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计划方案

2024-05-14

小学数学活动计划方案(精选14篇)

小学数学活动计划方案 第1篇

一、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全校掀起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潮。我们学校开展以游戏为主的数学节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数学文化氛围,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思维闪光,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活动主题:

“让快乐与数学同行”

三、活动时间:

3月14日―――4月1日

四、活动内容:

(一)活动筹备:3月7日―3月14日

1、大队部组织特色晨会,主题围绕数学节展开。

负责老师:各校区大队辅导员。

2、数学节“节徽”设计大赛。3月7日―3月11日

负责:林芒等美术老师。

(二)学生活动:分两大版块3月14日―4月1日

版块一:展现“数学之美”

(一)数学节“节徽”设计大赛

参赛对象: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参赛作品要求:

1、作品必须运用到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如:对称、平面或立体图形等,并在作品简介中加以说明。

2、作品可由美术老师加以指导,每件作品须配以文字简介,署明班级、姓名及指导老师。

大赛流程:

1、公布大赛方案。

2、由美术老师将方案向学生作说明,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创作。

3、班主任将本班作品交于各校区汇总负责老师参加联评。

4、获奖作品制成宣传板,于数学节期间进行展示。选中一幅作品作为数学节的节徽。作品上交截止时间:3月17日

总负责:xx

作品汇总负责老师:东校区――x南校区――xx校区――xx

版块二:感受“数学之趣”

活动一速算接力游戏

活动时间:3月25日下午第二节课后

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参赛对象:全体一年级学生

带队教师:各班班主任

活动过程及要求:

1、活动准备:全班学生分成10人一组(多余的人数为一组),在教室举行。学校提供比赛口算题卡。(正反两面各100题,每位学生完成一列20题。)

活动开始:裁判吹响口哨,接力比赛开始。第一位学生开始写口算卡,写完一列后,交给同桌写口算,两人写好后,交给后面的同学,依次进行。活动过程中的口算卡的分收均有裁判负责,要收齐张数。

2、评奖方法:

(1)按正确率和比赛时间综合评奖。评奖排名原则上是参照比赛顺序,以考卷的正确率为主,如遇到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再以比赛时间来排名。

(2)每个年级评出“优胜班级奖”和“参与班级奖”,评出团体奖由学校颁发证书。

活动负责人:

本次活动由一年级数学教研组负责,其中东校区由x负责,南校区由x负责,李臻诚负责出卷工作。

活动二“数独”游戏

游戏时间:3月23日下午第一节课后

地点:各校区自定

参加对象:二年级每班派10名代表。

带队教师:各班数学老师

活动过程及要求:

1、活动准备:二年级任教老师利用数学课向学生讲授“数独”游戏,分发一些游戏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数独”游戏。通过班级的预赛,每班选拔10名学生参加游戏。

2、游戏要求:

(1)各参赛选手不得迟到,须在比赛开始前5分钟进入比赛现场。迟到5分钟不得参赛,作弃权处理。

(2)独立完成“数独”比赛卷,比赛时间20分钟。在比赛过程中不允许讲话、走动,如有问题可举手请主持人老师解决。

(3)比赛时间一到,不管有没有完成预定的内容,整个比赛阶段结束。

奖项设置:

现场赛取个人每校区前20名(西校区10名),评为“数独小能手”。

活动负责人:

由二年级数学组负责,黄海燕设计测试卷,具体负责人:xx

活动三“巧移火柴棒”游戏

游戏时间:3月25日下午第二节课后

游戏地点:各校区自定

参加对象:三年级每班派10名代表。

带队教师:各班数学老师

活动过程及要求:

1、活动准备:三年级任教老师利用数学课向学生讲授“巧移火柴棒”游戏,分发一些游戏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巧移火柴棒”游戏。通过班级的预赛,每班选拔10名学生参加比赛。

2、要求:

