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讲义稿

2024-07-14

《燃烧与灭火》讲义稿(精选13篇)

《燃烧与灭火》讲义稿 第1篇

课题:《燃烧与灭火》

条、白纸、镊子、小木条、石块、酒精灯

(2)灭火原理验证:(每组)——蜡烛、水、沙土、湿抹布、扇子、剪刀、酒精灯(灯帽另置)

六、教学过程

化学讲义稿《燃烧与灭火》

化学讲义稿《燃烧与灭火》

七、教学反思

化学讲义稿《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灭火》讲义稿 第2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最近观摩了一位教师“燃烧和灭火”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感受到了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在这节课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最大限度地放开课堂,本节课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从实验中得出燃烧所需的条件;再让学生由燃烧条件得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学习推理的方法,然后在利用各种方法熄灭蜡烛的灭火竞赛中归纳各种方法背后所涉及的灭火原理;最后通过火灾模拟实验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火灾自救的安全教育。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场景:(1)神舟七号载人火箭点火发射成功的视频;

(2)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有益的燃烧;

(3)(3)山林火灾用飞机喷洒灭火的画面和成都公交车自燃的画面。

师:燃烧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让它为人类造福而不引发灾难,就需要学习“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请看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学生看学习目标时教师板书课题)。

2、新课

2.1燃烧条件的探究

师:我们要想充分利用和控制燃烧,就必须知道物质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起来? 学生活动1:下面我们就通过“玩火”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供同学们选用的仪器和药品有:(1)火源:火柴、蜡烛;(2)可供点燃的材料: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小石块、蜡烛;(3)仪器:烧杯、镊子。活动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四点:一是要安全“玩”火,避免烧伤自己!吹灭后的火柴棒等物要放在有少量水的纸杯里。二是要注意探究的基本过程: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准备汇报。三是要注意小组分工:操作、记录并汇报。四是设计方案若有困难,可询问老师、同学。

供学生使用的探究实验报告单如下:

师选择部分小组将他们的实验情况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拍后立即输入计算机并投影,做好汇报前的准备。

以投影照片上的小组为顺序,让学生汇报猜想、方案、操作及结论等,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可以积极补充,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出燃烧与物质的材料有关,并引出可燃物与不可燃物,点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有的学生说燃烧与加热时间有关,教师便追问:加热时间不同说明了什么?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着火点的概念。

学生归纳:燃烧的概念及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2灭火原理的学习

师:燃烧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吗?如果缺少一个,燃烧会怎样? 出示灭火方法图片。

小组讨论:选择一至两幅图重点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

交流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如油类、电器着火的灭火方法教育)。

师:学了灭火原理,下面我们来一个灭火竞赛。

学生活动2:点燃一支蜡烛,利用所给仪器、用品,你能用几种不同方法来熄灭它?(仅供选用的仪器用品:烧杯、胶头滴管、水、湿抹布、沙土、镊子、剪刀)你甚至可以尝试不用上述物品,只要能灭火就算成功。

师:让我们一起用最简单的方法熄灭蜡烛,什么方法?大家一起来!(师生一起吹灭了蜡烛)

学生继续交流方法:用嘴吹灭、用书本扇灭、剪去烛芯、用温抹布盖灭、用水浇灭、烧杯罩灭、镊子夹灭„„(学生交流同时,教师及时把学生的灭火方法板书成一竖行)

分析各种方法所体现的灭火原理。(教师将三种灭火原理也板书成一竖行,并把灭火方法和对应的灭火原理用斜线连起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回想探究燃烧条件时,我们曾把一支蜡烛用烧杯罩起来,蜡烛熄灭了,我们认为是氧气耗尽了,但是蜡烛燃烧还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究竟是氧气被耗尽还是氧气被隔绝了呢?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有趣的综合性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3: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教师先要学生猜想哪支先灭,尝试说出理由,才开始让学生动手做验证实验。

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实验情况,并让学生初步理解高蜡烛先灭的原因: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比较高,会上升到杯底,然后下沉,高蜡烛首先接触到它们,而与氧气隔绝,所以先灭。

师:高蜡烛先灭的原因既浅显又深奥,值得我们课下慢慢研究。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用?让化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把实验中的烧杯看作是着了火的房间,这个实验就成了火灾模拟实验,实验的结果对我们在火灾中自救有何启示呢?

