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大纲

2024-07-08

木兰诗教学大纲(精选10篇)

木兰诗教学大纲 第1篇

教师:昨天能背诵课文的举手,有多少?昨天还不能背诵的同学抓紧时间,这是要默写的,现在请大家背一遍。

(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你最喜欢背哪一节?

学生:第四段。

教师:那你背一下。

学生:万里赴戎机……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它讲了战士英勇善战。

教师:我补充:朔气……表现了木兰的坚韧。

学生2:喜欢第三节。

教师:背一下。

学生2:东市买骏马……

教师:为什么?

学生:好背。

教师:好背也是原因,为什么好背?

学生2:有规律。

教师:什么规律?

学生:互文,排比。

学生3:我喜欢旦辞一段,也因为好背,因为前面有“旦辞”,后面也有这个。

教师:所以,第三段看起来长,其实很好背。那么,前面句式一样,只是在里边换了个字,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 叫复沓。在前面也有──

学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学生3:我喜欢问女何所思……一段。

教师:为什么?

学生3:写出了她的爱国。

学生4:写出了形势急迫。

教师:写形势急迫是为了烘托?

学生:孝顺。

教师:烘托爱国,孝顺。大家说了自己喜欢的段落,都有自己的道理。

描写木兰从军准备的段落:

学生:东市买骏马……

教师:战场环境恶劣。

学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战争残酷。

学生:将军百战死……

教师:木兰勤劳。

学生:唧唧复唧唧……

教师:木兰内心的担忧。

学生:问女……,昨日见军贴……从此替爷征。

教师:对,就是这一句,非常替她的父亲担心。

教师:昨天我们还介绍了一种新的修辞:互文。请同学把东市……这几句翻译一下。

学生:在东西南北到处挑选东西。

教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

学生:将军战士出生入死回来了。

教师:对,不能翻译成将军死了,壮士回来好了,今天我们该看第五自然段,大家先一起读。

学生朗读。

教师:大家先总结这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征战归来。

学生:可汗赏了很多东西。

教师:不同的人看到的不一样啊,我们看关键的句子?

学生:愿驰千里足。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不知道,她是女的,怕砍头。

学生2:两个原因:1,她太孝顺了,2……

教师:从中可以看出她有什么品质?

学生:孝顺,不被财富诱惑,爱国。

教师:不当官就爱国吗?换个词?

学生:不贪图功力。

我们看看第五段应该怎么归纳?

学生:辞官回乡。

教师板书。

教师:中间有个字,策勋十二转的转,赏赐百千强的强。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这个强字现在还用,比如“这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50%强,好,大家背一下这一段。千里足就是……

学生:千里马。

教师:好,大家再互相背一下。

(学生自己背诵)

教师:现在大家一起背诵(学生背诵),大家有什么问题?

学生:送“儿”还故乡,为什么不说女儿?

教师:同学们来回答。

学生1:女儿儿子都在古代称儿。

学生2:因为人家不知道她是女儿。

教师:大家都有道理。

学生3:当时女儿是不能参战的,所以她称自己是男儿身。

教师:大家都有道理,但是女儿不参战的说法更合乎作品,而说女儿也是儿我觉得更有人情味。

教师:第六段,为什么木兰急忙回家,官都不作?

学生:孝。

教师:不要什么都用孝,孝能说明一切问题吗?大家自己读一下,体会一下。

学生自读。

教师:怎么都不读,大家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教师:为什么她要回家?

学生:爷娘,阿姊,小弟。

教师:大家多想一下,故乡到底什么吸引了木兰?

学生:家,父母。

学生:有她的伙伴。

教师:哪句?

学生:出门看伙伴。

教师:这是她故乡的阿?

学生:不是,是战友。

学生:她家乡有衣服。

教师:是阿,女孩子还是喜欢自己姑娘的衣服,不喜欢军装,她还是喜欢回来当漂漂亮亮的女孩子。

学生:她还想她的房间,开我东阁门……

教师:为什么?

学生:战争睡的不舒服。

学生:还有她的亲戚朋友也想念她阿。

教师:这点找得不错哦。

学生鼓掌。

教师:从哪里看到的哪?

学生:爷娘闻女来……

教师:是阿,每个人的动作是不一样的,父母?

学生:出城。

教师:说明思念很深阿,那么阿姊呢?我请女同学来说……

学生:没有回答。

教师:你站一会。

教师:木兰的姐姐怎么表现?

