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2024-08-22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精选9篇)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第1篇

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庑┍厝换嵊跋煅靶省S腥硕酝桓霭嗟挠镂目蔚鞑榉⑾郑诓煌目翁眯睦砥障滦Ч嗖钚狻T诹己眯睦砥障拢翁锰嵛?5个,其中8个质量较高,发言24人次,其中7人次有创见;而在不良心理气氛下,提问仅4个,发言10人次,质量均较差无创见。两周后测验又表明,前者巩固率为90%,后者仅为72%。这表明,积极健康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则降低学习效率。 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这主要是通过暗示和流行来发挥作用的。因为课堂心理气氛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而暗示他人。暗示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或不由自主的屈从,使被暗示者产生与刺激者相同的情绪,并有可能产生由相同情绪控制下的行为。同时,课堂心理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产生连锁性的感染,这就是“流行”。流行的行为往往被打上切合时宜的印记,促使学生们追随它,发挥统一学生行为的功能。同时,流行又能引导学生们摆脱现状,具有创新功能。 综上所述,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包含创设和调控两层含义,通常采取下列策略。 (一)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鉴定课堂心理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前提和基础。鉴定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等。我国学者柳夕浪根据课堂心理气氛的内涵,从课堂敢为、课堂不适、课堂交往、课堂态度等四个方面编制了《课堂心理气氛调查问卷》。其中课堂敢为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敢于讲话、不怕出差错的倾向;课堂不适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产生焦虑及其焦虑程度;课堂交往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交流学习的情况;课堂态度因子主要调查学生基于对课堂学习目的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了解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二)公正评价,合理期望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 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它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 (四)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应把自己看成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作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学生的权力控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性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响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五)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另外,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媒体、风格等构成的传播方式也会制约信息的可接受度。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才会是积极的、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才会是和谐的。因此,教师对所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该成为课堂心理气氛调控的重要环节。如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和所提出的要求,应难易适度,即应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学习情绪和课堂心理气氛就会为之大振。 (六)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它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因此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便能。 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课堂心理气氛。从生生关系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上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同学之间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压抑等不健康气氛。 (七)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即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快感、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和克服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这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分析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二是要消除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第2篇

过去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或录像带,并且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因此,不少教师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畏途,本来应该非常生动直观的美术欣赏课,变的非常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借助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就很容易了。当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资料就会出现在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在欣赏其他种类的美术作品时,如雕塑,工艺美术等,教学效果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概而言之,美术欣赏课借助电脑多媒体教学,有如下优越性:

1.光盘资料信息容量大,选择性强,学校可以用有限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电子图书室。

2.电脑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有机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二、工艺设计方便快捷

传统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反转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利用绘画工具呈现出来。以重复构成为例,在电脑中用绘图工具如(直线工具,曲线工具,圆形工具等)绘出一个基本形后,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选择某些编辑命令,都可以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避免了徒手制作中枯燥的重复劳动。

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业完成后学生很自然产生成就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三、绘画教学的多样化

电脑美术的另一个领域是电脑绘画,这是另外一种艺术创作手段,手工绘画和电脑绘画两种形式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电脑绘画有很大优势。小学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侧重的是素质教育。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不同画种的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他们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我们的美术教育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1)、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第3篇

一、营造课堂良好心理气氛, 节奏击掌被需要的主要原因

1. 让学生乐学习。

系列节奏击掌活动既符合课程改革在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需要, 也成功地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 它明快的节奏感还非常适合这些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能轻松营造出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乐学、活学状态。

2. 让学生爱学习。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要想将学生的情绪控制、利用得恰到好处, 收放自如, 需要老师具备整体控制课堂,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让每个孩子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的能力, 如果只是从教学设计、情感教育方面入手的话, 会成为教师很大的负担。老师需要能稳住学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鼓励学生的易行、简便的教学辅助行为。从实践效果来看, 节奏击掌能起到点石成金、恰到好处的作用。

