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

2024-07-05

阿房宫赋导学案(精选6篇)

阿房宫赋导学案 第1篇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

杜牧

一、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

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掌握文章重难点字的读音。

2、重难点字词的掌握:(1)词类活用;(2)古今异义。

3、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4、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提示文中重要词语,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词语:

骊山

缦回

囷囷

初霁

媵 嫱

剽掠

鼎铛

俪迤

锱铢

栏槛

2、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全文。

3、作者及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称之为 “杜樊川”.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欢游猎,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文章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文言知识点。解释句中知识点,并翻译。

A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蜂房水涡

5、辇来于秦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古今异义词: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 今: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 今: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 今: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 今:、C 一词多义

(见课后练习)

D 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探究二: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三、反思总结、课堂检测

1、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2、检测背诵。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提出疑惑

1、集体背诵。

2、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在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先来看到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2、第二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3、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4、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呢?

5、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结合文章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1、想象、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也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附:板书设计

第一段

兴建的背景和耗费 宫殿的规模

宫中的楼阁廊檐

宫中的长桥复道

阿房宫赋导学案 第2篇

1. 落实“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写景状物的常见分析角度

3.结合《六国论》,进一步掌握“借古讽今”的写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主题名句积累“苍生为念”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4.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

5.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行走江湖,纵情天下

杜牧一生游历山水,足迹踏遍祖国河山。而且每到一地,他都会用诗来记载下留连山水时的感受。在他的游历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比如,他曾在和州凭吊乌江亭,这是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自杀之处,他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在横江,作《题横江馆》:“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作帝王。至今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夜泊芜湖,想起他和沈传师的情谊,他写道:“往事惟江月,孤灯但客船。岘山云影畔,棠叶水声前。”不着一字,把怀念写尽。身处黄州,作《兰溪》:“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北路去潇湘。”

(二)了解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现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既愤慨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指出:“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以规劝当政者,要以史为鉴。

三、夯实基础知识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⑴缦回        ⑵囷囷焉      ⑶辘辘       ⑷不霁何虹       ⑸妃嫔媵嫱

⑹摽掠        ⑺鼎铛        ⑻逦迤       ⑼锱铢           ⑽尽态极妍

⑾晓鬟        ⑿横槛        ⒀呕哑       ⒁焚椒兰         ⒂架梁之椽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3.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4.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直走咸阳           古义:                    ;今义:行。

⑵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常用来。

⑶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⑷复道行空           古义:                      ;今义:重复、往复。

⑸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                      ;今义:下降;衰败。

⑹燕、赵之收藏       古义:                      ;今义:收集保藏有价值的东西。

⑺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专指筹划并管理(企业层)。

⑻齐、楚之精英       古义:                      ;今义:常比喻各行各业宝贵的人才。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使人怜悯。

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名词的活用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廊腰缦回

③辇来于秦                           ④族秦者,秦也

⑤未云何龙                           ⑥不霁何虹

⑦朝歌夜弦                           ⑧楚人一炬

⑨可怜焦土                           ⑩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⑾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⑵形容词的活用。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⑶数词的活用。   六王毕,四海-

6.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⑵倒装句    多于南亩之农夫

⑶省略句    ①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②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⑷固定句式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文学常识填空。

《阿房宫赋》选自     ,作者     ,是唐代文学家。他与诗人      在晚唐诗坛上并称“      ”。他不仅有不少精彩的骈文辞赋,他的抒情写景、咏史怀古的七绝诗也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重点突破]

(一)结合老师的讲解,落实“课前三”的文言基础知识

(二)深入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简要分析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2。这样的描写对后面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3.本文既是借秦灭亡之事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以六国覆灭起笔?

4.请画出本文的结构示意图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文本深度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画线诗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及立意。

[文本素材运用]

学完《阿房宫赋》后,你发现文本中哪些素材(包括作者)可以用到写作之中呢?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你对文本素材的发现和运用过程。

[运用示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历史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大至一个朝代的政权,小至一个政府的官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关系自身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帝王李世民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所以他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现实的惨痛教训也同样验证了上述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相继落水没顶的一批批贪官污吏,他们的蜕化变质和违法犯罪,多半都是从脱离人民开始的,直至走向人民的对立面,遭遇“覆舟”的灭顶之灾!