学生:当户理红妆。

教师:弟弟呢?

学生:磨刀,想以丰盛的佳肴来宽待姐姐。

学生2:姐姐打仗,风餐露宿没有什么好东西,想做点好的给姐姐。

教师:通观这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所有这些场面用什么可以形容?

学生:欢天喜地,亲人团聚。

教师板书:亲人团聚,你坐下。

学生:木兰多少岁呢?

教师:这个不知道。

学生2:反正比你大。

教师:木兰回来之后干什么?

学生:脱我……

教师:抓词语。

学生:脱,着,理,贴。

教师:说明木兰心情。

学生:很高兴。

教师:对,说明木兰当时的欣喜的心情出门看伙伴,伙伴的反应?

学生:惊奇。

教师:的确,伙伴十分惊奇。

学生:那她怎么洗澡呢?

教师:联想很快阿,马上联想到洗澡了。

学生:那她不洗澡阿。

教师:这可能要想到当时的习惯,但是当时的习惯我也不知道。

(学生稍微有些混乱)

教师:这肯定有很多不方便,但是也说明花木兰非常……

学生:机智,聪明。

学生:狡猾。

教师:对,但是怎么狡猾都出来了?

好,大家再把这段读一下。

教师:再回头想想,木兰对比了回家和做官,她选择了回家。这说明她心里的取舍是怎么的?她的理想中注重什么?

学生:亲情。

教师板书。

教师:她回家的生活很……

学生:欢乐,平淡。

学生:但是皇帝赏赐的东西她也可以拿回去阿。

教师:你认为皇帝赏赐的东西她拿回去了吗?

学生:拿回去了!

学生:如果是拿回去了就不用着“旧时“衣服了啊。

学生:她可能不好意思拿女人的衣服啊,所以家里只有以前的衣服。

学生:她说不用尚书郎,她既然官都不愿意当了,当然不会要财物。

学生:不一定!

教师:愿驰千里足,骑马能带那么多东西吗?

学生:她有伙伴啊!

教师:作品中没有交代她是否拿了,但是她官都没有做,应该看出她不向往荣华富贵

学生:我不觉得,因为女人不能当官的,所以她不能当。

教师:官不能当,但是钱还是要拿的,那么她拿来干什么那?

学生:当盘缠啊,孝敬父母啊。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的一些想法,文章中没有具体的交代,那么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作品对文章到底时一种什么态度?

学生:赞扬。

教师:赞扬什么?

学生:孝顺,看重亲情。

学生:我想通了,肯定她是向皇帝要些补品,回来孝敬父母。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的一些想法,但是我们看得出。作品对木兰是赞赏的,至于她要不要这些财务,作品没有交代,但是,要不要财务并不是评价英雄的标准。现在这段能背吗?

学生:能。

教师:背一下。

学生背诵此段。

教师:最后一段似乎与前面没有联系啊?

学生:有联系,与伙伴的话有联系。

教师:怎么理解呢?

学生:可能是对木兰的赞美,不是有安能辨我是雌雄吗?所以是赞赏木兰。

教师:那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借物比喻人。

教师:这里是用兔子的现象来比喻木兰这种现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大家注意一下。“安能”就是“怎么能”,表示反问。这句话到底是作者写的还是木兰写的呢?

学生:木兰。

教师:同意是木兰的举手,同意是作者的举手,好多人是没有反应啊。

学生:我觉得是伙伴,哦,我觉得是作者。

教师:作者要干什么?

学生:起一个补充作用。

学生:这里是说木兰很机智。

学生:我觉得是木兰,因为上面是伙伴的话,这里木兰解释给他们。

教师:我觉得大家都有道理,两种可能都有。现在请大家思考:作品主要事件是什么?

学生:替父从军。

教师:但是。写打仗的只有几句话,写的比较多的是什么?

学生:回到家乡。还有3段。

教师:略的是?

学生:4、5段。

教师:为什么主要事件很简略,而其他的写得很略?

学生:突出木兰的孝顺。

学生:前面说了是备战,备战是为了父母。

教师:是一种儿女之情,还有回乡的感情,这样,对木兰的性格……

学生:进行了描写。

教师:这样,不仅没有影响木兰的形象,反而使形象更为生动,所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读者都喜欢这个形象。

木兰诗教学大纲 第2篇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

(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

(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沙场征战─—凄婉又坚定;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

四、选点品析

木兰荣归故里部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揣摩如何读出欢快之情。

(明确:语速稍快,音调稍高,表情宜喜)

3、学生试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欢快的气氛和情感?

