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策略

2024-05-16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策略(精选9篇)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策略 第1篇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教育工作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压力就如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压力作为一种刺激反应的产物,会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均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改革决定于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自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造福于他人和社会。为此,我校认真组织了一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交心谈心,梳理出了我校教师目前的思想政治状况,现就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消极和疏离状态。典型症状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1、对工作失去了兴趣,有挫折感,缺乏工作的激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感觉毫无意义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没有成就感,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对工作感到厌倦,恐惧,沮丧,甚至绝望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1、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如教师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有的教师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2、学校因素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3、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服务对象特殊化因素(1)、学生问题的困挠。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较多,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个性较强、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

(2)家长过分的苛求。一部分家长一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成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有的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措施,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有的家长又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致使工作行为退化,工作士气降低。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缓解教师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和管理现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社会评价方面加以引导

1、广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均衡、政府投入有法律保证。

2、推进社会期望的合理性,让全社会、家庭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正确面对对和共同担负培育下一代的职责和使命。

3、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多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育人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培养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在挫折面前有顽强的意志,有乐观进取的精神。

2、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更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实际状况、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3、给教师“减负”,即尽可能地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改变以学习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并且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建立教师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4、创新和改进检查、评比的方式,尽量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使事业发展人、和谐留住人、感情温暖人。

5、建立面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组织教工业余文体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培养心理素质内容的学习,让教师了解有关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自信方面的训练,切实培养出具有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情绪意志品质和能竞争、善合作的一代新型教师。

6、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化平台,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提高能力,增进修养。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的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生活情趣。

8、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以教师为本,加强教师对组织、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个人素养和思想道德方面加以修炼

1、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自我的心理负荷和情绪体验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不切实际,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负担、焦虑不安;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作为个体的教师,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和境遇,及时调节认知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自己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生活、内心中的困境。

2、放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感。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的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渐升级增强的。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诸如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流等方法。

3、磨练意志,增强个人抗压性。外界刺激到底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所决定的。人的抗压性是靠后天炼就的,教师们要加强人格方面的修养,加强意志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的培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

4、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学家早就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个人性格开朗,对挫折的承受力强,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追逐先进教育理念,放松自如地挥洒教坛,减少倦怠,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引用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一句话:“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就是一种享受;当工作只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德洛夫斯基强调,你必须先在头脑中跨出决定性的一步。他说:“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当然越早越好,你必须接受这样一个观念: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职位的晋升”。但愿每个教师都能拨开遮住心灵阳光的那层乌云,撇开劳顿的人生旅程中积累的倦意,在灿烂的晴空下快乐地飞翔。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策略 第2篇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第三中学

王世勇

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调节策略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各方面产生负面影,影响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提高,一、我在教师这个职业出现职业倦怠有以下表现:,在教师这个职业岗位,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全社会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采用各种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的付出

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调节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各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发展及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我在教师这个职业出现职业倦怠有以下表现:

在教师这个职业岗位,我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并且极度疲乏,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疼、胃肠不适、背痛等症状。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心理压力大。全社会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升学率,采用各种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新课改实施,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2.心理失衡。教师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例,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微薄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不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一部分“跳槽”,还有一部分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浪潮下,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3.个人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有高有低。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等无法排遣的教师,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群体。

4.学生品行与学习问题的烦扰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尽管教师总是竭尽全力使得学生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但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不是教师所能够控制的,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等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和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学生中出现的品行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慨。所有这些往往使教师感到厌倦和疲惫不堪。5.社会交往闭塞。教师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由于对学生管理的要求,不少学校实行“坐班制”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和家庭,很少有与外界相接触的机会,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的,除了上课外,就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回家休息,这样使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而且,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的状态,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缓释。导致倦怠的产生。

三、教师个人的心态与努力是解决职业倦怠的重要方式。

首先,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至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也才能更理性的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其次,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当遇到挫折而感到愤怒抑郁时,向知心朋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教师应乐于与人交往,广交朋友,这样在郁闷沮丧时,就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支持,及时释压,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此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也能够有效缓解压力。