(1)各参赛选手不得迟到,须在比赛开始前5分钟进入比赛现场。迟到5分钟不得参赛,作弃权处理。

(2)独立完成“巧移火柴棒”比赛卷,比赛时间20分钟。在比赛过程中不允许讲话、走动,如有问题可举手请主持人老师解决。

(3)比赛时间一到,不管有没有完成预定的内容,整个比赛阶段结束。请选手离开场地。

奖项设置:现场赛,取个人每校区前20名,评为“巧移火柴棒小能手”。

活动负责人:由三年级数学教研组负责活动,具体负责xx负责设计比赛卷。

活动四“24点速算”游戏

游戏时间:3月30日下午第一节课后

游戏地点:各校区自定

参加对象:四年级每班派8名代表。

带队教师:各班数学老师

活动过程及要求:

1、活动准备:四年级任教老师利用数学课让学生学会用扑克牌玩“24点速算”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班级的预赛,每班选拔8名学生参加比赛。

2、游戏要求:

(1)各参赛选手不得迟到,须在比赛开始前5分钟进入比赛现场。参赛选手自带扑克牌。

(2)将参赛学生随机分成四人小组。一小组提供一幅扑克牌,每人10张牌。比赛开始,每次四人同时出1张牌,先算而且算对的人赢得四张牌,如果算错了,将由第二人来算,依次类推。比赛过程中,每10分钟停一次,手中扑克牌张数最少的被淘汰,剩下的选手重新组成四人小组再比赛。

奖项设置:现场赛取个人每校区前20名,评为“速算小能手”。

活动负责人:

由四年级数学教研组负责,东校区由x总负责,南校区x负责,xx担任裁判。

活动五“玩转魔方”游戏

游戏时间:4月1日下午第二节课后

游戏地点:各校区自定

参赛对象:五年级每班派10名代表。

带队教师:各班数学老师

活动过程及要求:

1、活动准备:五年级任教老师利用活动课让学生学玩“玩转魔方”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班选拔10名学生参加游戏比赛(5人参加单面复原,5人参加六面复原)。

2、比赛要求:

(1)各参赛选手须在比赛开始前5分钟进入比赛现场,参赛选手自带魔方。

(2)比赛分两场进行。第一场:单面复原比赛。四人一组,先将同伴的魔方转乱。比赛开始,每组按时间先后取请两名,胜出的选手继续分组比赛。第二场:六面复原比赛,方法同上。

奖项设置:现场赛取个人每校区前20名,评为“玩转魔方小能手”。

活动负责人:

由五年级数学教研组负责,具体负责人xxx等担任比赛裁判。

活动六:我是数学小编辑

活动要求:

1、小报的内容是生活中的数学,自然界中的数学,体现数学的用途(尽量避免出现数学题)。

2、小报统一用a4大小的纸张,手抄报或电子小报(需打印)均可。

3、小报背面务必写清作者的班级、姓名。

参加对象:六年级学生。

活动流程:

1、在全体六年级学生参与的基础上,各班择优推选5―6幅作品参赛,于3月30日前交各校区教导处。

2、各校区组织相关教师认真评选上交的“数学小报”,选出优胜奖和鼓励奖若干名,并选取其中的部分作品制成展板,在校园里进行展示。

活动负责人:

由六年级数学教研组负责。具体负责人:xx等。

五、奖励办法:

集体奖项:优秀组织团队奖(针对教研组、年级组组织活动的情况进行评定)

最佳活动集体奖(针对班级组织活动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学生奖项:

(1)分项目设立单项奖次。

(2)根据各年级现场竞赛得分累计情况评选“数学小博士”“数学小能手”等称号。

小学数学活动计划方案 第2篇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_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45所以够﹚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

4+3-2”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和两部分。

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学生:第二步是7减2,因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减去2,所以是7减2。

2.学习例2。

(l)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数“2”和3相加。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和第二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小学低年级数学活动方案的设计 第3篇

一、操作性活动细化设计

“手是脑的老师。”动作与思维密不可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 发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其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 是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积极活跃的有效方法。在低年级阶段, 操作性活动更是占了绝大部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以及各方面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小组长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 所以教师在设计操作性活动时, 必须更加细化, 促进操作之后的思考, 不让操作活动流于形式, 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与主阵地。

