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2024-06-26

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精选6篇)

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1篇

前店后厂预测未来服装实体店的5个可能的发展趋势

说说实体店零售的事情,朋友的问题总是会提到,怎么开店?首先要问一下自己定位是否清楚。从思考入行动机、市场调研、店铺选址,筹资、店铺设计与装修、精选货源、员工招聘、商品定价、循环补货,陈列搭配、店员培训,店铺管理,商品管理,促销管理,营运推广等流程。

前店后厂小编未来服装实体店的趋势大致如下:

第一:体验优先 保持逛服装店的习惯,其中两家店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家为外贸店,问能否试穿,回答很直接:不能,我们没有试衣间;另外一家为皮具店,问能否便宜5元,回答:我们不讲价的,便宜给你我就亏死了。这种情况在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重复上演。客人去哪里了,客人被赶走了,去网购了。服务在哪里,没有。体验在哪里,没有。与其说大环境原因,不如从以上细节认真做起吧,做得客人跳,做得客人惊叫。所以说,抱怨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

第二: 以后开服装店一定要处于商圈中心吗?回答是否定的。QQ,微信,微博等多种沟通交流工具的出现,论坛,博客等平台的越来越成熟,在城郊开一家餐饮店生意火爆肯定是会出现的,在小区住家开家服装店一样也会好生意的。为什么,因为平台或应用会完全颠覆很多行业,在将来信息爆炸和交通方便的有利情况下,依靠品质和良好的口碑效应会给你带来大量的客源,无论你藏在哪里,总会有人找到你。

第三: 未来的店铺属于风格细分 问身边的朋友在网络上能否在一个小时内找到自己非常喜欢的300个款。回答我想是否定的。那么多的款式,那么多的店铺,那么多的信息或内容,如何能将自己的需求在同一时间满足。实体店当然也不能完全解决,但是毕竟你店铺风格统一,你能把东西直接展现给客人看,客人选择时间成本低,那就直接转化为客人。

第四:未来的店铺属于O2O O2O概念过大,夹中间干得好就是“V”,干得不好久是“二”。其实不需要多大想法或动作,就是需要顺应潮流,做一个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实体店主。一定要运用好网络平台或工具去服务你的客人,把握实体的许多优势去提升你的业绩。这是时代给予的机会。

第五:未来的店铺属于M型店铺 也就是说量大为王的店铺。服务,精准定位,风格细分,特殊货源等都能增加你产品或店铺的价值,价值在哪里,现在价格,也就是说,传统的那一套东西又回归了,以前是有就赚,现在是好才赚。而且未来你有很多机会和方法去增加你的客人数量。如果你有想法,你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的其他人,同样作为消费者的你们,理论

上讲,在网络社会的今天,现在大部分的他们都有可能变成了你的客人。

以上是前店后厂小编为大家总结的未来实体店的5个可能发展的趋势,要想能立住阵地,首要的还是要以品质取胜,款式也要顺应潮流,都是互相制约的因素,所以前店后厂批发平台看中未来趋势的发展,结合品质与价格的优势,给广大服装商带来更大的利益,同时把最大的利益让利给消费者,也是在服饰批发电商站住脚的原因,感兴趣可以联系小编.

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2篇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产业调整振兴,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企业装备水平、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支柱产业拉动日益突显,已初步形成了钢铁、汽车及发动机、石化、浆纸、油脂、船舶等临港优势产业基地,为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时期,面临“蓝、红、金”国家战略机遇,为了做强工业,我市又对本地产业发展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深入研究和定位。

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新能源、新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七大”产业、27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若干个新兴支柱产业,使其成为推动我市经济长期增长的持续动力。

二是加快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充分发挥我市优势,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吸收相结合,加快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海洋装备及船舶制造业、新型装备制造业等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是适度发展钢铁、石化等临港重化工业。按照求高、求精的原则,积极探索重化工业的高精尖特之路。发挥我市优越的港口资源条件,积极研究开发和引进相关技术,瞄准高端产品,积极发展精品钢及深加工、炼化一体化项目及相关下游产品,力争在部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同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促进重化工业健康发展。

