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汉语第二册

2024-07-20

基础汉语第二册(精选8篇)

基础汉语第二册 第1篇

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古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使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徹、澄”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基础汉语第二册 第2篇

第 二 课 我今年十二岁

《体验汉语》(第 2 册)

课 型:初级汉语综合课

教 材:《体验汉语》第 2册(初中版)教 师:廖瑞仙

教学对象:泰国初中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四课时 课 题: 我今年十二岁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学会询问和表达年龄。2. 让学生学会年份的表达。教学重点与难点:1参照询问和表达年龄 2 学会年份的表达

3学会她、他等性别的表达方式。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步骤: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5 分钟)

1、老师说第一课学习的生词,请两位学生来黑板上写拼音。

二、导入新课(5 分钟)

1、老师请学生猜猜老师今年多大,用泰语回答。

2、老师请同桌之间相互用泰语问:你今年多大?并用泰语回答。

三、课文学习(35 分钟)

1、老师在黑板上贴很多数字卡片,请一位学生来到前面,再请下面的学生用中文说出一个卡片上的数字,前面的学生这时要把听到的卡片拿下来。这样依次进行。

jīnniánduōdà

suì 生词:今年,多大,岁。

2、老师在黑板上贴出准备好的句子:

你今年多大? 我今年_____岁。

然后老师读:你今年多大? 请学生跟着读这句话。

3、老师问学生:你今年多大? 学生回答: 我今年_____岁。

4、老师请学生同桌之间用中文问: 你今年多大? 我今年_____岁。

5、做游戏,练习对话。

请学生坐成一个圆圈,开始传递小球,第一个人把球传给第二个人时,问: 你今年多大? 第二个人这时要回答: 我今年_____岁。这样依次传球、对话。

6、请学生打开书24页,让学生听录音,按要求完成练习1和2.四、总结,布置作业(5 分钟)家庭作业

请学生回家询问家人的年龄,写出相应的句子。例如: 爸爸今年_____岁。哥哥今年_____岁。

第二课时

一、复习(5分钟)让学生拿出作业,同桌之间相互提问,例如: 你爸爸今年多少岁? 我爸爸今年40岁。

二、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用汉语告诉学生,自己今年26岁,让学生猜一猜自己是哪一年出生的。

三、课文学习(35 分钟)

1、老师先问学生,今年多大,让学生回答,然后请大家猜一猜这位同学哪一年出生。

2、老师举例子用数学式演示怎样计算出某人在哪一年出生,例如:妈妈今年45岁,妈妈是哪一年出生的? 2010-45=1955 妈妈是在1955念出生的。

3、老师请同桌之间用上述方法,练习猜猜对方哪一年出生。

4、老师说出一些人出生的具体年份,请学生说出他们今年多少

岁。例如:Mary出生在1999年,她今年多大?

5、老师举例子用数学式演示怎样计算出某人今年多大,例如:Mary出生在1999年,她今年多大? 2010-1999=11 Mary今年11岁

6、做游戏,猜年龄,猜哪一年出生。

先把学生分为4组,老师拿出准备好的两组卡片,一组写有岁数,另一组写有出生年,老师随机举起卡片,请学生说出相应的岁数或出生年。

7、请学生看书的21页练习2的图片,算一算图片中的人今年多 大。

四、总结,布置作业(5 分钟)家庭作业

请学生回家询问家人的年龄,写出相应的句子。例如: 妈妈今年45岁,妈妈是哪一年出生的? 2010-45=1955 第三课时

一、复习(5分钟)让学生拿出作业,同桌之间根据作业对话,例如: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她是哪一年出生的? 我妈妈今年45岁,是1955年出生的。

二、导入新课(5分钟)

1、老师请学生看4张照片,分别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然后请学生猜一猜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的学生,用泰语回答。

三、课文学习(35 分钟)

1、老师请学生看生词卡片,请学生先跟着老师读生词两遍,然后学生自己读两遍。xiǎoxuéshēngchūzhōngshēnggāozhōngshēngdàxuéshēng生词: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

2、老师问学生,例如:你是小学生吗? 学生回答: 我是,我今年上五年级。我不是小学生,我是初中生。

3、老师请学生合上书,认真听22页第一段录音两遍,然后老师根据课文提问,请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4、请学生打开书,看着书,自己读课文第一段一遍。让两个学生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5、老师请学生合上书,认真听22页第二段录音两遍,然后老师根据课文提问,请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6、请学生打开书,看着书,自己读课文第二段一遍。让两个学生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7、老师请学生合上书,认真听22页第三段录音两遍,然后老师根据课文提问,请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8、请学生打开书,看着书,自己读课文第三段一遍。让两个学生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四)

9、学生一起朗读全篇课文一遍。

四、总结,布置作业(5 分钟)

1、先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在以两人为一小组,分别编号1-

1、1-2等,每小组分角色读认真读,3分钟准备时间,然后老师随机喊编号,请对应小组来前面不看课本,分角色说话。

第四课时

一、复习(5分钟)

1、请全班同学一起把全篇课文读一遍。

二、导入新课(5分钟)

1、老师问学生:我有一只狗,你有吗? 如果学生有,就回答: 我有。老师接着问:它叫什么名字?它今年多大了?它是哪一年

出生的?