你的发现和运用:

《阿房宫赋》参考答案

[课前]

三、1⑴màn   ⑵qūn  ⑶lù  ⑷jì ⑸yìng qiáng ⑹piāo  ⑺chēng ⑻lǐ yǐ ⑼zī   zhū  ⑽yán  ⑾huán  ⑿jiàn  ⒀ōu yā ⒁jiāo ⒂chuán

2.⑴让,动词 / 假使,连词 / 使者,名词

⑵喜爱,动词 / 爱护,动词 / 吝惜,动词

⑶统一,动词 / 数词 / 一旦,副词 / 全,都,副词 / 专一,形容词 / 一体,名词

⑷灭族,动词 / 类,名词

⑸叹惜,动词 / 怜悯,同情,动词

⑹无花纹的帛,名词作状语,像缦一样 / 久,形容词

3. ⑴连词,表假设 / 连词,表转折 / 连词,补足关系 / 连词,表并列 / 连词,表递进

⑵……的样子,义同“然” / 句末语气词,不译 / 疑问代词,哪里 / 疑问代词,何 / 兼词,于之,于此

⑶结构助词,的 / 动词,到……去 /  代词,指秦灭亡的事 /  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4. ⑴趋向。⑵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⑶天气。⑷双层,双重。⑸座,所。⑹此为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⑺本谓营造,引申为筹划营谋(语出《诗经大雅灵

台》),此处动词作名词,指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珍宝。⑻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此比喻金玉珍宝。⑼可惜。

5.⑴①北、西:名词作状语。从骊山向北,向西

②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的腰一样,像缦一样

③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④族: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全族的人

⑤龙:名词活用作动词,出现龙

⑥虹:名词活用作动词,出现虹

⑦歌、弦: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⑧炬:名词用作动词,放火

⑨焦土:名词用作动词,成为焦土

⑩“铛”“石”“块”“砾”都是名词分别用作动词,当做铛、当做石、当做块、当做砾

⑾鉴: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鉴

⑵①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

②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满暖意

⑶一: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

6.⑴①②③均为“……也”表示判断。

⑵介宾短语后置句

⑶①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略谓语)

②几世几年,擦掠(于)其人(省略介词“于”)

③(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

⑷①“奈何”,固定词组,此外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

②“足以”,固定词组,表示有能力有条件做某事,用在动词前面,可译为“能够”“可以”。

7.《樊川文集》  杜牧  李商隐  小李杜

[课堂]

(二)1。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2.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国”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拓展读练

1.答案: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解析:根据历史事件,联系课文内客回答。

2.参考答案: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解析:从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方面分析。

侯晓旭

阿房宫赋导学案 第3篇

一导学案的涵义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课堂笔记、课堂作业和课后复习等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 它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

二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步, 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前必须研读教材和大纲, 确定教学目标, 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教材。

三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课堂导学、当堂检测、归纳总结等。

1. 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来确定, 包括知识目标, 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同时要指出学习的重难点, 应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 不要使用“掌握、了解、理解”等模糊字眼, 而要使用明确具体的词语, 如“说出、复述、识别、背诵、举例”等行为动词, 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2. 自主学习

这部分一般在学生预习时使用, 可采用填空 (如细胞的分化) , 连线 (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 选择 (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等方式进行, 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或对旧知识进行回顾, 问题一般较简单, 学生可通过预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3.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是导学案的核心, 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 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部分, 可以填空 (如人类遗传病) 、概念图 (如细胞生活的环境) 、表格 (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例题 (如伴性遗传) 、比较 (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流程图 (如免疫调节) 等形式出现,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合作探究,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应把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 引领学生逐步分析, 层层递进, 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在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中, 课本中给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但很难理解, 我就通过一道实验题来引导学生理解, 先让学生以生长素浓度为横坐标, 生根数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 学生通过分段描述曲线图, 逐步分析讨论, 这样更容易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 当堂检测

根据所学内容精选习题, 夯实基础, 突出重难点, 难点适中, 题量控制在8题以内, 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当堂检测完成后再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复习巩固。

5. 归纳总结

这部分可由教师归纳总结, 也可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整体认识,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系统掌握所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四导学案的使用步骤

1. 课前

在上课前一天把导学案印发给学生, 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可以在课前收回批阅,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及时调整上课思路。对学生掌握了的不讲, 不会的、易错的、易混淆的内容精讲, 这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2. 课上

上课时, 教师用导学案组织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上台展示, 得到反馈,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要适时设问、启发,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3. 课后

学生课后可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复习, 再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导学案使用的注意事项

