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2024-09-07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精选4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第1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摘 要】网络社会与现实世界的不同价值取向与道德意识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日益明显。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必须遵循基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协商、平等交互的平等原则与协商原则;坚持共建与尊重、引导和遵循大学生的自主原则;以现实社会道德自律、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的网络道德自律原则;基于大学生需求构建道德网站为主导节点提升大学生链接主导原则。

【关键词】网络环境;价值观教育机制;道德自律

网络社会由处于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民族背景以及国家背景下的网民组成,所以可以说网络社会跨越了文化以及时空,也正是因为网络社会具有这样的特点,在网络社会中,不仅可以发现人类共有的价值观,而且也可以发现不同价值取向与道德意识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事实上,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与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虽然具有相同的一面,但是也具有差异的一面,这些相同的内容是网民从现实生活中带到网络社会中的,而具有差异的一面则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无论是道德意识的生成、道德规范的养成还是道德冲突的协调都有着明显的独特性。而为了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得到强化,就应当重视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则应当遵循网络社会中道德意识生成、道德规范养成以及道德冲突协调的机制。

一、网络道德构建中的平等原则与协商原则

(一)坚持基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协商

网络社会道德生成过程中所具有的协商性是网络社会道德所具备的最基本特征。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体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中,所以主体之问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文化的冲突时刻存在并且难以有效消除。然而,在网络社会中,并没有要求网民遵守的明确秩序规定,同时也没有类似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权威来发布统一规范来约束网民的思想以及行为。事实上,犬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社会抱有极大热情的原因就在于网络社会中并没有权威,也没有社会等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的真实意见,并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以及他人意见的看法畅所欲言。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部分网民对网络社会的认识可以看出,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而网络社会中所具有的平等性义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道德规范如何产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对象是谁,网络道德规范需要谁来维护等。值得庆幸的是,从理论上来看,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的确是可以产生的,这种道德规范的推行者、对象以及维护主体都是网络社会中的个体及网民群体,这些道德规范可以一部分是来自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另一部分则是网络社会所作出的创新。两部分规范在持续的冲突与融合中、在网络主体不间断的平等协商中形成关注每个主体意愿,符合每个主体需求,能够被大多数个体接受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社会中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能够符合网民群体共识并逐渐形成。

(二)授教者与受教者平等交互

第一,在此过程中,产生网络道德以及胁商的基本前提是平等沟通。由于网络社会中的主题都是平等的,他们之问并没有长幼之分与上下级之分,更不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身份差别,所以通过网络开展的交互行为都是平等主体之间所开展的交流和沟通,只有重视这种平等性才能够确保网络社会道德关系的形成,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协商。反之,如果在现实社会中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并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个体与单位仍旧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出现,那么平等的环境也就被打破,而作为大学生则不会愿意在网络社会中与这种角色和身份的个体进行沟通,自然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就难以形成,协商也就只能变成一句空话。所以无论是社会德育上作者还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网络社会中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个体,如果他们的形象依旧居高临下,如果他们的教育内容仍然抽象空洞,则在刚络社会中不会出现愿意与之沟通的其他个体,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的对象都难以找到,而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也只能是徒有虚名。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交互。网络社会中的主体具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史化背景,所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道德观念以及价值取向中产生的冲突难以避免,同时不同网络主体对网络社会中产生的新生事物以及新生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由道德判断差异所产生的。只有各个主体能够互相理解,才能够实现平等的协商。所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需要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追求、愿望以及需要做出调研,同时要理解大学生所具有的价值追求、愿望以及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与大学生针对需要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开展协商。第三,网络道德产生与形成的`过程需要必不可少的反复磋商。要在网i络社会中实现如同现实社会一样统一的规范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构建网络道德的目标存于最大化地实现统一的规范,而实现这一点的途径在于重视网络主体之间进行反复磋商。开展磋商的过程同时也是互相适应、互相理解的过程。在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使用现实社会中的规范以及要求来约束学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要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差异,并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从而推动网络道德教育机制构建中协商的达成。第四,协商的结果是公式的达成。网络道德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包括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漫长以及大学生’对规范进行接收的过程的漫长。当前网络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引导学生在网络实践中对自身的道德追求做出认知,井将不伤害他人作为基本道德原则。

二、网络道德构建中的自主原则

现实社会中与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相关的规范主要来自于行为习惯以及对传统的继承,而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虽然受到了现实社会的影响,但是网络道德在构建过程中行为主体选择哪些现实社会道德规范作为约束自身的使用原则则完全由社会个体自主决定,网络文化无中心以及自由平等的特征决定了这一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网络道德的构建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主体自主构建的道德体系。