二十一世纪是世界各国国力繁荣昌盛的黄金时间,是中国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奋斗目标的战略时期,更是教师职业辉煌的崭新时期,新时期的教师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去完善自己,从而获得完美的人生。

一、教师的“职业光环效应”不应成为执业的唯一精神支柱。

新世纪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大大超乎人们的想像,甚至于超越预言家的玄奥预言。这种迅猛发展的速度必然会带来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就会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得到振奋。我们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教师的职业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需,也是教师自身生存的必需,从而自觉地树立教育兴衰关系到国家兴亡、个人发展的正确观念。二是教师的职业是一门充满挑战性的职业,这种挑战之中的最强的刺激性并不是金钱和物欲的诱惑,更多的是来自学生个体更加个性化的挑战,是来自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更加多元化的挑战,是来自于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教育要返璞归真的较量的挑战。如果教师不克服职业倦怠感,就会在这种严峻考验面前因为缺乏足够的准备和实力而疲于奔命,最终被淘汰出局;三是学龄人口的急剧下降和终身学习的普遍认同,从而形成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量需求,这是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外驱力,目前教师队伍是大而不壮。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家的“优生优育”政策的逐步落实,已经达到了“优生”目的,那么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在“优育”上下功夫,教师的责任义不容辞!

二、教师的职业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要轻装上阵,要不断学习,要雄姿英发!

我们这一代教师从木楼、板壁屋、煤油灯、钢板铁笔和油印机等原始的办公条件中一路走来,付出的艰辛自然是一部沉重而厚实的教育发展的教科书。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具备了轻装上阵的物质基础,就要充分发挥好网络、多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达到轻负高效的教育效果。比如长期以来占用教师时间最多的手写教案,我们就可以改为“三点式备课”,即“网上参考一点,同伴互助一点,自己研究一点”,这样既解放了自己,又节省了时间,同时也避免了因个人知识的缺陷而影响课堂效率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做到“宽容而不放纵,严格而不苛求,惩罚而不体罚,和谐而不庸俗。”在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中去感受教书育人的乐趣,而不是在学生“吱吱”地磨牙声中成为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最后教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进行自我调节。一是要宽容,不去计较工资、福利、资金,也不去计较名利与得失;二是要追求美丽与健康,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我们不追求奇装异服,但是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让我们拥有美丽与健康的人生;三是要拥有美满的家庭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自己的软环境,也是我们幸福人生的必然追求;四是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教师队伍虽然是一个阳光灿烂的职业群体,但是却是一个弱势群体——因为课堂和学生就是“捆仙绳”,有学生你不上课,是你的失职:没有学生没有课堂,你就变得一钱不值。那么教师就要在拥有一颗平常心的前提下,当你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时,就勇敢地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去争取各级各届的支持,唤起他们的同情心,达到维权目的。任何过激手段和言辞都是不恰当的!

三、教师要有成就感!要用自身的成绩来鞭策自我,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教师的工作虽然十分辛苦,但是却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创造出令人眩目的辉煌业绩,更不能创造出惊人的经济效益。因此有很多老师因为缺乏成就感,就人浮于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没有想过“成仙成佛”!这也是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新世纪的教师就应该去不断去丰富并物化自己的成果,虽然评优评先你争不来,也许你是一头“老黄牛”根本就不屑于去争名夺利!但是有些东西总是属于你个人的,别人想争也争不去。例如:一篇优美的教学设计、一则短小而富有哲理的后记、帮助一名留守学生后他发自肺腑的感谢、给一名学生心理上的导航、发表一篇高级别的论文„„等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平常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平凡小事才构成了教师工作的全部,是教师不平凡的具体体现。而且正是这些小事,使教师拥有了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教师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内驱力,最终达到教育辉煌。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策略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缓解策略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职业倦怠是指由职业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标志的综合反应。从现有的研究看,职业倦怠在医疗护理、教育行业等表现得较为明显,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据调查显示:职业倦怠在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仅是程度不同而已。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下降。教师的职业倦怠既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又影响教学质量,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及缓解策略。