四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从严格产业政策导向、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等方面做起,运用高新技术加快对纺织、服装、木器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创新研发设计,改造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品牌化、精细化、清洁化。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速度、效益、后劲同步增长。

针对我市研发、金融、物流、培训、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之现状,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房地产、新兴服务业等六大产业。支持有实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承接、集聚与综合外包服务,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等供应链服务集成与行业解决方案,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日照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税费负担过重,减弱了实体经济的吸引力。据调查,目前我市企业涉税种类较多。小微企业要缴纳的各种税费项目多达数十个,如: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以及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和社会保障缴费等,再加上个别地方以摊派、罚款、检查、评比、认证、培训为形式的各种乱收费,让企业不堪重负。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缴纳总额高于净利润。尽管今年政策性减税因素增多,但是相关税收起征点偏低、税率偏高、优惠幅度小。“头税轻、二税重、三费无底洞”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

(二)银行融资困难,融资成本不断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市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30—50%,加上承兑汇票贴现利息、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用,中小企业实际贷款利率远高于正常贷款利率。1月至11月,我市规模以上企业财务费用增幅达到83.29%,利息支出增幅高达90.62%。11家金融机构中有4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出现负增长,有6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环比负增长。

(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主要表现在:用工费用加大。我市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20中小企业员工工资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全市工业因此年增支12亿余元。用地指标缺口大。我市20工业用地指标计划为3165亩,每个区县平均500亩左右,而实际需求则要大得多。与此同时,能源、原材料价格长期看涨。用电支出有所增加。2011年内国家两次上调电价,测算我市工业因此年增支近6亿元。年上半年,重点调度的21种原材料如铁矿粉、焦炭、原糖等,价格同比上涨的有11种;重点调度的30种产品,价格同比下降的`有13种。虽然部分类别之价格短期出现下跌,但长期上涨是大势所趋。2012年1月至9月,我市工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4.2个百分点,企业经营呈“料涨品降”的逆向局面。

(四)投资存在壁垒,垄断行业进入难。目前,我市实体经济投资渠道依然偏窄,民间资本难以进入诸多垄断行业。尽管国务院先后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中小企业29条”,又出台“新36条”,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开放了电信、石油、重化工等传统垄断行业,但准入审批条件模糊、程序繁琐、缺乏透明度,再加上由于行政效率不够高和一些技术性的难点,上述措施操作性尚弱,很难落到实处。

(五)外贸出口增势趋缓,稳定外需压力较大。2012年1—9月份,全市出口总值下降3.3%。从出口市场看,1—9月,对韩国出口下降20.9%,对欧盟出口下降5.7%,对美国和日本出口分别下降35.4%和12.2%。受国际市场持续低迷、综合经营成本上升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因素影响,煤炭、蔬菜、纺织服装出口额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59.8%、0.5%和7.5%。许多外贸企业感到“压力山大”。

(六)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我市企业平均研发经费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左右,远低于世界先进企业8%-10%的平均比重。目前,全市仅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品牌3个。全市60户重点工业企业在职总人数7万余人,新型产业人才不足5%,在模具、船舶制造、轮机管理、港口与航道、环保等专业领域,人才缺口很大。对实体经济发展尚未形成有力支撑。

发展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根据中央发展实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加快完善促进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投资、贸易、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形成政策合力。

一是准确把握国家已出台的一系列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的政策导向,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我市在冶金、浆纸、能源、机械、临港产业等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在自主创新、品牌创立、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信息服务、行政服务等方面实施相应优惠与扶持政策,使龙头企业成为推进日照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贴息贷款、低利率贷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尽快形成骨干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

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手段支持民间投资。消除民营企业在产业选择、技术改造、上市融资、资金扶持、土地、外贸等方面被边缘化的倾向。

