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

2024-08-19

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精选12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长)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多米有多长吗?

⑵长廊还有什么特点?(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指导朗读。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⑶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3、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1)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2)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3)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了,现在我们利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地表达出来。

1.选择学习。

(1)做美读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做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

可选一处景色,可以一人或合作展示。

2.分享收获。

(1)美读家展示。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其余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感受。

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如此美的景色,你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吗?咱们试着背一背你喜欢的内容。

(2)小导游展示。

师:各位游客带上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跟随导游到万寿山和昆明湖游览,听小导游介绍。听完介绍的游客们会选择在哪儿留影呢?

师小结:今天我们同作者一同游览了颐和园的长廊,体会到了长廊的美、长;游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欣赏了佛香阁的雄伟壮丽、排云殿的金壁辉煌;登上山,看到了一碧万顷的昆明湖;移步下山,更领略了十七孔桥的宏伟气势。

3.融情赞美,升华感悟。

师:在即将离开颐和园的时候,还真有些舍不得呢!让我们再一次领略颐和园的美丽吧。颐和园占地300多公顷,景点繁多,除了那金壁辉煌的佛香阁、水天空阔的昆明湖、技艺精美的长廊彩绘,更游那宛如飞虹、跨向绿水之中的十七孔桥,一线西堤,纵贯南北;后山后湖,松涛阵阵;买卖宫市,酒旗临风,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请你任选一种来表达你的骄傲、自豪之情,也可自行设计赞美方式。

四、布置作业,迁移运用写景方法

师:你想不想试着写一篇像《颐和园》这样的美文,那么,我们就走出教室,去公园、去名川大海、去田园村庄、去名胜古迹,用课文的写法,写自己的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长廊------长

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 第3篇

2014年5月, 阜阳市教育局举行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 笔者作为无生上课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评委, 在总结笔者曾经写过并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0年第3期《体育教师无生上课的方法》一文的基础上, 结合本次比赛, 对无生上课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进一步阐述, 以期对年轻体育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一、先声夺人——富有鲜明特点的教学设计

无生上课, 富有鲜明特点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关键, 需要教师围绕武术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环节等能较好地设计出来。富有鲜明特点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需要教师熟悉教学设计的格式, 对教学内容熟稔于心, 让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精神, 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需要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 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 一般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场地布置、安全措施和课时计划 (教案) 等几大环节。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 让指导思想做到明确、清晰、有针对性, 能使指导思想利于导学、导教、导评;教材分析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对该教材的要求、教材所处的“单元”位置、传授的“对象”特点、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的“方法”取舍、教材处理的“技巧”把握;学情分析中, 需要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还需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场地器材条件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进行简要介绍;在表达教学流程时, 勿把教学过程当作教学流程, 这既有时间不允许的原因, 也因为这个环节在课时计划也已经体现了出来, 只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在场地布置上, 教师只需将教学中计划的场地通过简笔画展示出来即可;安全措施不仅是教学中关注的部分, 也需要在本环节对安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罗列出来, 如有教师在本次比赛中就“安全措施”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调整合适的练习距离、教育学生不打闹、维护好教学秩序等, 让人一目了然。

课时计划 (教案) 是本环节最重要的部分, 是教师体现教学思想, 展示教学技巧的具体体现, 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重难点, 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设计教学情境, 把教学情境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和层次感。

二、掷地有声——明确教学的重、难点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凸显出来, 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重难点选择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 而这些恰恰是教师在无生上课时最为需要关注的部分。比如, 在水平三 (五年级) 的“五步拳”教学中, 参赛教师在处理教学重难点时, 出现三种处理方法:第一种, 教师把武术的基本手型 (拳、掌、勾等) 、步型 (弓步、马步、仆步等) 作为教学新授课, 并以此内容为重点, 然后再进行五步拳的学习;第二种, 教师把五步拳的全部动作作为学习内容;第三种, 教师把拳型和步型作为复习动作, 花费较少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后, 把五步拳的前三个动作作为基本内容进行教学。

在无生上课时, 即使组织方没有对五步拳的课时提出明确要求, 作为参赛教师, 也应该能理解到, 五步拳是在初步掌握基本的拳型、步型基础上才进行教学的, 所以, 即使是五步拳的第一课时, 把“单个动作要领, 知道每个动作的名称”作为重点, 把“动作路线, 手型、脚型正确, 连贯、有力”作为难点是非常合适的。从以上三种情况来看, 第一种则没有针对五步拳, 选择教学内容;第二种则没有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 虽然教学内容是五步拳的内容, 但一节课让学生全部学完五步拳, 其掌握情况也一定不乐观;第三种, 能围绕五步拳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选择三个动作作为教学内容, 则使得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凸显出来。