二、营造课堂良好心理气氛, 节奏击掌使用后的几点效果

1. 完成任务后的信号击掌———让课堂节奏变得明快。

小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积极, 却缺少自觉性, 往往只有2至3组学生完成任务后坐端正, 其他学生即使完成任务也仍在自由发挥, 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学习状态。这种现象虽然可以通过教师的反复要求来得到改善, 却不如击掌示意有趣和及时。当全部学生快要完成任务时, 老师可以先示范击掌, 所有学生听到后给予回应并立刻坐端正。击掌的节奏可由老师安排, 可以X-X-XXX, 也可以XXX XXX或者X-X-X-X。此举既能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激情, 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 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轻松学习知识和技能。

2. 学习内容中的配合击掌———让学习变得轻松自如。

新版译林英语有许多特色板块, 如Song time/Rhyme time是每个单元的歌曲、歌谣学习板块。通过边唱歌曲、诵歌谣边拍掌等活动,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身心, 还能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巩固所学内容, 形成良好的语感, 提高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如:Are you Mike?Hi.Hi.Are you Mike?Yes.Yes.You’re right.Hi.Hi.Are you Moe?No.No.I’m Joe.除了歌谣、歌曲我们可以根据节奏引导学生击掌制造气氛外, 还可以在课堂上自编或要求学生自编吟颂时击掌掌握节奏。如初学Are you……?句型时, 编chant:

3. 阶段评价中的激励击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 小学生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多表扬, 少批评;多肯定, 少否定。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才能增加他们的兴趣。如:两手翘起大拇指, 同时在耳边摇晃两次。Good, good。快速拍手两次后, 两手翘起大拇指在胸前交叉摇晃两次。very good。一旦有学生表现出色, 笔者就要求全体学生一起拍手, 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充分享受成功, 满足心里深层对成功的需求。而且激励击掌活动没有句型、知识点造成的局限性, 老师可以自由发挥、任意创造激励击掌活动, 甚至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拍手时, 还可以添加语言和任何的肢体动作, 目的以能让学生感受快乐为主。

4. 唤回注意时的召唤击掌———让提醒满怀愉悦与温情。

专家指出:小学生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听课时间最多只能持续20~30分钟, 很难在一整堂课内从头至尾集中注意听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仔细观察并采用变换活动的内容或方式唤回学生注意力。这时可使用召唤拍手: (左拍两下) little child, (右拍两下) little child, (胸前拍三下) pay attention soon。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对象时, 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所以召唤击掌带来的稳定节奏感可以瞬间激起学生大脑的兴奋中心。而且, 现在的课堂教学不适宜采用刚性的纪律管理, 需要营造一种生活化的状态, 杜绝对孩子的任何指责、冷漠。被此类召唤击掌批评的学生不会因此感到难堪, 而是在一阵击掌声和笑声中缓过神来。

只有在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下, 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能力和兴趣, 进而提高其认知学习能力、方法学习能力和社会学习能力。低年级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尤其依赖积极的学习气氛。所以, 让掌声在课堂上响起来, 让这些无形的、令人愉快的成分加深课堂的学习和加工, 增强参与者的动机,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喜欢上课, 让英语课堂在掌声中活起来、乐起来。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著.小学英语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高帆, 李秀华主编.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第4篇

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这主要是通过暗示和流行来发挥作用的。因为课堂心理气氛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而暗示他人。暗示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或不由自主的屈从,使被暗示者产生与刺激者相同的情绪,并有可能产生由相同情绪控制下的行为。同时,课堂心理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产生连锁性的感染,这就是“流行”。流行的行为往往被打上切合时宜的印记,促使学生们追随它,发挥统一学生行为的功能。同时,流行又能引导学生们摆脱现状,具有创新功能。

综上所述,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包含创设和调控两层含义,通常采取下列策略。

一、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鉴定课堂心理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前提和基础。鉴定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等。我国学者柳夕浪根据课堂心理气氛的内涵,从课堂敢为、课堂不适、课堂交往、课堂态度等四个方面编制了《课堂心理气氛调查问卷》。其中课堂敢为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敢于讲话、不怕出差错的倾向;课堂不适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产生焦虑及其焦虑程度;课堂交往因子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交流学习的情况;课堂态度因子主要调查学生基于对课堂学习目的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了解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二、公正評价,合理期望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它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

四、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应把自己看成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作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学生的权力控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性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响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五、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它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因此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便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第5篇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认知和情感双向交流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创设阳光、快乐、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融入、身临其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沟通、和谐互动,努力营造出和谐、友爱、互助、快乐的良好课堂心理气氛,对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会非常有利。

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个体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可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教师作为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应该怎样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呢?