三是加强制度创新,开发和形成更适用的企业或资产估值方法,让它们的无形资产可以抵押贷款,以提升中小企业、“三农”、文化产业、科技产业、服务外包、旅游等领域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

产业创新是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针对我市产业附加值高端在外、效益水平低的问题,抓好生产链与供应链、物流链和价值链的有机结合,推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联动发展、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重塑和再造产业价值链,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各行业协调发展,破解实体经济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协调的难题。

一是围绕打造“钢铁、石化、汽车三个千亿级和海洋装备、浆纸印刷、粮油加工三个500亿级”的产业集群目标,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二是通过制定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产业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将加工制造优势向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加强品牌建设与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四是落实各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外包,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围绕产业联动,再造产业价值,促进实体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3篇

一、实体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关系

1.营销理念的差异。实体营销和网络营销是企业运用不同渠道进行营销活动的销售行为, 网络营销源于实体营销, 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主要差别在于营销理念的不同, 作为新兴的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以互联网为载体, 拓宽了商品服务交易的范围和影响。虽然网络营销的发展时间并不长, 但在销售领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 网络销售着眼于顾客对商品的选择和对比, 用快递物流和网页设计节省了购销运输和租用店面上的成本, 而实体营销主要强调了商品的可接触性和可靠性, 给顾客更直接的消费体验, 并以店面的数量和规模占据市场份额。

两者在经营策略的选择上各有所长, 网络营销更关注成本, 实体营销更关注体验, 但网络营销的实际影响要比实体营销更加深远, 主要是因为网络营销在互联网庞大的数据信息支持下逐渐抵消了顾客体验上的不足。许多顾客在网购某一商品后的评论和反馈间接影响了其他顾客的购买行为, 随着网购顾客的增加, 网店的信息收集也随之增加, 由此带来的顾客认知的叠加足以对其他消费者的体验进行补充。甚至可以说, 网店依靠的庞大的数据资料足以给顾客更多的体验, 尽管这样的体验是虚拟的。同样的, 依靠网络数据和日渐完善的网络信用体系, 顾客对网店的信誉和商品的质量也有更全面的评价标准。

2.优势互补又相辅相成。实体营销主要以推式销售为主, 其优势集中在商品的可靠性和消费体验的直接性。实体店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实体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信誉, 虽然顾客的体验数量有限, 但体验的感受是真实可靠的, 直接的顾客体验也增加了顾客对实体商店的信任。此外, 服务也是实体营销应该重视的潜在优势, 实体店能够与顾客进行多方位的交流, 不仅限于口头语言, 更包含了肢体语言和情感沟通等。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的实体营销在服务顾客方面反而没有网店出色, 以貌取人的观念和冷漠的服务态度成为部分实体店发展的短板。

网店与顾客不能直接接触, 必须以互联网为媒介。因此网络营销必须通过高效的网络宣传来占领市场, 在这样的条件下网络营销将依靠顾客下订单的方式来拉动货物的周转, 这就决定了网络营销低库存、低成本的特点。互联网信息的巨大容量和数据的快速传输使得网店的货物周转率更高, 商品种类更齐全, 再加上物流行业的发展, 网络营销的市场范围也随之扩展。尽管网络营销的优势十分明显, 但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对网络营销产生了直接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网店的信誉和网络消费的安全问题。以互联网为中心的金融欺诈和消费欺骗层出不穷, 网络营销虽然改变了顾客的消费习惯但并没有给顾客更多的安全感, 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也进一步扩大了网络营销的负面影响。

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两者市场地位的差异。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刺激了生产力的进步, 网络营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而传统的实体营销并没有充分利用生产力提升所带来的便利, 在销售方式和观念上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速度。两者市场地位的差异由此显现。