2.3火灾自救

学生思考:该实验对我们在火灾逃生自救有何启示呢?

学生交流:着火的房间里烟尘弥漫在中上方,贴近的地面的空气较清新,所以有浓烟的房间内应躬腰或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过滤有害的烟尘„„

师:火热过大时需要报警,拨打火警电话119.(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119电话报警和消防队接线员的角色。然后播放视频《如何拨打火警电话119》并比较评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3、学以致用

3.1炒菜里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3.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把白磷放入约80℃的水中,白磷会燃烧吗?如果不能燃烧,根据所学知识你能使它在热水中燃烧吗?

学生交流:通入氧气可使白磷在水中燃烧。

教师将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放入导管,问学生:现在没有制氧气装置和药品,怎么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然后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吹气,结果吹气也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制造了一个认知冲突,深化学生对人体呼出的气体的认识:吹出的气体中氧气虽然较少但仍约占17%左右,还能支持燃烧。

4、小结

学生谈收获疑惑,并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留在课后探究,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5、作业

课内:课本第131页的第2题和第3题。

课外:写一篇关于火灾逃生的小调查。

二、案例评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中的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一节课。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综观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非常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握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旧知识建构新知识。在课的引入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益燃烧现象,这样,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变得更容易。

2、精心设计了学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求新知的过程

本节课,教师较好地实践了活动教学论。整节课安排了三次学生的探究活动,一次是要学生“玩火”,在“玩中学”“做中学”,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方案的设计到实验的操作过程都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感觉、去验证,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第二次是“吹火”,展开灭火竞赛——熄灭烧着的蜡烛,提供了很多仪器药品,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灭火的方法,然后自己通过比较,得出要熄灭蜡烛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吹火”。第三次则是通过实验得出火灾自救启示。这节课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的活动中,体验了知识获得了整个过程,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3、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运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了对灭火方法的交流、多人一组的分组实验,小组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有效地利用了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手脑并用,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和充分交流,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 第3篇

一、创设探究实验, 引入新课

我在讲台上点燃10支蜡烛, 设问:“同学们, 你们能用多少种方法熄灭蜡烛?”然后让学生探究灭蜡烛的方法。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灭蜡烛后, 再请学生归纳总结出灭火原理和方法:1.隔绝空气 (氧气) 。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隔离可燃物。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

二、教师演示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习和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师演示课本中红磷、白磷燃烧对比实验, 验证燃烧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以下问题: (1) 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 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 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 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 由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 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 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 综上所述,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回答自己进行板书设计。

(板书二学生解释:“点”表示氧气, “撇”表示着火点, “人”表示可燃物, “火”丢了一笔就不是火了, 强调火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加以鼓励和肯定, 并继续设问:上面的演示实验对环境是否造成污染?如果有污染应如何改进实验?

接着让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改进。

改进一:在一只盛有开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 白磷未燃烧;两支硬质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红磷、白磷, 塞紧橡胶塞, 水浴加热, 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 红磷没有燃烧而白磷剧烈燃烧。另取一支收集有氧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试管, 罩住开水下的白磷, 观察白磷在开水中能否燃烧。

改进二:在一只盛有热开水的烧杯中放入两支底部有小孔的试管, 分别放入少量白磷、红磷, 塞紧橡胶塞, 水浴加热, 观察现象 (都没有燃烧) 。再分别取出水面一会儿 (不要离水面太高) , 观察现象 (白磷冒烟后燃烧, 红磷无明显变化) 。再插入水中, 如此反复几次, 现象都如上所述。

改进三: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 增加一个水槽 (里面加入1/3的水) 和一块大玻璃板。如下图所示: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板书和对实验的分析对比, 不仅巩固新知识, 进一步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 还向学生渗透了热爱环境的思想, 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三、巩固并扩展知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请学生思考。

1.在生活实践中请同学积极思考, 并解决下列问题。

(1) 炒菜时如何使火烧得更旺?为什么? (2)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 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 怎么办?为什么? (3) 室内如果发现失火, 能否打开门窗, 为什么? (4) 为什么生煤炉火时, 需先引燃纸和木柴?