1.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和表现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2000多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5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32%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的教师属于重度障碍,2%的教师已经形成心理疾病,而这些数据的造成很大一部分是由教师的职业倦怠所引起的。美国教师协会在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指出,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1]。

教师职业倦怠综合症案例:某中学班主任李老师从事教育行业10年之余,本来平易近人的他,开始出现脾气暴躁、心情烦躁、工作不热情等症状,疏远同事和学生,有时在办公室发呆。经心理医生分析是由于他担负着高考升学压力,学生成绩不佳造成的。

2. 高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冷漠和疏离。我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

2.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教师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对于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师而言承受着更深层次的压力[2]。

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至今,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12年,涉及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这其中较少考虑教师的接收能力和现实情况。社会对教师的过高的期望,必然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育人被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一称谓就能看出教师被赋予太多的使命和责任,他们行为举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旦出错,内心的谴责往往就会强烈而持久。然而现实和使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容易出现角色冲突,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近几年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媒体报纸、电视喜欢拿老师说事,并曝于大庭广众之下[3],让人口诛笔伐并以此来争取浏览量,而无权、社会地位很低的老师又能怎么办呢?很多老师选择了把委屈放到心里,而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又使教师缺乏与他人沟通,内心矛盾当然无法排解,久之必然会感到心力交瘁,引起倦怠也是必然之事。

2.2学校组织因素。

教师的社会活动主要局限于学校,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会导致工作枯燥、单一,进而可能导致教师对职业倦怠,使教师失去了生活的新鲜感。

有些学校“官僚化”的管理,导致老师没什么自主权,很多事都是疲于应付,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在于学生之间、与老师之间、与领导之间、与家长之间,如果中间任何一层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消极工作,进而引起职业倦怠。某中学王老师这样说:“我的一言一行如履薄冰。”面对老师这样的压力体验,社会媒体、家长和学校又缺少支持和理解,在这种缺乏支持、充满失败氛围的环境中,教师会从自身遭遇逐渐感到无奈、无助和无望[4]。

直到目前,大部分高中依旧片面地追求高的升学率,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依据评价,学校为了能对社会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就会把升学率、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师的主要评测标准,甚至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定、聘用、升职等,这样就会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此外,相比其他行业,同等的工作量,教师的收入远远偏低,这表明了对教师的低认可。如果教师的这种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那么教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降低,久而久之,极易形成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就会诱发教师职业倦怠。

2.3个人素质因素。

教师个人素质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

如果教师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不能适应教学高强度、反复的要求,就会在心理上、生理上产生压力,对工作感到厌倦,身心俱疲,甚至消极工作。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这些生理和心理的不健康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在自身业务素质方面,面对如今的信息社会,有些教师不能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会进行机械式的教学工作,而不知道给自己“充电”,因而在工作中思想落伍,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3.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社会重视教师,领导善待教师,家长尊重教师,学生自然尊敬老师,社会同样会景仰教师这个职业,教育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下面针对以上原因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3.1创造和谐的社会教育环境,尊师重教。

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有关教育部门要尽可能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并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作为舆论宣传的媒体也要努力为教师身心健康创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也要明白“尊师重道”、“严师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之理。不要因为教师惩罚自己的孩子就百般刁难老师,不要把学生没有考入重点学校都归结于教师不负责任,也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懒惰,要营造理解、关注教师的社会氛围。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3.2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国外有研究发现:创建和谐向上轻松工作环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缓解职业倦怠,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创建优秀的教学环境,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

有相关领域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缺乏别人的支持和认可会导致工作压力。很多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提到了这个因素,所以,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对教师劳动的认可显得极其重要。如果长期漠视教师的劳动,就可能会导致教师处于忧郁苦闷的心理状态中,长此下去只会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

同时学校应对内部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明确评价目的,不单纯以升学率、排名等衡量教学成果,并积极鼓励教师进修,使教师知识与时俱进。

鉴于教师与社会沟通较少,学校或教育部门应该为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和外界社会沟通的平台,以此扩大教师的视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缓解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3.3保持良好的个人心态,不断完善自我。