例如:在认识平均分第三课时中, 我是这样设计活动的:

活动:把12枝铅笔平均分。

(1) 你打算怎样分?拿出小棒自己分一分, 并把自己的分法用语言表述出来。

12根小棒, ______, ______。

(2) 组内交流各人的分法, 并把相同的分法写下来。

相同的分法:12根小棒, ______, ______。

12根小棒, ______, ______。

(3) 你能模仿上面用两种说法说说你是如何分的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4) 小组内每人任意说出一种分法, 让你的同伴摆一摆。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先自己随便分, 再组内交流的方式, 把平均分的两种表示法都总结出来了。再通过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又进行了巩固, 最后再来一个小检测, 在考验同伴的同时自己也深化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二、巩固性练习游戏化设计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易于疲劳, 精力容易分散, 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更不感兴趣, 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 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 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生探究完9的乘法口诀后, 我安排了这样的活动:

(1) 手指活动操:伸出两手, 从左到右, 按1到10的顺序排列, 算一位数乘9, 只要弯曲起相应的手指, 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目就是积十位上的数, 右面的手指数是积个位上的数。例如:计算3×9, 就弯起左手左起第3个手指, 左面的2个手指表示20, 右面的7个手指表示7, 所以3×9的积是27。不信, 你试试。

(2) 组内对口令:二九 () 五九 () 八九 () ……

(3) 口令接力赛:小组内开火车背诵9的口诀, 比一比哪组速度最快!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创造和设计新颖有趣的游戏与竞赛活动, 如找朋友、夺红旗、浇开数学花、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等游戏, 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 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映快, 在“玩”、“乐”中获取知识, 增长智慧。

三、有思考性的题目坡度化设计

有思考难度的题目我们应当精心设计坡度性的活动过程, 让学生沿着教师预设好的台阶一步步地深入, 让学生既不会觉得题目高不可攀又不会觉得毫无挑战, 等到学生完成了一个个小问题之后, 却发现得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结论, 感受到数学的奇妙, 激发起练习的兴趣, 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如二年级上册第84页的第7题, 我是这样设计的:

(1) 独立算出答案。

(2) 思考一下:这组题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先写下来, 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我发现____________。

(3) 如果把这组题目继续编下去, 你能编一编吗?请先写在题目的后面, 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如何编的。

(4) 全班交流。

在这个活动过后, 学生都能编出几个连续单数相加的题目, 并利用类推很快得到答案, 但对于上下两道题目之间的联系却没有体会到。于是我引导学生再仔细研究上下两道题目之间的联系, 在稍一点拨之后, 学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答1+3+5+7+9+11+13+15+17= () , 5秒钟后, 学生都兴奋地叫了起来:“是81”再一追问是如何算的, 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说;“9个单数, 九九八十一”下课铃声响了, 同学们还沉浸对美妙的数学的深深回味中!

四、数学语言模式化设计

小学数学活动计划方案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苏教版小学教材

一、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

1.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定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活动,经历和感悟数学的基本活动过程,建立数学意识,提升计算能力的首要环节。

2.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推行的教育改革机制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地区也相继实施。积累数学基本活动不仅是小学生必要的数学素养,更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引领数学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变革。教师在苏教版小学教材课堂教学中更是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必要性的体现。

二、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的思维深度不够

通过现场听教师讲苏教版教材数学课程加减乘除发现,学生只是盲目地学习,跟从“老师教,学生学”,背诵记忆这样的模式,尽管学生学到了如何计算加减乘除,但是学习加减乘除的意义并不知道。像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仅仅因为活动而活动,对于活动的本质并无深刻的了解。对此,要求教师要从本质出发,提升小学生的思维深度,加强理解活动的思维能力。

2.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认知意识模糊

对于苏教版教材中分数的乘法及图形面积的算法,课堂教学比较得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经验依靠传统的承袭模式是不够的。教师要亲身经历,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的认知意识,明确了解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的意义,真正有效地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三、促进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1.增进情感交流,提升思维深度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阶段,接触不同的实物就会有不同的思想。每个学生看待问题的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思考不全面,思维能力欠缺仍是存在的。教师要更深层次地开拓发展小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互相沟通交流,思考问题从多方位出发,但归于一个知识点,从而积累小学生的思维经验,提升思维深度。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找规律》就要求学生互相沟通交流,基于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找出规律性。