2.在日常生活中, 你遇到哪些与燃烧有关的问题, 请提出来, 让同学们帮你解决。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第4篇

1.正确叙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依据原理列举出常用的灭火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能力得到提高。

4.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学会运用对比实验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5.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6.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

1.正确叙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2008年我们松原市完成了一特大使命,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传递奥运圣火)提起圣火我不禁想起了2004年悉尼奥运圣火的一种特殊传递方式(展示悉尼奥运圣火水下传播图)。圣火在水下传递了3分钟,常言道“水火不相容”,圣火怎么能在水下传播呢?

同学们再看一奇特现象。(展示新疆硫磺沟煤田百年地火图)这是新疆硫磺沟煤田大火,是我国最大的煤田火区,自光绪年间开始已经燃烧了一百多年,燃烧面积达183万平方米,每年因燃烧损耗煤矿176万吨,我国为扑灭该地火已经投资9872万元。

(设问)煤田为何能燃烧?又该如何熄灭呢?

(陈述)要想揭开上述奥妙,就得了解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燃烧和灭火。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心的生活情景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说到燃烧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说一说你们熟悉的燃烧现象呢?

(提问)请大家根据这些燃烧现象给燃烧下个定义吧?(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逐渐得出了完整的燃烧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头脑中固有的燃烧概念是片面的,这样通过同学们的讨论,相互补充最后得出科学概念,实现学生从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教师手拿一张纸说:“纸张能燃烧,而此时却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同学们利用你们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猜想假设: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

实验探究:

提供的用品有:小煤块,小卵石,蜡烛,火柴,木条,烧杯。

学生利用提供的用品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方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设计出多种方案,充分凸显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三、结论应用

师:演示实验[7—1]

2至3名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师:根据该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又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的能力。)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能否让水中的白磷燃烧呢?

(教师演示)将一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水中的白磷上方。

师:(反问)谁说水火不相容?现在大家清楚悉尼奥运圣火在水下传播的奥秘了吗?

生:因为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所以圣火能在水下燃烧。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结论应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充分的体现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有机合理的整合,真正的做到了“用化学教材教,而不是教化学教材”。)

师:火能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和能量,火也能给人带来灾难。当火灾发生时我们该如何灭火呢?同学们先回忆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灭火方法?

学生列举生活中灭火的实例,教师追问灭火的原理,在此过程中适时地介绍灭火器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或常用的灭火方法出发来学习灭火的方法和灭火的原理,凸显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点击生活】

展示与生活有关的习题。

【走向社会】

展示幻灯片硫磺沟煤田地火图片,提问:为什么能燃烧?如何熄灭呢?

【相关链接】

比如:釜底抽薪可以理解为:缺少了燃烧条件之——可燃物,因此不再燃烧。

你还能搜集到哪些与燃烧灭火相关的成语?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的设计也意在突出化学知识原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和社会的理念。)

《燃烧与灭火》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燃烧,了解燃烧条件;了解灭火原理,看懂与燃烧有关的图标,知道并能说出一

些灭火方法和原理

2、德育目标 渗透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3、技能目标 在积极探索的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4、情感目标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及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精神,渗透创新意识。在归纳对比的过程中渗透物质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燃烧,了解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原理

