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古代历史

2024-07-08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精选6篇)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 第1篇

2013初一历史上册期末检测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我国境内发现的下列远古人类按其生活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应是()

①北京人②陕西半坡人③浙江河姆渡人④云南元谋人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

2、有一项伟大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并且2000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该工程建造于()

A.战国时期B.秦朝C.隋朝D.明朝

3、下面是秦汉时期有关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B.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C.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开辟了丝绸之路

D.西汉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传说时代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群众同甘共苦,治理洪水的英雄是()

A.尧B.舜C.禹D.启

5.下列表述适合于华佗的是()

①最早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②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③制成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④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③

6.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班超出使西域相距()

年B.210年C.211年D.212年

7.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周武王率兵打败商朝军队是在()

A.阪泉B.逐鹿C.牧野D.巨鹿

8.右图所示文物证明了我国哪个地区的商朝文明也有很高成就()

A.黄河流域B.珠江三角洲C.成都平原D.东北平原

9.下列哪种主张是韩非子的思想

政于民B.实行“法治”

C.“道法自然”D.“兼爱”

10.舞蹈《千手观音》获得2005年CCTV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比一等奖和特别大奖。A.施仁A.209

你是否知道“普度众生”、“功德无量”这些词汇跟哪个宗教有关?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道教D.佛教

11.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首名篇《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所述的“南朝”四个朝代更迭发展的顺序为:

A.宋、齐、梁、陈 B.宋、梁、齐、陈 C.齐、宋、梁、陈 D.宋、陈、齐、梁

12.下列货币中,哪一种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

ABCD

13.东汉时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A.张仲景B.华佗C.黄帝D.蔡伦

14.《九章算术》成书于:

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

15.我国古代文化名人辈出,成就斐然,以下著作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A.《史记》——司马迁 B.《齐民要术》——贾思勰

C.《资治通鉴》——郦道元 D.《天工开物》——宋应星

16.城濮大战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晋文公

17.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A.司母戊鼎B.马王堆帛画C.秦兵马俑D.湖北随州编钟

18、导致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A.镐京“国人暴动”B.西北犬戎进攻西周C.商周牧野大战D.盘庚迁都到殷

19.南京是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定都南京的是()

①曹魏②西晋③东晋④吴⑤北魏 ⑥南朝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

20.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名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21.下列关于东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取得的重大成果,正确的是()

A.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B.出现了书法大家王羲之

C.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人物传神,很有个性,被后世称为“画圣”

D.石窟艺术得到很大发展,为世界所瞩目

22.曹操亲历的两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前后相隔()

A.6年B.8年C.10年D.20年

23.按下面的性质分类,司马睿应归哪一类()

A.陈胜、吴广B.司马炎、刘裕C.司马迁、王羲之D.张衡、祖冲之

24.东晋比西晋存在的时间长()

A.53年B.51年C.50年D.103年

25.1976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这是为了纪念祖冲之在哪一方面的贡献?

A.在圆周率方面的贡献

C.写成,《齐民要术》

B.发现了月食的原因 D.写成《水经注》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26.禹死后,__________继承父位,从而__________制代替了禅让制。

27.春秋末年,江南的_____国和______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攻破楚的都城郢。

28.___________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9.阅读下列材料(淝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

材料1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九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我们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2京兆尹(官名)慕容垂(人名,鲜卑人)对苻坚说:“弱小被强大合并,这是很自然的事,陛下威震海外,雄兵百万,小小的东晋,竟敢违抗你的命令,怎能让它存在!”

材料3苻融(人名,前秦贵族)说:“群臣说不可伐晋,都是忠臣,因为鲜卑、羌都把我们当作仇敌,经常找机会报复,现在轻易讨伐东晋,我害怕不仅讨伐不成而且后患无穷。”

材料4375年,王猛病危时,曾认为东晋无隙可乘,建议苻坚不宜攻晋。

请回答:

(1)以上四则材料,你认为谁分析的比较正确?为什么?