(一)坚持共建与尊重基础上的自主自愿

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个体都是独立平等的,网络社会中不存在诸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等角色的划分。在网络社会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德育教育工作者都在网络道德构建中扮演者构建者、实施者以及监督者的身份。网络德育的这种自主构建机制首先由网络社会中个体的独立意志体现出来。第一,网络社会结构所具有的无中心特征打破了现实社会对社会个体的限制,使社会个体具有了一个更加自由的广阔空间,每个活跃于网络社会中的社会个体都不会受到和现实社会中一样严格的强迫与管制,他们在网络上的一切行为,如发表言论、参加网络活动、组建论坛等都是个体一直的体现;第二,网络德育所具有的自主构建机制体现在对网络道德观念的自主构建中。网络社会中的社会个体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以及消费者。网络中的行为个体可以将自己对现实社会道德的认知认及在网络中的时间为依据来对网络道德观念进行自主的重塑;第三,网络德育的自主构建机制体现在对网络德育的自主选择与资源接收方面。换而言之,网络德育的完善是否科学、是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以及德育教育具有针对性都对大学生是否接收网络德育产生着并非决定性的影响,而对学生是否接收网络德育产生着决定性影响的则是学业的独立意志以及是否愿意选择;第四,网络德育所具有的自主构建机制还体现在网络社会个体的共建与尊重方面。网络社会中的个体是自由而独立的,没有任何一个个体能够强迫其他个体来做出哪些行为和改变,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网络,网络社会中的个体并不是孤立的,他们需要与其他个体之间开展交流与互动,他们也需要对他人的道德追求与生活方式进行包容和尊重,这种包容和尊喜使网络道德共识的形成具有了可能性。

(二)引导和遵循开放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追求

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德育构建的重要主体,当他们对网络活动进行积极参与的时候,就发挥着构建网络道德、执行网络道德以及监督网络道德的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具有着较浅的生活阅历,他们对现实社会道德的认知往往是在具有封闭性的学校系统和家庭中得到的,虽然在封闭的德育教育环境中,在内容上具备高度一致性、在价值观念上具备一元性可以得到较好的教育成效,但是网络社会中却具有着丰富的内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以及具备开放性的文化信息,并且当前并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作出过滤与筛选,这种控制手段的缺乏直接增大了学生在辨识网络文化方面面临的难度。另外,接触网络社会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容易产生跟风心理、行为以及明显的波动,这对于网络道德的形成以及发展产生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封闭环境中构建的道德观念并没有太大能量来抵御开放环境带来的冲击,学生稳定而健康的道德认知需要经过复杂且开放的环境作为考验来逐步构建形成,所以强化网络德育的过程中需要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依靠对大学生追求美好愿望和自我发展等心理的激发,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以批判的视角来认识与辨别真善美并具备较强的自主选择能力。创新能力则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勇气和敏锐性,让学生善于发现网络中新的事物以及新的文化现象,并敢于对道德观念以及行为规范作出自主创新。

三、网络道德构建中的自律原则

(一)以现实社会道德自律实现网络道德自律

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是否能够严格自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犬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表现、价值取向以及思想道德。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网络以及网络活动都具有虚拟性,换而言之就是不真实性,所以没有必要对网络中的行为以及思想进行过高要求。并且无论是在网络社会中的不恰当行为还是不恰当思想,包括网络犯罪在内的产生都往往是因为行为主体认为自身的真实身份并不被别人知道,所以也没有必要按照道德标准约束自身的行为,所以许多社会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形象与网络中的形象总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性普遍体现在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许多人在网络道德标准方面的高度要低于在现实社会道德标准的高度,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直接导致了网络社会中信任感的缺乏。从大学生群体来看,虽然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道德标准差异的产生与网络社会所具有的虚拟性具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网络社会所具有的虚拟性并非是导致大学生产生这种道德标准差异的唯一原因。在现实社会中能够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的学生往往能够在网络社会抵制不健康的内容和文化,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欠缺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并且崇尚自由主义的大学生则往往难以抵御网络社会中不健康内容与文化的诱惑而会对自己进行放纵。这种现象说明了,大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中严格按照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以及道德意志所决定,而对于受到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大学生,则应当重视其道德意志的培养以及道德自律能力的提高。

