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重要宣言

2024-09-14

二战后期重要宣言(精选4篇)

二战后期重要宣言 第1篇

二战后期重要宣言

一、波茨坦公告 内容

1、吾等战胜国首脑,代表吾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这次战争。

2、美英之庞大陆海空军,籍由西方调来之军队,业已增强数倍,即将予日本以最后的打击。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联合国之决心而支持及鼓舞。对日作战,不至其停止抵抗为止。

3、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民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此种力量,当对付抵抗之纳粹时,不的不将德国人民的土地、工业及其生活方式摧毁殆尽。然现在集中队付日本之力量,则较之更为庞大不可衡量。吾等之军力更加以吾等之意志为后盾,若予以全部实施,必将使日本军队完全毁灭,无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必将终归全部破坏。

4、现应即早决定,日本是否仍继续受其一意孤行、计算错误、使日本帝国已陷入完全毁灭之境之军人所统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5、以下为吾人之条件,吾人决不更改,亦无其他另一方式,犹豫迁延更为吾人所不容。

6、吾人坚信,若不将穷兵黩武之军国主义驱出世界,则和平安全及正义秩序不能产生。故决将欺骗及误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之政权及势力,永远扫除。

7、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之时,及直至日本制造战争之力量已毁灭有确实的证据时,日本领土经盟国之指定必须领,俾吾人在公告中所陈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8、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指定其他小岛之内。

9、日本军队,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回家乡,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

10、吾人无意识奴役日本人民,或消灭其国家。但对于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须将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趋势之复兴及增强之所有障碍予以消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

11、日本将被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不在其内。为此目的,可准其获得原料,以别于统治原料,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可准许。

12、上述目的达到,并以据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倾向和平及负责之政府后,同盟国战领军队当即撤退。

13、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有意识行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

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二、开罗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其中,政治问题主要是于23日晚和25日下午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兼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次长谈中讨论。因为美、英事先已进行过商议,无需再谈。中美双方领导人就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若干共识。其中,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这也就为《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中美首脑晤谈后,美国总统特别助理霍普金斯受罗斯福委托,根据美、英、中三国会谈和美中会晤精神,起草《开罗宣言》。关于日本归还台湾于中国的问题,霍氏拟订的供罗斯福审阅的草案初稿明确表示:“被日本人背信弃义地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应理所当然地归还中国。”25日,美方正式打印的草案文稿中将上述文字中的“日本人”改为“日本”。霍氏起草的《开罗宣言》草稿先送给中国代表王宠惠及蒋介石过目,然后在11月26日交中、英、美三方官员(中方是王宠惠、美方是霍普金斯和驻苏大使哈里曼,英方代表是外交大臣艾登和外交副大臣贾德干)讨论。

在就《开罗宣言》草案讨论中,中英代表进行了颇为激烈的争论。英国代表贾德干说,宣言草案中对日本占领的其他地区都提“应予剥夺”,惟独满洲、台湾和澎湖写明应“归还中华民国”。他建议,为求一致,将满洲、台湾和澎湖也改成“必须由日本放弃”。中国代表王宠惠反驳道,全世界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而引起的,如果《开罗宣言》对满洲、台湾、澎湖只说应由日本放弃而不说应归还哪个国家,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将疑惑不解。他反对贾德干的修改意见。贾德干辩解道,草稿中的“满洲、台、澎”之上,已冠有“日本夺自中国的土地”的字样,日本放弃之后,归还中国是不言而喻的。王宠惠据理力争,他说,外国人对于满洲、台、澎,带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和主张,英国代表想必时有所闻,如果《开罗宣言》不明确宣布这些土地归还中国,而使用含糊的措词,那么,联合国家共同作战和反侵略的目标,就得不到明确的体现。《开罗宣言》也将丧失其价值。美国代表哈里曼赞成王宠惠的意见,贾德干陷于孤立。结果,英方未能就宣言草案这一实质问题进行修改,只是对美方草案作了一些非实质性的文字上的改动,将宣言初稿此段文字表述为:“被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特别是满洲和台湾,应归还中华民国”,这样就删去了美方文本中语气较强的“背信弃义”和“理所当然”两个词组。丘吉尔本人又对宣言草案文字进一步做了修改,将文中的“特别是”改为“例如”,又在“满洲和台湾”两个地名后,加上了“澎湖”。经过当天认真讨论,《开罗宣言》草案经中、美、英三国首脑一致同意后,正式定稿,但暂不发表,由美英人员送往德黑兰,听取参加美、英、苏三国德黑兰会议的斯大林的意见。11月30日,丘吉尔引用了《开罗宣言》有关日本归还其侵占领土的一段话,问询斯大林的意见如何。斯大林回答称他“完全”赞成“宣言及其全部内容”,并明确表示: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朝鲜应该独立,满洲、台湾和澎湖等岛屿应该回归中国”。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回归问题,《开罗宣言》的其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其合理性、严肃性、正义性和有效性无庸置疑。《开罗宣言》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收复台湾、澎湖列岛,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在台北市接受了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长官安滕利吉的投降,被迫割让给日本50余年的台湾省,终于彻底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46年10月,当台湾回归祖国一周年之际,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曾专程来到台湾视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国际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承认。因此,在台湾回归祖国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例如1949年8月美国国务院白皮书《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中写道:“根据日本投降书,及日本政府按照盟军总部1945年9月2日指令所发表的总命令第一号,中国军队在美国小组的协助下,从日本人手中接收了该岛(台湾)的行政权”。同年12月23日,美国政府在《国务院关于台湾政策宣传指示》中重申: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虽然它被日本统治了50年,“然而从历史上来看,它是中国的。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它是一种严格的中国的责任”。英国政府持同样的立场,1949年11月11日和14日,英国外交部次长梅修在国会下院两次回答问题时都明确表示:根据《开罗宣言》,中国当局在日本投降时收复台湾,并在此后一直行使着对该岛的控制。