(2)结合上述材料及平时所学知识,分析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

30.古代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经过张骞等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都传到了西方。——摘自丝博网

(1)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后来被称做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它的开辟有什么积极影响?(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的路线?(3分)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摘自《魏书》

(3)民族大融合,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材料二中的“诏”是谁下达的?(1分)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

(4)英国哲学家培根对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传入欧洲曾经这样评价“它们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简述指南针传入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方今天下大势,只有变法才能强国。就政事而论,秦国变法大要有四:

一、奖励农耕以富国;

二、激赏军功以强军;

三、统一治权以理政;

四、移风易俗以正民。”

材料二:“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西汉)贾谊

材料三:“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中的这种认识,秦国实行了哪场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⑵为巩固统治,汉武帝采取的哪项措施较好地体现了材料二的观点?此外,他在思想文化方面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⑶材料三所说的这种情况与哪次改革有关?材料中鲜卑族“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指的是什么?试列举本次改革使鲜卑族得到“永生”的措施两例。(6分)

⑷材料一、三中的两次改革性质是否相同?(1分)

32.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南朝 《宋书》

请回答: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2分)

(3)从江南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发的展有何启示?(4分)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 第2篇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有一个特点,就是较旧版注重民族关系史问题。新教材运用丰富 的史料,采用图文并茂,小字描述,黑体字突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叙述了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讴 歌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颇利于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

根据一段时间的教学体会,我将新教材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几条:

一、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 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 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 贡献。秦灭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 和越人杂居。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经营,秦朝疆域扩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郡,人口 达2千万。

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正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

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经三国到西晋,人数已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 ,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淡薄。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 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魏孝文帝是我 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 族融合。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唐朝加强了与边 疆各族的联系。回纥、粟末M@①Hé@②、南诏等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经济上与唐往来密切,文化上互 相交流。吐蕃与唐通婚,基本上保持了亲戚关系。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 政治军事权力,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起了重大作用。

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分别实现局部统一。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和民族的融合。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当时许多汉人到边疆,其中有些人便逐渐融合到当地的 少数民族中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 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与汉族没有太大区别,而被元朝统治者列入第三等级视为汉人了。特别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以来迁入我国的波斯、阿拉伯人,同汉族、畏吾儿族、蒙古族长期杂处通婚,已逐渐融为一 体,元代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清初康熙帝统治时期,消灭了吴三桂等西南割据势力 ,平定了准噶尔等部贵族的叛乱,粉碎了沙俄对我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抵御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在清朝幅员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壮、回、藏、苗、满州、蒙等 50多个民族,这种大一统局面加强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现代中 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高度评价对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人物

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广大人民赞成团结和统一,反对分裂和战争,对于为民族团结 作出贡献的人物,新编历史教科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汉朝时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 友好关系。课本用竖排黑体字印了双方约定的内容,说明呼韩邪单于是匈奴族杰出的政治家。他又向汉朝提出 和亲请求,昭君出塞,进一步加强了汉匈之间的团结,发展了汉匈之间友好合作的关系。课本的两段小字、一 幅插图、一段竖排黑体字“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来肯定和赞扬昭君出 塞的重大意义。

关于张骞出西域,课本有一段小字叙述了他第一次出使的经历,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张骞忠于祖国、百折不 挠的优良品质和开拓精神,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第二次出使促进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友 好关系,推动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是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他在西域活动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 密切了。课本的二段小字和插图形象地表现了班超经营西域的机智、勇敢。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课本用竖排黑体字印了他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 之如一。”因此李世民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称他为“天可汗”。他答应了吐蕃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文 成公主入吐蕃时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汉藏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唐蕃第二次通婚 ,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使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课本用竖排黑体字印了尺带珠丹的上书,说明唐 与吐蕃的关系更加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俺答汗是蒙古鞑靼部的一位杰出的首领,多次主动向明朝提出互市要求,几经曲折,最后终于获得成功。 明朝封他为顺义王,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俺答汗和夫人三娘子修建呼和浩特城,成为蒙古地区和内地贸 易的商业城市。课本以二段小字叙述俺答汗为促进蒙汉和好所作的努力,蒙汉互市的热闹情意。并配有俺答汗 和三娘子亲临互市市场载歌载舞的插图,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俺答汗最主要的功绩。

清朝时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长途跋涉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课本以三 段小字并配以插图描述了渥巴锡粉碎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种种困难,完成东返祖国的壮举,以及回来后 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妥善安置的情景,指出渥巴锡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充分肯定各少数民族在缔造伟大祖国中所作出的贡献

新版历史教科书首先肯定一些少数民族在开发边疆、统一边疆地区方面作出了贡献。如匈奴这个民族在两 汉时期已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重要的成员。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在公元前2即单于位,励精图治,第 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的统治进入了极盛时期。课本的两段小字和《冒顿鸣镝射马图》具体叙述了冒顿 励精图治的情况,这时匈奴的畜牧业和冶铸业都发展起来,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

突厥、回纥、m@①hé

@②、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境的开发作出过重大的贡 献。松赞干布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青藏高原。他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受唐文化的影 响,他创造了吐蕃文字,制定了官制、兵制和法律,推动了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