(二)提升大学生价值观稳定度以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

在培养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自律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道德在推动人类生存与发展方面的作用。道德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追求与需求,道德存在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让人们能够进行更有意义的自我追求与享受。只有道德内化为人的精神品质与信念,才能够在网络中发挥出对自身进行约束的作用;其次有必要在复杂而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观,以确保学生道德观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并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在大学生教育中,传统的较直观引导以及德育教育往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开展,当大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后则往往会无所适从,会发现自身所养成的道德观念与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思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面对这些差异不能辨别的基础上,社会现实会逐渐弱化大学生道德观念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所以在个复杂而开放的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有助于学生道德观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在这一方面让教育回归生活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生活德育教育中,让学生对复杂的环境进行感知,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进行比较和认知,让学牛的鉴别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面对开放复杂的网络环境仍然能够坚持自身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第三要强化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网络技术以及网络文化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人们提供着新的文化元素,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自身没有遇到过的事物以及思想,并且自身的思想与这些思想会产生冲突与碰撞。但是事实上我们又无法改变网络社会,让网络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统一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世界,所以为了强化学生存网络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包容与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善于发现其他文化、价值观、道德思想中蕴含的真善美元素,并对其他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念中的其他元素做出判断与抵制,适时地对自身网络行为作出调整。

四、网络道德构建中的链接主导原则

(一)以德育教育网站成为主导节点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主导链接意愿

由于网络中具有较大的信息量,所以即便是每个人都享有在网络中发布信息的权利,但是所发布的信息却难以保证具有较大的阅读量。以微博以及QQ等通讯工具为例,虽然当前社会群体普遍都具有自己的QQ和微博,他们开通QQ与微博的动机在于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并将自身的情感与他人分享,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微博以及QQ空间只能够得到主人的孤芳自赏,当然那些名人的博客属于例外。而在以往的网络德育教育研究中,虽然许多研究者部提出了构建德育网站以及在网络中发布德育信息的思路与观点,但是却很少考虑大学生在链接这些德育网站方面的意愿。事实上,当大学生群体不愿意浏览这些网络和信息的情况下,这些网站的构建以及资源的发布所发挥的效用也就为零,这些网站的构建以及资源的发布不仅不能够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发挥出作用,而且产生了一定的资源浪费。网络中能够被网民广泛链接的网页和网站数量很少,并且也是因为他们被网民所热衷链接而成为了搜索引擎愿意推广的对象,如果将网络中的信息点以及网页等都看做节点,那么这些网页和网站则是中心节点,他们几乎主导和统治着网络中的链接。困此,通过构建网站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霈要让德育教育网站成为主导节点,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网站的影响力,才能够发挥出网站在大学生价值观引导语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二)基于大学生需求构建道德网站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文化是一种依靠注意力进行推广与传播的文化,注意力不仅能够调节人们的心理过程,同时能够调节人们的操作活动,所以对于依靠点击率发挥德育作用的德育网站来说,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点是应当竭力做到的。网络中激烈的竞争使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而紧俏的资源,大学生在网络中往往会将注意力浪费在无用信息以及有害信息上,所以通过构建网站来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要求在网站的建设中能够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竭力吸引大学生注意力,避免去制作纯粹为了开展教育而打造的网站,而是耍确保网站内容的喜闻乐见。另外,德育网站的构建也可以利用其他品牌网站的传播,让其他品牌网站重视对德育信息的录入与呈现,从而发挥出这些网站的德育功能。在这一点上,品牌网站应当认识到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将对自身资源进行利用以有效引导学生思想潮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当做自身需要履行的媒体责任。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第2篇

摘 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课改的效果,引入知识建构,应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的动脑、动手、合作交流、勇于探究等方式,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用各种符号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借助电脑,教师或者是学生形成比较成熟的图文并茂的知识建构,从而使学生形成宏观的历史知识网络,以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并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感,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建构主义 知识网络 构建

在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各种教学模式各显风采、独具特色。与此同时,展示给每一位教师的另一个问题显而易见,那就是:除了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外,如何让学生全面地、全方位地把握教材呢?作为初中历史学科的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利用开发的软件,在知识网络的构建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理念明确,思路清晰

1.通过历史知识的构建,让学生能够从微观层面积累历史知识,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握教材,加强核心知识间的联系,从而高屋建瓴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

2.以文字为载体,借助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丰富的史料、图片、视频等为资料,丰富知识网络,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3.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知识网络重在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

4.以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特点为依托整体构建。初中历史教材由《中国历史》四册、《世界历史》两册共六册组成,在编排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的编排方式,而是以主题式的形式呈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大事,因此,以册为点、以单元为线、以课为面的知识网络的构建由此形成。如:

二、特点独到,知识拓宽

1.从册到单元到课到具体知识,呈现从宏观到微观的建构过程,反之呈现从微观到宏观的建构过程,符合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