2、难点如何通过探究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三、难点突破重点突出

突破难点的措施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和与灭火原理的推理,突出燃烧条件是燃烧的外因;在通过灭火方法的提出与灭火原理的对照进一步突出燃烧条件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突出重点的方法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实验后的交流及教师的引导和适时点拨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法 感受知识—— 提出问题——探究活动—— 互动交流——总结、归纳,解决问题——情感交流(评价和感受)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开阔视野,感受燃烧

1、看图片,了解燃烧的发展与应用

2、作实验,观察燃烧的现象,归纳燃烧的含义

3、引导思考,提出燃烧的条件

(二)科学探究,实验互动

1、据燃烧条件,设计实验:可燃物与非可燃物的比较;温度对燃烧和空气对燃烧的影响

2、互动交流 比较 归纳出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3、课件演示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三者同时具备。(演示 碳燃烧可燃物燃烧条件)

4、演示 有益燃烧和有害燃烧,并依据燃烧条件进一步提出灭火原理。设计并验证灭火方法(用灭火原理或燃烧条件解释,同时,演示一些灭火方法)

(三)创新应用

1做实验时,酒精灯翻倒,酒精在1、应用 发生下类情况,你会采取什么方法灭火?为什么?○

2办公室吸烟,引起纸屑燃烧。○3线路老化短路引起火灾。桌面上燃烧起来。○

2、阅读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教育

3、创新应用依据现有环境和条件,设计灭火方法或自救方法

(四)评价与激励

(五)巩固与练习

八、板书设计有益燃烧(承启下节 燃料和热量)

燃烧条件 燃烧

燃烧与灭火教案 第6篇

年级:初三 执笔: 钟华 审核:初三化学组 课题:燃烧与灭火

(一)课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能力目标:(1)通过设计实验,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能根据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认识消防基本知识。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

生的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教学方法:课前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课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燃烧的条件;教师提出实验习题,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巩固知识;并根据掌握的燃烧的条件来推导出灭火的方法。

教学用品:烧杯、铜片、酒精灯、棉花、蜡烛、手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同学们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吗?当体操王子李宁点燃圣火的那个瞬 间,整个会场都沸腾了,请大家重温那个瞬间。视屏展示:奥运会圣火请同学们观察、联想。

二、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火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热量,火把我们带进未知的世界,总之,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或是怎样产生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对燃烧进行研究。

【教师引导】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请大家结合同学的发言,把你感兴趣的燃烧现象填写到教材第88页的表4-1中。

燃烧的事例是多种多样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板 书】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教师引导】自然界中的物质丰富多彩,那么所有的物质都能够燃烧吗?物质燃烧的需要 哪些条件呢?

【学生猜想】有的说“燃烧需要有火”; 有的说“燃烧必须有氧气”; 有的说“这种物质必须能够燃烧”;还有的说“燃烧必须有一定的空间”等等。【老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

1、将棉花球和粉笔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点燃?

2、用玻璃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长时间燃烧吗?

3、一块小木片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点燃? 【学生回答】

1、棉花球能点燃,因棉花可燃。

2、小蜡烛不能长时燃烧,因为缺乏氧气。

3、小木片易点燃,因木片点燃所需的温度较低。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力。

【交流讨论】燃烧需要的条件有三个: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教师引导】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不是只需要满足其中一个物质就可以燃烧呢?

【视频展示】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白磷放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红磷,右端放一小块白磷。学生观察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却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也没有燃烧。在水中的白磷上面通氧气,顿时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冒出白烟。

【学 生】(表情充满了惊讶和新奇,发出感叹)水火也能相容啊!看来,只要具备燃烧的条件,不论在哪儿,燃烧都可以发生。

【教师引导】为什么水中白磷不燃烧金属盖上的白磷会燃烧?

为什么金属盖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开始热水中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

空试管插在热水中的白磷上为什么又烧了起来?