阿房宫赋导学案 第4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阿房宫赋导学案 第5篇

第十二课   阿房宫赋

【自主学习】

1.注音

骊(Ií)山    逦迤(yǐ)     剽掠(piāo)     辘辘(Lù)    缦 (màn)回    珠砾(Lì)   粟 (sù) 粒   倚叠(yǐ)     镅(qūn)     蜀山兀(wù)  不霁何虹(Jì)  杳无音信(yǎ0)     直栏横槛(jiàn)  蜂房水涡(wō)

2. 古今异义

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令义:行)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古义:相当于“座”或者“所”;今义:下降,衰败)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值得怜悯)

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并管理)

齐楚之精英(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指精华或出类拔萃的人)

3.一词多义

一   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数词,表示最小的整数)

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名词,一体)

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动词,派遣)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名词,使者)

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晋陶渊明独爱菊(动词,喜欢)

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动词,夺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动词,提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动词,拿)

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名词,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

4.词类活用

辇 (名词作状语,乘车、用车子) 来于秦

楚人一炬(名词活用作动词,放火),可怜焦土

奈何取之尽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取尽) 锱铢

后人哀之而不鉴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鉴) 之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为”表判断)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

族秦者秦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 后置)

(3)被动句

函谷举(动词“举”属于意念上的被动)

(4)省略句

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省略介词)

6.作者作品

杜牧(80 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诗歌创作在晚唐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和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7.文体知识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合作探究】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

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所,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必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际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叫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民,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道路。开头12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3、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感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围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而,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兀(wù)    骊山(Lì)    辇车(niǎn)    廊腰缦回(màn)

B珠砾(1ì)    迤逦(1ǐ)     涨腻(nì)    倚叠如山(dié)

C剽掠(pià0)    仓庾(vǔ)     宝鼎(dǐng)    锱铢必较(zī)

D妍(yán)    媸(chī)      闲暇(xiá)    朝歌夜弦(xuán)

2.下列各组词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高低冥迷    骊山北构    郎腰漫回    檐牙高啄

B钉头磷磷    勾心斗角    奢侈淫靡    不霁何虹

C蜂房水窝    明星荧荧    尽态极研    辘辘远听

D倚叠如山    金块珠砾    春光融融    瑕瑜互见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骊山北构而西折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苛政猛于虎也

D霜叶红于二月花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大王亦幸赦臣

C“洞庭君安在哉?”吾君方幸玄珠阁”

D又何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国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同义的一项是    (    )

A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

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课外练习】

阅读理解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目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耻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职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辅佐)过以尊天于

B.代立践(登上王位)南面

C.乃假(给予)固利兵,下圈刺豕

D.薛人公孙弘亦征(被征召)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桀、刽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 何者?上下之分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项是    (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止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B。①⑤⑥  C. 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语言运用】

1、在下文的横线上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    的论断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 邓恩合著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 遗传学原理---------中,因此竟然有人嘲笑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2、在下列句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1)在足球赛中,传球技术再高,控制球能力再强,若缺乏临门一脚的射门技术,也会-------。

(2)联合国安理会有明确的职权范围,不应------,介入其他机构处理的事情,特别应尊重联合国大会的权威。

(3)为迎接奥运,出租车司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已-------,令来津的游客刮目相看。

(4)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普通百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诠释得-----。

【课堂练习】 l B 2 D 3 D4 B 5 BC 6 D

【课外练习】l A(匡:纠正)2 c 3 D(①⑤并不能表明“辕同生敢于直言”)  4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的表述不当)

【语言运用】1“”、__“”。  2(1)功亏一篑 (2)越俎代庖  (3)蔚然成风(4)淋漓尽致

阿房宫赋学案 第6篇

一、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骊山缦回矗立雨霁妃嫔媵嫱辇车油腻 ..........椒兰杳无音信摽掠逦迤椽子呕哑鼎铛玉石 .........

三、一词多义

1、使:

使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2、一:

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黄鹤一去不复返

而或长烟一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3、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晋陶渊明独爱菊

4、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青,取之于蓝而轻于蓝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留取丹心照汗青

5、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6、走:

老翁逾墙走

可烧而走也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7、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不敢言而敢怒

谁得而族灭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四、注意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4、可怜焦土 ..

五、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六、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六王毕,四海一

2、蜀山兀,阿房出

3、各抱地势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5、人亦念其家

6、多于在庾之粟粒

7、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8、戍卒叫,函谷举

9、谁得而族灭也

10、后人..