在《开罗宣言》之前的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的《对日宣战布告》宣布:“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在《开罗宣言》之后的1945年7月26日的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第八项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同年9月2日,美、英、中、法等九国代表于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海军战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投降。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中所列的全部条款,无条件地将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掠夺的领土全部交出。日本《无条件投降书》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日本接受“中、美、英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这样,《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无条件投降书》,这四个文件组成了环环相扣的国际法律链条,明确无误地确认了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保证了台湾回归中国的国际协议具有无可否认的有效性。

中华民国地图

二战后期重要宣言 第2篇

学生姓名:李富侠 学号:200602020004

政法系 历史学

指导教师:苗杨 职称:讲师

摘 要: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对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覆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但当时及战后至今,对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这一人类史上仍属第一次的军事行动的,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日本;原子弹;原因

Abstract: On August 6th and 9th , 1945, the United States voted down the atomic bomb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spectively, that completely collapse of Japanese militarism and the end of World War II.But at that time and after the war, the U.S atomic bomb in Japan throwing this human history is still the first military action,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In this connection, the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Key Words: USA;Japan;Atomic bombs;reason.前言

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受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谴责,日本则充分利用这种形势来宣传自己所受的灾难,而原子弹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作用却被忽视了。在冷战时期,原子弹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热点之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做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二战后期的形势来分析原子弹的投掷原因。

日本投降是在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定局了,当时苏联即将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正在酝酿投降。美国的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此情况下,美国还要在1945年8月6日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又在8月9日向日本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原子弹的研制与投掷

美国从1941年开始实施曼哈顿计划,1945年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耗费20多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之后,科学家们进行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最初设想对德国使用这种新武器,但还未及使用,德国就被打败了。因此,随着杜鲁门1945年4月入主白宫,美国政府便决定利用原子弹进行威胁,以美国的方式结束战争,[1]迫使日本投降而无需美国军队攻入日本本土造成重大牺牲,并且避免苏联参战的不良政治后果。

1945年8月6日,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投到了广岛;随后杜鲁门发表声明,要求日本赶快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免再遭原子弹打击。但广岛的悲剧并没有使日本政府立即同意接受“无条件投降”。8月9日,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了长崎,两次原子弹爆炸共造成数十万日本人伤亡。美军在日本投下大量传单,称如日本再不投降,将会遭到成千上万颗原子弹的轰炸,直至彻底毁灭!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终于颁诏,宣布投降。

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对日使用原子弹,是美国决策者从本土进攻、政治解决以及依靠苏联击败日本等各种方案中的最后选择。这一选择不仅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更主要的还有政治上的考虑,这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同时也暴露了美国战后外交和军事战略的主要方面。

(一)以小的代价尽早结束太平洋战争,以减少美军伤亡

德国战败后,日本成为美国的主要对手。尽管日本人明知道德国已经垮台,自己的处境也是绝望的,但他们仍以料想不到的顽强精神继续抵抗。冲绳岛大血战,日本军队组织的“神风决死队”的自杀性攻击行为,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虽然败局已定,但其陆军尚有200-300万人,在中国也有同样的兵力,飞机尚存6000-9000架,而且正在积极准备“本土决战”。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比较此前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冲绳岛与日军作战的损失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对日军本土作战,将损失20万人左右,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认为甚至可能多达100万人。战争已接近后期,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美军的伤亡,是美国最关注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原子弹爆炸所具有的惊人特征