三、同声相应——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教学的具体体现, 在无生上课时, 教师能通过教学流程环节, 把教学中教师活动、学生学习、教学教法反映出来, 并体现出良好的合理性、适应性和有效性, 则不失为一节成功的无生上课。本次市体育优质课获得一等奖教师的教学流程为:通过模仿思考、模仿实践、合作交流、互助互学、师生共同参与展示与评价的教学过程,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 进行再实践、再体验, 营造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 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探究、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通过武术动作组合的创编, 激发学生拓展知识, 开发自身潜能, 继而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的热情;在教学游戏环节, 学生通过接力跑, 分别在终点的黑板上写下“中华武术, 走向世界”, 并分别以先完成接力跑和字迹最工整的组对学生比赛进行评价。

针对教学内容的练习环节, 教师在动作的示范、讲解和练习环节, 能根据动作方向 (预备姿势—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 选择合理的站位 (队伍中间呈等边三角形—队尾呈直角三角形) , 解决学生对教师示范的角度问题;练习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对动作的掌握情况, 适时让学生原地左转, 进行示范、讲解和练习。这位教师对教学流程的关注, 仅从这一点来看, 就能感受到她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和对动作移动路线的熟悉程度。纵观整个教学环节, 无论是对五步拳的学习, 还是在接力跑的比赛中, 都感受到无生上课时教师营造的学习气氛非常热烈。

四、声情并茂——良好的口语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能在无生上课时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准确表达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流程, 利于评委在思维上走进教师的课堂;而合理的肢体语言则会让教学更生动、有效, 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达到精讲多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发言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 所以在无生上课环节, 既需要教师控制好自己的语速、语调, 还需要教师把握住教学的关键点, 用语言表达出无生上课中几个关键点, 主要包括:动作讲解、教学方法、纠正能力、游戏方法和规则的介绍等。一位教师在讲解“马步冲拳”时, 仅用“左弓步, 出右拳, 看拳头方向—哈”, 语言简洁、清晰、有效。整个教学, 教师对动作方法的讲解非常准确到位, 并且不断以不同的词语对动作进行强化, 具体做法为先用数字代替动作, 然后又根据动作使用适宜的象声词, “预备姿势 (哈) —弓步冲拳 (哈) —弹踢冲拳 (吼) —马步架打 (喔) ”。教师对动作的熟悉程度和对动作方法的简化, 不仅使学生对动作方法更加明白, 而且学生在教师语言能力的调动下, 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学习过程勃发生机。

合理的肢体语言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做到手眼一致时, 教师用手指向眼神的方向并伴以“刷”的语言进行提示, 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 完成拳和眼的配合;在进行动作纠正时, 则用鼓励的眼神对学生鼓励和伸出大拇指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游戏方法讲解和练习中, 教师通过鼓掌、跺脚等肢体动作提醒学生提高注意力, 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写作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 语文学科 五年级教学 写作教学 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多半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为目的,然而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提出,教学的多元化和生活化越发地成为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尤其是针对高年级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巧妙地利用教材,学习文章写作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五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提出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进行写作教学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学生的教学兴趣,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其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尤其是针对语文写作教学来说,更加考验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对写作教学的开展更是十分有利。比如在讲解《新型玻璃》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进行时下的玻璃样式的观察和研究,想一想现在我们所用的玻璃有什么特别之处,你希望改进成什么样子。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选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玻璃的自述”,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的写作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想象空间,从而更好地诱导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二、提出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提问艺术”,知识的学习正是通过这一过程的完整实行才能够被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利用课文的特点,科学地设置问题,并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例如:在《慈母情深》的段落中有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及动作的语句,在反复阅读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作者这样写作的优点在哪里?为什么要写母亲的眼神和动作呢?大家可不可以也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自己的妈妈?由此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以此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表达能力的水平。

