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育人为本湖北大学全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2024-06-09

创新机制育人为本湖北大学全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精选3篇)

创新机制育人为本湖北大学全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第1篇

创新机制育人为本湖北大学全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中国教育报】

湖北大学是一所具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部共建地方重点综合性大学,现有71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34个专业类。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过程中,学校整体谋划、内涵发展,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以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纵横衔接,要素联动,以学院综合改革带动专业综合改革

专业综合改革的重心在学院一级,要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学科专业建设所依存的学院积极性。2012年伊始,学校选择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哲学等5个学科性学院进行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学术管理重心下移、综合绩效目标明晰、办学要素融通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充分调动学院干部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盘活了各类教育资源和要素,取得良好试点效果。2013年,总结完善试点经验,将综合改革扩展到所有学科性学院,其中资源环境学院还被纳入湖北省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

本科人才培养是学院目标责任考核的六大重要方面之一,通过推进学院综合改革,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学院一级得到充分体现。与以往院系普遍不太关注本科教育教学的状况不同,无论是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学院还是以社会服务见长的学院或是学科专业数量较多、类型复杂的学院,都能很好地统筹学院工作的各个方面,突出特色,协同育人,协同增效,仅在科研反哺教学方面,2012至2013年就有113项以学生牵头、教师指导的项目入选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特别是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意在联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发挥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育人功能等重大创新举措的《湖北大学关于加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之后,各部门、各学院纷纷找准发展定位,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多要素、整合多目标联动途径,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筑核心实力,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实现专业综合改革的重点突破和差异化发展。

通专结合,由“类”到“型”,以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专业综合改革

2011年,学校在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精神时,总结推广已实施4年的小规模但涉及众多专业的“楚 1

才计划”试验班经验,及时组建通识教育学院,在超过半数本科专业中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并辅之相对自由的专业转换机制,对现有专业教育进行模块化分流设计,既缓冲了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教育,又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也有效对接了人才出口。

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的多样化建立基础,各学院都认真思考每一个专业的教育定位,强调分类培养,注重因材施教,树立同一个专业可以培养不同类型和规格人才的理念,坚持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社会的人才需求切合度为衡量标准的观点,挖掘潜力,内外双向拓展。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既有担当基础文科人才培养任务的“国家文科基地班”,又有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师范班;再比如环境工程专业,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应用性专业培养规格,又有符合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省级“战略新兴产业计划班”,还有进一步扩宽办学思路和视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中外合作教育本科班”。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类”向人才“型”的有效扩展,必须同步从科学设计培养环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等相对微观层面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宏观层面推进,既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又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成长需要。如楚才学院试点采取的是“通识+专业+个性化”模式,而其他专业培养方案基本体现专业“类别”属性基础上的毕业生“型号”差异特点,即使同一专业,在人才出口上也必须有就业型和深造型的区别,就业型的教学环节更强调实践对接,而深造型的更突出科研实践训练,鼓励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选择接受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应用学科专业的学生选择接受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比如生物科学专业,在前期通识教育之后,按专业类别分解为以生物科学基础为主的“实验班”和以职业定向为目标的“师范班”,前者在学术型硕士或农业推广等应用型专业硕士深造上、后者在签约就业或生物学科教学专业硕士深造上,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夯实基础,完善体系,以实践创新教育助推专业综合改革

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任务在于改变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重估大学教育的知识获取和能力与思维训练的任务重心、廓清大学生成长成才责任与使命。模式凝固、任务分割、知识本位、方法落后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学校以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抓手,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推进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和协同育人方面促进专业综合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稳步提升、学科专业建设不断焕发生机、办学体制和平台运转更加充满活力。

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有机联系是人才培养工作关注的核心,一方面以专业定位决定课程建设方向,另一方面以课程改革倒逼专业发展。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于高级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安排上,以突出深厚基础、宽阔视野为前提,注重学生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了充足的实践教育基地,其中与武汉华侨城集团公司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被列为国家基地;再比如生物科学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带动建成了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三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体系建设以项目为依托、基地作保障。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明确认可学分的有近40个项目类别的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在高年级的专业教育环节,通过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目前已经建设有“湖北大学——湖北兴发化工集团”等两个国家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大学——湖北广电总台”等两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0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还有自2009年以来一直坚持、辐射多个专业、被纳入“国培计划”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置换培训”和师范生“顶岗实习”改革实践,该改革成果已经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汉语言文学、英语等专业,利用由学校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合作开办的两所孔子学院,建立“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平台”,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到海外接受实践锻炼。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体系将更加完备,集中性实习容纳量将覆盖60%以上的学生。