来震撼和威吓敌人。史汀生认为:“为了迫使日本天皇和他的军事顾问们真正投降,就得给他们一次当头棒喝,令人信服的证明我们有力量摧毁日本帝国。”他还说:原子弹“不仅仅是一种具有惊人破坏力的武器,它还是一种心理武器”。马歇尔“十分强调这种新武器具有震撼敌人的作用”。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对此问题的看法是,突如其来的震惊比旷日持久的压力能更快地产生决定性的结果。震惊使对手六神无主,压力却使他们有时间去适应。因此,投掷原子弹是最迅速结束战争的方式。

(二)向世界各国显示实力,通过核讹诈获取世界霸主地位

二战后期,随着法西斯战败,结盟基础逐渐消失,美苏矛盾日益突出,美国对苏联趁机扩张势力范围的做法日益不满。经过二战苏联军事实力与国际威望得到了空前提高,苏联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况且,在对日作战中美国还有求于苏联出兵援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苏联的扩张行为不满,但还不敢对苏采取强硬的对抗态度。随着原子弹研制的成功,美国对全球的战略、对苏联和其它国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美国统治集团心目中,原子弹是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美国可以通过核讹诈来显示大国的实力,以达到获取世界霸主地位的目的。

在轴心国的共同威胁下,美苏建立了战时有限度的合作,并达成了战后适度合作的共识。但是,苏联坚持政府维护自己决定力量、安全、秘密和独立的权利,在没有涉及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在联合行动中,承担有限的义务。雅尔塔会议标志着美苏理解与合作的前景达到了极点。在雅尔塔会议中,罗斯福用牺牲中国来获取斯大林的承诺,苏军在投降后2至3个月出兵加入太平洋战争,条件是要事先签订确认这些利益的中苏协定。[2]但到了4月份,战争形势发生变化,美军修正了他们对战争形势的分析:日本已失去制海能力,不存在撤回部队威胁美军的问题。所以,美国无须利用苏联结束战争。在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依然准备对日作战,希望占领日本的领土北海道。此时杜鲁门已获悉原子弹试爆成功,杜鲁门决定在苏联红军产生影响之前结束战争,这将避免与苏联分占日本,增强美国与苏联谈判后划分势力范围的砝码。

(三)实战试验,使美国对原子弹这种武器有更多的了解

二战期间各国在研制原子弹时尚不清楚原子弹的实际威力,随着美国第一颗 3

原子弹试爆成功,美国科学家和当权者才开始真正了解核武器的威力。1945年5月31日和6月1日,“临时委员会”明确讨论了原子弹的使用问题。奥本海默和格罗夫斯应邀参加了会议。讨论的两个问题之一是,是否同时实施多次袭击。奥本海默主张这么做,但格罗夫斯反对,他说部分原因是,“如果不同时轰炸,可以对这种武器有更多的了解,反之我们就会失掉这种机会”。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是一次实战实验,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

从打击目标的选择上:格罗夫斯的意见是,实际的打击目标应该是未受空袭破坏过的目标;理想的情况应是,第一个目标要达到足以使其造成的破坏限制在目标本身的范围内,这样我们就可以较准确的确定这颗原子弹的威力。

从投弹的种类来看:如果说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是为了能对日本军政当局产生心理威慑效果,促使日军早日投降的话,一颗原子弹足以,使用第二颗原子弹是没有必要的,但是“格罗夫斯肯定还想知道这两种裂变效果如何。”于是,不等日本反应过来又投了第二颗,而这两颗原子弹一枚使用的是铀,另一枚使用的是鈈。

从投弹的工程来看:物理学家哈罗德·阿格纽、拉里·约翰斯顿博士对原子弹爆炸的声音、闪光、烟云、爆炸等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四)美国使用原子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国人民雪耻的心理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并袭击了太平洋其他地区,引起了美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场战争基本上不同于反德、反意的战争,它是一次复仇战。”美国人把他们的太平洋敌人看成背信弃义和野蛮的疯子。战争期间的广告和宣传都把日本描述成非人的猴子、丑恶的啮齿动物、分泌毒液的昆虫。[3]杜鲁门说:“当你不得不对付一只野兽时,你不得不像一只野兽一样对付它。这是遗憾的,但是真实的。”[4] 人们首先要正视历史,是日本法西斯挑起了战争,他们是引发一系列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日本方面在年复一年的纪念广岛长崎的受难者时,只想到日本受原子弹之害,却不愿意承认日本法西斯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始作俑者,企图否认日本给中国人民和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惨祸,如南京大屠杀、毒气战、细菌战、万人坑等等。正如日本科学家武谷三男所言,如果日本不正视他们给朝鲜和中国造成的比原子弹大得多的破坏行为,也就没有资格去批判美国人的残暴。