2.以册而起,由单元构成主页,建立每个单元的链接,来回点击即可完成基本的操作,省时、完整、流畅,整体性强。

3.链接有图片(如《中国历史》七上“虎门销烟”)、有视频(如《中国历史》七上“五四爱国运动”)等,对某些知识点进行了注释(如《中国历史》七上“孙中山的简介”)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4.每一单元的设计除了每课的核心知识之外,都设计了类似“历史视窗”栏目,目的是进行单元知识的总括和知识的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每个单元的核心以及重点难点部分。

三、应用自如,师生双赢

1.对于教师来说,在网络版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全面地把握教材,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提升。通过实际的课堂应用,让多媒体教学发挥了实质的效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真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汗水换来的是价值。

2.对于学生来说,获利最大。

(1)知识网络能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系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提升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知识网络的应用,展现了多媒体的魅力,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活跃了,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学起来轻松而不乏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复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3)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实际动手去做,既加强了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又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学习起来既有动力又有追求。

(4)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大效率地掌握初中整体的历史知识,实效性非常明显。

(5)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用网络上的资源让知识网络变得更富有生命力,对于那些痴迷于网络的同学来说,无形之中会受到启发,思考如何正确地利用网络,从而对学生进行是非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之路,任重道远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第3篇

一、网络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契机

1. 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效果下降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多元,对于学习也有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往往是有选择地吸收。从总体来看,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效果并不好,学生对其理解不够深刻。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灌输”教育,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机械接受,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高校大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早已不陌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没有与现实很好地结合,并不能够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最终导致传统的教育方式效果下降。

2. 大学生对于新型网络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提高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视频、图片、文字等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它使教师与学生的界限更加模糊,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以教为辅,以讨论为主,互动性高,效果好。在网络匿名的环境中学生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更容易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网络也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关注到最新的知识内容和形式政策。近些年网络上涌现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络课程、各种微信公众号以及红色专题网站等众多交流学习平台,资源丰富,而且形式新颖,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网络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平台数量不足

正所谓“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3]搜索各大索引平台就能发现,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的高校。即使是从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来看,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具备招生资格的高校就有2 845个,而高校红色类网站仅有767个,只占到总数的30%左右[2]。不仅如此,随着形势的快速变化,思想政治类的网络平台数量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数量显然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2. 消极网络文化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质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空间中,信息都具有隐蔽性,这就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广泛自由。一方面在网络世界中有大量的有用知识信息,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具有的匿名性也为垃圾文化的成长提供了空间,许多消极的网络文化总是伴随着很强的煽动性,蔓延的速度更快。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探索欲和求知欲很强,很容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了解不良信息,严重的情况甚至会沉溺其中无法自拔。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时,不可避免地会与这些负面的网络文化形成冲突,从而带来更多迷茫。

3.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多样,但手段仍然传统。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网上课堂、网站宣传、论坛讨论、自媒体宣传等,形式多种多样,但手段仍以理论宣讲和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为主。如许多网络慕课,虽然有各种名师讲课,但其实质还是把传统课堂转移到网上而已,本质并没有变化,学生听课也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很难提高学生的认同度。网络教育相对于传统课堂最大的优点就是交流与互动,但从网络教育现状来看,网络课堂普遍互动性不强,这样的网络教育形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难以促进教育目的实现。

三、网络环境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1. 积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网络生活是日常生活的延伸,网络生活也需要一套规范体系的约束,没有正确的网络观,大学生就很难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同。高等院校一方面要积极进行网络道德、安全等方面的宣传,引导学生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通过各种专题讲座、展览活动以及网上论坛等形式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对网络资源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通过各种法律规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无边界的自由,完善对大学生网络负面行为的惩戒,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行为必须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从而自发抵抗负面网络文化的冲击。

2. 加强红色类网站和校园网络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的影响力

(1)各种红色类网站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想平台。目前红色思政类网站数量仍然不足,因此各大高校仍需要重视发展红色类的专题网站建设。一方面,支持多开辟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化教育需求,形成多头发展的生动局面;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跟踪时事政治,提升网站内容的时效性,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要经常开展社会重大问题讨论,积极引导学生、教师以及各类学者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中。网站宣传也要改变传统的方式,积极吸收最新的互联网发展理念,利用本地资源,通过各种类型的视频、图片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