2.激发自主学习性,积累操作经验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发挥自我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小学生的自主探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性,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能力欠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情景教学,更应锻炼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进而积累自我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苏教版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中《圆柱与圆锥》,教材首先给予小学生充分的探讨时间,探讨哪些事物属于圆柱形及圆锥形,进而动手操作如何做成一个圆柱形或圆锥形,联系上册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体积的知识,进而继续探讨如何计算圆柱与圆锥形的体积。通过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的操作经验。

3.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实践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计算能力是学生必会的基本技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小学生接触到的事物提供了空间概念,但并非真正的“数学”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对此,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把握学生认识事物的起点,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联系起来,使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积累小学生的基本实践经验。

如,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的《分一分》课程,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放在不同的位置,抓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将同一事物进行归类,并将数量联系起来,进而轻而易举地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小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是学生进行有力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教师要注重积累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基本活动的意识,保证小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真正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武捷.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吴晓华,管建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基于六年级期末测试结果的抽测分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5(05).

小学数学比赛活动方案 第5篇

口算是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综合的思维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特开展此次口算比赛活动。

二、比赛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的组织、练习和实施,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扎实的口算基本功,从而落实课标所提出的“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学生的风采,对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比赛内容:

一年级出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二年级出100以内的`口算与计算相结合,加减法口算和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和口算。

四、实施办法和时间安排

1、参赛对象:一、二年级学生。

2、时间安排:一、二年级第十四周各班教师随堂考试。

3、比赛地点:本班教室

4、完卷时间:一节课(40分钟)

5、命题老师:一年级:于玲玉二年级:徐丹

6、奖项:各班级从高分到低分评出一、二、三等奖。采取分班级提取名次(其中第一名为一等奖,共1名,第二名为二等奖,共2名,第三为三等奖,共3名。

7、奖励方法:

一、二年级:一等奖:奖状、铅笔2支

二等奖:奖状、铅笔1支三等奖:奖状、作业本1本

8、监考:(一年级)xx(二年级)xx;

小学数学比赛活动方案 第6篇

为进一步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学科能力,检测学生数学计算学习情况,极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准确、快速、科学、灵活”地进行计算。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巩固学生的基本计算方法,提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平时作业时细心计算的习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决定举行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赛活动。

二、比赛时间和地点:

第十四周周四(12月3日)下午1:30在一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

三、参加人员:以班为单位,1—6年级每班选4名学生参加。

四、比赛内容:各年级本学期已学过的简单计算题,形式可以是口算、笔算、脱式计算、解方程。

五、比赛办法:各年级分年级组统一印发试卷,统一进行比赛,考试时间一至六年级统一为十五分钟,当天未参与者,取消比赛资格。比赛结束后由下面的老师统一批改。

监考、改卷老师: 一年级:巢 芸 二年级:姚凯莉

三年级:陈珊珊 四年级:郑桃英

五年级:方雁雯 六年级:施金枝

六、奖励办法:

小学数学比赛活动方案 第7篇

一、参赛对象

小学3-6年级数学教师

二、评委

黄长枧、廖武林、曾志勇、黄泽勇、石廖明、聂慧蓉

三、比赛时间安排

1、比赛时间:20xx年9月27日9月28日;

2、比赛顺序抽签时间:20xx年9月25日晚开会后;

3、抽签地点:阅览室

四、参赛内容与要求

1、参赛课题依据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级的有关内容自行选择。每堂课40分钟,教学应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2、教学竞赛中教师必须运用《同步教学实践训练》配套资料进行教和学,可适当运用课件、光盘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3、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等特点。

4、参赛教师上课前将电子教案交教务处(排版为A4纸、标题为三号字体,正文小四号宋体,行距为28磅,边距上2、下2、左2.6、右2.3)