在美国大多数人对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欢欣鼓舞,许多人甚至遗憾,为什么只有两颗原子弹用于摧毁日本。在1945年夏末秋初的民意测验中,85%的美国人对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表示认可。在9月份的民意测验中,只有4%的美国人认为不应该使用原子弹,27%的人认为应该在日本的无人区投放,43%的人赞成使用一颗原子弹就足够了,另外24%认为应该“扫平日本”。在10份的民意测验中,所提的问题略微不同,但赞成投放原子弹的人更多。23%的人认为,在日本有机会投降之前,应该投放更多的原子弹。[5]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世界强国,世界强国居然遭受小日本的偷袭,这种为珍珠港复仇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

(五)向美国国会证明花费巨额经费研制原子弹是值得的

美国原子弹的研制是一个高度机密的计划,他对美国政府的很多官员、军队将领和国会议员都是保密的。研制原子弹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此,美国动用了15万人,投资了20亿美元,而这些巨款都是罗斯福总体通过秘密渠道从军费中转来的。1945年2月,众议院军事拨款委员会委员恩格尔指责了原子弹研究的巨大开支,要求允许众议院对它进行部分调查。美国加速了核分裂物质的生产,格洛夫斯害怕将在原子弹试制成功前结束。投掷原子弹,检验一下它的威力,有关当局可向国会报告,避免国会追究政治责任,也可向国人作一个交代,还可以安慰一下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们。

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格洛夫斯认为,杜鲁门做出的对日使用原子弹的决策,“将永远被认为是无比英勇和聪明的行为。”杜鲁门最后拍板使用原子弹是在听取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意见后才下定决心的。丘吉尔说:“一次或两次袭击可能结束战争,给日本挽回其‘体面’的台阶。这样可以解除日本决死作战的武士道精[6]神。”丘吉尔认为,他从来没有对杜鲁门作出对日使用原子弹决策的正确性“表示过怀疑”,使用原子弹来迫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是一个永远不改变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7] 正如杜鲁门所说,我们不能过分强调道德的因素,因为敌人是不讲道义的。在战争中,日本的残酷和野蛮已达到了我所不能相信的地步,既然他们是野兽,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他们。[8]使用原子弹不仅是为了“限制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张”,同时还试图通过展示原子弹的威力,迫使苏联在战后国际问题上做出让步,在美国决策者的心目中,原子弹成为对付苏联的“锤子”和“放在门 5

后的枪”。然而以弗兰克和西拉德为代表的原子能科学家极力反对使用原子弹,他们联名上书,向史汀生提交了一份报告。他们认为,使用原子弹突然袭击日本而得到的种种军事上的好处和拯救美国人民免于牺牲,要是和因此而激起遍及全球的恐怖和厌恶情绪相比,那是得不偿失的。„„如果美国首先对人类投下这种毁灭一切的新武器,它将丧失全世界公众的支持,助长军备竞赛,损害有朝一日达成控制这种武器的国际协定的可能性。从这些考虑出发,他们认为,用原子弹对日本进行一次早期袭击是不可取的。[9] 最终,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策,是美国政府、军方的共识,它几乎与《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和公布同时进行。8月6日,美机投下了一个降落伞,立即发出炫目的强烈白色闪光,同时在市中心上空发生大爆炸,顷刻之间,全市卷起一片巨大的烟尘云雾,广岛全市被漆黑的可怕烟幕烟幕笼罩起来,接着升起几百根火柱,于是,广岛市变成了灼热的地狱。[10]然而,日本政府仍然拒绝投降,日本大本营表示,此种炸弹并不可怕,我方有办法对付。9日凌晨,苏军从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11时30分,美国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15日,日本在保留天皇地位不变的条件下,宣布投降。

三、结语

军刀和原子弹都是战争的武器,在剥夺人的生命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残忍。历届日本政府总是想通过渲染原子弹爆炸对日本人的伤害来掩盖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给遭受其侵略的国家、地区的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实属别有用心,但也徒劳无益。[11]原子弹给日本人民造成的伤害是值得同情的,但美国的原子弹首先、也是唯一一次被使用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战场上,它的直接作用就是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速度,避免了被占领国家和地区人民因战争的延续而出现的更大伤亡,因此,在政治意义上表现出维护遭受日本侵略国家和地区之独立的正义性;在战略意义上也仅限于为抗击法西斯而在战区同敌人作战的战局。军刀、原子弹作为杀人武器同样残忍,日本不但要记住原子弹爆炸的后果,更应记住原子弹爆炸的前因。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远东战略依据不同的战略考虑有过两次转折,这两次转折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后果也不同。罗斯福时期,美国不惜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从依靠中国击败日本,转而谋求与苏联的合作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这