(明确:动词的连续使用和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一气呵成,一泻千里的语势)

4、师生共读。

五、创造性思维训练

1、诗歌讲究文字的简练,讲究读者的再创造,因而留下了空白处。

① 请想象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② 请想象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

《木兰诗》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女英雄形象;2.了解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重点:分析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花木兰的非英雄姿态。

教学创新:尝试将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介绍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同学们, 你们现在是初中学生, 而初中与小学最大的区别就你们要开始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 这表现在语文课上就是要求你们要能感受文章的美, 理解文章的美, 欣赏文章的美, 甚至能够点评文章的美丽之处。我们已经弄懂了 《木兰诗》 的字面意思, 今天我们要上一堂文学欣赏课, 欣赏 《木兰诗》 为什么传唱了千年, 它到底美在哪里, 花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在我们民族中屹立千年, 她又美在哪里。同时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孙绍振先生的文本分析方法。这个可能会高于一些同学现有的理解力、接受力, 但是如果你跟着老师的步伐节奏一起思考, 我相信你能够听懂。

二、看木兰的英雄气概

1.进入正课之前, 大家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英雄?用词语概括这些英雄共同具有的特点。

岳飞、关羽、武松等。保家卫国、会打仗、很勇敢……

2.那在你心目中花木兰是不是英雄呢?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 请找出直接表现花木兰是英雄的相关语句。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行军)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行军)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宿营)

将军百战死 (非正面描写, 概括性很强的叙述) , 壮士十年归 (凯旋) 。

明确:打了十年, 经历了上百回战斗, 将军都牺牲了, 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就这么区区一行, 可以说是敷衍性的笔墨, 几乎和花木兰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想不想写她浴血奋战?她在战争中的英勇是全诗的重点还是“轻点”? (不想“轻点”)

三.看木兰的女儿情态

《木兰诗》 写英雄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不写英勇场面,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听老师示范朗读 《木兰诗》, 然后同学们自由朗读同时思考这首诗写了木兰的哪些品格特点?

(乖巧、 懂事、 勇敢、 恋家、不慕名利、爱红妆、爱亲人……)

好, 同学们把我们的视线再次回到英雄这个词来, “英雄”这个词本来是指男性, 英是花朵、杰出的意思, 像花朵一样杰出的男性。而我花木兰也叫做英雄, 花木兰是个女的, 还要叫她“英雄”, 如果一定要叫花木兰英雄, 在前面加一个字合适, 女英雄。那么花木兰作为女英雄与那些男性英雄是不是一样的呢, 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木兰诗》 会告诉你答案。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一个字, “女”。如果“会打仗、勇敢、保家卫国”总结为英雄气概, 那么“乖巧、恋家、爱红妆……”便概括为女儿情态, 这些诗很明显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 可以解释这样安排的唯一理由就是木兰是一个女英雄, 女英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试想不爱红妆的木兰还会不会可爱呢?

四.木兰是个怎样的英雄

请同学们结合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说说现在你心中的木兰是个怎样的英雄?

总结:到此, 木兰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中立起来了, 她不仅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更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战争的责任本不在她, 她之所以成为英雄, 是因为“阿爷、长兄”这些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若仅仅限于家庭, 她不过是个一般意义上的假小子, 铁姑娘, 作为支撑家业的顶梁柱而已。但是, 木兰主动承担的责任, 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为国而战, 立了大功, 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却并不在乎, 甚至没有表现出成就感, 这和一般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 光宗耀祖、富贵还乡的炫耀恰恰相反。她拒绝了“尚书郎”的封赏, 除了一批快马以外, 别无他求。她要回到故乡, 享受平民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 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 到为国立功, 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整个就一种非英雄的姿态。这是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 是英雄与非英雄的统一。更为深刻的是, 她不但恢复了平民百姓的身份, 而且恢复了女性的身份。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 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

五、认识文本分析方法

好了, 同学们, 到此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中丰满起来了。刚才我们分析花木兰形象这个过程就叫做文本分析法。抓住文本, 就是要“去蔽”, 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空洞的英雄的概念, 像剥笋壳一样, 把文本中间非常具体的、微妙的内涵揭示出来。原来这个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就是因为它重构了一种“英雄”概念, 这是非常独特的, 和我们心目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要防止武松啦、岳飞啦, 这些现成的概念把你遮蔽住了。