另外需要教师注意的一点就是,由于语文的写作教学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更是会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所以说,教师要针对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讨论,分享写作经验,谈一谈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提升写作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善用想象,发散思维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童心,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最简单也是有效的方式就是,能够进行留白的补充,也就是故事的扩写。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课文的延伸,用学生浪漫美好的想法去进行故事的扩展,用他们的所感所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加大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掌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比如教师在讲到《珍珠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文讲解完毕之后,进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问一问学生,如果自己养了一只珍珠鸟,会和它之间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假如个别同学对于珍珠鸟没有什么了解,那么就想一想自己家养过的其他的小动物,它们和我们的感情怎么样呢?让学生将这些故事和想象流于笔触,表达出来。通过让学生进行这样的锻炼,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情感的真谛,完善写作教学的形式。

四、善用多媒体教学

当今社会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利道具。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图片,就这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通过给学生放送网上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来相互提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讲到《慈母情深》时,我们就根据身边的真人真事和网络上的相关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不仅能看到课文中的文字,更能体会出真挚的感情。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的基础,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到了五年级的阶段,正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转折阶段。这不仅需要教师多年的经验进行探索,更需要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写作教学是语文综合运用的最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程度的好坏,直接反映在写作的成绩上。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善于利用教学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让小学生主动地进行写作,而不是将其看成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高丽英.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1).

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 第5篇

1、自主识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开关、过磅计数、蛊惑”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我”面对蛊惑时的心理变化,推想如果“多记”将产生的严重后果,初步理解“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意思。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生开关的含义,懂得想、问做、是一个年轻人在做出人生选择时应具有的慎重态度。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1、师:电灯有开关,打开,给我们带来光明;关上,将是一片黑暗。一位哲人也曾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有这样的开关。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1)读一读,初步感受哲人的话

○1指名读 这句话中的“开关”什么意思?

○2关键词语的意思我们明白后,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哲人的话语虽简短但意义深刻,我们一起读 :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 轻轻一按时,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

2、对这句话,作者有着深刻的感悟,他年少时,在家乡那座大山脚下的公路边,就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开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39人生的开关》。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打开课本,轻声读课文,完成以下两个要求

1、把下列词语读正确, 差错 好差事 昧心 过磅计数 门槛 虚报冒领

2、思考:课文写了“我”年少时在家乡那座大山脚下的公路边的一件什么事?

(提示: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交流

1、“差”的两个读音。

2、理解“过磅计数”。 张叔给我安排了给砍柴民工上交的柴过磅计数的好差事。大毛让我虚报冒领,(大毛让我给他多记一点,说拿到钱分给我一半)我没有理会。我挣够了上学的钱,从此,我的人生道路很顺畅。 小结:对,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他们合起来,就是课文主要内容,谁来试一下?

3、那么,文中的我接触到的的人生开关是什么?

(板书:多记 不多记) 多记还是不多记成了我人生的开关。

师:我想问一下,你们选择“多记”还是“不多记”?选择难道会这样的简单吗?,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过渡:当初,大毛是怎样对我说的呢?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1、读第4小节,出示:过了几天,和我一起来的大毛悄悄地对我说:“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你一半。”

(1)指导朗读(读出悄悄地语气;不好让别人得知。)指名读、男生、女生读。

(2)“我”需要不需要钱呢?你们从哪儿可以知道。

2、默读1—3节,了解“我”的贫寒家境。

(1)抓关键词句交流:家里很穷,急需钱上大学;能挣钱的方法是上山砍柴;我力气小,砍得慢,攒不够上大学的钱

(2)小组分别读1——3节。 小结:当年,我急需用钱上学,大毛的话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3、学习5、6节,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过渡:听了大毛的话,我是怎样想的?(板书:想)

(1)张叔是按我记得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 (便宜的事是指?读出感叹的语气。)个别读 齐读 轻轻一画,就能来钱,我就多记些吧。这件事可不是这么容易选择的,我们接下去读。

(2)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 1男女生分别读。思考:你们发现选择难在哪儿?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 2我刚想多记些时,又我害怕张叔发现,就不多记了。大毛却说??不会被张叔知道的,还是多记些。可是这样做对不住张叔,还是不多记。大毛又说??大毛说得好像有些道理,我就多记些。此时,我的心动摇了??(思想轨迹) 小结:从这些来来回回的思想的轨迹中可以看出,是“多记”还是“不多记”,我的内心是很矛盾的,这个选择对于我而言很艰难。 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把我这两种不同的想法自然连接了起来。(不过 但 但)把这些词语圈一圈。这些词语在这表示的是什么关系?(转折关系)它说明了前后内容的相反或相对。