次转折主要是为了战后美苏在远东和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到杜鲁门任内,美国完成了远东战略第二次转折,从依靠美苏合作进攻日本本土,到投掷原子弹,迫使日本向美国单独投降,从而暴露了美国的远东战略,即:遏制苏联势力在亚洲地区的扩张,并以单独占领日本确立了美国战后远东战略的基点,这从后来凯南的“五大力量中心论”和艾奇逊“亚洲防御圈”计划中都表现的非常清楚。为达到这一目的,美国决策者经过一系列内部争论,采取了与罗斯福不同的政策:从一度考虑修改到最后放弃修改无条件投降原则、排除苏联参战直至使用原子弹,这些都体现了美国战略转变的的基本意图。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美苏关系的变化和美国谋求在战后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原子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使用原子弹仅仅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而是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当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希望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一切核武器只是作为一种威慑力量而存在,任何国家都不要在核武器的使用上轻举妄动,任何国家也都不能做出任何有损于世界和平的事情,否则,它将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敌人。

参考文献:

[1]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M],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第87页.[2]杜鲁门于1945年8月9日的公开声明:《总统的公开声明:杜鲁门1945》[R], 华盛顿D.C.1961年版,第197页.[3]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画报月刊》,[J]1945年3月.[4]杜鲁门1945年8月9日广播讲话[R]《总统报告:杜鲁门1945》,华盛顿,1961年,第131页.[4]乔治•盖洛普主编:《盖洛普民意测验》[M],纽约,1972年版,第一册,第531-532页.[6]修义嵩:《原子弹秘闻录》[J]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7]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M],第6卷。第553页.[8]美国海军部:《外交史》[M]雅尔塔分册,华盛顿,1961年,第369页.[9](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下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449页.[10]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四册[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36页

浅析影视后期教育的重要性 第3篇

影视创作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从国外制作的一部部震撼的大片, 到国内新闻的生活报道, 再到电视上的广告, 他们时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视后期技术的飞快进步带动着影视后期事业的迅速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中的作用。因此影视后期特效的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主要研究内容

影视后期制作:运用实地拍摄的视频素材, 通过后期三维特效的合成, 然后把所需要的视频素材的镜头剪辑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个流畅的图像片段, 并在最后为影片添加相应的音频。

这么多年来, 数字媒体技术已经逐步进入影视行业, 电脑也逐渐代替了许多老旧的影视设备, 并且在许多环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各大院校也逐渐开建了影视后期特效的相关课程, 以更好地对学生及教师进行先关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三、影视后期的应用与表现

1. 合成应用

影视作品制作基本步骤。

(1) 前期准备

其主要任务是剧本编辑、场景选择、演员选定等工作, 要求人员对剧本有很高程度的认识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2) 实际拍摄

要求演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将所给剧本中的内容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并且与此同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用摄像机等先关机器将这一过程录制下来, 即影视作品的实际拍摄阶段。

(3) 后期制作

后期的图像声音的处理, 在整部影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制作者需要将所需镜头按照一定得线索条件剪辑在一起并且还要添加相应的音频及字幕。

在没有计算机编辑前的后期影视剪辑采用的是线性编辑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剪辑人员在样片中选择需要的镜头, 然后拼接在一起, 大大降低了制作效率。而计算机的普及迎来了影视作品非线性编辑时代。通过导入计算机的相关拍摄素材, 进而运用相关剪辑软件对录制的片段进行剪辑和合成。最重要的是通过非线性编辑可以为影片添加各种特技效果, 从而实现实际拍摄过程中无法实现的效果。非线性编辑技术在影视特效制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利用软件所戴的一些特效对剪辑好的视频片段进项进一步的美化合成, 最终形成观众所需要的视频震撼画面。

2. 特效应用

影视特效在影视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现在我们几乎可以从任何一部影视作品中看其应用。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非线性软件的出炉也给影视后期特效合成的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的条件。相关的拍摄人员及剧组也不用为了某一镜头效果而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1) 影片校色

通过对色彩的校正, 保持相同场景间的协调性, 不同场景间的连续性, 甚至让观众产生时空的视觉错觉, 不仅让这些源于实际, 而且让其超越实际。色彩校正起到了塑造形象、衬托环境、缔造风格的重要作用。