分析的前提就是揭示矛盾, 而矛盾是潜在的, 又要采取“还原法”来揭示矛盾, 才有分析的对象。还原, 就是把“英雄”原来的观念作为背景, 它是怎样的?所以老师一开始就让你们讲心目中的英雄, 回忆英雄这个概念, 他是勇敢的、会打仗的、爱国的。写在 《木兰诗》 中 “英雄”的内涵是怎样的?进而我们发现 《木兰诗》 并没有细写花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杀敌场面。反而详写木兰的女儿情态, 颠覆了原本的“英雄”观念。那么同时也就丰富了“英雄”这一概念, 英雄也可以是温情的女子, 也可以儿女情长。因此从文本出发, 揭示出 《木兰诗》 里“英雄”观念的特殊性, 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了, 也就是要把普遍性英雄和特殊的个别性花木兰的矛盾揭示出来, 看花木兰作为女英雄在战争、家庭、功勋和亲情方面所不一样的特点。

摘要:笔者依据孙绍振先生对《木兰诗》的精妙独到的分析设计本次教学, 设想通过“写英勇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木兰的非英雄姿态, 清楚地明白《木兰诗》为何称作经典。

《木兰诗》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木兰诗》 教学设计

王荣生教授鉴别出语文教材课文四种功能:“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指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中外经典名篇,它是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特定的、具体的所指。作为“定篇”的《木兰诗》是要求教师透彻讲解、学生彻底理解的篇目。笔者翻阅了大量关于《木兰诗》的教学设计,没有一篇设计像孙绍振先生一样点出了这首诗的之所以经典在于重构了“英雄”这一概念,换句话说《木兰诗》在教学中没有被透彻地理解过,“定篇”作用没有根本地实现过。笔者依据孙绍振先生对《木兰诗》的精妙独到的分析设计本次教学,设想通过“写英勇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木兰的非英雄姿态,清楚地明白《木兰诗》为何称作经典。

教学目标: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女英雄形象;2.了解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分析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花木兰的非英雄姿态。

教学创新:尝试将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介绍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初中学生,而初中与小学最大的区别就你们要开始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这表现在语文课上就是要求你们要能感受文章的美,理解文章的美,欣赏文章的美,甚至能够点评文章的美丽之处。我们已经弄懂了《木兰诗》的字面意思,今天我们要上一堂文学欣赏课,欣赏《木兰诗》为什么传唱了千年,它到底美在哪里,花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在我们民族中屹立千年,她又美在哪里。同时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孙绍振先生的文本分析方法。这个可能会高于一些同学现有的理解力、接受力,但是如果你跟着老师的步伐节奏一起思考,我相信你能够听懂。

二、看木兰的英雄气概

1.进入正课之前,大家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英雄?用词语概括这些英雄共同具有的特点。

岳飞、关羽、武松等。保家卫国、会打仗、很勇敢……

2.那在你心目中花木兰是不是英雄呢?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请找出直接表现花木兰是英雄的相关语句。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行军)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行军)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宿营)

将军百战死(非正面描写,概括性很强的叙述),壮士十年归(凯旋)。

明确:打了十年,经历了上百回战斗,将军都牺牲了,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就这么区区一行,可以说是敷衍性的笔墨,几乎和花木兰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想不想写她浴血奋战?她在战争中的英勇是全诗的重点还是“轻点”?(不想“轻点”)

三.看木兰的女儿情态

《木兰诗》写英雄却不写英雄如何英勇善战、不写英勇场面,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听老师示范朗读《木兰诗》,然后同学们自由朗读同时思考这首诗写了木兰的哪些品格特点?

(乖巧、懂事、勇敢、恋家、不慕名利、爱红妆、爱亲人……)

好,同学们把我们的视线再次回到英雄这个词来,“英雄”这个词本来是指男性,英是花朵、杰出的意思,像花朵一样杰出的男性。而我花木兰也叫做英雄,花木兰是个女的,还要叫她“英雄”,如果一定要叫花木兰英雄,在前面加一个字合适,女英雄。那么花木兰作为女英雄与那些男性英雄是不是一样的呢,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木兰诗》会告诉你答案。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一个字,“女”。如果“会打仗、勇敢、保家卫国”总结为英雄气概,那么“乖巧、恋家、爱红妆……”便概括为女儿情态,这些诗很明显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可以解释这样安排的唯一理由就是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女英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试想不爱红妆的木兰还会不会可爱呢?