虽然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刺激了生产力的提高, 但生产力的进步仍旧处在较低的阶段。在发达国家, 电商的发展虽然对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造成了很大影响, 但实体营销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 不少实体企业甚至成功转型为“电商+店商”的经营模式。在相对完善的法律规制下, 网络营销与实体营销分别满足着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实体营销的优势没有被网络的普及所掩盖, 一些实体企业更是成为了高端消费和独特体验的代名词, 深层原因在于发达国家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和更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实体营销面临的困境

1.自身优势难以发挥。从实体营销自身的特点来看, 体验直接、产品可靠和服务优良一直是实体营销竞争优势的主要着眼点。在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中国, 实体商店如雨后春笋般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当时人们对商品的种类和个性化并没有很高的要求, 更加看重商品质量和商家的信誉。实体商店以直接便利的体验和良好的服务保证了实体经营的繁荣。到今天, 实体营销已走向成熟, 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许多商家企业将经营的重心转向了产品价格的竞争上, 逐渐忽视了商品的质量和商店的服务。在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导向下, 商家与顾客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一些不法商家甚至大肆兜售假冒伪劣产品, 严重影响了品牌和企业的信誉, 传统实体店的可靠性和优质服务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日渐黯淡。

2.市场份额被挤占却无力改变。作为传统的销售手段, 买方和卖方面对面的直接交易方式从产生之初就占据着市场交易的主导。而这一切在网络营销的产生后有了颠覆性的变化, 直接交易开始被网络交易所代替。根据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4年七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6.32亿, 手机上网用户也达到了5.27亿, 互联网的发展更加广阔。电商也向移动互联网进军, 网络营销覆盖了大多数使用手机用户。在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今天, 电商借助这样的生活习惯迅速占领了原本属于实体商店的市场份额, 而实体营销始终落后于网络营销的步伐, 难以改变这一窘境。

3.实体经营方式落后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市场获得了充足的成长,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显著变化, 从以往单纯关注商品质量和价格到今天更加关注商品的综合价值和附加价值;从以往注重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到今天同时关注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激烈的市场竞争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 单靠实体经营已经难以跟上消费者观念的变化。

三、实体营销的发展趋势

1.法律保障更加健全, 营销方式规范化。一方面, 虽然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发展极其迅速, 但以往多见于实体营销中的商业欺诈问题也发生在了网络营销中, 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前提下, 相关政府部门将更加重视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也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法规文件约束市场自由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也会有更多法律颁布来进一步消除市场交易中的不和谐因素, 不论是网络营销还是实体营销都有了更加规范的监管。另一方面, 相关法规的施行有力地保护了实体企业的利益, 各项法律法规在惩处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也为真材实料的产品正名, 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和认可, 维护了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此外, 部分实体企业为了保证对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的控制往往在某一范围内不选择网络销售渠道, 一些不法商家则利用这一空缺在网络上冒名顶替, 侵犯了原企业的商标和专利权, 而法律的完善则有效的减少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2.实体营销与网络营销逐渐融合。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看, 如果单纯依靠面对面的直接销售, 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限制。在市场竞争方面也丧失了有利地位, 容易被以网络销售为主要销售渠道的企业所淘汰。纯粹的实体营销难以在成本和商品种类上取得优胜, 在竞争压力的刺激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引入网络营销的理念, 通过网络渠道拓宽市场范围。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 网络营销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网络营销自身固有的运输距离长、可靠性低等缺点也决定了网络营销不会完全取代实体营销, 在一些生活必需品和贵重物品的消费上实体营销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网络营销与实体营销的相互融合将会是主要趋势, 以店面经营为主的实体企业在引入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模式后依托自身的库存和较高的可靠性将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相比仅仅依靠货物周转和较少库存的网店更有竞争优势。

3.战略重心向聚集化转移。根据五力模型, 企业在竞争中主要应考虑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五个方面的力量, 具体到实体企业主要应考虑替代品的威胁, 这里的“替代品”并不仅仅是能够替代一种产品的另一种产品, 也是指相同产品由于营销渠道的差异而造成的替代现象, 价格优势往往是影响顾客选择同一种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