五、评分评奖

由评委对选手进行量化评分(评分标准见评委评分表),依据评分结果分别评出一等奖一名,奖金50元。二等奖两名,奖金30元;

三等奖若干,奖金20元。

永春中心学校教务处

小学数学活动计划方案 第8篇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所谓情境教学, 就是指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毋庸置疑, 创设有效的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情境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备课时,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 对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问题了然于胸;同时对于学生的学情进行细致了解, 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 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 学生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等等, 都要尽量掌握, 以便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教师创设情境要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 他们的情况也是千变万化的,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比如,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 情境创设要带有趣味化、游戏化的特点, 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动手、思考。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情境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看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去思考, 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 保持学生的思维热情

动手操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之一, 教师或者自己动手操作, 或是和学生一起合作, 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 一步步逐级递进, 逐渐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动手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思考, 在持久的注意中完成实践操作, 不仅使学生的思维热情得到了很好的保持, 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 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画一个三角形, 用量角器去量三个角的度数, 学生可以向教师报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 让教师猜剩下一个角的度数。不管是什么样的三角形, 也不管教师有没有看到, 只要学生报出两个角的度数, 教师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剩下一个角的度数, 这让学生很惊奇, 对教师“怎么知道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迫切想知道其中的玄机。在这样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主动去思考原因, 很快就能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这样不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是大有益处的。

三、合理想象,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翅膀, 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 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摒弃刻板僵化的教育思想,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充分的想象, 让学生的想象力自由地飞翔, 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 在学习“数学图形”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果平行四边形分别向左右两边倾斜, 什么情况下会变成长方形 (正方形) ?由此, 学生可以从中看出这些图形之间有哪些联系与区别?根据这些是否能够总结出相关的规律?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的思维被启发了, 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 形象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四、通过“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好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就是同一个题目有多种不同的解法, 或同一个题目进行不同的变换,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探索状态, 心理上是愉悦的、主动的、积极的, 学习兴趣很高。教师通过“一题多解”, 一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开阔学生视野, 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让学生思维发散开来, 减弱思维定势的影响,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课本习题的训练, 而是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 对习题进行再加工, 以设计出更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 实现学生知识的重新组合与运用, 这样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且更加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发散性。

五、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媒体教学能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表述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让小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可以将知识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出来,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于概念与定理的掌握与理解。比如, 学习图形的平移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平移过程, 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览无余, 学生不仅保持了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也形成了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相关的数学知识, 而且要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渗透, 要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能力, 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彩丹.小学数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方案探析.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6) .

[2]张爱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研究.新课程学习·下, 2014 (5) .

[3]李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渗透.祖国:建设版, 2013 (1) .

[4]陈冬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学生之友:学生版, 2012 (11) .

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生活化 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47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计算数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下面是我对一些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总结。

一、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有一部分小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甚至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反感厌恶。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不排斥数学,喜欢上数学尤为重要。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一堂好的数学课首先是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其次是学生与教师的互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倡用比较活泼的上课方式来进行授课,在课堂中基本采取“讲课——讨论——活动——总结考查”的流程。课堂的前半部分我会先通过讲课的方式把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教授与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使学生之间有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运算后安排一个课堂小活动。如: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运算抢答,抢答成功且答案正确的小组加一分,抢答成功但答案错误的扣一分,在一定时间内得分最高的小组为冠军。通过诸如此类的小游戏、小活动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既掌握了数学的运算方法又得到了游戏给他们所带来的快乐。一堂活泼有趣的数学课的成功就在于能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让学生知道学习计算数学是有用的,有实际的运用意义的。让学生善于运用数学,敢于运用数学,主动学习数学也属于我们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在简单的计算数学中大部分数学知识完全可以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而如何运用呢?这就要靠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启发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把那些枯燥乏味的数字与计算公式运用到实际的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且是不可或缺的,进而使数学生活化。例如:李刚的妈妈今天一共买了50元水果,苹果10元一斤,梨5元一斤,苹果一共买了两斤,问李刚妈妈买了多少斤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常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学生就应该知道10乘2得20,再用50减20得30,然后用30除以5得6,所以李刚妈妈买了6斤梨。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指导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和数学运用的主动性,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数学,自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三、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举一反三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公式背得很熟,书本上的例题基本会做,但是为什么成绩不好,而且一遇到新的题目就不会做了呢?问题就出在不会举一反三上。“举一反三”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引导,长期形成的一种个性化学习习惯和性格。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教学形式单一、目的直接、结论唯一,就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发展,而被禁锢。导致学生做题而不会运用的结果。逻辑思维的培养应该是具有连贯性的。例如:在课堂上我教学了“25+25=50”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25+25=50,请大家结合所学的,看看还能列出哪些算式结果是50的。”结果令我很欣慰,答案几乎都不相同。有些学生给出了10+10+10+10+10=50的答案,有些学生给出了20+20+10=50的答案,有些甚至给出了更加烦琐的答案。我觉得这和我长期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训练有关的。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有些题目可能答案是唯一的,但是做法千变万化,不尽相同,只要想到就去做,不要害怕错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要在教学中贯穿一系列知识点。我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勇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本身的知识积累和不断在形成的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给学生的思维能够拥有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日常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给予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思维环境,使学生爱上数学,主动学数学;让学生更加积极、乐观、自信,在学习中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