哀之而不鉴之 .

七、翻译下列句子,含特殊句式的句子注意其特殊句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3、未云何龙?

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5、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分组:

1、美读

2、根据第一第二段概括阿房宫的特点,如占地广。

3、结合课文,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写读后感,角度不限,形式不限,可写成小文章,也可写成诗歌、对联等。

阿房宫赋 答案

一、略

二、略

三、1、让,动词;假使,连词;派遣,动词;使者,名词。

2、统一,动词;一把,数词;一旦,副词;全、都,副词;专一,形容词;一体,名词。

3、喜爱,动词;爱护,动词;吝惜,动词;喜欢,动词。

4、夺取,动词;提取,动词;拿,动词;着,助词。

5、灭族,动词;类,名词;家族,名词。

6、跑,逃跑;使逃跑,赶走;奔向,趋向;古时自称的谦词,犹“仆”,“牛马走”,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仆人。

7、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却;表示修饰关系,能够;表示并列关系;表示递进关系,并且。

四、1、古义: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义: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古义:天气(雨雪晴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天气、气候)。

3、古义:指金玉珠宝

今义:略。

4、古义:可惜。

今义:值得怜悯。

五、1、辇:名词作动词,作辇车。

2、骊山: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构”的处所,在骊山;

“北”、“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分别表示动作行为“构”“折”的方向,“向北”“向西”。

3、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矗”的状态,“像蜂房”“像水涡”。

4、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六、1、完了,灭亡;统一

2、山高而上平

3、随着

4、辞别;到

5、顾念

6、露天的谷仓

7、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

8、拔、攻占

9、能够

10、为„„哀

七、1、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判断句

2、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介词结构后置句

3、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

4、腰带般的长廊像绸带似迂回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向空中飞啄。

5、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

6、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品读杜牧

7、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课外阅读:

品读杜牧

杜牧,世称杜樊川,中唐名相杜佑之孙,为人性格豪爽,文武兼备,爱谈兵论政。23岁是就写出了著名的《阿房宫赋》,进士及第后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混水中,仕途蹭蹬。杜牧秉性刚直,有济世之志。他在《长安秋望》中写道:“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此诗正表现了他刚劲爽朗的性格。

他的咏史诗十分著名,往往不苟历史陈见,翻历史旧案,有振聋发聩之感。如《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又如《题乌江亭》中的“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再如《题商山四皓庙一绝》中的“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他重审英雄的功过是非,议论精到,见解独特,理趣隽永,情韵深长,开创了咏史诗的新风格。他的政治抱负和对现实的关怀,也体现于咏史诗中。《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和“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就把杨贵妃和唐明皇骄奢淫逸的生活再现出来,揭示了安史之乱的根源。又如《汴河怀古》中叹:“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在对隋炀帝和西汉梁王的恣意横行进行辛辣讽刺的同时,也对百姓表现出无限伤感。再如《题桃花夫人庙》中,杜牧借春秋时期的息国夫人,对历史变故进行了深度追问,思考红颜到底是不是祸水,女人与国家兴亡有没有关系。

读杜牧的诗,须带着政治的眼睛,就连那些抒情咏物的绝句,看似个人多愁善感的心灵独白,实则也情系国家,心系天下。淡雅的水边月色,传来秦淮歌女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在对江南美景“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赞美中,笔锋一转,借摇摇欲坠的南朝寄寓对当时皇帝佞佛的讽谏之意。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一度放浪形骸、沉湎酒色的生活是招人非议的。但谁能阅尽他内心的烦闷和空虚,离世隐居的愤懑?“赢得”二字,饱含了他对自己的辛酸调侃与否定。“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仍清醒地洞察世事,不放弃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尽管人们对他的放浪颓废不无微词,但对他的诗却无不交口称誉,尤其是写景怀古的七绝。他的诗与其他晚唐诗人的作品一样,带有清丽明朗、深情现实的特点,与他们共同组成了晚唐文坛的一抹绚丽的晚照。

读杜牧诗

谁人空垂报国泪,几家弹冠庆封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阿房宫赋导学案】相关文章:

阿房宫赋预习学案07-02

阿房宫赋教师学案07-02

阿房宫赋学案范文05-27

阿房宫散文07-11

阿房宫赋译文07-02

有关《阿房宫赋》教学实录08-11

读阿房宫赋有感范文06-15

上一篇:读书主题班会下一篇:法院干警廉政警示心得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