(2)我举棋不定,选择去——问我娘?(板书:问) 当我把这事说给我娘听,娘听了坚决反对。她怎么说的? 出示:“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 这句话含义很深刻,我们该这样理解呢?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 剧中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吃了不该吃的”和“拉肚子”的意思。 (吃了不该吃的:指我靠虚报冒领,用不诚实的方法赚来的不义之财。会拉肚子:丢了这份好差事,把虚报冒领的钱还出来,说不定正当赚来的钱也会赔出来。)(指导读出坚决的语气来。) 小结:现在看来,这“多记”或“不多记”的选择的确是影响我命运的开关呀。 娘的话使我明白做人要怎样?。板书:讲诚信

(3)我听懂娘的话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没有理会大毛。板书:没有理会

4、引读第7节,理解“顺畅”的意思。

(1)我们一起读:因为我没有理会大毛,那年——毕业后——从此——

(2)因为没有理会大毛,所以我的人生很“顺畅” (板书)?这就是人生的——光明境界。

5、学习第8节,理解“我”的感悟。

(1)多年后,我回家探亲和张叔谈到往事时,张叔这样说— 出示: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理解:句中的两个“一点”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

(2)我被张叔的话震惊:原来柴拉回矿里,他中间抽验过几次。我大吃一惊,幸好当初没有听信大毛的蛊惑。(板书:蛊惑)

○1解释:查字典: 蛊。文中蛊惑的意思是什么?课文指大毛的话是毒害。

○2此时,我庆幸当时在选择“多记”还是“不多记”的开关时,我按下了讲诚信的开关,因此,我的人生道路也走得顺畅了。我们是否能假设一下:在过磅计数中,我选择多记了,被张叔发现的后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但如果没被张叔发现,我的人生又如何?

(多行不义必自毙、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学习运用,体会实践

1、此时,如果我们再来读读哲人的这句话,我想感悟肯定更深。这一回我们要强调哪个字?(很多)一起来读一下: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2、课文学完了,我想问问: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文章还是写事的文章? 为什么?

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 第6篇

1、学会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和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文章中对黄河源头水的描写是重点,不仅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句子,同时知道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的,并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来抒发强烈感情的。

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则是文章的难点,,要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

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它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黄河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断),能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说说吗?(一句话或一个词均可)

二、出示语段,自由读

语段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分别指名读)

师述:的确,说到黄河,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滔天波浪,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是“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的雄壮风采。那么,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黄河的源头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三、学习3、4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黄河源头的水?

2、自由读3、4自然段,思考:作者眼中的黄河源有什么特点?(摘取文中语句或自己概括)

3、出示语句“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

A、黄河源的有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B、出示填空,练习说话。

原以为令人向往的黄河源________,没想到竟是这般_______。

C、黄河源究竟是怎样有趣呢?再读第三段,画出哪些语句让你觉得有趣?

步骤:读句子——体会——带着体会再读。

方法:抓住关键词“竟”、“不禁”、“跳”等词和两个比喻句体会。

问题延伸:为什么一块石头竟成了万里黄河“第一桥”?

师述:多么不可思议呀,万里黄河的第一桥居然在我手中诞生了。这种“趣”到哪里还能找得到?或许只有这黄河源头了。

D、再读此句。此时此刻,你是带着什么感情来读这句话的?(喜爱)

E、师小结。(略)

4、令人向往的黄河源仅仅让人感到有趣吗?

5、默读第四段,看看哪些语句最吸引你的眼球,赶紧勾画下来。

预设答案:①云雾缭绕(师举例) ②像珍珠一样 ③闪闪发光 ④碧绿

⑥鲜艳 ⑦各种各样 ⑧奇花异草

6、出示图片,指名读第四段。

7、你能用一个词说说此时的感受吗?(不虚此行、百闻不如一见、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等)

四、学习5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指名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

2、指导朗读。

师:看着那一股股涓涓细流,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我不禁赞叹———

生:“啊!……”

师:欣赏着那许多的奇花异草,我不禁惊讶———

生:“啊!……”

师:贴近那珍珠似的泉水,我不禁怀疑———

生:“啊!……”

3、作者此时的感受,除了喜爱,更有什么情感?(惊叹、赞美与热爱)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这句话。

4、师述:是的,这就是黄河的源头,假如你现在就在黄河源头,你最想做什么呢?