(2)加强校园网络亚文化圈建设。许多高校建有专门的校园网络,许多学生对校园网络的依赖性很高,网络生活以校园网络为主,这种现象就是网络的亚文化圈现象[4]。校园网络与学生的联系最紧密,同时校园网络相对于社会公开网络比较封闭,因此,对于校园网的管理可控性较高,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交流提供更优质的网络环境。第一,有条件的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开展多样性的信息服务,涵盖学生的学习、娱乐和生活,力争把校园网络建成学生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第二,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教学模式。校园网络最重要的是学习功能,高校教师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要鼓励教师参与到校园网络中来,解答学生问题,参与学生讨论,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使校园网络能够成为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第三,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积极创建新型校园网络管理方式,如合理设置板块之间的链接,插入有关核心价值观宣传理念的视频、文件、图片等,提升校园网络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3. 充分利用新型网络社交工具,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教育渠道

目前,能够使用互联网的平台越来越多,手机网络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各种新型社交工具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应该只局限于专业网站宣传,应积极向新型社交工具延伸,各种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手段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因此,一方面,各大高校要建立专业的官方微博账户和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微信都是影响力巨大的社交平台,是互联网的主要舆论阵地。高校要顺应形势,开通官方账号并且在学生中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及时更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新闻、评论等。另一方面,要建立专业队伍及时更新维护公众号,许多已经开通了官方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后期的更新维护跟不上,缺乏必要的包装,人气不高。所以高校还应该重视起新媒体的重要性,加强维护和必要的宣传,以实际行动把网络教育落到实处,把新型网络工具建设成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

4. 积极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合力

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运营,拥有专业性的新闻队伍以及高效的宣传体系,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公信力,在人民群众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利用传统媒体的海量信息资源,提升自身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与权威性,给在校学生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影响力,抢占舆论制高点。

四、结束语

互联网作为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毫无疑问,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网络具有两面性,如果利用不当将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科学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更广阔的平台,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也给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出新契机,但网络传播也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07-0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03-16].http://www.cnnic.net.cn/.

[3]赵丰.全面认识和引导新的历史条件下多样化的社会思潮[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第4篇

关键字: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环境 长效机制 构建

网络载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是目前社会中常用的大众传播手段,同时也是高等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近年来微博、微信、博客和QQ等网络工具的开发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日常交际,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必要环境。在此背景之下,高校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正因为如此,高校更应该构建起符合学生思想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一、革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实现校园教育方式创新的第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积极创新,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寻求出与社会物质相适应的思想教育方式。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侧重点在于社会,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需求,没有对学生心理积极性做出引导。目前,高校教育方式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其教育内涵也开始立足于学生生活,通过生命体验来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因此在网络环境影响下的今天,传统教育方式和网络教育机制需有机结合,共同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实质是更新信息观念。教育工作者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所处的大环境,对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新进行深刻的认识,充分结合信息时代中的技术便利和网络优势,开创出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在全新的社会形势之下,教育工作者需正确认识到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在强调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也重视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兼容并包和相互融合,实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较大改善,人的个性思想在社会发展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思想品德政治教育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充分认识到现阶段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协调和促进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在网络环境下探寻思想政治的教育新途径。

二、充分发挥网络的多渠道载体优势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工作者需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对网络在载体的积极运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推进,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载体的创新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途径,进而实现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创新。在网络发达的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只有灵活、合理的使用相关通讯工具,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时,需清楚的认识到网络载体的优缺点,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实现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的形式,相同的教学内容可通过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给学生,网络中别出心裁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学生消化和学习。此外,教师也可从宏观上入手,通过构建起网络知识管理体系,建立起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络平台,使学生能通过网络获取相关思想政治知识。

第二,教育工作者需紧跟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在线交流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和内心想法,并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年级QQ群、微信、微博平台的方式,将教学的覆盖度延伸到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在后勤服务、校园管理和专业教学方面开始运用网络平台,学生、教师、院校通过网络媒介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扬长避短转变网络教育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对个体进行培养、发展、塑造、转化和完善。教育形式是教学内容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是否成功。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需深入了解校内学生的实际思想,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探寻出基于网络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现有网络环境之中,教育工作者被定位为人生导师,起到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树立合理目标的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需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网络载体创新授课方式,以跳出传统、枯燥、单调的枷锁。教育工作者可通过讲解先进人物、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下,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根据社会时代和网络信息的变化,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引导和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互式的探讨与交流,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教育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整合能力,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中快速、准确的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网络内容。互动和平等的网络平台被创建后,学生和教师可在网络上进行直接的交流,在净化网络环境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实现人格和素质的提升,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在科学技术和思想認知不断更新的21世纪,事物都在快速而稳定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清楚的认识到网络、网络环境的重要性,在其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高校需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深入发展到学生中去,并致力于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 侯宗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体会[J].探索,2005(4):140-143.

[2] 张福贵.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2(72):168-169.

上一篇:废纸片历险记作文下一篇:善待自然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