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4篇

我们都只知道马克思对资本、资本主义的批判,很少了解马克思对资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赞扬!要不,怎么叫彻底的历史唯物论者呢。市场、资本,内在冲力,外在强制,激烈的竞争机制,像魔术师一样呼唤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财富从地下涌流出来,短短几十年时间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人类历史几千年创造财富的总和。

马克思把它不是看作个案和偶然,而是当做趋势和规律来认识的,内在的动力就是积累、集中、集聚的伟力。

我们经济总量虽然全球第二,但人均国民收入却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廉价劳力、廉价资源、廉价人民币、廉价税收、分税的制度安排,必然产生辉煌的成果!同样必然的伴生以上严重的问题。

我们的企业要学会资本的集中,资本的集聚!资本的兼并、重组、合作、联盟比积累重要得多!调经济结构的本质靠企业的资产兼并、重组、合作、联盟来推动!

我们的企业要学会经营模式的研究和复制。肯德基、麦当劳是如此,沃尔玛如此,阿里云菜鸟是如此,碧桂园也是如此!复制一个企业,像复制一个产品一样,被三D,四D的打印出来,然后进行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的复制,聚变的效应是核效应!

马克思还说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形态,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金融资本,而不是工业资本。

美国佬近几十年凭什么成为世界上军事、技术、政治、经济上的超级大国!一把枪守着印钞机!金融创新是他的根本动力,金融创新的主要特征是充满活力的风投!一方面造就辉煌,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巨大风险,此次危机就是一次风险的释放!

对话 伍新木教授

《新楚商》杂志: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有哪些制约?现阶段的金融政策对经济有哪些缺陷?

伍新木:中国金融资本每年上万亿元的利润,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国际银行利率只2个点而中国银行利率高达8个点,加之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是国外的14倍,因此中国银行业没有面对实体经济的内在冲力,导致金融资本也没有面向创新的冲动。

众所周知,中国银行储蓄率在世界上最高,因此中国的银行业根本没有创新和风险意识,不像美国金融业具有风险意识,其内在冲力必然要面对实体经济,使其服务于科技与实体经济。

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完备社会保障制度,导致中国大量的民间资本、个人存款用于生活开支、养老保险、生病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因此民间资本不能有效的集中集聚。加之中国的垄断行业太多,投资的限制太多、门槛太高,人们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和途径,致使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这些风险小、回报率高的行业,更多的是投资房地产等投机暴利行业。

《新楚商》杂志:政府和决策者应怎样去克服这些缺陷?

伍新木:政府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打破国有银行对资本的垄断,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大力支持非国有经营机构包括民间借贷、租赁信托、小贷融资、融券融债等形式,增加融资渠道的途径。

《新楚商》杂志:金融和实体经济应该寻找怎样的切入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以便更好的协调发展?

伍新木:答案很简单,要学习美国对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成功经验,学习美国金融资本创新和承担风险的意识,借鉴美国风险投资内在冲力必然要面对实体经济,更好的为科技、实体经济服务。中国现在正在打破和改变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脱节,但速度稍显太慢,步伐要更快。

《新楚商》杂志:谈谈您对这次《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论坛的感想和看法?

伍新木:这次论坛没有把国家宏观经济深层的矛盾和中小企业最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中国金融存在的深层的制度问题交集在一起,没有互动和沟通,所以对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有待各位思考和商榷。(文 | 曹巍)

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5篇

摘要: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实体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当前融资市场的现金荒资产荒问题,进一步影响着融资市场的发展前景,而资产荒与现金荒问题同时又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实体经济呈现投资回报率不断走低和融资困难的现象。要对融资市场现金荒资产荒对实体经济呈现出的反作用进行分析,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帮助实体经济走出融资困境、激发实体经济的发展活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