三、课文学习(35 分钟)

1、老师请学生看生词卡片,请学生先跟着老师读生词两遍,然

yǒu

zhī

wūguī

nián后学生自己读两遍。生词:有、只、乌龟、年

2、老师请学生用“有”说句子,例如: 我有一只狗。

我有一个弟弟。

„„

3、请学生跟老师先读23页课文一遍,然后老师根据课文提问,请学生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4、请3个学生根据课文编一段相似的话,并说出来。

5、请学生听23页课文的录音,跟录音读,然后请学生一起读。

6、请学生听26页练习1和2的录音,跟录音读,然后请学生自己读。

7、做游戏,比赛写拼音。

把学生分成4组,老师在黑板上写“suì、guó、guǒ、guī”4个汉字的拼音,请4个组的学生来前面写带有带“岁、国、果、龟”词或句子的拼音,比如“岁”,第一位同学写了“18suì”,那么第二位同学可以写“jīnnián 18suì”,这样有“suì”的拼音越写越长。最后比一比哪一组写的句子拼音长,胜出。

8、学生两人一组,讨论并共同完成第25页练习1,然后分角色朗读,完成对话。

四、总结,布置作业(5 分钟)

基础汉语第二册 第3篇

“本体”是指在理论研究中,每一门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本体理论”就是通过对本体的研究揭示本体发展规律的理论,也是本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标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就是这门学科的本体。那么与之相对的教学理论才能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才能把这一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区别开来。那么我们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建立与发展的标志首先指的就是这一本体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下面简要论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的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本体理论的研究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实际存在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阶段:50年代——建立本体理论的基础时期。周祖谟先生的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把对外族人的汉语教学与本族人的语文教学区别开来,把语言教学与语言学教学区别开来,应该说这篇论文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邓懿先生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遇到的困难问题》则强调要根据非汉族成年人学习的难点进行汉语教学,开展相对应的汉语研究。通过编写《汉语教科书》建立了针对外国人学习的汉语语法体系。在中国,这是把汉语的科学语法转换成教学语法的第一个样板。这一时期的教学法主要是受到苏联俄语的教学法影响,语法系统属于结构主义,所以教学内容以词汇语法为中心,语法教学以句法为中心;要求“讲练并重”,注重言语教学的全面发展。

第二阶段:60年代——“实践性原则”和“相对直接法”的提出。在钟梫的论文《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中,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规定总的教学是“少而精”,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实践性原则”,并且提出“相对直接法”的概念,可以说,这一时期在教学上总的改进是根据来华学生的数量和实际教学效果而转变的,钟文里提到的理论方向和教学法主张对后来的教学和研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阶段:70年代的本体研究开始探索出新的教学路子:加深了实践性原则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功能,并开始了一系列针对教学效果的试验,例如:句型教学的试验,直接用汉字教语音和汉字教学提前的试验,分“听说”和“读写”两种课型的试验,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和阅读教学的试验。

第四阶段:80~90年代——真正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专门的学科,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展理论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研究范围大大拓宽,研究成果空前丰富。首先,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宏观研究:论述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学科建设的任务;总体设计理论。其次是对教学本体进行广泛的、多角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研究。可以说,教学研究带动了教学改革,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新的教学路子,其中又分出综合教学与分技能教学相结合、单纯的分技能教学这两种并行的教学路子。

从以上本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明确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原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本体理论的直接研究对象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本身;研究目的是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推动各项教学活动沿着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向前发展;研究方法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实体,研究这个实体的结构和这个实体结构的每一个构件以及各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教学实践揭示其中的矛盾,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吕必松,2007)以上对本体研究的成功范例,为我们以后更加深入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

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教育学理论和一般文化理论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这四门理论分别支撑起四门独立的学科,并有着各自独立的学科本体、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它们中的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单独全面地支撑起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共同作用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规律,所以,我们把这四种理论作为学科的基础理论是充分肯定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教育学理论的作用在关于理论的众多研究中都得到了体现,具体地说:语言学理论被看作是基础理论中的核心,语言教学不能违背语言规律,如果没有语言学理论作为基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就没有最基本的依据。(李泉,2006)从教学内容,到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方法和规律,语言学理论都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指导,甚至一些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被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所吸收和利用,这就大大加快了学科的发展进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又分为“学”和“教”两个部分,这就直接涉及到了语言学习理论和教育学理论。第二语言教学依据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可以更丰富更富有成效地培养学习者获得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各种教学法的实施也离不开语言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分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四大环节是因为一般教育规律告诉我们,语言教学和其他专业的教学一样,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的科学化程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刘询,2000)