四.木兰是个怎样的英雄

请同学们结合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说说现在你心中的木兰是个怎样的英雄?

总结:到此,木兰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中立起来了,她不仅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更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战争的责任本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阿爷、长兄”这些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若仅仅限于家庭,她不过是个一般意义上的假小子,铁姑娘,作为支撑家业的顶梁柱而已。但是,木兰主动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为国而战,立了大功,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却并不在乎,甚至没有表现出成就感,这和一般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光宗耀祖、富贵还乡的炫耀恰恰相反。她拒绝了“尚书郎”的封赏,除了一批快马以外,别无他求。她要回到故乡,享受平民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整个就一种非英雄的姿态。这是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是英雄与非英雄的统一。更为深刻的是,她不但恢复了平民百姓的身份,而且恢复了女性的身份。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

五、认识文本分析方法

好了,同学们,到此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中丰满起来了。刚才我们分析花木兰形象这个过程就叫做文本分析法。抓住文本,就是要“去蔽”,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空洞的英雄的概念,像剥笋壳一样,把文本中间非常具体的、微妙的内涵揭示出来。原来这个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重构了一种“英雄”概念,这是非常独特的,和我们心目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要防止武松啦、岳飞啦,这些现成的概念把你遮蔽住了。

分析的前提就是揭示矛盾,而矛盾是潜在的,又要采取“还原法”来揭示矛盾,才有分析的对象。还原,就是把“英雄”原来的观念作为背景,它是怎样的?所以老师一开始就让你们讲心目中的英雄,回忆英雄这个概念,他是勇敢的、会打仗的、爱国的。写在《木兰诗》中“英雄”的内涵是怎样的?进而我们发现《木兰诗》并没有细写花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杀敌场面。反而详写木兰的女儿情态,颠覆了原本的“英雄”观念。那么同时也就丰富了“英雄”这一概念,英雄也可以是温情的女子,也可以儿女情长。因此从文本出发,揭示出《木兰诗》里“英雄”观念的特殊性,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了,也就是要把普遍性英雄和特殊的个别性花木兰的矛盾揭示出来,看花木兰作为女英雄在战争、家庭、功勋和亲情方面所不一样的特点。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木兰诗》教学反思 第5篇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交友小高手、朗诵小擂台、木兰在我心。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阅读能力、概况能力:首先读准字音,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20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导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对于朗读的语调分析方面,我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其实这里只要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把握就足够了,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也许会更真切一些。

再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木兰诗教学反思 第6篇

对于文言之类的文章我总是放不开,不能像以前上现代文那样大刀阔斧激荡跳跃,我只是规规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读背诵,最后分析课文,我不知道这样到底好不好。

这篇文章我用两个课时两完成教学任务。我看过很多的教学实录,大部分老师都是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课的教学,我想这样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在家进行了充分的预先,对文章的字句的理解已是很到位了。我们这里的学生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也许是我毫无根据的怀疑,我没有创设好的预习情境),所以我在第一课时中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在此基础上在疏通文意。我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如“可汗、燕山、转、裳、同行”等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果真有很多的学生把这些字音都读错了,我想从这最基本的字词开始还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学完成后,学生连课文的字都不会读那是很可笑的。第一课时,对前面的三段内容进行了疏通并让学生背诵其中的内容,第二课时让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并让学生感受木兰的形象。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一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火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谈到木兰的形象时,我引入豫剧花木兰的视频片段及好莱坞花木兰电影的片段,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花木兰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同时也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木兰诗》教学杂谈 第7篇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教学机智说到底就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语言能力。在媒体发达、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一名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每天面对着五六十个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学生,要想都做到机巧而及时地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应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从新课标要求的角度来说,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机敏生动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表述出来应是真诚的、实事求是的、不乏诙谐幽默的。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很好地驾驭课堂,完成师生共同学习的任务。

