇幅浩大, 用一种歌颂的态度将边塞风物异域风光刻画成英雄豪情的衬托。高诗重在叙议, 表达复杂的感情。李诗则写艰苦的军旅生活和苍凉的边塞风景用以讽喻, 表达苦于边战的愤懑的情绪。可以说, 岑参是昂扬的开疆拓土的英雄豪情, 高适转而进行冷静的思考, 既有豪情又有悲情, 至于李颀, 则急转直下讽刺统治者好大喜功, 轻启战端, 蕴含末路狂生的不平之意。很明显, 高岑二人的诗作更加丰富直观具体, 都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实际感受。与之相比, 李颀诗似乎内容稍嫌狭窄单薄, 但就各自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来说, 可说是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乔象钟, 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 (上、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2]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 第4篇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岑参与高适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02-02

作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岑参本人的身世经历,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到与他人的比较研究都有论文论述,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现在学术界都认为岑参是边塞诗人,殊不知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文人们并不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析论》[1]一文分析了岑参边塞诗人身份确定的过程。在唐朝时,岑参本人并不是自觉创作边塞诗的,只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创作而已,唐朝根本就没有形成现在所谓的边塞诗派。看唐人选唐诗的情况,十一部诗集中只有三部选了岑参的诗,而这三本中只有一本选了岑参的边塞诗,可见岑参的边塞诗在唐朝并不十分受关注。到了宋朝,由于陆游对岑诗的重视,推动了对岑参及其“边塞”诗的关注,对准确定位岑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等到元代,《唐才子传》开始把高适和岑参二人联系起来,但只是推崇他们诗中的风骨,并未认为他们属于边塞诗派。最早以“边塞”二字评定岑诗的人是明代的钟惺和谭元春二人,而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的确定产生质的突破最终是由清人完成的。可惜民国时期,岑参依然不受重视,直到“五四”之后十多年,文学史家才对岑参的边塞诗逐渐关注起来,现在的学术界也沿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

那么,既然岑参本人并没有自觉地为创作边塞诗而创作边塞诗,那他是在哪种情况下作下了这些“边塞诗”呢?主要是由于岑参曾两次出塞。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是中的体现》[2]说明了岑参两次出塞的不同情况。岑参出身官宦世家,但他本人却仕途不顺,三十岁才中举,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这个职务为从八品,官职低微,令岑参十分不满,于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他产生了出塞获得功名的念头。天宝八年,岑参隨高仙芝踏上了前往安西都护府的征途。此次出塞是不得已之举,充满盲目性,所以诗人充满了离愁与苦闷,这些情绪也体现在了他的诗中。天宝十年六月,岑参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和昔日的同僚封常清一起出塞,其雄奇壮丽的边塞诗风则形成于此时。关于这次出塞的诗共有三十三首,大部分是写封常清出征的情形,诗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塞外奇景,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气概。马力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3]一文也说明了唐朝边塞战争对岑参创作边塞诗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岑诗中对战争持肯定态度,二是对将帅战功的歌颂。

岑参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边塞诗,除了自身的经历之外,还接受了前人的影响。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4]提出岑参主要从两个方面接受前人:一是诗歌意象,二是情志的抒发。意象主要有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类,自然意象如月、草、水、沙、风、山等,人文意象如城楼、驿站、胡笳、琵琶、乡梦、白发、书、酒、泪等,在遣词造句上岑参边塞诗也和前人之作极为相似。情志则有抒发征战久无归期之悲的,壮写军威的,写从军报国与建功之志的,写行役之艰与塞外荒寒,抒写别情的,有赞美主帅功业的。这些都为岑参的边塞诗增加了色彩。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5]一文则说明了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唐代边塞诗派的形成,为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形成营造了氛围;二是功名事业心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三是描绘对象的雄浑是促进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风格的客观原因;四是岑诗意境的奇特是风格形成的土壤;五是独特的意象群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并成熟的标志。与这篇文章相似的是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6],与前一篇相比,这篇的论点更为集中,认为岑参形成阳刚诗风的原因是因为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抱负和进取心,而诗中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咏别抒怀,全都大气磅礴,尽显阳刚之美。