5、“这是多么值得纪念呀!”作者要纪念些什么呢?(生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是啊,值得纪念的太多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黄河的奇景会成为真实的永恒。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吧!(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师述:黄河从远古走来,它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黄河向未来奔去,它召唤着炎黄子孙,继往开来。

2、指名读第6自然段,同时播放视频。

3、从一个、多个到全班的形式练读,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4、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生回答)

5、师补充以下资料。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中华民族,传承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孕育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记载着中华民族所经历的一切一切。黄河见证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黄河见证了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的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黄河见证了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六、总结谈话

1、 师: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这一汇聚的过程不正象征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吗?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向往,(指板书)因为它不仅——有趣、美丽,而且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然而,如今的黄河却伤痕累累,它不仅多处污染、断流,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干涸。同学们,看看黄河美丽的源头,你们有什么想法?(发起保护母亲河的倡议)如果我们连黄河的源头都失去的话,那我们最后一点水会是什么?(自己的眼泪)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让我们用真挚的朗读来表达对黄河源的一片深情吧!

板书设计:

11 黄河源

有趣 喜爱

美丽 热爱

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 第7篇

《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写了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的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课文以第一天挑煤为中心事件,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孩子所受的苦难记叙的十分详实、感人,对今天的孩子认识旧社会的苦难、激励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是一篇好教材。把它放在“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是想让学生了解劳动是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是艰辛的。

确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据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语文的实效性。

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开端、生疼、吃不住劲、晃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学习第一天挑煤的写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逐步加深对童年吴运铎所受苦难的认识。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吴运铎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太优越,几乎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经受不住打击,做事缺乏毅力,据此确立本课的重点是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吴运铎所受到的苦难。教学难点为学习吴运铎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引导点拨等方法,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悟自得能力。

整堂课我以亲切的教态去感染学生,用激励行评价语言去激发学生,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受段去调动学生,使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深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 学生谈自己最敬佩谁?并说明理由。

2、 你们想知道老师最敬佩的人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知道老师为什么最敬佩他吗?(学生猜测)

3、 课件出示作者生平事迹,学生默读。

教师导入: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敬佩他,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为英模。

大屏幕显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1917 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员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拣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吴运铎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 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 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学生认真读这段文字一分半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觉得吴运铎很坚强。”

生:“我为他坚强的毅力所折服。”

生:“我看到了他的恒心。”

生:“吴运铎真是一个铁人。”

……

师:老师就是被他这种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深深折服,吴运铎还将他的传奇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把一切献给党》,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本书,走近吴运铎的童年,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课。

4、 揭示课题理解开端。

(计意图:新课导入,我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介绍作者生平事迹,让学生进行感受,带领学生走近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

2、 再次读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第一次挑煤的经历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简单说一说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

3、 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难”。

(计意图: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按时间准予描写第一天挑煤的经历,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再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层层推进,得出“难”这个关键词。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三、 品读感悟,体会艰难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一天挑煤赶路这部分,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相机板书。

(一) 担难挑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单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 理解“生疼”和“吃不住劲”

2、 指导朗读体会“担难挑”

(二) 路难行

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1、 理解“晃荡”和“一步三滑”

2、 带着想象和感受读

3、 课件出示作者挑煤上山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三) 痛难忍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的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1、 理解比喻的修辞方法

2、 想象开水烫过的疼痛,带着这种感受读课文。

(计意图:从“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体会,朗读,再体会,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漫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四、 母子对话,升华情感。

1、 吴运铎第一次挑煤最终挑回家了什么?

2、 师范读母子对话(配乐),体会母亲的泪水。

3、 在当时的黑暗社会里,仅仅是“母亲”在流泪吗?

4、 吴运铎第二次挑煤又挑回了什么呢?

(计意图: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继而拓展延伸,进一步去体会在当时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五、 与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吴运铎说些什么呢?

2、 教师总结:吴运铎的童年时艰难的,他的精神是可敬的,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两句诗:风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老师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同学共勉,让它时刻鞭策我们像吴运铎一样顽强不息,奋勇向前!