一、准确把握课堂心理气氛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首先得准确把握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我国学者柳夕浪根据课堂心理气氛的内涵,从课堂敢为、课堂不适、课堂交往、课堂态度等四个方面编制了《课堂心理气氛调查问卷》。其中,课堂敢为主要调查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敢于讲话、不怕出差错的倾向;课堂不适主要调查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产生焦虑及其焦虑程度;课堂交往主要调查学生在课堂上与他人交往的愿望、相互交流的情况;课堂态度主要调查学生基于对课堂学习目的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了解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观察学生的一些特定行为,尤其是从学生非言语行为,如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来准确把握学生的课堂心理气氛,然后及时向学生传达教师的期望信息。如果教师能够在正确把握课堂心理气氛的基础上,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就会形成适度的高期望,这对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十分有利的。

二、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接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感情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学生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相信不少老师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你在同一个班里上课,如果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去,那一节课往往是老师讲的神采飞扬,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若是哪一天教师自己没精打采或是带着一肚子的怨气去上课,学生也必然是昏昏欲睡,效率低下。可见,教师自身的情绪会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倾注积极的情感,怀着愉快、乐观的心情进入课堂并通过自己的表情、姿态、手势等将这一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从而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实践证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快感、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教师情感是师爱的基础,更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

三、以良好的威信影响学生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应把自己看成发号施令、提出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作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学生的权利控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强的成功感和独立性的需要,促进学生自立自强和自律能力的发展。为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响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课堂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要及时捕捉到,并作认真地分析,进行准确的判断,积极地帮助学生及时消除来自于认知、情感、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都能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课堂上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融洽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相长的课堂效果。

四、以多向的交往激励学生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叉联系与沟通,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智力活动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因此,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便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实践证明,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课堂心理气氛。从生与生关系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上形成相互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同学之间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压抑等不和谐的气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创设积极的交往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努力营造出和谐、友爱、互助、快乐等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第6篇

临沧市云县后箐乡小学 谢荣春

课堂教学的气氛,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愉快、活泼、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易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境,从而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感情自然流露。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对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表明,制约课堂气氛的因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构建良好课堂气氛的各种要素,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整合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

教师热情饱满的最佳教学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课前教师应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即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

-1-其次,进行教学时要进入角色,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做到心静如水,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满怀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授课时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肢体语言,表现出友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一语道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用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我们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既要树立起作为师长的威信,又能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流谈心。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在新课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师生关系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彼此在融洽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更多的时候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他教的这门课,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飞扬,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与学就无法接轨,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2-和学生多谈心,与学生交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之间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真诚的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

3、发挥教学的艺术魅力

例如,语文教学点多面广。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将语文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用艺术的形式诉诸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时而出现疑问,时而得到启迪,时而产生顿悟,时而获得成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困惑、有惊讶、有焦虑、有激情、有欢乐的起伏跌宕的情感变化过程,成为一个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过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我们见到许多教师都善于利用猜字谜、启发谈话、讲童话故事等方法,在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诱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心理,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

-3-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生机勃勃。为此,教师应注意:一是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学生轻松愉快。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爱的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柳暗花明”;当学生解决问题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眼神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并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二是把成功带给学生。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它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求异思维,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4-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书写、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可采用:⑴展示范读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范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对那些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其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语文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画面和深刻的生活道理,需要师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想象,从而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⑵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巧妙的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⑶设计多种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在讨论中思维互相碰撞,在练习中获得知识的内化,从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

精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第7篇

新课程标准倡导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题的研究正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在紧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下,针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着重研究农村课堂创设良好氛围的方式和方法。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最能让学生满意地、情不自禁地参与教学,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绪、情感和状态。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愉悦的、民主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效益,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营造 课堂气氛 策略