这些原因都促使岑参的边塞诗有着属于个人的特色。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7]认为岑参的边塞诗中有着高度的思维一致性,体现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即“悲”与“壮”。据作者统计,岑参两次出塞共71首诗作,其中37首是表现“悲”的,34首表现了“壮”。“悲”具体是指诗人思乡与归隐,岑参两次为仕途出塞,离家多日,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难免会产生对仕途的厌倦。“壮”是指理想的光辉与边塞风光的奇美。虽然岑参的出塞充满了无奈,但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军中建功立业的风光都深深吸引着岑参,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边塞诗中。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8]则将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概括为“奇”:首先是奇景,即客观描写对象的奇;其次是奇意,即主观创作想象的奇;再次是奇语,即艺术表达手法的奇。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9]则把岑诗的“奇”概括为内容上,笔下的景物为“崇高”类型;格调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刚健、豪爽。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10]分析岑诗的豪迈情怀主要表现在:以身许国,战功边陲的政治热情;不为艰险,英勇奋斗的爱国激情;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英雄豪情。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11]一文则是针对岑诗中的异域风情进行论述。岑诗之所以给读者明显的异域风情之感,首先由于诗中迥异中土的物候特点,其次诗中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最后因为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而岑参创作的源泉是因为他五参戎幕的人生经历,立功沙场的昂扬精神,好奇的个性,再加上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力创作的氛围。与此文相似的是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12],但这篇文章认为岑诗因为描写守边将士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歌咏西北边疆风土人情,并且反映了一些重大的西域战事,故而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13]对岑诗的特点概括的比较全面。首先岑诗选奇材,题材新颖,丰富多彩。其次岑诗多奇语,以常字入诗,化为神奇。再次岑诗造奇境,境界深远,意象浓厚。最后岑诗有奇气,心性贯注,诗风奇逸。与之前这些整体分析岑诗的成果不同,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4]只针对一首岑诗进行分析,以小见大。作者认为,诗中三句一转韵以及长短句结合,造成了战鼓般急促的节奏和“骏马注坡”式的气势,同时展现了西域独特的帝里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诗歌后九句在前九句的基础上成功刻画了戍边将军的英雄形象。

nlc202309011538

同样作为边塞诗人代表的高适,经常会被和岑参放在一起比较。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16]、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17]等文章都是针对高岑二人的诗歌进行比较。其中王金萍的《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的总结比较详细全面。首先,文章选材和立意方面,两人都有悲凉、雄壮的特点,都描写边塞战事情景。但岑诗内容不及高诗广阔,思想不如高诗深刻,显得单一,缺乏高诗广阔视角和关怀黎民的情怀。其次,在诗歌的体式方面,两人都擅长七言古诗,古体、近体皆精,律诗、绝句也很出色。但是岑参在歌行体音韵、句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高适所缺乏的,岑诗形式的丰富多变与诗风的奇峭一致,二高诗则显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再次,在语言风格上,二人的诗都明白晓畅,甚至口语化,但在语句的锤炼上,岑参的诗歌还是更下工夫。最后在表现手法上,高诗诗歌的注意力不在自然景观而在于人,作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比兴手法不多见;岑诗多描绘边地奇景,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借事抒情。

边塞诗作为我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我国古代众多的政治、军事、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岑参的边塞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填补学术空白,为边塞诗的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从历代宣誓的角度看岑参诗歌的接受》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边塞诗中的体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马立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

[4]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广西社会科学2008(9)

[5]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青海师专学报2008(4)

[6]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理论界2008(12)

[7]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安徽文学2008(12)

[8]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语文建设2010(9)

[9]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的奇峭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0]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3)

[11]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语文学刊2010(2)

[12]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新疆地方志2007(4)

[13]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长城2009(1)

[14]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西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课外语文2010(21)

[15]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之异同》青海教育2010(21)

[16]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7]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作家2008(24)

作者简介:王晔(1988-),女,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古代文学专业。

边塞诗 第5篇

前出塞(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营 州 歌(唐)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下曲(唐)常建

边塞诗 第6篇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

1.边境纠葛:民族关系

东北(奚、契丹),北方(突厥、回鹘),西北(吐谷浑),西南(吐蕃),地缘冲突频繁;唐廷分设安东、安北、安西三大都护府,唐诗所见边城多在三边。

2.政治体制

a)节度使入朝天子制 b)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 c)科举选士与军谋将才

如:《别董大》高适、《塞下曲》李白 《塞下曲》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银碛山西馆》岑参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岑参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3.诗歌渊源:

《诗经》《史记》、汉乐府、鲍照边塞诗,但缺少英雄气概和理想精神。盛唐既继承建安梗慨多气,又吸取六朝善写离愁别恨,形成悲壮高昂的基调和雄浑开阔的意境。

二.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题材:戍边生活、边地景物、民族风情。地域:东到辽阳、幽州、榆关;北到阴山、燕然;西到玉门关、天山等。形式:多五绝七绝、乐府歌行。意象:边城古堡、西风烈马、黄云狂沙、雁阵风雪、长河大漠、枯蓬白草。风格:豪迈刚健、雄浑激昂。

高适豪壮悲凉,岑参奔放奇丽,王昌龄慷慨含蓄。手法:想象丰富,笔风浪漫。

第二节高適

盛唐最年轻的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一.生平与性格: 字达夫,天宝八载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十二年入陇右哥舒翰幕。肃宗时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西川节度使等,代宗时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64岁卒,赠礼部尚书,谥忠。