同北宋并立的辽和西夏是契丹和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这两个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任用汉族文人韩延@③等, 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文化。9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辽极盛时的版图,北至色楞格河流域,南 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西至阿尔泰山以西,东临大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将北方如此辽阔的地 区统一在一个政权管辖之下,辽是第一次。在辽代、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这对以后金、元 、清各朝都有深远的影响。金灭辽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来到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政权,史称西辽。西辽疆 域广阔,存在了80多年,它在开发我国新疆地区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

辽宋夏金时期,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回鹘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西州回鹘、黑汗王朝和白族在西南地 区建立的大理。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在西州回鹘统治下的高 昌地区,畜牧业很发达,农业和手工业也在发展,与辽、北宋的贸易往来频繁。黑汗王朝包括今新疆部分地区 和中亚广大地区,他们自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西亚国家也承认他们的王朝是中国的王朝。黑汗王朝与辽、宋 、高昌等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理以洱海为中心,管辖着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大理的畜牧业和农业、手 工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与宋朝关系友好。

12世纪时,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民族――蒙古族与邻近各族加强了经济联系,通过贸易从中原地区 获取了大量绢帛和铁器。铁器的大量输入促进了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由于生产的发展,蒙古已处在奴隶制 社会阶段,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经过多年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忽必烈进而灭了 南宋,建立起统一的元朝,结果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清朝的建立与元朝有相似之处,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王朝。女真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来 源于唐时的黑水m@①hé@②,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地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明 朝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极即位后,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 产和改进手工业技术,军事上笼络联合蒙古各部,政治上注意选择人才,改革机构。完成了东北地区的统一, 为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以上所述的少数民族的一些杰出首领,如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是他们本民族的英雄,但是 他们不仅为本民族的统一,而且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其次,少数民族创造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文化成果,通过种种渠道传入中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 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文化处于先进地位,但各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文化交流总是双向 的。如在西汉时期,汉族的先进文化给匈奴很大的影响,同时汉族也向匈奴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随着汉匈关 系的不断密切,骡子这种奇畜逐渐传入中原,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畜力。匈奴的乐器、歌舞传入中原地区,深 受汉族的喜爱。胡茄、bǐng@④鼓等乐器能奏出粗犷、豪放和哀怨、悲凉的曲调。东汉末年流落匈奴的蔡 文姬,在《胡茄十八拍》中写道:“胡茄本自出胡中,bǐng@④鼓喧兮从夜达明”。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 年还“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皇帝)以为武乐,后汉以边给将”(《晋书・乐志》)。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西域的核桃、石榴、葡萄、苜宿、胡豆(蚕豆)、胡麻(芝麻)、 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罗卜等农作物,陆续传入中原。蒲梢、龙文、鱼目、汗血等良马,各种奇禽 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也源源东传,推动了内地农牧业的发展。箜篌、琵琶、胡笛等乐器,多种音乐、 舞蹈、魔术的传入,充实了内地的文化生活。

唐朝时候又从西域传入了莴苣、菠菜等蔬菜新品种。由于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成果,隋唐时期的 音乐、舞蹈风格多样,优美和谐,具有盛世特色。高昌、龟兹等地的音乐传入内地,用原来五言或七言诗句式 的歌词谱入乐曲有较大的困难。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照新兴的乐曲的节拍,填写句子长短参差的歌词,引 起了新的文学形式――词的出现。

四、正确认识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正确评价民族战争中的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战争是国内的民族战争,这个观点在新编历史教科书上是很明确的,如辽宋之间、 宋金之间、宋元之间的激烈战争,不管如何白热化,都属于我国内部的民族间的战争。而不是中华民族抗击外 国侵略的战争。因为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建立的国家,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国。用这个观点来评价历 史人物,对岳飞、文天祥等人就不能笼统地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只能称其为汉族的民族英雄),而戚 继光、郑成功等人则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但是尽管是国内的民族战争,我们仍应分清是非,区别战 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性质。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进入中原时纵兵烧杀掳掠,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大破坏 ,这是落后、野蛮、非正义的,如兀术(完颜宗弼)进入中原和江南时的暴行。而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则是正 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他被害死后,人民怀念他,后人铸了秦桧的铁像,跪在岳飞墓前, 受到万人唾骂。因此岳飞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是汉族人民反抗女真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的英雄,这 是不容置疑的。