小学数学节活动方案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为营造校园数学学习氛围,弘扬数学文化,激发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方面创新能力。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的舞台,在校园里形成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魅力,发现数学的无尽乐趣与无穷奥妙,进而产生一个良性循环,服务与提高自己数学的学习。

二、活动事项

活动主题:传播数学文化,展现数学魅力 活动口号:我动手,我思考,我快乐 活动时间:2016年X月X日-X月X日 1.X月X日升旗仪式数学节活动开幕式

2.X月X日活动小结(发活动中一些奖品,数学组全体老师负责)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去获取和发现新的知识。

2、促进教师思考与实践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与活动该如何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活动的数学内涵,如何在培养数学能力及素养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地展示数学才能,体验数学价值。

三、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xxx 组员:xxxxxx、各年级数学教研组长

四、活动对象: 1--6年级全体学生,全体数学老师

五、活动形式与具体安排: 学生活动:

(一)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评比(第四周)负责人:xxxx 参加对象:三--六年级

1、手抄报:以“传播数学文化展现数学魅力”为主题,要求规范、整洁、美观,做出个性。比赛统一用8开的纸张,右下角写明姓名、班级、指导师。手抄报内容可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人名句、数学名题、数学趣题(符合本年级孩子思维水平)„„。

2、数学日记:必须是学生自己写的,内容最好是写所学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目的让学习充分感知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以上两项都是先在每个班级进行评比,然后选出3份优秀作品参加校级评比。(数学日记用统一稿纸书写)注:作品上交到教研组长处,年级组的数学老师一起评选出一 二 三等奖。

(二)100题口算无错比赛(第五周)负责人:负责人:xxxx 参加对象:

一、二年级

小学数学竞赛活动方案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钻研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思维和良好品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校决定在2012年12月举行数学竞赛活动。

二、活动目的通过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实践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使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竞赛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收集一些参考依据。

三、参赛对象

三至六年级每班选派7名学生参加竞赛。

四、竞赛时间和地点

1.竞赛时间:2012年12月20日星期四下午第一节

2.竞赛地点:五年级教室、四年级教室

五、竞赛形式

笔试,40分钟内完成一张竞赛试卷。

六、竞赛标准

根据卷面分数评出各类奖项。

七、奖项设置

按年级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数学教研组

小学数学游戏活动方案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在彰显数学学科本质的同时,让数学变得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能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怒哀乐、触摸到数学思维跳动的脉搏、品尝到因思考而生动鲜活的滋味、感受到数学在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强大力量,改变数学严谨、抽象、枯燥的形象,让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进一步突出小学数学的个性特征。

二、活动时间: 2014年11月3日—11月7日

三、活动的组织及地点:一楼多媒体教室

四、活动细则

(一)3----6年级

用指头做九九运算

游戏准备:

必须记住九九运算的前五个(即记住到五五得二十五),然后使用指头即可进行简单的计算。如果掌握了这个方法,也许小学生就不用全部记住九九运算了。

游戏举例:

我们求一下7×9,为了用手指表示7,用一只手伸出两个指头,另一只手伸出全部指头。此时,全部手指头伸出来的那只手不用,只留下伸出两个指头的那只手。9也像右图那样只留下伸出四只手指的那只手,这样一来,伸出的手指头的总数是2+4=6,这就是十位数,个位数就是弯曲着的手指(3和1)相乘得到的数,所以十位数就是6,个位数就是3,结果就是63。

5×7时,因为十位数是2,个位数是5×3=15,所以回答就是20+15=35。

(一)1----2年级

报数小游戏

游戏规则:

由八个或十个人拉成圆圈,然后主持人下口令开始后开始转圈,主持人报数字,然后根据报数决定由几个人抱在一块。由一、二年级学生来完成游戏。

数学教研组

关于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方案研究 第13篇

1. 因材施教的内容

因材施教理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孔子提出的:从实际出发。经过时间的积累和不同教育家的总结探讨, 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对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整体课程的进程为主, 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跟上课程的教学速度, 这样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因素, 小学数学课程因为是一门开发学生逻辑思维和培养发散思维的课程, 学生思维存在必然的不同, 造成了每一位学生的水平都不一致。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依照具体情况来实施教学方案的改革, 以实现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2. 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的问题

(1) 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每一位学生因为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性格等特征存在显著化的差异, 使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不能统一协调地跟上整体的教学步骤, 学生普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在相应的范围内有所提升。而每个同学进步的速度不可能完全以一致。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依据每个学生自身存在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解决办法,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向上不断进步“攀登”。

(2) 教学方法不完善。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主要是从实际出发, 解决相应的问题产生的, 在具体的课程运用中, 没有一套健全的教学方法来具体实施。有理论而没有落到课程操作环节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方法的具体实施, 将直接反映因材施教这种新模式教学对学生教育的结果。如何在理论指导的前提下, 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是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小学数学实行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

(1) 实行小学数学课程的分层教学。小学数学课程是整个数学科目的基础, 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通过对每位学生的深入了解, 总结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化特性, 结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将课程进行合理的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相应的学习任务。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做好基础的分层工作。通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的引导, 使学生能跟上整体学习的进程。教育教学的方法总是多种多样的, 而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方法。只有通过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爱好。

(2) 实现小学数学学习分层练习。小学数学是一门由很多练习组成的课程, 它在于让学生把教材中的理论公式运用到实际的习题中, 通过模仿和套用的方式掌握新公式的运用。怎样充分利用这个环节, 以此来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 就需要教师作深入思考, 将练习题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学习力比较强的学生适当增加习题的难度, 而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则做一些基本的公式套用练习来熟记理论公式。

(3) 依照不同人群进行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 因为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关注这方面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我信心的建立和对自我的评价的完善, 有利于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需要正确面对学生的差异化现象, 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划分,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成绩和学习能力。小学数学课程的特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只有充分地运用这个理念, 一切从实际出发, 做到因材施教, 才能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达娃仓决.小学数学因材施教之我见[J].学周刊, 2012 (7) .

小学数学活动计划方案 第14篇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趣味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活动目的: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鸡兔同笼”问题,并构建方程组解决两个或多个未知量的问题,

体会算术方法和方程(方程组)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建型意识。

探究方案:

方案一:用列举法(列表法),分组制作表格,列举出各种可能情况,找出符合条件的一组。

方案二:假设法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假设全是兔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方案三:方程(方程组)法

让学生建立方程模型,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这个问题。体现建模思想。

探究活动

活动一: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人,每组制作一个统计表, 分组讨论列举出各种方案,并在表中记录。

x

方案(二) 若鸡的只数为1,根据腿的总数是94,得兔的只数为23,则 头的数总是24,不符合题意;若鸡的只数为2,根据腿的总数是94,得兔的只数为 ,则 头的数总是 ,不符合题意;...一直找到符合条件的那一组值。