【学生回答】金属盖上的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而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白磷达到着火点而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

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为白磷提供了氧气

【教师引导】这个实验说明,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教学拓展设问:为什么铁丝与镁条燃烧现象不同?蜡烛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薄木片比木块燃烧得更旺?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燃烧的现象与三个因素有关:

1、可燃物的性质

2、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氧气的浓度

(适当的拓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知识)

【教师引导】大家见过烧不坏的手帕吗?今天老师让大家见识一下!【实验展示】手帕上燃起熊熊大火但是手帕没有丝毫的损坏。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火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可是如果火一但控制不当,也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灾害。

【多媒体】播放大兴安林等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资料。【教师引导】既然火能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危害,如何才能灭火呢? 【学生探究】学习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交流如何熄灭一支蜡烛。学生讨论、回答:

用烧杯盖灭

用嘴吹

剪去灯芯

用水浇灭等,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出问题:上述灭火,分别与燃烧的哪一个条件相关?学生讨论、分析通过所学知识的相互对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关系。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归纳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方法有三种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

2、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多媒体放映:火灾中的自救学生观看并讨论,掌握火灾中自救的方法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巩固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P[ 板书设计]1、3、4 教学后记

燃烧与灭火教案 第7篇

燃烧与灭火精品教案

课题名称:《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材版本:人教版《化学》   教师姓名:潘建安  学校:黄山市歙县长青中学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了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能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树立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 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用品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  教学用品 演示实验:试管2、酒精灯、蒸发皿2、坩埚钳、废液缸、镊子、烧杯、石棉网、玻璃棒、火柴、白磷、冷水、酒精 学生分组(七组):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玻璃棒、制取氧气的装置、药匙、废液缸、白磷、冷水、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火柴、纸 (二)主要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实验法 主要教学流程示意图 感知生活 感受钻木取火与火柴、打火机三种不同的生火方式 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 实验探究 1.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 2.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3.物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 解读探究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反思提高 如何使燃着的物质熄灭呢? 提出猜想 得出结论 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燃烧用途的相关图片 【提问】如何使物质燃烧起来呢? 【板书】 燃烧条件的探究 【观看、聆听】感受物质燃烧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推进作用。   通过燃烧用途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点明课题。                               【环节二】设置问题,解读探究   感知生活 【展示】一杯水、一张纸 【提问】你能让它燃烧起来吗?你如何让它烧起来吗? 【追问】火柴、打火机的火又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古人又是如何生火的? 【展示图片】三种生火方式   思考、回答:用火柴点,用打火机点。       观看 从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出猜想 【提问】1.钻木、划火柴和打火机摩擦都能生火,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追问】火柴上有可燃物吗? 【图片解读】火柴侧面和火柴头上的物质 【提问】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产生氧气? 【提问】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摩擦生热;2.都需要可燃物       回答:红磷、硫是可燃物   回答:产生氧气, 燃烧需要氧气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       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实验探究 【过渡】以上只是一种猜测,还必须用实验进行验证。 【提问】问题一: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吗? 【演示】酒精和水在蒸发皿中的燃烧 【引导】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提问】问题二:燃烧需要氧气吗? 【演示】白磷在热水中有氧无氧的实验对比。 【提问】如何创设一个有氧和一个无氧的环境? 【引导】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提问】问题三: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吗? 【引导】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实验】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有选择地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观看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并有选择进行实验操作。     观看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讨论交流,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     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 思考,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合作进行实验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习变量的控制。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得出结论   【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一定的温度(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   明确燃烧的条件 反思提高   【提问】如何让燃着的物质熄灭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     让学生明确灭火的原理   【环节三】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提出提问】如何不让燃着的火柴烧到手?   课后学生提出各种方案并进行交流   加强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意识。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归纳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思路。 回顾和巩固课堂知识,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 课后反思                

 

《燃烧与灭火》讲义稿 第8篇

一、实验魔术引入课题, 引爆热情

我选择了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作为开场白。学生在惊叹“手帕居然烧不坏”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急切地想明白“手帕为什么烧不坏?”“明明看见火焰, 难道是视觉欺骗?”“是不是老师做了手脚?”成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热情, 引起其发现真相的欲望。