色彩不仅承担着还原自然色的主要任务, 并且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叙事、表意和抒情的元素, 成为一种特别的视觉感悟。

(2) 图像合成

影视后期特效合成的应用对影视效果来说是场“重要的变革”, 影视后期特效工作人员经由后期特效合成的有效应用可以让计算机的图像与电影的拍摄素材素材进行彻底的同步。

常用的影视后期特效合成的软件主要有After Effects、Combustion、Digital Fusion4、edius。在这些软件中, After Effects (AE) 对影视后期特效合成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 现在AE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影的后期制作和数字媒体电视中, 且许多新兴的多媒体和互联网也为AE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在影视后期特效合成过程中, AE的应用将使影视后期制作的视频显得更真实和震撼。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了方便人们对影视作品进行更好地、更便利的进行后期处理, 影视特效技术的运用将会向集成化、网络化和跨平台的目标成长发展。集成化是影视后期制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它通过将各个独立的操作过程都融合到一起, 从而可以大大减轻工作量, 极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 而且现在相关的影视处理软件功能也越来越集成化, 更加方便了人们的使用。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的迅速, 各种系统不断涌现出来, 这就要求影视处理的技术必须具有较强的跨平台性, 从而减少系统对影视处理软件的限制, 进而简化操作流程, 提高影视作品的制作效率。电影、广告或动画片等等, 这些都涉及到了影视后期特效合成的相关技术。有关专家表示, “影视后期特效合成涉及面是非常广的, 近几年我国才开始发展相关行业, 在未来几年此相关行业的人才将出现严重不足。估计在将来5年内, 影视特效后期人才将有最少16万左右的人才缺口。”从现今的发展趋势可知, 影视后期特效合成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我国知识经济的的核心产业之一。

结论

影视后期特效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能够帮助导演编剧更好的表达其相关的思想, 同时能够减少影视作品在拍摄中一些不必要的支出,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因此, 影视后期特效制作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鼓励学生学工结合, 在教学过过程中分层次教学, 做到因材施教,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以更好更全面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 在提高学生专业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德智。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 现代科技在影视创作中逐渐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对影视后期特效合成的应用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做简单分析掌握相关影视后期特效专业知识, 以通过专业的角度进行更好的教育实践应用, 全面认识影视后期特效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影视,后期

参考文献

[1]许声华.浅析数字影视后期编辑与特效合成制作[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1 (03) .

《开罗宣言》重现二战经典时刻 第4篇

根据历史事件《开罗宣言》创作的同名作品,是最特别的一部电影。它展现了大格局、大视野,讲述了人类命运,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二战题材大片。影片并不是一部重说教的影片,而是通过讲述一个有人情味的精彩故事来让你走进那段历史。

影片讲述了《开罗宣言》诞生前后的故事: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之后美国白宫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开罗宣言》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威望,确立了中国世界四强的地位,并且是确认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第一份国际性文件。

当前不断涌现的国际争端和政治问题,有很多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开罗宣言》中去,这段故事不但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另一条线索是密码破译专家石剑锋的故事。石剑锋破译的密电是影片推进的关键,他跟日本妻子的爱情也让观众十分揪心。“家”和“国”的故事被有机组合在一起,让整部电影生动而又令人震撼。

人类的野蛮必然得由人类的文明去纠正,邪恶是终究战胜不了正义的。

胡明钢导演简介

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会员

主要代表作品:

电影《开罗宣言》、电影《黄土情》、电影《长冈的难忘岁月》、数字电影《司法老杨》、电影《北极雪》、连续剧《李森传奇》、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电影《爱在鄂尔多斯》、栏目剧《咱老百姓的故事》、电视剧《风在雨中留下的痕迹》、电影《雷锋和他的战友》、电影《青春作伴》、电视剧《亲情漩涡》、电视剧《男人也有故事》等

主要獲奖情况:

1993年《男人也有故事》获CCTV杯优秀电视剧三等奖

2007年《李森传奇》获内蒙古索伦噶奖优秀电视剧一等奖、建国六十周年优秀少数民族电视剧奖

2009年电影《长冈的难忘岁月》获第20届金鸡百花新片展映奖

2009年电影《北极雪》获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

2012年电影《黄土情》获第22届金鸡百花新片展映奖

对话电影《开罗宣言》导演胡明钢

对于历史事件《开罗宣言》的看法

Q:很多年轻人似乎并不太了解《开罗宣言》。

A:对,大多数人对那段历史可能并不熟悉。《开罗宣言》是波斯坦会议的前身,1943年12月1日发表的《开罗宣言》的中心意思为: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归还中国的伪满洲国,东北四省(当年除了“黑吉辽”东北三省外,加上“热河” ——现在的河北承德),澎湖列岛,台湾等地;要求泰国独立,朝鲜独立。就是《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影片也隐约透露出钓鱼岛问题,因为自1914年以来,日本通过武力侵占了南太平洋一带所有的岛屿,包括塞班岛等。

Q:那从您的角度来看,您是怎样看待《开罗宣言》那段历史事件的呢?