对于在民族战争中坚持正义,反抗民族压迫一方的杰出人物,课本是给予很高的评价的。如对于文天祥坚 持抗元,反对民族压迫的不屈精神和崇高气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本用竖排黑字印了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中的最后二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文天 祥爱的是南宋,中华民族内的汉族政权)教育的极好素材。又如对于组织军民英勇抵抗瓦剌军队入侵,使北京 保卫战取得胜利的于谦,课本先以一段小字描述了于谦从小立志救国救民和坚决主张抗战的概况,接着又用竖 排黑体字印了于谦《石灰吟》中的二句“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赞誉了其为国家(指明朝)的 利益而英勇献身的高尚品德和巨大功绩,给予于谦较高的评价。

同样,对于少数民族中反抗中华民族内其他民族压迫的杰出人物,教材也予以肯定。如奋起抗辽的女真族 首领完颜阿骨打;摆脱金的压迫和奴役,统一蒙古族各部的成吉思汗;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取得萨尔浒之战 胜利的努尔哈赤等。

中国古代侦查方法的历史发展 第3篇

一、中国古代侦查方法的发展

1. 侦查方法的萌芽。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 也是世界古代侦查活动的发源地。在中国古代原始氏族社会时, 讯问、访问等侦查方法已经开始萌芽, 只是局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人们的认识能力而以某种其他形式存在着。例如, 在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难以认识世界并且崇拜绝对权威, 因此, 神明裁判是主要的侦查审判方法。伴随着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 即夏王朝的建立, 作为国家机器的侦查活动应运而生。这个时期, 侦查方法大量出现并快速发展,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初创时期粗糙、朴素的特征。我国最早的有关侦查活动的文字记录, 就是关于侦查职能、官员及办案原则, 《尚书·尧典》载:“帝曰:‘皋陶, 蛮夷猾夏, 寇贼奸宄。汝作士, 五刑有服, 五服三就。五流有宅, 五宅三居。’”可见“士”是古代最早的侦查官职 (同时还掌管军事防御职能) , 其主要负责打击“寇贼奸宄”, 即打击各种盗窃犯罪。由此可知, 要完成对犯罪活动的侦查, 再实施审判之职, 并以刑罚加以处罚, 必然已经使用一些侦查方法。而有史料记载的最早使用侦查方法是《左传·哀公元年》载:“使女艾谍浇, 使季杼豷, 遂灭过、戈, 复禹之绩, 祀夏配天, 不失旧物。”这是在夏朝少康时期, 少康派他的儿子———女艾, 去搜集有关“浇”的情报, 打探“浇”的活动情况, 采用了一系列跟踪监视等秘密侦查方法, 这便是中国最早使用侦查方法的文字记录了[1]17。

侦查方法中的侦查技术, 如勘验检查活动, 在周朝就已经出现, 与此有关的最早文字记录《礼记·月令》载:“孟秋之月……命理瞻伤, 察创, 视折, 审断决, 狱讼必端平。”其意为:命令治狱官吏检查受刑后有创伤、折断的囚犯, 判决刑讼, 必须正直公平。这不仅能够证明勘验检查活动的出现, 同时还能反映此时也已经开始的法医检验活动。

2. 侦查方法缓慢发展, 初步形成制度化。

中国古代侦查方法萌芽的时间早, 在逐渐增加的侦查实践活动中, 亟需一整套完备的工作制度以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 也需要相关法律制度对侦查活动进行约束。在这种背景下, 一些侦查方法经过快速发展, 在封建社会初期开始形成制度化。追溯以讯问为代表的侦查方法制度化发展之路, 应以商朝“三审”制度的确立作为起点, 针对重大案件要经过“三审”后方能制刑, 这是在法律程序上对讯问作了规定, 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对讯问活动非常重视, 从开始就希望能在规范和统一的尺度下开展讯问活动。之后的西周时期, 讯问发展达到第一个顶峰, 其中, 以“两造具备, 师听五辞”最为著名。两造具备, 《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即诉讼双方必须同时到场接受讯问。师听五辞, 《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 求民情, 一曰辞听, 二曰色听, 三曰气听, 四曰耳听, 五曰目听。”即以察言观色的方法进行讯问, 从而获取口供。到了秦代, 讯问的成败标准被写入法律规定中, 在秦简《封诊式·治狱》中有关案例的记载可以证实, 同时对讯问的策略方法、讯问步骤、制作讯问笔录以及刑讯逼供都做了进一步的规定。

另一重要侦查方法的勘验检查, 在秦代已经形成一定的制度化。仍然由《封诊式》记载内容可看出, 从勘查的组织机构、具体实施到勘查笔录制作、鉴定书制作, 都有详尽规定, 这时的勘验检查制度已经发展得比较科学, 侦查活动实践按照已有的制度运行并继续完善。此外, 相对先进的勘验检查制度, 带动了法医检验、痕迹检验的快速发展, 为后来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打下坚实基础。