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 第8篇

新来的小邻居

出差数月, 回到家的当天晚上, 当我打开窗户时, 清风送来一股细细的、甜甜的 (轻清) 香。我没在意, 舒展一下疲倦的身躯, 就倒在床上睡着 (zhe zháo zhuó) 了。一觉醒来, 天已蒙蒙亮, 我的周围忽然浮泛着一股甜甜的香味, 啊, 是花香!这黄土岭怎么突然有了花香?我急切地推开门, 走上阳台, 一下子惊呆了:隔壁的阳台上, 什么时候摆满了大小不一的几十个花盆, 有鲜红的海棠, 紫色的玫瑰, 淡黄的米兰……五彩缤纷, 似乎把春天的色彩全 (聚积) 集在这里了。

隔壁的门开了, 走出一个十二三岁、扎着羊角 (辫辨) 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她双手捧着个 (洒酒) 水壶, 神情专注地给每盆花浇水。我忍不住了, 轻声问:“小同学, 新搬来的?”她吓了一跳, 瞪起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 看见我, 连忙点头, “嗯”了一声, 接着又赶忙放下水壶, 很有礼貌地说:“叔叔早!”

浇完水, 她从屋子里拿出一把小镊子, 像外科医生做手术似 (sìshì) 的小心翼翼地从一根枝下夹下一个小东西, 装进玻璃瓶里。她告诉我, 这是一种害虫, 不及早发现和消灭, 整棵花就会枯萎。

我看小姑娘对花很 (保爱) 护, 就故意考考她, 问她知不知道什么花在什么时候开。她立刻回答:“一月水仙清水养, 二月杏花伸出墙, 三月桃花红艳艳, 四月杜鹃满山冈……”一口气把十二个月的花全都说了。我见她对花这么熟 (悉习) , 禁不住高兴地说:“你真是个小行 (xínɡhánɡ) 家, 长大了一定能当个园艺家!”

她抬起头, 一本正经地盯着我说:“当专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我嘛, 只想将来当个园艺工人, 把祖国打扮得花园一样美丽。叔叔, 你说好不好呢?”我点头说:“好, 好!”

她忙完了, 便坐在花丛中的小凳上, 专心致志地开始晨读。

这时, 一阵清风吹过来, 所有的盆花便一起摇摆着, 像是向 (辛幸) 勤栽培它们的小园丁 (至致) 谢。

啊, 可爱的小邻居, 你也是这花丛中的一朵美丽的花!

1.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读音或字。

2.摘抄文中表示颜色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 解释词语。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可爱的小邻居是“花丛中的一朵美丽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习作。

1.在你的读书经历中, 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 再写下来, 可以谈你和书的故事, 也可以谈你读书的体会。

2.题目:二十年后回故乡

要求:尽情发挥想象, 可以写家乡的变化, 也可写与亲人或同学见面的情景……要求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3.请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 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等。要求: (1) 抓住物品特点按一定顺序介绍。 (2)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3) 题目自拟。

4.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请以“爸爸 (妈妈) , 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 (1) 敞开心扉, 写出你最想对爸爸或妈妈说的话。 (2) 内容具体, 有真情实感。

5.请就本学期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其他读物写一篇读后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第9篇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的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他干过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了双保险锁。

1.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概括小说情节,不超过30个字。

2.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 )。

A.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B.不要相信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D.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3.小说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写出第一次眨眼和第二次眨眼的用意。

4.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来,请你谈谈两种理解。

5.小说倒数第2段,“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中“也”字在此有何含义?

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 第10篇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的: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教学难点:

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习方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苦的小故事和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文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3、找出第一段中两个比喻句体会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朗读法体会法

学习方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一个12岁的孩子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三、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播放课文范读光盘,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五、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ang zang )

煤藏( ) 宝藏( )

(tiao tiao )

挑( )战 挑( )脚

(de de dei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 luo la )

降落( ) 落( )在后头

讨论:

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

第一次挑煤

第二天又去挑煤

教学目标:

1、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第一次挑煤,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4、通过学习,了解旧社会穷人的苦难。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 联系上下文理文中的四个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

在没有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体会作者的苦难。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方法:引读品悟、启发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小组交流,探讨。

教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怎样挑煤的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三、研究“第一次挑煤”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这里的“抽掉”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比较体会比喻句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四、质疑想象、写话分析“坚强”

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

出示对话:当 “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 “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母亲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

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3、写话练习:(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A、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小时候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五、学习第三段,加深认识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2、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六、拓展延伸

1、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七、布置作业

1、推荐课外读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写一写学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路远 滑

受 人 欺 负 艰难

第一天 肩膀肿 破 坚强

胳膊 脚 受伤 ↑

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 第11篇

知识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能力目标

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思想内容。

思品目标

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就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教学重点:

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就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教学难点:

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21课,(板书:挑山工)大家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挑山工”是做什么的人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挑山工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2课时

一、课题质疑,导入课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挑山工》。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你脑海中挑山工的样子吗?