关键词:资产荒现金荒;实体经济;发展影响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处于乏力状态,作为新兴的市场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必然会受其影响。经济下滑、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低、现金荒与资产荒现象日趋普遍。中国内需已明显走弱,中美贸易摩擦也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阻力。我国资金流逐渐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直接影响了我国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我国实体经济在经历粗犷的快速发展后也进入内部结构调整阶段,表现出发展动力不足的态势。虚拟经济在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受投资收益率下降的影响而不断降低。我国要重视融资市场现金荒、资产荒问题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要努力改变当前局面、解决自身困境[1]。

1融资问题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1.1加剧了实体经济的投资困境

现金荒资产荒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实体经济不断下降的投资回报率,现金荒资产荒现象也进一步导致了实体经济投资空间的不断缩小,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我国实体经济在经历了粗犷式快速增长后,逐渐呈现出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进入了经济发展乏力期。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因为是外需不足和盲目扩张。实体经济效益逐渐走低,部分项目甚至出现赔本现象,从而导致了实体经济企业不愿投资和害怕投资的情况。

1.2实体经济面临的融资困难较多

实体经济的投资意愿逐渐降低,在进行过剩产能消化的同时会面临融资困难的现实问题,实体经济的衰退导致大量资金流入以房地产为主的虚拟投资领域。由于拥有可观回报率的实体投资项目的缺乏,证券、银行等行业对实体经济项目的投资缺乏信心,导致实体经济投资风险承受力下降。实体经济的衰落导致资金荒与资产荒并存的现象,这一现象同时也制约了实体经济的资金周转能力。融资困难问题影响企业正常运转,阻碍了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

1.3不断增加的实体经济生产成本

当前在现金荒资产荒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不断加大了实体经济的投资风险,企业创新成本也随之增加,直接导致实体经济降低了创新风险承受力。大量资金流入以房地产、证券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项目,房价飙升是资金流向的重要体现。不断攀升的房价使房屋租金、纳税率、银行利率等方面成本不断增加,在市场需求不足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成本意味着实体经济产出效益的降低。

1.4投资者对实体经济投资意愿的降低

实体经济投入与产出的差距,导致很多投资者将投资目标转向证券、股票、房地产等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实体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过快膨胀的虚拟经济导致实体经济成本的大幅提高,最终面临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全面崩溃[2]。

2打破中国实体经济现金荒资产荒局面的措施

2.1降低成本、加快转型、勇于创新、消化过剩产能

实体经济企业应在创新的道路上加快脚步,对以往以人力和资源为主动的产业模式进行积极改革,快速形成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型产业模式,将企业和产品的附加价值有效提高。实体经济企业与科研单位可以有机结合,向科研生产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发展,将生产与开发创新整合,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寻找产业增长点,尽快消化过剩产能,将生产力转化为生产效益。通过提高生产效益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措施。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企业不断创新的根本,实体经济企业应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为了有利于创新工作的高效开展,企业应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对创新成果与创新理念应予以重视和鼓励,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企业应注重产品的创新,增强企业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企业应积极探索先进的管理模式,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加强对企业内部成本的控制,在管理、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加强对成本预算的管理,从多方面严格控制企业运营成本。还可通过对生产工艺和生产原材料的创新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2丰富融资手段、积极引入外资

互联网经济为实体经济的融资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新的发展方向,企业可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在其中寻找融资突破点,可灵活运用多种融资方式为企业发展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缓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另外引入外资是我国政府积极倡导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可通过吸引外资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可通过在境外建立企业分支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境外企业的合作交流、对企业产品市场进行不断拓宽。企业应不断提升自身形象、加强对外交流、吸引外资注入,从而增加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