当然还可以从兔的只数的角度讨论制作表格进行列举。

活动小结:

用列举法(列表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虽然比较繁琐,工作量比较大,但是从长远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分类思想,也为后面学习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和概率等知识奠定基础。

活动二: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内都准备了若干个鸡、兔玩具模型(学生自备,数量足够组内使用),

1.取出几只鸡和兔,数出头、腿总数少多少和鸡、兔数目,假设全是鸡的话,把取出的兔子全部换成鸡,数出头、腿总数少多少和鸡、兔数目,前后两种情况进行比较;探究出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式。再假设全是兔的话,把取出的鸡全换成兔,试一试。

2.让取出的每一只鸡都用一条腿站着,而每一只兔子都用其(两条)后腿站着,观察这时笼子里的兔就比鸡的脚数只多1,探讨分析得出而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问题得以解决。

活动小结:

通过活动不难发现题目中存在这样两个等量关系式:

鸡的只数 + 兔的只数 =头的总数...

鸡的只数×2 + 兔的只数×4 =腿的总数...

若假设全是鸡的话,就相当于将式子-×2得:兔的只数= (腿的总数-头的总数×2);若假设全是鸡的话,就相当于将式子×4-得:鸡的只数= (头的总数×4-腿的总数);若采用“抬脚法”,就相当于将式子÷2-得:兔的只数= 腿的总数-头的总数;这样结论的得出即锻炼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为学生后面学习等式的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好铺垫。同时学生也能理解小学算术方法的合理性,把算术方法与方程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活动三:

分组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方法1.我们可以采用列方程的办法:设其中的一个量为未知数,另一个数也用含有这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设兔子的数量为x只,鸡的数量为(35-x)只,那么这可以列出方程

2x+4(35-x)=94,解这个方程得x=12;即兔子有12只,鸡有23只。

方法2.我们也可以采用列方程组的办法: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目中两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

设笼中有 只鸡和 只兔,这样可得方程组:

(1)×2得: (3)

(2)-(3)得:

所以

把 代入(1)得

于是得到方程组的解:

活动小结:

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像“鸡兔同笼”这样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既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时,关键是根据条件反映全题题意的两个等量关系式.即可列出方程组解决问题.

活动四:

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分组讨论并设计出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且用能指出问题中什么量相当于“兔”,什么量相当于“鸡”。

下面是节选学生设计出来的问题:

1.男孩子带的帽子是蓝色的,女孩子带的帽子是粉色的。在男孩子看来,天蓝色的与粉红色的一样,;在女孩子看来,天蓝色的比粉红色的多一倍,男孩女孩各有几人?

2.一些2分和5分的硬币,共值2.99元,其中2分硬币个数是5分硬币个数的4倍,问5分硬币有多少个

3.从甲地至乙地全长45千米,有上坡路,平路,下坡路.王军上坡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平路上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从甲地到乙地,李强行走了10小时;从乙地到甲地,李强行走了11小时.问从甲地到乙地,各种路段分别是多少千米 ?

4.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

5.甲茶叶每千克132元,乙茶叶每千克96元,共买这两种茶叶12千克.甲茶叶所花的钱比乙茶叶所花钱少354元。问每种茶叶各买多少千克?

6.甲,乙两地相距12千米.小张从甲地到乙地,在停留半小时后,又从乙地返回甲地,小王从乙地到甲地,在甲地停留40分钟后,又从甲地返回乙地。已知两人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经过4小时后,他们在返回的途中相遇.如果小张速度比小王速度每小时多走1.5千米,求两人的速度?

7.某学校有12间宿舍,住着80个学生。宿舍的大小有A,B,C三种型号:A型号的每间住8个学生,B型号每间住7个学生,C型号每间住5人.B型号其中不大不小的宿舍最多,问这样的宿舍有几间 ?

8.某车间有28名工人,生产一种螺栓和螺母,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要求一个螺栓配两个螺母,应分配多少人生产螺栓,多少人生产螺母,才能使螺栓与螺母恰好配套.

活动小结:

上一篇:三星酒店设计标准下一篇:晋城煤业集团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