二、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最后一个自然段)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再认真地读读书中的文字,你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二)引导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画批符号把自己体会深的句子画下来。自学批注后,可主动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三)交流自学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1.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1)我们先来看看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谁来读一读。

(2)帮助学生理解“折尺形”路线

教师拿出折尺进行演示,使学生理解什么叫折尺形路线。

思考讨论:折尺形线路给挑山工带来哪些方便与困难。

(方便:东西不碰台阶,节省力气。困难:路程比游人长一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3)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体会着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1)读读相关的段落,举例说说怎么就不比游人慢。

(2)从作者与挑山工的攀谈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3)读出自己的体会。

3.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1)孩子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一定比不上游人吧?(不是)

那是为什么呢?挑山工又是怎样把这个谜揭开的呢?找出挑山工的话,认真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有什么不同?

抓住“一个劲儿”体会: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

他说的话里包蕴着怎样的哲理?

(2)有感情地读读挑山工说的话。

(四)孩子们,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第七段,想想,课文最后的这个“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小结:原来这个“它”表面看是指这幅画,其实更指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结合画面,动笔升华

请你为课文中的这幅图画题诗或题词。

四、课后作业

小学五年级语文《颐和园》优质教案 第12篇

知识目标:学会10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强)及新词,认读6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意思;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

情感目标: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树立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是“爱的奇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10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强)及新词,认读6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什么是奇迹?齐读文章的课题,你有什么样的问题?

二、新授。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文中画出读不准字音的字,自学生字新词。

出示幻灯,指名读准带点字的字音。

干涸 勉强 忙碌 迹象 小心翼翼 蹑手蹑脚 脸颊

几乎 中暑 炙热 纤弱 尽可能 恶劣 跋涉 挽救

多音字组词:

强 中 几 尽

交流在自学中理解了哪些词语。

勉强:在本课是“将就、凑合”的意思。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课文指看起来不是很清楚。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归纳。

在一个极度干旱的夏季里,6岁的男孩比利为了挽救中暑脱水的小鹿的生命,一次次地用双手捧水给小鹿喝。

3.全班接龙读课文。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1)(1——2):写“我”居住的地区遇到了严重的干旱。

(2)(3——8):6岁的比利用双手捧水,一次次地给因中暑而脱水的小鹿喝水。

(3)(9):“我”决心把小比利培养成优秀的科学家,让更多的人获得生命之水。

5.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爱的奇迹是什么?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课后反思:段落比较复杂学生分段效果不好,特别是段中分层,正确率更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题的意思;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树立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是“爱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

爱的奇迹是什么?

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

他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

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二、新授。

1.通过自己的预习你初步知道了哪些问题?

(是谁创造了爱的奇迹;爱的奇迹是什么。)

教师梳疑,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他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

2.学习课文第一段,明确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从课文内容中你知道了什么?

集体交流:说明旱情相当严重,不仅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人畜的饮用水都很困难了,比利双手捧水喂小鹿的感人故事正是在这样极度干旱、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发生的。

此时你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吗?(这一段的描写与爱的奇迹有什么关系?)

3.学习课文第二段,体会比利的为人。

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比利是怎样创造爱的奇迹的?

在文中标画有关比利动作的语句,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比利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小组内交流讨论。

集体交流

“他目不斜视,好像面对着一个严肃的目标”、“双手好像努力捧着什么重要的东西”、“慢慢地向树林走去,然后快步跑回来”这说明孩子是在极严肃、极认真地做着一件重要的事情。“反反复复地忙了将近两个小时”,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联系下文可以知道,孩子一心想着救小鹿。

(做事认真、专注,善良、有爱心)……

(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当时小比利心里会想些什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联系上文,说一说第一段与爱的奇迹有什么关系?

突出了当时水的宝贵以及水对挽救小鹿生命的重要,突出了比利捧水喂小鹿这一行动的意义和小比利的心地善良。

集体讨论,升华主题,为什么说是爱的奇迹?(各抒己见)

1.这件事发生在严重干旱的夏季里,在人畜饮水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比利却用宝贵的水挽救野生的小鹿的生命。

2.比例只有6岁,可是他所做的事情是了不起的。

3.一个6岁的孩子,用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描绘了一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

板书设计:

爱 的 奇 迹

创 造

比利 爱心与善良 小鹿

上一篇:让人暖心的友情句子下一篇:人事代理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