2.3充分利用线上购物平台

表面上看网络购物平台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冲击,实际上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产出,电子商务等线上交易平台将呈现无货可卖的状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购物与交易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普及的交易模式,除一些虚拟产品外,大部分以销售实体为主的线上网络销售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电子商务与线下实体并非此消彼长关系,只存在销售模式的差异。实体经济企业可通过线上购物平台扩大销售范围和客户群体,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例如:某小家电企业在越来越多知名品牌的冲击下销售额逐年下降,企业对市场行情进行分析后,认识到网络销售的巨大优势,分别在各大网购平台开设了官方旗舰店铺,线上网络与线下实体同步进行销售。企业对线上产品从展示、客户服务、售后工作、线上推广等方面都十分重视,网店销售十分火爆,不仅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销售量,同时也提高了企业产品知名度带动了线下销售量,各大商超也主动寻求合作,帮助企业走出了困境[3]。

2.4国家政策的支持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提升就业率和改善民生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中央各经济工作会议中也对实体经济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明确,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影响深远。国家必须从各方面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予以政策方面的支持,如信贷、税收等方面。还应敦促各金融机构尽量对实体经济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予以支持,并适当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形成功能健全、层次分明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方面还应鼓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提供丰富、灵活的贷款方式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站在国家的立场制定经济战略计划,积极推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在各方面的创新活动,提高实体经济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3结语

我国融资市场现金荒和资产荒并存的局面是由于实体经济的萎缩和衰退导致,而同时现金荒资产荒问题的出现又致使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进一步陷入困境。只有将实体经济当前的融资困境切实解决、不断推进实体经济的振兴、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实体经济效益,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现金荒资产荒的融资困境。实体经济企业应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改革发展模式,不断拓宽产品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坚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位正海.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分析[J].价值工程,(22).

[2]袁秀利.企业融资主要困难及其解决对策[J].财会学习,(8).

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6篇

【摘 要】本文以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研究课题,首先详细分析了当前绿色金融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而后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绿色金融;实体经济;金融体系

一、引言

当前,全球处于资源利用过度、气候变暖以及环境污染加剧的威胁中,因此,贯彻节能减排意识、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创新已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广泛重视。在资源逐渐减少、环境日益恶劣的压力下,中国提出了向绿色金融转型的构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金融发展作为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则基于此,详细探讨了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旨在助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参与机构单一

商业银行属于绿色金融的主要实施主体,但基于当前我国银行业绿色金融的实施现状来看,银行业的参与积极性较为低下。对于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仅仅将商业银行包含在内,体系层次过于单一,对于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和鼓励较为缺乏,使之参与度低下。缺乏专业的中介机构,无法为绿色金融项目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使得绿色金融项目面临着较大的交易风险,阻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绿色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类型还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大部分绿色金融产品都是以大型节能减排项目以及环保企业为对象的,且对应的融资产品忽视了融资对象的特征,仅仅对融资渠道进行了重视。另外,绿色信贷中间业务以及环保金融产品还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依然不够成熟,一些基础产品也还处于设计的起步阶段,加之缺少了解绿色金融产品的专业人士,使得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较为迟缓。

(三)缺少绿色金融配套政策

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对绿色文化的认知,其大多不重视现存的环境问题,没有意识到环境破坏的恶劣程度。而政府在此方面出台的配套政策较少,没有为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使得金融机构对于参与绿色金融项目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缺乏激励补偿机制,使得社会资本难以真正投入到绿色产业中,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

(四)绿色金融体系有待健全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但是各主体之间在效益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如绿色保险产品种类较少,所面对的市场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保险缺乏深度和密度。另外,有些地方政府未深入推动绿色发展基金的运作,使得运作效率较为低下。而绿色债券评估、咨询以及环境效益评价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数量也存在缺失,缺乏专业性,在执业过程中不够公平、公正。除此之外,绿色投资主要为金融形式的资本,缺少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投资主体不够丰富。