我们把一般文化理论也作为基础理论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狭义上讲,教的是汉语,但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又具有文化的一切属性,因此,面向学习者教的汉语中就必须要传播文化因素。更由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跨文化的教学,不仅教学过程本身是跨文化的教学过程,而且运用语言的交际活动也是跨文化的交际过程。这样,与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因素也就必然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必教内容之一;另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际中各种问题及其对策、揭示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研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由以上论述,我们看到把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教育学理论和一般文化理论作为语言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说明语言教学理论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而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教育学理论和一般文化理论只从某一侧面指导语言教学和语言教学研究。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要把本体理论作为学科理论研究重点的直接原因。

三、汉语教师在学科理论基础建设上的作用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汉语教师的那些急需解决的关于汉语和汉语教学方面的某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汉语教师自己去研究、解决,而且,汉语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理论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结合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也更具有实际价值。那么作为汉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对这一学科的本体理论和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呢?

从上文中我们看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门跨度很广的、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应用主动地对学科理论进行综合应用,进行选择、梳理和整合,形成能够全面指导教学的理论系统。通过这种过程,可以说,汉语教师就把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主动创造的过程,并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不正确的理论观点进行修正,对尚未被发展的理论进行阐述,那么研究成果必然要被教学理论所吸收,再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可以说这是一个动态理论的推动过程,而这样的发展可以看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发展的动力,这样的工作还需要第一线的广大汉语教师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3]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册基础巩固检测 第4篇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A.炮烙(páo)咀嚼(jué)

憎(zēng)恶间或(jiàn)

B.塑造(sù)晌午(shǎng)

吮吸(shǔn)蹒跚(pán)

C.怂恿(sǒng) 滑稽(jī)

供奉(gòng)俨然(yǎn)

D.碾坊(fāng) 嗾使(sǒu)

兴味(xìng)自诩(x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商量……

B.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

C.这部长篇小说确实来得不易,作者披肝沥胆,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写成。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举国上下弹冠相庆,真是大快人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央和地方14家报纸今年2月全月出现了不规范字达4256个。统计结果显示,那些不规范的字主要是繁体字和旧字形,也有些异体字和错误字。

B.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C.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

D.不难看出,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和崛起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

4.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①她年纪大约二十六七,(a.脸色青黄;b.青黄脸色),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

②每逢深秋时节,(a.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b.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A.①a ②bB.①b ②a

C.①a ②aD.①b ②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5—7题。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的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5.甲文中“新宅子”比喻什么?“新文艺”与乙文中哪个句子相应?

答:

6.甲文中的五句话,主要是围绕其中哪句话提出的问题展开的?(只答序号就行)乙文中哪些语句与之相应?

答:

7.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使用”“存放”“毁灭”这几个词共同论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处理方法。

B.乙文中“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两文都认为要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遗产。

D.两段文字都使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繥(粳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繥。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陈寿《晋书》)

赞曰:黔娄①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意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②之民欤?葛天氏③之民欤?

(陶潜《五柳先生传》)

【注】①黔娄(见《高士传》),是齐国一个不爱卿相之聘的高人。②③“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况:比拟

C.造饮必尽 造:置备

D.以亲老家贫亲:父母

9.选出能体现陶潜主要性格特点的一项()

①博学善属文②造饮必尽,期在必醉③起为州祭酒 ④悉令种秫谷⑤以为彭泽令⑥解印去县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0.联系全文看,下列对“赞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是传后所附的一种评论性文字。

B.此篇的“赞”和前面传文内容都肯定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C.“赞”中写陶潜“衔觞赋诗”,与《晋书》中写五柳先生“性嗜酒”的用意一致,都是通过写嗜酒,表现五柳先生深知酒趣,不拘世俗礼教,表现他率真的隐士风度。

D.“赞”中之所以提到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是想说明陶潜有古人之风,当今时代是难得的理想社会。

四、(23分)

11.翻译上面选文中画线的语句。(10分)

⑴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译文:

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在评论这首小诗时认为,这一“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用得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察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13.填写下列名句或名段中空缺的句子。(任选两句填写)(6分)

⑴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

________。(贾谊《过秦论》)

⑵夫秦王有虎狼之心,____________,

_______,天下皆叛之。(司马迁《鸿门宴》)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⑷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17 题。