性格落拓,不拘小节,《旧唐书》:“少落魄,不治生事”、“家贫,客梁宋,以求丐自济”,“隐迹博徒”、“混迹渔樵”;功名心极强。《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公门,屈指取公卿。

二.高适边塞诗的特色:

《河岳英灵集》:“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唐才子传》:“以气质自高,多雄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多传播吟玩。”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塞上听吹笛》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小结

高诗以写实为主,雄浑质朴刚健,杜甫评:“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第三节岑参

盛唐边塞诗人群中最有个性的诗人,创作中国最早的西部边塞诗。一.生平与理想:

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兵曹参军,八年赴安西高仙芝幕,十三年再赴北庭封常清幕。肃宗时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大历二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53岁卒于成都客舍。

岑参故去30年,杜甫编《岑嘉州集》10卷。今所见为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二.岑参边塞诗的特质:

杜甫:“岑参兄弟皆好奇。” 殷璠:“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沈德潜:“岑诗能作奇语。”

《唐才子传》:“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 “鼎足三杰作”:《走马川》《轮台歌》《白雪歌》。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旁注1:

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任安西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又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驻轮台(轮台县),岑参为节度判官。西征播仙(左末城),距播仙城500里有且末河(左末河,即车尔成河),即走马川,是征播仙必经之地。行,古诗一种体裁。旁注2:

雪海:泛指西北苦寒之地。《新书•西域传下》:“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 ②轮台:唐属北庭都护府之庭州,置有静塞军。③金山:阿尔泰山。突厥语呼金为阿尔泰。此泛指塞外山脉。烟尘飞:战争已发生。④五花、连钱:斑驳毛色。一说五花连钱指名贵马。开天间最讲究马之装饰,常将马鬣剪成花瓣形,剪三瓣者称三花马,五瓣者称五花马。又《唐朝名画录》:“开元后,四海清平,外国名马重译累至。……自后内厩有飞黄、照夜、浮云、五花之乘。”连钱为“连钱骢”简称。郭璞注《尔雅》:“色有深浅,斑驳隐粼,今之连钱骢。”旋:立即。⑤虏骑:敌军。慑:恐惧。⑥车师:安西都护府治所,今吐鲁番县。

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旁注3:

紧扣边地景物写环境艰险,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不多见。《首丘轮台》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禅。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寒。《逢入京使》(131)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四.岑参边塞诗的艺术:

艺术个性鲜明:

语:“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住:“暖屋秀帘红地炉” 食:“深炙梨牛烹野驼”

乐:“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舞:莲花舞、胡旋舞等。

郑振铎评:岑参是开天时代最富有异国情调的诗人„„以秀挺的笔调,介绍整个西陲、热海给我们,唐人咏边塞诗颇多,类皆捕风捉影,他却句句从体验中来,从阅历里出。

2.增强边塞诗的抒情性:

多侧面描述使其诗富有民俗韵味,那诚挚友谊、豪侠气质、狂热情绪,使抒情更为浓郁强烈。

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都反映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严羽:“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胡应麟:“高岑以悲壮为宗。” 不同:

高诗悠扬婉转,抒情奔放激昂;岑诗急速高亢,笔法奇丽多彩。

高诗以写实为主,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岑诗想象奇妙,富有浪漫气息。高诗以现实深度见长,岑诗以题材广阔略胜。

第四节盛唐其他边塞诗人

一群具有阳刚气质的豪侠型诗人,多为进士出身的寒俊文士,热衷功名富贵,动辄自许公侯卿相,非常自信自负;诗歌具有豪爽俊丽、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清刚劲健之美。

一.王之涣:

字季凌,晋阳人,后徙山西新绛。少有侠气,“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开元中与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存诗6首。《登鹳雀楼》《凉州词》

二.王翰:

字子羽,晋阳人。景云元年进士,直言极谏科,昌乐尉、秘书省正字、驾部员外郎,出汝州长史,仙州别驾,因生活放荡,贬道州司马。凉州词其一(39)

三.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世称王江宁、王龙标。《王昌龄集》《诗格》二卷。1.王氏边塞诗的新变:

王昌龄善以绝句表现边塞生活和征人内心世界,更长于刻画征戍者的复杂心理。《从军行其四》(50)《送魏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醉别江楼桔柚香,孤城遥望玉门关。江风引雨入船凉。黄沙百战穿金甲,忆君遥在潇湘上,不破楼兰终不还。愁听清猿梦里长。从军行其五(50)

《采莲曲二首》其二

《出塞》(52)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芙蓉楼送辛渐

奉帚平明金殿开,寒雨连江夜入吴,暂将团扇共徘徊。平明送客楚山孤。

玉颜不及寒鸦色,洛阳亲友如相问,犹带昭阳日影来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李颀:

郡望赵郡,家住颖阳。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新乡县尉。久不得调,漫游南北,到过幽燕、河陇,后隐居学佛道。

《古从军行》(47)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48)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上一篇:环保知识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军训的感受作文_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