在自身认知方面,教师个人应该以发展理性的观点看待教育事业,养成自我调适的良好习惯,同时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培养教学兴趣,增强自信。

有证据表明,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机体会随着职业倦怠的发生而加重生理、心理的异常。所以在身体素质调整方面,教师工作之余可以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来保持机体良好,而良好的机体可以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这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应付日益繁重的工作。

在心理素质调整方面,教师应加强心理素质锻炼,积极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多方面发展和完善自我,使自己对生活和工作充满自信和热情。

在自身业务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角色学习,及时补充新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努力创造工作业绩[5],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筹帷幄。

四、结语

职业倦怠在教育行业已经普遍存在,而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报告并不多,所以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关乎国家人才的培养,因而值得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关注。有效缓解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桂芳.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心理调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6.

[2]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 2005.

[3]杨学荣.教师收入真低, 令人心寒.百度文库, 2011.1.

[4]任思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8.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策略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 berger)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用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面对过度的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此后职业倦怠现象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197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主席首次提到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同年NEA把教师职业倦怠作为当年年会的研究主题。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突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得到了各领域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关于职业倦怠的涵义众说纷纭,但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所认可及应用的是Maslach&Jackson的定义,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情绪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去个性化指个体以一种否定、负性、冷淡、过度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服务对象,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倾向,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组织管理、医疗管理、教育教学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高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之一。王永琳等(2008)对山东省310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2左右的高职院校教师有明显的情绪衰竭表现,有1/3左右的教师有去个性化体验。可见,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非常严重,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使得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从而不但影响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努力寻求积极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1.社会评价低。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精英型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与此同时,我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也大大提高了入学机会,其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加强,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生的录取在本科生之后,因此高职院校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没有得到学生及家长乃至社会的认可,在他们眼里高职教育不能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再则,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认为职教没有地位,这种传统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导致人们重学术、轻技术。因此,不管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努力,人们还是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是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低层次的教师,这种过低的社会评价及不合理的传统观念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使他们丧失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厌倦工作。

2.生源质量低。众所周知,现在的高考大军中,一流生源被重点大学录取,二流生源被一般大学收走,三流生源进入了一些大学的二级“学院”,四流生源才来到高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录取分数低,生源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并非心甘情愿,多数属无奈之举。他们进入学校后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高职教育,缺乏学习动力,更有甚者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根据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确如此,学生基础差,难管难教,让教师觉得付出多回报少,费时费力且成效不明显,因而有些教师只好减少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得心理平衡,这种低成就感及对工作的低投入就是职业倦怠的表现。

3.教师任职要求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组成,要以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与兼职教师为主体。2004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要求,实际上早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即要成为“讲师+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能同时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80%以上的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也就是说我国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是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这种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和目前高职教育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适应社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就必须再学习、再进修,以及要在短时间内学会各种相关技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有这些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到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4.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要和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和培养方向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与市场需求、行业标准接轨,特别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岗位或职业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就要开设什么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因此,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日趋频繁,教师需要不断备新课,不断更新知识。有些教师由于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备课与授课的难度就更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补充新知识,这对于本来就疲惫不堪的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得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1.社会的支持。我们的社会既需要有理论素养的专家,也需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宣传高职教师工作的社会价值,转变歧视高职院校教师的现象,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认同感,让高职院校教师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制定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实习教师的政策,通过在企事业单位的顶岗实习,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及自尊感,体验工作的乐趣。

2.学校的重视。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继续学习、深造,如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会;邀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把教育前沿的先进理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及行业最新动态及时传递给广大教师。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教师心理辅导工作,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或向教师分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材料,让每一位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掌握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技能。同时,还可开办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让教师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走出职业倦怠的阴霾。

3.个人的努力。教师,作为先进生產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广阔前景及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职业认同感,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同时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在教学中做到站得比学生高,看得比学生远,居高临下,深入浅出,提高教学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体验到事业的成功及学生的尊重,这种成就感可以帮助教师更多地体验工作乐趣,从而缓解职业倦怠。

总之,为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应该积极行动进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预防和走出职业倦怠,体验工作的成就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永琳,王惠萍,杜健.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82-84.