有些学生觉得化学实验很神秘、很好玩, 往往只注意看“热闹”, 而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这样就难以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做该实验时,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其一, 手帕浸在酒精溶液 (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中, 浸泡后捞出拧一下再点燃;其二,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燃烧时的现象;其三, 当燃烧停止后可立即拿住手帕, 让学生意识到此时手帕不但没有烧坏, 而且已不烫手了;其四, 实验结束后, 乘热打铁询问学生能否解释“明明有物质在燃烧, 但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实验现象饶有趣味, 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实验释义概念, 强化认知

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本节内容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它是指“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对于这样的解释学生难以真正理解, 特别是课本中“联想与启示”出现了蜂窝煤、火柴、蜡烛、木块的图样并问如何点燃它们, 为什么点燃的方式不同时, 学生出现了知识上的盲点:对于火柴和蜡烛, 学生比较熟悉, 知道点燃的方式, 但对于蜂窝煤和木块, 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 并不清楚如何点燃它们。这个知识上的盲点就会影响学生对着火点的更深层次地理解。此时, 我们可通过对比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实验一:用火柴点蜂窝煤。火柴划了很多但蜂窝煤始终没点燃。

实验二:生煤炉。先用火柴点燃纸, 放入炉子里, 再在纸的上面放一些小木块, 待小木块燃着后把蜂窝煤放在上面并用扇子不断地扇。一段时间后, 蜂窝煤燃烧了。

通过对比实验,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木块可以用燃着的纸点燃, 蜂窝煤可以用燃着的木块点燃, 点燃的方式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着火点不同, 着火点越高越难点燃。这样学生对着火点的概念也就掌握了。

三、对比试验解剖条件, 深化理解

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是只需其一, 还是要同时具备呢?在课堂上我往往利用红磷、白磷燃烧的对比实验 (如下图A) 来说明。此实验现象明显, 能充分地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但该实验装置是开放式的装置, 白磷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会刺激人体呼吸道, 还可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 生成有毒的偏磷酸污染环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借鉴他人成功的做法, 将实验装置改成封闭式的装置 (如下图B) , 其中: (1) 为盛装红磷的试管, (2) 为白磷, (3) 为盛装白磷的试管, (4) 是鼓气球, (5) 是吸收五氧化二磷的装置。实验过程中的步骤与现象分别是:1.按图中装置连接好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向大烧杯里倒入开水至3/4处, 向另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3.将一粒白磷放入大烧杯中, 红磷、白磷分别放入试管中后再放入大烧杯里。产生的现象是: (1) 和 (2) 处无任何现象。 (3) 处出现瞬时的燃烧现象, 再向 (3) 中的白磷供给空气, 立即复燃;停止供给空气, 燃烧停止, 可反复进行多次, 效果很好。此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有没有办法使 (2) 处的白磷燃烧?学生根据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 得出:要使 (2) 处的白磷燃烧, 只要将倒置的漏斗罩在白磷上方, 通入氧气即可 (如下图C) 。 (1)

演示实验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由教师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性实验。通过演示实验, 学生能及时了解化学事实, 获得正确的化学知识。红磷、白磷燃烧的对比实验能让学生明确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装置B的优点在于实验现象明显, 对比强烈, 既能获得直观生动的结果, 又能杜绝有害物质的扩散, 保护环境。

四、探究实验解析原理, 发展思维

当学生理解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后, 我又适时提出要使燃着的蜡烛熄灭有哪些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有效?同时提供蜡烛、火柴、镊子、剪刀、水等仪器和用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学生采用的方法五花八门:有将蜡烛吹灭的, 有甩灭的, 有用水浇灭的, 有用剪刀将烛心剪掉后熄灭的, 等等。经过交流讨论, 学生总结出了灭火的原理。

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 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锻炼了思维。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认识到:灭火的方法很多, 但基本原理就是破坏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在日常生活中, 只要做个有心人, 就能有效防止一些火灾事故的发生, 妥善地处理一些火灾事故。