整合资源,优化队伍,以优良要素配置承载专业综合改革

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工作既具有行政管理的目标预设特性,更属于学术管理中协调各种复杂矛盾冲突、统筹多元目标诉求的范畴。学校在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根本目标出发,遵从规律性、打破常规性,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科研团队,从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配置入手承接改革使命,实现改革目标任务。

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上,学校坚持内外联动、上下结合的方式搭建教学、科研平台。比如化学学科与材料科学学科密切合作,并联合湖北省百强企业之一的湖北兴发化工集团组建研发基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整体推进。再比如化学学科与生物学科携手合作,组建的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批准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有涉及多专业共享共建的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校级以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还与十余家省直、市直厅局机关建立常态化的毕业生实习派遣和接纳机制。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一方面不断加强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物理学专业主干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同时,扩大视野,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组建校企人员联合课程组;另一方面,进一步转化和发挥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作用,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切实弥合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张皮”。学校建立了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实行学业优秀生导师制和科研团队可联名推荐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认可科研活动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指导人员的劳动,调动科研队伍的育人积极性。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王时会教授带领本科高年级学生参与大型横向课题开发、历史学专业以及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郭莹教授发动本科学生参与田野文化调查研究等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管理先行,措施有力,以体制机制改革护航专业综合改革

教学管理改革是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支撑,管理理念、制度和作风的变革是影响专业综合改革的风向标。学校以教育管理理念创新为发端,建立了学生学业指导服务与教师教学发展支撑的服务引领性教育管理架构,既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专业综合改革思路,又实施动态调整机制促使专业在改革中寻求生存与出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学科专业为逻辑起点的大学教学工作基本制度文件,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思想观念的直观体现。学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把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精神具体化。2012年底,学校按照新《专业目录》调整备案的本科专业,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首先出台《关于修订湖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的意见》,明确了“强化基础,突出专业”、“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以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原则。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压缩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时学分,提倡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使用留出的时间和使用这些时间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并要求人文社科类专业建立个案分析、社会调查和社会实习等内容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性开放实践教学体系,理工科类专业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的专业实验课和设计课的比例。同时,专门增设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计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加强校企合作,组建“双师团队”,开发企业课程,建立新型的企业课程教学模式。

动态调整机制就是要使学科专业更加密切地适应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校层面整体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成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要求,随着湖北省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实施,学校对于各专业的年度招生也将全面考量,分类实施,实行减少、整改、暂停直至注销的动态管理机制,充分体现在改革中寻求出路、在改革中发展壮大的基本精神。

(杨鲜兰 邵士权)

创新机制育人为本湖北大学全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第2篇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 城乡二元结构尚未从根本上打破,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农民持续增收依然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否则, 不仅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难以巩固, 而且会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就是要巩固少取成果、加大多予力度、做好放活文章, 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 围绕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保障农村公共利益等方面大胆探索, 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基层财政管理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机制, 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 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 逐步解决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适应公共服务要求的矛盾,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一、深入推进“四项改革”, 确保如期完成改革任务

(一) 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

要在确保各地保质保量完成改革任务的基础上, 全面总结本轮乡镇机构改革经验, 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 研究新形势下乡镇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的指导性意见, 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 积极探索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职能。鼓励村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补充作用,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形成乡镇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机制。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二)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要继续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切实履行落实教育投入责任, 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优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需要。一方面, 要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 要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 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三) 不断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增强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上。

(四) 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改革力度, 力争到2013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一是要着力打好明晰产权攻坚战, 加快推进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 认真落实好林地确权各项工作。二是要完善林业财政支持政策和分配制度, 健全林业服务体系, 努力建立符合集体林业特点的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积极引导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四是要开展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二、扎实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点多、面广、量大, 环节多, 战线长, 必须切实加强规范管理。

一是要坚决守住农民民主决策这个“灵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其他政府惠农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 它打破了自上而下、政府替农民做主的传统决策模式, 干什么、怎么干交由农民自主决定。要坚决制止基层政府或乡村干部自作主张、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等违背农民意愿的行为。

二是要让农民吃下“政府投入只增不减”这颗“定心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历史性任务。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 让基层政府和农民有一个合理预期。