如一位教师上《木兰诗》,问“唧唧复唧唧”的“唧唧”除课文注释上的“织机声”外,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声音?有学生解读为“叹息声”(“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有学生解读为“虫鸣声”(木兰勤劳日夜织布)。教师备课也就准备了这另外两种答案。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是木兰坐的椅子发出的声音”,因为木兰心事重重,坐立不安,椅子就会发出声音。教师急中生智,幽默地说:“怪不得你最后发言,刚才我看你就是‘坐立不安’,身体动来动去,是不是听到自己椅子的吱呀声才这样理解的.呀?”那学生点头称是,但主要还是联系上下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教师表扬该生感受和理解独特,因为“诗无达诂”,能解释得通即可。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析 第8篇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 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结构分明, 语言朴素, 感情浓郁, 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教材重、难点】诵读、背诵文章。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 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妙处。同时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而且生活阅历较浅, 对《木兰诗》思想内涵的感悟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 精心指导学习内容, 力求做到凸显个性, 兼顾全体。简单的问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 可让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难点, 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熟读文章,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了解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会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前准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 (多媒体播放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其实, 古今中外, 出现过许多的女中豪杰, 你们知道哪些呢?

生:穆桂英、刘胡兰、萨切尔夫人、木兰……

师:哪能给大家讲一讲木兰的故事? (学生讲。)

师: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 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生:她替父从军, 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 体恤父亲年迈体衰。

生:她不畏艰苦, 勇敢作战, 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

师:说得真好。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 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这一形象的。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悟

师: (简介《木兰诗》的产生年代及创作背景) 请大家听读课文, 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 并注意把握语速、重音及感情基调。 (多媒体显示课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教师范读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读课文, 同时扫除字词障碍。教师巡视, 了解学情, 检查自学情况, 并按照分好的组, 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 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白话文, 并适时补充指导。如对“东市买骏马”四句,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及“开我东阁门”两句的翻译应给予指导, 也可点一下互文的修辞, 让学生了解。)

(学生通过自由读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而分成小组结合注释疏通文章, 更利于融入其中, 把握文章结构, 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自主探究, 人物赏析

师:读得很不错, 评得也很不错。下面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 先要了解他, 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 做了些什么, 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可看出木兰的勤劳孝顺。

生:“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可看出木兰的勇敢坚毅, 忠孝两全。

生:“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可看出木兰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

师:一千多年来, 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谁能结合前面同学的发言更加细致地说一下木兰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生:花木兰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勤劳孝顺、有胆识、纯朴高尚。 (师板书。)

师:很好。她既是现实人物, 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想每人可以创作一首小诗, 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多媒体显示参考题目:1.爹爹, 让女儿替你去出征;2.妈妈, 我回来了;3.英雄颂歌;4.中国, 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 可选任何一个时刻 (出发前、送别、征战、归来) , 可任意选择长短 (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 (生创作。) 谁能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 爹爹年老不能战, 花家没有男子汉, 我愿替父去出战。 (掌声。)

生:看, 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木兰啊, 勇敢地代父从军!老母亲, 泪眼簌簌, 再三嘱咐儿要小心;老爹爹, 颤颤巍巍, 送娇女踏上征程。木兰, 你是咱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我们为你骄傲, 我们为你自豪! (掌声。)

师:不错, 不过结尾还可改得含蓄一点。

…………

师:大家写得很好, 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走进了木兰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我们都喜爱木兰。

师:的确, 不是我们的诗写得好, 是木兰这个女子太美好了, 美好的事物就应该与诗相配。放声朗读, 把你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地读进去吧! (生自由读。)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 (生读。)

师:评一下, 还有什么不足?

生:前面还可以, 后面喜悦的感情没读出来。“旦辞爷娘去……”一节应读出木兰想家、孤独、想哭的心情。

师:把这些意见揉进朗读中去, 效果会更好。

…………

四、品读探究, 详略分析

师:这是一首叙事诗,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 这首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替父从军, 十年征战, 凯旋辞官, 结尾附文。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分析一下这几部分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生:替父从军 (从军缘由) , 是详写。

生:出征前的准备, 是略写。

生: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是详写, 写女儿情态。

…………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对文章的理解。那谁能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 (在内容上)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 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 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 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 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 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木兰的机智勇敢, 一句“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 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 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 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生: (在结构上) 详略得当, 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 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师:说得很好。作者有意在文章详略上进行了这样的安排, 无非是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在略写的地方, 语言精练, 字字如金, 那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练的句子, 并感受其特点。