五、趣味实验感知自救方法, 感悟化学魅力

发生火灾时如何自救?一般来说学生都会考虑到物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会沉在下方, 所以接近地面的区域是比较危险的。为了改正学生错误的认识, 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一只大烧杯罩在高低两支燃着的蜡烛上。在实验前, 先让学生猜测哪一支蜡烛先熄灭?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短的先熄灭, 但实验结果却是高的蜡烛先熄灭。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热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会向上升, 所以高的蜡烛先熄灭。继而也就得出结论:当发生火灾自救时, 应低下身子贴近地面跑出去, 最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减少二氧化碳和一些烟尘进入呼吸道, 以免窒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巧妙地设计实验, 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 使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蔡冬燕.中学化学创新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 (11) .

[2]蔡亚萍.化学实验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化学教学, 2002, (7) .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9篇

燃烧与灭火简答题 第10篇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泄漏煤气发生爆炸的原因。

(2)爆炸引发楼房着火,消防官兵用高压水枪灭火,分析灭火原理。

1.(4分)(1)煤气具有可燃性(1分),泄漏后与空气充分接触(1分),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在有限空间中急速燃烧而发生爆炸(1分)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第11篇

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情分析以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在第一、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对燃烧有所了解,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本课题将对燃烧的意义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另外,本课题可以对高中将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概念及发生条件;

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有: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第二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

2、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也使得燃烧与灭火这一话题并不陌生,具备了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通过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好奇心理;继续展示生活中的燃烧图片,进一

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生活以及之前的学习,归纳燃烧的定义。

(二)提出问题,猜想讨论

燃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燃烧需

要什么样的条件。

(三)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

(四)创新实验,加深理解

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使学生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五)创设情景,自然过渡

1、将一支蜡烛点燃,请同学们说出熄灭它的方法,由此进入灭火原理的讲解。

即:灭火的原理有三点: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着火点。

2、介绍几种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六)随堂反馈

通过几个小练习了解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课堂总结

1、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离空气(或氧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ren燃烧与灭火 第12篇

课题1燃烧与灭火

06.11.17.[投影]视频:火

[板书]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

[投影]讨论题:木炭、硫磺、磷、铁丝等物质的燃烧有何共同点?

[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活动与探究]P12

4[投影]讨论题:⑴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 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条件)。

⑵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条件)。

⑶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O2(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 需要氧气(或空气)(条件)。

⑷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有:

[板书] 2.燃烧的条件

① 可燃物②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③氧气(或空气)

[投影]讨论题:根据燃烧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P125-126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⑴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⑵隔绝氧气(或空气)

⑶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投影]讨论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采用哪些方法灭火?其灭火的原理是怎样的? ⑴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P126-127)⑵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⑶扑灭木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投影]图片资料: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CO2灭火器

[活动与探究]P 126

[投影]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⑴燃烧与灭火有什么关系?⑵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⑶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2.用扇子扇煤炉火时,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时,却一扇就灭?

(扇子扇炉火时,鼓入更多O2,虽使热量散逸,但温度没有低于着火点,故越扇越旺。而扇烛火时,虽鼓入更多O2,但使蜡烛温度降低于着火点之下,故一扇就灭)

3.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纸和木柴的着火点低于煤的)

4.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为什么?(加速空气流通)

[投影]课堂总结:主要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生活处处有学问,因而在学习化

学时我们需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投影]学以致用(练习,详见课件)

1.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绝可燃物”原理的是

A.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C.实验时酒精灯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

D.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木砍掉

2.火柴划着后,若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炮燃烧,其原因是

A.氧气不足B.没达到着火点C.火柴的着火点高D.空气不足

3.用灯帽可以将酒精灯火焰盖灭,其原因是。

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其原因是

4.下列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请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釜底抽薪(釜: 古代炊具,相当于今天的锅;薪:柴火)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燃烧的条件之一:要有可燃物。