3. 侦查方法制度化进一步完善, 发展高度繁荣。

在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的唐宋时期, 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成就, 侦查方法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古代纠问式诉讼模式下, 讯问成为主要的办案手段, 讯问水平及制度化进程一直居于所有侦查方法前列。在唐宋时期, 对讯问活动的程序、范围等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例如“两步讯问”法, 《唐律疏议·断狱》规定:“诸察狱之官, 先备五听, 又验诸证言, 事状狱似, 犹不首者, 然后拷掠。”“诸应讯囚者, 必先以情, 审察辞理, 反覆参验, 犹未能决, 事须讯问者, 立案同判, 然后拷讯。”即在开展讯问活动时, 分两步完成, 先进行常规性讯问活动, 若不成功, 则进入第二阶段的拷问。此时, 还以汉朝“录囚”制度为基础, 对其进行完善和充实, 形成对侦查活动特有的审查监督制度。刑讯逼供在这一时期也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后世各朝都沿用效仿, 制度的完善使得其开展得较为频繁, 到了宋朝, 滥用情况大为增加, 在制度上便又增加有关滥用刑讯的处罚政策, 以遏制愈演愈烈的刑讯活动。唐朝还第一次提出回避制度———换推制, 《唐六典·刑部》规定:“凡鞠狱管与被鞠狱人有亲属仇嫌者, 皆听更之。”到了宋朝, 王安石变法时实行“按问欲举首减”的制度, 即现在我们所说的坦白从宽。郑克提出“情迹结合”的讯问方法, 是对前人侦查实践与理论系统研究后, 在详细论证口供与物证相互印证的原则下, 提出的以心理学、逻辑学知识运用于讯问的侦查办案思路, 主张口供应与物证相互印证, 讯问要运用逻辑学、心理学的知识等。“情迹结合”的讯问方法是中国古代讯问活动的主要理论之一, 对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34。

勘验检查制度在宋朝发展是最为完备的时期, 在勘验参加人员范围及职责、勘验的程序和顺序、勘验检查笔录格式、尸体检验的范围和步骤等多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定。例如, 《洗冤集录》:“诸尸应验而不验;初复同。或受差过两时不发;遇夜不计, 下条准此;或不亲临视;或不定要害致死之因;或定而不当, 谓以非理死为病死, 因头伤为胁伤之类。各以违制论。即凭验状致罪已出入者, 不在自首觉举之例。其事状难明定而失当者, 杖一百。吏人、行人一等科罪。”这是规定进行实地勘验官吏的职责及要求:要及时赶赴现场, 认真细致进行勘验, 若有违法者, 应承担相应责任。《洗冤集录》载:“凡承牒检验, 须要行凶人随行, 差土著、有家累田产、无过犯节级教头, 部押公人看管。”这是规定在现场验尸时, 要邀请见证人见证验尸过程。唐宋时期在包括现场勘查、痕迹检验、尸体检验等侦查技术的运用上, 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国古代侦查方法发展史上写下最辉煌的篇章。

4. 侦查方法发展停滞不前, 趋于固化。

唐宋之后的明清时期, 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在经历了唐宋高度繁荣发展之后, 侦查方法逐步丧失了先进性, 由发展转为停滞, 进入到自我总结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固守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 使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受到抑制, 侦查方法发展失去原动力, 也随之停滞不前。侦查方法在明清时, 延续唐宋时期的主要制度和方法, 但因为是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时期, 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剧, 统治者对“捶楚之下, 何求不得”的酷刑文化趋之若鹜, 刑讯逼供的盛行严重阻碍了讯问、侦查技术及其他侦查方法向更广阔领域的发展。重视实践经验的传递, 忽视抽象理论的研究, 这一传统限制了中国古代侦查方法向高级形态的发展, 当这条路终于走到经验科学形态的尽头之后, 侦查方法的发展再也难以完成向现代科学过渡的飞跃。

二、中国古代侦查方法的特点

1. 侦查方法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及全面多样性。

中国古代侦查方法的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自夏商时期侦查方法萌芽初始, 一直到清朝, 长达四千多年的时间里, 侦查方法的发展不曾出现中断无继的历史, 这是基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绵延发展, 基于政治、经济、法律的连续发展为前提。这使侦查方法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 独立连贯的逐渐发展, 并且自始至终能够以服务中国古代侦查实践为首要要素。同时, 中国古代侦查方法的发展还具有全面多样性。中国古代, 侦查方法源远流长, 形式极为丰富, 从抓捕、逮捕的强制措施, 到勘查、痕迹检验、尸体检验等侦查技术方法, 从讯问、访问、侦查实验到特情、狱内侦查等秘密侦查措施, 多种侦查方法能够全方面均匀发展, 并且相互影响, 相互推动, 能够形成一套先进地、系统地侦查方法体系。