正 文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策略的研究背景

新课程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倡导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目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照本宣科”、“一言堂”、“课堂死气沉沉”等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阻碍着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发展。

我所在学校是一所上海郊区的农村小学。学生生源参差不齐,每年有许多优生流动到县城学校,剩下的学生绝大部分具有以下特征:

1、原有知识底子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性、自觉性、自制力和学习方法)。

2、思维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3、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足,缺乏参与意识,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我校这样的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培植优质土壤”,让学生这些“幼苗”能茁壮成长,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出一幕幕情感化、情景化的氛围的必要性,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去兴奋、冲动,去探究、创新,去完善自我。构建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教学模式,以迎接新课改的挑战。爱因斯坦曾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成一种礼物来接受。”所以,我们认为,只有大力实施现代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民主情景,激励情景,学生主动学习情景,探究情景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行为,感受民主和谐的氛围,感受教师的期望、同伴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

二、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策略的方法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表明,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构建良好课堂气氛的各种要素,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整合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是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纯净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3、发挥教学的艺术魅力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用艺术的形式诉诸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1)精心设计导入语

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读着那些文章,眼前就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

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以趣开头。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中,我让学生说说狼和羊是怎样的动物,狼和羊会发生什么故事?狼会不会摇尾巴?课文为什么以《会摇尾巴的狼》课题?一石激动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2)讲究提问的方法。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课文讲了童第周两次争气的事,一次为自己,一次为国家。我表扬后学生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童第周为什么要给自己争气?他又是怎样给自己争气的?结果怎样?从童第周为自己争气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3)注意处理课堂的冷场。

冷场是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时的反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问题难度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课堂上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简单,学生又觉得没意思,为此,在备课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是花了大量的功夫,以其问得巧,问得妙。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我问学生:你认为这是一头怎样的小象?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课堂气氛也在学生的思考中活跃起来。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

(1)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情感情。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爱的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

(2)把成功带给学生--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它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解题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3)表扬的艺术。表扬让学生如沐春风,不管是什么时候,我都不忘表扬我的学生。在指导学生朗读《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学生开始读得并不好,但我发现几个平时读书不好的学生读得很认真,于是我表扬他们读得很认真,并问他们能不能读得更好,还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我的语文书上,告诉他们老师要把这些朗读小能手的名字记下来,这样老师一拿语文书就会想起他们。当学生再读时,我是耳目一新,学生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写在我的书上。而学生的兴趣也大增,师生间自是其乐融融。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可采用:

(1)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教材中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

(2)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3)设计多种活动空间,吸引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多种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利用以优质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建立其丰富表象,在讨论中思维互相碰撞,在练习中获得知识的内化,经历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学习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

3、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让他们都有自我表现、自我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和自信心。这既是小学教学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对暂时后进的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用满腔挚爱和热忱,营造出祥和的心理环境,消除他们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置身于教师的期望之中,在无卑无怯、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抬起头来学习。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说明,师爱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能激起后进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重要的是态度决定一切。因此,唤起人的情感比引起人的思考更重要。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动力的源泉。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用对真理的执着的追求,对祖国、对人民、对环境高度负责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社会使命感,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第8篇

1 良好课堂要求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情境三者之间形成的动态交互过程。我们的专业教学主要发生在课堂,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怎样教, 学生怎样学, 还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谐有关, 也就是还取决于师生交往的心理背景, 也就是课堂心理气氛。

教师应作为一名引导者出现在课堂上。课堂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 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课堂纪律得到有效控制, 思维活跃, 发言踊跃, 主动积极性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时刻注意听取教师的讲授或同学的发言, 并紧张而深刻地思考, 对于理实一体的课堂, 学生争先实践, 结合教师的讲授与同学间的经验, 理论能与实际紧密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 师生有饱满的教、学的热情, 配合默契。

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课堂沉闷, 学生注意力分散、情绪压抑、无精打采, 甚至打瞌睡、睡觉。面对教师的提问引导, 学生一般采取应付的态度, 或者做课堂外的事情, 很少主动发言。反过来, 学生的行为也影响了教师的心理, 若教师不及时调整, 则课堂进入到更为沉闷的状态。