生:“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仅仅30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 生活之苦, 战斗之多, 时间之长, 战况之烈, 从而表现了木兰10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可见语言精练, 字字千金。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段。“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北方寒冷的夜晚, 点点星光照在木兰的铠甲上, 的确是传神之笔。

…………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白详略的安排不仅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 使结构疏密有致, 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五、课外延伸, 教师小结

师:《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少女, 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她驰骋沙场, 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 她又谢绝高官, 返回家园。她爱亲人也爱国家, 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 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 详略的安排是这首诗的一个主要特点。正因为有略写, 也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今天就请同学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一下木兰的军中生活。可以从木兰的女扮男装, 也可从天气、地势、交战双方多个方面展开想象。请把你们的想象成果发到老师的邮箱里, 也可提出你们的疑问, 课下我们继续畅谈。

【教学评析】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 朱老师首先请学生看屏幕, 听读课文, 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 并注意把握语速、重音及感情基调, 给孩子以引导。进而教师范读, 语速适中, 抑扬顿挫, 人物的感情基调把握准确, 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选取不同的方式读文, 如个人朗读、集体合诵、男女配读、配乐朗读等, 让学生自由吟其节奏, 感知情节, 虽然学生还没有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 但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却很好地完成了字、词、句的串讲。在第一环节串讲之后的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读, 一个学生品析觉得还是没有把握好人物的忧伤和喜悦, 这时教师再把学生引入人物赏析这个环节。在这一环节, 学生分析木兰形象之后, 教师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 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一问题的设计,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劳动。同时再现了学生的生活阅历, 将生活与课堂完美地结合起来, 又训练了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可谓精彩纷呈, 对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推助作用。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放声朗读, 把学生对木兰的感情尽情地读进去, 学生再读文章, 可谓读其精髓, 品其人格, 个别学生的精彩朗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兴奋点, 为下一环节的品读和分析作了很好的铺陈。

《木兰诗》教学设计写真及反思 第9篇

以往讲授文言文(含叙事性古代诗歌)时,我总是采用“串讲字词——疏通文意——分析归纳”的思路,教学过程中,我感到吃劲,学生们也觉费力。

近来在教学《木兰诗》时,我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给木兰构建一份“履历表”呢?

我思索着,于是在第二天的语文课刚开始的时候,我出示了投影:

木兰履历表

姓名、性别、婚否、籍贯

家庭成员、从军原因

生活经历、品德评价

学生们一看到这份“木兰履历表”便兴奋起来,我也趁势抛出话题:谁来替木兰“本人”填写呢?

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接着,我们便开始了谈话——

师:张镇同学,你在“姓名”一栏填上了“木兰”,那么你知道木兰姓甚名谁吗?

生:木兰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女英雄,不一定实有其人。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有说木兰姓花,有说木兰姓朱、姓木,但都没有确证,所以还是模糊一点为好……

师:我们都知道木兰是位女英雄,文中哪些语句点出了她的“女”性风采呢?

生:“木兰当户织、惟闻女叹息……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师: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木兰是位未婚女性?

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如果她已婚,依照过去的习俗,还乡团聚应该先去夫家再回娘家才合乎情理。

师:木兰的“籍贯”一栏,张镇同学没填上,有谁知道的呢?

生:我认为填“北方”比较合适。理由有二:书下注解说《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另外,文中有“可汗”一词,“可汗”是古代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由此可推断“她”肯定是北方人。

师:分析得有理有据。那么,木兰有姊有弟,却为何要由她代父从军呢?

生:这正表现了木兰心忧家国、深明大义的思想品格。这一点可从“愿”和 “从此”两个词看出来。

师:我们该如何评价木兰“代父从军”这一行为呢?

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朴实高洁的品质和爱国情怀;

生:老师,我有一种理解。我觉得木兰代父从军并不是壮举,而是一种贸然行动,是不理智的。

师:何以见得?

生:她年龄太小不宜应征;她女扮男装有欺君之罪;在纷乱的战场上女子有许多不便,恐怕难以自保——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

师:言之有理,这是一种可贵的思维方式,颇有新意。但老师要补充的是《木兰诗》讲述的是传说故事,是以故事的形式刻画人物形象、表现“热爱和平”这一主题思想的。唐人韦元甫说“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我想,今人评价木兰代父从军,恐也缘于此吧。

生:老师,“热爱和平”的主题从哪里能看得出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呀!老师说一个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你能据此描述一下当时的环境吗?