A:实际上“开罗会议”后的《开罗宣言》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开罗宣言》,就没有日本的尽快的无条件投降,也没有美国对日本的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当时战争进行到那样的白热化,日本人几乎是疯狂的,既发动了“偷袭珍珠港”,又挑起了“太平洋战争”,所以说《开罗宣言》的意义特别重要。还有一点,《开罗宣言》的诞生也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不久后也让中国有了话语权(联合国将中国列入常任理事国),因为在当时的东方战场,80万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让中国人付出了3500万人的生命。

关于电影背景的意义

Q:您为什么要拍摄《开罗宣言》这部电影?

A:因为我是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从影到今年正好是四十年,拍了很多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包括参加(拍摄)“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七七事变”等重大题材的电影,我自己也独立拍摄了很多若干的重要题材(影视作品),所以对重大题材还是情有独钟的。恰恰是我们多年前合作的刘星老师在这部戏(《开罗宣言》)的筹备阶段,觉得我比较合适,就约了我,我对此也很感兴趣,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就开始全力以赴投入了。

Q:如何发掘《开罗宣言》这部影片的主题呢?

A: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这场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在十四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付出3500万人民的牺牲,也正是这种贡献与牺牲,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开罗会议的参加国和联合国大会的发起国。牺牲贡献是我们这部电影一定要折射的主题。也正是因有中国参加,中国拥有话语权,战后我们收回了东北四省、台湾、澎湖诸岛。

Q:那又是如何把握这部影片的整体风格呢?

A:这个题材任何国家电影人都没有尝试过、触摸过,我们做第一个吃这个螃蟹的人。这是一部大江东去、气贯长虹的史诗。史诗既是我们的追求,又是这部片子的风格,所以夔门雄伟,黄河壶口的磅礡,是我们要抓住的灵魂。这又是一部如泣如述的壮歌,低吟浅唱是不能放弃的手法,动静相宜,一张一弛需要很好把握住节奏。

Q:这种历史题材的影片怎么样去寻求艺术加工和史实的平衡点呢?

A:我们接到这个题材后,包括刘星老师也知道,就开始考虑的商业性、史实性、艺术性三线统一如何可以把握好。其实说实话,这类题材本身故事性比较弱,更多的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我们也想避免将来带给观众这种局面,要考虑如何把电影拍得好看,历史的那种凝重感又不缺少。刘星老师当时从剧作上也做了很多工作,他穿插了一些谍战的情节。当时历史上有个人物叫池步洲,就是一位谍报专家,当时几次重大的密码电报都是他破译的,包括“偷袭珍珠港”、为苏军提供情报等等。所以把“谍战”这条线和“情爱”这条线结合起来,比如他(胡军饰演的石剑峰)娶了一个日本妻子(韩雪饰演的江户英子),这个日本妻子因为追求爱情愤然和家族对抗,共同抗日,她(江户英子)的心态是很复杂的。这里面正反对抗,光明和黑暗的“谍战”情节非常丰富……就是为了避免那种说教和历史事件的堆砌,就设计了这么一条情感线,以此让影片更加具有可看性。周围不少朋友和专家、学者观后,都觉得这条感情线处理得非常好。

Q:就是既讲了故事,又让大家了解历史。

A:对,它(情节)并不生硬。既讲了国家大事,又讲了家庭小事,同时还有人情以及家族恩恩怨怨的情感。所以说这样一部很凝重的历史大戏,都是写领袖级的,运筹帷幄规划蓝图性质的,其中我们把这条线融合进去了,并且融合得很好,很顺畅,而且各种悬疑、史实等类型感的题材都包含在里面。

另外,我们还要强调这种题材的史诗性和新闻性,因为都是突发事件,比如日本向美国宣战,那么各位领导人有什么反应,丘吉尔的反应、蒋介石的反应、毛泽东的反应、罗斯福的反应;再比如,罗斯福在国会上演讲,“为什么我们要参战,要对日本宣战”,然后他有他的理论,最后罗斯福提议几个国家在开罗开一个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

Q:因为“开罗宣言”这段具有很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那么如何处理真实历史和主旋律舆论导向的问题呢?