5.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 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如图所示燃烧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6.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或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 所有门帘?为什么?从火灾中生时,常用湿手巾捂住嘴鼻,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投影]⑴视频:火灾与自救;⑵资料图片:火灾中自救

7.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可以和冷水直接反应生成氢气(2Na+H2O=2NaOH +H2↑)。但钠与煤油不会发生反应。①把一小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 水的烧杯中,可看到钠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放出的热使钠熔 化成小球,甚至会使钠和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②如果在上述有蒸馏水的烧 杯中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看到钠悬浮于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同样 与水发生剧烈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⑴在①中钠浮在水面上,在②中钠悬浮于煤油和水的界面上,说明。⑵在②中钠与水发生反应没有发生燃烧,是因为 煤油层隔绝了空气。⑶若金属钠发生着火,灭火的方法应是

A.用水扑灭B.用炼油扑灭C.用细沙扑灭D.用湿毛巾扑灭

8.扑灭油井大火的方法有:①使炸药在大火上方爆炸;②用液态氮。⑴ ① 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⑵ ② 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⑶两种方法灭火,哪种方法灭火快?为什么?

[课后拓展与实践] 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投影]作业⑴课本P13126

⑵课后抽时间观看视频①燃烧条件的探索②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 附:板书设计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三个条件(三者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⑴可燃物

⑵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⑶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或方法(三者选其一)

⑴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⑵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燃烧与灭火》讲义稿 第13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隶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内容标准。课程标准指出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包含三项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通过抛锚式教学,引导学生基于真实事件,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经过几个月化学学习,在知识上,学生已经了解到碳、硫、磷、铁、蜡烛等在空气或氧气中能够燃烧,但是对燃烧的实质及灭火的原理却是一知半解。在方法上,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及简单的实验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在情感上,燃烧和灭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通过化学知识学习深入认识它们,参与与它们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欣赏化学的魅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基于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或活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讨论形成概念和理解,并体验和思考问题。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决定整个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本节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烈火毒车》,向同学们抛出两个“锚”。新闻视频是关于高速公路上一车黄磷自燃的火灾事故,在开场熊熊烈火中抛出第一个“锚”——黄磷为什么会燃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继续播放视频,抛出第二个“锚”——怎样扑灭大火,面对火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通过抛锚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历探究过程,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以及灭火方法。 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2.教学过程

附:情境素材:CCTV-10《走近科学》栏目2007年1月29日20:30播出的《烈火毒车》

2006年8月29日, 17点57分,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消防中队的警报突然响了起来,在207国道的一辆货车上发生了火灾。18时零4分,20多名特勤消防官兵赶往了事发现场,当消防车行驶到距离着火地点还有几百米的地方时,战士们就已经能看到远处车上冒出的滚滚浓烟,经过了解知道,在发生事故的车上装载着整整123桶平均每桶250kg的黄磷。此时正值盛夏,室外温度高达40℃,情况非常紧急!

消防官兵首先分析事故原因,黄磷在30度以上就会发生自燃。找出火灾源头后,消防队员决定用水灭火,但是很快消防队员就发现当水覆盖在黄磷上时,火灾可以被短暂控制,然而水一旦蒸发,黄磷又与空气接触,便又燃烧起来。火灾现场位于郊区,那里没有可以用于救火的水源。火灾刻不容缓,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最后,消防官兵找到泄漏的黄磷桶,并把它们转移下来,把泄漏的黄磷桶放在盆中用潮湿泥土严密地封闭起来,并采取一种整体保护措施,就地取材,用大量的泥土填充黄磷桶之间的空隙。这样,不仅压灭了流火,还阻断了黄磷桶之间的接触。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了。因为黄磷是有毒物品,会对泥土和当地的水源产生污染,事故后环保部门安全转移被污染的泥土。

(收稿日期:2013-11-18)

上一篇:我自信我快乐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双高双普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