[2] 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第5篇

2、要注意培养乐观、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多与他人交流、沟通,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和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3、要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工作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这样容易产生工作的乏味感。

4.要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面对当前喧嚣与浮躁的社会,作为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争名利,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在业务上,要善于专研,吃透教材,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折服,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在学生管理上,多学习研究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努力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增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工作的正向激励和反馈. 5、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至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也才能更理性的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 第6篇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五个原因。第一,职业压力感。当今社会,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学成绩的排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勾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

第二,不合理考核。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

第三,不民主管理。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

第四,不公平待遇。a福利不公平:城乡与农村教师福利的差别、行政与一般教师职务补贴的差别。b荣誉不公平:高档次先进优先给重点中学、直辖小学等,然后是城区学校,余下的中低档次的先进再分配到乡下中学与中心小学,分配到中心小学又是先给中心校再到完小校,完小校的名额又是先留给领导再到教师。第五,教师心理因素。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的教师来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第六,课改的困惑。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产生职业倦怠。

二、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其四,摆正自己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

其五,参与课余活动。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叙述学校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络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 第7篇

答: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个人因素:个人特征、社会知觉能力及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及压力信。

2、职业因素:教师这一职业所经受的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教师要承担在教学工作、教育工作、科研进修及社会关系方面的压力。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延伸时间过长是普遍现象。这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此外,教育体制所导致的一些问题,也使教师在心理素质方面处于预支、透支状态。学校不合理的管理和考评体制,导致教师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最后,还有研究表明,缺乏校长的支持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常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孤立、官僚、无效能。有的研究发现缺乏欣赏和支持性回馈是助人工作者(如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的重要压力来源。

3、社会因素:古往今来,教师被社会认为是最崇高的职业,现今世界各国都对教育和教师持有很高的期望,但人们只重视教师的教育质量,重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忽视了教师本身的需求,因而教师在肩负社会希望的同时也承受着层层压力,教师就像生活在一个鱼缸中,领导、家长、公众和学生都在审视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这种过高期望作用于教师,使他们产生出一种内在的迷思。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

1、改变观念

教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要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

2、积极的应对和归因

在面对问题时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手段而不是逃避。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症状时,要勇于面对现实,反思自己压力的来源,主动寻求专业人士尤其是心理专家的帮助。

3、改善组织环境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在学校环境下发生的,要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改善学校组织环境必不可少。学校要形成良好的风气,增强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此外还要减少过度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增加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和进修提高的机会,努力解决教师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这些积极措施共同使用,才有助于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

4、建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

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合理的认识和期望。一是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角色的多样性,不仅是一个教育者,还是一个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教师也不是毫无过错的圣贤,也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对自己有过于完美的要求。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中的教师和教育工作当然是神圣的和伟大的,但现实情况往往很复杂,与教师心目中的理想可能有较大的差距。

5、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生理方面的疾病既是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之一,又是职业倦怠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要进行合理的饮食和锻炼。锻炼在克服倦怠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锻炼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应对压力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花时间用于锻炼,就减少了暴露与压力情境的时间,某些锻炼如散步、慢跑等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空闲”机会,可以对问题加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应对压力的策略。但锻炼的关键是要有规律和持之以恒,应以适量和娱乐性为原则,过量或竞争性的运动不但不会减轻压力,而且其本身还会构成压力的来源。答:

一、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原因有:

1、个人因素:(1)人格特征;(2)社会知觉能力;(3)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及压力信念。

2、职业因素:(1)在实际教学中的工作压力,如教学工作历、教育工作压力、科研进修压力和社会关系压力;(2)教育体制所导致的一些问题;(3)缺乏校长的行政支持。

3、社会因素:社会对教育和教师过高期望。

二、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干预有:

1、改变观念,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

2、积极的应对和归因,不逃避。

3、改善学校组织环境,形成良好的风气,增强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师的关系。

4、建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角色的多样性和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策略 第8篇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 主要是针对处于警察、医护人员、服务业人员等助人性质的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工作者, 他们因长时间地从事“人际工作”而出现对人冷漠、对工作持负面态度的现象。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小学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这份平凡又特殊的工作, 让小学教师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通常是指当教师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 却不能顺利应对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一种长时间处在压力情境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多方面的衰竭状态。