2. 经验性是中国古代侦查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

侦查方法从诞生之日起, 就是为打击犯罪服务的, 在奴隶制社会时期, 当时的社会状况下, 要求侦查方法必须直接、实用, 因此, 侦查方法多是针对某一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产生的, 人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炼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这就给侦查方法打下经验性的烙印。而中国古代侦查方法发展过程中, 一直缺乏理论性的研究, 闭关锁国的政策又无法就侦查方法与外界进行交流, 历史的局限性和社会条件的制约, 侦查方法始终无法形成理论科学体系。不能站在理论高度对侦查方法进行再认识, 其实践就只能停留在前人的经验总结, 一直以来, 侦查方法的传递与发展就处于经验传授与个案研究的层面。

3. 侦查方法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中国古代, 侦查机构一直没有从军事机构中分离出来, 侦查职能依附于行政、军事职能而存在。这种状况使中国古代侦查方法也深受其影响, 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有一些侦查方法由军事策略转变而来, 甚至还有一些被直接移植运用于侦查活动中, 在我们今天的侦查方法中, 也仍然能够找到军事策略的一些影子。自有记录的夏朝的皋陶, 其职能就是集军事、侦查于一身, 所用的是军事策略还是侦查方法, 是无法进行严格的区分。春秋战国时期的“告奸”制度, 便是直接将军事策略运用于侦查实践, 可视为今天的秘密侦查方法的源头[3]46。此外, 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中国始终战火不断, 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统治者必须依靠军事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 因此数千年来侦查方法一直受军事策略的影响和强化。

中国古代侦查方法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中国古代侦查方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政策, 使得侦查方法的发展给世界各国经验和启示, 但却从未接受外来积极影响, 不鼓励人们的创造性、探索性思维, 忽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 这就切断了侦查方法发展科学化之路, 没有自然科学支撑的侦查方法, 根本无法完成科学化发展, 也是以后迅速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任惠华.中国侦查史 (古近代部分) [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2]马洪根.中国侦查史[M].群众出版社, 2007.

凝固的历史——中国古代石刻 第4篇

石器——人类对石头的最早利用

位于中国河北省井陉县的于家村,被称为石头村。这里俨然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石板路,石房子,石拴马桩,还有石磨、石井、石水槽等,至今石水槽仍是村民们洗衣服的地方。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板街道3700多米,石井窖池1000多个,石碑200多块。可以说于家村人利用了石头,石头又打造了于家村人(图1)。

其实,利用石头并非于家村人的专利,因为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石头曾被早期的人类打制成为重要的工具。人类从距今100万年前开始使用石器,一直延续到距今4000年前。直到铜矿石被发现和利用,青铜器才逐渐取代了石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对石头的兴趣不但没有减弱,相反,人类在石头上雕刻图案和文字,这些石刻石雕被保存了下来,成为破译古代人们追寻梦想的重要依据。

石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岩画,古代的人们在岩石上绘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石雕。在四川省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动物和人形的石雕,据考证可能是用来祭祀的,这表明古老的原始先民们已经赋予了石头超出实用工具的意义。 古代的人们借助坚硬的石头保存住了曾经的所思所为,形成了独特的石刻石雕艺术。

到了西汉时期,一些王公开山为陵,如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墓就是在天然山体上开凿出两个巨大的洞穴,作为死后的居所。到了唐代,有些贵族突发奇想,为自己做起了石头棺材。这些石棺完全采取歇山顶式的唐代建筑形式,两边有高翘的鸱吻,窗子、斗拱、瓦当等都刻画得非常精美。有一位名叫李寿的贵族,他的石棺用8块厚石板和8根倚柱构成,外壁上浮雕着文武卫士、侍从和神仙,内壁上刻有乐舞、侍从人物和12生肖等,雕刻工艺精到,形象生动活泼,成为我国石雕的代表作(图2)。

石碑——无处不在的石刻形式

我国古代的人们给石头赋予的另一种意义就是无处不在的石碑,它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石刻形式。

我国石碑的起源和丧葬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石头上刻死者的名字和生平,立在坟墓前,于是墓碑就产生了。墓碑在汉代最为流行,因为汉代实行厚葬,王公贵族们甚至每年要拿出个人经济收入的1/3用于修建墓葬,“树碑立传”这一成语就起源于那个奢靡之风盛行的时代。汉代以后的统治者严禁铺张浪费,不允许在坟前树碑。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就把大石碑变成小石碑,放进墓室里。变通的结果是出现了“墓志”,墓志上写的是墓主人的功绩和生平,这些文字就叫“墓志铭”。