A:我们就是尽量不在一个作品里传达那么多的信息(不同角度),就是把《开罗宣言》前因后果这个历史事件讲清楚,讲好看,就OK了,至于其他的,比如观众理解了就理解了,观众没理解(解读)好,那是观众的问题,我们没有那么多责任去解决某段历史的某个阶段的问题。

内容丰富的拍摄过程

Q:这部影片有众多的角色,那么您是如何把握演员的表演呢?是让大家严格按照剧本发挥,还是让大家去创造人物形象呢?

A:当时拍摄为了还原真实,哪个国家的人物,就由哪个国家的演员来演。包括日方的,我们请了大概有30多位在日本本土的和在中国大陆的日籍演员,比如大村波彦。还有好多在日本很有成就和大量作品的艺术家,都特别愿意加盟这个戏,他们觉得这个戏很重要,他们对那场战争也有认识,而且在合作当中,他们深受教育,包括对中国电影人的这种敬业。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都很佩服。他们对父辈或祖父辈的那场战争也都有认识,我们也做了采访,他们谈得都很客观。基本上是,各国演员演绎相应国家的历史人物,不仅形象上会让观众认同,更能还原得真实,而且在处理戏呀、语言呀等方面,更加原汁原味。同时,他们自己也有热情,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人物也熟悉,研究得也很深刻。

Q:那最终效果怎么样?

A:最终从完成片来看,(还原)这个目的达到了,(真实)效果绝对也有了。

剧本是绝对的基础。然后在剧本的基础上可以丰富,看角色是否需要。毕竟这个剧本已经磨了12年,这么长的时间里,每个字、每句话都是含金量很大的。我们做取舍基本上都是根据现场创作的情绪,看具体人物的需要。原则上还是按剧本,当然现场即兴创作的也很多,包括演员也会有很多想法,导演也有很多想法,设法都融合进去,效果还是很好的。

Q:这部电影明星众多,有胡军、陈冲、韩雪、唐国强、刘嘉玲等等大牌明星,

最初为何选择胡军扮演石剑锋呢?陈冲和刘嘉玲呢?

A:首先考虑的是那个人物的形象、气质、年代感等等,当然每个人的时间档期也是一个考虑因素,同时我们也考虑了观众群。比如用这个明星可以带来哪些观众群,启用胡军、韩雪、姚笛、刘嘉玲等,是具体角色的年龄、身份、位置决定的,这些人物角色也对他们有吸引,他们可能也没演过这种角色,有很大的创作热情,最后也考虑到市场的收视。

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很好合作,非常敬业。比如刘嘉玲拍完后,她自己提出来要补台词,因为之前说得不好,后来到棚里去补了台词,她对自己所演的角色特别负责。陈冲也是特意从美国回来,戏不多,演得卻很不错,还是能看出丰富深厚的表演经验。

Q:这部电影拍摄了多久,拍摄期间是否顺利呢?遇到过什么问题吗?

A:两个组。A组(温德光)是50多天,我们B组是40多天,将近100天。基本上拍摄很顺利。我们整个行程很远,总共是7省市,9100多公里。在广东中山开机,又到天津、北京,再到延安、三亚、重庆等地,这部电影因为筹备了很长时间,资金到后,启动也比较晚,所以这也是史无前例的(拍摄)速度了,这么大的题材,这么大的工作量,枪炮飞机,各种军事设备,再有就是好几个国家,同盟国四个、轴心国两个都有表现,德国的,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中国的,苏联的。其中电影里还有一段“偷袭珍珠港”的情节,其中的海空战,一部分是在广东珠海拍摄的战争海滩戏,一部分是在八一厂的“王佐基地”拍的,用了很多的后期特效。我们在三亚的军舰上拍摄了各种海域。这次的后期团队也很得力,时间很紧,但做得很棒,可以挑战好莱坞大片。

Q:《开罗宣言》是由您和温德光共同导演的,因为温德光老师是摄影出身,您是导演出身,那整部电影具体是如何分工和执导呢?

A:我们分成两个组,他拍重庆等国内的部分,我拍国际部分,包括苏联部分、日本部分、英国部分、德国部分等,还有包括延安毛泽东部分、三亚海战部分。同时温导兼摄影指导。

Q:当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是如何处理呢?比如他的意见您不赞同,或您的意见他不赞同?最后是怎么达成一致的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二战后期重要宣言】相关文章:

电视后期制作的重要性08-31

二战05-05

二战教案05-21

读二战史有感05-24

观二战电影的感悟05-29

二战的作文800字06-26

希特勒二战范文05-25

观二战电影的感悟07-11

后期建设05-06

视频后期05-15

上一篇:靠自己的名言名句下一篇:在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 党建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