以往研究结果表明, 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呈显著相关, 缓解职业压力是改善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另有研究表明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 本文从三方面分析小学教师的压力来源, 并由此寻找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

2 小学教师的压力来源

2. 1来自学校内的压力

在学校环境中, 教师的压力与学校规章制度、领导和同事关系以及师生关系有关。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影响教师的发展, 包括教师职称的评定、学生的评教活动以及学校给予教师的培训机会等等。升学率仍旧是衡量教师业绩的一个硬性指标, 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决定了一位小学老师的业绩。

人际关系的压力也是职业压力的一个主要来源。而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来自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任何一位职称比自己高的教师都可能给教师带来压力, 以前自己还不错的这种优越感逐渐消失, 自我效能感随之减弱, 造成职业倦怠。

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学生无疑是小学教师重要的压力源。学生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 教师在教学和日常工作中要花大力气来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 而有些问题确实是一时难以解决。长此以往, 负性结果的强化让教师难以相信自己能帮助学生成长, 他们可能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水平, 来寻求心理平衡。这种类似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如果一直反复和强化,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会逐渐降低, 最终发展成为职业倦怠。在学生的学习方面,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要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其他工作更容易让让人感到疲倦。

2. 2 来自学校外的压力

在校园外, 教师首先的压力来源就是自己的家庭, 在事业上追求成就的教师容易在家庭问题上减少关注, 因此而造成的家庭问题会给教师带来压力。尤其是女性教师, 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承担工作压力还有更多的家庭负担, 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两种环境中的“心理垃圾”, 她们会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受到折磨, 较易出现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

一直以来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大众的眼中, 教师这个职业除了面对的是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之外, 其他各个方面都很好, 国家在编的教师有很好的福利待遇, 也有很长的假期。社会的期许与教师职业现状不相符造成教师的压力增大。

2. 3 自身压力

教师自身也存在很多的压力。相关研究表明,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都会影响教师的心身健康状况, 从而产生压力。自身的知识水平的不足和教师自尊的降低都会使教师产生压力。另外, 有些教师人格特征中特定的某些消极因素, 如偏执、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因而在面临同样的压力时, 他们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容易陷入倦怠状态。

3 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

Durham将职业倦怠视为面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 是不可调和的压力反应的产物。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影响因素是教师的压力过大, 减轻职业压力是降低其职业倦怠感的有效途径。而现在想要解决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还是从教师自身入手较为有效。

3. 1 生动课堂, 不断提升教师的魅力

现在的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接受了来自这个世界的大量的信息, 一些家庭背景比较好的孩子可能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更加聪明。在这个时候, 小学教师就应该在备课的时候结合现在社会的特点, 用一些新颖的方法和方式将一堂课讲的有声有色。教师在此时追求的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升学率的问题, 而是怎样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自己的魅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

3. 2 对自己的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小学这一阶段, 学生在校的主导活动就是学习。而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就是“学会学习”, 在这一阶段发展不好的孩子在初中以及更高层次的学府以后都可能会存在一些学习上的问题。皮亚杰认为在儿童进入他律道德阶段的时候, 儿童将会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 而教师就是那个权威人物。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该清晰的认识到, 在小学儿童的心目中,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一个优秀的榜样。

3. 3 调整认知模式, 转变思考方式

小学教师应多关注自己的学生在学习和校园生活中的成长和变化, 教师自己的成功不是仅仅用升学率的高低、职称的高低和收入的多少来衡量。在这个阶段小学教师主要教授的是学习的方式而非单一的知识内容。转变一种角度思考, 如果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更多的学生爱上学习, 改掉不良习惯, 那么这位教师的升学率也就会随着学生的改变而改变。

除此之外, 小学教师可以多参加文体活动, 丰富自己除了教学以外的生活, 增加生活的乐趣。想要换岗的老师可以在一个新的学校、新的师资力量和新的学生群体环境里面获得一些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林文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29 (6) :135-139.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00-103.