不管留在石碑上的文字开始是出于何种目的,但它却在无意中为后人记录下了某一段历史。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国建立于公元11世纪,西夏民族根据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后来西夏王国消亡,西夏文字也就成为死文字,西夏王国也因此被罩上了神秘的面纱。幸亏有一块完整的西夏文字石碑被保存了下来。发现这块石碑还有一段颇有意思的故事:今天甘肃武威一带曾是西夏王国的领地,清朝时有一位学者来到武威大云寺游览,发现寺院里有一座碑亭被砖块封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僧人告诉他,那里面藏着一块不吉利的石碑,一旦出世就会带来灾难。在这位学者的再三要求下,砖块被拆掉,露出了秘藏的石碑。石碑的一面是西夏文,另一面是汉文,每面大约1800多字,内容涉及西夏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这块石碑成为研究西夏王国难得的珍贵资料,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个曾经遗失在历史深处的王国昔日的踪影(图3)。

石碑的功用除做墓碑外,还有祠庙碑、记事碑、记功碑等。皇帝的“御碑”还要专门修建一座御碑亭,以示对这些碑文的尊重。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这块1000多字的石碑记录了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传入中国的往事:公元635年,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从波斯来到西安,唐太宗特许他建造景教寺院,景教因此在我国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段历史在史书中从未提到,此碑被发现之前,人们从不知道基督教早在唐代已在我国流传。这段早被遗忘的历史依靠这块石碑才得以揭开了谜底。

在山体上直接刻字记事叫作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也是石碑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

泰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虽然它的主峰海拔仅1500多米,但泰山雄奇的山势,叠起的峰峦,突兀的主峰,气势非同寻常。从夏、商开始,历代帝王都登临泰山祭祀,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历史上一共有72个君王到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至今泰山留下了1696处碑碣石刻。

在泰山石刻中,最早的作品是秦代的石刻“无字碑”,“无字碑”位于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高6米,宽1.2米,厚0.9米,形制古朴浑厚。泰山还有秦代丞相李斯篆书的刻字碑,虽历经风雨剥蚀只剩下“臣去疾臣请矣臣” 7个完整的字,其义也不得而知。但这块刻石被称为“小篆鼻祖”,堪称稀世珍宝。经石峪是泰山石刻中最著名的一处,在2000平方米的石坪上,刻着隶书《金刚经》,字径50厘米,笔锋遒劲有力,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经过1400多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保存1043个字(图4)。

毫无疑问,一块块冰冷坚硬的石碑因艺术的渲染而获得了新的生命,石碑的记事功能,在中国文化的博大怀抱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和深化。

画像石——古代绘画的另类作品

在我国古代,石头还被人们用来当作画纸作画,这就是画像石。

画像石产生于西汉,流行于东汉,主要在墓葬中用来装饰和祈愿,或者叙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东汉以后,画像石就基本消失了。正因为如此,画像石也成为汉代的一种文化特征。

画像石的题材非常广泛,如描绘神仙,东王公、西王母,还有宾客图、出行图,以及狩猎、喂马、拾粪等生活内容的,都刻画得非常生动。

汉武帝曾经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兴盛时代,当时最年轻的军事统帅霍去病先后6次出击匈奴,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公元前117年,年仅23岁的霍去病去世。为纪念他的功绩,汉武帝为他修建了墓园。今天,人们在瞻仰霍去病陵墓时,除感慨他的传奇故事,更多的是关注那些用以表彰这位战将的巨型石刻作品。这批雕刻作品简约夸张,粗犷传神,也许它们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精神的反映。

这些雕刻作品大部分是用形似的石头进行简单加工而成,比如有一匹骏马就是利用一块整石的自然形状顺势加工而成的。它四蹄腾空,在奔跑时发出嘶鸣,鼻孔在喘着粗息,下唇在颤动,这充分体现了汉代石刻博大、恢宏、狂放,有开拓进取之势的特点。在这里最著名的雕刻作品当属“马踏匈奴”:一匹昂首挺立的战马,端庄肃穆中蕴含着力量。这是我国第一个纪念碑式的雕刻。今天,它仍会令人想起2000多年前征伐匈奴的令人震撼的壮阔场面(图5)。