对抗的课堂心理气氛则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活动中, 学生不守纪律, 各行其是、不按课程要求进行实践操作、甚至故意捣乱。教师则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 因此有时不得不中止讲课而维持秩序。

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作为教师所期望的, 教师与学生的默契配合会使教师的教学激情获得极大的释放, 更能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我校的课堂心理气氛属于消极的情况屡见不鲜, 不少学生上课玩手机, 看小说, 打瞌睡。为此我校出台了《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开展对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和瞌睡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 在教师严管, 学生配合的条件下, 学生课堂上玩手机和瞌睡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是仅仅是管也许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固有惰性,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是值得全校师生共同思考的问题。

2 教师课堂处理

从教师方面分析, 应当尽可能的做到:

2.1 了解学生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需要是学习的动力,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学生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主动地创设能促进教学的课堂环境, 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 调动学生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技能操作型, 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学生需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为其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到工作岗位后很快成为熟练的劳动者。而学生在选择专业学习的时候, 多少会有一定的兴趣和目的的, 我们需要发掘学生的这一点点的苗头, 通过展示实物、进行实际操作, 完成一系列小的目标, 进而产生成就感, 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泉。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明确了。

2.2 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

教学过程, 固名其义本身就是一个互动过程, 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课堂内应当形成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学生关系。

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并引入适当的竞争学习, 使得在两种学习情境中, 均能保证学生关系融洽, 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同伴关系。例如课堂上采用小组学习, 每个小组内是合作的学习情境, 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 展开讨论;各个小组间展开适当的评比, 是竞争的学习情境。学生这个时候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并且做出总结与点评, 帮助学生建立团结互动的团队精神。

2.3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首先, 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学生情况分析和教材分析等确定教学目标, 并相应对教学内容作合理的规划, 周密安排。将教学目标分解为更为详细小的目标, 并及时告诉学生。

其次,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 保证课堂秩序良好, 同时还要使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采用项目教学法, 增加操作任务, 由传统的理论考核模式改变为理论与技能并重考核方式, 明确学生的任务, 并使之愿意为完成这个任务而付出努力, 在学习成果中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并自觉主动地学习, 从而学得轻松有效。

最后, 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 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 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 以便进一步改进, 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更有针对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4 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次序

每一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需要良好的课堂秩序,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约束与相互约束。课堂里随时可能发生突发事件, 破坏原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例如个别学生扰乱课堂, 大声喧哗, 教师可以采取教育劝导的方式解决, 若采用压制强迫的方式则可能会与学生产生对抗。恰当的处理方式能够缓和师生间矛盾, 保证教学有序地进行, 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 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做一个“有效管理者”, 科林 (Kounin, 1970) 等在一个课堂管理研究中观察比较了有效管理者和无效管理者的行为后提出有效管理者具备明察秋毫、一心多用、整体关注、变换管理四个特征。

明察秋毫是教师应让学生知道, 他注意到了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 并且尽量避免被少数几个学生吸引或只与他们交流, 因为这变相鼓励了班上其他人心不在焉。目前我校《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开展对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和瞌睡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及时的处理课堂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并保证不会对其他同学及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一心多用是指同时注意或监督几种活动, 这样才能使教师不断地监控全班。这项技能是需不断的锻炼来提高的。整体关注是指应让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而避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学生身上。变换管理是指教师要恰当组织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各种反馈, 调整教学节奏, 辅以轻松有趣的其他活动内容, 以使各种教学活动顺利过渡。

3 总结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共同营造的,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因此, 学生的一些特点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只有师生目标一致, 才能默契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语文课堂要营造良好心理气氛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学 课堂心理气氛

正文: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工作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或课堂气氛,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

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之间真正建立起一种真诚信赖关系的基础上顺利进行。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来自于师生间的互相支持、彼此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真诚地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和自由感,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合作和竞争,从而满腔热情地去进行猜测、发现、探索,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创造的乐趣。