平单位一个领导,挺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起来,平很是不解,领导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还去贪污受贿呢。一天,平看见了朋友乔,平喊住乔,把心里的疑问告诉了乔。平说我单位有一个领导,很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平还说这领导不仅人好,家庭条件也好。他自己是正处级,妻子副处级,儿子女儿都在好单位,一家人正常收入都比人家多得多,他根本用不着贪污受贿,可他偏偏去贪污,你说这是为什么呢?乔听了,看着平笑笑,还说你怎么会想到这些呢。平说我实在是不明白,才问你,还有,有些领导官当得很大了,比如某某某已经算得上国家领导人了,又比如某某某是一个省级干部,他们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吧,可他们却大肆贪污受贿,最后连命都搭上了。你认为他们为何要这样。乔这时不笑了,很严肃地看着平,乔说我刚刚看了一篇小说,是作家刘国芳的《过河》,我跟你说说这篇小说吧。平说我未问你小说呀。乔说你别打岔。平不解地看看乔,不做声了。

乔便讲起那篇《过河》的小说来。

乔说河边住了一个孩子,总在河边玩,河边有条堤挡,堤挡上草色青青,花儿点点,还有蝴蝶蜻蜓满天空飞。孩子很迷恋这儿,总在堤挡上玩得很开心。孩子的母亲,不反对孩子在堤挡上玩,但交代孩子,不要到堤下去,更不要到水边去。孩子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就在堤上玩……

平这时打断了乔,平说我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说孩子的事。

乔说有些大人还不如孩子哩,你听下去吧。一天,孩子在堤上玩着,忽然看见河对岸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大很大,红红的。孩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花,便一直盯着花看,看了很久,孩子就想去摘这朵花,但那朵花在河对岸,孩子过不去。孩子很乖,过不去,孩子就在这边找,想在河这边找到那种花。但孩子失望了,河这边根本没有那样的花。因为这边没有,孩子越想摘到那朵花。孩子于是下了堤挡,还来到了水边……

平这时又打断了乔,平说你今天怎么啦,我在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喋喋不休老说那个孩子那朵花……

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耐性,往下听呀。那孩子走到水边,站住了,这边离对岸近一些,那朵花好像越好看,孩子看了一会,便想过河了。当然,在过河前,孩子往水里看了看,孩子看见水并不深,水里全是沙子。看见水不深孩子胆子大了,脱了鞋下水了,慢慢往前走。水真的不是很深,但走到河中间时,水深了,孩子脚踩下去,便没过了胸部。水一没过胸部,孩子便站不稳了,孩子随即被水冲走了。不过,在被水冲走前,孩子终于看见那朵花了,那根本不是什么花,而是缠在草里的一个红红的塑料袋。

平知道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平说现在你说完了孩子的故事,该回答我问你的那些事了吧。乔说我不是回答了吗?平说你今天哪根筋不对,说话东拉西扯,你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有事,不跟你说了。

说着,平走了。

过后,平便把这事忘了。

大概三个月后,平又碰见了乔,平这天满脸高兴。乔见了,就说:“怎么这么高兴,捡到钱了吗?”

平说:“比捡到钱还高兴,告诉你,我当上主任了,官不大,但也是个正科级。”

乔也一脸高兴,连忙说祝贺祝贺。说完,脸一变,又非常严肃地说:“你千万莫过河呀。”

平说:“过什么河,你说话怎么老是东拉西扯。”

14.“平”向“乔”询问了哪些事情?(5 分)

答:

15. ⑴“乔”喋喋不休地讲述“那个孩子那朵花”的故事用意何在?⑵“孩子”指谁?⑶“花”又指什么?(6 分)

答:

16.小说末尾,“乔”对“平”说,“你千万莫过河呀”。这话有何深刻含义?(6 分)

答:

17.下面对这篇小小说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这篇小小说语言平实,却在文中巧妙地虚拟了一个过河的故事,耐人寻味。

B.这篇小说语言干巴,缺乏文采,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较差。

C.读完小说,我们也会有“平”的那种感觉,就是觉得作者说话老是东拉西扯,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严谨的结构。

D.“乔”由于自己也难以说清“平”所问的那些事情,所以就跟“平”东拉西扯,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风马牛不相及。

E.假如那个孩子没有被淹死,他长大了说不定就成了“平”。

六、(15分)

18.把下面长句改成4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4分)

我是通过由到过杭州的一位前辈带到乡间来的上面印着一幅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的题目叫做“人间天堂”的游览图的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

答: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合乎逻辑。(字数不得增减)(5分)

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度的汲取西方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发扬我国原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才能培育出全新的人文精神。

答:

20.根据上下文,从神态、动作、语言三个方面分别用一句话加以具体描写。(6分)

在东南电视台打擂,她刚演唱完,看到评委们的亮分,不禁为自己的成绩而难过,________,_______,______。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闯过第二关。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1.细读寓言故事,归纳出一个观点,或扩写成螃蟹问路的故事,或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想,或议论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2.题目自拟,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提炼主题,全文不少于700字。

提示:从螃蟹角度看:1.没有正确方向,就很难达到目标;2.没有正确的方法,“横着爬”是很难实现理想的;3.没有正确的态度,不自究自查原因,一味责怪别人指导错误,都无济于事。

从青蛙角度看:1.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2.提建议要有真诚的态度;3.指导别人要具体,要耐心。

【答案及解析】

1.D “碾坊”的“坊”字读fáng。

2.A “无可厚非”是不必做过多的指责;“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句中可改为“呕心沥血”;“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3.B “好容易”在这里相当于“好不容易”。A项“了”应改为“的”,“那”应改为“这”;C项“给予很高的评价”缺主语;D项语序不当,“繁荣”与“崛起”应互换。

4.A ①句中选项前后都是用主谓结构的短语来陈述“她”的情况的,为保持结构上的一致性,自然要选“脸色青黄”了。②句中,两选项的差别细微,语序相同,但“俯瞰”一词的位置不同。从内容来看,“俯瞰”的应是“槐榆丹枫”与“松竹山茶”等全景,而非“槐榆丹枫”一景;从“音节和谐”这一要求来看,“俯瞰”之后用逗号,后面四个语言单位字数相同,自然体现了“音节和谐”的特点。

5.“新宅子”指经过对文化遗产的选择和创新而成的新文化;“新文艺”与乙文中的“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相应。(大意对即可)

6.第①句(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本段的中心句)。“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7.C 两文都谈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只不过鲁迅说的是封建文化,毛泽东说的是外国的进步文化。

附参考译文:

(一)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做过武昌郡太守。陶潜年少时就志趣高尚,学识广博,善于词章,聪颖洒脱,而无所拘束,性格率真而不矫情掩饰。受到乡邻的敬重。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用以比况自己,他说:“先生不知是哪里的人,也不知他的名姓。他家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他安静少言,不羡慕荣华利禄。喜爱读书,但又不追求太过于深刻的理解,每有心得体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天生好饮酒,却由于家贫又不能常得到酒。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酒请他,他去了就一定得喝到尽兴,期望一醉方休,直到醉了才走,从来没有客气过。(他的)家中四壁皆空,房屋遮不住风吹日晒。身上穿着满是补丁的粗布短衫,盛酒食的器具屡屡空着,但他却安然自在,(他)经常写些文章自娱自乐,表达自己的心志,而不考虑利害得失。他这样一直到老。”他的自序文章如此,大家认为这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没有一点虚构。

由于父母年老,家里困难,他出任江州祭酒,但他受不了公职在身的拘束,不多日子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召他做主簿,他不干,在家种田维持生活,落得瘦弱多病,后来又做了参军。他对亲朋说:“想弄个县官做做,为我隐居田园讨碗饭吃,可以吗?”州里执事听说后,任命他为彭泽县令。县里的公田他让全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秫谷,说:“我能常陶醉于美酒,就满足了。”他的妻子坚决要求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陶潜向来简慢自尊,不私下讨好上级。郡里派督邮到县里巡察,属吏提醒他,要穿戴整齐,拜见这位督邮才是,陶潜叹口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恭敬地侍奉一个乡里小儿!”义熙二年,陶潜解印离县回乡,于是撰写了《归去来》一文。

(二)作者评论道: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乐于发财做官。”这句的含义莫不是说这种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趣,而感到无比的快乐——这样的人大概是无怀氏时期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时期的百姓吧!

8.C “造”,到,往。“属”有一个基本义项为“连接”,而把文字连缀起来就是写文章,因此可引申为“写作”;“况”可联系现代汉语中“比况”一词来推断;“亲”字解释为“父母”也是合适的,因为在古代,父母年老了在职的人员就要辞官养亲,以尽孝道。

9.B ①跟性格无关,只是说学问好;③⑤都是交代履历,也不能说明性格问题;只有②④⑥三项能体现陶潜的性格特点。

10.D 作者用古史传说指代理想时代、理想社会,并非指“当今时代”。

11.⑴先生不知是哪里的人,也不知他的名姓。他家房屋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

⑵(陶潜)向来简慢自尊,不私下讨好上级。

(前一句翻译的难点是“因以为号”;后一句中“简”是指礼节少,“贵”是指不屈膝,很自尊,“事”在这里为动词,有“讨好,为……做事”的意思)