生:远处军中打击金柝的声音从半夜的寒风中传来,月亮寒冷的光辉照在将士们冰冷的铠甲上。

师:是有些美感。可是,如果你当时也身处木兰那样的军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冷,很冷。

师: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1:金属器具敲击的声音,铠甲冰冷的反光给人心理上的冷。

生2:有一种恐惧感吧,对战争中血腥屠杀场面的心悸。

生3:对自己处境的忧虑。

生4:对前途未卜的担心。

师:是的,当我们从前线将士这样的角度来看这一片寒冷夜色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他们为什么要辛苦,为什么要担忧了!

生(异口同声):为了家乡,为了国家,为了和平!

师:对呀!此时,我们应该不难想象一个女子为什么能够代父从军,为什么能够驰骋疆场了吧。

生5:老师,我懂了——这就是木兰的形象广为人们传颂的原因!

生6:老师,木兰辞官拒封、还乡团聚之后,她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师:你们来回答呀!发挥你们的想象,编一段《木兰后传》,署名嘛,就叫“苏中少年”,如何?

学生每四人一组讲述着那一段段或美丽或离奇或欢快或忧伤的故事,令我赞赏、令我回味……

二、课后反思:

初中文言文(含叙事性古代诗歌)大多比较简单,比较浅显,比较易懂,从怎样的角度切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兴趣大增呢?

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所谓对文本的熟悉,不仅是文本本身,还必须熟悉与之有关的背景,作者本人。这是对教师自身学养的要求和规范,缺少了这一点,对文本的理解便常常表现为肤浅,所教课堂便常常显现为照本宣科而不能得心应手。至于上课的突破口,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进行设计。其原则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其前提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外,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态。这是一门教学科学,更是一门上课的艺术。

如前所述,以往讲授文言文(含叙事性古代诗歌)时,“串讲字词——疏通文意——分析归纳”的思路,虽实在却无灵气,因呆板而觉费力。给木兰构建一份“履历表”的构想,缘于前一段时间的一次听课活动:一位教师讲授张岱的《于园》(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并未因循守旧地从字词句篇入手,而是仿用虽有多年却仍不失为新理念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的手法——于园为何人所建?同学们从哪些句子里能够读出“富人于五”之“富”呢?……一个并不起眼的“富”字被教师牵引得贯通了全文,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后,我就想:教学文言小品文《于园》(带有说明文性质的短文)尚可如此,教《木兰诗》一课不妨也换个角度。于是教学前几日的一次“课外阅读篇目问卷调查”的形式便激发了我的“灵感”,“木兰履历表”也就诞生了,课堂也因这份“履历表”而波澜迭起,学生的思维也因这份“履历表”而互相刺激,互相启发……

课后,有年轻教师问:“徐老师,你在课堂上好像并没有像我们一样讲很多的话,只是提问提得有些意思呢!”

我说:“课堂上老师讲得多还是少不是一个量的问题,而是一个质的问题,提问有讲究,这讲究我以为便是角度,‘是否能引导学生探究,是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才是根本。”

是的,课堂教学的成功突破在于角度——换了一个角度,往往能化沉闷为活跃;换一个角度,往往能化难为易;换一个角度,往往能化险为夷;换一个角度,往往是成功的诀窍。

木兰诗教学案 第10篇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

赐().

理云bìn()pèi头()扑shuî()雄 chí()阿

z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

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

著我旧时裳()安能辨()()...

我是雌雄

3.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戎()傍()

折()戍()滂()

柝()戊()榜()

析()戌()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 ..

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

愿作

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

D.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

5.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的巾帼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来源:学。科。网]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⑥.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⑦.诗中的“、”一句,用

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一句诗文。该成语的意思是: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合作交流: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

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

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来源:学&科&网Z&X&X&K]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习射(少年时)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数()建奇功 ..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

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巩固训练拓展提升:

阅读《木兰诗》,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①策勋十二转()A.次B.回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A.多B.大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A.市场 B.买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A.希望 B.愿意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 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 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 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答案:

[基础巩固]

4.D

5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代父从军,不慕名利②东„„西„„南„„北„„③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⑥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⑦“将军„„壮士„„”,对偶、互文⑧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6.C7略

[能力提升]

(一)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二)1、D2、hángshuî

3、因为因而(所以)

4、①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5、C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参考答案

上一篇:酒店元旦活动方案下一篇:药厂质量活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