[3]董薇, 赵玉芳, 彭杜宏.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J].心理健康, 2006, (3) :18-21.

[4]王文增.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2.5.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策略 第9篇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应对策略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执教技能和情绪态度等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水平。但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中学教师,面对中、高考重任,心劳力拙,疲惫不堪,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对教育教学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概念界定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两大类,即侧重揭示职业倦怠最终状态的静态定义和侧重描述职业倦怠动态发展过程的动态定义。

(一)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

在众多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中,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的是Maslach对职业倦怠的界定。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需要连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的人际服务业者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它由情感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成分组成。”

(二)职业倦怠的动态定义

Chernis从职业倦怠动态发展过程的角度界定职业倦怠,给出了职业倦怠的动态定义。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面对工作疲劳在态度和行为上消极变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源和需求的不平衡,即压力阶段;第二阶段为即刻、短时的情绪紧张、疲劳和耗尽,即疲劳阶段;第三阶段包括一系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如以疏离、机械的方式对待工作),即防御性应对阶段。”

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和动态定义是互补关系,动态定义所描述的是静态定义的前一个阶段,静态定义所描述的是动态定义的最后阶段。

Schaufeli和Enzmann在研究了职业倦怠的诸义之后,最为全面地概括了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倦怠是一般个体所经历的、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持续性的心理状态,它主要以精疲力竭为基本特征。职业表现为负性压力、低效能感、动机下降以及态度和行为的消极改变。这一心理状况是逐渐形成的,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个体所觉知。它起因于工作中目的与现实的互不协调。职业倦怠因其实质上是一种不适当的应对策略,往往会持续存在。”这一定义首先将职业倦怠的诸多症状概括为一个核心特征——精疲力竭和四种一般表现,即负性压力、低效能感、动机下降以及态度和行为的消极改变。其次,它强调未能实现的目标和不适当的应对策略是职業倦怠产生的前提条件。最后,它指出职业倦怠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显然,这一概念和其他诸多概念相比,明显的优势在于不仅指出了职业倦怠的一般症状表现、产生原因及发生范围,而且具体指出了职业倦怠的核心特征和四个常见的伴随特征。此外,该定义还强调了职业倦怠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应对策略在职业倦怠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身体衰竭

倦怠的教师经常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头疼、失眠、窦性心律不齐等症状。

(二)精神不振

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抑郁、缺乏热情与活力、对他人的容忍度降低等,整天萎靡不振,玩世不恭,抽烟酗酒,愤世嫉俗。

(三)行为冷漠

教师常常不愿接触学生,对学生冷漠、厌烦,常常用带有蔑视性的标签语言来指称和描述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体来看待;对同事疏远,逃避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工作中总是怨天尤人,甚至想尽量少上点课,到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后勤等处做点轻松工作。

(四)态度消极

教师常常表现为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体验不到工作乐趣,缺乏幸福感;教师开始重新评价工作的实际价值,重新考虑时间精力的投入与经济收入、地位荣誉等回报之间的关系;工作失去动力和信心,教学缺乏创新,挣工资成了维持生活的唯一动机。

一个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枯竭、消极冷漠等较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对教师集体的凝聚力会产生削弱和瓦解作用,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三、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内因

1.职业选择盲目

经调查,许多教师当初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没有慎重考虑,缺乏理性的人生规划。有的根本就不是源自内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是迫于就业压力或只看到教师职业“外表的光环”等而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原因比较肤浅或功利。

第一,由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最近几年有些地方启动“特岗教师”倾斜政策,很多人争着报考教师岗位,想在事业编制中抢占一席之地;抑或有的迷迷糊糊“走进围城”。因这二者导致个别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大大存在。

第二,有些人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没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他们简单地以为只要“腹有诗书”便可教书育人,等当上教师之后才发现教师职业要求远不止如此;还有的压根儿就是“腹中空空如也”,仅凭一次考试幸运地当上了教师,却误人子弟。