12.同意。通过这一“看”,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独行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可以体味到抒情主人公涌起的阵阵酸楚,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13.⑴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⑵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⑷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

14.平单位上的一个领导怎么会去贪污受贿;有些高级领导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为何还要大肆贪污受贿,甚至连命都搭上了。

15.(1)旨在说明贪欲过多会自取灭亡。 (2)“孩子”指有着种种贪欲的人,如平单位上的那个领导,某个省级干部,甚至国家领导,当然也包括平自己在内。(3)“花”指的是各种所谓的美好的东西,如金钱、地位等。

16.欲望就是一条条河,没有哪条河不淹死人。乔说这番话是要劝诫平不要被贪欲所左右,以免重蹈覆辙。

17.AEB .作家追求的是语言平实的作品风格,这并不等于语言干巴,更不能据此断定作家的语言功底就差;C.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妙就妙在它的“东拉西扯”,以实喻虚,虚实相映;D.乔是深知其中奥秘的,但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委婉含蓄地道出个中真谛。

18.①我是通过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 ②这把折扇是由一位到过杭州的前辈带到乡间来的。 ③折扇上印着一幅题为“人间天堂”的游览图。 ④它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

19.必须发挥我国原有的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适度的汲取西方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20.她双眉紧锁(或“她眼睛里噙满泪花”等),两脚不自然地挪动着(或“捶了捶脑袋”等),对走过来笑微微的主持人说:“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基础汉语第二册 第5篇

最新高教版《语文》基础版第二册(4―6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1、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十四课 观察与思考 2、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十五课 联想与想像 第五单元 1、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十七课 一段最古的长城 2、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十八课 长城远眺 3、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 长城 4、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二十课 荷塘月色 5、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二十一课 清塘荷韵 第六单元 1、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二十三课 复述 2、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二十四课 即席发言 3、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二十五课 采访

 

基础汉语第二册 第6篇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学习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内容。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词汇教学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由初级到高级的各个层次以及听说读写等诸课程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力、阅读及口语水平。可见词汇教学对于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词汇本身来说,许嘉璐先生曾说:“是先有词、语,后有句。换言之,句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就以许嘉璐先生的这句话为例,如果我们不知道“词”、“句”、“换言之”等词,就好像盖房子没有砖是不行的,想要造句而没有词汇,句子的生成就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段落和文章了。

与其它难于掌握的项目相比,词汇教学也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以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为例,刘珣先生曾指出,在中介语的各类偏误中,“词汇方面的偏误比语法方面的偏误对交际的影响大。”有时留学生因为不懂汉语语法而造出了不完全正确的句子,但是这些句子未必会对交际的过程产生巨大的阻碍,但是如果没有词汇,就像前段所说,句子都无法生成,交际将会十分困难。

同时,实际情况也告诉我们,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难点与核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最重要的任务。有调查显示,欧美留学生认为汉语学习中各学习项目中最难掌握的就是词汇。在阅读方面,调查显示,在留学生易于完成的阅读任务中,具有“汉字优势”的日本留学生主要得益于对词汇的把握;在难于掌握的项目中,由词汇造成的障碍达65%。其实对于这一点,很多学习日语的中国人一定也有类似体会。因为日语借用了汉字中的很多词汇,所以掌握汉语的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也很容易通过抓住一些与汉语词汇相近的关键词来理解上下文意思,可见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听力理解方面,实验结果表明,有生词就意味着语音和意义不能建立联系。因此留学生汉语听力理解当中,生词是第一大障碍。至于口语和写作方面,实验和经验都告诉我们,留学生用汉语交际时如果“不知道怎么说”,其障碍多出于“词穷”。而留学生写作中66%的语病在于词语运用。

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看,上述的难点就是教学的重点。相对于语法、语音等可在短期内完成的教学,扩大词汇量则是学习者终身的事情,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如前所述,词汇是信息最基本的载体,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此,扩大词汇量是任何一门语言学习的关键。而我们汉语词汇的语义特征还肩负着语法重任,因此词汇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 谈谈对词汇教学技巧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自孔子起就十分重视教学艺术。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学是学习过程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与其说运用技巧,不如说是把握教学的艺术。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技巧中的艺术体现在两点。一是“能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二是“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因此我们的教学技巧一定要把握“快乐”和“真知”两个重点。

要让“快乐”和“真知”相结合,首先要注重词素和语用教学。汉语中一些词的词义都是词素意义的相加,当学生明白了组成一个词的每个词素意义后,就可推测出该词的词义。如“气温”就是“气”和“温”的相加,即空气的温度。由此也可以推测出“室温”等词义。但是我们又要在学生掌握词素并举一反三中帮助他们少犯错。这就要重视语用的教学。如“死”在汉语中不是适用于所有场合的。所以要告诉学生,何时可以用“死”,何时用“去世”或者“逝世”。