三是要给基层政府戴上“干好干坏不一样”这个“紧箍咒”。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绩效评估, 按照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对下分配财政奖补资金的参考因素之一。

四是要坚决守住减轻农民负担这条“红线”。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不搞锦上添花和脱离实际的项目, 坚决防止擅自提高农民筹资筹劳标准, 或以自愿捐款、自愿以资代劳等名义变相加重农民负担, 宁可缓办事、少办事, 也不能踩加重农民负担的“红线”。

三、稳妥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要认真总结借鉴农村义务教育化债经验, 研究制定公益性乡村债务化解目标规划, 继续探索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的有效办法。一是全面推进清理化解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工作。这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大遗留问题。要按照先清理后化解的原则要求, 确保化债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确保到2013年全国基本化解完乡村垫交税费债务。二是积极开展清理化解乡村基层政权机构建设债务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债务试点。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要求, 争取用3-5年的时间能有一个较大突破。三是扎实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化债收尾工作。确保这项化债工作善始善终。四是积极研究化解普通高中债务相关政策,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自主化解。

四、认真抓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 进一步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 是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的有效手段。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关键是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一方面, 对于一些看得准的事情, 中央提出原则性要求, 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实践。2012年, 中央层面重点主导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另一方面, 注重充分调动各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地方大胆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改革模式和实现形式, 为全国面上改革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积累经验。除中央确定的示范试点项目外, 试点省份也可以从实际出发, 选择确定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示范试点内容, 在经批准的范围内先行先试。非试点省份也可以自主选择部分县市开展试点。

五、精心组织开展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

开展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 对巩固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成果, 进一步理顺政企、事企、社企关系, 促进国有农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原则是, 按照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分步推进的原则, 在考虑管理体制、规模大小、区域范围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各种类型农场, 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 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将地方国有农场承担的属于政府职能范围的事务, 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社区管理等职能, 逐步移交给当地政府承担和管理, 进一步理顺政府、农场和农工之间的分配关系, 切实减轻国有农场和农工负担。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支持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工作。

六、统筹做好村级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等工作

创新机制育人为本湖北大学全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第3篇

(一)积极探索,推动农业综合开发的机制创新。城步县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增强农民自我开发的主体意识。尊重农民的开发意愿,规范开发行为,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调动广大农民开发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和社会资源,变政府开发为社会开发,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三是做好经营性开发试点工作,主要是为了减少财政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建立和完善绩效考评和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要打破开发资金平均分配模式,对综合考评成绩差、验收问题多、存在严重管理问题的项目乡镇核减投资、核减项目,调剂出资金,用于奖励那些领导重视、开发潜力大、管理严、效益好的乡镇。同时,县财政增加投资用于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受益范围。

(二)严格管理,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要紧紧围绕项目和资金管理这一主线,按照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充实完善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建设。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采取切实措施,把宏观政策与微观管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项目区建设的标准、质量和效益,坚决杜绝出现“形象工程”和“花架子工程”。要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连片、综合治理、规模开发”的原则,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和计划管理,进一步抓好项目资金公示制、项目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财政资金报账制,抓好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以及文档资料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项目的建设一定要突出建设质量,打造精品工程,注意各项工程的整体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全面提高建设标准,强化工程监管,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强运行管护,杜绝安全隐患,真正把项目做精、做大、做强,把资金用好,花出效益来,实现工程质量最优化,资金效益最大化目标。

(三)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当地党政领导、财政和各涉农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因此,要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业综合开发按计划实施。切实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框架之中,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各级财政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农综部门要主动向党政领导汇报,尤其是主动汇报现行的政策,争取领导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主动与财政及涉农部门沟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协同服务,协同作战,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做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同心合力,密切配合,把农业综合开发当作我们共同的事业来抓,坚决杜绝出现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和不团结的现象。

(四)勤于学习实干,不断提高农综工作的水平。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着新的形势,工作中会不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认真去研究、解决。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勤于钻研,才能够赶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跟上形势的需要。当前,要着重学习好中央、省、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好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按照“深怀爱民之心,恪守爱民之责,多办爱民之事”的要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狠抓落实,勇干实干,不懈怠,不浮躁,着力在攻坚克难中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增强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意识,努力实现农业综合开发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办)

责任编辑:洪峰

上一篇:建筑工程大学论文下一篇:通信与信息工程英语教程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