第三,教师工作稳定,精神生活充实,学校工作环境相对简单,且会享有“桃李满天下”的殊誉,这是一些人选择教师的精神支持。

第四,教师有带薪寒暑假,生活有张有弛,这也是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诱人之处。

一些教师因以上各种因素选择教师职业之后,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经常心理失衡,牢骚满腹,久而久之,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工作中得过且过,甚至在痛苦中消磨生命。

2.人生格局狭窄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教师岗位虽平凡,却担负着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教师决定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未来,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而要完成这承载民族希望的使命,则离不开教师“情定教育、爱满天下”的教书育人情怀和“坐拥云起处、心容大江流”的为师立教格局。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或压力,没有理解自己人生的格局会决定自己拥有的舞台,自己的舞台会决定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消极的看法来自消极的态度,消极的态度来自狭隘的眼光、狭小的格局,从而导致师生矛盾冲突和家校关系紧张。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发生“甘肃171名教师改行当警察”的事件。

3.自我更新滞后

教师的自我更新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重建,二是终身学习。打破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建立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即要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存量,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持续健康发展和个人身心健康生活。一些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不主动更新和改变陈旧知识与思想认识,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久而久之,逐渐落后于他人,觉得工作成了负累,从而产生倦怠。

4.理想信念模糊

信念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它以科学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为基础,以审慎的理性和慎独的精神为特征。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

一是,一些教师不愿再辛苦,随波逐流的思想和止于现状的安逸使他们失去理想,失去斗志。

二是,一些教师入职初期成家生子组建家庭的过程使他们满足于当前的幸福生活,无暇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三是,部分教师难以抗拒各种诱惑和压力,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另谋出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

四是,有些教师由于个人性格原因,耐挫力不强,无法适应教师职业乐观、积极、包容、博爱等要求;或者没有自己的生活情趣,无法调适紧张的教师生活;等等。因此,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能乐观奋进,勇于创新,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教师是当今教育所呼唤的人才。

(二)外因

1.教育体制约束教师幸福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考试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首先,“以考试为中心”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其次,现行教育体制内,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停留在升学率上。再次,有些学校“畸形管理”,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準。

这就迫使教师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让中学教师喘不过气来,长此下去导致教师身心负担过重,精神不振,产生职业倦怠。而教师的职业自主性受到影响,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也会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由此看来,教育体制内应试的目标,约束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社会风气冲击育人氛围

当今社会更加多元化,人心浮躁,价值观扭曲,功利主义盛行。教师虽然生活在学校这个相对安静“清洁”的环境中,但由于服务群体较大,与社会联系紧密,同样会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心态。

首先,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价值追求的肤浅和浮躁的态度使部分教师不能静心育人,潜心教书。另外,浮躁的心态使部分教师不能安心学习,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过时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导致教师业绩平平,专业发展受限,由此造成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职业倦怠。

其次,有些教师入职初期表现积极,热情高涨,但这是功利心使然。他们为的是在短时间内升职,或得到领导的认可,或唯利是图,一旦达不到目的,便工作懈怠,消极抱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些教师功利心严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品德人格的塑造,导致学生分数与品德不协调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也会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再次,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收取了学费,就该“生产”出令人满意的“商品”;更有甚者,有的家长经常给教师送礼,以求其照顾自己的孩子。这种“金钱交易”的思想考验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3.家长的高期望使教师产生巨大心理压力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受教育问题是家庭的重中之重。有的家庭甚至把几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又转嫁到教师身上,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

首先,社会一面赞誉教师,一面要求教师“点石成金”。若孩子在学校有半点闪失,教师便受到舆论谴责甚至人身攻击。一些媒体对教师在管理学生中的某些个别不当问题大肆渲染,无限扩大,使得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圣人标准与常人心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背离,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压抑感。

其次,一些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寻找名校名师,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基本作用,忽视了家校合作,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当孩子成绩不如人意时,便对学校和教师横加指责,致使家校矛盾升级,造成教师心理紧张。

4.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引发教师的消极情绪

上一篇:美丽社区创建工作计划下一篇:单位给单位的感谢信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