其次,还要注意师生间的互动。正如本学期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法课上试讲课所得的经验展现的,如果我们一味灌输,就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影响学习和教学效果。所以师生的互动尤为重要。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字词的形符推测字义。如“慌”的意思可能和什么有关?或者让学生用刚学的生词造句。

第三,就像孔子所提倡的,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学生的层次各有不同,教学的技巧也应该有不同侧重。如初级班的学生词汇量较小,我们应尽量用实物、图片代替语言解释;中高级班学生有了一定积累,我们可以做适当扩展。同样,留学生来自的地域不同,也会造成他们个体间不同的差异。如日本学生的汉字功底会好于其它国家学生。

当然,除了以上对教学的基本理解,我们还要认识到简明和高效的重要性。毕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成年人,应该发挥成年人的认知特点,通过最直观、简易、快捷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词义。最后,我们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聚合和搭配关系,如学“好看”的时候,可以扩展到它的同义词“漂亮”。学“文明”的时候可以扩展到它的同音词“闻名”。而学习“肥”的时候,要知道可以说“这件衣服真肥。”但是如果说“老师真肥。”就是不礼貌的。

第二册 简案 第7篇

小学语文第二册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心理和发展需要出发,十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大致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课文下面依次列出要求会认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最下面是共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语文天地”包括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本册生字分为三类,要求会写238字,要求会认441字,其余生字进行渗透性学习,允许学生识字数量有差异。

学习目的:

1.会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要求会认会写238个生字,要求会认441个,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通过读浅近的儿歌、童话、古诗,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感情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韵律美。

7.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8.通过读浅近的儿歌、童话、古诗,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感情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韵律美。

9.认识应用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10.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

11.对写话有兴趣,有表达自信心,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12.学习使用“,。?!”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13.听故事,看音像,能复述精彩处的大意,能较完整的讲述小故事,能简扼的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有表达自信心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4.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结合感兴趣的事情提出问题。

15.通过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能用口头与图文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见解。

16.热心参加校园和社区活动,通过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闻和见解。

第一单元元宵节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元宵节”,主要结合正月十五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安排。在寒假,小朋友们刚刚度过了欢乐、热闹的新年。虽然已经开学了,大部分孩子还沉浸在过年祥和、高兴的气氛中。这一单元就是要小朋友们能够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来之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感受到生活与学习的联系,增加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中有两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两篇课文:《元宵节》和《看花灯》,以儿歌的方式呈现,朗朗上口、生动形象,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描一描,写一写”、“抄一抄”、“组词”、“照例子说一说”、“读一读”等练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复习上一学期的拼音生字等知识,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练习、延伸。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25个生字,巩固学过的字。会书写单韵母,并且逐步复习和练习组词,逐步会组词,掌握识字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意思,会组词。背诵课文;自读短文。

情感态度:1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以及勤于复习、练习的好习惯。

过程和方法:1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检的习惯。

3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参与班级活动。

三.重难点: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习惯是重点。难点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有感情的朗读《元宵节》、《看花灯》两篇课文,并且要能有感情的背诵《元宵节》这一篇。认识本单元的25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并且逐步复习和练习组词,逐步会组词,掌握识字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卡片、录音机、磁带等

五.课时安排:

课时分配课题

共7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余时间一个半小时课时

六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拼音、拼读掌握较好,能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儿歌中有的生字学生已经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由于本地没有相应的社会活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元宵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一目的及意义。

1结合学习第一课《元宵节》,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完成识字任务。

2着眼点: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体现“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个理念。培养他们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求知的愿望,

3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到学校和学习都是生机盎然的,充满趣味的。

二基本情况

1时间:正月十六晚上6:00――8:00

2地点:本班教室内外

3人员:本班全体学生及自愿参加的家长、教师。

4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带一个灯笼,查阅资料,或自制灯谜若干,写在纸条上。要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并自备奖品,准备奖励给猜出自己制作的灯谜的同学。可以请求家长协助(比如写灯谜),但不能完全代替。

三活动基本思路。

1动员,集思广益。在正月十六早晨报到完后,教师讲话,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讨论如何办好这次活动。归纳.总结活动方法,鼓励大家积极筹备,简单分工。(比如哪些同学重点搜集跟“羊”有关系的词语,哪些同学重点搜集喜庆的词语,或是跟元宵节有关的知识等。提示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制作灯谜。

2教师,做好领路人。为了落实活动中的知识能力目标,教师一方面做好引导,一方面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去。我设计制作一些灯谜,有意识地包含第一课的生字词以及一些估计学生不好完成的目标。

3家长,好帮手。充分调动家长这支好帮手队伍。请几个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家长来协助管理,以便更有秩序的搞好活动,同时也让家长从中体会新课程的理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查看日历:今年的元宵节是几月几日?