唐太宗死后埋葬在风景秀丽的山。今天这一带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貌,能够反映当时盛极一时的只有包括被风雨侵蚀的6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在内的石刻石雕。“昭陵六骏”只有4座雕像还保存在陕西省碑林博物馆,另2匹在1914年被盗运到了美国。据说,这6匹马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历次征战中的坐骑,公元636年,唐太宗命画家阎立本绘制“六匹骏马图”,分别雕刻在6块石屏上。

相对于汉代石刻注重夸张来说,唐代石刻更加注重写实。一匹叫“飒露紫”的石刻骏马,刻画了受箭伤的马由随将拔出箭矢那一刻的情景:马身微微向后坐,配合主人拔箭。主人怕马疼痛,左手小心翼翼地扶在马的胸前,右手轻轻握着箭杆准备往外拔,他好像在对马说,我给不给你拔箭?不拔你会疼死,拔箭的这一瞬间你还会疼......那种心态的刻画令人回味无穷(图6)。

凿窟造像

——追求安宁的希望种子

凿窟造像,使我国古代的石雕艺术出现了巨大的转变。

从魏晋到唐朝建立的四五百年间,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经受动荡、混乱、痛苦的千年帝国,当佛教经帕米尔山口传入我国时,佛教便在人们的心中播下了追求安宁的希望种子。于是,成千上万的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在山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凿窟造像,迎来了由外来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造的一个辉煌的佛教石刻艺术时代。著名的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就开凿于这个时代。

位于河南省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一条石刻艺术长廊,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像97000余尊。这里的宾阳洞开凿于公元6世纪的北魏时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洞内有11尊大佛像,这些造像在形式风格上明显地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庄祥和,是北魏中期石刻艺术的杰作。

北魏时期造像的风潮一直席卷到我国东部大海边,山东青州龙兴寺曾出土公元5~7世纪的400多尊佛教造像。其中不少佛像还可以看到龙的形象,说明即使在引进外来文化之初,我国工匠们已经在不自觉地融入了本土文化的特色。到了公元6世纪初,佛教雕像开始更多地融合进当时我国文人的审美时尚,变得清秀飘逸起来,服饰“褒衣博带”,使来自印度的佛穿起了宽衣大袖的典型的汉族传统服装(图7)。

到了公元6世纪中期,佛教造像的风格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佛像面部大多丰满圆润,体态敦实厚重,表现出我国北方民族健壮有力的体魄特征,所有造像的服饰风格也变得简洁明快,轻薄贴体,显露出极为健康优美的身段。

唐代是我国进入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佛像的艺术风格又一次出现变化,佛像体态富足,面含微笑,神情安详,表现出内心的十分满足,盛唐雄浑博大的气象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龙门石窟奉先寺里的卢舍那佛像就是唐代佛教造像的代表作。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已经完全摒弃了印度人的形象,变成了地道的中原汉人,雕刻手法也在吸收外来技法的基础上完全中国化了。从此,这种类型的佛教造像就成为中国特有的菩萨形象(图8)。

唐代以后,盛极一时的石窟艺术逐步走向平缓。不过,就在我国北方的石窟艺术日渐衰落之时,长江流域又出现了新的创造,四川乐山大佛就是一个人间奇迹。

乐山大佛是我国古代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它建成于公元803年,通高71米,坐身高59.96米,肩宽28米。海通和尚是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他在凌云山顶上看见山下的江水常常颠覆舟辑,于是发下宏誓,开凿弥勒大佛,镇得江河安宁。当地能工巧匠前后花费了18年时间,才完成了这个伟大的石刻工程(图9)。

我国古代的石刻石雕还有印章、石狮子、石像生以及石牌坊等。到了明、清时期。在皇帝的宫殿里,大量的石雕极尽繁杂与华丽,雕刻中有龙的各种各样形象。同时,还有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守卫着皇家大院。

中国古代历史名将 第5篇

孙子,名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从周敬王八年(前5)被吴王任命为大将,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孙武在吴国活动了30年,为吴国的强盛和称霸中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白起——屠夫

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三、吴起——冷血将军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人。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

四、王翦——一统六国的悍将

王翦,关中频阳东乡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五、韩信——兵仙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汉族,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

六、霍去病——大汉飞骑

霍去病(前140年—前1),汉族,河东平阳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中国汉朝赫赫有名的大将,他少年从军出战,打得匈奴再也不敢南下欺凌西汉。

七、李靖——大唐的奠基者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八、祖逖——北伐之志

祖逖(266年-3),字士稚,范阳逎县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早年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并于西晋末年率亲党避乱于江淮。后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部北伐。祖逖所部军纪严明。

九、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11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十、常遇春——常十万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 第6篇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 “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上一篇: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学生生下一篇:小区建议书