三、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扩展绿色金融机构范围

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推行的主体,缺乏一定的参与积极性,这对于绿色金融的深入推行造成了制约。对此,国家首先需构建完善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缓解,并给予一定的鼓励,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动员商业银行及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到绿色金融之中。其次,需将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扩展开来。由于政策性银行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所以,若以国家投资的形式在政策性银行中进行“绿色基金”的专门设立,并进行资金的投入,将会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再者,还能够建立专门的“绿色金融机构”。可以以政策性的绿色银行以及绿色担保机构为基础,为有着广阔前景、回报期长的环保项目以及绿色公益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此过程中,绿色银行需对碳金融、绿色信贷以及绿色证券等相关业务进行全力支撑,探讨高质量的混业经营模式,可以在省市一级或者是有着较大绿色投资需求的城市进行分支机构的设立。

(二)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需以国外经验为参考,把握好绿色金融当前的良好发展局势,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使绿色金融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得以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对于银行来说,其需在互联网的带动下逐渐实现“金融互联网”化,对和银行监管相适应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做出探索与构建,加大绿色信贷及绿色理财产品的开发力度,如:在?C券市场进行绿色债券或者是绿色股票的发行,为绿色企业得到直接融资提供帮助;在公共投资领域实施公私资本合作(PPP),通过少量公共资金来对大的社会资本做出引导,以此来为城市低碳交通建设提供公共资金支持。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其为“绿色”企业的上市提供充足的支持,在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允许下为这类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同时,还需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并开发和碳排放量等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使得资金能够更好的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各金融机构也需加强对绿色金融发展有益的服务创新,为绿色企业提供资产管理、融资理财以及财务顾问等一系列金融服务。而对于保险业来说,其则需开发出和节能环保相关的新险种,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险服务,以此为环保建设奠定基础。

(三)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支持

首先,国家需要加快“绿色信贷”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扩大“绿色信贷”规模,以差别信贷政策来提高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其次,健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对企业生产排放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明确税费的征收方法以及制定企业节能减排的详细规定,制定明确的奖惩规则,对表现良好的企业以及制造污染的企业进行分别管理。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财政税收激励机制,以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对绿色金融参与主体进行激励,协调其之间的利益关系。再者,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环保部门需对和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做出及时的披露,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需向环保部门及时提供报告,对于金融监管机构,其则定期对企业环保信息进行录入和更新,形成一个完善的征信系统,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的多层次化。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环境整治监管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和产业空间布局做出全面优化。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当前,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已较为成熟,因此,国内金融机构可以与国际金融公司(IFC)、世界银行(WB)、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国际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学习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的成熟经验,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

(四)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我国需构建一个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基于有限的财政资金来引导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社会资本朝绿色产业中进行投入。对此,首先要优化绿色信贷投放。需对金融机构进行积极引导,使之加强绿色信贷投放的力度,不断调整信贷结构,使信贷规模得到有效扩展。引导财政节能环保自直接补贴逐渐转变为绿色贴息信贷模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强商业金融和绿色银行之间的金融合作,健全风险分担机制,使其放心投放资金。

其次要推动直接绿色融资的发展。需对“审核类”绿色债券审核的程序进行不断的优化,深入探讨债券相关标准。对于绿色债券发债的相关条件需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让发债主体能够更为丰富,从而推动债券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需加快各省市绿色产业基金的设立,为绿色信贷贴息,同时,以种子基金的形式为其他社会资本提供支持。设立专门的绿色担保基金,和绿色担保机构之间互联互融。构建绿色企业上市保荐机制、监督以及退市机制,对绿色股票指数进行全面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

最后为推动绿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中介机构如节能环保等第三方技术类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可以为绿色投资提供更好的监督约束作用。在此过程中,需构建专门的行业协会,加??行业自律,促进其相互交流、相互监督,使执业更为规范,效率更高,并不断完善绿色投资者体系,使之更为多元。

四、结论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当前绿色金融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主要从扩展绿色金融机构范围、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以及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这四点着手,旨在促进我国健康绿色产业的新发展。

(中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北京100036)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要勇于承认错误下一篇:建筑阻尼比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