一、导入

1、同学们,彭老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身上洁白如玉,心中花花绿绿。白沙滩上打滚,清水里面沐浴。

元宵是元宵节必备的食品。谁知道,今年的元宵节是阳历的几月几日?说说我们长沙人是怎样过元宵节的。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歌《元宵节》。

二、初读诗歌

a)这是一首诗歌,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b)谁愿意来读课文。重点指导读:窗、汤、正、庆

c)出示诗歌,四名同学分读句子。

d)出示词语:元宵节、窗户、吃汤圆、正月、家家户户(齐读――指名读)

e)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

f)教师范读诗歌。

g)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h)指名读――小组读――分男女读――拍手齐读。

三、巩固练习

i)出示生字卡,齐读生字

j)组词:团、圆、正、户

k)游戏:送信

l)听句子找生字。

元宵节吃汤圆。

10月1日是国庆节。

大年三十吃团圆饭。

正月初一,千家万户吃饺子。

四、评价:两人一组互认第一页的生字,能认出8个以上者为自己画上一个五角星。

五、布置作业:收集对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成语

指名4名中下生读词语:千家万户花好月圆安家落户正大光明

4名中等生:破镜重圆改邪归正堂堂正正挨家挨户

2名优生:()家()户()好()圆

2、猜字谜:能说会道。

二、交流收集的对联(出示学生的资料或让学生背诵。)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2、指名回答:你认识了哪个字?你用什么方法几记住的?你能给它组一个词吗?

基础汉语第二册 第8篇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荷叶圆圆》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第14课。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 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 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激发想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前的生活中对本课的生字一定会认识一部分, 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们先展示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已经认识的生字, 然后再一起让学生们运用以前所学过的方法来认识那些还不认识的生字。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有针对性, 很有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

教学方法:

生活经验识字、游戏识字、图片识字、字谜识字。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 你们见过夏天那美丽的荷塘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关的美丽的图片。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课件:配乐出现荷花池荷的画面。)

2. (画面定格, 荷叶特写。) 师指荷叶:这满湖的荷美吗?学生回答。教师学生共同板书“荷叶”。

3.这荷叶是怎样的? (生:圆圆的、绿绿的……) 教师板书“圆圆”。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荷叶圆圆》这篇课文。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认识生字

1.师:老师来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清教师读的字音, 听一听是否准确, 然后给老师评价。请同学们听听并标出自然段。

2.同学们能像老师一样准确地读出这篇课文吗?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 自己把课文读一读。遇到有不会读的生字, 可以去请教一下拼音宝宝或是问一问同桌。要把字读准确, 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并思考:这么美的一池荷叶都引来了哪些可爱的小伙伴?

学生回答, 老师贴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鱼儿字卡。

3.同学们看, 圆圆的荷叶给我们送来了这一课中我们要认识的生字宝宝, 请同学们读一遍,

4.展示本课中以前就认识的生字。

看一看, 这些生字中, 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

学生自豪地读自己认识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已认识的生字, 再把不会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5.不会认的生字, 我们有什么办法认会它们呢?让我们画出它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吧!

6.你愿意把自己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课件出示学生读的句子, 红字标出生字。

指名读, 教师相机教学生字。

预设:

(1) 学习表示事物名称的字:珠、摇篮、翅膀、坪。

珠: (出示) 小水珠和它的好伙伴 (木珠、眼珠、珍珠、佛珠) 问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圆的) 生活中比较小的球状的事物我们一般可以用珠来形容。

摇篮: (图片) 提手傍、竹字头。

翅膀: (出图) 问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联系“羽”与“月”来记)

坪:出示真正的停机坪与蜻蜓停在荷叶上的图片来对比、练习“ () 的草坪”。

(2) 认识表示动作的字:“训练集中营”看词语做动作:摇手、蹲下、笑嘻嘻、停。

(3) 字理识字:晶 (歌诀、字形演变) 。

(4) 比较运用中识字:

“透”与“秀”对比

看图“透明的翅膀”

说一说:透明的 ()

7.读带拼音词。

8.读去拼音词, “青蛙过河游戏”。

9.读单独的字, “夺奖杯游戏”。

10.换语言环境识字。读小诗。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们生字词学得真不错, 老师相信你们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大家再完整地、自由地读一遍课文, 想一想小伙伴们把荷叶当成了什么?

2.完成填空题

3.学生配图和音乐读课文。

四、拓展作业

上一篇:仓库物资出库管理制度下一篇:1岁小孩口臭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