一堂好课的课堂心理气氛应该是这样的:教师精神焕发,以精炼简洁,形象生动的语言讲授教学内容;语速适度,抑扬顿挫;以精心的设计和工整的笔迹画龙点睛地板书。学生聚精会 神地聆听教师讲课,认真笔记,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在教学中师生间心理相通,配合默契,教师感到心情舒畅,学生觉得轻松愉快。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完全实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心理主宰系统产生影响的第一要素是当时的内心情绪与状态,互动的本质是心理相互影响,只有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系统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才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缺乏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主要由以下两个因素所致:

1、教师心理状态不佳。教师的心理状态是 课堂心理气氛的核心。教师心理状况不佳,学生 在课堂上就会感到一种精神压力,思维的积极 性因而受到束缚,这就很难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或与教师保持默契。教师心理状态不佳在许多方面是由客观原因所致,如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学校领导、同事对自己评价不高或对待不公;偶发事件处理不当或者学生调皮,成绩不好,等等。这些冲击,使教师情绪低落,思维零乱,课堂上爱发牢骚或把心中的愤懑迁怒于学生。

2、学生的心理状态较差。学生的心理状态 是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积极配合教师,除教师方面的因素外,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1)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稳重"、"冷 静"、沉默寡言,甚至自我封闭。这类学生由于不竞不求,教师怎么讲他就怎么听,虽然他们在作业和考试中的成绩也许能过得去,但课堂上往往不愿表现出与教师的默契和配合。

2)腼腆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胆怯"。他们也许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的理解较为透彻,但上课时却总是低着头不敢发言,怕讲错被人耻笑而丢面子,声音颤抖,手足无措,心里想好的话或答案经常忘却。

3)一些学习惰性较强的学生,满足于低水平的维持状态,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他们不预习新课,很少复习旧课,懒于开口,不求甚解,上课根本懒得同教师配合,学习上更无创新精神。

4)有的学生可能平常上课思维积极,发言踊跃,但有时因课外的干扰使其在课堂中不得集中注意力,人在教室里坐,思想却还在课堂之外,一见被老师抽问,便答非所问。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心理状态不佳都会对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产生严重影响。倘若教师、学生两方面同时存在问题,则教师便会对学生感到厌恶,学生也会对教师反感。这就会导致出现紧张与对抗的心理气氛。

语文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当时的情绪息息相关,积极的学习心态可以促使学生勇于面对语文学习中的挑战,充满乐观与自信,生发主动进取的精神,进而克服语文学习中的消极因素。

一、創设积极心理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总是非常讲究教学艺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心理学把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解答距分为四个等级,即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新解答距,前两个等级比较容易,不必大动脑筋,后两个等级综合能力要求高,是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创造火花的有效途径。对四个等级的选用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答距,因此提问一定要讲究“度”和“序”,使提问层次清晰而富有启发性,能逼进学生头脑中的最近发展区,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如感知性提问、理解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拓展性提问,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成就感,增加学习的内需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问要有针对性,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如果提问千篇一律,陈词滥调,不仅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只有新颖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的提问才能适应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不协调,引起他们对探究活动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提问还要注意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心理学研究证明,一篇文章具有许多特点和成分能在大脑中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并常常掩盖弱的兴奋中心或压抑弱的成分,而有时能反映文章的重点和关键的却不是强刺激的成分,而是弱刺激成分。因此,语文教师应善于转弱为强,在无疑处生疑,在平淡无奇处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问题,真正使学生能得到启发,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探疑和解疑。提问还要把准时机,进行对比启发,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外界事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对象在我们面前出现时,在我们大脑中会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兴奋中心,根据神经过程的对比规律,两种以上性质不同或相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规律,弱的兴奋中心能加强强的兴奋中心,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设计具有对比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充分显示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创新才能。只要学生的回答有其“闪光点”,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而并不要求答案的统一或标准。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语文教师必须把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与学生沟通,善于借助只可会意却难以言传的非语言因素来表现,如点头、眼神、表情、手势、走动、语调、语速等,这些“意识信号系统”能赋予语文课堂教学以新的活力,对学生的认知、情绪可以起到定向、调节、加深、深化、鼓动等作用。

上一篇:某设计公司音乐舞蹈互动新年晚会下一篇:多字开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